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稿件
适合中学老师投稿的核心期刊要目

北大2000、2004、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北大2000、2004、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 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 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 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4 2004 2004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文道”是“统一”还是“同一”

“文道”是“统一”还是“同一”摘要: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组不同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无法用一一对应的关系来对它们进行定位,同时“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不是“同一”的,而是“统一”的。
关键词:文道工具性人文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1年第6期第8页刊登了董旭午老师的《“讲”什么怎样“讲”》一文,该文主张“突出重点地讲”“文道同一地讲”“精当有序地讲”。
董老师在“文道同一地讲”这一部分中有如下文字阐述:“‘文’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就是常提到的‘工具性’;‘道’,就是指思想、情感、道德、人格等人文素养,即人们常提到的‘人文性’。
两者是一个东西,是同一的。
”读完董老师的文章,笔者对董老师的“文道同一地讲”这一看法不敢苟同。
一、“文”与“道”,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何谓“文”?何谓“道”?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有相关阐述。
他认为“文”是人对于自然之“文”的描述,而“文”描述的对象则是“自然之道”。
至唐代,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
其提出的“文”,更多指能反映士大夫“质朴自由”秉性的文章,而所谓的“道”,是契合于儒家义理的“仁义之道”,而“文”中应含“道”,“文”是儒家仁义道德的载体。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文汇报》曾设置专栏讨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以道为主”,有人却认为应“以文为主”,还有的认为应“文道并重”,但是关于“文”与“道”的关系还是没有厘清。
在笔者看来,其实无论是哪一种认识都阐明了一个事实:“文”与“道”不可分割。
在当代,关于“文”与“道”,也曾有人这样定位:“ 所谓‘文’,是指课文的语言形式,‘道’是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但是,这个看法也有偏颇。
因为“文”一旦与“语”结合起来,“文”这一概念的外延就大多了。
我们知道,“语”和“文”一旦结合起来,“文”就不单单指“文章”,它可能还包括“文学”“文化”“文字”等,远远不再是“文章”这一狭义的概念。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部分:学习建议这是韩愈提倡从师学习的一篇重要论文,文章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重要,有些语句的含义也比较难以理解,建议学习本课时采用以下方法:1.用一节课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掌握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理清文章结构,逐句理解,熟读、逐段背诵,培养语感。
3.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再分析,做一些落实与巩固性的练习。
旧知识铺垫:于的用法通常作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第一课时充分预习、熟读后完成下列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介绍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一本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南,它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教材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包含了多种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涵盖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
此外,教材还包括了语文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采用分析、解读和欣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教学评价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程度、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考试、作业、讨论等。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它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评价,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指导,学生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老王》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老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老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杨绛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题和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尊重、同情和善良的品质。
(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老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杨绛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题和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杨绛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引发学生对课文《老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老王》,理解基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老王》中的形象、主题和手法。
(2)分析作品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老王》,写一篇关于关爱底层人民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文章写作:评估学生在感悟文章中的表达能力和对关爱底层人民的理解程度。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

教案: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把握作者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及写作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能够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手法和写作风格。
(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通过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把握作者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及写作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培养学生通过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柳宗元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等。
2. 学生准备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柳宗元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特点。
(2)简要介绍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如对西山美景的描绘、寓意的表达等。
(2)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西山象征高洁、超然物外等。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风格。
(2)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5.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6. 布置作业(2)让学生选择一篇柳宗元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是指对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教育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参考来指导和辅助教学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认识语言,积累语言和发展语言的能力。
具体而言,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文学作品阅读和讨论、电影欣赏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借助媒体资源和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使语文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指为中学语文教师准备的教案、教材、课堂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有一些重要的要点需要注意。
首先,教学参考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其次,教学参考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同时,还应该提供一些教师指导,包括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的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内容应该全面且系统,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教师可以参考教材编写的教学指南,了解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建议和教学方法。
教师还可以参考一些教学案例和课堂教学设计,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人教版教案:《先秦诸子选读》《墨子》选读 《1 兼爱》

确山二高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共案时间:星期:主备人:刘娜使用人:【教学主题】《墨子》选读------《兼爱》【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知识梳理】一、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墨子,姓墨,名翟。
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
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
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
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
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字词句1·通假举要既以非之(“以”通“已”)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教驯其臣(“驯”通“训”)破碎乱行(“碎”通“萃”)贵必敖贱(“敖”通“傲”)2·古今异义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稿件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见苏轼的超然与达观
北碚区王朴中学校赵良英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于世俗处。
”(《庄子·天下》)不以苦为苦,不以乐为乐,内既非我,外亦非物,内外双谴,苦乐皆忘,掉臂独行于逆境中如履坦途,卓然特立于困窘时处之超然,此乃真人境界也!“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率性怀道,虚怀超俗;天人合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无我两忘:忘我,则能顺万物自然之性,无物而不顺,无往而不通;忘物,则明彻于无穷,能游变化之途,无往而不安,“彼且恶乎待哉”?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
苏轼《定风波》所表达的,正如庄子所谓的是一种处之超然、忧乐两忘的真人境界,从中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内心的平静、旷达与自由的精神追求。
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可谓是一位才华横溢、卓越无匹的大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众多封建士大夫所向往与恪守的信条。
以钦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人物为标榜的苏轼一路走来却仕途艰险。
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谄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于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诗人因“乌台诗案”出狱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诗人流放到黄州后,虽“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苏轼·量移汝洲表》),却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山水郎。
”(《苏轼·初到黄州》)“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
(《苏轼·答言上人》)正是诗人具有了超然情怀,才会因沙湖途中暮雨斜阳之遇,触景生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
上片,诗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雨行吟图。
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
....,足见风雨之急,雨点之大,发出声响,本是客观存在,而诗人“莫听”,风雨不足萦怀!外物不足萦怀!今日遭遇挫折怎样?“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诗人在雨中照样“吟啸”、“徐行”,艰
难困苦其奈我何?“轻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人是那样的欣赏张志和!路上遭遇的几点雨有什么关系呢?有“何妨”呢?一个傲然漠视忧患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何妨”二字表现出诗人面对艰难困苦、宦海不得志的豁达。
竹杖芒鞋行于泥泞之途,拖泥带水,比起官员商贾骑马更便捷。
前者胜过后者,何轻之有?然而相对于他们为名奔、为利忙的劳心苦形,自己不是“无官一身轻”、无财不累人么?
何以见得?诗人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谩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可见,它对于做官表示厌烦。
一个“轻”字表现出诗人淡薄功名、轻视富贵、随遇而安、悠闲自适的达观、超然情怀。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超然台记》)。
游于物之外,就是游心于物之外,也就是摆脱物对自己精神的束缚。
因而,这个“轻”,也就是精神的自由。
“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苏轼·浣溪沙》),“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等的轻松愉快、逍遥自在!
下片,写放晴后的感受,更显诗人的达观、忧乐两忘这一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乃苦境也;忽然“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夕阳送暖,此番美景本值得庆幸,然而苏子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毋庸怀疑;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晴的遭际吗?黄庭坚有“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而苏轼却说无风雨最好。
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物我两忘,冷暖不觉,顿悟人生只是过程。
如何到得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是“归去”!荣辱贵贱、爱恨苦乐又有什么区别呢?
是年秋天,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诗人超然达观的情怀又得到了再现。
在一叶扁舟中,他们饮酒诵诗,情绪甚欢。
不久客人开始吹箫,哀怨的箫声使得苏轼问他为什么作此悲声,客说曹操的著名诗篇使他“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
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面对客人的哀怨,苏轼指着流水与明月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吾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说得“客喜而笑,……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现实险象环生,却能如此平静地对待,游心于生死、功业之外,保持着无往而不乐的超然心境,便觉一切都是令人满意的了。
你看他多自由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轼追求精神的自由,“不为物役”,但他对现实人生是肯定的、乐观的,他在极不令人愉快的现实生活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他说:“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乐哉游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诗人正是本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学“归去”也,留下了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洒脱、自由的东坡居士在我们读者的心里。
附:苏轼《定风波》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张仕维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