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

2021年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
2021年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完整版

特个性心理构造。

以纲要形式编定关于学科教学内容指引性文献。它详细规定了某一学科教学目、任务、内容范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基本规定。

马克思指出“人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它以教诲中最普通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对象。即它是研究教诲中最普通性问题科学。

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身心实行各种影响正规教诲活动。

体现为小朋友可以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维果茨基称之为“近来发展区”,它阐明那些尚处在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过程中正在进行东西。这一水平体现为小朋友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协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问题。咱们教诲应当建立在小朋友第二种水平之上,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小朋友“近来发展区”转化为既有发展水平。

内普通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

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详细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这一理论以为个人是具备实现某种逻辑行为潜能,强调思维能力规律性发展,并以为发展各个阶段是严格拟定。

生命第一种时期,由于婴儿在反映环境刺激中获得了诸多运动技能,但不能再内部体现这个世界。

她们受到比较高深、完备教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她社会活动人才,属于精英教诲范畴;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学生读完初小后,不容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档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要工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一种学制,其特点就是所有学生在同样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又称癸卯学制,这是第一种在国内颁布实行当代学制,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该学制详细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学时及达到原则,课程体系中即涉及了大量近代自然和社会科学内容,也保存了老式儒学典型,该学制对教学办法也做了详细规定。该学制具备明显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学制以19世纪末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

。该学制详细规定:初等教诲6年,分为初级小学和高档小学两段,分别为4年和2年,初级小学可以单独设立,高档小学可依照地方实际情形,设立职业科,予以小学毕业生一定生产技能,中学教诲也分为两段,初级和高档各3年。初级中档教诲可以单独设立,实行普通教诲,也可依照地方实际情形,设立职业科。高档中学分为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师范、家事等科。高等教诲4到6年,其中大学4到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大学院为研究之所,学习年限不限。在中档教诲阶段,与中学平行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遵守某些教诲教学习惯,如如何开始上课、如何结束教学等,这些习惯不是经由理性途径得到充分地论证,而是经由习俗途径代代相传、直观模仿得来。

活必备知识,培养国家公民、官吏;罗马教诲由“文艺学校”、是私立性质,收费,一类是招收6—7岁平民子弟,学习读写算基本知识和十二铜法表;另一类为贵族子弟准备,为“文法学校”,学习语法和文学知识。之后学习哲学、神学等。

培养学生对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教诲。

是教诲基本政策总概括。它是拟定教诲事业发展方向,指引整个教诲事业发展战略原则和行动大纲。

发展

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解决和加工信息综合心理能力。

断建构和提高教诲活动。

教诲学是以教诲事实为基本,以教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教诲问题为对象,摸索和揭示教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诲实践一门学问。

广义教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知识与技能,影响人思想品德活动。狭义:学校教诲是由专门教诲机构所承担、由专门教职人员所实行有目、有筹划、有组织,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教诲活动。

学校与社区具备共同教诲价值观和参加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增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诲协调发展一种组织体制。其实质是教诲社会化与社会教诲化统一。

指一种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纵横衔接关系。

以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小朋友和青少年必要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要予以保证国民教诲。是一种普遍、全民教诲。

广义课程指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所有经验,狭义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的而规定教学科目及其目、内容、范畴、分量和进程总和。

是国家依照一定教诲目和培养目的制定关于学校教诲和教学工作指引性文献。

指学科课程原则,它是各学科大纲文献。是依照课程筹划,以纲要形式编定关于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指引文献。

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根据教学筹划规定组织学生开展以活动为中心一种课程形式。

种教学办法。

是指课构成某些及各某些进行顺序和时间分派。

是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为基本教与学相统一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增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组织、有筹划教诲活动。

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毕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一系列教与学互相作用品体方式和手段总称。

是教师通过简要、生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办法。

将学生按年龄和限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教学制度。

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引下建立起来较为稳定教学活动构造框架和活动程序。

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及成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与学生学价值过程。

是指教诲活动中存在本质、必然和内在联系。

指在资本主义学校教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系统:一种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配备有良好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某些有名高等学校,毕业后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种是为劳动人民子弟准备,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比较差,重要是学习某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机会普通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

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引,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本形成,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规定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和具备典型性教学实践形式。

教师通过简要、生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办法。

是依照教学任务和教学办法不同划分课种类,是教学活动基本单元。

备鲜明阶级性,又具备严格级别性或浓厚宗教性;第三,教诲内容重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典型为主;第四,教诲教学办法重要以严格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第五,形成了比较系统教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教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教诲教学思想。

化科学知识;第二,建立了当代学校制度;第三,课程构造、内容得到了不断调节;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第五,独立形态教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发展。

全体人民。第二,当代教诲生产性:当代教诲越来越与人类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第三,一方面,科学教诲是当代教诲基本内容和最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当代教诲发展越来越依托教诲科学指引,挣脱教诲经验束缚。第四,当代教诲将来性:一方面当代教诲价值取向、目的定位等会对将来社会和个体发展产生非常大影响;另一方面是指当代教诲发展要考虑到将来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诲提出规定,教诲要面向将来。第五,当代教诲国际性:当代教诲应当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诲者从小就为一种国际化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第六,当代教诲终身性:当代教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毕生。第七,当代教诲革命性:当代教诲是处在不断变革之中,从目的到课程、内容、办法、组织形式、评价原则、构造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

1)教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当代教诲基本特性。(2)教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逐渐延长。(3)教诲形式多样化。(4)终身教诲成为当代教诲共同特性。(5)教诲内容、教诲手段、教诲观念、教师素质当代化。(6)当代教诲追求通才教诲、全面教诲。

发生了细密分化,形成了初步教诲学科体系,同步也浮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综合;第四,教诲学研究与教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第五,教诲学加强了对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诲学元理论。

社会文化老式和人口等其她社会因素制约。

(1)教诲是劳动力再生产重要手段。(2)教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要手段;(3)教诲增进科学技术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构成。 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它包含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两部分。 3.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它包含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两个部分。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它包括教育资源全球化和教育要素全球化。 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6.隐性德育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它具有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范围的广泛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的特点。 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反对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强迫教育和学生服从这一目的,违背了他所理解的教育的基本精神。 8.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之论述题及案例分析(全)

四、论述题(本大题13分) 32.教育内容的确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结合实际论述某一因素的影响作用。 五、案例分析(本大题15分) 33.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实验,其中心是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实验的核心为十六字方针:“学生主体,分层指导,激励评价,及时反馈”。此实验在初一年级选了一个学习成绩和班风都差的“双差班”进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按十六字方针进行工作,使学生感到老师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到初中三年级毕业时,该班学习成绩及班风处于全年级领先位置,由“双差班”转变为“双优班”。 请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分析该实验成功的原因。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评述实验教育学。 2.论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史,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有 哪些启示?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辨证关系。 2.论述美育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3分) 32.经济基础对教育具有哪些制约作用?请联系实际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3.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及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以此探求。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3、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与。 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的功能。 5、提出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6、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的桥梁。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凯洛夫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这体现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够移风易俗,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生理前提 C、决定因素 D、外部条件 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B卷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孔德 C、涂尔干 D、卢梭 9、从胎儿到坟墓的教育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全民性B、广泛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10、教师职业的主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热爱学生 D、以身作则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了教师 的教育活动具有()。 A、长期性B、示范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2、主张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学说属于()。 A、教师中心说 B、教材中心说 C、教室中心说 D、学生中心说 13、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标准是()。 A、课程的组织类型 B、课程的影响方式 C、对课程的要求 D、课程的计划性 14、课程实施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种观点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互动适应取向 C、参与制定取向 D、主体取向15、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促进者 B、指导者 C、管理者 D、传授者 16、当代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7、()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具有难以因材施 教的特点。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班级教学 D、复式教学 18、在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期末考试属于()。 A、预定性评价 B、反应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9、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德育 方法是()。 A、情感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0、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与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 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认知发展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教育学原理模拟题及答案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_________ 。 2.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_________ 。 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句话反映的教育起源观点是_________。 4.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由法国人保罗·郎格朗提出的“_________”思想。随着《学会生存》的流行,这一思想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理论。 5.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水平。 6.教育制度可以还原成目标系统、_______、_______、工具系统四大系统要素。 7.国家实行_______、初等教育、______、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8.教师是_________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9.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10. 教育实践是教师在_________和文化制约下的能动活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事实与教育规律 2.终身教育 3.教育功能 4.人的发展 5.教育改革目标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2.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表现?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5.教育实践的性质。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不统一、不明确。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本章的学习谈谈你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深圳特区投资于人力资本 【案例】 特区创业之初,深圳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的扶持。随着特区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类人才和技术的稀缺现象日益凸显。特区的决策者们很快意识到,要使深圳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997年,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特区选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方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自1979年至2001年,深圳特区累计教育投入283.3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239.23亿元,年均递增40﹪。1997年至2001年,深圳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性质: 1.实践性。 2.交往性: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3.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4.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 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 代表: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 发展:P16 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奴隶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同样占领了学校,使学 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内容以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 2.当前各国学校结构发生变革体现出哪些共同特征 答:1、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 学校的科层化与教师的日益专业化之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冲突。在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找到平衡,使学校走向专业科层制结构。专业科层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也是当今学校结构变革的目标之一。而专业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 2、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促使学校走向准专业科层制或专业科层制则是可能的,也正是改革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即通过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促使校长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我国现行的校长负责制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方面要向学校放权,使学校在人事权、办学权、财产权和课程设置权等方面,真正具有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对校长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校长权力膨胀和扩大。 3、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 学校结构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家庭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体现。在国外,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法律、政策和相应的制度是家长参与的重要保障和支持。其主要精神是藉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重建学校的结构,以加强学校的自主性,提升教师与校长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推动学校发展。 4、重视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首先,非正式结构有助于员工对政策的理解和传播。其次,除了形成非正式的社会结构,还会出现非正式的共享价值与信念——规范取向。第三,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是有益的补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凝聚力。第四,与正式的等级制度、非人格化以及正式权威不同,在非正式组织中,这些不起主导作用,因为个性化的需要是非正式组织的动因,这有助于维

最全教育学(原理)题库33套

教育学原理试题库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教育学是以研究________为对象的一门___科学。 2、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_。 4、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 6、1922年通过的“___”学制、基本参照__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7、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为___、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 9、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_______。 A当前形势的需要B德育的任务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D学生年龄特征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___。 A练习法B实验法C试验法D实习法 5、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________。 A学生思想B学生品德C学生现有知识水平D学生身体素质 6、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________。 A教书B育人C指导学生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_______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巴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___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___。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四、解释名词(共15分) 1、学制 2、课堂教学 3、学校教育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完整版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1结合实际述评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及个人本位论。 第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个人本位论兴盛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2从知识观的角度解析“王钟之争 所谓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看法。它要解答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个人如何获得知识?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 日常生活的理解 (1 )“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 (2)“知识”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 (3)“知识”是个褒义词; (4)“知识”是后天习得的; (5)“知识”一词与“科学知识”一词等同。 辞典的定义 (1)《辞海》(1989)的定义:“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②相知、相识,指熟识的人。” (2)《英汉双解教育辞典》的定义:“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我们的理解 第一、知识是一套系统化的经验; 第二、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 第三、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 第四、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 王老先生对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轻视书本知识的现象表示出巨大的担忧,因此奋笔疾书,写下《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在文中老先生反复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在理论上、历史上、逻辑上、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针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反对知识本位,提出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王老先生反驳说这是轻视知识的表现,是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相反的,注定要失败的。通过重申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以此说明传统教育并不是改革派眼中的应试教育、知识本位,传统教育也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它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

《教育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核大纲说明 本考核大纲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考核目的 (一)课程性质 《教育原理》是教育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考核目的 (1)通过考核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脉络、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2)通过考核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3)通过考核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4)通过考核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 (二)考核类型:识记、理解、综合运用。难点在识记,重点在于实例分析与综合运用。 (三)试题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教育教学实例分析。 (四)试卷题型比例:填空15%、选择15%、判断10%、名词解释20%、简答15%、教育教学实例分析15%、论述10%。 (五)认知层次比例:识记40%、理30%、综合运用30% 四、考核内容与范围 第一章绪论 1.识记教育学和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1.识记 ①教育的定义、教育起源的基本理论、教育的构成要素 ②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2.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特点与教育的社会属性 3.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中国现代教育及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识记社会的含义、社会构成的要素 2.理解①社会生产力、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人口等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②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功能中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 3.运用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原理分析教育现象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2、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

精品文档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是指儿童现有 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 3、存在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决定。 4、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分析、综 合与评价六个层次。 5、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的 形成或改组。 6、布鲁纳提出了动机、结构、程序和的教学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育论》 D、《普通教育学》 2、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交往起源论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传播思想、形成舆论,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生理前提 D、外部条件 6、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体育教材可采用墨子 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说明了()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A卷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教育学》最完整版教材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史上,中外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教育是什么”做过各种回答。在我国,如《学记》中的“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战国时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外国,如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对教育下过各种定义。我们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发现这些定义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对象角度,有的从教育价值角度,有的从人的发展、社会作用角度,由于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差异和对立。如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争,其中就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但在启发人们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是有计划和偶然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具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年青一代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永恒现象,它和人类社会同始终。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