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鉴赏
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

作者简介
小约翰· 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 约翰· 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 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被世人誉为 “圆舞曲之王”。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 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 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 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 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 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 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 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 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 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 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 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 中结束。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 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 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 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 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 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 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 切新于歌唱性;主题B强 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 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 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 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 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 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 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 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 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 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 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蓝色多瑙河》赏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蓝色多瑙河》赏析欧阳家百(2021.03.07)《蓝色多瑙河》,熟悉的名字,醉人的旋律,顿时把我带入一种阔别已久的亲切意境。
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的赞美竟是出奇的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关于他的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
其实最初这首乐曲并非圆舞曲体裁,而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邀请写的一首合唱曲。
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结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中透露的诗人丰富幻想给约翰·施特劳斯以极大的灵感,于是他将其改编成一部管弦乐曲,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也就是这个缘故造就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一位音乐老师曾经如此评论这首乐曲——“甜的发腻,有一定的浮华之嫌”,但鉴于当时普鲁士人围攻维也纳的历史条件,人们处在一种悲观和恐慌之中,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高中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PPT课件

段落二:
第二圆舞曲
充满热情和朝气的旋律是对 春天热情的歌颂。
第二圆舞曲分为两个乐段:A+B
段落一:
段落二:
第三圆舞曲
由两个富有对比性的乐段构成。 A 、音乐优美典雅,端庄稳重。 B 、流动性的音乐特点,描绘 出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
第三圆舞曲分为两个段落:A+B
段落一:
段落二:
第四圆舞曲
贵港市民族中学
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 吴秀瑜 制作 __________________
进入课堂
蓝色多瑙河
[奥]约翰·施特劳 斯 课件制作:吴秀瑜 贵港市民族中学
圆舞曲:圆舞曲音译为“华
尔兹”是一种旋律流畅,节奏轻 快的三拍子舞曲。起源于十八世 纪下半叶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 曲,是十九世纪欧美音乐中最盛 行的舞曲。维也纳舞曲的特点是 华丽、活泼、优雅,速度较快。
课堂回顾
1、圆舞曲又称 华尔兹 。它起源于十八世纪下 德国 半叶奥地利 和 的民间舞曲。是一种节奏 轻 三 快的 拍子舞曲。 2、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 国作曲家。他一生创 168 作了 首圆舞曲,其中最著名的是 由于他在圆舞曲创作方面的突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出成就,故被人们誉为 “圆舞曲之王” 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 “圆舞曲之父”
3、《蓝色多瑙河》同其他维也纳圆舞曲 一样,是由序奏 五首小圆舞曲 和尾声构成。
4、你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 《蓝色多瑙河》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吗?
5、请分辨以下几个旋律分别为第几圆舞曲?
(1825——1899)奥地 利作曲家。一生共创作 圆舞曲168首。其中最 著名的是《蓝色多瑙河 圆舞曲》《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圆舞曲》《春之 声圆舞曲》被誉为“圆 舞曲之王”他的父亲老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也写 了150首以上的圆舞曲, 因而被称为“圆舞曲之 父”。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鉴赏作文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鉴赏作文篇一《多瑙河上的蓝色旋律》说起《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那可真是一首特别的曲子。
我第一次听到它,是在一个特别的场合。
那时候我路过一个公园,公园里有个小乐队在演奏。
当时天气特别好,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就像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碎布。
我走近那个小乐队,看见有个白头发的老爷爷,拿着小提琴拉得特别投入。
那时候《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旋律就飘到我耳朵里了。
刚开始的时候,那音乐就像涓涓细流,轻轻柔柔地,感觉像是多瑙河那平静又清澈的河水开始流动了。
我能想象到多瑙河的河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一点点小的涟漪。
小乐队里那些演奏乐器的人年纪都不小了,他们每个人都沉醉在这曲子里。
那吹单簧管的叔叔,他的手指灵活地在乐器上按动着,就像小精灵在跳舞。
随着旋律的推进,音乐开始变得欢快起来,就像多瑙河的水流开始加速了,那是河水绕过了一些小礁石,欢快地奔腾向前的感觉。
旁边几个跟着音乐轻轻摇摆的老太太,脸上带着笑容,那笑容就像在呼应着这乐曲里欢快的部分。
再往后听,音乐一会高昂一会又轻柔。
高昂的时候就像多瑙河上偶尔驶过一艘大船,那船鸣着笛,气势磅礴地前行,四周激起大大的水花;轻柔的时候又像河岸边的垂柳的枝条,在水上轻轻点触着。
我在那里站了好久,就这么一直听着小乐队把这首《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演奏完。
这曲子就像在我心里画了一幅多瑙河的画卷,我看到了它的河水流淌,看到了河边的风景,也看到了在河上穿梭的船只和在河边生活的人们。
这曲子可真神奇,从那以后我就深深记住了它。
篇二《走进蓝色多瑙河的世界》我喜欢那首《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总是在有空的时候就找出来听听。
有一次我干活干累了,就躺沙发上把它播放出来。
这一听,就感觉整个疲惫的身体都像是被拉到了多瑙河边放松呢。
当乐曲开始,那音符就像是一个个小脚丫,在我的脑海里踏出一条通往多瑙河的路。
开头那段旋律,特别舒缓,就像我看到多瑙河的清晨。
雾蒙蒙的河面好像盖着一层薄纱,远处的山峦在雾气里若隐若现,河边的水草都静静地潜在水里,好像还没睡醒一样。
交响乐鉴赏 蓝色多瑙河

交响乐赏析——《蓝色多瑙河》学院:理学院姓名:2011.4.THN 奥地利是世界音乐之乡,首都维也纳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里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舒伯特和约翰•斯特劳斯的圣地,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的音乐传统得到奥地利人民极好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维也纳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圆舞曲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创作背景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的萨多瓦战役中惨败,普鲁士军队兵临首都维也纳。
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悲观失望的沉闷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为了振奋人心以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曲名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
由于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
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音乐鉴赏

《蓝色多瑙河》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二世的代表作之一,是维也纳华尔兹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以下将从旋律、节奏、编曲、情感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音乐鉴赏。
·旋律《蓝色多瑙河》的旋律非常优美和动人。
它以华丽的古典乐器和优美的华尔兹节奏开始,随后逐渐展开优美、优雅的旋律。
在演奏过程中,旋律不断上升和下降,变化多样,始终保持着优美、轻盈和舒适的音乐感受。
这些特征使得这首华尔兹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之一。
·节奏《蓝色多瑙河》的节奏非常明显和独特,以三拍子为主。
这种三拍子的节奏和维也纳华尔兹的传统非常吻合,增加了整首曲子的优美和动感。
在演奏过程中,乐曲的节奏感非常清晰和稳定,使得听众们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编曲施特劳斯二世非常擅长编曲,他巧妙地使用了不同的乐器来创造出《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
其中,小提琴和大提琴部分负责旋律的主旋律部分,而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则负责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和力度感。
整个编曲十分精妙,让人感受到了施特劳斯二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掌控。
·情感《蓝色多瑙河》的情感非常富有表现力。
在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优美、欢快、轻松、愉悦和畅快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当时欧洲的社交氛围非常吻合,让人们沉浸在欢快和优美的音乐中,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文化作为维也纳华尔兹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的文化紧密相连。
这首曲子于1867年首次在维也纳音乐协会的年度音乐会上演奏,很快就成为了维也纳文化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曲子逐渐被视为奥地利的国民音乐之一,成为了奥地利文化的象征。
总的来说,施特劳斯二世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非常优美和动人的乐曲,从旋律、节奏、编曲、情感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它的独特之处。
这首曲子不仅代表着维也纳华尔兹的精髓,也代表着奥地利文化的瑰宝,是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赏析

蓝⾊多瑙河圆舞曲赏析《蓝⾊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著名⾳乐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对于此曲的赏析是⼀件⼗分有意义的事情。
下⾯就跟随⼩编的步伐⼀起来赏析⼀下《蓝⾊多瑙河圆舞曲》吧!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序奏开始时,⼩提琴在A⼤调上⽤碎⼸轻轻奏出徐缓的震⾳,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地,多瑙河的⽔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乐曲最重要的⼀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接下来是五⾸连着⼀起演奏的⼩圆舞曲,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的主题旋律。
第⼀⼩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然中的⼈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感到春天的⽓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圆舞曲⾸先在D⼤调上出现,第⼀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以朝⽓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部分形成对⽐。
巧妙⽽富于变化的第⼆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下的⼩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彩显得格外动⼈。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
这段⾳乐采⽤了切分节奏,给⼈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
在开始时节奏⽐较⾃由,琶⾳上⾏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调上。
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温情;主题B则是⼀段炽热⽽欢腾的⾳乐,形成了全曲的⾼潮。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联想到在多瑙河上⽆忧⽆虑地荡⾈时的情景。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众多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这首已流传百余年、闻名全球的作品创作于1867年,原先是合唱圆舞曲,在维也纳完成。
同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序奏部分是非常著名的。
圆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衬托下引出了多瑙河柔和的水波,象征黎明时的曙光拨开了河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序奏过后,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各具特点的小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开头的主题简洁、明朗,饱含着对人生的希望,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
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主题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健美爽朗。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
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音乐更富流动性,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有声有色。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 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时的情景,乐曲用乐队的全奏表现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
这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各具特点。
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的描写美丽风光,有的表现轻盈舞步,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典雅而富有新趣。
乐曲犹如多瑙河水一般,从宁静平稳到轩然大波,浪花飞溅。
多样的变换,形成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特有的效果。
结束部分再现了中间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素材,使各小圆舞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从而臻于完美。
乐曲在一阵急风骤雨式的狂欢中结束。
整首乐曲旋律欢快,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每周五的音乐鉴赏课,是一周中身心最放松的时刻。
或舒缓,或灵动,或跳跃,或低沉的音乐,缓缓的流淌,似乎自己变得优雅,成为一个贵族。
从接触音乐家,无论是巴洛克时期的海顿;还是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柏辽兹、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等;从曲调繁复到音乐华丽再到充满的想象力。
有对上帝的礼赞,有对命运的讴歌,有对爱情的赞颂,有对自由的向往。
音乐,或者适合独自静静的欣赏,或者与美轮美奂的歌剧共生,但是似乎有人忘了她与舞蹈也是一对孪生姐弟,所以我介绍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舒缓和跳跃,似乎是音乐不相容的两个特点,圆舞曲却呈现出他们和谐的一面,华尔兹的舞步旋转,富有动感和跳跃;她的曲调舒缓,创造出宁静的心境。
听着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
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
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极具戏剧和争议的父子之争,应该也算乐坛的一段传奇。
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
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小暗地里学习小提琴。
然而,他的父亲还是在一天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也有说法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看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才华,怕他有一天会超过自己这个做父亲的。
接下来场面相当的可怕,而且他的父亲对他的音乐理想没有任何兴趣。
然而老约翰并没有让家庭不和的意思,他只是认为作为音乐家的生活太严酷了,不希望儿子以后也与他一样过这样的生活。
最后,老约翰与他的情妇离家出走,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或许是带着复仇的心理,他更加努力的学习音乐,希望有一天可以在音乐打败他的父亲。
父亲不但离家,而且由于他父亲的巨大影响和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剧院提供给小约翰演出的
合约。
可是最终小约翰终于说服了维也纳Hietzing establishment的Dommayer's Casino,提供给他一个初次亮相的机会,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老约翰·施特劳斯后来回忆,他对儿子的严苛,是希望小约翰·施特劳斯不囿于自己的音乐格式,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圆舞曲,当初自己的离开也是希望自己不要影响到儿子的音乐特点。
看来,父爱表达的方式的确不如母爱细腻,却同样无私。
《蓝色多瑙河》,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富盛名的圆舞曲作品。
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连贯优美,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小圆舞优美典雅、端庄稳重,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小圆舞曲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情绪热烈奔放。
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据说,关于《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次,约翰·施特劳斯回家时换下一件脏衬衣。
他的妻子发现这件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五线谱。
她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记录下来的,便将这件衬衣放在一边。
几分钟以后回来,她正想把它交给丈夫,却发现这件衬衣不翼而飞。
原来,在她离开的瞬间,洗衣妇把它连同其他脏衣服一起拿走了。
她不知道洗衣妇的居所,就坐着车子到处寻找,奔波了半天,也没有下落。
在她陷于绝望的时刻,幸好一位酒店里的老妇人把她领到那洗衣妇的小屋。
她猛冲进去,见洗衣妇正要把那件
衬衣丢入盛满肥皂水的桶里。
她急忙抓住洗衣妇的手臂,抢过了那件脏衣,挽救了衣袖上的珍贵乐谱,这正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无论是华尔兹舞步起伏连绵,舞姿华丽典雅,还是舞曲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无论是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父子之争,还是《蓝色多瑙河》创作的佳话。
都使我们知道音乐和舞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