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所占比重逐年攀升,老年人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增长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供养老年人的能力还比较弱,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由此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妥善解决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

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原因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指出,全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相对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其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老龄化特征日益显著,这意味着我国所承受的来自老龄方面问题的社会压力将日益增大,面对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上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如何改变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现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现在农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一方面,“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由于年龄增长使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尤其是高龄老人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09年底还只能在百分之十的县开展试点,绝大部分农村尚未推广。一直以来,村委会只是负责大方面的政策指导,对于妥善安置老人的工作没有经验,对自身将要扮演的角色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村委会单方面不具有收留、照顾孤寡老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所谓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他们要么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要么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且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①。“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这种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

①转引自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

境下,好多人都自顾不暇,更不用说抽出时间来照顾老人了,再有,老伴去世的话,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其中的少量“五保”老人,生活质量也是很低的。

(三)病有所医差距太大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很不完善,使得那些劳动能力下降、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承担。个别患有重病的老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儿女们的经济收入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老人家庭有能力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也会因为农村医药资源短缺导致的就医费用相对昂贵而又使得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据2000年北京市老年人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年均医疗费支出为3131元,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的1039元。城市老年人医疗费公费支出的占50%以上,且他们中有40%的人被报销部分达总支出的75%以上。农村主要由子女或自己负担,即使由公费支付者,其负担的比例也不如城市高。城市老年人几乎都享有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农村老年人中享受医疗保障的不足40%,且保障的份额较低。以上分析显示出北京城乡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较低的医疗保障,有40%——50%的老年人对医疗问题忧心忡忡②。

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现在参加人数已达8,15亿人,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但补贴水平尚低,农村医疔资源薄弱状况的改变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四)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数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赶集等方式打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更多的针对年轻人开展的,老人没有办法接受更不能参与其中,而其中以空巢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更为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子女外出期间,40.7%的空巢留守老人表示经常会有孤独感,而非空巢留守老人的这一比例为32.0%③。

二、农村养老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

在这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需要那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创新能力的人,而上一代的老年人恰恰不具备这些,结果是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变得炙手可热,老年人逐渐被迫退出社会这个大舞台,新生代优越于老一代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加上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又使得上一代的经验在很多方面不再适用,失去了对年轻人的文化传授意义,老年人不再被看好,家庭的未来指向代替了过去指向。从而使家庭的伦理重心不可避免的发生下移——子女逐渐成为中国家庭事实上的重心,人们更多的关注下一代的发展,老一代的权威随着他们优势地位的丧失而跌落,成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而其中尤以高龄、丧偶、无收入、低文化、体弱、女性老年人的权益最易受到损害。中国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变为子女中心,出现“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这一状况在农村更甚,从而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突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二)流动家庭大量增加

流动家庭的大量增加是导致空巢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呢?一方面,过去绝大多数的剩余劳动力被集体生产组织形式所束缚,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后,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加上户籍制度的放宽和城乡劳

②陈树强:《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历程——以北京市15个案例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③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23

动力流动限制的松动,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务工的同时,仍然受到城乡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严重限制,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在城市中为家人提供稳定的住所、良好的就医和其他生活条件,在这个前提下,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处于“分裂”状态,导致空巢老人群体的出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累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较少的利润,并且劳动所得基本是固定的,就使得年轻一代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专业分工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非农就业机会,吸引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年青一代开始追求自我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越来越关注自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逐渐走出农村,其中一些人无力赡养父母或不愿赡养父母。

(三)公共娱乐设施少

农村老人晚年精神生活单调一方面是因为子女只注意对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照顾,忽视了老人对情感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可供群众娱乐的公共设施少之又少,据本人的所见所闻,农民农忙过后只能把赶集、聊天、打牌等当作消遣,充其量再有一台电视机,抑或听听广播,甚至报纸都不经常读,至于体育健身设备、老年活动室、电影院更无处可寻。加上农村老人那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身知识贮备有限,许多如读书、看报、写字、作画等娱乐活动并不适合他们,这也是造成他们晚年生活单调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农村,2000年享受离退休金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的4.0%,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依靠家庭的经济供养。农村的医疗保障形式包括合作医疗、公费医疗、商业医疗三种形式,覆盖面分别为8.9%、1.8%、0%。由此可见农村总体的医疗保障还是很薄弱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负担了老年人的医药费④。而最新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期以来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许多事情都是领导在上面是这样号召的,下属在执行时却自作主张,自立标准,结果是政策确实实施了,但受益者却是中间人而非百姓。据调查的400名留守老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人比例达89.3%,但目前仅有5.0%的留守老人从中报销过。对留守老人的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门槛高、程序复杂、就医费用“水涨船高”等是影响农民从中受益的主要问题。其中不少留守老人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医疗费用的涨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能够获得的实际好处。因为缺乏很好的监督制度,使得一些人钻了空子从中获得私利,欺骗了上层也害苦了百姓⑤。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所以首先要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保护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土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即使依法有偿流转,其收益亦应归老年人所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这一项规定能很好的保障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的晚年基本生活,使得他们在垂暮之年依然可以享有基本的土地收益,同时可以明确土地所有关系,避免这部分的财产纠纷。此外,我们应提倡父母与子女签订“家庭赡养协议”,规范赡养内容和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有关组织监督协议的履行,明确子女应尽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以保障老年人切实地享受到赡养扶助权利。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在社会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我们应该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新模式,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的养老事业,把

④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华龄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31页

无偿服务、抵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结合起来。

(二)发展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养老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解决养老保险自身存在的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和保障水平过低等问题,以法律的形式把这一制度确定下来,避免因个人意志影响其在各个地方的推广和实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法律效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积极探索合适的投资渠道、培养和吸收投资人才,使农民的养老保险基金不但要保值,更要追求增值;国家适当提高投保档次,为他们讲清利弊,并鼓励农民积极投保,为日后养老生活做准备。其次,要努力改善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状况。规范和完善基金的管理制度,杜绝各地政府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发生;改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费从所收基金中抽取的局面,建议由国家或相关机构直接发放经费或予以补贴。最后,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类、分步实行。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保障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达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国家计划用斗十年左右的时间推进这项制度,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完善和推广医疗保障制度

2002年,我国明确提出要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保证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媒体和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向农民进行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保险意识。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合作医疗实施的全过程,在进行全面宣传的同时突出重点,把理论宣传与实际榜样结合,以激发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扩大筹资渠道。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鼓励社会团体捐助的办法。通过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捐款,因为农民收入很低,所以农民个人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应尽量减少,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从而不利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最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领导都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实行责任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实施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护,必要时可以把制度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干部政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

(四)鼓励他助和老年人自助

国家和政府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与五保供养工作的同时,还应鼓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开发式扶贫,扶持低龄、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项目,增强贫困老年人的生产自助能力,如此还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贫困救助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救助,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多种救助形式,普遍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扶助,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人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健康需求、工作需求、依存需求、和睦需求、安静需求、支配需求、直爽需求、求偶需求。由此可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好坏既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表

现在精神上。人到老年,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已经没有太多的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尤其得到儿女们的体贴和关怀。社区和村(居)委会应针对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并可以尝试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健身和文化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活动场所,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还应该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老年人,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为他们排解忧愁,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在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社会隔离感。

(六)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一法一条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大力开展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为人子孙都有无条件赡养老人的义务,不赡养老人、或不尽心赡养老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增强贫困老人自身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使那些因子女不孝而导致贫困的老人自觉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与其不孝子孙作斗争,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被赡养的权力。最后,司法机关要搞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对那些有能力而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和遗弃老人的子女,经过多次调节无效的,司法组织要积极主动负责的向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对待这类案件要及时处理,依法裁决,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老人的利益。

农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备受人民关注。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和发展策略,各地各级政府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方案,努力发动人民群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文霞,朱冬亮. 家庭社会工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树新. 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张纯元. 中国老年人口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赵宝华. 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5、叶敬忠,贺聪志. 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6、侯世标,石义金,张泉. 老龄工作手册.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7、百度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

8、百度百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农村低保向亿万农民走来——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2007

10、百度网,李春根,新时期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2008

11、温家宝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9,8,

20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及解决对策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安证兴 【摘要】社会发展的进程总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发展和不断的深化。然而伴随着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西方的发展成果和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使得我们的家庭规模越来越趋向于核心化,这也就潜在地促使“空巢”这一现象在我国逐渐的普遍化,而空巢老人的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他们有的也许是自己主动选择空巢,有的也许是被动的选择空巢。而如今在养老这个大难题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积极寻求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关键词】空巢老人;困境;解决途径 Empty Nester city pens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 Zhengxing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s always at an amazing spee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However, along with this change rapidly changes,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began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make our China, family size tends to the core, it is the potential to the phenomenon of "empty nest" in our country generally gradually, but the number of Empty Nester showed a linear upward trend, some of them may b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choice of empty nest, or perhaps choose empty passive. And now in the pension problems in the background, the pension problem Empty Nester is facing a very severe form, so that we actively seek approach is really imperative to solve this problem.【Key word】Empty Nester; The mire; solution 2000年我国在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在那个时候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队伍。在整个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也开始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它造成的一些影响也确实在威胁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寻求可行的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02亿。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已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占全国70%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标签:养老现状对策 据国家统计数据,到2013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02亿。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已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占全国70%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一、农村养老面临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充裕,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而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和绝对的贫困状态,农村养老问题现状堪忧,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1.家庭养老占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这是由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低下等因素决定的,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还保留着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这就更决定了家庭养老必然长期占居主体地位。 2.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在经济供养上,一对农村夫妇往往要供养四个老人,因此,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挑战。在生活照料方面,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家庭小型化的推进,这就导致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沟通和感情交流,难免造成老人孤单寂寞。同时,一些青年夫妇往往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 3.尊老敬老氛围不浓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全社会对老龄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引起足够的重视. 4.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同时,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他们的老年生活的好坏也成了当前养老问题主要矛盾。

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与以“青春奋斗成就梦想?勇于担当时代责任”为主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青春奋斗成就梦想?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时间:2014年2月3日—2014年2月9日 地点: 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线上。主要表现在: (一)生活困难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一个是靠自己劳动收入,另一个是靠子女供养。在农村60-70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中有不少人身体比较健壮,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或多或少的劳动收入,在经济上不完全依赖于子女供养。而不得不靠子女供养的农村老人,却因他们的子女生活本身就相当困难,其生活就难以为继了。尤其是80岁以上的纯农户特困独居老人因自身基本上已无经济来源,依靠吃低保、政府救助和子女少量赡养费维持生活。 (二)看病就医困难 农村老年人一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年老生理疾病较多,经济上抗病能力较弱。而当前农村医疗条件、医疗水平还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一旦生病,子女负担加重,后果不堪设想,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医疗保障的缺乏,他们生病就医时,能拖则拖,不及时就诊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照料功能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约有60-70%的青壮年因外出打工,无暇顾及父母,许多老人成了“留守族”,他们不但享受不到子女的照料,还要承担种田、照料孙辈等繁重的田间和家务活动,负担重、压力大。特别是那些年迈体弱的老人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状态,加上生活单调贫乏和长期独居带来的精神上的空虚,使得其性格怪异。 (四)安全令人担忧 目前农村老人业余生活枯燥,娱乐活动鲜得一见,加上长期“留守”,邻里彼此缺乏互相照应,他们的安全状况比较令人担忧。特别是农村高龄特困独居老人,他们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甚至病死陋室多日无人知晓的事情时有发生,事故日趋增多。 二、当前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山东社科院人口学研究所调研组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对山东省东、中、西部的48个社区及1200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问卷调查,调研组认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需求比分别 为%、%、%和%。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男性对于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高(%),而女性则对体育娱乐活动的需求最高(%)。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资源结合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

医养结合重视不足,%的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但是只有%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二是缺少专业人才,目前有九成以上的社区缺乏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三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执行力度,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社区健康管理滞后,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或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863元,城市平均水平为2377元,农村平均水平仅为1343元,购买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所享受的各项补贴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服务设施不足,虽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数量增速明显,但由于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四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只有%的社区拥有养老服务平台,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不健全;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薄弱。此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的现状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 首先,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在农村,农民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其次,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再次,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上升。子女不赡养,或者只提供很低的养老保障,老年农民只有自养。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拖累农民改善养老状况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1—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 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2]。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目录 (一)

摘要: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而实行社区居家养老与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国力比较符合,社区居家养老正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目前,全国各主要城市已经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设施、运行机制、资金、人员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中国己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口总数的%,[1]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服务问题日益突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家庭养老面临一定困境,而我国机构养老设施又严重不足,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所以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已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当务之急。我国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即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因此,从中国社会实际状况看,开展社区居家养老与中国传统国情国力比较符合,是符合我国城市老龄群体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 一、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合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模式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托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不再依靠家人和子女,而是政府发给退休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部分也来自于社会和社区所提供的种种服务,这种模式既减轻儿女负担,又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总的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新型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二)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根据传统的“四世同堂”的观念,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过去的家庭养老。但是,依据现在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越来越多的子女对于过去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负担不起,特别是家中老人患有重病的。所以我们急需要探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生事物,是2001年6月我国民政部在全国广泛推行“社区老年福利服 [1]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通知.全国老龄委发【2006】7号。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以沂水镇为例 姓名:李雨薇学号:专业班级:环工1302 【摘要】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我省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省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人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空巢老人”问题尤其突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而社会在这时候就应给予我们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关怀。就此问题,我们做出一系列的调查,调查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问题,如何去帮助空巢老人。 【关键字】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原因解决办法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什么是空巢老人,它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而在农村,许多老人虽和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及有关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对我镇范围内的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我镇范围内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亲朋共同生活;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通过此次对空巢老人的问卷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状态、生活照料状态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让这些空巢老人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注。 二、空巢老人现象出现的原因 据了解,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 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 通过一些走访调查、上网了解我们从中得到,我们镇上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生活十分艰苦,通过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决定的,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家庭情况所致,还与这些老人生活经历和受到的政府帮助有关。从这些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子女入城务工,无法回家与老人相处 由于生活在农村,经济上得不到很大的满足,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进入城市,通过打工赚取工资补贴家用,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因为他们不愿意在农村以务农赚取较低的收入,于是选择进入城市,才获得高额的报酬,但是他们在进入城市以后,离家远了,无法及时回家。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二)计划生育影响,几代同堂情况减少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使得人们对老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解读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写作提纲 一、绪论 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保障自身生存方面,面临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更令人堪忧。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本论 (一)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1、农村老人精神负担和生活 2、涉老侵权问题愈来愈严重 3、农村社会保障缺乏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 1、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 2、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 3、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主要措施 2、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相关措施 三、结论 健全老年人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国家经费投入,加强国家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视,可以有效缓解困扰社会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使他们生活有一定的保障,这对农民对国家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保障自身生存方面,面临着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于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但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更加令人堪忧。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当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老年农民老无所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养老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成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形势日趋严峻 (一)农村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快 我国人口众多,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而其中农村人口占了绝大部分,人口基数很大。根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老年人分布在农村。根据中国老龄委2006年6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人口约为7.24亿,而其中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目前已经接近1.1亿,农村老龄化程度达到15%。 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老年人的老龄化比例比城市 高出了3.4%,而且在2000年至2006的六年时间增加了2.16%,农村老龄化程度远远快于城

农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姓名廖承智 学号200930961013 院系公共事业管理系 年级09级 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 指导教师龙青松 二○一二年五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廖承智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09级公共事业管理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兴义,562400)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由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体制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交纳保险金数额较低、管理水平低和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难度大等问题。其中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与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是关键,对此,哪些主体应该负责,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为实现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而努力。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 近年来,“三农”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目前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很少顾及到农民的养老问题。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青壮年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再加上养老保障制度残缺不全,老年农民老无所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从农民的最基本的保障问题上下功夫,使农民老有所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一)老龄化加快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据统计分析,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1】

基层反映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基层反映: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目前,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受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一是农村老年人患病率、死亡率高。由于农民经济基础差,社会保障程度低等因素,人至老年营养得不到保障,衰老进程加快,身体机能下降,加之农村医疗机构简单,普遍存在着买药难,药品价格虚高导致因病致贫现象严重,另外,农民医学常识欠缺,容易延误病情,就诊率低,形成高死亡率。 二是农村老年人精神负担重、心理健康因素差。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老人的社会交往范围逐减小,社交和友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另外,农村老人丧偶率高,特别是农村妇女的丧偶率在各个年龄段都要高于男性,加之同龄好友去世等生活变故对老年人的精神冲击很大,自身的体弱多病、体能衰退与力不从心,对死亡的恐惧增大,以及对今后无所寄托的空虚和无奈,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变化。 三是社会地位低,歧视现象严重。由于多数农民思想落后,目前短浅,对尚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存在歧视,农村老人经济收相对贫困化,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性增强,家庭地位下降,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遭白眼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空巢老人增多,情感缺少依托。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

动力外出打工数量日益增多,独守、空巢老人增多,日常生活缺少沟通对象,加之大多数家庭注重老人的衣食住行,而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要,老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慰藉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建议: 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健全社会保障。实践证明,生产力和物质水平决定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制度就要从发展经济入手,将社会养老服务形成产业。使社会福利机构与政府脱钩,开放体制,搞活老年人服务行业。 二是巩固家庭养老。针对我国"未富先老"和社会养老服务不足的实际情况,家庭仍是无可争议的提供照料的地方,家庭中的亲情交流和天伦之乐是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所无法替代的。建立和提倡家庭护理,设立家庭病床,使老年人在家庭就能得到较好的护理成为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首选方案。 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将老龄事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着眼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增强老年人的法制意识,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创设一个更为安全、公正的社会环境。提倡和建立老年人遗赠抚养制度,以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要继续宣传和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树立典型,使全社会敬老养老的自觉度不断提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民教

对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 据调查,福建省浦城县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1.5万人。全县有60岁以上老年人5.8万人,占总人口的15.2%,其中65岁以上老人有41146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7770人、90岁以上老人958人、百岁以上老人10人;有老年人协会293个、会员5860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0.65%;有县老年大学1所、乡镇老年学校9所、老干部活动中心1个、社区老年人服务站3个、老年活动广场4个、健身中心(房)8处、老年活动室20个、老年文体队12支;光荣院1个、军干所1个、社会福利院1个、农村敬老院17所、民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3个。 从古到今,人们认为养老是家庭问题,“养儿防老,是社会传承的“孝文化,但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作为一个老龄化社会,当人们老有所养遇到问题时,养老便逐渐演化为社会间题,它不断对我们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挑战。 目前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方式由于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我县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类型、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府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括的社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 (一) 居家养老的类型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939097.html,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作者:杨旭初王淑强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2期 摘要:通过对上海市漕泾镇居家养老政策实施研究发现:居家养老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群 众认同度不高、选择对象不清晰、照护者专业化职业化层次低、经费支持不持续以及对居家养老考核评估体系不健全等不足。因此,居家养老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明晰政策服务对象、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为老服务者队伍、保障资金安全以及健全考核体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问题;优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279-02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世界趋势,而中国老龄化又呈现出“老年人口庞大、未富先老和速度快”的严峻形势。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其老龄化问题尤其严重。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上海市人口是2千3百多万,老龄化程度是23.4%,远高于全国的13.26%。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上海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实现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上海的居家养老开始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即从以家庭为主体,向以居家养老、社区照顾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转变。从05年上海市实行居家养老制度以来,上海的养老情况有所改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二、居家养老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认知度不高。有数据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36.21%的人知道居家养老这项政策,有63.79%的人不知道。一般只有当亲戚中有受照顾老人或是从事照护者这个职业的人时,才知道这项政策的存在。政府部门基本上没有做太多的宣传,只是任由政策一级一级向下传达,最后交由各村委会、居委会负责人手中,由他们去了解有需要的老人。群众认知度低,直接表现为人们不知道居家养老政策,或者不了解其内容,使得有需要、符合资格的老人因为信息不了解而错失申请时机或由于误解而不愿意参与,影响了政府制定政策的本意,并且使得这项政策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二)受照顾老人的选择不全面。首先是由于市政府、区政府下拨的资金有限,漕泾镇居家养老中心所能选择的受照顾老人也有限,不能普及到所有有需要而且符合资格的老人。其次,镇居家养老中心将选择老人参加这项服务的权利下放到各村委会、居委会。但是村委会、居委会的居家养老负责人并不全面地了解自己所辖地区的老年人具体情况,所以在老人的选择上存在偏差,忽视了一些有真正需要的老人。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报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希望能帮到您,上站,发现学习。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社会流动人口迅猛增加,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大量空巢家庭出现,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日益明显。根据走访调查的结果,可以将老人生活支持划分为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精神支持,又根据社会支持的来源将其划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不同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空巢老人与社会支持概述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①空巢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一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地方工作、生活,这就导致了空巢老人的现象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空巢老人综合症”愈发严重。空巢老人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心情沮丧、郁闷失眠、食欲减退甚至流泪哭泣。有的会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尽到父母责任;有的也会责备子女,认为他们对自己不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父母的感受。有数据显示,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②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而城市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尤为严重。年轻子女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他们喜欢独立自主,尝试新鲜事物,大多数子女要么外地工作,要么离开父母另立门户,剩下老年父母相互扶持。长时间下去,城市老年人面临着生活、疾病、经济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质量下降,主观幸福感降低。目前老年人空巢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善健全,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空巢老人现象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社会关怀和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造成的。社会支持在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大体含义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社会各个网络资源所提供的支持统称为社会支持;还有一类是社会成员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行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东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阳光雨家政服务中心对长治市东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有关调查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东街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东街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共6篇)

篇一:关于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是通过对郑州市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所提及的问题进行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涉及空巢老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空巢老人的基本特征;以及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等内容。 1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郑州是一座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虽然经济并不算特别发达,但经过调查老龄化的形势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也成为了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本次调查所界定的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年龄都在60周岁及以上。 2研究方法 2.1 抽样方法 2.2 收集资料方法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们也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老人的聊天即个案访谈,所以这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并辅以文献法和访谈法。这次问卷调查始于2010年5月22日,这次调查共调查了200名老人,基本上都是由我们组12名同学到不同的社区及广场公园进行访问完成的。 本次调查在问卷回收后,通过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 3结果分析 3.1 城市空巢老人的基本特征 在本调查的200名空巢老人中男女分别有100人,各占50%,年龄在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的分别有80人,89人,31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0%,44.5%,15.5%。在文化程度方面,按性别比较(如表一所示):小学及以下的男女分别有18人、57人,占总数的9%、28.5%;初中的分别有34人、22人,占总数的17%、11%;高中或中专的分别有23人、13人,占总数的11.5%、6.5%;大专及以上的分别有25人、8人,分别占总数的12.5%、4%。在婚姻方面,未结过婚的有1人,占0.5%;初婚有配偶的有145人,占72.5%;再婚有配偶的有6人,占3%;离婚未再婚的有2人,占1%;丧偶的有43人,占21.5%;其他婚姻形式的有3人,占1.5%。 余194个老人均有子女,子女个数从1个到5个以上不等,平均子女个数为3.85个。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表二工作状况 有效正式退休后有过继续工 作经历 正式退休后没有继续工作经历 尚未退休,仍在工作 有效百分 频率 百分比比累积百分比 没有工作其他合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