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经济学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基础课程论文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
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
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
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
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
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
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
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
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
——戈森法则二、是赚了还是亏了毕业的时候,有的同学面临着众多可供选择的道路:出国、去企业、去研究机构、去政府机关等等,而有的学友只有去路一条。
结果,只有一条去路的同学反而没有多条去路的同学那样费时和烦恼。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
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
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的美廉美,看到一款海尔的滚筒2480,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2780,美廉美的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为什么会便宜呢。
你身边的经济学——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

你身边的经济学——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xx国庆假期间游走于xx的几个品牌专卖店中,发现了一些商家在做打折促销活动,消费者看到打折自然跃跃欲试,商家门前也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可是,有人仔细思考过这里面有什么经济学问题么?现举例说明一些商家的打折活动,并试分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大家也xx在买便宜商品的时候,其实未必真的便宜。
大家对过季大甩卖,拆迁大挥本等方式促销,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于每次看到这样的口号的时候,首先要思考一下其中的真伪,所以一些稍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还是喜欢去一些比较大的商场消费,因为——用俗话来说“比较靠谱”。
去掉虚假的甩卖,不真实的拆迁,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商场的打折策略:返券。
通常能够看到大商场打出标语:“购物返券,购XX元返XX元”,甚至是:“购XX元返XXX元”,这样便宜了么?对于“购100元返100元”消费者心理可能会这样计算:我买一百元的xx,商店又送我100元,我不是相当于没花钱么?聪明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计算方法其实不正确,因为返券不是返钱,而且用点券购物的时候不会再次返券,举例来讲,你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大衣,然后用返券购买一块100元的手表,这样你实际消费是100元(购买大衣),可是得到的商品是大衣,手表(共价值200元),也就是说你花了100元,购买到了价值200元的xx,算下来,相当于所有商品都打了5折。
现在就有人说了,这样啊,那商场为什么不直接打五折,直接打五折不是一样的么?这里面就有另一个问题了,商场之所以不直接打折而返券,是有其目的。
首先,从消费心理上来讲,一般人如果用50元一件的价钱,购买到了两件每件都价值100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潜意识中会产生一个怀疑:我购买的xx是不是真的价值100元,商场会不会是虚报价格,然后用真实价格(或者更高的价格)卖给我?而如果消费者用100元,购买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而后又xx得到(当然,其实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只是商家想营造出这样一种事实)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心理上的满足感是前一种消费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心理会促使消费者在此消费,很多人就这样买回了很多并不十分需要的商品。
身边的经济学

身边的经济学作者:李妍来源:《学与玩》2010年第11期提起经济学,很多同学都觉得它离我们如同火星到地球那么远,但实际上,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还非常有趣。
生活中的不少事情如果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就是另外一番风景了。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吧。
一、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几乎所有软性饮料的瓶子,不管是玻璃瓶还是铝罐子,都是圆柱形的。
可牛奶盒子却大部分是方的。
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方形容器能比圆柱形容器更大限度地利用货架空间。
那么,为什么软性饮料生产商坚持使用圆柱形容器呢?原因之一是,软性饮料大多直接就着容器喝,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便于手的把握,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
而牛奶却不是这样,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
如果牛奶容器是圆柱形,我们就需要更大的冰箱。
可就算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它们也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因为这样的话,牛奶的成本还是很高。
虽然方形容器可以节约货架空间,但牛奶包装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的更划算。
因为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而牛奶则需装在冰柜里,冰柜要比开放式货架贵很多,运营成本也高。
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只有用方形容器装牛奶才能提高收益。
二、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都是侧面像,纸币上的人像却是正面像?简单地说,尽管画家大多偏爱正面肖像,可金属雕版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使得人们难以在硬币上画出清晰的正面肖像来。
硬币上可供作画的空间很难画出一张能叫人容易辨认的正面肖像。
反之,如果只画侧面像,要认出主体来就容易多了。
要在硬币上画出足够精细的正面肖像,技术上办得到,但费用却极为可观。
同时,随着硬币的流通,精致的细节很快就会磨损掉。
既然侧面像更容易制造和识别,为什么纸币上又弃而不用呢?这是因为,正面肖像的精细和复杂,能防止制造伪钞。
三、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灯,冷冻柜却不会亮灯?要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
无论是购物消费、就业就业还是投资
理财,经济因素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首先,购物消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
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在过去,消费者可能更注重产品的价格和品质,而现在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品牌效应。
这种消费升级的现象也在带动着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就业就业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也在不
断变化。
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式微,而一些新兴行业则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蓬勃发展。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适应市场的需求,以适应经济的变化。
最后,投资理财是我们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投资理财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人们可以选择股票、基金、房地产等不同的投资方式来实现财富的增值。
然而,投资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人们需要谨慎选择投资标的和风险控制策略,以保障自己的财务安全。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无处不在,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需
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经济的变化,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经济挑战。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在经济的大潮中保持稳健的生活态度。
寻找身边有趣的价格现象试用经济学知识分析

寻找身边有趣的价格现象试用经济学知识分析
1、买的人多了价格就上升了,体现了供给需求理论。
2、不愿意去离家远的地方买东西,体现了成本理论。
3、有10万元可以买车或者买房(打个比方)比如你喜欢车你可能买了车又有10万你可能买了第二个车(你特喜欢车)又有10万你可能就不会再买车而选择买房了为什么分明喜欢车大于房啊为什么
买房不买车了,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4、没有物业管的楼道里灯泡坏了没人换,体现了公共品搭便车理论。
5、火车站周围饭店等服务比其他地方质量差体现了信息不对称,下一次性无动机提供优质服务。
6、飞机票的打折,随着不同时间价格不同是因为大家不同时间订票时需求弹性不同体现了价格歧视原理。
7、占座体现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
8、打折商品、超市店庆等总是有很多消费者来消费;一个是跟风现象,一个是爱占小便宜心理。
9、房价越往上涨购买人数越多;这是人们对房价的心理预期导致的。
10、国债总是很快就销售一空;因为国债风险小。
11、学校周围的商铺、小贩很多;学校附近对物品的需求大。
12、两三千的手机用户多,五六千的手机用户少;价格越低,需求越大。
生活中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
当涉及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时,有许多有趣且广泛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礼物交换的心理学:在节日季节或特殊场合,人们倾向于购买礼物,并可能超出他们正常的消费水平。
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到心理学的因素,如社会认同、归属感以及亲密关系的维护。
二、罕见商品效应:一些商品因为其稀缺性而显得更有价值。
这种现象在收藏市场、艺术品市场和珠宝市场等领域特别突出,人们愿意为了得到稀有的物品而支付更高的价格。
三、消费者心理学和价格策略:许多商家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制定价格策略,如定价以99结尾,或者通过促销和打折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四、顾客忠诚度计划:很多公司通过顾客忠诚度计划来鼓励重复消费,例如积分卡、会员优惠等。
这些计划不仅增加了公司的销售额,还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五、城市交通拥堵:在城市中,交通拥堵不仅是一个交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它导致了时间浪费、燃油消耗增加以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激发了研究人员对于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关注。
六、虚拟经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虚拟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
虚拟商品、虚拟货币以及虚拟社区内的经济活动都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这些经济学现象展示了经济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
影响。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经济体系的运作。
你身边的经济学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

你身边的经济学一一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XX国庆假期间游走于XX的几个品牌专卖店中,发现了一些商家在做打折促销活动,消费者看到打折自然跃跃欲试,商家门前也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可是,有人仔细思考过这里面有什么经济学问题么?现举例说明一些商家的打折活动,并试分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大家也XX在买便宜商品的时候,其实未必真的便宜。
大家对过季大甩卖,拆迁大挥本等方式促销,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于每次看到这样的口号的时候,首先要思考一下其中的真伪,所以一些稍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还是喜欢去一些比较大的商场消费,因为一一用俗话来说比较靠谱”去掉虚假的甩卖,不真实的拆迁,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商场的打折策略:返券。
通常能够看到大商场打出标语:购物返券,购XX元返XX元”甚至是:购XX元返XXX元”这样便宜了么?对于购100元返100元”肖费者心理可能会这样计算:我买一百元的xx,商店又送我100元,我不是相当于没花钱么?聪明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计算方法其实不正确,因为返券不是返钱,而且用点券购物的时候不会再次返券,举例来讲,你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大衣,然后用返券购买一块100元的手表,这样你实际消费是100元(购买大衣),可是得到的商品是大衣,手表(共价值200元),也就是说你花了100元,购买到了价值200元的xx,算下来,相当于所有商品都打了5折。
现在就有人说了,这样啊,那商场为什么不直接打五折,直接打五折不是一样的么?这里面就有另一个问题了,商场之所以不直接打折而返券,是有其目的。
首先,从消费心理上来讲,一般人如果用50元一件的价钱,购买到了两件每件都价值100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潜意识中会产生一个怀疑:我购买的XX 是不是真的价值100元,商场会不会是虚报价格,然后用真实价格(或者更高的价格)卖给我?而如果消费者用100元,购买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而后又xx得到(当然,其实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只是商家想营造出这样一种事实)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心理上的满足感是前一种消费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心理会促使消费者在此消费,很多人就这样买回了很多并不十分需要的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身边的经济学——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
李思丹
国庆假期间游走于宜春的几个品牌专卖店中,发现了一些商家在做打折促销活动,消费者看到打折自然跃跃欲试,商家门前也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可是,有人仔细思考过这里面有什么经济学问题么?现举例说明一些商家的打折活动,并试分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大家也明白在买便宜商品的时候,其实未必真的便宜。
大家对过季大甩卖,拆迁大挥本等方式促销,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于每次看到这样的口号的时候,首先要思考一下其中的真伪,所以一些稍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还是喜欢去一些比较大的商场消费,因为——用俗话来说“比较靠谱”。
去掉虚假的甩卖,不真实的拆迁,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商场的打折策略:返券。
通常能够看到大商场打出标语:“购物返券,购XX元返XX元”,甚至是:“购XX元返XXX元”,这样便宜了么?对于“购100元返100元”消费者心理可能会这样计算:我买一百元的东西,商店又送我100元,我不是相当于没花钱么?聪明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计算方法其实不正确,因为返券不是返钱,而且用点券购物的时候不会再次返券,举例来讲,你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大衣,然后用返券购买一块100元的手表,这样你实际消费是100元(购买大衣),可是得到的商品是大衣,手表(共价值200元),也就是说你花了100元,购买到了价值200元的东西,算下来,相当于所有商品都打了5折。
现在就有人说了,这样啊,那商场为什么不直接打五折,直接打五折不是一样的么?这里面就有另一个问题了,商场之所以不直接打折而返券,是有其目的。
首先,从消费心理上来讲,一般人如果用50元一件的价钱,购买到了两件每件都价值100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潜意识中会产生一个怀疑:我购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价值100元,商场会不会是虚报价格,然后用真实价格(或者更高的价格)卖给我?而如果消费者用100元,购买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而后又白白得到(当然,其实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只是商家想营造出这样一种事实)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心理上的满足感是前一种消费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心理会促使消费者在此消费,很多人就这样买回了很多并不十分需要的商品。
其次,从消费总量上来讲:如果所有商品都打折,那么消费者肯定会挑选自己比较喜欢的商品购买,例如用50元购买一件大衣,而不会想再次深入消费,购买一块自己并不是很需要的手表。
可是返券这种做法,让消费者不得不用100元购置了大衣之后,再深入消费去购买手表,因为消费者手里还有100元的点券,如果不消费掉就会白白便宜了商家。
这样,在消费总量上,商家促使消费者多消费了50元。
而且,每次消费者使用点券的时候,几乎都不会恰好用
掉所有点券,假如消费者手里有100元点券,可是却选择了一件90元的商品,那么最后商家还是赚到了10元点券的额外收入,同样的,如果消费去购买一件价值110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就要额外消费10元,而这10元是不返券的,商家就在本应该打五折的商品上,赚到了不打折的10元,何乐而不为呢?
再来看看关于彩电的大实话。
1元钱能买一部彩色电视机吗?谁都知道1元钱买不了一部彩色电视机!问这样的问题,教人好不纳闷。
不是我们要讨论这样的傻问题,是一些朋友要用这样的傻问题来批驳我们讲的供大于求则价格下降的道理。
现代经济学阐明,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这就是价格机制的供求决定论。
一些坚持价格机制劳动决定论的朋友就问:如果说供大于求的商品价格就会下降,那么我国消费品市场上的彩电,早就供大于求,为什么彩电的价格不会下降到1元钱一部?他们想用归谬的办法,说明价格机制的供求决定论不能成立。
虽然是这么个傻问题,看来也需要认真分析。
归谬,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可惜上面那样提出问题的朋友,并没有弄清“其人之道”,并没有听懂“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命题。
具体来说,他们不明白在上述命题中,商品的价格,是最基本的经济变量。
离开价格这个最重要的参数,就谈不上什么供求关系。
事实上,消费者对商品的潜在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同时,生产者对商品的潜在的供给量,将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只要价格下降到适当的位置,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就一定会发生变化,变得供需平衡甚至供不应求。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所以,商品的市场供求形势究竟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首先要看商品的价格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还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目前,彩色电视机的市况之所以呈供大于求的态势,正是因为彩电的价格高于它的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均衡价格。
如果彩电的价格不是一直那么高,就不会出现供大于求卖不动的局面。
商品供大于求,市场力量就要求商品价格下降。
供大于求越厉害,要求降价的幅度也越大。
要解决严重的供大于求,就必须大幅度降低价格。
但是厂商方面不肯这样做,或者说没有条件这样做,所以市场形势就僵持在一方面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另一方面商品供大于求,形成卖不出去的局面。
读者甚至可以只站在消费者或顾客的立场设想,如果彩电的价格100元100元地降下来,想买彩电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如果下降500元还未能销售一空的话,下降1000元怎么样,下降2000元怎么样?可以肯定的是,不用下降到只售1000元,彩电就早已经供不应求。
我们的市
场,哪里会允许彩电供大于求的形势,一直伴随着彩电的价格从几千元下降到只有1元的全过程!
可见,目前市场上彩电的供大于求,和1元钱买不到一部彩电,并没有什么矛盾。
问题的提出,只说明发问者未能动态地把握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的命题。
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这个命题本来就是一个描述动态过程的命题。
关于1元钱买到买不到彩电的质疑,并不是作者的想象。
在最近出版的几本《价格学原理》或《社会主义价格学原理》之类的书上,都曾这样提出诘问。
看来,这是一些价格机制劳动价值说者以为足以动摇价格机制供求决定论的一个提问。
这样明白写出来很好,相互探讨有助于理论之澄清。
这样明白写出来,比之一些朋友老是批评别人的理论是什么庸俗经济学理论却从来不讲清楚庸俗在哪里,要道德得多。
顺便说说,在“为什么1元钱买不到一部彩色电视机”的前后,多半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铅笔总不会卖到1万元一支,“可见还是劳动价值在决定商品的价格”。
当然,铅笔看来不会卖到1万元一支,这也完全可以用供求关系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原理得到说明。
铅笔的供给弹性比较大,远在铅笔价格升到100元一支以前,铅笔就会供大于求,怎么能再升上去?所以,铅笔不会卖到1万元一支,并不能动摇价格机制的供求决定论。
恰恰是价格机制的供求决定论,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铅笔卖不到1万元一支。
不过,我们倒愿意在这里讲点俏皮话:如果那是麦克阿瑟将军用以签署日本无条件投降文件的铅笔呢?哪怕它原来只值几个美分。
论“劳动价值”,那支铅笔所包含的劳动价值恐怕也不比其他铅笔多,但是因为它有别的价值,主要是收藏价值,世界上有一些人专门想收藏这样的铅笔,而这样的铅笔只有一支,供给完全没有弹性,所以它的价格就上去了,而且可以上得很高,甚至高至1万元。
这已不完全是俏皮话了,这应该是价格机制供求决定论的又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