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治疗总结

合集下载

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心得体会

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心得体会

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心得体会面瘫亦称口眼歪斜,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发病突然、变化急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给病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如何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本病,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迫切关心的问题。

1.病因病机1.1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而致肌肉纵缓不收。

《诸病源候论.偏风呙僻》说:“偏风口呙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其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

本病初起邪实,日久则正虚,阴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面部麻木,筋肉瞤惕,甚而面肌抽搐,气血日虚,面肌失于濡养而日渐枯萎,终维恢复。

1.2 现代医学尚未明确其病因因患者大多有局部受凉或风吹史,往往认为由于病毒感染而使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从而使神经受压迫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骨膜炎,产生面神经水肿,血液循环障碍而致。

2.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2.1 病损部位前者为面神经核和面神经本身病变引起的病症,后者为面神经核以上大脑皮质的病症。

2.2 临床表现前者为病损同侧面肌瘫痪(如有肢体瘫痪,则在对侧瘫痪),经常有病侧舌前2/3味觉和涎腺分泌障碍,后者为病损对侧眼眶以下部位瘫痪,伴有同侧肢体瘫痪,无味觉及涎腺分泌障碍。

2.3 前者不能闭眼,皱眉时额纹消失,后者能闭眼,皱眉时额纹存在。

3.临床表现面瘫患者患侧面部肌肉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平坦,嘴角歪向对侧,鼓腮吹气漏气,进食则食物常嵌在患侧齿颊间。

患侧往往无汗,且风寒症者多有面部受凉或风吹病史。

风热症者往往继发于风热感冒或中耳炎之后。

初起往往有耳后疼痛,并且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失当,常常难以恢复且可能出现患侧面肌麻木痉挛,甚至出现口眼联动症。

4.临床治疗4.1 平刺法笔者认为面瘫是由于正虚风邪直入经络,是阳明经筋气血痹阻,因病位表浅,针刺宜浅,如直刺往往较难得气。

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2篇)

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2篇)

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引言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肌肉的功能障碍,造成面部表情不对称。

面瘫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1. 分析1.1 疗效分析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在治疗面瘫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面部表情功能。

在药物治疗方面,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炎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面瘫病的症状。

在物理治疗方面,通过热敷、面部按摩、功能性训练等手段,可以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和恢复功能。

在手术治疗方面,面神经重建手术可以通过重建受损的面神经,使面部肌肉重新获得功能。

1.2 不足之处然而,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优化。

首先,药物治疗的疗效不稳定。

由于面瘫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不同的患者对同一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

因此,需要更精确地确定面瘫病的病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其次,物理治疗的效果有限。

尽管物理治疗可以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但其效果依赖于患者的合作程度和治疗师的操作技巧。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物理治疗的方法,提高治疗的效果。

再次,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

面神经重建手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感染、面部肌肉功能不全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手术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2. 优化建议2.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面瘫病的病因多样性,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确定面瘫病的病因,并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2 创新物理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物理治疗方法,提高面瘫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电刺激、激光治疗、声波治疗等新技术,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同时,可以开发面部肌肉功能训练的虚拟现实系统,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效果。

面神经炎的治疗和康复

面神经炎的治疗和康复

面神经炎的治疗和康复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瘫痪)为周围性面瘫。

需与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中枢性多为对侧的面部下1/4的面瘫,表现为口角歪斜,眼球活动和睁闭眼不受影响,额纹也正常。

周围性多为病毒、细菌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患侧不能做皱眉、闭目、鼓气和噘嘴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会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由患侧流出;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引流而外溢。

该病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部分患者可有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症状。

此病发生后也不要过度紧张害怕,此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受凉引起,应注意保暖,忌用冷水洗脸,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围巾和帽子,避免冷刺激,加重病情。

合理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营养丰富,易咀嚼的半流质食物;同时尽可能用健侧咀嚼,多食水果蔬菜,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此病可通过针灸、磁热疗法、微波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超声波、超短波等治疗方法,也可通过自我面部肌肉的训练,以缩短疾病周期。

在急性期(7-14天内)由于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状态,部分患者伴耳后甚至颜面部肿胀疼痛,此时不宜进行过多的面部刺激。

恢复期(7-60天)是面神经修复最重要的时期,可自己局部按摩,按摩时应轻柔、适度、持续、部位准确;患者还可对镜进行自我表情训练(皱眉、闭眼、吹口哨、示齿等运动,每天2-3次,每次3-10分钟);局部可干热敷,不提倡湿热敷,可用暖水袋等热敷,敷完后不宜立即出门,应等局部温度正常后才可以外出。

面瘫康复操1.抬眉训练患者用力抬眉,呈惊恐状,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

2.闭眼训练轻轻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可用指腹沿眶下缘轻轻按摩再闭眼10次。

脸部神经麻痹治疗方法

脸部神经麻痹治疗方法

脸部神经麻痹治疗方法
脸部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因和症状进行选择,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口服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功能;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用于病毒性引起的面神经麻痹。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功能,包括面部康复训练、面部按摩和电刺激等。

3. 中医针灸疗法:针刺、灸疗等中医疗法可以刺激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再生。

4.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肉毒杆菌素(Botox)可以减轻面部痉挛和不平衡,恢复面部肌肉平衡。

5. 手术治疗:在某些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手术修复或释放受压的面神经。

重要的是及早诊断和治疗脸部神经麻痹,遵循医生的建议,并配合康复训练,以提高康复效果。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的麻痹,导致面部表情不对称,甚至影响到说话、吃东西等日常生活功能。

传统中医药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不畅、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土方法来进行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面瘫的土方法,希望对面瘫患者有所帮助。

1.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每天坚持使用中药熏洗法,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2. 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土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中医认为,面瘫与面部经络的气血不畅有关,因此通过按摩面部的穴位,可以促进面部经络的畅通,有助于治疗面瘫。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穴、合谷穴、四白穴等,可以通过指压、推拿等方式进行按摩。

按摩时要注意用力均匀,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伤面部肌肉。

3. 中药熏蒸法中药熏蒸法是一种通过中药的药性来刺激面部肌肉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桂枝、白芷、川芎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蒸汽蒸面部,让药性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中药熏蒸法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效果。

4. 饮食调理法中医认为,饮食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作用。

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多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生姜、红糖等。

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面部肌肉的痉挛。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面瘫患者加快康复的速度。

5.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刘向哲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总结

刘向哲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总结
基 金 项 目 :河 南 省 重 点 中医 学 科 (专 科 )学 术 带 头 人 培 养 项 目 (豫 中医 [2012]62号 )
作 者 单 位 :1.河南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2015级 (河 南 郑 州 450000);2.河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 院 脑 病 科 (河 南 郑 州 450000)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Medicine,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0)
Abstract:Peripheral facial palsy is the facial nerve palsy,because the non—specific inflamm ation in the stem mastoid process causes the facial nerve is to be damaged,resulting in the facial expression muscle m otor dysfunction.According to Professor Liu Xiangzhe,the pathogenes is of the disease is weak and exorcism ,which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channels and channels.Through 30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Professor Liu uses TCM stag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o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The acute phase and stable period are mainly used to treat the expectoration of the wind,with the help of detoxification and blood circulation.The recovery period is mainly based on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invigorating qi,supplem ented by wind and wind,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rem arkable. K ey words:Facial hemiparalysis;Liu Xiangzhe;Peripheral facial palsy;Therapy of TCM

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

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

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肌肉麻痹为特征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很大困扰。

面瘫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佳的治疗方法是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及心理干预。

首先,药物治疗是面瘫治疗的基础。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抗病毒药物等。

激素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减缓面部肌肉萎缩,并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

抗病毒药物则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这些药物不仅可以减轻面瘫症状,还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

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其次,物理疗法也是面瘫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物理疗法主要包括按摩、电疗、热敷等。

按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电疗则能够刺激面神经,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热敷则可以缓解肌肉疼痛、松弛肌肉,从而改善面部表情。

物理疗法需要依托专业的理疗师指导和操作,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最后,心理干预也是面瘫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面瘫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例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缓解情绪压力。

此外,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应对面瘫带来的困扰。

综上所述,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是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及心理干预。

合理用药能够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物理疗法能够改善面部肌肉的功能,心理干预则能够调整患者的心态和情绪。

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只有全方位地综合治疗,患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重拾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麻痹治疗总结
发表时间:2015-01-23T15:59:43.7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潘千里雷少云
[导读] 针刺治疗面瘫,疗效一般较好,但也有一部份患者疗效欠佳,迁延不愈。

余在临证中,也曾走过弯路。

潘千里雷少云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人民医院 663400)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386-01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中医称“ 僻”。

多年来,笔者对本病的证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略陈心得如下:
一、远道取穴,避其锐气
针刺治疗面瘫,疗效一般较好,但也有一部份患者疗效欠佳,迁延不愈。

余在临证中,也曾走过弯路。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探索,体会到面瘫初期的治疗则是关键,涉及到疗效的好坏和预后的善恶。

面瘫初期的临床症状,除有患侧面部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患眼闭合不全,鼻唇沟平坦,口角歪斜等临床表现外,尚有相当一部份患者,患侧面部板滞,紧迫,甚至拘急。

有的表现以患者面颊为甚;有的以患侧眼部和额部明显;也有少数患者两侧同时有板滞、拘急等感觉。

但感觉程度有差异(患侧较重)。

根据临床实践,面瘫初期大部份患者有上述症状,只是表现程度的轻重和部位不同。

此时若急于求成,只顾调整偏斜,局部针刺,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病情迁延不愈。

(特别是风邪旺盛的患者)。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面瘫后遗症的患者,绝大部分都留有患部板滞,拘挛不消。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感受风寒或风热以风邪为主,风邪旺盛时,如行局部刺激,可起反跳作用,邪气不去反助邪。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产生面神经炎。

故初期也不宜局部刺激。

两者的治则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面瘫初期,风邪旺盛,邪气方刚,此刻需急治其标,以祛风邪,风邪去,板滞拘急消。

再图缓治,调整偏斜,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故采用避峰之法,远道取穴,避其锐气,疏通手足阳明经气,引邪外出,待邪气稍瘥时,再引局部取穴。

运用此法,明显提高治愈率,对周围性面瘫基本都能治愈,收到满意的疗效。

二、具体治法
先行远道取穴,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局部取穴。

(一)远道取穴:
1、风寒型:列缺患侧,太冲患侧、合谷健侧、曲池双侧、足三里双侧。

均针刺泻法,每日针刺一次。

2、风热型:外关患侧,足临泣或内庭均患侧、合谷健侧、曲池双侧,足三里双侧。

均针刺泻法,每天针刺一次。

按上法,一般针刺三至五次,最多一周,患部板滞拘急等感觉便消失,此刻病情已趋稳定,可行局部取穴。

(二)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以透穴为主,此刻病情稳定,针刺需浅而轻,以免损伤营气,故以卧针刺入。

临床实践,透穴比常规取穴,明显提高疗效。

选穴如下:口角歪斜者取地仓透颊车,或人中透禾髎,或夹承浆透地仓;患眼闭合不全者,取阳白鱼腰,或巨髎透四白;额纹消失者,取攒竹透阳白或四竹空透阳白;不能皱眉者,取攒竹透鱼腰;迎风流泪者,取迎香透睛明或攒竹透睛明;露齿患唇乏力者,可用皮肤针轻如患唇,患侧头维,下关、翳风、风池等穴均可同时选用针刺,足三里、外关或列缺合谷仍可选用。

以上穴位,根据病情侧重,酌情选配。

均行针刺补法,隔天针刺一次。

三、病案举例
雍XX,女,42岁,工人,患者于2013年8月5日突然发病,右侧面部发麻,口角歪向左侧,右眼闭合不全。

发病后,即去他院治疗,并服用维生素B1、B12、地塞米松等药物。

共针五次,症状有增无减。

至8月15日,来本院门诊。

检查:蹙额、皱眉不能、流泪、额纹消失、彭腮漏气、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左侧,伴头痛,全身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

按风寒型,首先采用远道取穴,疏通阳明经气。

患者当时就感到面部轻松舒适。

针刺三次后,(每天一次)患侧面部板滞拘急消失。

第四次来诊,去左曲池,太冲,加患侧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迎香透睛明,左合谷、双足三里均针刺补法,隔天一次,前后共计六次,未用任何药物,诸证悉平。

随访二年余,无任何不良后遗症。

四、讨论与体会
笔者提出“避峰”的观点,是针对面瘫初期风邪旺盛时,采用远道取穴,可起立竿见影之效,明显提高治愈率,对周围性面瘫均能基本治愈,收到满意的疗效。

有的患者,辗转几经,久治不愈超过半年或一年以上的,仍有板滞拘急不消,此时仍应远道取穴为主,但远道和局部可同时治疗,攻补兼施。

针刺治疗面瘫,把握好时间是关键,风邪稳定后,要不失时机,辩别侧重,有的患者病变偏重于颜面上半部,如若单独调整口角歪斜,就会延误病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