戴震

合集下载

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

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

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原文如下。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清乾隆间著名学者、大思想家。

出身贫寒,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著述。

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学、数学、历史、地理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

尤其可贵的是,戴震治学,志在闻道”。

他论治以富民为本”,不懈地探索古今治乱之源”,以思想家的大无畏勇气,严厉审视被统治者僵化的官方理学,尖锐地批判后儒以理杀人”,提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主张平恕”、舍名份而论是非”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启导了十九世纪的—线曙光”。

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等哲学著作,引入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自然科学成果,提出新的理”论,被称为八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一大革命”,发二千年所未发”,集中体现了徽州文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

铭曰:东原先生,休宁人,清乾隆间大学者、思想家。

出身贫寒,游学四方,讲求实证,考据精详。

校理古籍,天文数学,地理历史,无所不包。

提倡富民为本,批判官方理学,倡导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平恕为本,舍名份而论是非。

早期启蒙思想先驱,启导十九世纪曙光。

徽州文化代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译文:戴震,字东原,是安徽休宁人。

他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出身于贫穷的家庭,一生在江南各地游学,致力于讲解和研究实证知识,对古籍的校理有着精湛的考据和训诂技巧。

他在天文学、数学、历史和地理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

戴震特别重视以富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不断探索古今治乱的根本原因。

他以无畏的勇气,严厉地审视了被统治者僵化的官方理学,尖锐地批判了后儒以理杀人观点。

他提出了以民之情、遂民之欲为本的哲学思想,主张平恕之道,主张摒弃名份之争,以事实和是非为依据。

戴震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为19世纪的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曙光。

他的《孟子字义疏证》等哲学著作引入了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新的理论,被称为过去八百年中国思想界的一大革命,开启了两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先河。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答案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答案

戴震,字东原,号半农,清代著名学者,以其博学多才、严谨治学而著称。

然其一生,亦不乏与师者之辩难。

兹以戴震难师一事,译为文言文,以飨读者。

原文:戴震少时,从师某。

师授《论语》,震问:“‘仁者爱人’,何谓‘爱’?”师曰:“爱,谓慈也。

”震曰:“慈,何所加于物?”师愕然,不能答。

震复问:“‘克己复礼’,何谓‘礼’?”师曰:“礼,所以正身也。

”震曰:“正身,何所自正?”师不能答,遂辞去。

译文:戴震幼时,师从某位先生。

先生讲授《论语》,震问:“‘仁者爱人’,所谓‘爱’者,何所谓?”先生曰:“爱,谓慈也。

”震曰:“慈,施于物何所加?”先生愕然,不能对。

震复问:“‘克己复礼’,所谓‘礼’者,何所谓?”先生曰:“礼,所以正身也。

”震曰:“正身,从何而正?”先生不能答,遂辞去。

戴震之问,非寻常问难,而是以问题探求真理,深究其理。

先生之答,虽欲以儒家经典释之,然终觉力不从心。

震之辞去,非因先生之无才,而是因先生之未能解惑。

此一事,可见戴震之求真精神,亦可见先生之谦逊。

戴震既去,心中仍挂念先生之答。

一日,于途中遇一老者,言及“礼”之含义。

震顿悟,遂归而著《礼记注疏》,详述“礼”之意义,以明己心。

此书一出,学者皆称善,先生亦自愧弗如。

原文:震归,著《礼记注疏》,述“礼”之意义,曰:“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敬己也。

己敬而人敬之,斯为礼矣。

”震之论礼,深得先圣之意,学者咸以为宗。

译文:震归家,著《礼记注疏》,述“礼”之意义,曰:“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敬己也。

己敬而人敬之,斯为礼矣。

”震之论礼,深得先圣之意,学者咸以为宗。

戴震难师之事,虽已过去,然其求真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夫学海无涯,求真之路,亦无止境。

戴震难师,正是他追求真理、勇攀学术高峰之写照。

愿后人能以此为鉴,砥砺前行,以成一代宗师。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 戴震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 戴震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戴震是怎么死的?公元1723年,在一片雷声震天之中,清脆的婴啼穿破雷声,在一个非常普通的行商家庭响起。

这个婴儿,便是戴震。

戴震为什么会被取名为“震”,大家应该都心里有数了。

戴家祖上在唐朝曾经做过大官,后来到了戴震的曾祖和祖父时,家族开始衰落,再没有出过当官的。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戴震的父亲戴弁更是成为一位卖布的行商,在江西一带经营着小本生意。

商人在古代的地位十分低,诸多行业中排在末尾,比靠天吃饭的农民更加不堪。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己为了生计行商,却并不想自己的后代也是如此。

所以戴震自幼就被自己的父亲送往私塾读书,而他也十分争气,很有读书的天分。

据史料记载,戴震小的时候过目成诵,十岁的时候就能读书数千言不休。

甚至还曾经反问老师,将老师给难住了。

今日流传的“戴震难师”的故事,说的就是此事!他十八岁的时候跟随经商的父亲来到江苏南丰,幕后又到福建邵武读书,师从程询、江永,学问大进。

二十二岁的时候著《筹算》,二十四岁成《考工记图注》,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声名很显。

三十三岁的时候,也就是乾隆二十年,戴震“避仇入都”。

因为状告豪绅侵占自己的祖父,反被其用银钱贿赂县令,勾结一起致罪。

为了脱身避难,最终仓促逃往京城。

因为离开的匆忙,钱财衣物都未曾带齐,只在歙县会馆寓居,饭食都难以为继。

虽然这段日子生活艰苦,但也是戴震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在寓居北京期间,他与纪昀(纪晓岚)、钱大昕等著名学者相交,不仅学识大有长进,并且还在朋友的帮助下,将《勾股割圜记》和《考工记图注》刊印,大获成功,名震京城。

留在京城期间,他受吏部尚书王安国聘请,教授王安国子王念孙读书。

王念孙与戴震的另一位学生段玉裁后来在训诂学和经学等领域获得很高的成就,成为戴震最著名的两个学生。

在京城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王安国去世,乾隆二十二年王安国离世之后,戴震才离开京城南下。

戴震在当时的声名很高,但是有一点一直都是他的遗憾,那就是科举。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出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

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

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宋。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他又追问:“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

解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就必须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为所用。

戴震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先贤朱熹,正是这种批判精神和认真、严格的治学态度,才使他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戴震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

雍正元年(1724年)腊月廿四出生在安徽徽州府(今黄山市)休宁县隆阜街。

戴震生于深冬,但出生时却雷声大作,甚是少见。

因此,他父亲给他取名为“震”。

戴震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随父母四处奔波,还讨过饭,十岁才读私塾。

去读私塾后,便显露出超强的记忆力,那真是过目不忘。

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小戴震走在大街上,突然饿了,看有卖烧饼的,但由于没有钱,他突然心生一计。

他来到烧饼店,看到记账的账本,拿起来看一眼就仍进炉火里。

店老板一看就怒了,要打他。

小戴震说:“我能给你再抄一份,前提是得给我几个烧饼。

”店老板不信,只见小戴震刷刷点点,写完了。

店老板一看,这可真神了,于是给了小戴震几个烧饼。

戴震不满于背诵,还要弄懂背后的深意。

有一次私塾先生在讲《大学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师读完后,告诉学生:“这句话是孔子讲的,曾子述之。

后面的是《传》,是曾子对孔子讲的进行解释,曾子的门人记录了下来。

”只见这时,戴震突然问道:“先生,您怎么知道这些?”私塾先生说:“这都是朱老夫子说的。

”戴震又问:“那朱老夫子什么时候的人?”先生回答:“南宋”;“那孔子曾子呢?”回答:“周朝”。

接着问道:“那孔子曾子和朱老夫子相差多少年呢?”先生回答:“差不多两千年吧。

”只听戴震说:“既然相差那么久,朱老夫子又是根据什么断定就是那么回事呢?”私塾先生大为惊讶,认为这孩子不是等闲之辈。

戴震十六岁之前就将《说文解字》和《十三经注疏》背得滚瓜烂熟。

二十岁时偶遇当时的著名学者江永,遂拜江永为师。

江永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

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

戴震在江永那里,学问大有长进。

戴震二十二岁时写成《筹算》两卷,二十四岁时写出《考工记图注》,三十岁到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寰记》、《周稗北极璇玑四游解》等自然科学著作。

三十三岁之前还著有《六书论》、《尔雅文字考》等文化著作。

戴震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戴震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戴震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戴震(1780-1826),清朝末年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深刻地反思了儒家传统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缺陷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路。

他的重要政治伦理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我们现今的社会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戴震强调人的本质是自由平等的精神灵魂,这一观点激发了人们关注自由和平等的思考。

他主张自由,反对专制的家长式统治;主张平等,反对士权和贵族的优越。

戴震认为,“学者自谓风骨,则又是陋习,自欺者也。

”(《戴氏家训》)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学者必须首先恪守道德原则,坚持正确的伦理和道德。

因此,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今天仍然持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在戴震的思想中,尊重个人权利、公正平等、合理法律等重点凸显。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戴震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尊重个人权利在戴震的思想中,尊重个人权利是其核心。

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而自由是天赋的神圣权利。

在戴震看来,自由是人生的基本条件,自由的尊重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

1. 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戴震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关键思路: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信息和隐私,并采取适当的对策保护。

信息泄漏和侵犯隐私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害,是戴震所反对的家长式专制的非常现代的表现。

2. 个人创造价值的权利戴震的思想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创造自己的价值,如果行动受到限制或受到歧视,就是剥夺了这个人进行完全自由发展的权利。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己想尝试的不同职业和领域的平等机会,在不影响社会其他人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公正平等公正和平等是戴震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应该公正、平等,而不是支持某些强势的团体。

这样的确保命运公正平等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例子。

1. 公正的劳动法在现代社会,有许多关于劳工权利的法律和规定,用于保护工人权益,例如:标准化的工作时间,合理的工资支付,安全的工作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公正平等的基本权利。

戴震

戴震

版本
• • • • • • 《戴東原集》10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微波榭本 《戴東原集》12卷,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經韻樓本 《戴東原集》 2卷 ,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本(補刻) 《戴東原集》12卷,清光緒十年(1884)鎮海張氏刻本 《戴東原集》 2卷,清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上海書局石印本 《戴東原集》12卷,札記1卷,年譜1卷 ,清宣統二年(1910)渭南 嚴氏刻本 • 《戴東原集》12卷,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 《戴東原集》12卷,民國十八年(1929)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學術成就
• 音韻學: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以及陰陽入對轉的 理論。 • 訓詁學:針對當時對漢儒傳注株守篤信的學術傾向,提出 “志乎聞道”的為學宗旨,主張寓義理於考證,在對儒家 經典的訓詁中去求義理。 • 哲學:提出過“由故訓以明義理”、“執義理而後能考核” 的學術思想,既反對程朱理學空談義理的虛玄無物,又反 對乾嘉考據的矯枉過正。

吳派
• 治學宗旨:治學一尊漢經,是吳派的學術宗旨。 • 主要學者:惠棟、江聲、王鳴盛、錢大昕等。 • 主要表現:一、《易》學研究;二、《尚書》學研究;三、 治學兼及考史。 • 研究特點:擅長經、史,表現出博詳的特點,宗漢而近於 侫漢。
青 衣
皖派
• 治學宗旨:以研究漢經為宗旨,在強調漢代經學的家法師 法的同時,並不一味尊信。 • 代表人物: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孔廣森等。 • 研究內容:除了研究語言文字之外,對名物、制度、古文 獻的校勘、考證,也是皖派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對中國 傳統數學也進行了重點研究。 • 研究特點:擅長經、子、小學,表現出專精的特點,不侫 漢,宗古求是。 青
青 衣

戴震

戴震

戴震目录[隐藏]∙ 1 生平∙ 2 学术∙ 3 学生∙ 4 主要著作∙ 5 水经注公案∙ 6 评价∙7 注释∙8 参考书目[[编辑]学术戴震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

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晚年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则是其一生哲学思考的总结晶。

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批驳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他指出,“举凡民之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咸视为人欲之甚轻者矣,轻其所轻,乃‘吾重天理也、公义也’,言虽美,而用之治人,则祸其人。

”[2]程朱的“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诚见夫诐辞邪说之深入人心,必害于事,害于政,天下披其祸而莫之能觉也。

”[3]戴震并指责程朱“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4]。

胡适说“戴震是反抗这种排斥人欲的礼教的第一个人”。

戴震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对于中国以往“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

他在否定朱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过程中,建构了“天道-性-人道”的思想逻辑结构,“天道论”是戴震的世界图式。

戴震认为世界是“气”之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即为“道”。

“气”即“道”之实体。

又以为《易·系辞》所谓“形而上”之“道”,即“未成形质”以前之“气”;“形而下”之器,即“已成形质”以后之物,反对理学家“理在事先”等说。

戴震的“天性论”是对于自然生命的关怀,肯定‘欲’也是人性,一反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教。

戴震与章学诚算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这一学术转向的表征与逻辑结果。

戴震“反宋儒”、“反朱熹”,故不为钱穆所喜。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认为︰“然东原斥程朱即所以发挥程朱,实斋(章学诚)宗陆王即所以叛离陆王,取径虽异,旨则归一,则两家之貌异缓和疼不能掩其心同。

”戴震撰有《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其间与章学诚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

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人。

进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

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

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

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

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

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

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

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

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有《戴震文集》(中华书局版,1980)、《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等。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见解。

认为理就是条理,而宋明理学家的所谓理,不同于儒家经典中的理。

指出:“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抨击程朱“以理为气之主宰”是“诬圣乱经”。

痛斥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适成忍而残杀之具”,是“以理杀人”。

与之针锋相对,他提出了“欲,其物;理,其则也”的命题,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

无欲无为,又焉有理?”从而建立起带有浓厚考证色彩的人性说。

整个乾嘉时期,考据之学风靡朝野,戴震的义理之学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重视,他只是作为一个考据家而深为一时学者所推重。

一生著述甚多,后世汇为《戴氏遗书》刊行。

戴震的一生充满坎坷与传奇。

他自幼跟随父亲走南闯北经商,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见多识广,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追本穷源的思维习惯。

其一生的学术成就,也完全得力于他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学术品格。

戴震22岁写成《策算》,23岁写成《六书论》,24岁写成《考工记图》,25岁写成《转语》,27岁写成《尔雅文字考》……可谓天资聪颖,著述繁富。

他一生汲汲于科举考试,但屡遭败绩,直到40岁才考取举人,51岁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52岁才得到乾隆皇帝的特别开恩,赐同进士出身,而次年他便英年早逝了。

在学术研究中,戴震首先是以乾嘉考据之学大师著称于世的。

但与清代中叶其他经师钻故纸堆不同的是,戴震考据学的出发点在于有意识地继承并发扬顾炎武以来的学术传统,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他说:“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

”“离词——辨言——闻道”,构成了戴震哲学的主体框架。

在戴震看来,故训明物,乃是明道之具,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他说:“夫今人读书,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鲜能有通,妄谓通其心志。

”戴震的意思是,义理、考据、文章(词章)同为学问之途,“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义理是最为重要的,考据、词章只不过是通向义理的手段。

这直接导致了戴震的考据学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质:“有志闻道,为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

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

”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看来,戴震“取证于经书”的训诂学,完全是一个主体意识呈现的过程,是通过传统经典的义理发现来揭示哲学思想的手段。

戴震最高的学术成就其实不在于文字考据,而在义理之学。

章学诚说:“戴君所学,深通训诂,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

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谓戴之绝诣在此。

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前人之所未发者。

时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矣。

”章氏高论可谓独具慧眼。

戴震借助对《孟子》的再次诠释(主要见于他的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重新解释了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等哲学范畴,在继承并尖锐批评程朱理学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并且说:“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真实内容。

戴震的哲学思想特别擅长于哲学分析、抽象与理性思辨。

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必然”、“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变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即“理”。

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于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

戴震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打破了“天理”、“理”的神圣性、神秘性,他用分析的方法将其还原为不同类与不同事物的规定性,借助先秦两汉时期质朴、平实的经典释诂,指出所谓“天理”就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道理。

宋儒将“理”与“欲”截然对立,戴震则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

“理者,存乎欲者也。

”他十分注重人的血气心知,“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惟有欲有情而又有知,然后欲得遂也,情得达也。

”欲、情、知是天赋的人性,天赋人以“心”,即理性思维来调节作为感性存在的人。

换言之,人欲并不可怕,也不是邪恶的,追求人欲的满足是正当的人性要求。

欲、情、知三者条畅通达,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

戴震以“理欲一元”的论说,打破了程朱理学“理欲二元论”的藩篱,并且视程朱之“理”为专制主义的“残杀之具”:“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旗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诸如此类的论述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十分流行。

这些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声。

戴震是王夫之以后比较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之一,他通过训诂考据探讨古书义理,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

戴震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的气,这种物质性的气就是阴阳、五行,就是道。

道的实体,就是物质的阴阳五行,“天地间,百物生生,无非推本阴阳”。

他明确指出,“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绝不是精神性的东西。

他批判了程朱学派“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所谓形上形下都是气化流行的形态。

形而上是指阴阳未成形质时的原始形态,形而下是指阴阳二气所产生的各种具体事物。

戴震继承和坚持了“理化气中” 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程朱学派“理化气上”的唯心主义。

他认为所谓“理”,无非是事物的条理,即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不是离开具体事物的所谓形而上者,理就在事物之中,“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戴震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

他把宇宙看成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并把这个运动变化的过程,称之谓“道”。

但在发展观上,戴震认为道是运动变化的,而具体事物(器)却是一成不变的,“器言乎一成而不变”,“气化生人生物之后,各以类滋生久矣,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也,循其故而已矣”,这又具有形而上学的因素。

戴震提出“人之血气心知,原于天地之化”和“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的观点。

认为天地之化产生人的血气,由血气而产生认识能力,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起源论。

他认为人的耳目鼻口等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心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说“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

他强调对事物要进行考察研究。

他解释“致知在格物”这一认识论命题时说:…其曰…致知在格物‟,何也?事物来乎前,虽以圣人当之,不审察,无以尽其实也”,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戴震还提出“光照论”,认为“凡血气之属,皆有精爽。

其心之精爽,钜细不同,如火光之照物,光小者,其照也近,所照者不谬也,所不照斯疑谬承之,不谬之谓得理;其光大者,其照也远,得理多而失理少。

且不特远近也,光之及又有明暗,故于物有察有不察,察者尽其实,不察斯疑谬承之,疑谬之谓失理”。

把认识比作光照,这是一种直观的反映论,并不能正确说明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

戴震猛烈地抨击宋明理学“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观点,在“血气心知”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以理欲统一为中心的伦理学说。

戴震认为,人是一种有感觉的自然物,有血气心知,“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认了人的情欲,就否定了“人之为人”。

他强调欲和私的严格区别,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

相反,人的自然情欲是道德的基础。

“理存乎欲”,道德准则的作用在于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和发展,即“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并使之不断臻于完善。

他主张“以情洁情”,使天下人的物质生活欲求“无不得其平”,戴震揭露宋明理学“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是统治者“以理杀人”的工具。

他沉痛地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的伦理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因素,是中国近代反对封建旧道德的先声。

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是中国十八世纪的高峰标志。

其著作主要有:《毛郑诗考正》、《诗经补注》、《尚书义考》、《仪礼考正》、《考工记图注》、《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大学补注》、《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尔雅文字考》、《水经注》、《古历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