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柏浪涛刑法攻略思维导图完整版总论部分
刑法体系图(分则)--思维导图

刑法分则—基本构架—思维导图
刑法分则的基本体系架构
分则规定的四百多个犯罪按照所保护的法益来区分,可以从整体上分为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和侵害超个人法益(又名整体法益)的犯罪。
侵害生命法益的犯罪(杀人)
侵害身体法益的犯罪(伤害)
专属于一身的个人法益侵害自由法益的犯罪(强奸、非法拘禁等强
制型犯罪)
侵害名誉法益的犯罪(侮辱、诽谤)
非专属于一身的个人法益侵犯财产权法益的犯罪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危害经济秩序的犯罪
妨害公共秩序的犯罪
整体法益妨害司法的犯罪
妨害国家工作人员廉洁性的犯罪
妨害国家公务公正执行的犯罪
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
妨害军人正常执行职务的犯罪。
柏浪涛刑法攻略观点展示汇总

2020刑法柏浪涛观点展示汇总目录1.夫妻间的救助义务 (2)2.辨认偶然防卫的标准 (2)3.正当防卫 (2)4.偶然避险 (3)5.打击错误(方法错误) (3)6.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结合 (3)7.打击错误与偶然防卫的结合 (4)8.结果的推迟发生(事前故意) (4)9.结果的提前实现(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 (5)10.犯罪未遂的成立要件 (5)11.既遂认定 (6)12.易考情形(按照主流观点判断): (6)13.共同犯罪中的观点展示: (7)14.教唆、帮助他人自杀 (7)15.绑架罪中杀人未遂。
杀害被绑架人,但没能杀死。
(8)16.侵占罪中观点展示 (8)17.盗窃行为方式 (8)18.死者占有问题 (9)19.数额在法定刑升格条件中的地位 (9)20.盗窃行为方式 (10)21.抢劫罪中的观点展示 (11)22.诈骗罪的观点展示 (11)23.交通肇事罪中的观点展示 (13)24.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体系地位,存在观点展示。
(14)1.夫妻间的救助义务第一,妻子非自愿陷入险境,丈夫有救助义务。
例如,妻子身患重病、遇到歹徒等,丈夫有救助义务。
第二,妻子自己决定陷入险境,例如,妻子自残或自杀。
对此,丈夫有无救助义务?以前有定论,也即丈夫有救助义务。
目前变成观点展示:观点一(多数观点):有救助义务, 因为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观点二:没有救助义务,因为妻子作为成年人,精神正常,没有被骗、被胁迫,自己主动陷入险境,属于被害人自陷风险,不应让丈夫承担刑法义务。
2.辨认偶然防卫的标准在制止不法侵害这一点上,没有做到主客观相一致,也即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但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点。
对此,理论上存在观点展示。
目前没有一种观点成为多数说。
考试考查的是观点展示,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
防卫认识不要说(结果无价值论):一个行为是好行为(正当行为)还是坏行为(违法行为),取决于其制造的客观结果,客观上制造了好结果(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行为就是好行为,是正当防卫。
刑法-思维导图

刑法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解析】1.刑法概述:刑法指研究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简单说是给犯罪分子定什么罪和量什么刑。
2.刑法的概述中第一个考点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考法:有两种考法。
(1)第一种简单粗暴式,问下列哪些属于/不属于刑法基本原则的是,大家记住三个,罪刑法定、平等适用、罪责刑相适应,这部分有个常见的干扰项需要注意,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个是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2)第二种考法是题干中给出一种情形,问违反/符合下列刑法的哪项原则,简单说要求能够对上号,这就要求能够把握每种原则的具体含义掌握清楚,下面分别给大家讲解。
3.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经典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只要法律没有明文写出,就不能定罪、不能量刑。
比如现在没有流氓罪,张三到处调戏妇女,也不可以以流氓罪给张三判刑,因为现在已经没有流氓罪的说法,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能定罪、不能量刑,即称为罪刑法定。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也叫做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在适用刑法时都是平等的,不因你的财富、你的职位、你的工作等等,什么都不用管,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有时也表述为罪刑相适应或罪刑相当。
对罪责刑的意思进行拆解理解,“罪”指罪行;“责”指责任;“刑”指刑罚,即罪行、责任和刑罚要相适应,符合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的量刑要求。
(4)表述: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通常哪个法定刑更重?原因:故意犯罪比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更重,因为故意相对于过失而言,其主观恶性更强、对社会危害性更大,罪行更严重,因此需要承担更重的法定刑。
4.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空间、什么时间具有适用的效力,即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
(1)空间效力:即我国刑法对哪些犯罪行为有管辖权,共有下列四种原则,即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管辖权和普遍管辖权。
①属地管辖权:即主权,指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通常适用我国刑法。
刑法主观题 法考思维导图

因果关系注意一般化和具体化的区别甲乙共同向丙开枪,只有一枪致命,无法查明谁打的第一类案件: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第二类案件:无法查明的案件第 1 步: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异常?第 2 步:谁的作用大?介入因素不异常,表明先前行为与介入因素具有引发关系。
结论:先前行为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介入因素异常,表明先前行为与介入因素是独立关系。
先前行为的作用大结论:先前行为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介入因素的作用大结论:介入因素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二者作用都大结论:二因一果1、危险物:自己养的狗咬人行为人是一个人行为人是两个人实施一个行为: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实施两个行为:分析所有可能情形并汇总对比: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两人构成共同犯罪:部分实行、全部负责原则两人不构成共同犯罪:分析所有可能情形并汇总对比: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甲拿走倒地不动乙的钱包,无法查明当时乙是昏迷还是死了甲杀乙,乙倒地,甲又放火,无法查明乙在放火前死还是放火后死甲不慎撞倒丙,逃逸,后乙不慎轧到丙,无法查明丙在乙轧到前死还是后死介入因素与结果如有因果关系:二因一果客观(违法)阶层:客观要件主观(责任)阶层:主观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客观(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推定)等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事实认识错误主观(责任)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放火前死:故意杀人罪既遂+放火罪放火后死:叠加-故意杀人罪既遂+放火罪轧到前死:甲构成交通肇事罪,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轧到后死:甲构成交通肇事罪,乙构成交通肇事罪故意过失观点展示:1、行为共同说2、 部分犯罪共同说刑法主观题 这是2021年柏浪涛刑法主观题的思维导图在结果上,甲救了丙,是个好结果。
所以甲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因为既遂结果是个坏结果。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特殊正当防卫:行凶(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杀人、绑防卫认识必要说(结果无价值论):要求主客观一致,偶然防卫不构成正当防卫观点展示偶然避险观点展示打击错误和偶然防卫的结合没有因果关系:甲让乙吞毒药,噎死了-毒药的危险流被阻断甲杀乙,乙装死,抛尸,乙被掩死:不属于事前故意,属于后因一果,故意杀人未遂+过失致人死亡,数罪并罚着手行为的判断观点展示事实认识错误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客观阶层无危害行为有危害行为不能犯:将稻草人当仇人开枪主观阶层缺乏犯罪故意型事实认识错误:误将小孩当做野兔开枪具有犯罪故意型事实认识错误具体的错误(目标=人)+(实际=人)抽象的错误(目标=人)+(实际=非人)对象错误:误将丙当做仇人乙开枪打击错误:甲向仇人乙开枪,误击中丙因果关系错误对象错误:误将熊猫当做仇人乙开枪打击错误:向仇人乙开枪,误击中熊猫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预设前提:客观上行为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有因果关系):想要甲A死法,实际B死法罪过区分无反对不可避免不可抗力应不应当认识到应当认识无法认识意外事件疏忽大意的过失有没有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的区分对实害对象及实害结果持有的心理故意(直接/间接)过失(/意外事件)行为时对实害对象的认识有误错误认识错误:对象错误无任何事实认识错误(可称为间接故意的类型)打击错误三边关系偶然防卫双边关系结果的推迟发生(事前故意):甲杀乙,乙重伤,甲以为已死,抛尸,乙被掩死结果的提前实现:多数说:多因一果,定故意杀人既遂少数说:后因一果,定故意伤人未遂过失致人死亡,数罪并罚有无着手行为有无:故意杀人罪犯罪预备,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择一重(毒酒案)有无着手故意(按多数说)有:故意杀人罪既遂(安眠药案)无:故意杀人罪犯罪预备,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择一重观点展示观点展示具体符合说(杀对了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未遂。
刑法学知识框架图

刑法学知识框架图刑法学知识框架图刑法论:刑法概说,刑法的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1. 客观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2. 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3. 主观要件: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事实认识错误4. 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总论犯罪论性,期待可能性5. 犯罪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6. 共同犯罪:成立条件(共同行为、共同故意),理论分类(正犯、共犯),法定分类(主犯、从犯、胁从犯),特殊问题(共犯与身份、共犯与认识错误、共犯与犯罪形态)7. 罪数:实质一罪,法定一罪,处断一罪,数罪1.刑罚的体系:主刑,附加刑刑罚论2.刑罚的裁量:量刑情节,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3.刑罚的执行和消灭:减刑,假释,时效,赦免人身犯罪(生命、身体、自由、名誉、民主权利、婚姻家庭权利)侵犯个人法益夺取型:抢劫罪、抢夺罪、盗窃罪交付刑: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财产犯罪侵占型: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型: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毁弃刑: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分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侵犯社会法益破坏经济秩序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犯罪贪污贿赂犯罪侵害国家职能的犯罪渎职犯罪侵犯国家法益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国家存立的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罪军人违反职责罪二、刑法的解释刑法学主要是对刑法条文的解释学。
因此,刑法的解释历来是司法考试重点。
(一)解释的效力1、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解释。
【备注1】刑法修正案属于立法,不是立法解释,它是刑法典本身的内容。
【备注2】刑法典中的解释性规定不属于立法解释。
例如: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不属于立法解释,而是刑法典的内容。
2、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3、学理解释:学术机构或学者个人的解释。
【效力等级】立法解释 > 司法解释 > 学理解释(二)解释的态度1、就解释的灵活性而言,应坚持严格解释和灵活解释相结合。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理思维导图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概念: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准则意义: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发展完善,促进刑事司法文明进步,并更好地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法治事业的顺利进行第二节 保障人权原则含义:保障人权是刑法的基础性要求,是当代刑法机能所蕴含的重要内容。
刑法对人权的保障,既包括对犯罪人人权的依法保障,更应当包括对被害人及广大守法公民人权的依法保障。
第三节 罪刑法定原则含义: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发展历程罪刑法定最早的思想渊源一1215年的《大宪章》贝卡里亚的明确表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律体现一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宪法)和1810《法国刑法典》(刑事立法)历史演变:从绝对罪刑法定到相对罪刑法定绝对罪刑法定绝对禁止类推绝对禁止法官解释法律绝对禁止适用习惯法绝对禁止刑法溯及既往,从旧原则是解决刑法溯及力的唯一原则绝对禁止法外施刑和不定期刑。
相对罪刑法定原则(派生原则)形式方面刑法渊源:法律主义(强调一切犯罪刑罚只能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定罪依据上: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有罪类推,不禁止扩大解释,但要严格限制扩大解释刑法溯及力:禁止事后重法的溯及既往,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刑法种类:允许采用相对不定期刑。
实质方面明确性禁止处罚不当罚行为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罪之法定和刑之法定取消类推定罪溯及力:从旧兼从轻个罪的罪与刑要明确、具体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97《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依据刑法正确定罪量刑合理进行司法解释正确领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四节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刑法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等情况如何,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
刑法体系图(总则)思维导图

一日折抵一日
一日折抵一日
不折抵
是否适用假释制度
否
否
是
是
最低实际执行刑期
不少于1/2
不少于1/2
不少于1/2
不少于10年
说明:适用假释制度的不包括不得假释的情形。
防卫挑拨、互相侵害、偶然防卫、“黑吃黑”时,由于双方都不具有正当防卫的意图,因此都不属于正当防卫。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都成立犯罪,如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等。
(4)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对不法侵害者的打击通常是针对其人身权的,但当不法侵害人使用自己的财产作为犯罪工具或者手段时,如果能够通过毁损其财产达到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也可以针对其财产进行正当防卫。
无特殊身份者可构成共犯
各自利用职务便利:按主犯身份
定罪
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
单位犯罪主体 单位实施,但不构成单位犯罪的情形
单位犯罪的处罚:既有单罚,也有双罚。但单罚时只罚个人
表1 管辖原则比较
名称
适用对象
★难点突破
属地管辖原则
(1)在中国境内犯罪
and(2)任何人
注意: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除外、港澳台地区除外。
(1)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境内,就视为在我国境内;
(2)飞机、船舶无论在哪里,均视为在我国境内。
属人管辖原则
(1)在中国境外犯罪
And(2)中国人
必须是在中国境外犯罪
保护管辖原则
(1)在中国境外犯罪
And(2)外国人
And(3)对中国国家或公民犯罪
还必须(1)依据犯罪地法律和我国法律均构成犯罪;(2)法定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果误以为第三者是不法侵害人而进行防卫的,按假想防卫处理;如果故意针对第三者进行所谓“防卫”,就应按故意犯罪处理。
刑法思维导图

合理信赖原则
认定
监督过失
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打到的结果
特定的目的,不是指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如希望他人死亡)
目的犯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特定目的才能成立的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也可能是目的犯
目的
区分罪与非罪
部分犯罪中区分此罪与彼罪 目的技能
影响量刑
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动机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
理论意义 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
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判定
客观性 依据事物之间客观联系判断
顺序性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不可颠倒
特征 相对性 原因可能是其他现象的结果,结果可能是其他现象的原因
规律性 原因与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复杂性 存在多因多果现象
范围的特定性 只有引起危害结果的危害行为才是原因
罪刑法定原则
基本内容
严格的罪刑法定
合理解释刑法,禁止类推解释 明确性
确定的罪刑法定 刑法法规的适当 禁止处罚不当罚
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立法解释 不是刑法法律渊源
分类 司法解释
刑法解释
学理解释 没有法律效力 目的与态度 采取客观解释论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解释理由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文理解释 伦理解释
平义解释、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反对与补正解释 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与目的解释
动机
责任要件
违法阻却事由
犯罪构成(下)
起因条件 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一般
时机条件 主观条件
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防卫意图
正当防卫
特殊
对象条件 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