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施工技术总结

合集下载

强夯地基加固施工总结

强夯地基加固施工总结

强夯地基加固施工总结一、施工设计1.夯击能量场地回填土厚3.0~8.0米,夯击能量选用E=320T/m,锤重16吨,直径2.0米,落距20米,平均夯击能量为120T/m/m2,加固深度为8.0米。

2.夯点布置根据土层情况和建筑物对地基要求,采用正三角形网格布置,三角形边长3.5米。

3.夯击点数和遍数第一、二遍采用点夯,夯击分别为5击、4击,第三遍用低能100T/m全场地满夯。

4.间歇时间每两遍间歇时间为7天。

二、强夯施工方法强夯施工采用有自动脱钩装置的50吨履带式起重机,强夯施工步骤如下:1.清理并平整场地。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起重机就位。

3.将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若发现因坑底倾斜面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4.重复步骤3,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5.用推土机将夯坑推平。

6.7天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夯实。

7.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三、强夯施工质量控制1.施工前检查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施工过程中记录每个夯点的夯沉量作为原始记录。

四、强夯质量检测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和地基土压板竖向静荷试验三种检测方法。

1.标准贯入检测点为43个,地基承载力平均为220KPa.2.室内土工试验取6个钻孔土样,共计18组,经地矿部广东中心实验室进行土工试验,地基承载力平均为220KPa.3.地基压板竖向静荷载试验点三个,委托广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进行测试,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以上三种检测方法结果,均满足地基设计承载力(180KPa)要求,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2、最佳夯击能强夯时,空气被排出,土体压缩,孔隙水压上升,由于孔隙水的消散需要时间,故强夯时引起的孔隙水压可叠加。

理论上最佳夯击能是有效影响深度底层孔隙水叠加至上覆土压力时的累积夯击能,应根据现场实试孔压决定,但因现场缺乏测量孔压的设备,本工程采用以下方法确定最佳夯击能:记录试夯时夯坑内土体竖向压缩量和夯击次数,当每击的夯击量出现由大→小→大的拐点时,说明此时夯坑底部地基土已发生侧向挤出破坏,开始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了,则这时的夯击总量即为最佳夯击能。

强夯试验段总结

强夯试验段总结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编制:复核:审核:二 0 一六年七月目录1、工程概况 (1)1.1工程简介 (1)1.2主要工程量 (1)1.3强夯试验段范围 (1)2、试验依据 (1)3、试验目的 (1)4、试验段施工准备工作 (1)4.1组织准备 (1)4.2机械、仪器准备 (2)4.3技术准备 (2)5、试验方案 (2)5.3强夯试验段工艺流程 (3)5.4拟定技术参数 (3)5.5强夯施工 (4)6、试验总结 (5)6.1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组织 (5)6.2施工参数的确定 (5)6.3施工质量标准 (5)6.4施工安全措施 (6)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出口路基为高填斜坡填石路堤,填方边坡高度≥20m,路基右侧为改沟及反压护道工程。

为保证高填方路堤的压实,防止路基成型后沉降开裂。

**两段高填方路基采用强夯分层补强进行处治。

第一层高度以填方为12米范围开始,高度小于8米的填方段第一层不强夯,其上路堤每填高6-8米强夯一次。

1.2主要工程量表1-1 强夯主要工程数量表1.3强夯试验段范围我部在已填筑路基达到强夯设计要求标高的段落,选取**范围为强夯试验段。

2、试验依据⑴《**施工图设计》第二册;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版;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PG B01-2003;⑷《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⑸《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3、试验目的⑴总结路基强夯夯击次数与沉降量关系,确定最佳夯击能、间歇时间、夯间距以及最佳夯击次数。

⑵确定强夯作业标准施工方法。

⑶确定施工作业人员组成和分工,制定出相适应的施工和质量管理方法。

4、试验段施工准备工作4.1组织准备我部高度重视路基强夯试验段工作。

试验段由项目总工负责,项目部各职能部门:工程部、测量组、试验室、安质部配合,路基施工队直接实施。

4.2机械、仪器准备根据试验段的工作量以及实际到场设备,确定设备组合为:长江L252型履带吊1台、夯锤重15t、水准仪一套、钢尺一把等。

路基强夯首件施工总结

路基强夯首件施工总结

路基强夯首件施工总结一、工程简介张承高速承德段---合同位于隆化县太平庄满族乡境内,主线起点---,全长6.877Km。

强夯首件段落为k57+490-k57+530,面积为3938㎡。

二、施工准备项目经理部组建强夯施工班组,施工人员5人,同时配备专职安全员、技术员定点指挥施工作业。

计划投入施工机具:带自动脱钩落锤装置的21T履带式强夯机一台,同时佩带普夯锤、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各一台,自卸汽车等。

三、强夯施工范围及要求3.1、高填方路基填高大于等于10m的且路基下方无构造物的高填路堤,要求采用主夯与满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主夯一遍,夯点间距4m,单点夯击数为6-8击,夯击能不小于2000KN·m,最后两击沉降差不超过5cm;满夯一遍,每遍单点2击,夯击能不小于1000KN·m,满夯后锤印搭接上一锤印的1/4;强夯部位为该段落路床顶面为最终强夯层、向下每间隔4m 高度强夯一遍(自原地面向上填高大于4m小于8m的段落强夯一遍),确保路基顶面密实;如段落较长、纵坡较大的可分台阶形式进行强夯,分段长度以不超过100m为宜;强夯层最大宽度以当前夯层边线向内2m为边缘控制线。

- 1 -路基石方工程施工方案- 2 -3.2、湿陷性黄土路段按设计要求,对于湿陷性黄土地段的原地面采用强夯进行补强,采用主夯、副夯与满夯相结合的方法,主夯、副夯各一遍,夯点间距为4.5m,两遍夯点应错开呈梅花型布置,单点夯击数为6-8击,夯击能不小于3000KN·m,最后两击沉降差不超过5cm;满夯一遍,每遍单点2击,夯击能不小于1000KN·m,满夯后锤印搭接上一锤印的1/4;强夯前应先填一层碎石或炮渣石,厚度按不小于50cm控制;如果强夯段落较长、纵坡较大的可分台阶形式进行强夯,分段长度以不超过100m为宜;强夯层最大宽度以当前坡脚线向外1m为边缘控制线。

四、一般要求4.1本项目强夯适于高填方路堤、湿陷性黄土地基、半填半挖路基及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首件强夯施工总结

首件强夯施工总结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施工工艺 (1)(一)施工准备 (1)(二)施工方案 (1)1、强夯施工方法 (1)2、强夯施工流程 (2)3、强夯施工工艺 (2)三、施工总结及注意事项 (3)1、施工总结 (3)2、注意事项 (3)首件软土路基(强夯置换)施工总结K72+845-K72+960段作为路基强夯工程的首件工程,通过施工该首件工程,确定了合理的施工工艺,确定了最少夯击次数,确定了平均累计沉降量值,为强夯工程大面积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工程概况K72+845-K72+960段原地面采取强夯的方法处理。

施工时间:2011年3月15日至2011年3月31日。

二、施工工艺(一)施工准备1、清理、平整场地:在试验段夯实前,对原地面进行清表处理,并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K72+845-K72+960段进行恢复中桩,确定路基强夯宽度。

(二)施工方案1、强夯施工方法强夯分三遍进行,主夯一遍,按夯锤直径的2.5倍间距方格网跳夯,主夯的间距应不小于3米,最后两遍的满夯(单点夯击能800KN.m),互相搭夯不小于1/4夯锤直径。

单点夯击能主要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以消除地面下5-6m以内土层的湿陷性为原则,夯击后对上部震松土层碾压至规定压实度。

主夯合格规定判定: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单点夯击次数不小于5击;满夯合格标准判定,最后一击沉降量小于2cm控制。

夯击平面示意图如下:强夯机就位开始锤击,按要求夯击落距11m,锤重18T,保证夯击能量达到2000K N·m,先夯击上图空白的夯击点,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停止夯击。

每个夯击点夯击3锤的合格率为18.2%,每个夯击点夯击8锤的合格率为93.2%,每个夯击点夯击12锤的合格率为100%,空白点全部夯击完后,把地面大致整平,间隔时间5天后,再夯击阴影部分点,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停止夯击,夯击结束后,再将原地面大致整平,进行满夯。

强夯地基加固施工总结

强夯地基加固施工总结

强夯地基加固施工总结一、施工设计1.夯击能量场地回填土厚3.0~8.0米,夯击能量选用E=320T/m,锤重16吨,直径2.0米,落距20米,平均夯击能量为120T/m/m2,加固深度为8.0米。

2.夯点布置根据土层情况和建筑物对地基要求,采用正三角形网格布置,三角形边长3.5米。

3.夯击点数和遍数第一、二遍采用点夯,夯击分别为5击、4击,第三遍用低能100T/m全场地满夯。

4.间歇时间每两遍间歇时间为7天。

二、强夯施工方法强夯施工采用有自动脱钩装置的50吨履带式起重机,强夯施工步骤如下:1.清理并平整场地。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起重机就位。

3.将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若发现因坑底倾斜面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4.重复步骤3,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5.用推土机将夯坑推平。

6.7天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夯实。

7.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三、强夯施工质量控制1.施工前检查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施工过程中记录每个夯点的夯沉量作为原始记录。

四、强夯质量检测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和地基土压板竖向静荷试验三种检测方法。

1.标准贯入检测点为43个,地基承载力平均为220KPa.2.室内土工试验取6个钻孔土样,共计18组,经地矿部广东中心实验室进行土工试验,地基承载力平均为220KPa.3.地基压板竖向静荷载试验点三个,委托广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进行测试,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以上三种检测方法结果,均满足地基设计承载力(180KPa)要求,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2、最佳夯击能强夯时,空气被排出,土体压缩,孔隙水压上升,由于孔隙水的消散需要时间,故强夯时引起的孔隙水压可叠加。

理论上最佳夯击能是有效影响深度底层孔隙水叠加至上覆土压力时的累积夯击能,应根据现场实试孔压决定,但因现场缺乏测量孔压的设备,本工程采用以下方法确定最佳夯击能:记录试夯时夯坑内土体竖向压缩量和夯击次数,当每击的夯击量出现由大→小→大的拐点时,说明此时夯坑底部地基土已发生侧向挤出破坏,开始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了,则这时的夯击总量即为最佳夯击能。

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总结

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总结

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总结强夯施工是一种主要用于路基加固和地基改良的一种施工技术。

通过将夯锤不断地自由落体击打到地面上,使地下土壤较为均匀地受到冲击而达到加密的目的。

夯锤自由落体冲击地面,产生的冲击力会引起土颗粒之间的相互位移与碰撞,从而使土壤颗粒重新排列,填充与土壤中的空隙,达到它们在更紧密的状态下的存在。

根据夯锤的不同形状和质量,冲击的能量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是对于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的总结。

1.正确定位和设计:在施工前,需要进行现场勘察与测量,根据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合理设计施工方案。

合理的夯锤布置和夯击次序是施工成功的关键。

要确保锤击边界的一致性,以免出现遗漏或重复强夯的问题。

2.夯击参数的选择:夯击力和冲击频率是夯锤施工的重要参数。

夯击力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夯击频率的大小不仅与夯锤的性能有关,还与土壤的湿度有关。

湿度较高的土壤夯击频率宜较高,湿度较低的土壤夯击频率宜较低。

3.施工控制要点: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夯击次数和夯击重数,以保证施工质量。

在夯击过程中,要注重夯锤的冲击位置和夯深度的控制,避免发生跳锤,以免影响施工效果。

4.施工质量检查:强夯施工结束后需要进行质量检查。

一般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夯击测试和孔隙比测试等方式来评估夯实效果和加固效果。

如果发现存在不合格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

5.安全措施:在强夯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

施工人员应正确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安全鞋等个人防护装备。

夯击过程中,要确保施工区域内无杂物和无人进入,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总之,强夯施工是一种有效的路基加固和地基改良技术。

通过合理的施工设计和施工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地基的稳定性,从而达到延长路基使用寿命和保障行车安全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

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在工程应用实践中的总结

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在工程应用实践中的总结

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在工程应用实践中的总结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在工程应用实践中的总结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震筛法,通过使用高能量的冲击锤来改进地基性质,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该技术常被应用于桥梁、高速公路、机场跑道、堆场铁路等工程领域。

在工程应用的实践中,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已逐渐被证明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可靠性,但在其具体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工程应用情况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的工程应用首先出现在日本。

其后在欧美和亚洲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美国、德国、摩洛哥、朝鲜、中国等。

其中,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在日本的应用历史已经达到了100多年,尤其在建筑、桥梁和公路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中国,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的应用也开始逐渐普及,并且在一些大型公路、桥梁等工程中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效果。

二、应用特点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具有工期短、灵活方便、能量大、效果明显等特点,因此在各种复杂地基场地处理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具体特点如下:1、工期短: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处理时间短,一般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即可完成目标工艺水平下对土地的改造。

2、灵活方便:使用基础设备简单,应用灵活,对地形条件的限制小;不需要深基础,不会对地下或周边建筑造成不良影响。

3、能量大:锤击能量大,往往超过2000kN.m,振动源强大,能够有效改善地基性质。

4、效果明显:强夯法处理后的地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高强度和较小的沉降。

三、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在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基细节分析不足:部分工程中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执行标准无法满足现有技术要求,对地基细节分析的处理不够细致,因此容易出现处理效果差或者无效的情况。

2、夯击质量难以保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强夯法的执行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如脚手架、操作员、供应等,因此很难保证夯击质量。

3、处理效果受地基场地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基场地的环境情况、地形情况、地质情况以及地下水位等因素都会影响强夯法处理后的效果。

强夯首件技术总结

强夯首件技术总结

强夯首件技术总结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优质,质量目标明确,减少盲目施工,施工前确定标准的施工工艺,施工工艺通过首件试验确定。

为了确保我合同段内软土路基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及技术标准,我标段选定K6+530~K6+760段作为强夯工程的“首件工程”。

一首件工程概况1 工程简介本标段为S02标段,位于大广高速公路(粤境段)的起点段,起讫桩号:K3+040~K10+240,起点位于连平县上坪镇李屋排村,路线由北向南经西排、旗尾下,在上坪镇设上坪互通立交,互通立交终点即为本标段终点,工程全部位于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境内,标段全长7.189km。

K6+530-K6+760段路基是我标段高填方段之一,全长230米,处理面积30331㎡,前三遍夯击点数10083个,地基承载力要求为240kpa,为增强地基承载力要求,前三遍单位夯击能取3000KN·m,满夯单位夯击能取1500KN·m。

2 水文及气象本桥址的气候所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节明显,春夏温和多雨水,秋冬凉爽无严寒,植被四季常青。

该区年平均气温19.5~21.4℃,月平均气温最高28.5℃,月平均气温最低9.8℃.全年平均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是我国多雨区之一。

本桥所属地地表水、地下水较丰富。

受气候、地貌、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控制,地表水相对发育。

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径流、地下水渗流,地下水埋深随地形的起伏变化较大。

二施工目标1 质量目标本工程质量目标是创优质工程,工程优良率达到100%。

交验项目主要指标合格率要求达到100%,分项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2 安全目标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为零案次;无人身重伤事故及其以上事故;无汽车行车责任重大事故;无等级火警事故和爆炸事故;无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年度轻伤控制在5‰以下。

3 环保目标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持法》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定落实环保。

采取各种工程防护措施,控制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减少粉尘对空气的污染,降低噪音污染,减少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确保沿线景观不受破坏,保持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夯施工技术总结
强夯施工技术总结
一、编制依据
1、三淅高速公路灵宝至卢氏段TJ05标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及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
2、交通部颁发的有关规范、标准;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3、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
4、我单位现有的技术装备、人员素质、管理模式、施工经验、科技进步和施工能力等施工要素情况;
5、依据我单位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二、工程概况
三淅高速灵卢段TJ05标试验段路基长度100m,里程范围为K33+400-K33+500。

本段地形起伏较小,地表为耕植土,路基中心最大填土高度为16m。

地层主要耕植黏土,未见地下水,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4m。

地基处理采用强夯,设计夯击能为100KN.m,点夯一遍,满夯一遍,单点夯击次数按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小于50mm控制,路基加固宽度为路基坡脚外2m,有效加固深度4m以上。

三、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参数确定
1、夯点布置
根据夯锤直径2.4m,选择夯点中心间距为4m,第一遍逐点夯击,整平后进行第二遍低能满夯
2、施工工艺
强夯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流程图
3、准备工作
3.1、施工前,清除表层土,进行表层松散土层碾压,排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做排水沟以确保地面排水畅通,防止积水。

3.2、试验室参照设计资料,对夯击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室内试验及原位试验。

3.3、测量工程师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夯区范围,用白灰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的地点设置水准点。

3.4、根据设计的夯击能(100KN.m)选用机械为一台W1001-履带式35T强夯机,一个铸铁浇混凝土夯锤标定重量为10.5T。

提升高度为10m,夯锤直径为2.4m。

锤重(KN)×落距(m)=单击夯击能(KN.m)
影响深度=系数×(锤重×落距)1/2
4、现场人员配置
现场人员配置表
5、施工工序
施工工序为:放样→第一遍主夯点,测地面高程→强夯机就位,定位夯锤→测夯前夯锤顶高程→夯击并记录夯坑深度→重复夯击并记录夯沉量→换夯点(重复以上步骤)→第一遍夯击完成后平整场地→整平后进行第二遍低能满夯测高程。

6、参数确定
根据初步选定的技术参数,在施工现场选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试夯,选择最佳夯击遍数与最佳落距,确定最佳夯实效果与质量检验标准,通过现场试夯验证结果,并经过必要的修正后,最终确定适合于现场土质条件的施工参数:
6.1、夯锤。

采用圆形锤,锤底面直径D=2.4m,锤重10~10.5t。

6.2、夯击次数。

强夯施工采取点夯进行,第一遍逐点夯击6-7次,最后二击平均沉降量<50mm,第二遍进行低能满夯。

6.3、夯击点间距。

夯击点间距采用1.5~2.0D(3.5~4.5m),平面布置采用方格形。

6.4、地基有效加固深度。

采用单击夯击能量1000kN.m,有效加固深度4~5m。

上述技术参数为强夯设计中的重要核心部分。

四、检测项目及方法
1、先对原地面进行压实度检测。

2、强夯结束后一周,再次进行地面压实度检测。

3、收集整理检测结果,判定该段地基压实密度,变形特性,密实度等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确定夯入深度,夯点间距、夯击遍数及加固深度等。

4、检测频率和标准
检测频率:检测压实度,每500㎡检测一个点,要求压实度达到90%以上。

五、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及保证措施
1、质量控制
1.1、施工前标定锤重,根据锤重确定出提升高度。

1.2、保证夯锤的提升高度。

1.3、夯击过程中,确保夯锤通气孔的畅通。

1.4、测量人员要认真仔细,保证每个夯坑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5cm。

1.5、不能漏夯。

1.6、原始记录详细、明了(见附表)。

2、施工过程的监测
施工过程中设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2.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2、在每一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

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2.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击的沉降量。

3、质量保证措施
3.1、为保证地基加固效果,雨季施工时做好场地排水。

3.2、下雨前将已夯完的夯坑及时推平,防止夯坑积水。

3.3、起重机设防背杆缆绳,减轻起重机臂杆在夯锤落下时的晃动反弹和避免机架倾覆。

3.4、起重机应支垫平稳,遇软弱地基须用长枕木或路基板支垫。

3.5、夯点中心位置用明显标志标出。

3.6、强夯施工应有组织,有顺序进行避免漏点。

3.7、夯锤落下后倾斜时,及时将夯坑填平。

若倾斜超过D/4时(D为夯锤直径),该击点无效,推平重夯。

3.8、施工前组织全体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9、设专人负责现场质量检查,做好记录。

3.10强夯施工应严格按确定的强夯参数施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