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四章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学习要求]学习本章,了解17世纪文学特点,重点掌握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概况•17世纪,欧洲进入近代史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英、法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成为头等强国;二、三种文学并置,古典主义文学主宰•清教徒文学生成:•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联;代表作家弥尔顿;•巴洛克文学出现;•富丽繁复,精雕细刻,文辞绚烂•古典主义文学形成;•主要体现在戏剧、散文上;(一)英国清教徒文学一、时代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国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
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二、主要作家1、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是英国小说家,青年时代正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参加过议会军队,接触了克伦威尔军队中左翼教派的宗教生活和清教徒生活,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
因反对王政复辟,宣扬清教徒信仰,曾被囚禁12年,在狱中写作《天路历程》。
2、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
40多岁双目失明,由他口述,女儿记录,写出了他一生的三部杰作:史诗《失乐园》、《复乐园》、悲剧《力士参孙》。
(二)巴洛克文学一、“巴洛克艺术”“巴洛克”(Baroque)是16世纪中叶在欧洲一些国家(首先是意大利)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的总称。
10.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只是分享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十七世纪的欧洲,针对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带来的人欲横流和社会混乱,开始重建理性和社会道德规范,强调人的情感对理智、个人愿望对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的服从。
作为十七世纪文学主潮的古典主义文学,必然重原则理性而少生命热情,重责任服从而少个性张扬,重规范戒律而少突破创新。
这是一次对社会意识和文学的清理,主体特征是节制、自律、规范、整合。
第一节概述一、十七世纪的欧洲社会情况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法国作为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阻碍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远离现实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德国发生了残酷的内战三十年战争(1618-1648),战后国内经济萧条,也使德国的文学发展落后于别的国家,只有后半叶出现的格里美豪森的小说《痴儿历险记》较有影响。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但也染上了浓郁的巴洛克色彩,被认为代表了“德国十七世纪文学的高峰”。
二、十七世纪欧洲的三种主要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
(一)巴洛克文学“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
巴洛克风格指16—17世纪的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的风格,比喻非常规的、奇异古怪的美。
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内容,文学方面继承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巴洛克文学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其文学风格在意大利被称为“马里诺体”,在西班牙主要得名“文化主义”,在法国人们则称其为“矫揉造作文学”,在英国则被叫做“夸饰文体”。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二、《伪君子》 《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剧本的锋 芒指向教会,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喜剧根据 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写成。 首次在宫中上演后便遭到大主教和皇太 后的反对,第二天就被禁演。为此,莫里哀 一直努力了五年,先后三次给国王路易十四 上陈情表,为此剧辩护。后来,由于皇太后 去世,莫里哀又多次上陈情表,路易十四才 同意解禁。
(三)类型化人物比较突出人物的共性和普遍性的品 质,而忽视了人物的特殊性和个性。 类型化人物的创作的理论渊源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和贺拉斯的《诗艺》中就有萌芽。笛卡尔的唯理论是古典主 义的哲学基础。他的《方法论》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都 强调理性,这必然导致人物的类型随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个性化典型论的发展,类型化的文学创作逐渐被取代。但 是,类型化的创作基本上是属于现实主义的,莫里哀的创作 不仅为古典主义也为整个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失乐园》、《复乐园》、一部诗 剧《斗士参孙》
约翰·弥尔顿
二、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最重要的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是起源于意大利、盛行于法 国、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亨利四世时代的诗人马来伯(1555—1628)最先 提出:诗歌要为王权服务,语言应该纯洁、明晰和 合乎逻辑性,创作要有严整的格律。 他的后继者沃日拉(1585—1650)、沙普兰 (1595—1674)、盖兹·德·巴尔扎克(1595—1654) 等人都积极加以推行。
再次,古典主义剧作家都以追求形式的完美为己任,他们 的剧作大多结构严谨,情节单一。 为了把剧本写得精炼、集 中,或者说写得更合乎“理性”,更具有“古典”特色,古 典主义剧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守着所谓的“三一律”,也 就是“三个整一规律”,即:戏剧时间的整一,剧情发生在 一昼夜之内,戏剧地点的整一,剧情发生在同一地点,以 及,剧情本身的整一,即单一线索。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有三 位大师,他们是: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概述

古典主义戏剧在各国的共同之处。 首先,古典主义戏剧家,尤其是悲剧作家,大都从古希 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寻求戏剧题材,就像当初古希腊悲剧作 家都从神话中寻求题材一样。 其次,古典主义剧作家大凡都崇尚理性。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们认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是崇尚理性的。二是当时盛 行于欧洲大陆的唯理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尤其是笛卡尔的理 性主义哲学,一度为众多的文人作家所信奉。也就是说,古 典主义的文学理想是克制个人情感、为恪守理性原则而作出 自我牺牲的“英雄行为”。
英国的清教徒文学,内涵更为丰富,艺 术水平更高。
约翰·班扬(1628—1688)写 了讽喻小说《天路历程》(1678), 描写一个“基督徒”从毁灭之城 出走,经过绝望泥潭、名利场、 怀疑堡等地,历尽艰险,最后到 达天国,以宗教性梦幻故事的方 式讽喻现实,批判贵族阶级。 约翰·弥尔顿(1608—1674) 是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也 是当时欧洲最杰出的诗人。
再次,古典主义剧作家都以追求形式的完美为己任,他们 的剧作大多结构严谨,情节单一。 为了把剧本写得精炼、集 中,或者说写得更合乎“理性”,更具有“古典”特色,古 典主义剧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守着所谓的“三一律”,也 就是“三个整一规律”,即:戏剧时间的整一,剧情发生在 一昼夜之内,戏剧地点的整一,剧情发生在同一地点,以 及,剧情本身的整一,即单一线索。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有三 位大师,他们是: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
彼埃尔·高乃依(1606— 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 创始人。代表作是《熙德》。 他的《熙德》、《贺拉斯》、 《西拿》、《波利厄克特》 被称为高乃依的“四大悲 剧”。
彼埃尔·高乃依
让·拉辛(1639—1699)是后起的古典主义悲剧作家。他 一生写有十一部悲剧,代表作《安德洛玛克》被认为是古典 主义悲剧的典范。拉辛的悲剧有三个特点: (一)他常常将“理性”置于残酷的戏剧冲突之中,先 激起观众的恐惧和愤怒情绪,然后便产生了期待“理性”胜 利的心情。 (二)他虽严格遵守“三一律”,但“三一律”在他手 里不仅不是一种束缚,相反成了他得心应手的工具。 (三)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的分 析,可谓入木三分,而这是一般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难以做到 的。
外国文学史——17世纪古典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1.古典主义产生背景:1、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官方文学,是法国宫廷扶持下的产物。
2、从思想基础来说,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基础。
3、从文学传统上说,文艺复兴已经开创了向古希腊罗马文学学习的风气,古典主义文学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2.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文学的关系:古曲主义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与人文主义文学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反拨和矫正。
继承方面:①在思想上仍然具有肯定人性(肯定爱情自由)、反对教会的特质(人文主义思想)。
②在创作方法上基本上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
③在艺术形式上,戏剧一脉相承,依然以悲剧、喜剧分类。
反拨与矫正方面:①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古典主义则宣扬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理性和君主专制。
②人文主义作家们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古典主义要求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
3.古典主义文学: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
它产生于法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的产物。
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4.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古典主义邀请作家为专制政体服务,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神圣的天职。
(2)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
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克己复理”(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创作规范。
(主张“三一律”)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
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
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缺点:人物类型化。
5.古典主义的基本准则:1、普遍性、典型性:摹仿自然,但不是摹仿个别的、特殊的自然,而是摹仿普遍的、永恒的自然,也就是摹仿普遍的、永恒的人性。
4 17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第四章授课题目:17世纪与古典主义文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17世纪文学文学的创作概况;理解法国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掌握三一律的创作规范;莫里哀喜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伪君子》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7世纪古典主义、巴洛克、清教徒文学;高乃依、拉辛、弥尔顿、莫里哀的创作;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间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7世纪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世纪。
革命刚刚露出曙光,而顽固势力的阴影依然遮天蔽日。
历史站在转折点上,各种思潮泥沙俱下。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始。
资产阶级处死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国。
然而后来王政复辟,几经周折,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这次并不彻底的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然而,在欧洲大陆,封建统治达到了最高峰。
法国结束了胡格诺战争•(•1562-1598)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到路易十四时期最为鼎盛,•这位在位72年的“太阳王”,将自己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公开宣布“朕即国家”。
当时,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成长壮大,君主实际上充当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表面上的调停人。
一方面,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则依附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于是,法国经济日益繁荣,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封建势力加强,尤其是天主教会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深重灾难,它利用宗教裁判所、禁书、火刑等来迫害新思想家,阻挠改革。
又利用耶酥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
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永远向前的,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就出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倒退。
与历史情况相一致,各国文学也呈献出复杂的状况。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 2. 进一步揭发答尔丢夫伪装虔诚旳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么一种障碍”。当他旳罪行面临
• 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旳寡妻)、
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布瓦洛: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布瓦洛 • 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最大成就: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旳艺术》
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旳最高准则。全 方面系统得论述了古典主义旳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作者由此而取得“古典主义立 法者”旳称号。
• 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旳反封建反教会旳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旳同义
语,是个不朽旳艺术经典。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1遵照了古典主义旳“三一律”原则。 • 情节单纯集中:都是体现答尔丢夫旳虚伪与欺骗;时间:二十四小时之内;
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种布景,就是奥尔贡旳客厅。
旳现实主义手法。
• 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 • 2.反拨 • 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旳过分强调,造成了否定一切秩
序旳倾向。
• 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旳创始人
• 高乃依《熙德》(被公以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
范性作品)
• 《熙德》主人公:罗狄克、 施曼娜。 • 作品经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旳冲突
分雕琢和华丽旳建筑。
• 2. 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旳生死、
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 梦幻手法、并体现出华丽纤巧旳风格。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桃丽娜: 桃丽娜:揭露宗教伪善反对封建道德的主要 人物。 人物。 她以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成为第一个识 破答丢夫的人, 破答丢夫的人,而且在战斗中也表现出她的 机敏、勇敢。她不怕主人的威胁、殴打, 机敏、勇敢。她不怕主人的威胁、殴打,坚 决反对奥尔恭把女儿嫁给答丢夫。 决反对奥尔恭把女儿嫁给答丢夫。 莫里哀将这个人物设计为女仆身份, 莫里哀将这个人物设计为女仆身份,充分表 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手段:他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工具, 手段:他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工具,骗 取信任。 取信任。
他具有一切伪善者的两面派行径:表面一套, 他具有一切伪善者的两面派行径:表面一套, 两面派行径 背地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背地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莫里哀让他用自己的言行撕下其伪善的外衣: 莫里哀让他用自己的言行撕下其伪善的外衣:
表面上 实际上 节欲苦修 贪吃贪喝贪睡 道德高尚 好色又贪财 仁慈慷慨 贪婪又凶狠 在处于不利地位时,善于随机应变, 在处于不利地位时,善于随机应变,保护自 己 ,显得狡猾奸诈 。 目的: 目的:破坏别人的家庭 ,霸占人家的财产 。
3 .其他人物: 其他人物: 其他人物 奥尔恭:资产者形象。因其对宗教的虔诚、 奥尔恭:资产者形象。因其对宗教的虔诚、 爱受人谄媚而上当。他也是个专制家长, 爱受人谄媚而上当。他也是个专制家长,体 现了上层资产者的保守性, 现了上层资产者的保守性,他的轻信和专断 几乎给全家人带来不幸。 几乎给全家人带来不幸。莫里哀把他放在受 害者位置,意在对资产阶级进行劝导。 害者位置,意在对资产阶级进行劝导。
2 .创作情况 创作情况 (1)悲剧: )悲剧: 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熙德》 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熙德》 拉辛是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 拉辛是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安德洛 玛刻》被称为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玛刻》被称为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2)喜剧:莫里哀 )喜剧: (3)文艺理论:布瓦洛《诗的艺术》是古典 )文艺理论:布瓦洛《诗的艺术》 主义的法典。 主义的法典。 (4)寓言:拉封丹。 )寓言:拉封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十七世纪的欧洲,针对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带来的人欲横流和社会混乱,开始重建理性和社会道德规范,强调人的情感对理智、个人愿望对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的服从。
作为十七世纪文学主潮的古典主义文学,必然重原则理性而少生命热情,重责任服从而少个性张扬,重规范戒律而少突破创新。
这是一次对社会意识和文学的清理,主体特征是节制、自律、规范、整合。
第一节概述一、十七世纪的欧洲社会情况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法国作为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阻碍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远离现实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德国发生了残酷的内战三十年战争(1618-1648),战后国内经济萧条,也使德国的文学发展落后于别的国家,只有后半叶出现的格里美豪森的小说《痴儿历险记》较有影响。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但也染上了浓郁的巴洛克色彩,被认为代表了“德国十七世纪文学的高峰”。
二、十七世纪欧洲的三种主要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
(一)巴洛克文学“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
巴洛克风格指16—17世纪的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的风格,比喻非常规的、奇异古怪的美。
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内容,文学方面继承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巴洛克文学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其文学风格在意大利被称为“马里诺体”,在西班牙主要得名“文化主义”,在法国人们则称其为“矫揉造作文学”,在英国则被叫做“夸饰文体”。
意大利巴洛克文学的代表是诗人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
他的长诗《阿多尼斯》叙述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的爱情纠葛,其中编织了许多插曲,诗句华丽,形成一种“马里诺诗体”,各国诗人群起仿效。
西班牙巴洛克文学有两个代表。
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1561—1627)的歌谣和十四行诗风格幽默、活泼。
他的成就在长诗:叙事诗和寓言诗。
贡戈拉及其追随者主张为“有文化修养的人”而创作,他们的风格主要表现了贵族社会的审美倾向,因此他们笔下的巴洛克文体被人们称为“贡戈拉体”,代表贵族倾向。
西班牙表现平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佩特罗·卡尔德隆(1600—1681)是继维加之后西班牙最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人生如梦》描写波兰王子西吉斯蒙德的不平凡经历。
王子是人生的象征,他的反抗是对宿命论的否定,但作者又只能到宗教中寻找出路。
剧本结构严谨,词藻精美,常用象征和隐喻来加强效果。
法国的巴洛克文学分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
小说的代表是奥诺雷·德·于尔菲(1568—1625),他的小说《阿丝特蕾》(1607—1627)描写牧羊人塞拉东与情人牧羊女阿丝特蕾的爱情纠葛。
小说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其中有无数的插曲和缠绵的对话。
诗歌方面的代表是阿格里帕·多比涅(155 2—1630)和马雷伯(1555—1628)。
前者的《惨景集》(1616)描写宗教战争带来的浩劫,内容浩瀚,涉及人的处境、大自然、世界的奥秘等。
风格雄浑有力,节奏鲜明,用韵大胆。
后者的前期诗作《圣彼得的眼泪》(1587)堆积意象,爱用夸张、对比,大自然人格化,色彩浓烈,表意曲折。
法国的巴洛克作家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因而表现要充分自由,热爱自然美景,重视古怪的、荒唐的、非同寻常的东西,喜欢玩弄文字游戏和俏皮话,精于隐喻和反衬。
英国的巴洛克文学也结出了厚重的果实,这就是“玄学派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约翰·多恩(1571—16 31)、安德鲁·马韦尔(1621—1678)、乔治·赫伯特(1593—1633)、理查德·克拉肖(1612—1649)等。
这些诗人们在创作中大胆破除传统诗歌的清规戒律,标新立异。
多恩是他们当中的开拓者和最重要人物,他的创作风格典型地代表了他们这一派诗歌的特色。
在多恩那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别离辞:节哀》中,情侣的关系被比喻为圆规的两只脚,这种奇妙的构思形象贴切,意蕴丰富。
总的说来,巴洛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不满足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
它的艺术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二)清教徒文学清教徒文学又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是17 世纪英国文学的主流。
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它把《圣经》奉为圭臬,弘扬清教徒精神,描写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和革命叛逆精神的清教徒生活,常常取材《圣经》,师法中世纪宗教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以诗意浓郁的笔墨,偏执极端的情绪,表现对信仰、理想的执着追求。
清教徒文学的杰出代表是:约翰·班扬和弥尔顿。
1、约翰·班扬(1628—1688),清教徒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牧师、散文作家,代表作寓言体小说《天路历程》,以梦幻文学的形式,展现了王政复辟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画面,揭露与讽刺社会上的糜烂生活,宣扬清教徒在信仰指引下,克服种种诱惑,战胜人性弱点,终达精神天国的思想。
语言多采用民间口语,纯朴生动。
2、约翰·弥尔顿(1608—1674)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诗人、政论家和思想家,是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
出生于清教徒家庭,青年时代曾闭门攻读文学6年,渴望摘取诗歌桂冠。
后来有感于伽利略坚持真理的精神,积极投身清教徒运动,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申辩》、《再为英国人民申辩》等政论文。
它们代表了弥尔顿散文的最高成就,风格雄健,文笔犀利,旁征博引,情文并茂,堪称17世纪欧洲散文的冠冕。
晚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通过口述方式完成了三大代表作:长诗《失乐园》(1 667)和《复乐园》(1671)以及诗剧《力士参孙》(1671)。
三大代表作中,《失乐园》是弥尔顿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性巨著,全书十二卷,一万多行,以其主题的多义性和艺术成就的多面性而成为不朽的名作。
这部长诗借助于《旧约·创世记》第二、三章的神话故事,赋予其史诗式的结构,因而有“宗教史诗”之称。
这部长诗分两条线索,一条是亚当、夏娃违犯禁令失去地上乐园的故事,另一条是撒旦反抗上帝失败而失去天上乐园的故事。
两条线索以撒旦引诱亚当和夏娃犯罪的情节为交叉点。
这两条线索所蕴含的主题具有多层次性。
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而终于靠自己的劳动以获得生存的经历,说明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的采集果实过活,进化到生产劳动的文明社会的历程,也指出人类重获乐园的途径。
亚当和夏娃偷食智慧果而变得聪明,说明人类的进步必须依靠知识。
撒旦的反抗上帝则既可理解成对清教徒革命的影射,又可解释为表现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经过,还可以理解成人类历史上的各类重大叛乱和起义等。
亚当是个勇敢刚毅的人物形象。
当他得知夏娃偷吃禁果而犯下弥天大罪时,他也吃了禁果,为的是和她担当同样的命运。
他的内心世界拥有热情、自由意志和理智。
他的形象体现弥尔顿的哲学思考:在理智指导下的自由意志能够帮助人类找到正确的途径,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夏娃这个形象是美丽、活泼、天真、贞洁、温柔、善良等的综合体。
她唯一的不足是轻信,经不起吹捧。
诗中塑造得最为成功,也最复杂的人物形象是撒旦。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意志刚强,敢于反抗任何威权的战士形象,可同时他又具有阴险狡猾的一面,他引诱人类违反上帝的旨意,并不是出于为人类着想,更多地是出于个人的目的。
然而无论如何,这个形象既是恶魔,又是光明之子,体现出作者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他歌颂那些勇于反抗专制与威权的英雄,另一方面又不喜欢这些人身上的破坏性。
长诗中的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
《失乐园》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雄浑宏伟的风格。
弥尔顿模仿古代的史诗和悲剧,使长诗具有恢宏的气魄。
整部作品充满宏伟的图景,如写天上战争,满天刀光剑影,作战双方拔山相掷,天地为之震颤;又如写撒旦等建造“魔王殿”,在浑沌的深渊上架起气贯长虹的大桥。
用典丰富,语体庄严,善用隐喻等是《失乐园》的又一艺术特色。
弥尔顿把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希伯来神话融合起来,造成作品神话典故丰富。
丰富的用典使长诗明显地区别于一般的口语体,达到庄严肃穆的史诗效果。
诗中巧妙的隐喻也达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如第七卷第24行到28行,诗人说自己在落难时从亲戚朋友那里得到的都是白眼,危险时刻在威胁着他。
这就骂尽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世态的炎凉。
《复乐园》由四卷共两千行组成,取材于《新约·马太福音》和《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在旷野里受到的试探。
通过耶稣拒绝魔鬼的各种诱惑,克服诸多挫折终获拯救的经历,反映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者信仰高于一切的崇高气节和精神。
这部长诗篇幅较短,主题鲜明,结构紧凑。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描写古代以色列人部落英雄参孙宁可和敌人同归于尽,也不愿和他们妥协的悲剧故事,借以映现诗人自己虽深受残酷迫害仍不忘反抗敌人的斗志。
参孙的形象也被认为是具有英雄气概,视死如归的17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
整部诗剧具有汹涌澎湃的感情、质朴有力的语言和活泼有节的音律。
(三)古典主义文学1、概念(名词解释)——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艺思潮。
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它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它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追求艺术完美,然而又有形式主义之嫌。
2、产生原因(1)社会政治条件①两大阶级的政治妥协及文艺政策的规范性。
16世纪,由于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这两大阶级的冲突而爆发了长达36年的宗教战争,最后两大阶级妥协,建立了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在17世纪上半叶一直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力量得到壮大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使中央政府得以加强,抑制了贵族割据和分立的行动。
路易十四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他为了让贵族俯首听命,任命平民出身的柯尔柏和勒泰利耶管理财政,但是,他又让大贵族担任最高军职和神职,以取得政策上的平衡。
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
社会安定和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为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