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物理课堂的过程中,重点在于现代化、高科技信息的合理运用,进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起一整套效率更高、科学性更强的教学体系。教师只有实现教学内容多种形式的充分演示,才能够实现学生对于高中物理兴趣的提升。可以说,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趋势与主流。

1.信息化教学对于高中物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中学生在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就决定了学校也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过去单纯的参考书本中的内容变为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获取更多、更新的相关资料,满足学生日趋多样化的实际需要。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激发他们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与热情。

同时,引入信息化技术也是出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的考量。由于高中学生身处思维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发散求异思维,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

2.推进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2.1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只有确保广大教师的思想足够开放,才能使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在结合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前提下,将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作为动力,实现教学体系与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应时刻注重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使信息技术真正的走入课堂,得到师生们的认可和支持。但在一线教学实验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由于对信息技术并不认可,对其在课堂中的引入和应用有所抵触,造成了他们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尝试时未能选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教学模式,自然也就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显着提升,这反过来又成为了他们对信息化教学不支持、不赞成的一项有力的“论据”.基于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应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教师们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接受和认可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下选择最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2.2 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清晰定位

在将信息技术引入高中物理课堂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教师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他们错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的主体与核心,这必然会导致课堂重心的偏移。这种偏移将会使广大师生放松了对于教材与学科本质的重要性的关注,错将信息技术这种辅助型工具当成了教学的主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正确把握课程本身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关系,确保轻重分明,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辅助手段,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此外,教师必须掌握通过信息技术来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有效措施,这样才有可能处理好教学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更好地共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学习热情的激发贡献力量。例如,如果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波的形成这一模块时只是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却不结合适度地讲解和阐释,必将会导致教学环节重心偏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将波形成的原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展示的同时还适当穿插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对这一课题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其不偏离预期的教学目标。

2.3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强化信息化教学效果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适度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比如在学习光线折射规律这一模块时,教师可以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进行各种资源的展示,并引导学生绘制图形进行讨论分析,这对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认识程度的加深都有重要意义。仍以此知识点为例,大多数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都能够总结出如下结论:2.3.1 如果光线以某种角度从玻璃的一侧射入,其将会在玻璃内部产生一定程度的折射,折射后光线的角度将会有所改变,但不会凭空消失;2.3.2 如果光线在通过不同的玻璃时,入射光与折射光都彼此平行,那么这两块玻璃必然也是平行的。通过类似于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对于物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必将大大加强,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实际上也正在于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导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控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若学生难以解决,教师应及时、适度地予以帮助,并在总结教学环节时充分鼓励和表扬所有学生,进而鼓励更多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提供正面影响和有益帮助。

结语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充分重视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信息量更大、趣味性更强的新平台。同时,教师还应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独自完成教学信息的筛选、处理以及存储,从而使学生真正培养起科学、高效的自我学习习惯以及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进一步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达江云 . 基于信息化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 中国教育技术装

备,2013,(4):21-22.

[2] 赵飞 . 论如何加强高中物理的信息化资源建设[J]. 新课程学习?中

旬,2013,(8):140-140.

[3] 徐永强 . 信息化条件下高中物理教师备课模式研究[J]. 未来英才,2014,(12):39-39.

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功》

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功》 设计人: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10级物理一班 王玉

【课题】《功》 【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功的公式W = Fs”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力作用效果的角度导出功的一般公式W = Fscosα,突出了力有空间积累的效果。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开发。 【学情分析】 对于功的概念与应用,在前面讲了力的合成与分解、标量与矢量,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开始感性认知,并用实验进行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境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物体所受的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功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ppt ,flash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力、位移、角度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比值定义法. 【教学难点】 1.探究思路的形成和实验条件的控制。 2.用公式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像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合成与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过程,可见,功与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因此,在本章追寻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功。 设问:为什么要引入功? 二.通过演示和事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请同学举例能量发生变化的例子。 利用Flash演示:射箭运动 通过学生举例和教师演示射箭运动的分析发现力对物体做功的确导致了物体能量的变化。

信息化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教学条件的不断改进,信息化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运用到高中的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易懂起来,从而为拓宽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图文结合的物理课件激发兴趣 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而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进行物理讲解,没有各种配图的说明使原本丰富的物理知识变得索然无味,从而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将信息技术普及到高中物理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黑板展示课堂教学模式,制作丰富生动的物理课件,利用课件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授课,强化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服务程度。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对学生进行课堂教授,在进行问题导入时就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在屏幕上分别放置一张工人运沙子的图片、一张学生推墙壁的图片、一张田径运动场上起跑的照片,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内容分析其中存在的摩擦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研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将自己理解的摩擦力的图示画出来,然后让其余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学生说:“在运送沙子的过程中,车轱辘与地面、人的鞋子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存在物体才能进行运动”。有学生说:“人在推墙时由于墙的重力太大,人给的推理小,因此脚下的摩擦力不足以引起墙的移动。”对于最后一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也是脚下、和手的摩擦力使得人在起跑时获得不一样的初始速度。利用物理课件,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将重点内容进行不同颜色和加粗的标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到标红或加粗的字体,就会自觉重视学习的态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二、融入物理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微观和宏观的理论及实验,其中具备许多无法用眼睛分析理解的现象,如果学生的思维程度达不到要求就很难理解某些知识点,更谈不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以致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就能够突破这些难以捕捉和察觉到的界限,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进行可视化,并

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功》

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功》 设计人: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09级物理二班 谈马平(40906056)

《功》教学设计 【课题】《功》 【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追寻守恒定律展开。探究守恒定律一定涉及能量的转化过程,而要进一步研究能量的转化,最终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功的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是为引入功、进一步探究能量作铺垫的。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还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探究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律等知识打好基础。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五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学情分析】 对于功的概念与应用,在前面讲了力的合成与分解、标量与矢量,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开始感性认知,并用实验进行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境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也是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为教学线索的。从追寻守恒量谈到能量的转化,从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引入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学生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景引出一般情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研究得出功有正、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αcos Fl W =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来历,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αcos Fl W = 只适用于恒力,l 应为对地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739798.html,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探究 作者:李悌福 来源:《文理导航》2020年第11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就是借助信息手段整合各种资源,构建物理高效课堂,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出发,对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信息化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下,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物理课堂的重点在于对现代化信息的有效运用,通过互联网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其中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分层教学,以及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物理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工具,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高中物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具有内容抽象系统、学习难度大的特点。突出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成为了高中物理课高效性的判断依据,也是高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对信息化教学较为提倡,但是对教师的培训、考核和问题研究显得份量不足。并且信息技术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成为了考验授课教师能力的重要方面。另外,对于教学资源的共享问题一直是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查阅资料进行备课的时候,对于一些有用的资源无法获取,造成课程内容的不完整性。 二、推进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创设情境是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物理,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注入生命力和活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有限,不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原本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物理课堂的过程中,重点在于现代化、高科技信息的合理运用,进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起一整套效率更高、科学性更强的教学体系。教师只有实现教学内容多种形式的充分演示,才能够实现学生对于高中物理兴趣的提升。可以说,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趋势与主流。 1.信息化教学对于高中物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中学生在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就决定了学校也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过去单纯的参考书本中的内容变为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获取更多、更新的相关资料,满足学生日趋多样化的实际需要。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激发他们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与热情。 同时,引入信息化技术也是出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的考量。由于高中学生身处思维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发散求异思维,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

2.推进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2.1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只有确保广大教师的思想足够开放,才能使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在结合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前提下,将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作为动力,实现教学体系与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应时刻注重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使信息技术真正的走入课堂,得到师生们的认可和支持。但在一线教学实验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由于对信息技术并不认可,对其在课堂中的引入和应用有所抵触,造成了他们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尝试时未能选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教学模式,自然也就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显着提升,这反过来又成为了他们对信息化教学不支持、不赞成的一项有力的“论据”.基于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应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教师们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接受和认可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下选择最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2.2 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清晰定位 在将信息技术引入高中物理课堂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教师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他们错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的主体与核心,这必然会导致课堂重心的偏移。这种偏移将会使广大师生放松了对于教材与学科本质的重要性的关注,错将信息技术这种辅助型工具当成了教学的主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正确把握课程本身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关系,确保轻重分明,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辅助手段,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此外,教师必须掌握通过信息技术来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有效措施,这样才有可能处理好教学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更好地共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学习热情的激发贡献力量。例如,如果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波的形成这一模块时只是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却不结合适度地讲解和阐释,必将会导致教学环节重心偏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将波形成的原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展示的同时还适当穿插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对这一课题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其不偏离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