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水闸设计规范(SL_265-2001)

水闸设计规范(SL_265-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 265-2001水闸设计规范Desidn specification for sluice2001-02-28发布2001-04-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Desidn specification for sluiceSL 265-2001主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施行日期:2001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的通知水国科[2001]62号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以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修订的《水闸设计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代替SD133-84).本标准自2001年4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规设字(1995)0037号"关于开展《水闸设计规范》(SD133-84)修订工作的意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规局技[1997]7号"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修订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对SD133-84,(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修订.修订后的SL 265-2001《水闸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主要包括下列技术内容:---水闸的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水闸的闸址选择和总体布置;---水闸的水力设计和防渗排水设计;---水闸的结构设计;---水闸的地基计算及处理设计;---水闸的观测设计等.对原规范进行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拓宽了原规范的适用范围,在各章节中增加了有关山区,丘陵区水闸及建于岩石地基上水闸设计的若干规定;---增加了有关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规定;---对有关水闸闸址选择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增加了有关水闸枢纽布置的规定,并对有关水闸闸室结构,防渗排水设施,消能防冲设施和两岸连接结构等选型布置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增加了闸室胸墙结构,冻胀土地基上和地震区的水闸结构,垂直防渗体和排水设施,大型多孔水闸消能防冲设施的选型布置等);---对有关水闸闸孔总净宽计算,消能防冲设施的设计计算和闸门控制运用方式的拟定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修改了以堰上水头为主要因素的闸孔总净宽计算公式和系数表,消力池深度和底板厚度的计算公式等,增加了以流速水头为主要因素的闸孔总净宽计算公式,上游护底首端的河床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和跌坎面流式消能计算公式等);---对有关闸基渗透压力计算,闸基抗渗稳定性验算,滤层设计和永久缝止水设计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增加了岩石地基上水闸闸基防渗帷幕和排水孔设计的规定以及岩石地基上闸基渗透压力计算公式等);---对有关水闸荷载计算及组合,闸室和岸墙,翼墙的稳定计算,结构应力分析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修改了荷载类别及荷载组合表,闸室底板应力分析中对底板自重和边荷载的取值等,增加了水闸结构对材料的要求,土压力计算公式,岩石地基上闸室抗滑稳定计算公式,闸室检修时抗浮稳定计算公式和岩石地基上翼墙抗倾覆稳定计算公式等);---对有关岩土分类及其试验方法,水闸地基整体稳定计算,地基沉降计算和地基处理设计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修改了土的分类方法和水闸地基沉降计算公式等,增加了岩石分类方法,岩石与碎石土地基允许承载力指标,计算土质地基允许承载力的汉森公式,土质地基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岩石地基的处理方法和土质地基强力夯实处理方法等);---对有关水闸观测项目的设置,观测设施的布置,观测方法的拟定和整理分析观测资料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规范主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水利部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登毅张平易许宗喜吴明全袁文健目次1 总则2 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2.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2.2 洪水标准3 闸址选择4 总体布置4.1 枢纽布置4.2 闸室布置4.3 防渗排水布置4.4 消能防冲布置4.5 两岸联接布置5 水力设计6 防渗排水设计7 结构设计7.1 一般规定7.2 荷载计算及组合7.3 闸室稳定计算7.4 岸墙,翼墙稳定计算7.5 结构应力分析8 地基计算及处理设计8.1 一般规定8.2 地基整体稳定计算8.3 地基沉降计算8.4 地基处理设计9 观测设计附录A 闸孔总净宽计算附录B 消能防冲计算附录C 渗透压力计算附录D 土压力计算附录E 浪压力计算附录f 岩土分类附录G 土质地基划分附录H 地基允许承载力计算附录J 地基附加应力计算本规范的用词和用语说明1总则1.0.1 为了适应水闸工程建设的需要,统一水闸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提高水闸设计水平,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实用耐久,管理方便,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的大,中型水闸设计.大,中型水闸的加固,改建设计以及小型水闸设计可参照使用.对于特殊重要的大型水闸设计,应进行专门研究.1.0.3 水闸设计应认真搜集和整理各项基本资料.选用的基本资料应准确可靠,满足设计要求.1.0.4 水闸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广泛吸取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科学试验,积极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1.0.5 水闸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2.1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2.1.1 平原区水闸枢纽工程应根据水闸最大过闸流量及其防护对象的重要性划分等别,其等别应按表2.1.1确定.规模巨大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水闸枢纽工程,其等别应经论证后报主管部门批准确定.注:当按表列最大过闸流量及防护对象重要性分别确定的等别不同时,工程等别应经综合分析确定.2.1.2 水闸枢纽中的水工建筑物应根据其所属枢纽工程等别,作用和重要性划分级别,其级别应按表2.1.2确定.注:永久性建筑物指枢纽工程运行期间使用的建筑物.主要建筑物指失事后将造成下游灾害或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建筑物.次要建筑物指失事后不致造成下游灾害或对工程效益影响不大并易于修复的建筑物.临时性建筑物指枢纽工程施工期间使用的建筑物.2.1.3 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中的水闸,其级别可根据所属枢纽工程的等别及水闸自身的重要性按表2.1.2确定.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别应按国家现行的《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的规定确定.2.1.4 灌排渠系上的水闸,其级别可按现行的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2.1.5 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级别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的级别.2.1.6 对失事后造成巨大损失或严重影响,或采用实践经验较少的新型结构的2~5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可提高一级设计;对失事后造成损失不大或影响较小的1~4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降低一级设计.2.2洪水标准2.2.1 平原区水闸的洪水标准应根据所在河流流域防洪规划规定的防洪任务,以近期防洪目标为主,并考虑远景发展要求,按表2.2.1所列标准综合分析确定.2.2.2 挡潮闸的设计潮水标准应按表2.2.2确定.兼有排涝任务的挡潮闸,其设计排涝标准可按表2.2.4确定.注:若确定的设计潮水位低于当地历史最高潮水位时,应以当地历史最高潮水位作为校核潮水标准.2.2.3 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中的水闸,其洪水标准应与所属枢纽中永久性建筑物的洪水标准一致.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中永久性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应按国家现行的SL 252-2000的规定确定.2.2.4 灌排渠系上的水闸,其洪水标准应按表2.2.4确定.注:灌排渠系上的水闸校核洪水标准,可视具体情况和需要研究确定.2.2.5 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防洪(挡潮)标准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的防洪(挡潮)标准.2.2.6 按本规范2.1.6条规定提高或降低一级设计的水闸,其洪水标准可按提高或降低后的级别确定.2.2.7 平原区水闸闸下消能防冲的洪水标准应与该水闸洪水标准一致,并应考虑泄放小于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的流量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山区,丘陵区水闸闸下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可按表2.2.7确定,并应考虑泄放小于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的流量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当泄放超过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的流量时,允许消能防冲设施出现局部破坏,但必须不危及水闸闸室安全,且易于修复,不致长期影响工程运行.2.2.8的规定幅度,结合风险度综合分析合理选定.对失事后果严重的重要工程,应考虑遭遇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措施.表2.2.8 临时性建筑物洪水标准3闸址选择3.0.1 闸址应根据水闸的功能,特点和运用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流,潮汐,泥沙,冻土,冰情,施工,管理,周围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3.0.2 闸址宜选择在地形开阔,岸坡稳定,岩土坚实和地下水水位较低的地点.闸址宜优先选用地质条件良好的天然地基,避免采用人工处理地基.3.0.3 节制闸或泄洪闸闸址宜选择在河道顺直,河势相对稳定的河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也可选择在弯曲河段裁弯取直的新开河道上.3.0.4 进水闸,分水闸或分洪闸闸址宜选择在河岸基本稳定的顺直河段或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但分洪闸闸址不宜选择在险工堤段和被保护重要城镇的下游堤段.3.0.5 排水闸(排涝闸)或泄水闸(退水闸)闸址宜选择在地势低洼,出水通畅处,排水闸(排涝闸)闸址且宜选择在靠近主要涝区和容泄区的老堤堤线上.3.0.6 挡潮闸闸址宜选择在岸线和岸坡稳定的潮汐河口附近,且闸址泓滩冲淤变化较小,上游河道有足够的蓄水容积的地点.3.0.7 若在多支流汇合口下游河道上建闸,选定的闸址与汇合口之间宜有一定的距离. 3.0.8 若在平原河网地区交叉河口附近建闸,选定的闸址宜在距离交叉河口较远处.3.0.9 若在铁路桥或Ⅰ,Ⅱ级公路桥附近建闸,选定的闸址与铁路桥或Ⅰ,Ⅱ级公路桥的距离不宜太近.3.0.10 选择闸址应考虑材料来源,对外交通,施工导流,场地布置,基坑排水,施工水电供应等条件.3.0.11 选择闸址应考虑水闸建成后工程管理维修和防汛抢险等条件.3.0.12 选择闸址还应考虑下列要求:---占用土地及拆迁房屋少;---尽量利用周围已有公路,航运,动力,通信等公用设施;---有利于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开展综合经营.4总体布置4.1枢纽布置4.1.1 水闸枢纽布置应根据闸址地形,地质,水流等条件以及该枢纽中各建筑物的功能,特点,运用要求等确定,做到紧凑合理,协调美观,组成整体效益最大的有机联合体.4.1.2 节制闸或泄洪闸的轴线宜与河道中心线正交,其上,下游河道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5倍水闸进口处水面宽度.位于弯曲河段的泄洪闸,宜布置在河道深泓部位.4.1.3 进水闸或分水闸的中心线与河(渠)道中心线的交角不宜超过30°,其上游引河(渠)长度不宜过长.位于弯曲河(渠)段的进水闸或分水闸,宜布置在靠近河(渠)道深泓的岸边.分洪闸的中心线宜正对河道主流方向.4.1.4 排水闸或泄水闸的中心线与河(渠)道中心线的交角不宜超过60°,其下游引河(渠)宜短而直,引河(渠)轴线方向宜避开常年大风向.4.1.5 滨湖水闸的轴线宜与上游来水方向正交.当上,下游水面较宽阔时,可根据需要设一定长度的导水堤.4.1.6 水闸枢纽中的船闸,泵站或水电站宜靠岸布置,但船闸不宜与泵站或水电站布置在同一岸侧.船闸,泵站或水电站与水闸的相对位置,应能保证满足水闸通畅泄水及各建筑物安全运行的要求.4.1.7 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枢纽,应在进水闸进水口或其他取水建筑物取水口的相邻位置设冲沙闸(排沙闸)或泄洪冲沙闸,并应注意解决进水闸进水口或其他取水建筑物取水口处可能产生的泥沙淤堵问题.4.1.8 上,下游平水机会较多,且有一般通航要求的水闸,可设置通航孔.通航孔位置应根据过闸安全和管理方便的原则确定,但不宜紧靠泵站或水电站.4.1.9 上,下游水位差不大,且有一般过木要求的水闸,可设置过木孔或在岸边设过木道.过木孔或岸边过木道位置应根据水流条件和漂木特点确定,但不宜紧靠泵站或水电站.4.1.10 经常有水流下泄,且有过鱼要求的水闸,可结合岸墙,翼墙的布置设置鱼道.鱼道下泄水流宜与河道水流斜交,其出口位置不宜紧靠泄洪闸.4.1.11 平原区上游有余水可以利用,且有发电要求的水闸,可结合岸墙,翼墙的布置设置小型水力发电机组或在边闸孔内设置可移式发电装置.4.1.12 水流流态复杂的大型水闸枢纽布置,应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模型试验范围应包括水闸上,下游可能产生冲淤的河段.4.2闸室布置4.2.1 水闸闸室布置应根据水闸挡水,泄水条件和运行要求,结合考虑地形,地质等因素,做到结构安全可靠,布置紧凑合理,施工方便,运用灵活,经济美观.4.2.2 闸室结构可根据泄流特点和运行要求,选用开敞式,胸墙式,涵洞式或双层式等结构型式.整个闸室结构的重心应尽可能与闸室底板中心相接近,且偏高水位一侧.1 闸槛高程较高,挡水高度较小的水闸,可采用开敞式;泄洪闸或分洪闸宜采用开敞式;有排冰,过木或通航要求的水闸,应采用开敞式.2 闸槛高程较低,挡水高度较大的水闸,可采用胸墙式或涵洞式;挡水水位高于泄水运用水位,或闸上水位变幅较大,且有限制过闸单宽流量要求的水闸,也可采用胸墙式或涵洞式.3 要求面层溢流和底层泄流的水闸,可采用双层式;软弱地基上的水闸,也可采用双层式.4.2.3 开敞式闸室结构可根据地基条件及受力情况等选用整体式或分离式.涵洞式和双层式闸室结构不宜采用分离式.4.2.4 水闸闸顶高程应根据挡水和泄水两种运用情况确定.挡水时,闸顶高程不应低于水闸正常蓄水位(或最高挡水位)加波浪计算高度与相应安全超高值之和;泄水时,闸顶高程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或校核洪水位)与相应安全超高值之和.水闸安全超高下限值见表4.2.4.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闸顶高程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堤顶高程.闸顶高程的确定,还应考虑下列因素:---软弱地基上闸基沉降的影响;---多泥沙河流上,下游河道变化引起水位升高或降低的影响;---防洪(挡潮)堤上水闸两侧堤顶可能加高的影响等.4.2.5 闸槛高程应根据河(渠)底高程,水流,泥沙,闸址地形,地质,闸的施工,运行等条件,结合选用的堰型,门型及闸孔总净宽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建造在复式河床上的水闸,当闸基为岩石或坚硬的粘性土时,可选用高,低闸槛的布置型式,但必须妥善布置防渗排水设施.4.2.6 闸孔总净宽应根据泄流特点,下游河床地质条件和安全泄流的要求,结合闸孔孔径和孔数的选用,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2.7 闸孔孔径应根据闸的地基条件,运用要求,闸门结构型式,启闭机容量,以及闸门的制作,运输,安装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选用的闸孔孔径应符合国家现行的(SL 74-95)《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所规定的闸门孔口尺寸系列标准.闸孔孔数少于8孔时,宜采用单数孔.4.2.8 闸室底板型式应根据地基,泄流等条件选用平底板,低堰底板或折线底板.1 一般情况下,闸室底板宜采用平底板;在松软地基上且荷载较大时,也可采用箱式平底板.2 当需要限制单宽流量而闸底建基高程不能抬高,或因地基表层松软需要降低闸底建基高程,或在多泥沙河流上有拦沙要求时,可采用低堰底板.3 在坚实或中等坚实地基上,当闸室高度不大,但上,下游河(渠)底高差较大时,可采用折线底板,其后部可作为消力池的一部分.4.2.9 闸室底板厚度应根据闸室地基条件,作用荷载及闸孔净宽等因素,经计算并结合构造要求确定.4.2.10 闸室底板顺水流向长度应根据闸室地基条件和结构布置要求,以满足闸室整体稳定和地基允许承载力为原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4.2.11 闸室结构垂直水流向分段长度(即顺水流向永久缝的缝距)应根据闸室地基条件和结构构造特点,结合考虑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定.对坚实地基上或采用桩基的水闸,可在闸室底板上或闸墩中间设缝分段;对软弱地基上或地震区的水闸,宜在闸墩中间设缝分段.岩基上的分段长度不宜超过20m,土基上的分段长度不宜超过35m.当分段长度超过本条规定数值时,宜作技术论证.永久缝的构造型式可采用铅直贯通缝,斜搭接缝或齿形搭接缝,缝宽可采用2~3cm.4.2.12 闸墩结构型式应根据闸室结构抗滑稳定性和闸墩纵向刚度要求确定,一般宜采用实体式.闸墩的外形轮廓设计应能满足过闸水流平顺,侧向收缩小,过流能力大的要求.上游墩头可采用半圆形,下游墩头宜采用流线形.4.2.13 闸墩厚度应根据闸孔孔径,受力条件,结构构造要求和施工方法等确定.平面闸门闸墩门槽处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4.2.14 工作闸门门槽应设在闸墩水流较平顺部位,其宽深比宜取1.6~1.8.根据管理维修需要设置的检修闸门门槽,其与工作闸门门槽之间的净距离不宜小于1.5m.当设有两道检修闸门门槽时,闸墩和底板必须满足检修期的结构强度要求.4.2.15 边闸墩的选型布置应符合本规范 4.2.12~4.2.14条的规定.兼作岸墙的边闸墩还应考虑承受侧向土压力的作用,其厚度应根据结构抗滑稳定性和结构强度的需要计算确定.4.2.16 闸门结构的选型布置应根据其受力情况,控制运用要求,制作,运输,安装,维修条件等,结合闸室结构布置合理选定.1 挡水高度和闸孔孔径均较大,需由闸门控制泄水的水闸宜采用弧形闸门.2 当永久缝设置在闸室底板上时,宜采用平面闸门;如采用弧形闸门时,必须考虑闸墩间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对闸门强度,止水和启闭的影响.3 受涌浪或风浪冲击力较大的挡潮闸,宜采用平面闸门,且闸门面板宜布置在迎潮侧.4 有排冰或过木要求的水闸,宜采用平面闸门或下卧式弧形闸门;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不宜采用下卧式弧形闸门.5 有通航或抗震要求的水闸,宜采用升卧式平面闸门或双扉式平面闸门.6 检修闸门应采用平面闸门或叠梁式闸门.4.2.17 露顶式闸门顶部应在可能出现的最高挡水位以上有0.3~0.5m的超高.4.2.18 启闭机型式可根据门型,尺寸及其运用条件等因素选定.选用启闭机的启闭力应等于或大于计算启闭力,同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SL 41-93《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启闭机系列标准.当多孔闸门启闭频繁或要求短时间内全部均匀开启时,每孔应设一台固定式启闭机.4.2.19 闸室胸墙结构可根据闸孔孔径大小和泄水要求选用板式或板梁式.孔径小于或等于6m时可采用板式,孔径大于6m时宜采用板梁式.胸墙顶宜与闸顶齐平.胸墙底高程应根据孔口泄流量要求计算确定.胸墙上游面底部宜做成流线形.胸墙厚度应根据受力条件和边界支承情况计算确定.对于受风浪冲击力较大的水闸,胸墙上应留有足够的排气孔.胸墙与闸墩的连接方式可根据闸室地基,温度变化条件,闸室结构横向刚度和构造要求等采用简支式或固支式.当永久缝设置在底板上时,不应采用固支式.4.2.20 闸室上部工作桥,检修便桥,交通桥可根据闸孔孔径,闸门启闭机型式及容量,设计荷载标准等分别选用板式,梁板式或板拱式,其与闸墩的连接型式应与底板分缝位置及胸墙支承型式统一考虑.有条件时,可采用预制构件,现场吊装.工作桥的支承结构可根据其高度及纵向刚度选用实体式或刚架式.工作桥,检修便桥和交通桥的梁(板)底高程均应高出最高洪水位0.5m以上;若有流冰,应高出流冰面以上0.2m.4.2.21 松软地基上的水闸结构选型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闸室结构布置匀称,重量轻,整体性强,刚度大;2 相邻分部工程的基底压力差小;3 选用耐久,能适应较大不均匀沉降的止水型式和材料;4 适当增加底板长度和埋置深度.4.2.22 冻胀性地基上水闸结构选型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闸室结构整体性强,刚度大;2 Ⅲ级冻涨土地基上的1,2,3级水闸和Ⅳ,Ⅴ级冻涨土地基上的各级水闸,其基础埋深不小于基础设计冻深;3 在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减小闸室底部与冻涨土的接触面积;4 在满足防渗,防冲和水流衔接条件的情况下,缩短进出口长度;5 适当减小冬季暴露的大,中型水闸铺盖,消力池底板等底部结构的分块尺寸.4.2.23 地震区水闸结构选型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闸室结构布置匀称,重量轻,整体性强,刚度大;2 降低工作桥排架高度,减轻其顶部重量,并加强排架柱与闸墩和桥面结构的抗剪连接;3 在闸墩上分缝,并选用耐久,能适应较大变形的止水型式和材料;4 加强地基与闸室底板的连接,并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5 适当降低边墩(岸墙)后的填土高度,减少附加荷载;6 上游防渗铺盖采用混凝土结构,并适当布筋.4.3防渗排水布置4.3.1 水闸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闸基地质条件和水闸上,下游水位差等因素,结合闸室,消能防冲和两岸连接布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4.3.2 均质土地基上的水闸闸基轮廓线应根据选用的防渗排水设施,经合理布置确定.在工程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拟定的闸基防渗长度应满足公式(4.3.2)要求:L=CΔH (4.3.2)。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作者:听海来源:监测人发表时间:2022- 12- 17 12:25 热点:96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水闸工程正常运用、保证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水闸管理正规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合用于平原区大、中型工程中的1 、2 、3 级水闸设计,山区、丘陵区的泄水闸及平原区的4 、5 级水闸设计可参照使用。

1.0.3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是水闸工程设计的组成部份,应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步进行。

1.0.4 新建水闸的工程管理设计,必须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0.5 改建、扩建的水闸工程,应在现有管理基础上,按照本规范的要求进行管理设计。

1.0.6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执行现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

1.0.7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应符合我国的国情,要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管理方便。

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2 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2.0.1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应根据工程管理的需要,规划确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2.0.2 水闸工程的管理范围是水闸管理单位直接管理和使用的范围,应包括:(1)水闸工程各组成部份的覆盖范围。

包括上游引水渠、闸室、下游消能防冲工程和两岸联接建造物。

(2)为保证工程安全,加固维修、美化环境等需要,在水闸工程建造物覆盖范围以外划出的一定范围,其值可参照表2.0.2 确定。

表 2.0.2 水闸工程建造物覆盖范围以外的管理范围┌────────────┬─────┬────┬────┬──── ┬────┐│ 建造物等级│ l │ 2 │ 3 │ 4 │ 5 │├────────────┼─────┼────┼────┼────┼────┤│水闸上、下游的宽度(m) │500~1000 │300~500 │ 100~300 │50~100 │50~100 │├────────────┼─────┼────┼────┼────┼────┤│水闸两侧的宽度(m) │ 100~200 │50~100 │30~50 │30~50 │30~50 │└────────────┴─────┴────┴────┴────┴────┘注: 1. 若1 、2 、3 级水闸,其规模为中型,则管理范围标准相应降低一级;若为小型则相应降低两级。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75-94]条文说明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75-94]条文说明
水闸在解冻期间如需泄水 当冰凌较薄时 应将闸门提出水面 冰块较大时 闸门开度过大 会使冰块潜没水中下泄 擦伤闸门等工程设施 甚至危害下游安全 根据江苏省三河闸的经验 一 般宜控制闸门开度不超过闸前水深的 倍
分凌闸的运用 应防止大冰冻堵塞闸孔 必要时可在闸前采取措施将大冰块破碎
闸门操作运用
闸门启闭是水闸控制运用的关键 以往因不按闸门操作制度启闭 导致闸门和启闭设备损
我国许多河流修建水闸后 因水位壅高 流速减小 促使大量泥沙淤积 河口兴建挡潮闸后 闸下河道受潮汐影响的淤积问题尤为突出 淤积使工程效益降低 寿命缩短 严重者甚至造成水闸 报废 为了减少淤积 多年来各地积累了不少减淤防淤的经验 如引水灌溉工程采用渠首拦沙 分 散沉沙 沉沙与淤地改土相结合等办法 防治河渠淤积 受潮汐影响的水闸用水力冲淤 机械拖淤 和水力冲淤相结合等办法 减少闸下河道淤积
害 在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中规定震中烈度在 度以上时 必须进行抗震计
算 故规定遭遇强烈地震后应进行特别检查是适当的 由于过去兴建的水闸多数未进行抗震设
计 有的后来虽进行过抗震校核 但多数未进行彻底的抗震加固 故地震烈度虽未达 度 仍可能发
生损坏 损坏后 亦应进行特别检查
在水闸运用中常会发生重大的工程事故 如闸门自动下坠 使闸底或闸门 启闭机受损 消能防
排水闸 排水区域地势低洼 易积水成涝 对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排水闸要尽可能按照生产要 求 控制适宜的闸上水位 如连日阴雨 雨前提前排水 汛期排涝 外河水位变化大 在江河下游的 还受潮汐影响 为使内河少受涝 应根据外河水位涨落规律及时启闭闸门 充分发挥排水效益
引水闸 从多泥沙河道引水 取水防沙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由于多泥沙河道的水 沙量在全年内分配不 均匀 出现沙峰时间一般较短 根据我国许多引水枢纽的运用经验 应掌握引水时机 避免在沙峰 时引水 使取水和防沙都能得到较好兼顾 浑水灌溉具有改良土壤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减轻水患的作用 我国引黄淤灌工程规定淤灌引 水含沙量下限为

水闸工程管理规程(新版)

水闸工程管理规程(新版)

水闸工程管理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闸工程管理的总则、控制运用、工程检查与设备评级、工程观测、养护维修、安全管理、技术资料与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大、中型水闸、小型水闸和套闸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含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972 起重机钢丝绳保养、维护、检验和报废GB/T 5975 钢丝绳用压板GB 50026 工程测量规范DL/T 5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1476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水闸施工规范水闸技术管理规程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水闸安全评价导则水利水电工程金属结构报废标准水利水电工程闸门及启闭机、升船机设备管理等级评定标准防汛物资领储备定额编制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DB32/T 1713 水利工程观测规程DB32/T 2948 水利工程卷扬式启闭机检修技术规程3;4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控制运用control application通过有目的启闭闸门、控制流量、调节水位、充分发挥水闸的作用。

<水闸sluice修建在河道、堤防上,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水工建筑物。

节制闸regulating sluice为调节上游水位控制河道泄量而拦河修建的水闸。

排水闸drainage sluice排水渠道用以排除内河或洼地涝、渍水的水闸。

】引水闸sluice gate渠道首部用于取水并控制进水流量的水闸。

挡潮闸tide barrage感潮河段挡潮御卤、蓄淡排涝的水闸。

分洪闸flood diversion sluice&建于河道岸边、蓄洪区或分洪道进口处用以分洪河道洪水的水闸。

5总则5.1水闸工程管理单位应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做好管护工作,保证工程安全完好。

水库、堤防、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水库、堤防、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库、堤防、⽔闸⼯程管理设计规范【题名】:⽔库⼯程管理设计规范【副题名】:Design criterion of reservoir management【起草单位】:⽔利部⽔利管理司主编【标准号】:SL 106-96【代替标准】:【颁布部门】:中华⼈民共和国⽔利部批准【发布⽇期】:1996-08-26【实施⽇期】:1996-12-01【批准⽂号】:⽔科技[1996]386号【批准⽂件】:中华⼈民共和国⽔利部关于批准发布《⽔库⼯程管理设计规范》SL 106—96的通知⽔科技[1996]386号根据1991年⽔利⽔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以部⽔利管理司为主编单位制订的《⽔库⼯程管理设计规范》,经审查批准为⽔利⾏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库⼯程管理设计规范》SL 106—本标准⾃1996年12⽉1⽇起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利管理司,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本由中国⽔利⽔电出版社出版、发⾏。

1996年8⽉26⽇【全⽂】:⽔库⼯程管理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加强⽔库管理,保证⽔库⼯程正常运⾏,充分发挥⽔库综合效益,按照基本建设必须为⼯程管理创造条件的原则,要求设计中应具有为⽔库⽣产、经营管理以及职⼯⽣活所必备的管理条件和设施,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于编制⼤、中型⽔库⼯程管理设计。

1.0.3加固、改建、扩建、续建的⼤、中型⽔库⼯程,应在充分利⽤原有管理设施的基础上,按照本规范的规定,增建完善管理设施。

1.0.4本规范规定的⽔库⼯程管理设计内容所需要的投资,纳⼊⽔库⼯程设计总概算,并与⼯程同时完成。

1.0.5本规范应与已颁发的有关国家标准和⾏业规范配套使⽤,凡本规范未做规定的,仍按有关规范执⾏。

2管理机构2.0.1按照⽔库管理等级规定(表2.0.1),确定⽔库主管部门的级别。

据此,确定与主管部门级别相适应的⽔管理单位的机构规格。

表2.0.1⽔库管理等级规定┌────┬──────────────────────────┬───┐││⽔库分等指标│││├───┬──┬───────┬───┬───┬───┤│││││防洪││供城镇│⽔电站│⽔库主││⼯程规格│⽔库│⽔库├───┬───┤灌溉│及⼯矿│装机容│管部门│││总库容|坝⾼|保护城|保护农| ⾯积|企业⽤| 量| 级别|││(亿)│(m)│镇及⼯│⽥⾯积│(万亩)│⽔│(万kw)││││││矿区│(万亩)│││││├────┼───┼──┼───┼───┼───┼───┼───┼───┤│⼤(I)│>10││特别│>500 │>150 │特别│>120│省级││型│││重要│││重要│││├────┼───┼──┼───┼───┼───┼───┼───┼───┤│⼤(Ⅱ)│10~1 │80及| 重要|500|150~50|重要|120~30|县级|│型││以下││~100││││以上│├────┼───┼──┼───┼───┼───┼───┼───┼───┤│中型│1~0.1│60及| 中等|100~30| 50~5 |中等| 30~5 |县级|│││以下││││││以上│└────┴───┴──┴───┴───┴───┴───┴───┴───┘注按上表划分⽔库管理等级时,如有的⽔库库容属⼀个等级,⽽防洪保护城镇及⼯矿区、保护农⽥⾯积等其中⼀项属上⼀个等级或坝⾼超规模,则可认为是本档次的重要⽔库,其主管部门等级可按提⾼⼀级确定。

水闸工程管理规范

水闸工程管理规范

水闸工程管理规范一、管理要求1、积极推进水文化、水生态、水环境建设,贯彻水量与水质管理并重的原则,协同有关部门加强水质监测与管理。

2、及时掌握工情、水情、雨情、灾情,做好防汛防旱工作。

3、健全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4、水闸工程的运行及维修养护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信息化和自动化监测水平。

5、水闸工程管理人员应学习工程管理细则和有关技术标准,熟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除险加固等情况,积极参加职工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

6、按要求进行注册登记,并及时办理变更事项登记。

7、按照规定开展安全鉴定工作。

8、按照规定开展闸门、启闭机设备等级评定工作,评定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认定。

9、健全防汛组织体系,落实防汛责任制和抢险队伍,制定抢险预案,开展防汛演练。

10、加强水法规宣传、培训,在工程管理区设置宣传标语、警示等标志标牌。

11、依法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界资料齐全;工程管理范围边界桩制作、埋设规范;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使用证领取率达95%以上。

12、按规定开展考核工作,每年进行自检,并将自检结果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好整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级水管单位。

13、建立完整的水闸工程技术档案,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存档。

二、组织管理(一)管理机构1、按工程规模、特点和有关规定设置水闸管理单位或明确管理责任主体。

2、建立运转协调的组织架构,明确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各部门管理范围及职责。

3、根据水闸管理单位的类别和性质,建立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

(二)管理人员1、根据水闸管理单位类别和性质,以“因事设岗、以岗定责”为原则设置岗位,定编定岗。

2、技术管理岗位人员配备应满足工程日常管理和保障水闸安全运行管理需要。

3、上岗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专业岗位人员应取得国家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关键岗位人员应持证上岗。

4、职工年培训率应达到50%以上。

(三)教育培训1、水闸管理单位应制定职工年度培训教育计划,加强专业技术和业务技能学习与培训。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0-96]条文说明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0-96]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目次总则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调度运用工程观测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工程年运行管理费测算水利部于级水闸设计山级水闸设计可参照使用水闸的等级划分表水闸等级标准按其流量和灌或在管理若按因此本规范提出水闸管理设计以工程级别为基础结合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将水闸等级分成级此次在制定管理范围标第条规定上的水工建筑物等级条规定应不低于该段堤防的洪水标准水闸本身的规模也不相适应本规范考虑了这些因素设计等级相差太大有的地区叫表部分省区护闸地范围调度运用运用水位流态和震动次序和开度工程观测一般规定水工建筑物观测是工程管理工作的耳目即在一般性观测交通设施建立必要的内外交通体系是保证水闸工程管理和抗洪抢险的必要条件也是水闸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和城镇的水闸更应重视以往水闸顶部都设有交通桥作为两者合一表本规范在其基础上表一般规定通信方式选择必须配备两种以上的通信水闸管理单位若只采用一种通信方式若需要配置第同时这两种方式中至少有一种采取对于大水闸管理单位通信系统必须有稳定可靠的电源除采用电网供电外还应设置通信设备的专用生产在水闸工程建设的同时为改变上述状态有关规定实际情况人均综合指标按下列标准控制大型工程大型工程中型工程按照上述规定工程年运行管理费测算要搞好工程的维护管理因此在水闸工程管理设计中必须规反映在管理设计中。

水闸技术管理规范

水闸技术管理规范

水闸技术管理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X省水闸技术管理的总则、控制运用、检查观测、维修养护、安全管理、资料整编及归档。

本标准适用于XX省境内大、中型水闸,小型水闸和水利部门管理的船闸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972起重机钢丝绳保养、维护、检验和报废GB/T8564 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GB/T12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DL/T596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178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JTJ305 船闸总体设计规范SL27 水闸施工规范SL-75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105 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SL170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203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14 水闸安全评价导则SL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65 水闸设计规范水利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XX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XX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办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水闸sluice修建在河道和渠道上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

3. 2控制运用ControlandApplication根据各行业、部门用水需求,按照既定程序,调整水闸闸门开度的行为。

3.3启闭机hoist用于控制闸门的升降达到开启与关闭的目的。

3. 4工作桥workingbridge工作桥是安放闸门启闭设备,供工作人员管理与操作设备所设的平台。

3.5 翼墙wingwall为保证水闸或重力式桥台两侧路基边坡稳定并起引导河流的作用而设置的一种挡土结构物。

3.6 测压管Pressuremeasurementtube监测闸基浸润线、闸底板扬压力的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作者:听海来源:监测人发表时间:2009-12-17 12:25 热点:96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1 总则1.0.1 为水闸工程正常运用、保证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水闸管理正规化、规化,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平原区大、中型工程中的1、2、3级水闸设计,山区、丘陵区的泄水闸及平原区的4、5级水闸设计可参照使用。

1.0.3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是水闸工程设计的组成部分,应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步进行。

1.0.4 新建水闸的工程管理设计,必须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0.5 改建、扩建的水闸工程,应在现有管理基础上,按照本规的要求进行管理设计。

1.0.6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除执行本规外,还应执行现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

1.0.7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应符合我国的国情,要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管理方便。

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2 管理围和保护围2.0.1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应根据工程管理的需要,规划确定工程管理围和保护围。

2.0.2 水闸工程的管理围是水闸管理单位直接管理和使用的围,应包括:(1)水闸工程各组成部分的覆盖围。

包括上游引水渠、闸室、下游消能防冲工程和两岸联接建筑物。

(2)为保证工程安全,加固维修、美化环境等需要,在水闸工程建筑物覆盖围以外划出的一定围,其值可参照表2.0.2确定。

表2.0.2 水闸工程建筑物覆盖围以外的管理围┌────────────┬─────┬────┬────┬────┬────┐│建筑物等级│l │ 2 │ 3 │ 4 │ 5 │├────────────┼─────┼────┼────┼────┼────┤│水闸上、下游的宽度(m)│500~1000 │300~500│100~300│50~100 │50~100 │├────────────┼─────┼────┼────┼────┼────┤│水闸两侧的宽度(m)│100~200 │50~100 │30~50 │30~50 │30~50 │└────────────┴─────┴────┴────┴────┴────┘注: 1. 若1、2、3级水闸,其规模为中型,则管理围标准相应降低一级;若为小型则相应降低两级。

2. 堤防上的水闸,管理围应与堤防管理围统筹确定。

3. 特别重要的水闸工程,经过设计论证,可适当扩大管理围。

(3)管理和运行所必需的其他设施占地。

包括管理单位的生产、生活区,多种经营生产区以及职工文化、福利设施等建设占地。

2.0.3 水闸工程的保护围是为保证工程安全,在工程管理围以外划定一定的宽度,在此围禁止挖洞、建窑、打井、爆破等危害工程安全的活动。

水闸工程的保护围,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

3 调度运用3.0.1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必须根据水闸所在河道的综合规划要求,提出调度运用原则。

3.0.2 水闸工程调度运用,应遵照以下原则:(l)必须在保证工程安全的条件下,合理地综合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当兴利与防洪矛盾时,兴利应服从防洪。

(2)必须与上、下游工程相配合。

(3)有淤积问题的水闸,应研究采取妥善的运用方式防淤、排沙和防冲。

(4)在通航河道上的水闸,应尽量保持上、下游河道水位相对稳定和通航水深。

(5)位于鱼类回游河道上的水闸,应尽可能通过控制运用满足鱼类回游的要求。

3.0.3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中应规定以下基本指标,作为调度运用的依据:(l)上、下游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

(2)最大过闸流量。

(3)最大水位差。

(4)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

3.0.4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应根据水闸的水力设计或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规定闸门开启次序和开度,力求避免产生集中水流、折冲水流等不利流态。

应避免发生震动的闸门开度。

4 工程观测4.1 一般规定4.1.1 水闸工程应根据工程等级、规模、地质条件等,有针对性地确定工程观测项目,设置相应的观测设施,通过观测达到下列目的:(1)通过对水闸工程的检查和观测,掌握其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保证工程安全。

(2)检验设计的正确性。

(3)积累资料,提高设计和管理水平。

4.1.2 水闸工程观测设计应包括观测项目选定、观测设施布置、观测设备选型,提出观测设施的施工安装、观测方法和资料整理分析的技术要求。

4.1.3 观测设施的布置应考虑下列要求:(1)全面反映水闸工程工作状态。

(2)观测方便、直观。

(3)有良好的交通和照明条件。

(4)观测装置应有必要的保护设施。

4.1.4 水闸工程观测设施的设计,应符合有关专业规的有关规定。

4.2 一般性观测4.2.1 水闸工程一般性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沉降、扬压力、水流形态、冲刷及淤积。

4.2.2 水位观测,一般在闸的上、下游设自记水位计或水位标尺进行观测,测点应设置在水流平顺、水面平稳、受风浪或泄流影响小的地点。

水位标尺或自记水位计的水准基面必须和水闸所采用的水准基面一致。

4.2.3 流量观测一般通过水位观测,根据水位、流量关系,推求出相应的过闸流量。

大型水闸为了校核修正水位、流量关系(或水位、开度、流量关系)应在适宜地段设测流断面,用浮标或流速仪进行流量施测。

4.2.4 沉降观测,一般埋设沉降标点进行观测。

沉降标点可布置在闸室和岸墙、翼墙底板的端点和中点。

施工期可埋设在底板上,后期引接至上部结构上。

4.2.5 闸基扬压力观测,一般埋设测压管或渗压计进行观测。

测点的数量及位置,应根据水闸的结构形式、地下轮廓线形状和基础地质情况等因素确定,并应以能测出基础扬压力的分布和变化为原则,一般布置在地下轮廓线有代表性的转折处。

测压断面应不少于两组,每组断面上测点不应少于三个。

对于侧向绕流,观测点可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布置。

4.2.6 为保证水闸工程安全和正常运用,必须对水闸上、下游淤积和冲刷进行观测,以便制定防止冲、淤措施。

观测围视可能发生冲刷和淤积的围确定。

一般自水闸上、下游护坦末端起,分别向上、下游延伸相当河渠宽度2~3倍的距离。

4.3 专门性观测4.3.1 水闸工程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以下专门性观测项目:水平位移、伸缩缝、裂缝、结构应力、地基反力、墙后土压力、混凝土碳化和冰凌等。

4.3.2 当水闸地基条件差或水闸受力不均匀时,需进行水平位移观测。

观测标点应尽可能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标点桩上。

4.3.3 当需要了解水闸伸缩变化规律时,应进行伸缩缝观测,一般在伸缩缝的测点处理设金属标点或差动式电阻测缝计进行观测。

4.3.4 水闸发生裂缝后应进行裂缝观测。

4.3.5 对特别重要的水闸,需要了解不同工作条件下结构应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工程的控制运用、验证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可设置结构应力观测项目。

其测点布置和观测方法,可根据结构设计和科研的需要确定。

4.3.6 为了验证工程设计和科研的需要,了解地基土和回填土对水闸的作用情况,可设置地基反力和墙背土压力观测项目。

4.3.7 沿海地区的水闸或附近有污染源的水闸,由于海水或有害物质对水闸混凝土有浸蚀作用,应设置混凝土碳化观测项目。

测点设置和观测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4.3.8 寒冷地区的水闸,应对闸前冰凌变化规律和冰压力进行观测,以便采取防冰措施和合理的运用方式,保证建筑物安全。

4.3.9 根据水闸工程运行、管理和科研的需要,还可增设其他特殊的观测项目。

4.4 主要观测仪器设备4.4.1 水闸工程应按表4.4.1配备必要的观测设备。

表4.1.1 水闸工程主要观测设备配备┌──┬───────┬──┬──────────┐││││配置数量││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l级│2、3级│4、5级│├──┼───────┼──┼──┼───┼───┤│一│测量仪器│││││├──┼───────┼──┼──┼───┼───┤│ l │经纬仪J2 2″级│台│ l │││├──┼───────┼──┼──┼───┼───┤││经纬仪J16″级│台││ 1 │ 1 │├──┼───────┼──┼──┼───┼───┤│ 2 │水准仪S1 │台│ 1 │││├──┼───────┼──┼──┼───┼───┤││水准仪S3 │台││l │ 1 │├──┼───────┼──┼──┼───┼───┤│二│水下测量设备│││││├──┼───────┼──┼──┼───┼───┤││测深仪│台│ 1 │││├──┼───────┼──┼──┼───┼───┤│三│水文测量设备│││││├──┼───────┼──┼──┼───┼───┤│ l │自记水位计│台│ 2 │ 2 ││├──┼───────┼──┼──┼───┼───┤│ 2 │流速仪│台│ 2 │ 2 │ 1 │├──┼───────┼──┼──┼───┼───┤│四│渗透观测设备│││││├──┼───────┼──┼──┼───┼───┤││电测水位器│台│ 2 │l ││├──┼───────┼──┼──┼───┼───┤│五│其他设备│││││├──┼───────┼──┼──┼───┼───┤│ 1 │计算机│台│ 1 │ 1 ││├──┼───────┼──┼──┼───┼───┤│ 2 │摄像机│台│ 1 │││├──┼───────┼──┼──┼───┼───┤│ 3 │照相机│台│ l │ 1 │ 1 │├──┼───────┼──┼──┼───┼───┤│ 4 │望远镜│台│ 1 │ 1 │ 1 │└──┴───────┴──┴──┴───┴───┘注1、2、3级水闸,若其规模为中型,观测设备降低一级配置;若规模为小型,降低二级配置观测设备。

5 交通设施5.0.1 为满足水闸工程管理和抗洪抢险的需要,水闸工程应具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并应结合施工的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置。

5.0.2 水闸管理交通设施包括对外交通,部交通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和必要的交通工具。

5.0.3 对外交通是联系水闸与区域性公路、铁路、车站、港口、码头之间的通道,担负外来物资和人员的运输任务。

5.0.4 对外交通布置应考虑以下原则和要求:(l)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交通道路。

(2)应考虑对外交通的综合运输能力。

(3)应尽可能与就近的城镇连通。

(4)有水运条件的地方,应充分利用水运或水陆联运。

(5)对外交通道路应满足全天候通行机动车辆。

5.0.5 部交通是连接水闸管理单位部各仓库、站场、生产和生活区之间的交通道路,须与对外交通衔接。

5.0.6 对外交通线路与水闸交叉时,应采取桥闸分设的原则,若必须结合,需进行安全技术论证。

5.0.7 水闸工程应根据其工程等级、规模、重要性及运输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外交通道路的等级,一般应不低于4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