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三章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课件(共21张PPT)

知识小结:溶液稀释的PH计算有关规律
1、强酸(碱)每稀释10倍,pH值向7靠拢 一个单位。
2、弱酸(碱)每稀释10倍,pH值向7靠拢 不到一个单位 3、 pH=6或8时,不可忽略水的电离,只能 接近7; 酸碱溶液无限稀释,pH只能接近7:酸不 能等于或大于 7;碱不能等于或小于7。 4.酸(碱)溶液稀释时,OH-(H+)的物 质的量浓度将增大。
方法二:用pH计测定
三、pH的计算 酸性溶液,直接求pH 碱性溶液,先求pOH(或c(H+)),再求pH 混合溶液,先判断酸碱性, 再根据以上方法求 无限稀释接近7
➢pH计算1—— 强酸的稀释
例题:在25℃时,pH值等于3的盐酸溶液稀释到原来的 100倍,pH 值等于多少?
解: [H+]=
=1.0 ×10-5mol/L
➢pH计算4—— 强酸与强酸混合
例题:在25℃时,pH值等于1的盐酸溶液和pH值等于4 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pH值等于多少?
解:pH=-lg[H+] =-lg(1×10—1+1×10—4)/(1+1) =-lg5×10—2 =2-lg5 =1.3
关键:抓住氢离子进行计算!
➢pH计算5—— 强碱与强碱混合
关键:碱过量抓住氢氧根离子进行计算!
pH计算8 弱酸强碱或强酸弱碱混合
(1)PH为12 的NaOH溶液和PH为2的醋酸溶液等体积相 混合,则混合液呈__酸___性
(2)PH为12的氨水和PH为2的盐酸等体积相混合,则混 合液呈 __碱____性
(3)PH为2的盐酸和PH为12的某碱等体积相混合,则混 合液PH_大__于__等__于__7
√ 6、pH值相同的强酸和弱酸中[H+] 物质的量的浓

计算机控制系统4第三章 (2)

计算机控制系统4第三章 (2)

②量程 它是指所能转换的电压范围。如5V、10V等。
§第二章 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技术
A/D转换器
③转换精度 它是指转换后所得结果相对于实际值的准确
度。A/D转换器的转换精度取决于量化误差q、微分线性 度误差DNLE和积分线性度误差INLE 。 积分线性度误差INLE: 在满量程输入范围内,偏离理想转
A/D转换器
PUSH DS
STI MOV AX,DATA
MOV AX,250AH
INT 21H MOV DX,220H
MOV DS,AX
MOV DX,220H IN AL,DX;读数 MOV ADTEMP,AL
MOV AL,21H;发EOI 命令 OUT 20H,AL POP DS;恢复现场 POP DX POP AX IRET
A B C G2A VCC y0 y1 y2
G2B y3 G1 Y7 y4 y5
* 1 * * * 1 1 1 1 1 1 1 1 0 * * * *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0 1 1 1 1 1 1

y6
设计时,根据具体接口芯片的要求,AO、 A1用作端口地址。
A/D转换器
例 : AD574与ISA总线前62根信号线(即PC/XT总线)的接口
§第二章 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技术
A/D转换器
74LS138 16芯译码器
• A.B.C为选择端 G1、G2A、G2B为允许端 G2=G2A+G2B
G1 G2 C B A Y0 Y1 Y2 Y3 Y4 Y5 Y6 Y7
§第二章 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技术
A/D转换器

第三章第2节第4课时酸碱中和滴定+课件22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第2节第4课时酸碱中和滴定+课件22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选择性必修1)

人教版(2019版) 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一节 电离平衡第1课时 强、弱电解质及其电离(1)概念依据 ,用 的酸(或碱)来测定 的碱(或酸)的方法。

(2)原理在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 +与碱提供的OH -的 相等,即:已知浓度中和反应未知浓度物质的量【学习任务一】概念和原理(1)仪器: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 , 。

仪器a是 ,仪器b是_____ 。

精确度: mL。

锥形瓶烧杯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0.012.主要仪器及使用用0.01 mol·L -1硫酸滴定0.01 mol·L -1 NaOH 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 mL 。

若滴定时终点判断有误差:①多加了1滴硫酸;②少加了1滴硫酸(设1滴为0.05 mL)。

则①和②中pH 相差________。

4一、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变色范围(颜色与pH 的关系)石蕊<5.0 色 5.0~8.0紫色>8.0 色酚酞<8.2 色8.2~10.0浅红色>10.0 色甲基橙<3.1 色 3.1~4.4橙色>4.4色酸碱指示剂法(只能测定溶液的pH范围)(1)当滴定终点为碱性时,选择酚酞;(2)当滴定终点为酸性时,选择甲基橙;(3)。

红蓝无红红黄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控制活塞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摇动锥形瓶①滴速:先快后慢,当接近终点时,改为滴加半滴标准溶液(利用锥形瓶内壁承接尖嘴处悬挂的半滴溶液)。

②终点的判断: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30s内不变色,视为滴定终点。

(1)锥形瓶在水洗后,要用待测液润洗2~3次( )(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是因为石蕊变色不明显( )(3)滴定实验中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 )(4)当观察到锥形瓶中颜色发生变化,立即停止滴定并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 )(5)量取20.00 mL待测液时可用量筒量取( )×√√×正误判断×三、中和滴定误差分析分析依据见黑板步骤操作V标准c待测洗涤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__________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__________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__________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____________取液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__________常见的误差分析以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氢氧化钠溶液为例:变大偏高变小偏低变大偏高不变无影响变小偏低滴定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__________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__________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__________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滴定后再加一滴NaOH溶液无变化__________读数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__________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__________变大偏高变小偏低变大偏高变大偏高变小偏低变大偏高(1)称量固体NaOH时,未调节天平的零点( )1.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时(NaOH放在锥形瓶内,盐酸放在滴定管中)。

第三章第四节2--厚壁圆筒-应力(章节优讲)

第三章第四节2--厚壁圆筒-应力(章节优讲)

第进三而章得出:
d 1 (d d r ) dr E dr dr
1 r
(
r
)
1 rE
(
r
)
将上述公式代入公式(3-46d) 得
(3-46e)
d dr
d r dr
1 r
( r
)
式(3-46e)是根据微元体的几何变化关系及物理关系得出 的补充方程,将其与式(3-46a)联立并整理,得:
d2 r 3 d r 0 dr2 r dr
第三章
当 K 时,pmax 0.5
,其含义是,
对厚壁圆筒,其壁厚的无限增加只能换来允许承受载
荷的有限增加。即用增加壁厚来增大承载能力是有限
和有条件的。在应力低的筒体外壁处增大壁厚,对筒
体提高承载能力作用不大,甚至造成浪费或其他问题。
多层板厚壁筒体及绕带筒体的采用,可以有效
地避开单层厚壁筒体的上述局限性。
变形
*里层材料的约束
*外层材料的限制
2、径向应力沿壁厚非均匀分布
各层材料变形的相 互约束和限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质工教程学院 安全工程 倪晓阳
第三章 厚壁圆筒的应力特点
1、三向应力----环向应力、轴向应力、径向应力 2、应力梯度----环向应力和径向应力沿壁厚非均匀分布 3、温差应力----沿壁厚的温差引起的热应力不可忽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质工教程学院 安全工程 倪晓阳
元体的径向应变为:
r
(u
du) dr
u
du dr
(3-46b)
微元体的环向应变为:
(r
u)d rd
rd
u r
(3-46c)
优质教学
u du

2022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含答案

2022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含答案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1.准确量取25.00 mL的KMnO4溶液,可选用的仪器为() A.500 mL量筒B.10 mL移液管C.50 mL酸式滴定管D.50 mL碱式滴定管解析:准确量取25.00 mL溶液应用滴定管或移液管,因KMnO4能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胶管,故应用50 mL酸式滴定管。

答案:C2.下列某种仪器中盛有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甲同学平视读数为n mL,乙同学仰视读数为x mL,丙同学俯视读数为y mL。

若x>n>y,则该仪器是()A.酸式滴定管B.量筒C.容量瓶D.碱式滴定管解析:仰视读数时数值偏大,俯视读数时数值偏小,即小刻度在上,大刻度在下,因此该仪器是滴定管。

又因为盛放的高锰酸钾溶液具有氧化性,故应是酸式滴定管。

答案:A3.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②用蒸馏水洗涤玻璃仪器③用标准溶液润洗盛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待测液润洗盛待测液的滴定管④装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并调整液面(记录初读数)⑤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于锥形瓶中⑥滴定操作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①④⑤⑥D.④⑤①②③⑥解析:中和滴定按照检漏、洗涤、润洗、装液、取待测液、滴定等顺序操作,则操作顺序为: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4.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待测浓度的碱溶液时,下列操作中会引起碱溶液浓度的测定值偏大的是()A.锥形瓶中的溶液在滴定过程中溅出B.滴定管装液后尖嘴部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C.指示剂变色15 s后又恢复为原来的颜色便停止滴定D.锥形瓶用蒸馏水冲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解析:根据c(B)=c(A)·V(A)V(B)判断,A项中,V(B)的实际量减少,导致V(A)减少,测定值偏小;B项使液体充满气泡,导致V(A)增大,测定值偏大;C项未到滴定终点,偏小;D项,不影响测定结果。

答案:B5.向盛有10 mL NaOH稀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并边加边振荡,下列图象中能体现溶液pH变化情况的是()解析:滴加盐酸之前,稀NaOH溶液pH>7,则A和B不正确。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基础练习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基础练习人教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基础练习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依赖于()A.呼吸作用 B.呼吸运动C.气体的扩散作用D.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2.如图所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表叙正确的是()A.膈肌从甲到乙时,呼气,此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B.膈肌从甲到乙时,吸气,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D.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3.如图是平静呼吸时相关结构变化示意图,Ⅰ、Ⅱ表示胸骨和肋骨运动的过程.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的状态、运动的过程和肺内气压分别是()A.舒张、过程Ⅰ、高于大气压 B.收缩、过程Ⅱ、等于大气压C.收缩、过程Ⅰ、低于大气压 D.舒张、过程Ⅱ、低于大气压4.如图所示,当膈肌状态由B向A状态转换时,进行的生理过程是()A.完成吸气动作,此时膈肌收缩B.完成呼气动作,此时膈肌收缩C.完成吸气动作,此时膈肌舒张D.完成呼气动作,此时膈肌舒张5.血浆中的氧进入红细胞,先要经过哪一结构()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6.做口对口呼吸抢救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没有停止的病人时,不需采取的步骤是()A.使病人仰卧,头向后仰B.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C.清除病人口鼻中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畅通D.正确地做人工胸外心脏挤压7.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a,b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为肺静脉,其内流动脉血B.b为肺动脉,其内流静脉血C.a内血液来自内脏的左心房D.b内血液将流回心脏的心房8.在游泳时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若水超过胸部,会感觉呼吸有些吃力.这是因为()A.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B.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不易进入C.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不易进入D.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9.如图为某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不正确的是()A.曲线A是平静时的呼吸状态 B.曲线B是运动时的呼吸状态C.曲线A的呼吸频率比曲线B快D.曲线B的呼吸深度比曲线A大10.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A.8~10次B.16~18次C.60~70次D.100次以上11.下列关于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正确的是()A.氧气与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B.氧气与二氧化碳从肺泡进入血液C.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D.氧气从血液进入肺泡,二氧化碳从肺泡进入血液12.如图是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式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甲模拟呼气动作,乙模拟吸气动作B.气球模拟肺C.甲膈肌收缩,乙膈肌舒张D.橡皮膜模拟膈肌13.呼吸运动是指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呼吸运动的完成主要依赖于()A.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B.肺泡的弹性C.气体分子的扩散D.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14.某人平静时的胸围长度是85cm,尽力吸气时的胸围长度是95cm,尽力呼气时的胸围长度是83cm,这个人的胸差()A.12cm B.8cm C.10cm D.2cm15.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A.肺泡 B.组织细胞C.肺泡周围毛细血管 D.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16.如图表示人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那一段呼吸肌处在收缩状态()A.AC B.CE C.BD D.DF17.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A.肋间肌和膈肌 B.腹部肌肉 C.胸大肌D.背部肌肉18.人体平静状态下呼气时()A.膈肌舒张,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降B.膈肌舒张,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升C.膈肌收缩,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升D.膈肌收缩,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下降19.在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气体的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20.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这些二氧化碳产生于()A.肺泡 B.组织细胞 C.血液 D.鼻腔二.解答题(共10小题)21.人体进行吸气时,膈肌的状态是,肺的容积变.22.分析如图所示实验: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1)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2)本实验设置甲、乙两瓶,形成了一组实验.(3)人体吸入的气体,在肺部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23.(1)图中A表示,B代表.(2)吸气时,肋骨运动,膈肌,胸廓,肺内的气压相对较低,气体便被吸入.24.如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曲线AB段表示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此时,与呼吸有关的肌肉处于状态.(2)曲线BC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表示过程(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25.根据如图(模拟膈肌的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模型此时模拟的状态是(吸气还是呼气).(2)图中A表示,图中C表示的是.E表示的是.(3)用手上推E,小气球,表示.(4)此模型不能演示胸廓的径的变化,因此不能完全演示呼吸运动.26.如图模拟的是呼吸时膈肌的运动情况,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气球代表的是,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2)如图Ⅱ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时气球会,这表示气的过程.在人体内,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填“收缩”或“舒张”),其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使得胸腔容积,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于是气体就被吸入.(3)人体通过吸气和呼气实现了肺与的气体交换.(4)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的身材,但是会直接影响(填“图甲”或“图乙”)所示生理过程的进行,经常这样会引起体质下降.27.如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表示吸气状态.(2)图B状态中,膈肌处于状态.(填“收缩”和“舒张”)(3)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会直接影响所示生理过程的进行,经常这样会引起体质下降.(填“图A”或“图B”)28.如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A、D分别代表什么气体?A,D.(2)A和B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来完成的;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来完成,需要依赖等呼吸肌来共同完成.(3)组织细胞利用气体D,通过作用释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气体C.(4)通过血液循环不仅为组织细胞提供了气体D,也为组织细胞提供.29.下表为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为了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某同学做了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人体内的气体可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如图乙.请分析回答成分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氧气20.96 16.40二氧化碳0.04 4.10其它气体79.00 79.50合计100.00 100.00(1)阅读上表可知,吸入气体中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2)观察图甲推断,通入的气体为人体呼出气体的试管是.(3)分析图乙得出,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气体是.30.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1)图1所示实验装置中,序号模拟人体的肺,序号模拟人体的膈.(2)图2模拟的是人体在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由于膈肌的收缩胸廓的径增大.(3)当人体处于图1所示的呼吸运动状态时,肋骨间的肌肉处于状态.2017-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基础练习(有答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C;2.B;3.C;4.D;5.B;6.D;7.D;8.D;9.C;10.B;11.C;12.C;13.A;14.A;15.B;16.C;17.A;18.A;19.A;20.B;二.解答题(共10小题)21.收缩;大;22.乙;二氧化碳;对照;氧气;23.呼气;吸气;向上向外;收缩;增大;24.吸气;收缩;缩小;呼气;B;相等;25.吸气;气管;肺;膈;缩小;呼气;前后、左右;26.肺;膈肌;胀大;吸;收缩;增大;扩大;减小;外界;乙;27.B;收缩;B;28.二氧化碳;氧气;气体扩散;呼吸运动;肋间肌膈肌;呼吸;能量;营养物质;29.氧气;甲;二氧化碳;30.3;4;吸气;上下;舒张;。

第三章§2 三水平的正交表

第三章§2 三水平的正交表

A 1
B 2
C 3
D 4
三, 设计与正交表 L 3k 3 3 1 3k 设计有 k个因子,每个因子有 3个水平 )
k 3 K 1 2
2 3k 设计的部分实施 ) 将感兴趣的效应罗列出 来,然后选择一张最小 的二水平正交表安排试 验,使这些效应都能得 到估 计而不互相混杂 .
例2 微生物培养基成分优化试验 本试验问题的响应变量是产量,试验的目的是 对诸因子与某些感兴趣的交互作用的重要性作出 分析, 并找出优化的培养基成分.所采用的因子水平 表如下:
二, 3 设计与正交表 L 27 313 3 1 .正交表 L 27 313
( )
3 个水平
3 3 设计有 3 个因子,每个因子有
( )
2 .交互作用列:对 L 27 313 任意两列,按模 3取余的加法 运算得到两个新列称为 3 .3 3 设计的 1 实施 3 原来两列的交互作用列
( )
因子 列号
§2
2
3k 设计的部分实施
一,2 设计与正交表L 9 34 3
( )
3 设计有2个因子,每个因子有3个水平 1.正交表的构造方法 1 )划分 2 )求和(2 2
B 0 1 2 0 1 2 0 1 2
AB 分量 0 1 2 1 2 0 2 0 1
A 2 B 分量 0 1 2 2 0 1 1 2 0
因子 A黄豆饼粉+蛋白胨 B葡萄糖 C KH2PO4 D碳源Ⅰ号 E容量

0.5+0.5

1+1 1.5+1.5
4.5 0 0.5 30
6.5 0.01 1.5 60
8.5 0.03 2.5 90
试验人根据以往经验,交互作用AC存在的 可能性极大,希望通过试验加以考察,初 步估计另两个交互作用AB和AE存在的可能 性不大,但无绝对把握断定它们不存在,希 望在不太增加试验次数的前提下,能通过 试验结果看一看它们是否存在,试验结果在 , 书144页

2022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练习题--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022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练习题--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测试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大约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A.5B.10C.16D.25答案C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C正确。

2.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肉是( )A.胸部的肌肉B.腹部肌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D.背部肌肉答案C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骨之间的肌肉。

3.在人的呼吸中,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答案A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氮气(78%),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4.人在平静状态下完成吸气过程,膈肌和胸廓的变化是( )A.膈肌收缩,胸廓扩大B.膈肌收缩,胸廓缩小C.膈肌舒张,胸廓缩小D.膈肌舒张,胸廓扩大答案A人在平静状态下完成吸气过程,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

5.下列哪项与肺泡完成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 )A.肺泡虽小,数目很多B.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C.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D.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答案D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很多,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进行气体交换。

6.如图是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吸气完成的瞬间,膈处于A位置B.呼气开始的瞬间,膈处于B位置C.膈肌舒张,膈从B到A,胸腔变小,吸气D.膈肌收缩,膈从A到B,胸腔变大,呼气答案B吸气完成的瞬间,膈处于B位置;膈肌舒张,膈从B到A,胸腔变小,呼气;膈肌收缩,膈从A到B,胸腔变大,吸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j
1 3 ij m ij E E
3.5 弹性本构关系
广义虎克定律 2. 1 x y z x
E 1 x z y E y z 1 z x y E xy 1 xy 2G 1 xz xz 2G 1 yz yz 2G
加载路径:o A A 屈服 加载
曲面上曲面上
至今没有应用。 原因:(1)数学运算复杂; (2)有争议。
3.4 强化条件
3.Drucker(德鲁克尔)公设 关于材料强化的重要假设
导出是凸的重要假设 导出增量理论 稳定材料: 0 不稳定材料: 0
3.6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与Tresca屈服准则相关 联的流动理论
ED边 : f 3 1 f f f 外法线方向: : : 1 : 0 : 1 1 2 3 EF边 : f 3 2 f f f 外法线方向: : : 0 : -1 : 1 1 2 3
此公设适用于稳定材料
3.4 强化条件
Drucker(德鲁克尔)公 设 一个应力循环过程: A BC A
0 0 ij ij ij d ij ij
Drucker公设:若产生塑 性变形,在加、卸载过 程中,附加应力做正功 。对于强化材料,只有 在纯弹性过程中,附加 应力做功为零。
3.4 强化条件
(3)其它强化条件 一种:将等向强化假设与 随动强化假设结合。 即:有中心位臵的移动与 曲面大小的改变。
f Sij aij cq
位置的移动 大小的改变
优点:更接近实际。 缺点:表达式复杂,运算麻烦 。
3.4 强化条件
另一种:使加载曲面具有尖点的滑移理论。
D s
强化材料:有强化现象
D s
3.4 强化条件
复杂应力状态: 理想塑性材料:只有屈服曲 面,没有加载曲面。 强化材料:有加载曲面
屈服条件 屈服曲面 f 1 , 2 , 3 c, 强化条件 加载曲面
,
1
2 , 3

0
:加载函数

ij A B C A ij A B C A

0 d ijp 0 ij ij C

B
B ij
0 d ijp 0 ij
3.4 强化条件
重要不等式:

ij
0 ij d ijp 0
d
p ij
deij
p

3.6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e p deij deij deij
1 dSij d Sij 2G
(3)定d 设定为理想弹塑性材料 f Sij J 2 1 1 Sij S ij s2 2 3
2 S ij Sij s2 , S ij dSij 0 3 1 deij Sij dSij Sij d Sij Sij 2G 2 d s2 3 3 deij Sij 3 dWd d 2 2 s 2 s2 dWd:形状改变比功增量
ij (k时刻) ( 时刻) d ij ij k - 1
3.6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优点:可充分反映加载历程。 缺点:计算过程过于繁琐。 注意: (1)增量理论只适用于塑性状态 的加载过程; (2)结构中各点的dλ不同,同 一点不同时刻的dλ也不同,但 同一点同一时刻对不同的应力 分量, dλ取值相同。 (3)沿不同的加载路径,即使最 终应力状态相同,应变状态也 不同。 (4)此为与Mises相关联的流动 理论。
p ij n
一般情况,n个曲面的交点,
3.7全量理论(形变理论)
ij ~ ij
适用条件:简单加载或偏离不多时,较正确。 优点:直接求出最终应力、应变关系,计算简 便。 缺点: (1)不能反映加载历史; (2)当加载过程复杂时,不能符合实际情况。
3.7全量理论(形变理论)
3.4 强化条件
(2)屈服曲面(加载曲面) 是凸的 若 ()不是凸的, 则不论d ijp 沿任何方向 ,
0 均能找到 ij ,使得:


2
不等式不成立
3.5 弹性本构关系
广义虎克定律 1 1. x y z x
E 1 x z y E y z 1 z x y E xy 1 xy 2G 1 xz xz 2G 1 yz yz 2G E G 21
3.6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塑性状态下,应力与应 变间无一、一对应关系 。 d ij d ij d ij d d
e ij p ij
d ij d m ij deij
e p deij deij deij e d m d m
3.6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3.6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与Tresca屈服准则相关 联的流动理论
0 由不等式 ij ij d ijp 0


d ijp 方向应在阴影内。
1 : 0 : 1 0 : -1 : 11 - -: - 1 : 1
广义塑性势理论: f i d i ij i 1
Tianjin University
3.4 强化条件
(2)随动强化假设
与 相比,形状、大小均不 变, 只是随加载路径而平移 。 oo aij (表征应力历史的参数) 强化条件:f Sij aij c
3.4 强化条件
(2)随动强化假设
强化条件:f Sij aij c 优点:能正确反应 Bauschinge r效应, 运算简便; 缺点:加载曲面大小、 形状均不变, 与实际不符。 适用范围:加载路径与 原来强化方向 较接近。

只有当d ijp 沿 的外法线方向时 ,


2 即:只有当d ijp 沿 的外法线方向时,
0 才能使所有的 ij 满足不等式
不等式成立
3.4 强化条件
的外法线方向: f ij
d ijp 沿 的外法线方向 d ijp d 非负比例系数 此等式是塑性增量理论 的基础 f ij
1 e Sij ij 2G m m 3K
3.5 弹性本构关系
3.
1 1 eij Sij deij dSij 2G 2G m d d m m m 3K 3K 球张量的表达式适用于 弹、塑 性状态。
A B C A

ij ij d ij 0 0

3.4 强化条件
Drucker(德鲁克尔)公设
e p d ij d ij d ij d ij
据Dru c k er公设:
ij A B C A

0 d ij 0 ij 0 e d ij ij 0 0 d ijp 0 ij
3.6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4)求d m 1 d m 3K (5) P r andtl Re uss理论 d m 理想弹塑性材料的增量 理论 1 dSij d S ij deij 2G 1 3 dWd dS S ij ij 2 2G 2 s 1 d d m m 3K 3 dWd S ij dSij 2G deij 2 或: 2 s d 3Kd m m
e (1)deij e deij
1 dSij 2G f ij
p (2)deij
根据:d ijp d
若采用Mises屈服条件:f J 2 f J 2 Sij ij ij
p
d ijp d Sij deij d ijp d Sij
: f Sij
:f Sij c cq (强化条件)
s2
3
( Mises)
1 f Sij J 2 Sij Sij 2 :Sij Sij cq 或 i cq (强化条件)
Tianjin University
3.4 强化条件
等向强化假设:
1 e Sx x m x 2G e 1 S y m y y 2G ez z m 1 S z 2G e 1 s xy 2G xy 1 exz s xz 2G 1 s yz e yz 2G E K 31 2
3.6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解题思路:将加载历史 分成若干段,在每一段 上 给定d ij , 可求出相应的d ij 已知 ij、 ij (k 1时刻) , 设定d ij, 可求 ij、 ij (k时刻): ( 1)由 ij m ij Sij , d ij d m ij deij 得:Sij、 m、d m、deij (2)由d m 3K d m d m 3 dWd (3)由dSij 2G deij Sij dSij 2 2 s (4)由d ij d m ij dSij d ij (5)( ( 时刻) d ij ij k时刻) ij k - 1
工程弹塑性力学
毕继红
第三章 本构关系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概述 屈服条件 加载条件和加载准则 强化条件 弹性本构方程 增量理论 全量理论 增量理论与全量理论的关系
Tianjin University
3.4 强化条件
加载曲面(后继屈服曲面) 单向应力状态: 理想弹塑性材料:无强化现象
取q i 强化条件:S ij S ij c i 或 i i 单一曲线假设 单一曲线假设: 应力强度 i与应变 强度 i间是一、一 对应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