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 和有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T) 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发育期的出现。同样, 可以调控昆虫的饲养温度,以便适时获得 需要的虫期。
(3)有效积温法则在预报预测害虫中的 应用 预报预测储粮害虫的目的,在于及 时发现害虫,准确地判断害虫的发展 趋势,以便选择有利时机进行治理, 争取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 益。
增产增收
例如,中国水稻所试验场1989年引进的紫黑 米作为单季稻种植,后来发现紫黑米的全生育期 有效积温为1976 ℃,与汕优6号相近。而杭州地 区6月中旬以后的有效积温大于2100 ℃,能够满 足该品种作为双季稻种植的温度。 结果,第二年开始,试验场紫黑米全部作为 双季稻种植,这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而且为农 民带来了实惠,增产又增收。所以,只要依据作 物的总积温和当地有效积温等气温资料,就可以 估算出某种作物适合单季或双季,以便合理用地 和确保作物的安全。
• (2)一些昆虫在温度与发育速度的关系曲线上 (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有出现发育恒定温区的可 能性。这也是带来偏差的一个因素。 • (3)一些有效积温的材料是在室内恒温饲养条件 下取得的,但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之中, 在一定的变温下昆虫的发育往往比相应的恒温快。 此外,气象上的日平均气温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 温差情况,且与昆虫实际生活的小气候环境不完 全相同。 • (4)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夏蛰的昆虫,在滞 育或夏蛰期间有效积温是不适用的。
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每种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昆虫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因此可用公式N·T=K表示,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是总积温(常数)。
有效积温的应用:(1)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线和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的世代数。
确定一种昆虫完成一个时代的有效积温(K),根据气象资料,计算出某地对这种昆虫全年有效积温的总和(K1),两者相比,便可以推测该地区1年内可能发生的世代数(N)。
(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T)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发育期的出现。
同样,可以调控昆虫的饲养温度,以便适时获得需要的虫期。
有效积温在应用上的局限性:(1)有效积温的推算,目前还是假定昆虫在适温区内温度与发育速率成正比关系的前提下按照有效积温的基本公式进行推导的。
从关系式T=C+KV看,这是典型的直线方程式。
但在大多数昆虫中,偏低或偏高的温度范围常常不是随着温度的提高而成正比地加快,只有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这两者的关系才接近于直线。
因此,为了计算积温而选择的温度处理应在最适温或接近于最适温区范围之内。
同样,通过计算推导出来的发育起点温度,对于计算有效积温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与实际的发育起点常会偏高或偏低。
这是值得注意的。
(2)一些昆虫在温度与发育速度的关系曲线上(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有出现发育恒定温区的可能性。
这也是带来偏差的一个因素。
(3)一些有效积温的材料是在室内恒温饲养条件下取得的,但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之中,在一定的变温下昆虫的发育往往比相应的恒温快。
此外,气象上的日平均气温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温差情况,且与昆虫实际生活的小气候环境不完全相同。
(4)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夏蛰的昆虫,在滞育或夏蛰期间有效积温是不适用的。
环境条件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直接消灭害虫
三、生物因素 (一)食物因素
1.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2.食物网和食物链(保护害虫的天敌)
3.植物的抗虫性 不选择性 抗生性 耐害性
选育、推广抗虫品种
(二)天敌因素
1.捕食性天敌
2.寄生性天敌 ➢单寄生 ➢多寄生 ➢共寄生 ➢重寄生
3.致病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四、人为因素 (一)改变一个地区昆虫种类的组成
2286.4日度 / 685.2日度 = 3.34(代)
例2:已知国槐尺蠖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ºC,卵期有效 积温为84日度,卵产下后一段时期内的日平均气温为20ºC, 若以后天气情况无异常变化,预测国尺蠖卵的孵化时间。
N= K /(T - C)= 84 /(20-8.5)= 7.3 (天)
(二)湿度 昆虫获得水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取食;散失水分 主要通过表皮和气门蒸发及排粪。
K= N(T - C) 或 N= K /(T - C)
K是有效积温,N是发育天数,T为该期的平均温度, C为发育起点温度,T-C是该时间内的有效温度。
世代数 = 某地一年的有效积温 / 某虫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
世代数 = 某地一年的有效积温 / 某虫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 例1:粘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6ºC,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 温为685.2日度,北京地区全年平均有效总和为2286.4日度。 求粘虫在北京地区的世代数。
温度主要影响昆虫的发育速度,表现在发生期的 早晚;而湿度则影响昆虫的成活率和生殖力。 1.湿度对昆虫的成活率的影响 2.湿度对昆虫的繁殖力的影响
(三)温湿度的综合影响
温湿系数 = 平均相对湿度 / 平均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综述

有效积温法则在预报预测害虫中的应用方向
⑴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⑵推测一种害虫在某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 ⑶描出广大地区某种害虫的世代分布图 ⑷益虫的保存和利用
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例如6月5日在库存的粮食中发现2头(雌雄各 一头)刚羽化爬出粮粒的玉米象成虫,当时仓内 平均温度为19.0 ℃,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可知玉米 象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 ℃,有效积温为462.4日 度,根据N=K/(T-C)=88.9天就可以算出下一代玉米 象的发生期。 根据玉米象的生物学特性,产卵后还得经过 88.9天,才能羽化出下一代成虫。因此,上例中 发现的玉米象成虫得到9月7-8日才能出现下一代 成虫。
和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的,低于某一温度,动物就停止生长发育, 高于这一温度,动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就叫做发育起点 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按照上述定义,(T-C)就是 有效温度,它以℃ 表示。因此, 该公式描述的生物学含义就是: 热常数是发育历期中每日的有 效温度的积累数。
二、由有效积温公式推算出K和C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 农业中的应用 (law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一、有效积温法则的概念 二、由有效积温公式推算出K和C 三、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中的应用 四、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五、有效积温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一、
有效积温法则的概念
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关系 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法则。 法国雷米尔(Reaumur,1735) 从变温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总 结出有效积温法则。
• 2007.2发表在《上海农业学报》上关于自控温室 黄瓜生长发育动态及基于有效积温的发育模型的 研究 • 2006.3发表在《陕西农业科学》上关于中糯301玉 米适宜采收期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的研究 • 2004.4发表在《杂交水稻》上关于秧田有效积温 的生物及气候效应分析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生物为了完成某一収育期所需要的 一定的总热量,可以称为热常数 (thermal constant)或总积温(sum of heat),也可叫做有效积温(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描述有效积温法 则的双曲线公式为:
K=N(T-C)
K=N(T-C)
• 其中K是指热常熟,即完成某一収育阶段所需要的 总热量,用“日度”来表示; • N是指収育历期,即完成某一収育阶段所需要的天 数; • T是指収育期的平均温度; • C是指収育起点温度,即生物学零度(注:生物的生长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 农业中的应用 (law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一、有效积温法则的概念 二、由有效积温公式推算出K和C 三、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中的应用 四、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五、有效积温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一、
有效积温法则的概念
温度不生物生长収育关系 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法则。 法国雷米尔(Reaumur,1735) 从变温动物生长収育过程中总 结出有效积温法则。
(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収育期
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収育起点温度(C) 和有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T) 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収育期的出现。同样, 可以调控昆虫的饲养温度,以便适时获得 需要的虫期。
(3)有效积温法则在预报预测害虫中的 应用 预报预测储粮害虫的目的,在于及 时収现害虫,准确地判断害虫的収展 趋势,以便选择有利时机迚行治理, 争叏用最小的代价叏得最大的经济效 益。
益虫的保存利用
为了迚行害虫防治,可以利用有效积温法则计 算出释放益虫的合适的时间。
(4)有效积温法则在水稻生产中的 应用
有效积温更能反映水稻生育期间对热量的要 求,丌同类型的品种需要丌等的有效积温,只要 地理位置和其它外界条件变化丌是过大,同一品 种对有效积温的要求通常是稳定的。 有效积温丌仅可以衡量某种作物对热量条件的 要求、评价某个地区的热量资源、制定农业气候 区划,而且在水稻生产中也被广泛应用。
有效积温法则

(2)有效积温法则及应用温度对昆虫的发育速度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在有效温度范围内,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关系,即温度愈高发育速度愈快,发育所需的天数就愈少.实验测得的结果表明,昆虫的发育期与同期的有效温度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即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虫态或世代)所需天数与同期内的有效温度(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乘积是一常数.在昆虫研究中,这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其单位常以日度表示,而这一规律则称为有效积温法则,用公式表示为: K=N(T-C) 或N=K/(T-C)式中:K 为积温常数;N 为发育日数;T 为实际温度;C 为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法则在昆虫的研究和害虫的防治中经常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估测某昆虫在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通过实验可以测得一种昆虫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K,以及发育起点温度C,某一地区的实际温度T(日平均温度或候平均温度或旬平均温度)可以从该地区历年的气象资料中查出.因此,某种害虫在该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推算出来:世代数=某地一年的有效积温(日度)/该地区该虫完成1代所需的有效积温(日度)例如:实验测得槐尺蠖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为458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9.5℃(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的平均值),某年在北京4~8月(槐尺蠖活动期)的有效积温为1873日度,即可推算出该虫在北京每年能发生的世代数:发生世代数=1873/458=4(代)即槐尺蠖一般在北京每年可发生4代.②推算昆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数值发育起点C可以由实验求得:将一种昆虫或某一虫期置于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观察其发育所需时间,设2个温度分别为T1和T2,完成发育所需时间为N1和N2,根据K=N(T-C),产生联立式:第1种温度条件下: K=N1(T1-C) (1)第2种温度条件下: K=N 2(T2-C) (2)因为(1)=(2)=K 得N 1(T1-C)=N2(T2-C)C=(N2 T2-N 1 T1)/(N 2-N 1)将所得C值公式即可求得K.例如:槐尺蠖的卵在27.2℃条件下,经4.5天,19℃条件下,经8天.代入上面的积温公式中,则得槐尺蠖卵期有效积温:C=(8×19-4.5×27.2)/(8-4.5)=29.6/3.5=8.5℃将出的发育起点温度代入19℃条件下积温公式中,则得槐尺蠖卵期有效积温:K=8×(19-8.5)=84(日度)③预测害虫发生期知道了1种害虫或1个虫期的有效积温与发育起点温度后,便可根据公式进行发生期预测.例如:已知槐尺蠖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卵期有效积温为84日度,卵产下当时的日平均温度为20℃,若天气情况无异常变化,预测7天后槐尺蠖的卵就会孵出幼虫.N=84/(20-8.5)=7.3(天)④控制昆虫发育进度人工繁殖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虫,按释放日期的需要,可根据公式出室内饲养寄生蜂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寄生蜂的发育速度,在合适的日期释放出去.例如: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4℃,有效积温为161.36日度,根据放蜂时间,要求12天内释放,应在何种温度才能按时出蜂.代入公式,即:T=161.36/12+10.34=23.8℃即在23.8℃的温度条件下经过12天即可出蜂释放.⑤预测害虫在地理上的分布如果当地全年有效总积温不能满足某种昆虫完成1个世代所需总积温,此地一般就不能发生这种昆虫.一般全年有效积温之和大于昆虫完成1个世代所需总积温的地区,昆虫才能发生.有效积温对于了解昆虫的发育规律,害虫的预测,预报和利用天敌开展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应当指出,有效积温法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①有效积温法则只考虑温度条件,其它因素如湿度,食料等也有很大影响,但没考虑进去;②该法则是以温度与发育速率呈现直线关系作为前提的,而事实上,在整个适温区内,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呈"S"形的曲线关系,无法显示高温延缓发育的影响;③该法则的各项数据一般是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测定的,与外界变温条件下生活的昆虫发育情况也有一定的差距;④有些昆虫有滞育现象,所以对某些有滞育现象的昆虫,利用该法则其发生代数或发生期就难免有误差.2)湿度对昆虫的影响水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是代谢作用不可缺少的介质.一般昆虫体内水份的含量占体重的46%~92%.不同种类的昆虫,同种昆虫的不同虫态及不同的生理状态,虫体的含水量都不相同.通常幼虫体内的含水量最高,越冬期含水量较低.昆虫体内的水分主要来源于食物,其次为直接饮水,体壁吸水和体内代谢水.体内的水分又通过排泄,呼吸,体壁蒸发而散失.如果昆虫体内水分代谢失去平衡,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昆虫对湿度的要求依种类,发育阶段和生活方式不同而有差异.最适范围,一般在相对湿度70%~90%左右,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缓昆虫的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如松干蚧的卵,在相对湿度89%时孵化率为99.3%;相对湿度36%以下,绝大多数卵不能孵化;而相对湿度100%时卵虽然孵化,但若虫不能钻出卵囊而死亡.昆虫卵的孵化,幼虫脱皮,化蛹,成虫羽化,一般都要求较高的湿度,但一些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虫,蚜虫,叶蝉及叶螨等对大气湿度变化并不敏感,即使大气非常干燥,也不会影响它们对水分的要求,如天气干旱时寄主汁液浓度增大,提高了营养成分,有利害虫繁殖,所以这类害虫往往在干旱时危害严重.一些食叶害虫,为了得到足够的水分,常于干旱季节猖獗危害.降雨不仅影响环境湿度,也直接影响害虫发生的数量,其作用大小常因降雨时间,次数和强度而定.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雨量的变化比温度变化大的多,所以降雨和湿度常常成为影响许多农业害虫当年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春季雨后有助于一些在土壤中以幼虫或蛹越冬的昆虫顺利出土;而暴雨则对一些害虫如蚜虫,初孵蚧虫以及叶螨等有很大的冲杀作用,从而大大降低虫口密度;阴雨连绵不断影响一些食叶害虫的取食活动,而且易造成致病微生物的流行.3)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温度和湿度总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而昆虫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也是综合的,不同温湿度组合,对昆虫的孵化,幼虫的存活,成虫羽化,产卵及发育历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昆虫对不适宜的湿度的适应力常较大.同样,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昆虫对不同温度的适应力也会增加.例如大地老虎卵在不同温湿度下的生存情况如表1-4. 表1-4 大地老虎卵在不同温湿度组合下的死亡率(%)温度(℃)相对湿度(%)50 70 9020 36.67 0 13.525 43.36 0 2.530 80.00 7.5 97.5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地虎卵在高温高湿和高温低湿下死亡率均大;温度20~30℃,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对其生存不利,而其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70%左右.所以,我们在分析害虫消长规律时,不能单根据温度或相对湿度某一项指标,而要注意温湿度的综合影响作用.为了说明温度和湿度的综合作用与昆虫的关系,常常采用温湿系数这一概念.温湿系数是相对湿度(或降雨量)与温度的比值.用公式:P RHQ =—————或Q =—————∑(T-C) ∑(T-C)来温湿系数.式中Q为温湿系数;P为降水量;RH为相对湿度;∑(T-C)为有效积温.如60%的相对湿度,温度为25℃,则温湿系数为:60/25=2.4.温湿系数公式可应用于各日,旬,月,年不同的时间范围.但温湿系数的应用必须限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因为不同温湿度的组合,可以得出相同的系数,而它们对昆虫的作用可能很不相同.4)光对昆虫的影响昆虫的生命活动和行为与光的性质,光强度和光周期有密切的关系.(1)昆虫对光的性质和光强度的反应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波长不同,显示各种不同的颜色.昆虫辨别不同波长光的能力和人的视觉不同.人眼可见的波长范围为800~400 nm,依不同波长而分出不同颜色:红(800~700 nm),橙(700~600 nm),黄(600~500 nm),绿(550~500 nm),蓝(500~460 nm),紫(460~400 nm).大于800 nm的红外光和小于400 nm的紫外光,人眼均不可见.昆虫的视觉能感受700~250nm的光.但多偏于短波光,许多昆虫对400~330 nm的紫外光有强趋性,因此,在测报和灯光诱杀方面常用黑光灯(波长365 nm).还有一种蚜虫对600~550 nm黄色光有反应,所以白天蚜虫活动飞翔时利用"黄色诱盘"可以诱其降落.光强度对昆虫活动和行为的影响,表现于昆虫的日出性,夜出性,趋光性和背光性等昼夜活动节律的不同.例如蝶类,蝇类,蚜类喜欢白昼活动;夜蛾,蚊子,金龟甲等喜欢夜间活动;蛾类喜欢傍晚活动;有些昆虫则昼夜均活动,如天蛾,大蚕蛾,蚂蚁等.(2)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光周期是指昼夜交替时间在1年中的周期性变化,对昆虫的生活起着一种信息作用.许多昆虫对光周期的年变化反应非常明显,表现于昆虫的季节生活史,滞育特性,世代交替以及蚜虫的季节性多型现象等.光照时间及其周期性变化是引起昆虫滞育的重要因素,季节周期性影响着昆虫的年生活史的循环.昆虫滞育,受到温度和食料条件的影响,主要是光照时间起信息的作用.已证明近百种昆虫的滞育与光周期变化有关.试验证明,许多昆虫的孵化,化蛹,羽化都有一定的昼夜节奏特性,这些特性与光周期变化有密切相关.5)气流对昆虫的影响气流主要影响昆虫的飞行活动,特别是昆虫的扩散和迁移受气流的影响最大.气流的强度,速度和方向,直接影响昆虫扩散,迁移的频度,方向和范围.一些远距离迁飞的昆虫除自主迁飞的习性外,气流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些体小的昆虫,如蚜虫能借助气流传播到1 200~1 440 km远的距离;松干蚧卵囊可被气流带到高空远距离传播;在广东危害严重的松突圆蚧,在自然界主要是靠气流传播的.此外,气流还可以通过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昆虫的生命活动.1.6.2 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土壤是昆虫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一些昆虫一生中有某个虫态在土壤中生活,一些昆虫则是终生在土壤中生活,如蝼蛄,蟋蟀,金龟甲,地老虎,叩头甲等都是重要的地下害虫.这有许多昆虫一年中的温暖季节在土壤外面活动,而到冬季即以土壤为越冬场所.因此,土壤温湿度,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与昆虫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温度,湿度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与气温,湿度的作用基本相同.由于太阳辐射,降水和灌溉,耕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壤表层温,湿度的变化很大,越向深层变化越小.随土壤日夜温差和一年内温度变化的规律,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常因追求适宜的温度条件而作规律性的垂直迁移.一般秋天土温下降时,土内昆虫向下移动;春天土温上升时,则向上移动到适温的表土层;夏季土温较高时,又潜入较深的土层中.在1昼夜之间也有其一定的活动规律,如蛴螬,小地老虎夏季多于夜间或清晨上升到土表危害,中午则下降到土壤下层.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大多对湿度要求较高,当湿度低时会因失水而影响其生命活动.雨水,灌水造成土壤耕层水分暂时过多的状态,也可迫使昆虫向下迁移或大量出土.土壤结构及土壤酸碱度也影响昆虫的活动.如蝼蛄喜欢生活在含沙质较多而湿润的土壤中;在粘性板结的土壤中很少发生.金针虫喜欢在酸性(pH5-6)土壤中活动.了解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对害虫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壤垦复,施肥,灌溉等各种措施,改变土壤条件,达到减轻植物受害和控制害虫的目的.1.6.3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子包括食物,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各种病原微生物等.1)食物因子昆虫和其它动物一样,必须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食性,按取食的对象有植食性,肉食性和腐食性,按取食的范围有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等.(1)食物对昆虫的影响食物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寿命等.食物如果数量足,质量高,那么昆虫生长发育快,自然死亡率低,生殖力高;相反则生长慢,发育和生殖均受到抑制,甚至因饥饿引起昆虫个体大量死亡.昆虫发育阶段不同,对食物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食叶性害虫的幼虫在其发育前期需较幼嫩的,水分多的,含碳水化合物少的食物,但到发育后期,则需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因此,在幼虫发育后期,如遇多雨凉爽天气,由于树叶中水分及酸的含量较高,对幼虫发育不利,会引起幼虫消化不良,甚至死亡.相反,在幼虫发育后期如遇干旱温暖天气,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能促进昆虫生长发育,生殖力也提高.一些昆虫成虫期有取食补充营养的特点,如果得不到营养补充,则产卵甚少或不产卵,寿命亦缩短.了解昆虫对于寄主植物和对寄主在不同生育期的特殊要求,在生产实践中即可采取合理调节播期,利用抗虫品种等来恶化害虫的食物条件;或利用害虫食物来诱集害虫,创造益虫繁殖的有利条件等,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2)植物的抗虫性抗虫性是指植物的抗虫特性.一般植物的抗虫性可表现为抗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3个方面,这3个方面也称"抗虫三机制".①抗选择性植物不具备引诱产卵或刺激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或者植物具有拒避产卵或抗拒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因而昆虫不产卵,少取食或不取食;或者昆虫的发育期不适应(物候期上不相配合)而不被危害.②抗生性植物不能全面地满足昆虫营养上的需要;或含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或缺少一些对昆虫特殊需要的物质,因而昆虫取食后发育不良,寿命缩短,生殖力减弱,甚至死亡;或者由于昆虫的取食刺激而在伤害部位产生化学或组织上的变化而抗拒昆虫继续取食.③耐害性植物被昆虫危害后,具有很强的增长能力以补偿由于危害带来的损失.各种植物间的抗虫性的差别是普遍存在的,目前对抗虫性机制的了解还不深刻.应加强试验研究,为抗虫育种提供科学依据.2)昆虫的天敌每一种昆虫在自然界中都会遭到其它动物取食或微生物寄生,这些动物或微生物被称为天敌.而利用天敌进行害虫控制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天敌是影响害虫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敌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下列各类.(1)病原生物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线虫等.这些病原生物常会引起昆虫感病而大量死亡.如细菌中的苏云金杆菌和日本金龟芽孢杆菌随食物被蛴螬取食,进入消化及循环系统,迅速繁殖,破坏组织,引起蛴螬感染败血症而死;真菌中的白僵菌,绿僵菌可以防治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鳞翅目幼虫如马尾松毛虫防效较好等.(2)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螳螂,猎蝽,草蛉,瓢虫,食虫虻,食蚜蝇等.在应用上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取得成功的例子是不少的,例如,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七星瓢虫防治桃蚜等.(3)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膜翅目的寄生蜂和双翅目的寄生蝇,例如,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等.(4)捕食性鸟兽及其它有益动物主要包括蜘蛛,捕食螨,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鸟类的应用早为人们所见,蜘蛛的作用在生物防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通过取食和被取食,形成一条链状的食物关系,环环相连,扣合紧密,这种现象称为食物链.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并非单一的直链,如取食者,它可能取食多种对象;如被取食者,它可能被多种取食者取食.这种通过取食和被取食使多条食物链交织成网,形成一个网状的食物关系,我们称之为食物网.在食物网中,各种生物都按一定的作用和比重,占据一定的位置,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达到动态平衡.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造成整个食物链的连锁反应.如果人工制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环境或引进新的天敌种类,增加某种天敌的数量,就可有效地控制害虫这一环节,并会改变整个食物链的组成.这就是我们进行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1.6.4 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是一种强大的改造自然的因素.但是由于人类本身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生产活动不可避免的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导致了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使某些以野生植物为食的昆虫转变为农业害虫.但当人类一旦掌握了害虫的发生规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人类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害虫的发生.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1)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人类从事农业绿化活动中的植树,栽植草坪,兴建公园,引进推广新品种等,可引起当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昆虫的生态条件,引起昆虫种群的兴衰.(2)改变一个地区昆虫种类的组成人类频繁地调引种苗,扩大了害虫的地理分布范围,如湿地松粉蚧由美国随优良无性系穗条传入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并迅速蔓延;相反,有目的的引进和利用益虫,又可抑制某种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并改变了一个地区昆虫的组成和数量.如引进澳洲瓢虫,成功地控制了吹绵蚧的危害.(3)改变害虫和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环境条件人类通过中耕除草,灌溉施肥,整枝,修剪等农业措施,可增强植物生长势,使之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天敌的发生.(4)直接杀灭害虫采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及物理的等综合防治措施,可直接消灭大量害虫,以保障农业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观赏价值.。
南瓜实蝇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南瓜实蝇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作者:袁盛勇等来源:《植物保护》2015年第05期摘要在18、22、26、30和34 ℃ 5种恒温条件下,测定了南瓜实蝇[Bactraera tau (Walker)]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结果表明,南瓜实蝇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0±2.35)、(9.86±1.47)、(12.87±1.36)、(9.66±0.91)和(9.54±0.89)℃,有效积温分别为(26.30±4.57)、(134.04±11.38)、(149.92±36.92)、(157.56±43.64)和(542.25±24.79)日·度。
关键词南瓜实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中图分类号:S 43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5.05.027AbstractThe threshold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each stage of Bactrocera tau (Walker)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five constant temperatures of 18,22,26,30 and 3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shold temperatures of egg, larva, pupae, preoviposition and whole generation(eggegg) were 13.10±2.35, 9.86±1.47, 12.87±1.36, 9.66±0.91 and 9.54±0.89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s of each stage were 26.30±4.57,134.04±11.38, 149.92±36.92, 157.56±43.64 and 542.25±24.79 daydegrees, respectively.Key wordsBactrocera tau;developmental threshold temperature;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 (Walker)],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果实蝇属(Bactrocera Macquart),是我国农业和进境的植物检疫性害虫[1]。
生态学复习简答

五、简答题1、有效积温法则与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1)有效积温法则最早是从研究植物中总结出来的,其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各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总热量称为热常数(thermal constant)、总积温(sum of heat)、有效积温(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K=N(T-C)K:热常数,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单位是"日度"N:发育历期,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天数,单位是"d"T:发育期的平均温度C:发育起点温度(2)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K(年总积温)/K1(完成一个世代的总积温)预测生物地理分布:该地区的年积温是否能满足某种生物的总积温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2、说明海洋低渗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渗透压调节机制首先说明海洋低渗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1)主要矛盾: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得充足的水分(2)调节机制> 获得水的方式:食物饮海水:主要方式代水> 排出溶质的方式发达的排泄器官:鳃、直肠腺3、说明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渗透压调节机制首先说明淡水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1)主要矛盾:排出过多的水,获得溶质(2)调节机制> 获得溶质食物鳃或上皮组织主动从环境中摄取> 排出过多的水排泄器官排稀尿4、陆生动物的失水途径与保水机制(1)失水途径皮肤蒸发呼吸排泄失水(2)得水途径和保水机制得水途径:食物、饮水、代水保水机制:> 昆虫几丁质的外骨骼和蜡质层,气门瓣控制开闭> 爬行动物的角质磷和皮下脂肪> 鸟类长的呼吸道、肾的重吸收、皮肤腺退化等> 兽类鼻腔冷凝水、重吸收五、问答题1. 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区别是什么(8分)?动态生命表: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 和有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T )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发育期的出现。同 样,可以调控昆虫的饲养温度,以便适 时获得需要的虫期。
(3)有效积温法则在预报预测害虫 中的应用方向
⑴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⑵推测一种害虫在某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
数 ⑶描出广大地区某种害虫的世代分布图 ⑷益虫的保存和利用
在两种温度(T1,T2)的实验中, 分别观察记录两个相应的发育历期 (N1,N2),就可以求出热常数(K) 和发育起点温度(C)。
例1:地中海果蝇在26 ℃下发育需要20天, 19.5 ℃下需要41.7天,根据K是一常数的原理:
N1(T1 - C )= N2(T2 - C ) 所以C= (N2T2 – N1T1 )/ (N2 - N1 )=13.5
K=N(T-C)=250
这就是说地中海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5 ℃ ,完成发育需要的有效积温共250日度。
例2:玉米象在温度为18 ℃,相对湿度70%和小麦含 水量14.2%时,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10.1天;而在 温度为30 ℃,相对湿度和小麦含水量与上述条件 都相同的情况下,完成一个世代只需要28.4 天将 这些数据代入:
活动积温在我国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 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划分温度带的 重要条件·(我国从北到南,可分为5个 温度带分别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以地高天寒 的青藏高原为主体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 区)
4,如何用实验数据确定生物的有效积温度和发 育起点温度?
N=K1/K
如果N<1,意味着在该地全年有效积温总和不能满足该虫完 成一个世代的积温,即该虫1年内不能完成一个世代。如 果这种昆虫是1年发生多个世代的昆虫(不是多年发生一 个世代的昆虫),也将会成为地理分布的限制。例如:如 果N=2,该虫在当地1年可能发生2代;如果N=5.5,该虫在 当地1年内可能发生五六代。
玉米象的发育起点温度:
C= (N2T2 – N1T1 )/ (N2 - N1 )=13.8 ℃ 玉米象的有效积温:
K=N(T-C)=462.4日度
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C)决定 后,可以推测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可能 发生的世代数,估计昆虫在地理上可能 分布的界限,预测害虫的发生期等。
(1)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线和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 的的世代数。确定一种昆虫完成一个时代的有效积温(K ),根据气象资料,计算出某地对这种昆虫全年有效积温 的总和(K1),两者相比,便可以推测该地区1年内可能 发生的世代数(N)。
积温知识简介及其应用
俞善贤
浙江省气象学会秘书处 2014年8月19日
提纲
1、什么是积温? 2、积温的分类和计算 3、积温的应用 4、如何用实验数据确定生物的有效积温度和发育起
点温度? 5、实验数据的直线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6、有效积温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1、什么是积温?
●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是研究 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 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 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以℃为单位, 有时也以度·日表示。 ● 1735年法国的德列奥米尔首次发现植物完成 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积温,即植物从播种 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1、什么是积温?
● 1837年,法国的J.B.布森戈用发育时期的天数乘 其间日平均温度的方法计算了各类作物从播种到 成熟所需要的“热总量”,称之为“度·日”。( 有效积温法则: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关系的最普 遍规律)
●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广泛使用, 其后在中国农业气象工作中也广为应用。
例如其中某三天平均温度分别为15.1℃、8.8℃、11.5℃ 活动积温=15.1+11.5=26.6℃, 有效温度=(15.1-10.0)+(11.5-10)=6.6℃,其中 8.8℃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不统计在内。
3、积温的应用
●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如在地区间作物引种、新品 种推广、农业气候区划、农作物布局、作物的发育期 预报、昆虫生长发育等方面都应用积温。
2、积温的分类和计算
积温一般分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二类。 ●活动积温是生物生长期内,日平均温度
大于生物学零度(生物学零度是生物达 到该温度时,生物才开始活动的温度。 )的累计和; ● 有效积温是日平均温度与生物学零度差 值累计和。
2、积温的分类和计算
例子: 对水稻来说10℃为水稻的生物学下限温度 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大于10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日平均气温大于10度—10度后的总和。
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例如6月5日在库存的粮食中发现2头(雌雄各 一头)刚羽化爬出粮粒的玉米象成虫,当时仓 内平均温度为19.0 ℃,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可 知玉米象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 ℃,有效积 温为462.4日度,根据N=K/(T-C)=88.9天就可 以算出下一代玉米象的发生期。
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的,低于某一温度,生物就 停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 ,这一温度阈值就叫做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按照上述定义,(T-C)就是有效温度, 它以℃ 表示。因此,该公式描述的生物 学含义就是:热常数是发育历期中每日 的有效温度的积累数。
有效积温公式推算出K和C
●利用积温开展花卉开花期预报,在温室进行催花,园 林设计中利用各类花卉、树木开花期所需积温的差异 ,进行合理规划,使设计的园林一年四季均有鲜花盛 开。
●积温也是法医学推测死亡时间的重要工具,具有较高 的准确性。1985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2003年贵州有 人根据在案发现场收集到的蝇蛆和蛹, 应用积温法成 功地推测出被害人的死亡时间。
生物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一 定的总热量,可以称为热常数或总积温, 也可叫做有效积温, 描述有效温法则的双曲线公式为:
K=N(T-C)
K=N(T-C)
其中K是指热常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 ,用“日度”来表示;
N是指发育历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天数; T是指发育期的平均温度; C是指发育起点温度,即生物学零度(注:生物的生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