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概述二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二章 文学——笔端情怀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散文 第四节 小说 第五节 戏剧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一、 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文化共 有的伦理特征,也就是说,凡是那些“为文学而文学”、纯粹 追求形式的作品,以及那些无关伦理或有损传统伦理的“艳科” 作品,往往不受重视,而成为被批评的对象。中国古典文学的 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提高和完善道德,这是中国文学现实主 义精神的独特表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四、 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1. 诗歌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从原始的以二言为主的歌谣, 到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出现,是中国诗歌的一大飞跃。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谐的诗歌韵律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词之后,金元时代又出现了曲。人们常说的元 曲包含两种文学体裁,一种是杂剧,另一种是散 曲,后者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2. 散文
散文的萌芽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最早的成篇散文保存在 《尚书》(《书经》)中,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散文的形成。春秋战 国时代,伴随着百家争鸣,散文创作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 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说理、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另一类是以 描写历史人物、记述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后代的散文虽体式繁 多,但论说与记叙一直占重要地位。汉代以后散文逐渐骈化,出现了 骈文。魏晋南北朝时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到了中唐,韩愈、柳宗 元倡导古文运动,北宋欧阳修、苏轼等继承韩、柳传统,唐宋古文八 大家把散文创作推向新的高潮。其后,传统散文一直沿着古文与骈文 两条线发展,此起彼伏,互为消长。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概述二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二章 文学——笔端情怀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散文 第四节 小说 第五节 戏剧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一、 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文化共 有的伦理特征,也就是说,凡是那些“为文学而文学”、纯粹 追求形式的作品,以及那些无关伦理或有损传统伦理的“艳科” 作品,往往不受重视,而成为被批评的对象。中国古典文学的 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提高和完善道德,这是中国文学现实主 义精神的独特表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四、 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1. 诗歌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从原始的以二言为主的歌谣, 到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出现,是中国诗歌的一大飞跃。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谐的诗歌韵律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词之后,金元时代又出现了曲。人们常说的元 曲包含两种文学体裁,一种是杂剧,另一种是散 曲,后者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2. 散文
散文的萌芽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最早的成篇散文保存在 《尚书》(《书经》)中,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散文的形成。春秋战 国时代,伴随着百家争鸣,散文创作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 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说理、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另一类是以 描写历史人物、记述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后代的散文虽体式繁 多,但论说与记叙一直占重要地位。汉代以后散文逐渐骈化,出现了 骈文。魏晋南北朝时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到了中唐,韩愈、柳宗 元倡导古文运动,北宋欧阳修、苏轼等继承韩、柳传统,唐宋古文八 大家把散文创作推向新的高潮。其后,传统散文一直沿着古文与骈文 两条线发展,此起彼伏,互为消长。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 “天道”于“人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便 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文化政策: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 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政策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主导作用。 (“双百”方针)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26页文档资料

②人兽共生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建筑
1、四大类型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高、大、深、庄。如故宫。
➢陵墓建筑:或依山为陵(唐代),或垒土为陵,植树以像山(秦 始皇陵)。其地面建筑依然高、大、深、庄。如乾陵。
➢寺庙建筑:以王府为模式,整体对称,一般四殿,高潮在第三殿 (最早是洛阳白马寺)。
隋唐:黄金时期。人物画成就显著。首先是初唐阎立本,“变古 象今”。代表人物“画圣”吴道子、张萱和周昉 。山水画独立出来,形 成风格迥异的两派:以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的“青绿山水 ”,细笔勾勒,赋色工致浓丽;以王维、王洽等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水墨挥写,追求笔情墨韵。花鸟画也分科独立,如薛稷画鹤、边鸾 画孔雀、韩干画马等等。
的感悟,按照美的形式和规律,创造性地融入汉字书写之中 ,使其得以从写字之“技”升华为艺术之“道”。
2.律动的线条艺术 书法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书法最精纯的艺术语言 笔力是从字的点划形态中体现出来的“力”的感受,是判
定书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线条有节奏的内在品格,要求“一波三折”,绵延有致,
如同音乐“一唱三叹”。宗白华:一幅字就是一曲音乐。 墨色的变化使线条富于明暗层次,具有立体感,而这对
意境美的渲染表达十分重要。 线条对空间的分割则产生结构的章法,进一步扩展和加
强了线条的表现力。如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强烈的生命意识
书法讲究气势、情态,要在静态的空间形式中表现 出运动的感觉,运动是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时代意义:商周青铜器由于处在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 的意义。
世界级珍品:商司母戊鼎、西周伯矩鬲、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
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特点: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建筑
1、四大类型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高、大、深、庄。如故宫。
➢陵墓建筑:或依山为陵(唐代),或垒土为陵,植树以像山(秦 始皇陵)。其地面建筑依然高、大、深、庄。如乾陵。
➢寺庙建筑:以王府为模式,整体对称,一般四殿,高潮在第三殿 (最早是洛阳白马寺)。
隋唐:黄金时期。人物画成就显著。首先是初唐阎立本,“变古 象今”。代表人物“画圣”吴道子、张萱和周昉 。山水画独立出来,形 成风格迥异的两派:以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的“青绿山水 ”,细笔勾勒,赋色工致浓丽;以王维、王洽等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水墨挥写,追求笔情墨韵。花鸟画也分科独立,如薛稷画鹤、边鸾 画孔雀、韩干画马等等。
的感悟,按照美的形式和规律,创造性地融入汉字书写之中 ,使其得以从写字之“技”升华为艺术之“道”。
2.律动的线条艺术 书法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书法最精纯的艺术语言 笔力是从字的点划形态中体现出来的“力”的感受,是判
定书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线条有节奏的内在品格,要求“一波三折”,绵延有致,
如同音乐“一唱三叹”。宗白华:一幅字就是一曲音乐。 墨色的变化使线条富于明暗层次,具有立体感,而这对
意境美的渲染表达十分重要。 线条对空间的分割则产生结构的章法,进一步扩展和加
强了线条的表现力。如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强烈的生命意识
书法讲究气势、情态,要在静态的空间形式中表现 出运动的感觉,运动是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时代意义:商周青铜器由于处在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 的意义。
世界级珍品:商司母戊鼎、西周伯矩鬲、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
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PPT教学课件

•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 守有余。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 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 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海外贸易时开时禁)
2020/12/098源自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传统中国社 会难以产生的原因。
•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020/12/09
3
•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辽阔的地域广 大的国境促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1.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 度不相同
• 2.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 方式和思想观念。
• 中土的中央集权(特点:重农轻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游牧民族的军事奴隶制(特点:擅长迁徙)、西北沙漠的 绿洲“小国”(特点:重视商业)。
• 3.各地的对外联系方式也各不相同:新疆—中亚,藏川 滇—印度,闽粤—东南亚。
•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让人安于现状,自我陶醉。
2020/12/09
4
3.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020/12/09
6
• (3)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增添异彩。 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 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 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 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 也消亡了。
• (4)对外域文化扬弃吸收:“先秦百家”“中边 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 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 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2020/12/098源自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传统中国社 会难以产生的原因。
•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020/12/09
3
•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辽阔的地域广 大的国境促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1.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 度不相同
• 2.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 方式和思想观念。
• 中土的中央集权(特点:重农轻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游牧民族的军事奴隶制(特点:擅长迁徙)、西北沙漠的 绿洲“小国”(特点:重视商业)。
• 3.各地的对外联系方式也各不相同:新疆—中亚,藏川 滇—印度,闽粤—东南亚。
•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让人安于现状,自我陶醉。
2020/12/09
4
3.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020/12/09
6
• (3)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增添异彩。 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 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 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 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 也消亡了。
• (4)对外域文化扬弃吸收:“先秦百家”“中边 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 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 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2

实证主义
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 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 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 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 溶解于科学之中。 广义: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 、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实证主义则特指孔德的哲学。 返回
有埃及这一个中心,其余的文化都是从此处传播出去的——文 化只能生产或被创造一次,其余都是传播的功劳)。
影响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历史学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美国的弗朗兹· 博厄斯《移民子孙的变迁》 《原始人的心理》《原始艺术》《人类学通论 》《种族、语言和文化》 克拉克· 威勒斯、路易斯· 克罗伯等。 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只有具 体的和经验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可靠的。
“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 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法 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 ,称为形而下。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 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 化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 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 畴。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教师: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纪念日
69周年
9月30日
烈士纪念日
本章内容
温故:第一章PPT37
(收“意见、建议”纸条)
知新: (首先提问预习情况) 第二章(P22-39)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文化学的流派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P22-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所宣讲的佛法,也称 原始佛教。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徒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遂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有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创造性的 发挥。佛教教义的发展在印度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 教三个阶段。其间,尽管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原始佛教差距越来 越大,但基本上仍以释迦牟尼所宣讲的基本教义为核心,是在 此基础上加以发展的。
(11) 生。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 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 老死。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作老,身坏命终谓之死。
6. 涅槃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乘唯识学派则将涅槃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 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指 一切事物的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亦即真如、实相; 无住处涅槃,或略称无住涅槃,指依于智慧,破除无明,远 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又因大悲救度众生而 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即所谓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 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 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他一切宗教、 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 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 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 分割开来的。
2. 法印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 和,而文化则更强调民族的信仰、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
特性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虽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 盖了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多 个领域,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 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面临消失的风险,如 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一大挑战。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 民主和文学改良。
20世纪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 义文化成为主流。
现代文化
总结词
现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 性的特点,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与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成为趋势。
新世纪以来
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如网络小说、网络视 频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 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 中国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 特性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 和,而文化则更强调民族的信仰、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
特性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虽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 盖了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多 个领域,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 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面临消失的风险,如 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一大挑战。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 民主和文学改良。
20世纪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 义文化成为主流。
现代文化
总结词
现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 性的特点,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与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成为趋势。
新世纪以来
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如网络小说、网络视 频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 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 中国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 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5
• 2.西方学者对文明的理解 • 西方古代的“文明”(civilization)概念 • 近代西方学者对文明的理解 • (1)文明是指良好的人类生活方式 • (2)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
16
• 3.我国学者对文明的理解
• 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有区 别的概念。
• 关于文明的定义,山东大学陈炎先生的《“文明”与 “文化”》(《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认 为:“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 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 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 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 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
17
• 河北工程学院的冯石岗在《在文化与文明 的关系中把握文明》(《河北建筑科技学 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文 明是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历史范畴, 既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 积极成果,又是社会进步的一定阶段,其 发展呈跃进式前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 1.两者的区别 • ①从内容上看 • ②从时间上看 •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 • ④从性质特征上看 • ⑤从词义上看
.
19
• 2.两者的联系
• ①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 产物和表现。
• ②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本身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
• ③文化决定文明前进,文明促进文化发展。
.
20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
1
第一章 文化释义
•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 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 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2
•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 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 1.传统文化的内涵 • 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
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
.
13
第二节 文化的属性
• 一、超自然性与社会性 • 二、普同性与多样性 • 三、继承性与变异性 • 四、功能性与系统性
.
14
第三节 文化与文明
• 一、文明的含义
• 1.我国古代对文明的理解
• 我国古代就曾使用“文明”一词。200 0多年前的《周易》中就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句。
•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天下 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 章而光明也。”
识和活动的痕迹,才能成为文化。
.
8
• 其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 第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 1.文化由不同的成分所组成。 •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
化 • 2.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 • 3.文化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的。
.
9
• 二分法:
• 德国学者牟勒来挨尔(T.Muller-Lyer)在其《文化的 现象及其进步的趋向》一书中,把文化分为文化 的下层机构和文化的下层机构两大类:
• (1)文化的下层机构:①经济;②生殖;③社 会组织;
• (2)文化的上层机构:①语言;②科学;③宗 教与哲理的信仰;④道德;⑤法律;⑥美术。
.
10
• 九分法:
• 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F.Ratzel)在其《人类 学》中将文化分为如下九类:(1)言语; (2)宗教;(3)科学与艺术;(4) 发明与发现;(5)农业与畜牧;(6) 衣服与装饰;(7)习惯;(8)家庭与 社会风俗;(9)国家。
.
5
•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 检讨》 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 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 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 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 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 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 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
12
• (5)宗教的动作 • ①礼仪的形式;②病人的看待;③死亡的处理。 • (6)家庭与社会制度。 • ①婚姻的形式;②亲属关系的计算方法;③遗产;
④社会管理;⑤游戏与运动。 • (7)财产 • ①不动产与动产;②价值与交易的标准;③贸易。 • (8)政府 • ①政治的形式;②司法及法律的手续。 • (9)战争
.
11
•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C.Wissler,又译为威士莱) 在其《人类与文化》书将文化分成如下九类:
• (1)语言:语言文字制度。 • (2)物质的特质 • ①食物习惯;②住所;③运输与旅行;④服装;
⑤器皿用具;⑥武器;⑦职业与工业。 • (3)艺术:雕刻、描写、图画、音乐等。 • (4)神话与科学知识
•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 教化。
.
3
•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 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 culture。
•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 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
4
•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 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 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 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 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
6
•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 两类:
•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 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 表。
•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 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 为代表。
.
7
• 四、全方位把握文化的内涵 • 首先,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 第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动物不能创造文化。 • 人与动物的生理区别:1.发音器官不同; • 2.神经系统不同 ;3.躯体外表不同。 • 第二,自然界的物品,只有打上人类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