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功》

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功》
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功》

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功》

设计人: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09级物理二班

谈马平(40906056)

《功》教学设计

【课题】《功》

【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追寻守恒定律展开。探究守恒定律一定涉及能量的转化过程,而要进一步研究能量的转化,最终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功的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是为引入功、进一步探究能量作铺垫的。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还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探究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律等知识打好基础。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五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学情分析】

对于功的概念与应用,在前面讲了力的合成与分解、标量与矢量,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开始感性认知,并用实验进行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境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也是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为教学线索的。从追寻守恒量谈到能量的转化,从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引入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学生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景引出一般情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研究得出功有正、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αcos Fl W =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来历,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αcos Fl W = 只适用于恒力,l 应为对地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

1、从“为什么要引入功”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3、在推导αcos Fl W =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功”和“功”的来历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使学生体验到物理学家在追寻守恒量和守恒定律过程中所做的研究过程。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教学用具

弓箭、重物、锯、木板、榔头、钉子、起子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力、位移、角度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比值定义法.

教学难点

1. 探究思路的形成和实验条件的控制。

2. 用公式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像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合成与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过程,可见,功与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因此,在本章追寻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功。 设问:为什么要引入功?

二.通过演示和事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请同学举例能量发生变化的例子。

演示:射箭运动

通过学生举例和教师演示射箭运动的分析发现力对物体做功的确导致了物体能量的变化。

又如书本P4图5.2-1甲:货物在起重机的作用下重力势能增加了;乙:列车在机车牵引下动能增加了;丙: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下弹性势能增加了。上述事例也说明能量发生变化,一定有力对物体做了功,反过来,力对物体做了多少的功,就意味着有多少的能量发生了转化。可见,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通过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work”不就是“工作”吗?那“做工”和“做功”意思是不是一样?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功”的来历和做功的因素。

互动演示:请同学背或抱着一桶纯净水。

教师“命令”:“你今天的‘工作’就是抱着这桶纯净水站一个小时。”

提问学生:“这个同学有没有在工作?”,“有没有使这桶纯净水的能量发生改变?”

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使学生明白这种情况是劳而无“功”,对纯净水桶的运动能量并无影响。因此从有没有对物体的能量变化产生影响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影响做功的因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汽车刹车的情况。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要使两辆完全相同的以同样速度行驶的汽车停下来,从受到的阻力大小和通过的位移大小考虑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较大的阻力,通过较小的位移,使车停下;还有一种是车受到较小的阻力,通过比较长的位移使车停下。两种方法在改变车的运动能量上是等效的,可见,做功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做功是和两个因素相联系的,一个是力,还有一个是在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大小。

实际上物理学家在定义功的过程中,还考虑了大量的实际生产工作。

演示:锯木头、敲钉子等工作。

我们说物理来源于生活,功的定义也是如此。

如锯木头,可以分为“推锯”和“拉锯”两个动作;敲钉子,可以分为“举锤子”和“碰钉子”两种动作。物质生产工作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动作组合起来的。即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实也只是一些推、拉、踏、旋等简单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连续的活动罢了。而推是向前用力,拉是向后用力,踏是向下用力,举是向上用力,旋是边推边拉,碰是快推或快拉,而拉又是向后的“推”。归结起来,所有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说都是不同方向的“推”,而“推”显然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单位。而之所以能构成推的动作,必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作用力,二是移动的距离,两者缺一不可。显然,功定义成力和在力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是非常准确的。这也是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和生活相统一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

四.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借鉴等效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出求功的一般表达式α

W=

Fl

cos

特殊情景1:

如图,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

用下前进L位移,力F做功多少?

特殊情景2:

如图用竖直向上的提力提水桶

水平匀速前行一段位移l ,提力对水

桶有没有做功?做了多少功?

一般情景3:

一般的情况力F 的方向与运动

方向并不一致,也不是与运动方向

发生的位移相垂直,力F 方向与运

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力F 对物体

有没有做功呢?

若做了功,所做的功是多少?

a .提出猜想:

通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交流猜想。可能提出几种猜想:

(1)力F 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的夹角α没有关系。

(2)力F 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的夹角α有关系。

同样一个力F 作用方向不同,在改变物体能量上效果不相同,可从两种特殊情况作定性分析,否定猜想(1)。

对猜想(2)提出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理论验证的思路。

b .师生交流协作,学生分析论证,验证猜想:

1、教师启发:运用矢量分解,把一般情境问题转化为二个简单的特殊问题,同时渗透等效思想。

2、学生论证:

c 。优化表述论证成果:一般的情况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即αcos Fl W =

五.从一般到特殊,深化对αcos Fl W =的认识

讨论一个力做功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

(1)当α= π/2 时 ,cos α=0,W =0。表示力F 方向跟位移l 的方向垂直时,力F 不做功。物体在这个力F 作用下能量不发生变化(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小)

(2)当0 ≤ α< π/2 时,cos α > 0,W>0。表示力F 对物体做了正功。

(3)当π/2 < α ≤ π 时,cos α < 0,

W <0。表示力F 对物体做了负功。

功既可以是正值,还可以是负值。

结合书本P5图5.2-5

进一步讨论正功和负功含义(仅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αcos 1l l =αcos 2l l =αcos 1Fl Fl W =

=αcos 1Fl l F W ==αsin 2F F =αcos 1F F

=

水平,对运动只学习了直线运动,因此对物体的能量也只限于讨论运动物体的能量):

(1)正功: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动力,对物体而言是输入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增

加。

(2)负功:力对物体做负功时,

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阻力,对物体而

言是输出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

减小。也可以表述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例如某个力做了-10J 的功,可以说这个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10J 的功。

顺便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J 。1J 等于1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 的位移时所做的功。即m N m N J ?=?=1111

六.功的拓展研究

1: 功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引导学生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讨论功是标量还是矢量。

得出:力做功的效果表现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或减少了)。也就是做功能增加(或减少)作用物体的能量。而能量没有方向性。那么促使能量变化的力的作用效果——功也没有方向性。可见,功是标量,正负不表示方向,仅表示做功的性质。

通过例题探究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例 质量为m 的物体沿着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下滑L 的距离,斜面保持不

解:ααs i n

)90cos(mgl mgl W G =-=

090cos == l F W N F N N F G W W m g l l mg W +==ααsin

)sin (=合 我们发现:物体所受合力做的功恰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若斜面粗糙,上面结论是否还成立?

ααsin )90cos(mgl mgl W G =-=

090cos ==

l F W N F N αμc

o s m g l W f F -= f N F F G W W W m g l l mg mg W ++=-=-)cos (sin

)cos sin (θμααμα=合 若斜面粗糙,同样发现上面结论成立。因此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而这再一次验证了功是标量,运算遵循代数法则。 上例中,若物体在光滑斜面上向下滑行过程

中,斜面同时往后退,判断重力和支持力做功性质。

我们发现,同一个客观的运动,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位移是不同的。因此,一般在中学物理中我们约定,计算功位移都以地面为参考系。

七.功的拓展研究2

新的问题情境:如图:小木块受到水

平向右的拉力F=1N 作用,在水平地面上

向右移动了l =1m 后,再然后拉力大小不变又向左拉了来回到原处。求:拉力F 所

做的功。

通过分析、引导得出:功的计算公式αcos Fl W =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拓展推广研究并留下新的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功的计算式αcos Fl W =不适用于变力做功,那么对于物体在受到变力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做

功的情况是不是有新的求变力做功的理论和方法呢?

例如用水平力F 拉伸弹簧L 的距离,如何求这个变力做功呢?(留下悬念,为

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好伏笔。)

这个问题留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解决

板书设计

αcos 1Fl l F W ==αsin 2F F =αcos F =αcos l =cos 2l l =αcos 1Fl Fl W ==只适用于恒力做功。θ

【教学流程】

符号说明:

教师活动媒体选用学生活动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功》

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功》 设计人: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10级物理一班 王玉

【课题】《功》 【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功的公式W = Fs”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力作用效果的角度导出功的一般公式W = Fscosα,突出了力有空间积累的效果。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开发。 【学情分析】 对于功的概念与应用,在前面讲了力的合成与分解、标量与矢量,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开始感性认知,并用实验进行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境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物体所受的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功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ppt ,flash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力、位移、角度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比值定义法. 【教学难点】 1.探究思路的形成和实验条件的控制。 2.用公式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像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合成与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过程,可见,功与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因此,在本章追寻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功。 设问:为什么要引入功? 二.通过演示和事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请同学举例能量发生变化的例子。 利用Flash演示:射箭运动 通过学生举例和教师演示射箭运动的分析发现力对物体做功的确导致了物体能量的变化。

信息化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教学条件的不断改进,信息化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运用到高中的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易懂起来,从而为拓宽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图文结合的物理课件激发兴趣 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而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进行物理讲解,没有各种配图的说明使原本丰富的物理知识变得索然无味,从而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将信息技术普及到高中物理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黑板展示课堂教学模式,制作丰富生动的物理课件,利用课件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授课,强化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服务程度。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对学生进行课堂教授,在进行问题导入时就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在屏幕上分别放置一张工人运沙子的图片、一张学生推墙壁的图片、一张田径运动场上起跑的照片,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内容分析其中存在的摩擦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研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将自己理解的摩擦力的图示画出来,然后让其余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学生说:“在运送沙子的过程中,车轱辘与地面、人的鞋子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存在物体才能进行运动”。有学生说:“人在推墙时由于墙的重力太大,人给的推理小,因此脚下的摩擦力不足以引起墙的移动。”对于最后一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也是脚下、和手的摩擦力使得人在起跑时获得不一样的初始速度。利用物理课件,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将重点内容进行不同颜色和加粗的标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到标红或加粗的字体,就会自觉重视学习的态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二、融入物理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微观和宏观的理论及实验,其中具备许多无法用眼睛分析理解的现象,如果学生的思维程度达不到要求就很难理解某些知识点,更谈不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以致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就能够突破这些难以捕捉和察觉到的界限,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进行可视化,并

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功》

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功》 设计人: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09级物理二班 谈马平(40906056)

《功》教学设计 【课题】《功》 【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追寻守恒定律展开。探究守恒定律一定涉及能量的转化过程,而要进一步研究能量的转化,最终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功的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是为引入功、进一步探究能量作铺垫的。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还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探究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律等知识打好基础。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五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学情分析】 对于功的概念与应用,在前面讲了力的合成与分解、标量与矢量,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开始感性认知,并用实验进行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境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也是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为教学线索的。从追寻守恒量谈到能量的转化,从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引入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学生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景引出一般情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研究得出功有正、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αcos Fl W =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来历,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αcos Fl W = 只适用于恒力,l 应为对地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c4613655.html,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探究 作者:李悌福 来源:《文理导航》2020年第11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就是借助信息手段整合各种资源,构建物理高效课堂,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出发,对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信息化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下,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物理课堂的重点在于对现代化信息的有效运用,通过互联网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其中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分层教学,以及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物理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工具,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高中物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具有内容抽象系统、学习难度大的特点。突出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成为了高中物理课高效性的判断依据,也是高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对信息化教学较为提倡,但是对教师的培训、考核和问题研究显得份量不足。并且信息技术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成为了考验授课教师能力的重要方面。另外,对于教学资源的共享问题一直是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查阅资料进行备课的时候,对于一些有用的资源无法获取,造成课程内容的不完整性。 二、推进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创设情境是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物理,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注入生命力和活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有限,不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原本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物理课堂的过程中,重点在于现代化、高科技信息的合理运用,进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起一整套效率更高、科学性更强的教学体系。教师只有实现教学内容多种形式的充分演示,才能够实现学生对于高中物理兴趣的提升。可以说,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趋势与主流。 1.信息化教学对于高中物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中学生在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就决定了学校也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过去单纯的参考书本中的内容变为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获取更多、更新的相关资料,满足学生日趋多样化的实际需要。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激发他们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与热情。 同时,引入信息化技术也是出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的考量。由于高中学生身处思维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发散求异思维,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

2.推进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2.1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只有确保广大教师的思想足够开放,才能使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在结合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前提下,将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作为动力,实现教学体系与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应时刻注重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使信息技术真正的走入课堂,得到师生们的认可和支持。但在一线教学实验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由于对信息技术并不认可,对其在课堂中的引入和应用有所抵触,造成了他们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尝试时未能选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教学模式,自然也就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显着提升,这反过来又成为了他们对信息化教学不支持、不赞成的一项有力的“论据”.基于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应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教师们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接受和认可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下选择最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2.2 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清晰定位 在将信息技术引入高中物理课堂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教师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他们错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的主体与核心,这必然会导致课堂重心的偏移。这种偏移将会使广大师生放松了对于教材与学科本质的重要性的关注,错将信息技术这种辅助型工具当成了教学的主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正确把握课程本身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关系,确保轻重分明,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辅助手段,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此外,教师必须掌握通过信息技术来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有效措施,这样才有可能处理好教学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更好地共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学习热情的激发贡献力量。例如,如果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波的形成这一模块时只是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却不结合适度地讲解和阐释,必将会导致教学环节重心偏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将波形成的原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展示的同时还适当穿插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对这一课题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其不偏离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