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BCG 是减毒活疫苗, 但理论上仍有一定致病力, TUR- BT 术 后膀胱有开放创面未愈合或有肉眼血 尿等情况下, 不能进行 BCG 膀胱灌注。国外 Meta 分析提示 BCG 导致的膀胱炎发生率明显要 高 于 MMC(OR 1.81, 95%CI 1.48~2.23,P <0.001) ,即为 后者 1. 81 倍[15]; 国内 Meta 分析 提示 BCG 组 OR=4.52,95 %CI (1.11 , 18.36) 在 1 的右侧,具有统 计学意义(P =0.03<0.05) ,表 示 BCG 组 膀胱炎 发生 率是 MMC 的 4. 52 倍,即 BCG 组 肿瘤治疗 毒性(膀胱炎发生 率) 明显高于 MMC 组[16]。此外, BCG 膀胱灌注的副作用还包括膀 胱刺激 症状和全身流 感样症状 , 以及少见 的副作用 如结核败血 症 、前 列腺 炎 、附 睾 炎 、肝 炎 等 [20]。
2008 年 3 月 第3卷 第6期
中 国医 疗前 沿 C 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
March, 2008 Vol, 3 No.6 3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闫 伟 1,2 朱 刚 1 ( 1 卫生部北京医院泌尿外科, 北京 100730; 2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0)
作者简介: 闫伟, 卫生部北京医院泌尿外科。 通讯作者: 朱刚,副主来自医师,卫生部北京医院泌尿外科。
示 BCG 组复 发率 是 MMC 的 63% , 即 BCG 组肿 瘤复 发风 险比 MMC 降低 37%[16]。BCG 具有极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活性,能够 黏附到膀胱内壁, 诱导膀胱 内壁产生广泛炎症 反应, 活化 NK 细 胞、巨噬细胞、Th1 细胞( type 1 help T cell) 、细胞毒性 T 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等多种免疫细胞并促进这些细胞在肿瘤部 位 聚集, 并产 生包 括白 介素(interleukin, IL),肿瘤 坏死 因 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干扰素(interferon,IFN)等细胞因 子[17、18]。Henrik Suttmann 等人研究发现, 多核中性粒细胞在 BCG 介导的膀胱炎症 反 应中, 对 IL- 8、生 长相关 癌基因 - α 、巨噬细 胞炎 症蛋白 - 1α 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移动抑制因子起着主要诱导趋化作用 [19]。IFN 使细胞毒性 Tl 淋巴细胞和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 伤细胞活化。巨噬 细胞分泌的 TNF- α 也有直接的杀伤作用, 可抑制血管的增生和 肿瘤细胞的增殖。BCG 通过 T 细胞、B 细胞、LAK 细胞、细胞因子 的 相 互 作 用 达 到 杀 伤 肿瘤 的 目 的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及安全性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及安全性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及安全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膀胱黏膜的恶性细胞。

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肿瘤切除术、经尿道膀胱切除术和开放膀胱切除术。

本文将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和安全性。

经尿道肿瘤切除术(TURBT)是一种常用的膀胱癌手术方式,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初始治疗和复发治疗。

该手术通过将肿瘤从膀胱内切除,可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控制癌症的进展。

TURBT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时间快,适合于患者的局部病变。

TURBT有很高的复发率,对于大面积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有限。

经尿道膀胱切除术(RC)是去除膀胱及相邻组织的手术方法,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该手术通过移除膀胱和周围组织来治疗癌症。

RC手术可以保留尿道,同时也可以切除尿道,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RC手术的治疗效果较TURBT更好,可以减少癌症的复发风险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RC手术的切口较大,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且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和出血等。

由于膀胱的切除,患者需要进行尿流动力学改变或膀胱替代物插入手术,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开放膀胱切除术(OC)是一种传统的膀胱癌手术方法,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该手术通过完全切除膀胱和周围组织来治疗癌症。

OC手术与RC手术类似,但切口更大,恢复时间更长。

相对于RC手术,OC手术的切口更小,患者术后的并发症风险较低。

OC手术可以更彻底地切除癌症,降低复发风险。

综合以上三种手术方式,经尿道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方法,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经尿道膀胱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大,浸润程度较深的患者。

开放膀胱切除术适用于需要更彻底切除癌症的患者。

这些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肿瘤大小和位置等来决定。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和安全性各有优劣。

每种手术方式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应在与医生进行详细讨论后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或表浅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 a占70%、T1占20%、T is占10%[1]。

T a和T1虽然都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两者的生物学特性有显著不同,由于固有层内血管和淋巴管丰富,故T1容易发生肿瘤扩散[2]。

某些因素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其中与复发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数目、肿瘤的复发频率,尤其是术后3个月时有无复发、肿瘤大小、肿瘤分级。

与肿瘤进展最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的病理分级和肿瘤分期[3-7]。

膀胱颈处的肿瘤预后较差[8]。

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分为以下三组:1. 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单发、T a、G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直径<3cm(注:必须同时具备以上条件才是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2. 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多发或高复发、T1、G3(高级别尿路上皮癌)、T is。

3. 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除以上两类的其他情况,包括肿瘤多发、T a~T1、G1~G2(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直径>3cm等。

欧洲膀胱癌指南根据EORTC评分表的肿瘤评分,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参见九(二)《膀胱癌的预后因素》一节)。

(一)手术治疗1.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既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重要诊断方法,同时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膀胱肿瘤的确切病理分级、分期都需要借助首次TUR-BT后的病理结果获得[9,10]。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有两个目的:一是切除肉眼可见的全部肿瘤,二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分级和分期。

TUR-BT术应将肿瘤完全切除直至露出正常的膀胱壁肌层。

肿瘤切除后,建议进行基底部组织活检,便于病理分期和下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灌注治疗进展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灌注治疗进展
的随访才能明确其疗效,而目前这些药物无论
0倍,而排出较慢,
能在肿瘤细胞中保持高浓度,减少每次灌注保 留时间,并且其能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 对正常组织的毒性。Kobayashi(4l等将NMIB C患 者分成三组,进行THP(30mg/30m1)灌注,分
别保留30min、1h和2h,发现三组间THP在肿
维持灌注相比诱导灌注能够再减少l 4%的肿瘤 复发率【12】。Shelleytl4】的研究则对比了MMC与

CG治疗中级别和高级别Ta/T l肿瘤方面的疗
C G才能显示
已足够,无需维持灌注I…,而中危和高危患者则 须维持灌注化疗。维持灌注化疗通常为每周1
次,持续4~8周,而后每月1次,持续6~1 2个 月,但维持治疗究竟应持续多长时间、频率如
肿瘤发展,即肿瘤出现进展…。欧洲泌尿外科学 会(EAU)将NMIBC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 组,其中低危复发和进展几率分别为37%与0%; 中危45%与1.8%;高危54%与l 5%,Tis即属于 高危一组13】。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
(E O R T C)则制定了一个更为精细的评分系统,
30ml水中,保持2h。由于该药效果较差且副作用 大,现已少用。
40mL水中,灌注保留时间2h。 1.4NMIB C各种新型化疗药物灌注治疗 随着
研究的进展,各种新的灌注化疗药物不断涌现, 吉西他滨(gemcitabine)是一种新型的脱氧胞苷类 似物,是一种药物前体,在细胞内转变成磷酸化 代谢物后发挥细胞毒作用,一项Ⅱ期临床研究
显示,在B C G治疗失败并拒绝行膀胱切除术的
通过T U R术后6周的B C G诱导灌注可以降 低肿瘤复发率20%~65%,平均40%【1 3l,而BCG
显降低。最近Gee等1”1的研究发现在B CG灌注 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无瘤 生存率。Pan等【20】的研究也显示在灌注治疗时加

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后生活与生存质量随访分析

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后生活与生存质量随访分析

医药界 2020年05月第09期—83—临床经验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后生活与生存质量随访分析邓奇威 彭琼仪 曾 辉 吴志坚通讯作者(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泌尿外科,湖南 郴州 423000)【摘要】目的:分析在T 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应用经尿道二次电切术后的生活与生存质量。

方法 将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医治的60例T 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设为两个组别,给予实验组(30例)常规电切治疗,给予实验组(30例)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

调查疾病复发和进展情况。

结果 在疾病复发率和进展率上,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经尿道二次电切术后应用于T 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二次电切术;复发【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lif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T1 stage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stage T1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8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 cases) was given conventional electroresection. The treatment was given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 cases) by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re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 Results The relapse rate and progression rate of the disease were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ge T1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disease recurrence.【Key words 】Non 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recurrence【中图分类号】R 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9-083-01膀胱癌是临床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疾病,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较为常见,而又以T 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为主[1]。

PVBT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PVBT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PVBT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1高、T2、T3、T4a N0 M0)是一种常见的膀胱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多发性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不如人意。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适用于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新方法。

其中,前列腺素E1和超声联合治疗(PVBT)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PVBT的治疗机制PVBT是将前列腺素E1和超声波联合应用于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

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前列腺素E1的扩张血管作用,将超声波的治疗效果更有效地传递到肿瘤组织中;同时前列腺素E1也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从而使得PVBT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此外,PVBT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伤害较小,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0例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其中50例患者接受PVBT治疗,另外5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标准治疗(手术+放疗或化疗)。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均衡,包括年龄、性别、病情分期等。

PVBT组治疗方案:以前列腺素E1为基础,将超声波应用在膀胱肿瘤灶上,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共10周。

传统治疗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传统治疗。

研究周期为两年,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病理学和生存学分析。

研究结果PVBT组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较为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均可通过对治疗方案和治疗时间进行调整来缓解;传统治疗组患者存在相应的化疗反应和放疗反应。

治疗后,PVBT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88.5%,传统治疗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此外,PVBT组患者的生存率也高于传统治疗组。

治疗后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6.8%和78.6%;传统治疗组同期的生存率分别为84%、60%和45.1%。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中国新发膀胱癌患者82270例,发病率为5.8/10万[1]。

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占大多数,总体预后较为乐观,即使高危患者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也可达到70%~85%[2],但NMIBC的5年复发率高达31%~78%[3],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NMIBC 的生物学行为和表现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高危NMIBC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肿瘤,不论是复发(31%~78%)抑或进展(0.8%~45%)的风险均存在较大变异度[4],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既往T1期高危NMIBC临床研究中不同队列的临床治疗结果差异性较大。

T1期NMIBC患者确诊后的5年死亡率达10~34%[5],因此这类肿瘤具有侵袭性并威胁患者生命。

究其原因:其一,诊断因素,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或病理活检时,术者没有切到膀胱固有肌层,病灶体积过小或肿瘤基底烧灼导致病理诊断准确性受到影响等,以上因素导致T2期患者被低估,而误判为T1期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分析;其二,肿瘤生物学因素,侵袭性的病灶难以完全切除,进而出现疾病进展[6](图1)。

图1:T1期NMIBC进展的可能机制[6]T1期膀胱癌治疗上最具挑战之处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地辨别及区分卡介苗(BCG)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复发和进展的患者,以及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从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获益。

尽管已有基于膀胱黏膜肌层浸润性情况的亚分期预后模型(如T1a/T1b/T1c),但这些模型并未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对于具有侵袭倾向的T1期膀胱癌(例如二次电切时仍有T1期肿瘤,肿瘤脉管浸润,尿路上皮癌特殊组织学变异)需尽早进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

高危NMIBC在TURBT术后首选BCG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推荐进行1~3年BCG的膀胱维持灌注治疗[7]。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推荐Ta高级别、T1和Cis患者,进行BCG膀胱维持灌注治疗[2]。

膀胱癌诊疗指南非肌层浸润性

膀胱癌诊疗指南非肌层浸润性

尿细胞学
移行细胞癌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胞质嗜碱,核 大且高度畸形,核边不规则呈锯齿状,核染色质增多 是重要指征,核染色质致密粗大或颗粒重叠,不透明 浓染,核质比明显增大。
尿液膀胱癌标记物
❖ 敏感性高; ❖ 特异性却普遍低于尿细胞学检查; ❖ 没有一种理想的标记物能够取代膀胱镜和
尿细胞学检查 。
解或复发进展则行 根治性切除术。 若累及前列腺则予 TURP+BCG。
随访
所有NMIBC患者应在术后3个月接受第一次复查。
低危患者如果第一次膀胱镜检阴性,则术后一年 进行第二次随访,此后改为每年一次直至5年。
高危患者前2年中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三年开始 每6个月随访一次,第五年开始每年随访一次直至终 身。
2008年世界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死亡 率
(1/10M)
发病率
(1/10M)
死亡率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2013年美国膀胱癌新发/死亡病例数
新发病例数
死亡病例数
CA Cancer J Clin, 2013,63:11-30.
2009年我国膀胱癌发病/死亡率
(1/10M)
发病率
(1/10M)
死亡率
癌症进展,2013,1.
2009年我国膀胱癌发病/死亡率对比
(1/10万)
发病率
(1/10万)
死亡率
癌症进展,2013,1.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1/10M) 65岁以下
(1/10M)
65岁以上
/
膀胱癌的危险因素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基本方法:
1、顺行切除法; 2、逆行切除法; 3、垂直切除法; 4、弧形切除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度 很 高 , 易 发 生转 移 , 发 率 及病 死 法 取 得 活 检 组 织 , 以 术前 需进 行 肿 瘤 使 复 发 率 减少 约 3 % 16 年 Jns 较 复 所 9 。9 1 o e 和
率较 高 , 虽经 各 种 治 疗 , 后 仍 比较 差 。 活 检 以便 进 行 病 理 诊 断 。 预 由于 肿 瘤 分 期 S i e 首次 成 功应 用 噻 替 哌 膀 胱 内灌 wn y n
。 = I J 在 西 方 国 家 ,膀 胱 癌 在 男性 常 见 肿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首届 国际膀胱癌 无 复 发 。但 该 方 法 应 用 于 临 床 时 n 较 尚无随机大样本 的临床试验证实 , 故 fs i ent n l o sl o itn i m 瘤 中所 LI居 第 4位 。2 1 年 , 国 咨 询 会 ( r tra o a cnut in 短 , LJ  ̄ 01 美 步 n ld ̄ mos FC T 和 et A 发现 7 3 例 新 的膀 胱 癌 患 者 , 05 0 同时 有 o bac r u r, I B ) Au 共 同 有 待 进 一 完 善 和 验 证 。
部 肿 瘤 , 是 切 除组 织 进 行 病 理 分 级 和 剂为血卟啉衍生物 ( D 类 物质 , 一 HP ) 存
替 分 期 。 国泌 尿 外 科 学 会 ( 荚 Amei n — 较 大 的不 良反应 , 之 在 临床 应 用 上 受 介苗有效, r a Ur c 使 但不 良反应很小, 因此常被用 oo i l sca o ,AU l c oit n g a As i A) 指 出 , 行 到 限 制 。 近几 年来 , 人 用 5氨 基 果 糖 于 B G 禁 忌 或 B G 治 疗 失 败 的 患 者 。 有 一 C C
膀胱灌注疗法 。 在最近, o mb 观察接 研 究 中, G A灌汴 治疗 使 1%患 者 完 应 。在 体 外试 验 中, 对 于 B G 灌注 治 Cl o o Me L 3 相 C 受加 热 MM C 4 (2℃) 的膀 胱 灌注 治疗 和 全 缓 解 ,0 3 %患 者 部 分缓 解 , 仍 需 要 疗 米说 , C灌注 治疗 不仅 有化 疗作 用 , 仍 MC
术 后 定期 膀 胱 内灌 注 治 疗 是 口前 预 种 治 疗 手 段 。 究证 实 , 后膀 胱灌 注化 研 术 疗药 物或 卡介 苗(C ) 可 以人大 降低 B G 治疗
是 泌 尿 外科 最常 见 的 肿 瘤 之 一 ,居 全 身 高 分 级 的 NMI C和 T1 膀 胱 肿瘤 时 , 防 膀 胱移 行 细 胞 癌 术后 复 发 最 常用 的 一 B 朗 恶 性 肿 瘤 发病 率 的第 8 。膀 胱 癌 中人 需 再 次 行 膀 胱肿 瘤切 除术 。 位 部 分(5 ~ 8 ) 非肌 层浸 润 性 膀 胱 7 5 为
代宴l 医学 目
21 0 1年 7月 第 2 3卷 第 7

讲座与综述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的治疗进 展
李 毛 毛 , 国 斌 翁
d i 036  ̄i n17 -8 0 0 1 70 5 o: .9 9 .s. 1 0 . 1. . 1 s 6 0 2 0 6 【 中图 分 类 号 】 R 3 .4 【 献 标 志码 】 C 7 71 文 【 文章 编 号 】 1 7—8 02 1)70 3 —3 6 100 (0 10 —8 50
再 UR T为 高分 级 T 期 的膀 1 1 3 患者 死 于 膀 胱 癌 “ 43 0例 所 有 恶 指 出 , 次 T B 。在 性 肿 瘤 的 治 疗 中 ,膀 胱 癌 也 是花 费 医疗 胱 肿瘤 患者 提 供 了 重要 的预 后信 息 。 。
U BT后 诊 断 为 费用 最 高 的 肿瘤 之 一 。 我 国 , 胱 癌 所 以当 次 行 诊 断 性 T R 在 膀 4 膀 胱 内 灌 注治 疗
作 者 单 位 : 3 5 1 波 ,宁波 大 学 医 12 1宁
变 态 反应 、 需 要避 光 等 优 点 , 而 使光 效 , 些研 究人 员 使用 电动 力膀 胱 内灌 注 不 从 有 动 力 学 治 疗 有 望 得 以推 广 和 应 用 。B r MM C治疗 。 e— 已被 证 明其 治 疗复 发 率 与用 gr ’ 道 N I e 等 报 M BC患 者 接 受 P T治 B G 治 疗 后 的 复 发 率 相 差 无 儿 I ̄还 D C 1 0 l 疗, 术后 平 均 随 访 2 .个 月 , 1 患者 有 个 令人 振 奋 的 技术 是 加 热 MMC行 37 5. 6
1 TU RBT
噻 替 哌是 第 一个用 于 治疗 表 浅性 膀 胱 癌 的膀 胱 内使 用 化 疗 药 , 是 最 便 宜 也 的膀 胱 内 化 疗 药 。 它是 一 烷 化 剂 , 种 能
3 光 动 力 学 治 疗
T R T 既 是 NMI C 的重 要 诊 断 U B B
光 动 力 学 治疗 (h td a cte. 抑制 核 酸 的合 成 。 有 骨 髓 抑 制 不 良反 P oo) mi h r n 它
名患者每 周 1 次行吉西他滨灌注 治疗 6 蛋 门在 膀 胱 壁 内 的 接 结 合 , 后 引 发 的忠 无 复 发 , 毒 性反 应 非 常低 。 随 且
个疗 程 后 , 过 1 月 的 随访 , 0 通 8个 6 %忠 直 接 的细 胞 础 上 的 免 疫 虑答 。 膀 胱 刚 者 未 复 发 。 是 , ed n 等”研 究 指 出, 内 B G 治疗 患者 液 中 发现 了多 种 细 但 P ro a C 2 0名 患 者 每 周 2次 行 吉 西 他 滨 灌 注 治 胞 因 子参 与 了炎 症 过 程 ,包 拓 干 扰 素 疗 6个疗 程 后 , 续在 3 6 1 月 行 (F d 、粒 细 胞 . 继 、 及 2个 IN—) 巨噬 细 胞 集 落 刺激 l 犬 J
T R T不仪要切除肿瘤本身 , U B 而且要行 酸 (一 A 作 为 一 种 新 的 光 敏 物质 进 行 它 的分 子 量 大 , 少 经尿 路 上 皮 吸 收 , 5AL ) 很 因
个根 治性 的切 除并 活 检 ,以充 分评 估 膀 胱 灌注 , 克服 了 H D 的缺 点 , 有 无 此 它 的全 身 不 良反应 少 见 。 为 了提 高 药 P 具
癌 ( o u c — v s eb d e a c r n n m sl i a i l d r n e , en v a c
2 经 尿 道 激 光 手 术
膀胱肿瘤的复发, 此建 议所有的N B MIC
NMI C 。 其 中 多 达 7 % 町能 复 发 , B ) , 0
5 根 治性 膀 胱 切 除 术 . 大 量 i据 证 明 ,高 危 NMI C患 者 = J E B
的患 者 有 效率 高 达 5%,而 接受 了标 准 疗 可 产 牛 大 部 分 局 部 免 疫 反应 , 特 征 刷 1 , 次 4m , 续 6 , 后 改 为 3 其 次 每 g连 周 此 化学灌注疗法患者只有 1%的有效率 。 足 细 胞 因 尿 液 和 膀胱 的有 剑表 达 每 月 1 , 续 1 ; 5 次 持 年 患者 经 治疗 后 , 在 吉 西 他 滨 被 证 实对 B G 抵抗 的 忠 以及 粒 细胞 和 核 细 胞 的人 聚 集 。 C 其 1 周 巾 ,25 2 6. %的患者 无复 发 : 2 周后 , 在 4 者 有 疗 效 。M oa t hny等 研 究 发 现 , 5 机 制 已有 大 研 究 : 一 步 足 纤 维 连 接 4 . ” 3 第 9 %的 患者 无 复发 ; 6 后 , 1 % 3 在 0周 4. 1
激 光 的 凝 固 作 用 可 消 融 直 径 大 至 患者术后均进行辅助l膀胱灌注治疗。 膀
又 2 %会 进 展 到 侵 袭性 疾 病 。目前 经尿 道 25c 的肿 瘤 , 埘 组 织 的 损伤 很 小 。 胱 内灌注 治疗 因灌 注 药物 不 同, 分 为膀 5 . m 且 膀胱 肿 瘤 电切 术(a srtrleet n f 钕 : . 石 榴 石 ( : A 激光 最适 用 胱 内化学 治疗 和膀 胱 内免疫 治疗 。 t nue arsco r h i o 钇 铝 Nd Y G)
未 加 热 MM C 的膀 胱灌 注 治 疗 ,在 之 后 更 多 的实验 证 实 其 有 效 性和 安全 性 。 9 个 月 的 随访 中 , 受 热化 学灌 注 疗 法 42 膀 胱 内免 疫 治疗 1 接 . 而 且有 免 疫 调节 作 用 。有 研 究报 道 , 6 l 膀 胱 内 免 疫 治 位 原 位 癌 患者 通 过 MC C治疗 , 法 为每 用
而 NMI C 可 以经 尿 道 切 除 治疗 且疗 效 有 困难 , 光 手 术 一般 适 合 于 乳 头 状 低 注 治疗 和 预防 浅 表l膀 胱癌 , 今 已研究 B 激 r 土 至
较 好 , 以是膀 胱 癌 患 者 最适 治 疗 阶 段 。 级 别尿 路 上 皮 癌 , 所 以及 病 史 为低 级 别 、 低 和使用 了许多不同的膀胱 内化疗药 。 现 对 NMI C的 治疗 现 状 进行 综 述 如 下 。 分 期 的尿 路 上 皮癌 。 B
方 法 ,同时 也 是 主 要 的 治疗 于段 。膀 胱 ay P T 是 利用 膀 胱镜 将激 光 与 光敏 应 , 能 由于 其 分 予 量 低 造 成 的 。 p, D ) 可
肿 瘤 的确 切 病理 分 级 及 分 期都 需 要 借助 剂相 结 合 的 治 疗 方 法 。它 在 微 小 癌 灶 、
学 院( 李毛毛)宁波市鄞州人 民医院( ; 翁国斌 ) 通信作者: 翁圉斌 , mal wb o @ E ig md e :
y h o c m .n a o .o c

86 ・ 3
M o e Prcia e cne uy 01 ,Vo. 3 d m a t l dii ,J l 2 1 c M 12 ,No 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