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政治艺术之新审视

合集下载

曾国藩为政艺术

曾国藩为政艺术

曾国藩为政艺术(2)-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功与名,是曾国藩一生所执着追求的。

他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他至死都以自己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感到惭愧。

然而曾国藩是一个饱读历史的人,对于历史上因为过于汲汲于名利而丧身败家的先例,曾国藩十分熟悉,并且时时引以为戒。

他认为,无论是为人、做官,都不能太贪心,都必须知足。

在名利问题上,应该以“恬淡”之心处之,学会“尽性知命”。

他在日记中写道:近年来焦虑非常多,没有一天是坦坦荡荡地度过的,总是由于名利之心太切,世俗之见太重所导致的。

现在要想消除这两种弊病,必须从“淡”字上着力。

功名富贵一概淡然忘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境自由自在。

要想胸怀广大,就必须从“平淡”两个字上用力。

凡是为人处事,都要有平常之心。

对于功名要看得淡一些,这样心胸才能日益开阔。

同治年间,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一心想得到一个人打下南京的大名,但是打了很长时间,却是孤城难下,外面由此有了很多对曾国荃很不利的说法,湘军内部的矛盾也一天一天尖锐起来,曾国荃十分焦躁,以至生了肝病。

曾国藩多次写信相劝。

劝他“不要代天主张”,认为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对于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才行。

他说: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人的谋划只占十分之三,天意要占十分之七。

往往是出力的人并非就是成名的人,成名的人并非就是享福的人。

这一次行动,像克复武汉、九江、安庆,出力之人就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经算是十分公道了,但这是不可靠的。

我们兄弟但在尽心尽力上下工夫,成名这两个字则不要管了,享福这两个字就更不必问了。

他告诫老九,即使攻克了南京,也应该明白不要居功的道理,认为“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的浮荣”,只有“胸襟开阔”,才是“真正的财富”。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湘军最终攻下天京,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了下去。

这是曾国藩与湘军苦战多年的结果。

然而,曾国藩却在上疏中将攻克南京之功完全归于朝廷,表现得十分理智。

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周玉柳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在一个腐败透顶、堕落摇曳的组织里,一个人竟然凭借自己的感召力,带出一支军队,以坚韧的毅力挽救了这个组织。

这就是曾国藩领导艺术的魅力。

通观曾国藩治军,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气”字。

“气”既是思想,也是方法;既是精神,也是手段。

湘军的战斗力之所以能够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得益就在这里。

研究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我想对今天的领导者如何娴熟领导组织,带领追随者取得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军气的阐述领导艺术,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把握。

曾国藩以文官而做军人,帅湘军安天下,因于他对军气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1、气的作用。

领导者对一个事物的作用的认识,一般是基于实用主义的原则的。

这有两个依据:一是他所依赖的组织的特点,二是他所要达成的事业的性质。

曾国藩明显看到清朝军队的不可用;“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貹计。

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实以官气太重,心窍太多。

离朴散淳,真意荡然。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2465页)这个组织的最大弊病就是“官气太重”;因此,要建立一支新的军队,必须依赖“气”的重振。

治理军队当“以气为主,瀹去旧气,乃能重生新气。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2038)旧气不堪使用,而新气可以达成事业的成功。

一个领导者倘若去担任一个糟糕的组织的领导,首先要找到的应该是这两种“气”。

发现不了新气,就会被旧气熏死。

2、用气目的。

我听过一些领导者的任职演说,精彩的地方在于要提高干部职工待遇,推荐提拔一些干部。

无疑这是激动人心的。

可是这样的愿景和组织的发展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

这就告诉领导者一个这样的道理:领导者的愿景如何与组织的愿景达成一致。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是做的很出色的。

他建立湘军,其目的是很明显的,“鄙意欲练乡勇万人,概求吾党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相激相劘,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万众一气,或可驱驰中原,渐望澄清。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2)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凡是遇到涉及利益的问题, 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涉及名 声的问题,要注意分享。这样 才能成大事。
* 管理者要注意合理的利益分配和 利益引导。
2013年8月14日10时45 分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 TCL集团的老总李东生 :曾国藩如何能将一批文雅的书
生和务农的乡民练就成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总结其中 的成功之道,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扎硬营,打死仗”。 在市场残酷的竞争中,我们也需要培养这种“扎硬营,打 死仗”的企业精神。 • 联想集团柳传志:读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我有三点感悟:屡败屡战、精神恒久;要有自知之明、要 善于用人;曾国藩每临大事都要焚香静坐、默默冥想,我 虽然不焚香,但是经常性的静思是一定的。 •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 ……
2013年8月14日10时45 分
2、用合理的机制规范人
统领
统领
统领
分统
分统
分统
分统
分统
分统
营官
营官
营官
营官
营官
营官
2013年8月14日10时45 分
哨长
哨长
哨长
哨长
哨长
哨长
2、用合理的机制规范人
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 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义于利。将卒 亲睦,各护其长。 或则皖省,或援豫章,先生不出,续 宾何敢独行前往?„„先生带我出山,仍 祈带我归里。 ——李续宾

问藩 他侯 经当 济国 又, 何进 曾不 能 战 , 退 不 能 守 , !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注重领导力思想的实践和总结,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领导经验和智慧。

他的领导力思想不仅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政治、教育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入手,分析其对当代领导者的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1. 忠诚与担当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秉持忠诚与担当的态度。

他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始终以忠诚敬业的态度对待上级,以信守承诺的态度对待下属,以责任担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曾国藩深知,只有忠诚于事业和责任,才能够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种忠诚与担当的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团队,才能够赢得团队的拥护和支持,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2. 厚德载物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强调“厚德载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具备才能与智慧,更要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了厚德载物的品质,才能够在处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厚德载物”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3. 以德服人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以德服人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应该仅仅凭借权力和地位来约束下属,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

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够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拥护,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4. 因时而变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因时而变”的理念。

他深知,世事变幻,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领导者,不能僵化于原有的思维和做法,而是应该不断地根据时势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曾国藩的治国理念与政治体验

曾国藩的治国理念与政治体验

曾国藩的治国理念与政治体验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他以卓越的才智、一流的政治智慧和勤政节俭的风范,成为一代名相。

曾国藩的治国理念和政治体验备受中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推崇。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家族背景、理念和实践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曾国藩的治国理念。

一、曾国藩的家族背景曾国藩出生在中国江西省寻乌县一个望族家庭。

曾家是江南一位从小地主发展起来的官僚家族,因曾国藩而名扬天下。

曾家先祖从清初时期开始,就在江南地区从事官员和士绅的职务。

曾家之前已有多位武进士和府丞、知府、巡抚等高级官员。

曾国藩在这种家庭背景的熏陶下,自幼就懂得维系家族的利益和一起奋斗的意义。

二、曾国藩的治国理念曾国藩的治国理念是以“以人为本、依宪治国、下士安民、学有所成、本业为重”为主要内容的。

他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在当时很与众不同的,因为当时江山社稷极为重要,人民生活状况并不被人所重视。

而曾国藩认为,政治和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在治国时应以人民为出发点。

“依宪治国”是曾国藩的又一个治国理念,他认为,宪法是制约政治权力的规范,中央政府在治国时必须遵守宪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曾国藩的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进和有益的。

“下士安民”也是曾国藩的重要治国理念,他认为官吏虽然官衔高,但是残暴和肆意妄为,必然会招致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因此官吏应该实事求是、依法执政,真正的服从民意。

“学有所成”是曾国藩的又一个治国理念,他认为,一个官员如果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应该扎实学习,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的能力去为人民服务。

“本业为重”是曾国藩突出的治国理念,他认为一个官员要想为人民做出实绩和贡献,必须在自己的本业上下功夫,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三、曾国藩的政治体验曾国藩的治国理念不仅是他的学说,更是他的实践经验。

他于1852年开始调任湖南巡抚,在任期间,他深入基层,走访农田,了解民情,与苏村、何九也等乡村志士合作。

他抓住战争带来的机会,创设了钟楼钱局等机构,整顿财政。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分析曾国藩其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谥号文正。

公元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湘乡县。

官至一品大员,是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湘乡派”的创始人。

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攻克天京,是湘军的创立者兼统帅。

曾国藩一生的政治思想颇多,涵盖了军事、官场政治,做人处事、政治学术、民生观念、招揽人才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由我来一一做个分析介绍。

一、政治思想态度:他最主要的政治思想便是“忠君爱国”,不管是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还是他一向主张的、比较出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他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跟出生后一直所受的的教育渊源非常大。

曾国藩出身于豪门地主家庭,其父又是私塾先生,他六岁开始进私塾读书,接受封建儒家教育,学习礼仪廉耻和仁信礼义,试问一个从小就被灌输“君是天,臣是民,民必须得爱君忠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的人怎可能不忠君爱国?而且,湖南那时理学风气盛行,曾国藩明显就受到了理学的很大影响,其思想表现为“王道”与“霸道”的结合。

这一点他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尤是如此。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血腥镇压,只能用“残酷”两个字来形容,为此他还得到一个颇为滑稽的称号,名曰“曾剃头”。

他这种对待农民革命血性态度源于他对法家“霸道”思想的全力贯彻。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较量,其实就是一场西方神学思想与中国封建旧儒学思想的较量,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儒学思想和封建地主统治,一方面,在上书《讨粤匪檄》这片文告中指责太平天国诋毁孔孟之道扫荡前年礼仪人伦,指出:历世圣人扶持名教,孰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屡不可倒置;一并攻击太平天国破坏封建等级制度的朴素平等思想,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显然,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宣扬“礼治”,就是要配合对农民群众的武力镇压,用纲常名教的枷锁来禁锢农民群众的头脑,消弭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维护并强化地主阶级的思想统治。

另一方面,他又不惜号召知识分子的力量,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可以说,他其实是中国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之一。

他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方面,其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曾国藩主张“用民为本、以德为先”,他认为只有得到民心,才能真正地领导和治理好一个地方。

他十分重视以身作则,善待百姓,倡导清查贪污,任人唯贤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他还主张用人唯贤,他不问一个人是否有功名,只要这个人能够胜任工作,就会委以重任,并且善于引导团队的成员协调合作,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

他的军事理论也颇有见地,提出了“八思想”和“三绪士”等一系列军事思想,这些不仅对于军队管理有指导作用,也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曾国藩领导力思想的启示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不但在当时对政治、军事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民为本,以德为先。

曾国藩认为,一个领导者要获取人心,就需要善待百姓,以德服人。

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更要有实际的行动,例如打击贪污腐败等,展现自己的廉洁形象。

今天的领导者同样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真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形成强大的领导力。

以身作则,重构品德。

曾国藩在领导中强调了以身作则,他先要求自己做到仁爱和廉洁,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

这为企业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才能够要求员工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用人唯贤,善于培养团队。

曾国藩善于用人,他重视用人的才能和资质,而非凭借后台关系。

他能够将那些有才能的人才善加任用,并且能够善加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团队,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组织。

这对于企业领导者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现代企业领导者同样需要善于发现和重视人才,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从而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曾国藩为政艺术情绪化的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曾国藩为政艺术情绪化的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曾国藩为政艺术情绪化的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2003-05-14 ,作者: 史林先生与宫玉振先生,阅读: 2721 ,投票( 10.00 分/ 1 人) ,评论课程来源: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对于领导者来说,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顺利的实施领导行为的关键。

人生不如意时常八九,为官者更是要经常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的。

什么事业的成败,个人的进退,别人的毁誉……等等。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官场内部的无数排挤、诽谤和攻击,顺利的时候少,不顺利的时候多。

有人曾经告诫曾国藩:“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深以为然。

这里所说的耐烦,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要遇事冷静。

曾国藩在总结自己走过的路时感慨地说:天下绝对没有一帆风顺的境遇。

大致说来,出来办事的人,绝对不可能只有人称赞,而没有人诋毁,只有人感恩,而没有人抱怨。

遇到棘手的事情,必须从“耐烦”两个字上痛下工夫。

在曾国藩看来,古往今来的失败者包括那些英雄们,大都败在气度不够开阔、不能耐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我一天天老了,也还经常有控制不了自己的肝火的时候。

但是我总是提醒自己要抑制住怒气,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降龙伏虎。

龙就是火,虎就是肝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豪杰没有过去这两关啊,也不仅是你我兄弟这样。

关键要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他随便发作。

儒家、佛家理论不同,然而在节制血气方面,没有什么不同,总而言之,不能情绪化,这样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

在另一封信中,他说:老弟你近年来在我愤怒和激动的时候,总是好言相劝;即使老弟自己发生愤怒和激动的时候,也常常马上收敛。

由此看来,老弟你以后的成就是不可限量的,后福也是不可限量的。

担任国家大事的人必须有气度,忧虑之气积于心中就变成了负担,所以说倔强到了极点,就不能不流露为情绪。

以后我们兄弟动气的时候,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劝诫,保留住倔强的品质,除去愤怒激动的情绪,也就可以了。

曾国荃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所进步,曾国藩便十分高兴,写信给他说:你在忿激的时候,也常常是有发有收,以此来看,你的道德器识一定是不可限量的,将来的福分也是不可限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政治艺术之新审视2011年11月25日10:55 转载文章我要参与(3)2011年海峡两岸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现场“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这句话不知从何时起,流传至今,一时成为从政的和经商的信奉的圭臬。

且不说,胡雪岩这种完全靠官商勾结起家,最终也落得个一败途地的商人是否值得现代人学习,即便是学曾国藩做官,也大都学偏了门径,弄坏了心术。

从现代人的视野来看,曾国藩自一介草根书生出身,做到封疆大吏,而且最后得以善终,身后备极哀荣,不管是晚清那个时势,还是今天,都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现代人并没有真正弄懂悟透曾国藩这一成功的真谛,却千方百计挖掘曾国藩的权术权谋,这种状况令人忧思。

为避免谬种流传,本文试图对曾国藩政治艺术作一番重新审视。

一、成风俗:曾国藩政治思想的核心按李鸿章的说法,晚清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如果说,这一变局在李鸿章看来要害在于“(西方各国)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那么,乃师曾国藩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变局的。

这一变局,在曾国藩眼里,则是世风的改变。

对世风的忧虑几乎贯穿曾国藩的一生。

所谓世风,说得具体一点的就是人心。

曾国藩反复谈到为政之道,要“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

“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工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

“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我们所能做的,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曾国藩通过对他所处时代流俗的分析,矛头直指社会风气,“文臣取巧,武臣退缩,酿成今日之大变!”因此,当他同时代的林则徐担忧:“无可御敌之兵,无可充饷之银”时,曾国藩反而其言而道之:“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苦,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前,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

...今日所当求者,唯在用人一端耳。

”世风靠人心挽回,吏治靠用人拯救。

这就是曾国藩为政之道的核心所在。

然而,在那样一个“万难挽回”的时局下,如何来拯救或弥补?在曾国藩看来,一言以蔽之,就是“成风俗”。

曾国藩“成风俗”的政治思想有着与时人、前人不同于一般的看法。

他对“成风俗”的重视也前无古人。

“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

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

中材者,导之东则东,导之西则西;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由一二人以达于通都,渐流渐广,而成风俗。

风之为物,控之若无有,?之若易靡;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人之力,而莫之能御。

”既然风俗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如何来“移风易俗”?在今天这样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少人都在慨叹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扭转世风,甚至自甘“同流合污”。

然而,曾国藩却清醒地认识到:“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

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风俗的好坏,取决于一两个人心之所向。

曾国藩这样论述道:“治世之道,专以致贤养民为本。

其风气之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

故为人上者,专重修养,以下之效之者速且广也。

”“若夫风气无常,随人事而变迁。

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

有一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不过数年,必有体用兼备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涌而云兴。

”风气无常,随人变迁。

这在当今之世,恐怕也令人不得不感叹其思想之远见。

一个时代,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政治上领导者用人的得当与否。

曾国藩没有把风俗的好坏归咎于社会、百姓,没有归咎于所谓君子、小人,这一点难能可贵。

对于一般人喜欢从君子和小人之辨来论人的做法,曾国藩明确表示,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恒言皆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意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

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

寅刻公正光明为君子,卯刻偏私暗暧即为小人。

”这一实事求是的观点,也是曾国藩政治思想的开明之处,是合乎发展、变化的哲学观的。

在“成风俗”的政治思想指导下,曾国藩毕生都致力于“移风易俗”,为之箪精竭虑。

如果要总结曾国藩的贡献,这才是他一生对社会、对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

同时,这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所推崇。

曾国藩的核心幕僚赵烈文深有感慨地说:“老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如梁启超就这样评价道:“现在时事糟到这样,难道是缺乏智识才能的缘故么?老实说,甚么坏事不是智识分子才能做出来的,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残余根本去铲除。

我们一回头看数十年前曾文正公那般人的修养,他们看见当时的社会也坏极了,他们一面自己严厉的约束自己,不跟恶社会跑,而同时就以这点来朋友间互相勉励,天天这样琢磨着,可以从他们往来的书札中考见,一见面一动笔,所用以切磋观摩规劝者,才是这么样坚忍,这么样忠实,这么样吃苦有恒负责任,……这一些话,看起来是很普通的,而他们就只用这些来训练自己,不怕难,不偷巧,最先从自己做起,立个标准,扩充下去,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般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一种风气,到时局不可收拾的时候,就只好让他们这般人出来收拾了。

所以曾、胡、江、罗一般书子,居然被他们做了这伟大的事业,而后来咸丰以后风气居然被他们改变了,造成了他们做书子时候的理想道德社会了。

……我们读曾氏的‘原才’,便可见了,风气虽坏,自己先改造自己,以次改造我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找到一个是一个,这样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必然有相当的成功,假定曾文正、胡文忠迟死数十年,也许他们的成功是永久的。

……我对于诸同学很抱希望,希望什么?希望同学以改造社会风气为各人自己的责任。

”(1927)在《说国风》一文中梁启超阐述《国风报》命名的含义,就屡引曾国藩的话,显示出他有踵武先贤义无反顾之气概:“吾闻诸曾文正公之言矣,曰‘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吾又征诸史而有以明其然也,昔五季之俗至败坏也,而宋振之,元之俗至败坏也,而明振之,宋明之君未闻有能师光武者也,而其所以振之者,则文正所谓不在位之一二人者播为声气,而众人蒸为习尚也。

夫众人之往往听命于一二人者,盖有之矣,而文正独谓其势不能不听者何也?夫君子道长,则小人必不见容而无以自存,虽欲不勉为君子焉而不可得也;小人道长,则君子亦必不见容而无以自存,虽欲不比诸小人而不可得也。

此如冠带之国有不衣裤而处者,人必望而却走,被黻冕而入裸国,其相惊以异物,亦犹是也,是乃所谓势也,而势之消长,其机则在乎此一二人者心力之强弱,此一二人者如在高位,则其势最顺而其效最捷,此一二人者而不在高位,是其收效虽艰,而其势亦未始不可以成。

”甚至连蒋介石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满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然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其结果竟给变易风俗,挽回颓靡…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也曾对曾国藩这一思想有过清晰的论述:“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

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

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二、成偶像:曾国藩政治素养的核心“由一二人为天下倡”,曾国藩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蔚成风俗,首先得由领导者自己躬身为之。

现代人好领导力,却不知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领导者的能力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

基于“成风俗”的政治思想,曾国藩一生着重于自己的政治素养的培养。

用现代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成偶像”。

政治家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万民的偶像,才可能真正“成风俗”。

出身于湘中一世代耕读的农家子弟,曾国藩并非有着天赋的政治才能。

早年的曾国藩,我曾经用了三个词来概括他,是“愤青曾国藩”、“情色曾国藩”、“虚伪曾国藩”。

但是,当他确立“成风俗”的政治思想后,他懂得悔、改,并痛下功夫,修身砺志。

曾国藩的智商并不高,和常人一样,属于天资平平的一类。

然而,他修身砺志的做法倒颇合乎现代人讲的情商修炼,即着力打造自己的“心”、“志”、“德”、“性”。

心求静。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曾国藩,早在做京官时期,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天命观――不要代天主张--敬畏天命,敬畏权力,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培养正确的权力观。

曾国藩笃信天命,他多次强调天命的作用:“凡成功一事,必分一半功于天。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然而,曾国藩却从不认命。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

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吾兄弟但从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更不必问及矣。

”“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与不精,则由我作主。

”我们现今完全可以说,天命是虚妄的。

曾国藩高举天命的大旗,事实上也并没认命。

前半句讲天(命),后半句指人。

他的笃信天命、敬畏天命,其落脚点却还是在人,在于自己的支配权。

我称之为“天人支配权”。

曾国藩认为,上天的意思究竟如何,我们不知道,我们竭力去做就是了,成败不复计较,人还是可以自己把握人生的。

天人关系中的支配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才是权力。

曾国藩的笃信天命,其实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敬畏的标杆。

敬天命,则使人小心翼翼,不敢疏忽,不敢张狂。

有了正确的权力观,心就能做到恬然自静。

所以,曾国藩从不把当官看成一辈子的事,相反,他苦心经营着他在双峰的老家,随时准备回家务农。

一生信守“慎独”的工夫,不与世沉浮。

“不入是非之地,不登势利之场。

”志求高。

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样,曾国藩心中有着“大欲望”,他在给儿子曾纪鸿的书信里直白地表达自己这种大欲望:“吾志学为圣贤”,把理想一开始就定位在“圣贤”二字上。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沗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于天地之完人。

”圣贤首先就是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

前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

此则圣人也。

”“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

”曾国藩能不能称为圣贤,或者古今完人,这估且不论。

但单提“移风易俗”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在向圣贤学习。

德求厚。

儒家言“道之以德”,德者,得也。

为政之道,首在德。

孔子也说:“不仁者不可与久处约”,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和他长久相处的,是不可能成为偶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