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电影特洛伊《Troy》英文影评

电影特洛伊《Troy》英文影评第一篇:电影特洛伊《Troy》英文影评My view about 《Troy》----The shining human nature When I was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 knew something about Helen’s beauty and the war between Troy and Greece fought for her.Recently, I saw the movie--troy, and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completely and thoroughly knew about this war story.As is known to us all, this war is caused by Helen, the Spartan queen, she is so beautiful that Paris, the Trojan prince, fell deeply in love with her and persuaded her to run away with him to Troy.Then Helen’s husband, the king of Spata, decided to attack Troy and look for the help of his brother, the king of Mycenae, a selfish and brutal man, who just want to conquer troy and expand his power.In this movie,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not Helen’s beauty, but hector and Achilles’ brave and the good side of human nature the movie showed to us.First, I like hector most;he is a true hero in my mind.He desires peace and happiness, he love his country, his wife and his brother and he wants his son grow up with his care.Actually, he has won the peace for the country in the beginning, but his younger brother’s irresponsible behavior made him involved in the war again.He never complains and just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his country and his family.He bravely faced the challenge of Achil les after he killed Achilles’ cousin by mistake, even if he knew he would be killed by Achilles.Achilles is a romantic hero in his movie, he was born a skillful warrior and he never be controlled by anyone.Originally, he just fight for glory and immortality, but he changed his attitude toward the war and felt tired of the war and the fightwhen he fell in love with Briseis.That was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that he found peace and quiet.It’s the love that changed him and he died for his love at last.At the end of this movie, troy was captured by the Greeks because of a wooden horse.The two heroes and the kings all died.So there is no winner in this war.maybe the only winner is the human nature.It’s the human nature that make hector his country and his family despite of losing his own life, and it’s the human nature that make Achilles give up chasing glory and then protect the girl he loved, and it’s the human nature that make the king of troy to plead for his son’s body at night.All of these are the shinines s of human nature.第二篇:《特洛伊》影评电影《特洛伊》影评简介剧情: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
特洛伊观后感

特洛伊观后感影片《特洛伊》是一部根据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改编而成的史诗巨作。
这部电影以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进攻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剧情、演技和制作水平所深深吸引。
首先,电影中的剧情扣人心弦,一直让人紧张和期待着发展。
故事情节瞬间让我进入了那个英勇而又残酷的战争年代。
电影通过众多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了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复杂的感情纠葛。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之间的对决。
这段戏份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勇敢、荣耀和血腥,同时也体现了他们作为战士和英雄的复杂内心。
这种冲突和对抗让整个故事更加紧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电影中的演技也非常出色。
由布拉德·皮特出演的阿喀琉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出色的演技诠释了这个角色的英勇和无畏,同时也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由埃里克·巴纳演绎,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这个角色的英勇和家庭责任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精彩表演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动人。
最后,特洛伊的制作水平也令人惊叹。
电影场景的构建以及战争场面的表现真实而震撼。
特洛伊城内外的建筑、装备和服装都充满了古希腊的风格和魅力。
尤其是战争场景,通过逼真的特效和高强度的动作场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这种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在电影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不过,观看《特洛伊》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疑问和反思。
虽然电影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但我觉得电影没有充分展示特洛伊城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特洛伊文明作为古希腊历史上的重要一环,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其文化和艺术成就。
此外,电影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改编也让我产生了一些疑虑。
虽然这部电影是根据史诗改编而成,但是否能够完全还原古希腊战争的真实情景,值得思考。
总的来说,《特洛伊》是一部精彩的史诗电影,它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出色的演技和惊人的制作水平让观众感受到了特洛伊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影片赏析之特洛伊木马屠城

特洛伊木马屠城从古至今,人类发动战争的理由各式各样,有的为了权力,有的为了名利,有的为了荣誉,有的为了爱情. 在古希腊历史上最着名的一对爱人,特洛伊城的王子帕里斯,以及斯巴达的皇后海伦,两人的爱情引发了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当帕里斯把海伦从斯巴达之王身边偷走后,对他造成了无法忍耐的羞辱。
他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请求他的帮忙,阿伽门农正好也希望征服特洛伊,于是借此机会建立了一支希腊联军以讨伐特洛伊。
在这支联军中,第一勇士自然是阿基里斯,桀骜不逊的阿基里斯并不打算向任何人臣服,他向特洛伊进发,是在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而在影片中,我们将会发现,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的,是爱。
这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也曾被写入《荷马史诗》中,现在被排成了电影,那么我们就先从电影本身来欣赏一下。
先谈一下画面效果吧,影片中古式战争的大场面拍的非常好,比武场面比较有吸引力。
其中,第一勇士阿基里斯的跳跃式打法,显然吸收了一些东方的功夫样式,但不会像其他一些大片里边,动作过于夸张,就想空中飞人一样,给人一种不真实感。
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屡次在乱军中勇战杀敌,真实感更强,有血有肉。
到了双雄决斗,便达到了整部影片的高潮。
希腊大军从海上登陆看上去更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的古装版,但效果却有待于提高。
真正精彩的是特洛伊大军夜袭希腊大军营地,火攻情景设计独特,气势也是非常的磅礴。
导演在整个影片中所有的设计都是以人类的自然力量出发,人力毕竟有限,尤其是人性中常有弄巧成拙的缺陷,所以影片中也存在很多令人扼腕的场景。
影视作品嘛,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其实史诗中特洛伊战争长达数十年,并不像影片中那样,一夜变被成功屠城的。
本片大大浓缩,这个浓缩只是对时间上的浓缩,精华被没有被删除掉,这也是值得人们欣慰的一点。
本片中,从海伦与二王子私奔到木马屠城,从视觉上看来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整部影片在时间上的震撼强度恐怕还是不够的,何况只拍摄了城外的野战,全无正式的城头防攻。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电影《特洛伊》观后感《特洛伊》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战争片,由华纳兄弟公司于2004年制作上映。
影片以古希腊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特洛伊王国和希腊联军之间的一场惨烈战争。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感动和震撼。
电影《特洛伊》以逼真的场景、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演而闻名。
整个影片的视觉效果精细绝伦,场景的重现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希腊的世界。
特洛伊城的宏伟和希腊营地的繁忙都被生动地呈现出来。
特洛伊城内的美艳和庄重,与希腊战士的野蛮和勇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惊心动魄,让我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
影片的剧情紧凑且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与斯巴达王后海伦的禁忌之恋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
海伦被带回特洛伊后,希腊国王们决定发动战争夺回她。
无论是双方阵营的军事策略还是著名英雄阿喀琉斯的意外死亡,影片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让我对剧情紧张度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演员的出色表演也是该片的一个亮点。
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喀琉斯是一位勇敢且冷酷无情的英雄。
他透过自己强大的战斗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展现出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形象。
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由艾里克·巴纳饰演,他的演技精湛,将角色的情感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海伦一角由黛安·克鲁格塞琳娜·莱琳饰演,她的美丽和气质完美地展现了海伦这位传奇女性的独特魅力。
影片通过叙事手法和角色性格的展示探讨了一系列的主题。
其中包括对战争的反思、荣誉感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讨论等。
虽然特洛伊王国与希腊联军的战争充满残酷和血腥,但影片并没有对其中任何一方进行明确的道德判断。
相反,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观众被迫考虑有关战争、利益和个人选择的伦理问题。
此外,影片也探讨了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概念。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因为他与海伦的爱情而引发了一场战争,他的选择似乎注定了特洛伊的命运。
影视文学特洛伊观后感

影视文学特洛伊观后感在光影的流转中,一部史诗般的巨作——《特洛伊》悄然映入眼帘。
那宏伟的战争场面,那深情的爱情故事,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这部电影如同一场华美的盛宴,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电影伊始,那座宏伟的特洛伊城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壮观。
然而,在这座古城背后,一场关乎命运与信仰的战争正在悄然酝酿。
正如电影中所言:“战争,不过是权力与荣耀的争夺,是人性与信仰的较量。
”在这场战争中,英雄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牺牲。
电影中,赫克托尔这位特洛伊城的勇士,为了守护家园,不惜与亲弟弟帕里斯兵刃相向。
他勇敢地面对命运的安排,为了信仰与荣耀,英勇赴战。
赫克托尔的形象,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英雄,就是那些在黑暗中依然前行的人。
”他的勇敢与坚定,让我为之动容。
而帕里斯,这位特洛伊的王子,为了追求真爱,不惜背叛家园,与海伦私奔。
他的爱情,如同一朵盛开在荆棘上的花朵,美丽而脆弱。
正如电影中所言:“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它也是最具破坏力的。
”帕里斯的爱情,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与无奈。
电影中,海伦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倾国倾城的美女,成为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
她的美貌与智慧,让她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女神。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她却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
正如电影中所言:“美貌,不过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但它也可能是毁灭的开始。
”海伦的命运,让我反思了美貌与爱情的关系。
在这场战争中,最让我感慨的是雅典娜的形象。
这位智慧女神,为了阻止特洛伊战争的爆发,不惜一切代价。
她用自己的力量,化解了战争的危机,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正如电影中所言:“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雅典娜的形象,让我明白了智慧的力量。
电影中,那场震撼人心的特洛伊木马之战,无疑成为了影片的巅峰。
在战争中,特洛伊勇士们奋勇杀敌,视死如归。
他们的英勇与无畏,让我为之赞叹。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特洛伊影评

特洛伊影评有的时候,神话与历史的界限不是很分明。
在特洛伊城遗址被施里曼发现之前,特洛伊和木马记在西方世界就已人尽皆知,但没有人认为这些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历史。
直到1873年6月15日,被岁月尘埃掩埋了几千年的特洛伊城终于在施里曼的执着追寻里与世人见面。
一直以来,我对神秘的古代文明有着强烈的兴趣,很小的时候就看伊阿宋智取金羊毛,提修斯魔宫屠牛的故事,让我对希腊神话和英雄故事有着非比寻常的热情。
凡是有关古希腊的书籍或者是电影,我都爱看。
沃尔夫冈·彼德森的《Troy》自然不容错过。
特洛伊的故事,已被多次搬上屏幕,如果说以前的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讲述的话,这次的电影则更象是在重现那个人神共处、英雄辈出的年代。
去年的夏天,看了美国拍的电视电影《Helen of Troy》,那是为帕里斯王子的纯洁爱情而拍,并且把伊利亚特里英俊、勇猛又不失良善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拍成了一个以杀人为乐的嗜血狂人。
《Troy》还了英雄本来面目,可以让阿喀琉斯看着脚后跟上的箭倒下时无悔此生。
我无意拿电影故事与荷马的原著相比较,可毕竟还是不喜欢改编得太离谱的电影。
沃尔夫冈·彼德森还是让阿喀琉斯做了主角,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传奇英雄丰富的内心。
阿喀琉斯就是为了特洛伊战争而生,因为他是海神之女忒提斯与人类英雄佩琉斯的儿子。
正是在他父母的婚礼上发生了"金苹果之争",导致了特洛伊战争的爆发。
影片中,他对于战争和生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不求财富,不求美女,为的只是荣誉。
这种荣誉,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抱负。
阿喀琉斯的参战,更多是无奈和使命感。
他是刀枪不入的勇士、心气高傲的将领,也是情感丰富的血性男儿。
否则,就不会在普里阿摩向他讨还赫克托尔尸体时怜悯心。
荷马歌谣里的宠儿,彼德森一样眷顾。
电影的情节比较简单,荷马史诗里把十多年的战争浓缩到了最后的53天里,彼德森显然也是只想着眼于战争最精彩的场面、最紧张的时刻。
西方文化影视鉴赏

从《特洛伊》中看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公元前1200年,在那个人神共存的时代,那个崇尚武力的冷兵器时代,浩浩荡荡的战争气势扑面而来。
有人为正义而战,有人为和平而战,有人为一己之怨而战,有人为爱情而战,有人为权利而战,有人为私欲而战,特洛伊充斥着战争的喧嚣,特洛伊弥漫着战争的苍茫,也沐浴着英雄的荡气回肠。
战争終会结束,英雄注定要湮灭,青春会逝去,梦想会幻灭,爱情会消散,但是,英雄们的精神必将横贯历史,泽被古今。
英雄的人永远有着自己的执着而高贵的追求,在平凡中显现出伟大。
阿基里斯追求英雄的荣誉,他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战争中的荣誉。
他要留名,他要成为最伟大的英雄,让千年后的人们依然传诵他的传说。
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不是为某一个人而站,我是为了全希腊,我是为了希腊的战士和他们的妻儿而战。
尽管他明白,无论英雄还是凡人都将湮没于历史,他还是敢于抛开外界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信仰。
出征前,母亲文预言,他将因战争而名垂千古,也会因战争失去生命,但他无畏的选择了战斗。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在战火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当英雄的梦想与凡人的爱情不可兼得时,他放弃了一生的最高追求,选择了飘渺但高贵的爱情。
这种追求的抉择让平凡的爱情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也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
赫克托尔一生追求完美。
他让他的士兵明白一个男人的尊严:维护自己的荣誉,爱护自己的妻儿,保卫自己的国家。
做个简单的男人,是那个时候多么难以实现的梦想!尽管他鄙视弟弟的怯懦,可是作为兄长他承担了罪责;而在误杀阿咯琉斯的堂弟后,他坦然地接受挑战,走向死亡。
当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包围的时候,他毅然代替年迈的父王指挥军队,担起了保卫家园的重任。
即便妻子请求他留在家里不要参加战斗,也被他委婉地拒绝了。
一个已经习惯了在最前线作战的英雄,当他安排好唯一挂念的妻儿的退路以后,毅然决然地接受了阿喀琉斯的决斗。
这是一场悲壮的战斗,这是两个名副其实的英雄之间的决斗,赫克托耳虽然在这场决斗中死去,可是他英气的面庞永远留在了特洛伊民众的心里。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摘要】电影《特洛伊》是对文学经典的重新构造,通过改编的历史背景与原著差异的呈现,塑造了人物性格及关系,重新演绎了情节和主题。
视觉效果突显经典意义,文学元素在电影中得到重现。
这种重构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艺术体验,并影响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和认知。
电影反映了文学作品适应不同媒介形式的探讨,展现了对经典的敬意和创新,引发观众思考不同形式在文学作品再现中的可能性。
电影《特洛伊》的重构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拓展了观众对文学经典的审美和理解层面,进一步推动了文学作品在多样化传播媒介中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特洛伊》,文学经典,重构,改编历史背景,人物性格,情节,主题,视觉效果,艺术价值,影响,媒介形式适应。
1. 引言1.1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电影《特洛伊》作为对文学经典《荷马史诗》的改编,在重构原著的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风貌。
通过重新演绎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以及展现视觉效果,电影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重现。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改编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原著的差异呈现,使故事更加生动贴近现实。
人物性格及关系的塑造也更加细腻真实,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情节和主题的重新演绎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和思考,在呈现出激烈战争与人性的冲突的也突出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视觉效果在电影中的精彩呈现也对经典意义进行了突显,通过场景的布置、服装的设计以及特效的运用,使故事更加生动和震撼。
文学元素在电影中的重现也使观众更易接受和理解故事内涵,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影响着观众对原著的理解和认知。
这也引发了对文学作品适应不同媒介形式的思考,展现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无限可能性。
2. 正文2.1 改编的历史背景与原著差异的呈现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在改编的历史背景与原著差异的呈现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电影《特洛伊》的悲剧美西方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有着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而电影《特洛伊》虽然是基于《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关于对特洛伊战争的记叙,但是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却又和《荷马史诗》有着大相径庭的手法。
首先,是在电影的开端,观众的视角是从战争结束后随着一只狗而慢慢转移,随着狗在海滩的奔跑,我们看到整个持续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带来的结果,整个特洛伊城都已被希腊联军烧杀抢掠一空,海滩上到处都是战死的战士的尸体。
唯一活着的生物也就只有这条曾经在特洛伊城生活的狗了。
随即,随着电影中视角的转换,场面回到了战争开始的前夕,即特洛伊城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为了和希腊诸国的和平相处,派自己的两个王子去希腊的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议和。
而阿伽门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统帅全希腊的野心在征战。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阿喀琉斯举世无的双勇武以及他桀骜不逊的性格。
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对手萨色里英雄巴古力斯,阿喀琉斯仅用一招就程功将他击杀。
但面对萨色里国王的归附时,阿喀琉斯自傲地说道:“我不是他(阿伽门农)的战士,我只为自己的荣誉而战。
”而这样的勇武,和对荣誉的重视也注定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必定会为了建立属于自己永垂不朽的荣誉而展现自己的武艺。
而这,也是《特洛伊》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悲剧性,即命运悲剧。
在《特洛伊》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悲剧,所以,海伦必定会被帕里斯带回特洛伊,而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也必定会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死去。
所以当画面转到希腊诸国准备组成联军攻打特洛伊时,尽管阿喀琉斯知道自己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对自己的未来的两个预言,也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特洛伊战争是必死的结果时,他还是依旧选择的参战,因为对他而言,荣誉远比自己的生命重要。
所以,当希腊人第一次踏上特洛伊的海滩时,阿喀琉斯率领他的阿开亚黑甲军,冲在整个希腊联军的最前面,他们无所畏惧,勇猛地斩杀着每一个对手,即使是阿波罗的神庙,阿喀琉斯也依旧毫不退缩。
而这也正是导致了他最后会死在特洛伊城墙下的一个伏笔。
另一个最重要的伏笔则当然是阿喀琉斯的三次愤怒。
他的三次“愤怒”带来了三次事件。
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愤怒,即他的表弟兼好友的特洛克罗斯因为他的不参战而私自偷了他的盔甲参加战斗最后被赫克托尔杀死在战场上。
这使得他无比的伤心,同时也导致了他对赫克托尔无比的愤怒,所以他只身一人驾车到特洛伊城门前叫阵,要求与赫克托尔决斗。
而当他面对赫克托尔并开始决斗时,他简直就是地狱地来的修罗。
他视死如归,一招一式勇猛而残酷地击杀着赫克托尔,但当看到赫克托耳因为被石头绊倒而崴了脚时,他主动扔掉了自己盾牌,并大叫道“我不希望我的对手输在一块石头上。
”这里,足以表现他的荣誉意识,但是当他将赫克托尔杀死后,却将赫克托尔的尸体绑在车后并拖回了希腊联军的驻地。
这种不尊重对手和死者的做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
而尽管电影中没有涉及到天上奥林匹斯诸神对特洛伊战争的态度和争斗,但是熟悉《荷马史诗》的人都知道,阿喀琉斯最后正是死在阿波罗借帕里斯射出的箭下。
而在电影《特洛伊》中,却将阿喀琉斯的死亡处理得更为悲剧性,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是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荣誉,因此对他而言,所有的特洛伊人都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取得荣誉方式毫无疑问是斩杀战场上的每一个特洛伊人。
可阿喀琉斯最后的死亡却是因为希腊人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破城后,他为了拯救被阿伽门农欺辱的特洛伊小公主布里赛伊斯而被出现在自己身后要替自己兄长赫克托尔报仇的帕里斯用箭射中脚踝后乱箭射死。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远胜过《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被阿波罗一支金箭射死,而悲剧性也更为强烈。
反观电影中的另一位伟大的英雄——赫克托耳,则有着比阿喀琉斯更为鲜明的命运悲剧。
他本应该是特洛伊的下一个国王,但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帕里斯在和自己一起代表特洛伊去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墨涅劳斯商讨特洛伊和斯巴达议和的大事。
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疼爱的弟弟帕里斯勾搭上了墨涅劳斯的妻子,斯巴达的王后,海伦。
在准备启程回特洛伊的最后一个晚上的酒宴上,尽管赫克托尔意识到帕里斯可能做出不利于这次议和的举动来,并多次警告他,但是最后却还是没能阻止帕里斯将海伦带上船。
这直接导致了赫克托尔命运悲剧的开端。
在回到特洛伊城后,赫克托尔知道希腊人一定会发动对特洛伊的战争,所以他也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
可是当战争开始,他第一次面对阿喀琉斯时,他意识到了自己最终一定会战死的结果。
在阿波罗神庙,他第一次和阿喀琉斯交手,但是却丝毫没能从阿喀琉斯占到任何的便宜,这也使他意识到他不是阿喀琉斯的对手,而特洛伊也决不能正面同有着阿喀琉斯的希腊联军作战。
而当阿喀琉斯因为阿伽门农霸占了他的女俘并在召开将领会议时轻视他的荣誉时,他愤怒的拔出了自己的宝剑并宣布退出战斗。
当赫克托尔知道这个消息后,在特洛伊王城的长老会议上,当他听到长老们都建议要乘机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只有当阿喀琉斯真正地离开的特洛伊,才是他们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也只有那样,他们才能有击败希腊人的希望。
可是很可惜,他的父亲却相信了长老和祭司的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决定趁夜攻击希腊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所以才导致赫克托尔将穿了阿喀琉斯盔甲的特洛克罗斯误认为是阿喀琉斯,并将他杀死。
而当他意识到穿盔甲的那个人不是阿喀琉斯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悲剧的命运,他知道阿喀琉斯迟早会找他来报仇的,所以在决斗的前夜,他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了特洛伊的密道,做好了所有的安排。
当然,特洛克罗斯的死直接导致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从而导致最后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的决斗并被阿喀琉斯杀死后将尸体拖回希腊联军驻地。
看到这里,我本应该为赫克托尔感到悲伤,但是仔细想想,我却觉得对于赫克托尔而言,这更是一种悲哀。
是种无法抗争毁灭的命运的悲哀。
而纵观整个《特洛伊》中的其他人物,也无一不是带有一种悲剧的命运。
如:帕里斯、海伦,两人虽然在影片的开始有着一种看似幸福的生活,并如愿以偿的得以生活在一起,但是却是因为两人的私奔而导致了这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的爆发。
而最后,也还是不得不离开被希腊人洗劫一空的特洛伊城,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纵观整部《特洛伊》电影,其实更多的是像在欣赏一部战争与爱情的悲剧。
整个影片中虽然不缺乏搞笑、快乐的元素,如:希腊诸国组成联军时,阿伽门农派人去伊大卡找奥德修斯时,奥德修斯那戏谑的动作以及对两个使者的愚弄。
以及影片前段墨涅劳斯宴请特洛伊使团等情节。
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只是为了更加鲜明突出本影片的悲剧性。
正所谓“以乐写哀,远胜于以哀论哀。
”影片前面对各位人物的生活越是描写的有趣味,同影片后半段战争带来的死亡的对比就越是明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就越是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回归到美学的角度上,我认为《特洛伊》中所谓的悲剧美,其美主要是影片中所描述的人物与自身的命运抗争,但是却又始终无法逃脱命运带来的种种灾难,最终导致死亡。
即可以理解为美学上的悲剧,因为影片中的那些战争的宏大的场面,以及希腊和特洛伊作战时的那种杀伐,甚至是影片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对于处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这种冷兵器肉搏的血腥战争的我们而言,毫无疑问这些都给我们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或强劲气势,以及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而这样的一种压迫无疑会引起我们精神或者内心深处一种震撼与痛感;因为我们在欣赏这部影片中种种情节的同时,我们也会很明显地感觉到电影中那些杀戮对我们而言是多么让我们觉得胆寒,这也正是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却处于一种低于对象的状态,从美学上来看,这样的一种状态,则正是构成悲剧的必要的一种状态。
让我们再次回到电影上,结合电影的情节来具体阐述这部电影的悲剧性。
就整部《特洛伊》的主要情节来说,其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代表自己国家同希腊的斯巴达议和时,抢走了当时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即斯巴达的王后。
因此,斯巴达的国王找到自己的哥哥——希腊诸国的领主:阿伽门农,倾希腊诸国之兵攻向了特洛伊。
兵临城下,特洛伊的长老们忙成一团,大家都认为为了一个女人而让国家陷入战争不可理喻。
于是长老们一致要求王子把海伦还给斯巴达人,帕里斯将海伦带到了长老院,一片沉静之后,长老们说了一句话:为海伦而战! 这一战就是十年。
最终导致的特洛伊的战败后被掠夺一空并被焚毁。
”从我们现在看来,为了一个女人而导致两个国家交战十年,并最后导致一个无比富饶的国家的毁灭,和一群英雄的战死;其中特洛伊城的毁灭,特洛伊人的流离失所导致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深入内陆这样的一个情节,很容易引起我们情感上的怜悯;但双方作战时那种近似炼狱般地厮杀的情节,却有让我们对当时所谓的“英雄”、“荣誉”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而这恰恰是《特洛伊》的悲剧性塑造地最为出彩的地方,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些情节所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欣赏这部影片时,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欣赏电影《特洛伊》这样一个审美活动时,我们作为审美主体,已经完全被作为审美对象的电影《特洛伊》当中这些情节所爆发出来的震慑人心的情节所压制。
而这样一种压制则必然将引起我们的痛感,从而导致我们在这个审美活动中同电影中的这些情节在情感和精神上发生一种矛盾冲突,也就是所谓的主客体的矛盾激化。
矛盾激化的最后结果毫无疑问,当然将会是作为主体的我们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爆发从而打破电影中这些情节带来的压制,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不仅超越了电影中这些情节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压制,也超越了之前自己被这些情节所造成的压制,这样的一个审美过程,在美学上我们可以称为“崇高”。
而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悲剧”更为恰当。
当然,《特洛伊》这部电影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一种悲剧效果,和它本身所记录的故事是取材于《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记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我看来,一部好的带有悲剧性的电影,必定和它所承载的题材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因为《荷马史诗》中的对“特洛伊战争”的描述,本就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描述。
试想,如果一部电影本身所承载的题材本就是诙谐、轻松、没有沉重感的,这样电影我想无论怎么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或者是血腥残酷的画面,都是不能引起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的一种痛感,也就无从说起被客体所压制了,也就构不成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了。
谈到这里,其实我们也应该多少明白了一点,作为一部史诗悲剧,电影《特洛伊》的成功可见一斑,不仅再现了《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所描写的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其中所塑造如: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帕里斯、奥德修斯、阿伽门农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的英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向每一位欣赏这部电影的观众呈现了作为电影的《特洛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也带给了每一位欣赏它的观众一种独一无二的刺激的审美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