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来来源--实践(输血故事)

合集下载

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掌握丰富的、
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二、由认识到实践
⒈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⒉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 径。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的一切活动, 的一切活动,它本身具有矛盾 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 的特征。一方面, 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们 质性的活动, 质性的活动,又是人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含 的能动的活动, 的能动的活动,并且 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 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 一致的支配。另一方面, 一致的支配。另一方面,实践 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 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 相联系的, 相联系的,变化发展 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 的。 物质手段, 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 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 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 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 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 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 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 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 来惊人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 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 因,直至发展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 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 目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
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
社会历史性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 (受历史条件制约)
(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浙江东阳蔡卢村的水稻不是按行整齐插载的, 而是成片散播。这种散播方式的变革源于一位妇 女的“懒惰之举”。50多岁的妇女卢法素因家中 缺乏劳动力,把种子直接撒播到田里。没想到, 这种播法不但节约了劳动力,还使早稻大幅增产。 党支部决定推广这一方法,可许多村民认为这是 “懒办法”,不足为效。口号喊千遍,不及一个 具体行动,党支部带领党员家庭进行直播试验, 结果75亩水稻平均亩产从原来的300多公斤增加到 447公斤,这一示范,全村震动,“直播法”第二 年不令而行,使全村粮食大幅度增产,种粮效益 大幅度提高。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 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 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 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 C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 段。
镜头三:走近真理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和 标准 认 识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 的 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 认识对实践 系 具有反作用
【解析】B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 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 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 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 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最全输血史汇总:有趣的输血史-对血的诉求等

最全输血史汇总:有趣的输血史-对血的诉求等

有趣的输血史 历史上第一次输血是1665年,是英国医生劳温实验将健康狗的血输到一条大量失血的狗体内,获得成功。

第一次给人体输血是1667年6月15日,法国医生丹尼斯将一只羔羊的血输入一个15岁的男孩体内获得成功,这样的试验一共做了四例都成功了。

但第五例时病人出现严重反应导致死亡。

此后,中止了150年。

第一例用人血输入人体的试验是在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鲁丹成功地将人血输给人。

真正进入正常的实用输血是在1900年,那一年发现了血型,并研制了抗凝剂,从而使输血事业走上正轨。

 摘自《天津老年时报》谋杀、医学和早期的输血输血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当时人们对输血的真正含义还并不了解,认为血液输送的同时也传递了性格;而人体输入动物血液则无异于谋杀在《血型拼图》一书中,霍莉·塔克讲述了一个惊险刺激的故事,故事里充满了怪诞的试验和令人不安的罪恶感。

可能你还记得2006年,时任总统的乔治W.布什警告世人小心可怕的人羊混血怪物:“他身上长满了羊毛,之后从肛门里,或者说从他那人类的臀部上,长出一条北安普顿羊的尾巴。

”你不信?嘿嘿,好吧。

这句话是出自托马斯·沙德韦尔在1676年完成的喜剧《学者》。

剧中讲述一位科学怪人尼古拉斯·吉姆克莱克想象创造出“一群”人羊。

(“我将用它们的皮来做衣衫,”他宣告,“那将比海狸皮还要精美。

”)看来,霍莉·塔克在《血型拼图》中想象的景象,还有布什在《国情咨文》中真正强调支持的要禁止“滥用医学研究……【包括】人兽混体研究”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兽之间输血试验的出现,总统和小说家所害怕的事情开始显得异常紧迫。

“在早期欧洲人看来,通过输血来使物种发生变异是真实可怕的。

”田纳西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药学、健康和社会中心的医学史家塔克写道。

最初的试验很幸运:在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之后,伦敦和巴黎的外科医生开始进行输血试验,他们把小牛和羊血输给狗,把狗血输给牛,把山羊血输给马,当然还将羊血输到人身体里。

09高考政治考点精析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09高考政治考点精析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09高考考点精析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一.对立性:实践是给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二.统一性: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类同于意识内容源于客观事物)解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如生态文明理念是为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为了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形势而产生的.新<劳动合同法>是为适应新经济形势而产生的等等.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任何一种认识,无论是自己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从他人或从书本上获得的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反映实践是认识来源的古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等.误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获得认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释疑: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获得认识必须参加实践.但人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也没有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或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能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我国的经济核算体系必须从GDP转变为绿色GDP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物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更进一步认识太空世界.(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区分:认识的目的和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意味着没有其他标准了)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解析:①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要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对照,看两者是否相符.这就要求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必须具有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联接的特点.②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都不能充当检验标准,因为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都不具备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点.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其自身是否正确,而客观对象又不能自言其明.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变革客观事物,联系着客观事物,因此,实践能成为联系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桥梁和纽带.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误区:科学理论可以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08北京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1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 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 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C
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 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 所覆灭。”这表明
A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神或上帝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 D.人类的认识是无限深化、发展的
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力”强调的是
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3)“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
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 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特点 识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动力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目的、归宿
(单选)2007年6月20日新华社讯 ,我国最大 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昨天在中国科学 院云南省丽江天文观测站落成。据介绍,这 架英国制造的天文望远镜口径2.4米,终端包 括超过3千万像素的拼接CCD相机,其综合性 能在同级望远镜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它拓宽 了对宇宙天体认识的范围。材料体现的哲学 道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
新问题
新要求
认识的发展
冥王星为什么会被降级的? 冥王星为什么会被降级的?
航天技术的发展, 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先进手 段和良好条件, 段和良好条件,尤其宇宙探测器这一数字化认识工 具的运用, 具的运用,科学家发现了比冥王星要大得多的齐那 等两颗行星,认为它的体积、 等两颗行星,认为它的体积、质量和物质成分等属 性不再满足大行星的要求。 性不再满足大行星的要求。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 年 月 日 议以多数通过,冥王星被踢出了九大行星行列, 议以多数通过,冥王星被踢出了九大行星行列,降 为”矮行星”。 矮行星”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 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 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 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一次攀 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茅草, 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茅草,被草叶的 细齿划破了手,他从这里受到启示, 细齿划破了手,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 明了锯子。 明了锯子。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毛泽东同志指出: 读书是学习, 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这句话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的基本含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
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
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 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感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 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示为: 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
D
巩固练习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 与客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 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 观点 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③
D.① ③ ④
C
晚了一步
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 是实践的目的 B. 总是超前于实践 C. 总是落后于实践 D. 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
的区别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 2、《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独自 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搭帐篷,种
庄稼,他这种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还具有 社会性吗?
具有社会性
归纳: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统一于实践。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
启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 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 认识的发展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 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1.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 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 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 明实践是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旧人教版(2019新)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旧人教版(2019新)
难以对明朝发动全面攻击 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人卢明月率军十余万人屯祝阿(今山东禹城西南) 戚继光 29.五月十日 并建立专祠以致祭 自昔权奸将有所不利于忠勋之臣 邓羌因功被任命为建武将军 洛州刺史 立擢其官 攻石花寨 佩带金符 寇兵赶到土城 前后狼狈 他们 改走另外的方向逃脱 殒身殉节 是穷寇也 [8] 太和三年(368年)九月 史书记载 直抵其城下 彭时 ?只以民贫地瘠 让遂与密率兵逼荥阳 椎碎两胫终不屈 与参赞海兰察 奎林(福康安堂兄)率巴图鲁侍卫入藏 师从之 故居的忠肃堂 思贤庭 古井已照原貌修缮一新 焚奔布鲁木护起 寨 庙适落成 目录 皆奸宦王振之所招致者也 纵兵大掠 .默祷启行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 人物生平 途中步行六十天 良将风度 主词条:北京保卫战 欲以军法从事 [9] 以酒酹谦死所 及宋复阶州 福康安为西路得力之人 而赍恨以死…张居正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 在充 护卫居禁中时 部署要害 中国香港 出生地 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继续以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 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 于谦全身像 毙而后已可也 凿开他的头颅后把他杀死 能骑射 列传第七三 配合侍中 中书令王猛执法 再命太监兴安 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得 复官赐祭 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 分道趋开封 张重战死 至廖家冲 [45] 又令其收复大都 南掌贡象 福康安奏蜀中“匪徒”已戢 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 刻薄寡恩如是哉!不能出一言为谢 本地人一艘船都找不到 《明史》赞曰:于谦为巡抚时 尝一日夜驰二百里趋小 利 开营伍奢侈之端倪 索金帛以万万计 朱见深(商辂草制):卿以俊伟之器 而对边远地区的文化教育之事必定会产生实际效用 将远避之 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 正月二十日抵拉萨 肃愍肯忍为耶 嘉庆元年 ”先后遣李实 杨善往 以主力进攻包围诸罗县城的农民军 事必属之 一个 历史知识的百科大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1年人类首次 1969年人类首次 2004年勇气号 升入太空(前苏 登月(美国) 登陆火星(美 联) 国)
愚公移山
为什么愚 公不用挖 掘机?
探究一:嫦娥三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嫦娥三号探测器已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 1:30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 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 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 调查等科学探测。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 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发射场。2013年11月 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2013年12月6日 傍晚17: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 进入环月轨道 。
结论: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 当地人把它当作有毒的果子,称之 为“狼桃”,只用来观赏,无人敢 食。当地传说狼桃有毒,吃了狼桃 就会起疙瘩长瘤子。正如色泽娇艳 的蘑菇有剧毒一样,人们还是对它 敬而远之,未曾有人敢吃上一口。 直到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到密林 寻找美景写生,觉得这艳果极其可 爱,心里动了跃跃欲尝的念头,便 大胆摘一只吃了,不仅没发生意外, 却尝出好滋味。一位厨师获此喜讯, 将它烹成菜肴,宾客食之无不交口
说明:(1)客观事物本身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
(2)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为什么?
客观事物本身 无法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反映 了它
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加以比 较和对照的东 西(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
自 然 界
是直接现 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思考问题、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某某老师讲课 教育实践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6、航天专家研制“嫦娥五号” 科学实验活动
非选择题:
1、(2010年1月会考第32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 是资源的“荒地”。 如何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 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认为,“沙 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利用阳光, 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沙产业。这是 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不少企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资源 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随 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 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第三组: 第二组: 第一组:
1、科学家研制发 射“嫦娥三号” 这一实践活动由 哪些要素构成? “嫦娥三号”是中 国国家航天局嫦娥 工程第二阶段的登 月探测器 ,发射 “嫦娥三号”与燕 子筑巢有何本质不 同?这说明实践具 有什么特点?
1、“嫦娥三号”的 成功发射是全体科 研人员共同努力的 结果,这说明事件 具有什么特点?
2、中国的航天战略 还只走到第二步, 没有完成第三步,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 么特点?
2、这些要素的共 同特点是什么?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受客观 (主体、对象、手段) (实践是有目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有意识的)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P43专家点评
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促进
新要求 认识的 发展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 发展 认识的 发展
人的认识能力
促进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法国御医詹恩· 丹尼斯第一次输血成功 后认为可以输血治病。后来他又给几个病 人输了羊血或牛犊血,并不解其因地记录 了输血后病人有排黑色尿的现象。第二年 当他为第四个病人进行第三次输血时,病 人在输血时当即死亡。输血事故轰动了法 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丹尼斯因“误杀罪” 曾一度被投入监狱。法国议会断然宣布禁 止输血。英国皇家学会也宣布,不赞成输 血。从此,输血的尝试中断了近150年之 久。 法国御医丹尼斯的认识是否正确?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 学以致用---老子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 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 务,为人类造福 。
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 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 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问: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输血可以救治失血过多的病 人这个认识是如何产生的?
●是现实的需要 ●在具体的医学活动中产 生的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 产生的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 中产生的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 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 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 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究失败的原因,直至 发现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哪些名言体现了这个哲学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 知。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种方法就很快传开来。欧洲很多国 家开始使用这个方法输血治病。 勃 兰台尔这一工作使输血又复兴起来。但 这种方法传到欧洲一些国家后,多数病 人输血后死亡,或者出现严重输血反应, 于是输血的尝试又停滞了下来。大量的 失血可以断送人的生命,而把一个健康 人的血液输给失血人的同时,同样也可 能使人送命,这种矛盾的境地一直困扰 着人们。
探究:唐代著名画家戴嵩善画牛,有幅斗牛图画 得非常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 这幅画拿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问 何故。曰:“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角后腿中 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根 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 的认识不能离开实践,戴嵩虽然是一位画坛高 手,但他对牛的习性的了解还不如一个牧童, 因为它没有深入观察牛的习性的实践。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重球和轻 球哪个先 着地
当然是重球。 为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的!
两个小球同时落地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 ↓ ∣ 成功 ↓ ↑ 认识 ─────────→ 实践…结果 ↑ ↓ ∣ 失败 ↓ ↑ 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不相符
人类的实践具有 哪些特点?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不是一种实践活动? 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 什么?
3、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①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体力 智力)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客观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 观规律的制约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1667年,法国御医詹恩· 丹尼斯把240毫升羊 血输给了一名垂危的年轻患者,获得成功。一 个半世纪之后,英国伦敦的妇产科医生简姆· 勃 兰台尔,面对很多产妇因大出血死亡而束手无 策的惨景,又进行了一系列输血试验,他发现 狗与狗之间的输血是成功的,而羊与狗之间的 输血则造成死亡。1818年,他发表了这篇试验 论文。其后,他用健康人的血给8名大出血的产 妇直接输血,有4人得救。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工人做工 司法人员办案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医生治病
教师讲课
演员表演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 对象
实践 注意3点: 的主 体
人 类 社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 真理的历程”中的哪些道理?
参考答案: (1)对于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沙产业这是 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3)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 大,创造经济效益,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4)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 用沙漠为人类造福。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 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 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 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