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检查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检查

综 述骨质疏松的影像学检查武警医学院教务处 郝占国 付维林 综述 沈 文 审校 (天津300162)关键词 骨质疏松 影像学 检查1 骨质疏松定义自1985年由Pommer首先提出内骨质疏松一名后,骨质疏松的定义几经修改,但很难有一个全面的令人满意的结果,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骨质疏松研讨会上,对骨质疏松有一最新定义:骨质疏松是低骨量,骨组织细微结构破坏伴有骨的脆性和骨折的易患性增加的系统性骨骺疾病[1]。

2 发病机制骨质疏松发病机理尚未明确。

按病因分为原发性(生理性)和继发性(病理性)骨质疏松。

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目前的主要观点认为有:(1)钙吸收不足;(2)雌激素水平下降;(3)对维生素D3(VD3)的活化障碍。

2 1 钙吸收不足 骨组织支持人体运动的力学强度主要由骨矿来保证,绝经后造成力学强度降低的直接原因是骨矿丢失,消化系统慢性疾病,胃切除术后均有钙水平下降,均可引起骨质疏松[2,3],人和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到负钙平衡引起的骨质疏松。

2 2 雌激素水平下降 早在1994年Albright就注意到骨质疏松在绝经后妇女中较多,提出了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与骨质疏松发病有关,切除卵巢后中年妇女短期内即出现明显的骨量丢失[3],亦证实了此观点。

但绝经后雌激素变化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不清,多数学者认为雌激素影响骨的形成与转换的作用[4]主要是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这种骨重建不平衡形成负钙平衡,其结果是骨量丢失,以松质骨更明显,丢失后骨钙从尿中排除。

若给予雌激素治疗可抑制上述过程,阻止骨量丢失。

2 3 对维生素D3的活化障碍 人体内对钙在肠道吸收起最大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是VD、VD3首先在肝脏内进行位羟化,转变为25(OH)D3然后进一步在肝脏内进行羟25位羟化,转变为25(OH)D3进一步在肾脏内进行1-a位羟化,生成最终活性形式1.25(OH)2D3。

这样才能促进Ca 在肠道内的充分吸收和运转。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是通过检查患者的骨密度和骨器官的
损伤水平,以及所提供的其他检测结果来判断。

具体而言,诊断标准包括:
1. 骨密度检查:包括电子束断层扫描(DEXA)和高分辨率技术(HR-pQCT),以测量骨质密度。

比较骨密度结果是当前最常用的诊断
方法,用于评估和监测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恶化。

动物研究中也使用X
射线衍射和微观材料分析技术,评估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其他检测:包括多参数连续技术,例如CT、MRI、测定酶和细
胞因子以及全血分析,以及更加灵敏的生物标志物,以确定骨质疏松
症病变水平和发展趋势。

3. 临床表现:可能有关骨质疏松症的信号可以从临床表现中发现,包括与多发性骨折相关的典型症状,以及常见的骨质疏松症伴随症或
关节痛。

4. 生化指标: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症有几种生物标志物,在检测骨
折危险,评估骨密度,监测骨官功能和确定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响应
方面都很有用。

这些指标包括细胞因子,激素,骨特异性蛋白(BAP),半胱氨酰肌氨酸(CTX),C-反应蛋白(CRP)和N-反式缩氨酸(N-telopeptide)。

由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多样,通常情况下,诊断骨质疏松症
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措施,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检查报告,化学
及物理指标,以及客观的影像学技术,如X射线或磁共振成像,以及
核医学检查,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microct反映骨质疏松的指标

microct反映骨质疏松的指标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特别是在老年人裙中。

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密度下降,骨骼结构变得脆弱,易于发生骨折。

及早发现和诊断骨质疏松,对于预防骨折和有效管理病情至关重要。

而微CT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对骨骼结构的研究和诊断。

微CT技术通过对样本进行高强度X射线照射,并测量透射X射线的强度变化来获取样本的三维图像。

这使得微CT技术能够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对骨骼结构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从而揭示骨骼微观结构的细节。

在骨质疏松的研究和诊断中,微CT技术能够提供多项指标来反映骨骼的健康状况。

1. 骨密度:微CT技术能够准确地测量骨组织的密度,包括骨小梁的密度和间隙的密度。

骨密度是评估骨质疏松程度的重要指标,骨密度的降低常常是骨质疏松的主要表现之一。

微CT技术提供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够有效地对骨密度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骨质疏松病情。

2. 骨小梁结构:骨小梁是构成骨组织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结构的变化对骨密度和骨强度有着重要影响。

微CT技术能够清晰地展现骨小梁的结构,包括骨小梁的连接情况、长度、方向等参数,从而帮助医生分析骨小梁结构的变化,进而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和风险。

3. 骨折风险评估:基于微CT技术提供的骨密度和骨小梁结构等参数,科学家和医生们能够开发出不同的算法和模型,用于评估个体患者的骨折风险。

通过这些模型,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患者的微CT数据,预测其骨折的风险,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4. 药物疗效评估:微CT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使得其能够监测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骨骼结构的变化。

通过连续观察患者骨骼的微CT图像,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微CT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技术,对于反映骨质疏松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骨密度、分析骨小梁结构、评估骨折风险和监测药物疗效等指标,微CT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骨质疏松病情,指导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诊断
维普资讯
新 学2 7 月 8 第1 医 0 年1 第3卷 期 0
6 % 8 % 的骨强 度 ,对 骨折 的预测 仍有 重要 的意义 。骨 0 0
定, 定量 c 和定量超声 。骨矿 密度检 查的临床 价值 在于 : T ① 可以用来评估更年 期妇女是否需要 接受雌激索 替代治疗 ;
较快 ,因此最能反 映骨质疏 松症 的骨丢失 情况 。在骨质疏
3 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 的早期 患者并 无临 床症 状和体征 ,这种 特 点被 形 象地 称 为 “ 悄 悄 的疾 病 ” 静 。患 者到 了 中、晚 期 ,
则相继 出现 多种症 状。较典 型的临 床特 征有下 列 3种 :①
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 松症的诊断 主要是 根据双能 x线 吸收 测定 方法测量骨矿密度 ,尤其在早 期诊 断和早期治 疗 中应 用较 广。但包 含 x线平 片 、C T和磁共振在 内的影像学检查 在骨质疏松症 的诊断 和鉴别 诊断 中也 有非 常重 要 的意 义 , 本文将在讨论骨质疏松症 的分 类 、主要 诊断方 法及其 鉴 别
5 12 骨质疏松症的常见 X线表现 .,
5 12 1 骨 的透光度增加 . .. 当发生骨质疏松 症时 ,由于单 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 ,骨钙量降低 ,骨结构对 x线 的吸收
分泌及骨髓相关性疾病 ,全身 和局 部废 用所致 的骨 质疏松
症等 ;第 3类 为特 发性骨 质疏 松症 ,多见于青 少年 ,常伴 有遗传家族 史。3类 中 以原 发性骨 质 疏松症 最 常见 ,它 叉 再分 为 2型 , I 为绝经后骨 质疏 松症 , Ⅱ型为 老年性 骨 型
矿密度 与骨 折发生之间也 存在着 不一致 性 ,所 以骨折 风险 的评估不仅仅依靠骨矿 密度 的测 定 ,还要 依靠骨 强度 分析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点是骨组织的质量和密度下降,易于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骨折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因此,建立科学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症状。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常表现为骨折、背部疼痛、身高减少、驼背等症状。

其中,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尤其是髋部、腰椎和桡骨骨折。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骨痛、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X 线检查可以观察骨质密度和骨小梁的状况,CT和MRI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和骨质疏松的情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患者骨骼的状况,进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3. 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和量子计算机断层扫描(QCT)。

通过测定患者的骨密度数值,可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

4. 临床实验室检查。

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雌激素、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对于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骨代谢情况,判断骨质疏松的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5. 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和世界骨质疏松症研究基金会(ISCD)的共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包括,1)骨折史;2)骨密度测定T值≤-2.5;3)骨密度测定T值介于-1和-2.5之间,且存在骨折危险因素。

符合以上任一条件者,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总结。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测定和临床实验室检查。

综合运用各项检查手段,可以准确诊断骨质疏松症,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新策略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新策略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新策略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和骨质结构疏松,容易导致骨折。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健康威胁。

因此,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得至关重要。

一、骨质疏松症的诊断1. 临床症状和体征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骨折、骨疼痛、身高减少、圆背等。

体检时可以发现脊柱侧凸、腰椎压缩性骨折等体征。

然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并不特异,很容易与其他骨骼系统疾病混淆,因此仅凭临床症状和体征不能作出确诊。

2. 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测定(DEXA)、骨超声等。

DEXA是目前最可靠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可以准确测量患者骨密度,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

此外,骨X线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发现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骨折等病变。

3. 实验室检查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尿钙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骨代谢的情况。

此外,血清骨化酶、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也对诊断和骨质疏松症的分型有一定帮助。

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1. 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营养支持。

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保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骨强度,减少骨折的风险。

此外,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也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非常关键。

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维持健康必需的营养素,可促进骨密度的增加和骨质的新陈代谢。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

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抗雌激素等,通过抑制骨吸收作用来减少骨密度的丧失。

促骨形成药物如瑞司亭、坦度司瑞等可以刺激骨细胞增殖和骨钙化,促进骨形态生成。

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顾文权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上海 200125)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发病与年龄息息相关,已成为影响中老年生活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6%。

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骨骼力学性能下降及微骨折的出现等,患者会感到腰背疼痛,严重者脊柱发生变形,甚至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等。

(1)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可伴有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

(2)脊柱变形: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脊柱驼背畸形等,导致脊髓神经受压,或心肺功能及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出现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

(3)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

骨折发生的常见部位为椎体(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高。

(4)负面情绪:受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导致自信心丧失、自主生活能力下降。

骨质疏松的评估及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医生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目的进行选择。

常见骨疏松的影像学检测方法(1)DXA检测骨密度。

是临床和科研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性预测和药物疗效评估,也是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量评估方法。

主要测量部位是中轴骨,包括腰椎和股骨近端。

如果腰椎和股骨近端测量受限,可以取非优势侧桡骨远端1/3处作为测量部位。

DXA正位腰椎测量感兴趣区包括腰椎1~4及其后方的附件结构,故其测量结果受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如椎体和椎小关节的骨质增生硬化等)和腹主动脉钙化等影响。

DXA股骨近端测量感兴趣区分别为股骨颈、大粗隆、全髋部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其中用于骨质疏松症诊断感兴趣区是股骨颈和全髋部。

骨质疏松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骨质疏松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骨质疏松应做哪些检查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因此,骨质疏松早期诊断很重要。

骨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1、对于有局部症状的患者应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片即使无脊柱症状的患者也应摄取该部位的侧位片,以免遗漏椎体骨折。

X线可以发现骨折以及其他病变,如骨关节炎、椎间盘疾病以及脊椎前移。

骨质减少(低骨密度)摄片时可见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及其间隙增宽,横行骨小梁消失,骨结构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观察到。

大体上可见因椎间盘膨出所致的椎体双凹变形,椎体前缘塌陷呈楔形变,亦称压缩性骨折,常见于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

2、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Bonemineraldensity,BMD)是骨折最好的预测指标。

测量何部位的骨密度,可以用来评估总体的骨折发生危险度;测量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可以预测局部的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根据美国最新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基金会(NationalOsteoporosisFoundation)制定的治疗指南规定,以下人群需进行骨密度的检测:65以上的绝经后妇女,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这类人群仍有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如有骨质疏松症存在则应该进行相应的治疗;存在1个或1个以上危险因素、小于65岁的绝经后妇女;伴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需根据BMD测定值来决定治疗的妇女;长期激素代替疗法的妇女;轻微创伤后出现骨折的男性;X线显示骨质减少的人群以及存在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测定骨密度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定量计算机体层扫描(quantitativecomputerizedtomography,QCT)测量BMD最为准确,单位为g/cm3,该方法不受骨大小的影响,可用于成人和儿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质指数
(T-M)/T
皮质指数<0.4为可疑;
皮质指数<0.35诊断为骨质疏松
2、骨小梁类型的改变及检测
骨小梁选择性骨吸收 横向骨小梁明显减少,纵向骨小梁代偿性增厚。 A、x线片呈栏栅样改变;B、组织学上呈规则的网状结构
股骨近端骨小梁类型指数(singh指数)
根据股骨近端骨小梁分布、走向和吸收规律建立的骨质疏松诊断系统。
2、 营养因素 钙缺乏:1、饮食钙摄入不足,2、肠钙吸收不良
。 磷:人体中80%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
骨骼和牙齿,骨骼中的磷可促进骨基质合成和骨 矿物质沉积,[ca]*[p]=35-40 蛋白质缺乏:蛋白质是骨骼有机物合成的重要原 料。 维生素缺乏: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D、K亦非常重 要。
45
75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1、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缺乏:绝经后妇女,骨量出现明显丢失
雄激素:在男性,睾酮缺乏与骨量丢失相关。
降钙素减少:CT抑制破骨细胞、激活成骨细胞 ,促进骨形成。
甲状旁腺激素升高:PTH升高,骨吸收增加
维生素D:
VitD3
25-(OH)D3
1,25-(OH)2D3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骨密度测定的方法
1 .单光子吸收骨密度仪(SPA):利用放射性核素 241Am发射的低能γ射线(59.6 KeV)对管状骨 做横行单线式扫描,将碘化钠探测器置于对侧同 步移动,测量射线透过骨质后,由于骨矿物质吸 收而减弱的程度,由计算公式自动计算出骨骼矿 物质含量。
优点:重复精度好、辐射量小。
缺点:由于SPA不能消除人体软组织对吸收测量 的影响,因此主要用于桡尺骨远端15%和中下 1/3处骨矿物质含量的测定,对于髋骨和腰椎等 深部则无法测量。
3、生活习惯与运动负荷
饮酒、吸烟
运动主要是通过直接刺激和肌肉牵拉两种机制来增加骨负 荷,从而刺激骨形成;长期卧床、宇宙员,引起负钙平衡
5、药物及疾病 抗惊厥药,会引起治疗相关的维生素D缺乏。糖
皮质激素能直接抑制骨形成。 6、免疫因素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释放大量刺激破骨细胞的因子
(IL-1,TNF-а,TGF- а),促进骨吸收,导致“穿 凿样”骨缺损和局灶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 折(脆性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部 和桡骨远端。
正常情况下骨量随年龄的变化
A
B
A.正常的骨骼:骨小梁较厚,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弹性。
B.骨质疏松的骨骼:骨小梁变薄、变细、出现断裂,因此容易 发生骨折。
骨强度
骨质量 70%骨密度
胶原特性 矿化程度 损伤累计 骨转换 骨结构
骨密度测定的方法
4.定量CT(QCT):通过全身横断面薄层断层显像, 在适当软件支持下,作骨矿物含量测定,可在三 维空间分布上测出真实骨密度的方法,单位以 mg/cm3表示。 优点:分辨率较高,可将皮骨质和松骨质完 全分离,单独地测量骨小梁的变化, 在诊断和监 测病变时有较大优势。
皮质类固醇:属于类固醇激素,cs可刺激 骨吸收,而对骨形成的作用较复杂。短期 应用生理剂量cs和促进骨胶原合成加速, 长期应用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生长激素与胰岛素缺乏:对骨吸收无直接 作用;GH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有利于骨 矿化和骨形成。胰岛素:能明显促进骨基 质的合成和胶原的形成。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诊断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 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 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 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 长,患病风险增加;日前,我同60岁以上 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2003年至2006 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展示, 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 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 ,男性为14.4%。
缺点:受投照条件、组织厚度等因素的影 响,准确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不利于骨 质疏松的早期诊断,(研究发现当胸、腰 椎x线片平片发现骨密度减低时,骨量已减 少20-40%)
优点:摄片方法简单、费用低;可以观察骨 小梁数量、形态、分布以及骨皮质的厚度 ,尤其在诊断骨质疏松的病因,判断是否 合并骨折、骨质增生及变形。
骨密度测定的方法
2.双能光子吸收骨密度仪(DPA):用同位素放射 源153Gd (T1/2=242天)发出两种不同能量(100 KeV和44 KeV)的γ射线,测量它们分别通过骨骼 和软组织的吸收率,通过仪器的数据处理,可以 扣除人体软组织对吸收测量的影响,从而测出人 体深部骨骼的骨密度。
DPA比SPA 准确度高,但此方法扫描时间长、 由于153Gd的放射性逐日衰变,在计算骨密度需 加一校正因素,且需要定期更换放射源,导致成 本提高。
A.B根据骨减少的程度分(正常、各组骨小梁可见)、至级(主要应力 骨小梁明显减少)
6级,股骨颈张力和压力骨小梁完整;5级,股骨颈次张力骨小梁消失、次压力骨小梁密度减低 ;4级,在5级的基础上出现次压力骨小梁消失、主张力骨小梁部分消失;3级,在4级的基础上 出现主张力骨小梁密度减低和中断;2级,在3级的基础上出现主张力消失,主压力骨小梁密度 减低和中断;1级,仅残存部分主压力骨小梁。
普通X线检查
1、骨皮质改变的检测 2、骨小梁类型的改变及检测
临床表现
早期:无明显症状。 中、晚期:骨痛、驼背、骨折。 腰背疼痛,常误以为“腰肌劳损”、 “骨质
增生”、 “腰椎退行性变”等病变所引起 。 骨折: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骨折(未受外伤或轻微外伤即发生 骨折)。
1、皮质改变的检测
复合皮质厚度(CCT) T-M
骨密度测定的方法
3. 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 1987年作为双能 光子吸收测定法(DPA)的延续产品打入市场。 DEXA与DPA均采用相似的检测原理,只是前者 的照射源为双能谱的X射线。
优点:X射线球管能产生更多的光子流而使扫 描时间缩短,并使图像更清晰,测量结果的准确 性与精确性均得以提高。此外,DEXA不存在放 射源衰变等问题,减少更换放射源及校正参数等 繁琐的工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