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超声科操作规范考核标准

超声科操作规范考核标准

超声科操作规范考核标准超声科是医学影像科室中的重要部门之一,负责进行超声检查,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保证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超声科操作必须遵守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超声科操作规范考核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

1. 个人着装:操作人员必须穿戴整齐、统一的工作服,头发必须整齐,不能有长发披肩。

工作服必须经常更换和清洗,保持清洁卫生。

2. 洗手消毒:操作人员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必须进行洗手和消毒。

洗手时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揉搓双手,包括指缝、指尖、手腕等部位,时间不少于20秒。

消毒时要用消毒液擦拭双手,注意包括指缝、指甲等难以清洁的部位。

3. 仪器准备:操作人员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必须对超声仪器进行准备和检查。

包括确认超声探头的连接和调整是否正确,确认超声仪器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

同时要准备好必要的消毒液、无菌套和保护垫等器材。

4. 患者准备:操作人员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准备。

包括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告知患者需要脱下的衣物,摆好姿势。

还要确认患者是否有禁忌症,例如孕妇不能进行超声检查。

5. 操作流程:操作人员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进行。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身份和检查区域,然后用适当的超声探头进行触诊和洗净,再进行超声图像采集。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手法轻柔、稳定,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不适。

6. 录像存档:操作人员在完成超声检查后必须将图像和数据进行录像存档。

录像存档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查区域和结论,确保数据的保存和追溯。

7. 设备维护与清洁:操作人员在超声检查完成后必须对超声仪器进行清洁和维护。

清洁要用适当的消毒液擦拭超声探头和仪器的外表,消毒要用经过检验合格的消毒液进行处理。

以上是超声科操作规范考核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

只有保证操作规范,才能确保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书籍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书籍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规范书籍本文档旨在为超声科技术的规范及操作提供指导。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规范和操作准则,以确保超声科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1. 设备操作规范-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了解超声设备及其操作要求。

- 在使用前,应检查超声设备的状态和性能,确保其正常工作。

- 操作人员应按照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操作手册进行操作,并遵守相关安全规范。

-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超声设备的工作环境,确保环境安全和卫生。

2. 检查准备与执行规范- 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应与患者确认其个人信息,解释检查目的和程序,并征得其同意。

- 对于不同类型的超声检查,应按照相应的检查准备要求进行准备,如禁食、排尿等。

- 操作人员应使用适当的消毒措施,确保超声探头及相关器械的清洁和无菌。

- 在执行检查时,应按照标准的扫描技术和图像采集参数进行操作,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3. 数据记录和报告规范- 操作人员应准确记录超声检查的相关数据,包括患者信息、检查日期、操作人员等。

- 在记录数据时,应使用统一的术语和符号,以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 生成检查报告时,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所见及结论,并及时将报告交给医生或相关部门。

4. 安全和质量控制规范- 操作人员应遵守超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如正确使用设备的电源、操纵按钮等。

- 定期检查超声设备的性能和校准情况,并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

- 参与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工作,以确保超声科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请在使用本文档时,结合具体的超声科技术要求和相关法规进行使用,并定期更新和修订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参考资料-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手册,超声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文档。

- 相关超声科技术法规和标准文件。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规定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规定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规定
1. 设备要求
- 所使用的超声设备应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认证和标准要求。

- 设备必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 使用超声设备前,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功能,能够正确设置参数并进行控制。

2. 操作流程
-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保护装备,如手套和防护眼镜。

- 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应清洁设备传感器和相关配件,并确保
其完好无损。

- 在操作过程中,应将设备放置在稳定的工作台面上,并保持
周围环境安静和整洁。

- 使用超声凝胶或润滑剂时,必须确保其符合相关卫生和安全
标准,并正确使用和存放。

3. 操作技巧
- 操作人员必须掌握超声图像的解读和识别技巧,能够正确判断异常和病变。

-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选择适当的探头和频率,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 在调整参数时,应谨慎操作,以避免伤害患者或误诊。

- 操作人员应能够正确采集和保存超声图像,并进行必要的测量和标注。

4. 安全措施
-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消毒设备和配件等。

- 超声设备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和维护,防止交叉感染和设备损坏。

- 不得将超声设备用于非法的目的,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请遵守以上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规定,以确保超声技术的安全和准确性。

如有任何疑问或意见,请及时向相关负责人或部门反馈。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和规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遵循。

功能检查科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检查科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检查科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患者接待1.在患者到达前,确保超声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调试好其各项功能。

2.介绍自己并向患者解释超声检查目的和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与医生共同确定超声检查的具体内容。

二、操作准备1.确保所有操作人员都穿戴好专业超声器械操作的防护手套和无菌手套,保证操作无菌。

2.固定超声图像采集设备,确保其稳定。

3.准备好所需的超声探头及输液袋、注射器等辅助工具。

4.关注患者体位,确保舒适和合适的操作环境。

三、操作流程1.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进行检查,如腹部、胸部、心脏、血管等。

2.根据检查部位的特点,调整超声设备的参数,并对图像进行调谐,使其清晰可见。

3.在患者皮肤上涂抹适量的超声凝胶,以减少超声波与皮肤之间的空气隔离,提高图像质量。

4.轻柔地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检查部位,根据患者的呼吸和体位,适当调整超声探头的方向和角度,使得扫描范围全面、清晰。

5.检查前确保区域内无异常的结构(如水肿、血肿等),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6.通过调整图像增益、深度、频率等参数,使得图像色彩明亮、锐利,尽量避免伪影和伪装。

7.对于大小不确定的结构,在不同的层面上分步扫描,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超声图像。

8.操作人员应遵循良好的操作习惯,尽量减少探头在患者皮肤上的移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适。

9.检查结束后,将超声探头清洗干净,并彻底清洗、消毒和包装,存放到指定位置。

四、安全措施1.在操作过程中,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尊重,确保患者对操作的知情同意。

2.严格遵守消毒操作规范,确保超声探头的无菌与安全,防止交叉感染。

3.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确保自身健康状况良好,避免将疾病传染给患者。

4.根据超声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操作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保障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五、记录和报告1.将超声检查的所有参数和操作过程进行记录,确保检查结果可追溯和可参考。

超声医学操作规范

超声医学操作规范

超声医学操作规范超声医学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重复进行的成像技术,因其具有无辐射、无损伤、无痛苦、简便易行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超声医学的操作规范对于保障患者安全、保证检查准确、促进技术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就超声医学操作规范进行详细说明。

一、安全操作要求1.患者个人信息核对:医生在进行超声检查前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无误,并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方法等相关信息。

2.卫生消毒:操作人员需在超声检查前进行手部、探头等相关部位的卫生消毒,确保操作过程中无菌。

3.检查前评估:进行超声检查前需进行相关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探头和模式,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况选用合适的参数,确保检查结果准确无误。

4.操作人员身份识别:操作人员在进入检查室前需出示身份证件,以便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和记录。

5.设备检修:医疗机构应制定设备检修计划,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可靠。

6.诊室卫生:超声检查诊室应保持干净整洁,周围设施清洁有序,防止交叉感染。

7.标志标识:超声检查室内应有适当的标志标识,以便患者和操作人员能够正确识别,防止因误入其他区域而造成意外。

二、操作技术要求1.操作人员资质:进行超声检查的医生须经过相关培训,取得相关合格证书并取得医疗机构认可。

2.操作要求:医生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先进行部位定位,调整探头角度和深度,选择合适的频率和增益,调整图像质量和灰度值等,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3.禁忌症评估:医生需对禁忌症进行评估,避免因超声检查而对患者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4.观察报道:医生在进行超声检查时需对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如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患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保护隐私:医生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严格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6.加强团队合作:超声检查需要医生和技术人员共同协作,医生需与技术人员交流配合,共同控制检查过程和结果误差。

三、检查后处理要求1.超声影像归档:医疗机构应建立超声影像归档库,对已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归档和管理,并进行备份和妥善保存。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程序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程序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程序1. 引言超声技术在医疗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本技术规范及操作程序。

2. 超声设备和设施- 所有超声设备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并经过定期维护和校准。

- 超声室必须设置在一个安静和无干扰的环境中,以保证检查质量。

3. 操作程序3.1 准备工作- 检查前必须核实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以防止误诊或错误操作。

- 与患者进行沟通,向其解释超声检查的过程和目的,回答其提出的问题。

3.2 检查准备- 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并对需要检查的部位进行准确标记。

- 预先准备好所需的超声探头和超声凝胶。

3.3 操作步骤- 启动超声设备并进行必要的参数设置,如图像增益、深度等。

- 使用适当的超声探头,将其与患者的皮肤表面充分接触。

- 运用适当的超声技术,包括B超、彩色多普勒等,对需要检查的器官进行扫描和评估。

- 超声图像的采集和记录应符合标准,包括图像截图和必要的测量。

3.4 检查结果评估和报告- 根据超声图像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评估,制作检查报告,并将结果及时告知医疗团队。

- 检查报告应准确、清晰,并包含必要的结论和建议。

4. 安全措施-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干净、完好的手套,并采取洗手和消毒措施。

- 在使用超声设备和探头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

- 对于敏感的患者或特殊情况,需特别关注其安全和舒适度。

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定期进行超声设备的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 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 定期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的问题。

结论本文档旨在规范超声技术的操作和质量控制,以提高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请所有相关人员务必严格按照本文档执行,并及时反馈和改进任何存在的问题。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超声检查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应用广泛。

由于其检查不侵入、无放射性、易操作、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为了能够保证超声检查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设备的检查准备1、确定病患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部位及病史。

2、对设备进行检查:开机自检,接电源、探头等。

3、选择最佳的探头及功率,探头必须在清洁干燥状态下使用。

4、检查设备的灵敏度、深度范围、分辨率、增益等参数是否设置合适。

(二)检查操作规范1、进行检查前,必须向病患清晰地解释超声检查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2、病患进入检查室后,必须依照操作规范采取适当的体位或体位转换(如晨尿检查泌尿系)。

3、超声检查必须在全息状态下进行,尽量避免局部检查。

4、设置合适的探头频率及功率,使检测到的图像清晰、有适当的对比度,保证对病患的安全。

5、必须进行初始化操作,在可见的屏幕上调节图像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优化图像质量。

6、检查时,要详细了解病变的特性,包括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关系等。

7、对检查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检查时间、技师姓名、设备型号、探头型号、检查结果、诊断、建议等必须进行书面记录。

8、在检查结束后,将设备根据操作要求进行消毒。

9、将检查结果及诊断及时告知患者,并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总之,准确和规范的超声检查技术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过硬的操作能力,通过良好的操作规范,可以有效的降低误诊率,保证病患的诊治质量。

因此,医疗机构要重视医护人员超声检查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以达到规范操作、科学诊疗的目的。

超声规范检查标准最新

超声规范检查标准最新

超声规范检查标准最新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无放射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以下是最新的超声规范检查标准:一、检查前准备1. 患者应穿着宽松的衣物,方便检查部位的暴露。

2. 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可能需要空腹或充盈膀胱。

3. 对于腹部超声,建议患者检查前2-4小时饮用500-1000毫升清水。

4. 患者应告知医生是否有过敏史,特别是对超声凝胶的过敏。

二、设备与操作标准1. 使用的超声设备应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2. 超声探头应保持清洁,使用一次性探头套,避免交叉感染。

3.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4. 超声检查过程中,应遵循最小剂量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扫描。

三、检查流程1. 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超声模式,如B模式、M模式、多普勒模式等。

2. 检查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仔细观察图像,记录关键信息。

3. 对于动态结构,如心脏、血管等,应记录动态图像。

4. 检查结束后,应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四、图像质量控制1. 图像应清晰,分辨率高,无明显噪声和伪影。

2. 图像应包含足够的解剖信息,便于诊断。

3. 对于关键部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4. 应记录并保存图像,以备后续分析和对比。

五、报告撰写与记录1. 超声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生撰写。

2. 报告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日期、检查部位和目的。

3. 报告中应详细描述超声所见,包括正常和异常发现。

4. 报告应提供诊断意见或建议,并注明医生的签名和日期。

六、隐私保护1. 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检查结果应严格保密。

2. 检查过程中,应尊重患者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 所有记录和图像应妥善保存,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七、后续跟进1. 对于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沟通和安排。

2. 对于异常发现,应与主治医生进行讨论,制定后续治疗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腹部超声检查操作规范
脏器

1.剑突下途径:主要显示肝左叶、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胰腺头部及体部。
右肋缘下途径:主要显示肝右叶、第一肝门及第二肝门。
2.右肋间途径:自右锁骨中线第4-5肋间隙开始,自上而下各肋间的横切面。
3.胸壁纵切途径:胸骨右缘至腋后线之间做多个平行的纵切面,观察肝脏与下腔静脉、胰腺、胆囊和右肾等邻近脏器。
1.肝脏弥漫性病变诊断(肝硬化、淤血肝);
2.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肝囊肿、多囊肝、肝囊性包虫病及肝脓肿等);
3.肝脏实性占位病变(肝血管瘤、肝外伤后血肿及肝脏恶性肿瘤等)。
胆道系统
1.右肋缘下纵断面:显示较完整的胆囊长轴断面,并利用十字交叉进行横断面扫查;
2.右肋缘下斜断面:显示门静脉的左、右、矢状部,并显示左肝管和右肝管;
1.脾大;
2.脾脏囊性占位灶(脾囊肿、脾脓肿及脾脏包虫);
3.脾脏实性占位灶(脾脏钙化灶、脾脏血管瘤及脾脏恶性肿瘤)。
胰腺
1.剑突下横切扫查:胰腺头部位于下腔静脉之前,其前外侧和背侧可显示出胆总管,胰腺颈部的后方可见显示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
2.左肋间斜扫查:主要用于胰腺尾部显示困难病例。
1.胰腺炎性病变(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及慢性胰腺炎);
2.胰腺囊性病变(胰腺单纯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
3.胰腺实性病变(胰腺良性肿瘤、胰腺恶性肿瘤及壶腹部肿瘤)。
双肾
1.经侧腰部检查:探头置于第8-11肋间,行肾冠状断面扫查,显示肾斜纵断面,再利用十字交叉方法,对肾脏进行一系列横断面检查。
2.经背部检查: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探头置于肋脊角下方肾区,沿肾长轴进行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扫查,获取一系列纵断面图像,再利用十字交叉法,获取一系列横断面图像。
3.右肋间隙斜断面:探头置于6-9肋间扫查,重点观察右前叶和肝后叶内胆管及肝总管的纵断面,同时清晰显示胆囊结构。
1.胆囊疾病: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隆起样病变(≥1cm)及胆囊恶性肿瘤;
2.胆管疾病:胆管结石并胆管扩张、胆管肿瘤并胆管扩张、胆管炎及胆管畸形。
脾脏
右侧卧位或右前斜位:探头置于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9-11肋间逐一进行扫查,通过脾门处显示脾静脉的肋间斜切面,并侧动探头以获得脾脏最大长径及厚径。
1.肾脏先天异常:肾缺如、异位肾、融合肾等;
肾结石并肾积水;
2.肾脏囊性病变:肾囊肿、多囊肾、肾脓肿及肾包虫病;
3.肾脏实性病变:良性肿瘤:错构瘤;
4.恶性肿瘤:肾透明细胞癌、肾母细胞瘤及囊性肾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