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本章考点归纳】(本章为重点考查章节):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3.学习的一般分类★★★

4.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5.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7.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8.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9.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10.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这一定义说明: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②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习得的。由练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由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如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另一种则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如遇到交通事故而体会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等等。

③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比较短暂的。

【练习】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停地眨眼B.鹦鹉学舌 C.小明经常上课走神 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答案】

点评: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

1. 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 学习内容:

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四、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早期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

②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

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后来在上述八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

①言语信息学习;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②智慧技能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③认知策略学习;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④动作技能学习;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⑤态度学习;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练习】在西方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加涅先后提出的__________分类和__________分类影响较大。【答案】学习层次学习结果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即

①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②技能的学习;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为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③社会规范的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练习】在西方,对学习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 加涅

B. 斯金纳

C. 托尔曼

D. 桑代克【答案】A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 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

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以动物为对象研究学习过程,较著名的实验是饿猫打开迷箱。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桑代克认为,动物初次进入迷箱时.其活动不是根据对笼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照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2、桑代克根据其实验结果提出了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结,而联结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盲目尝试、不断地淘汰错误反应、保留正确反应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以观念作为中介。

鉴于任何动物的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桑代克坚持用这一基本的学习原理来解释各种复杂的学习。在他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不过是拥有成千上万个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已。

在试误学习过程中,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①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

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中小学生的学习也有这个特点,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终身不忘。

【练习】桑代克在总结他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学习定律。【答案】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学习的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在他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实验是其经典实验。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射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是,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单独出现时,条件反应仍然会以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消退训练,这种自发恢复了的条件反应又会迅速削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则比获得这个反射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行为。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比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练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属于(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答案】

点评: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他创设了斯金纳箱,以白鼠等为对象进行实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实验:斯金纳以白鼠为被试的精密实验研究中,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

斯金纳发现,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他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

为强化。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跟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形成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跟随,则该操作以后出现的概率就减少,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持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1)强化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任何学习和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因而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改变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

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都是提高反应的概率。这与惩罚不同,惩罚是抑制或消除某种反应,即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在塑造行为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奖励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强化。如家长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物质奖励。奖励要运用得当。

[思考]惩罚属于负强化吗?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它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厌恶刺激的痛苦之后,学会了对厌恶刺激的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免受痛苦。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类条件作用称为消退。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这类条件作用称作惩罚。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操作性条件作用不仅被应用于行为形成与矫正方面,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领域。“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程序教学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有: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反应后有即刻反馈;尽量低的错误率;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这些都是程序教育遵循的原则。虽然程序教学后来遭到了批评,但其合理的、有价值的特点仍被保留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中。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理论要点: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而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是否完全吻合。

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见教材P47)。

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信息流程

(2)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正是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教师给予的反馈才会具有强化作用。换而言之,反馈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反馈能肯定学生的期望。

执行控制即加涅所讲的认知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

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加涅认为,学生内部的学习过程一环接一环,形成一个链锁,与此相应的学习阶段则把这些内部过程与构成教学的外部事件联系起来。

【练习】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A. 斯金纳

B. 巴甫洛夫

C.加涅

D. 苛勒【答案】A

点评: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从而提出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实现S-R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

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不受习惯的支配。

二、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1. 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和理解力对情境及

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是在做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区别于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胡乱的冲撞。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2. 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完形—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完形学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尝试错误学习与顿悟不是相互排斥和绝对对立的,试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才会出现的结果,试误和顿悟在人类的学习中是常见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一般来说,简单的、主体已有经验可寻的问题,往往不需要反复的尝试错误,而对于复杂的、

创造性的问题的解决,大多数是需要尝试错误的过程,才能产生顿悟。

【练习】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__________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答案】顿悟

点评:这里考查的是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即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通过发现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习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正因如此,他的理论被称之为认知-发现学习论。

1、布鲁纳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通过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过程后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

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所谓掌握学科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

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①动机原则。

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②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③程序原则。

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习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及个别的差异等。

④强化原则。

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

要的一环。

3、结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应如何做)

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跨度应适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选择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

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练习】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

A.建构B.发现

C.顿悟 D.接受

【答案】

点评: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其次,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①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②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

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习材料本身缺乏逻辑意义,或者虽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但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和沟通的原有经验,或者学习者缺乏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那么,也无法使它变为心理意义,这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3)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

(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通过教科书或老师的讲述,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

(2)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从而清晰的区别新旧概念,并在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3)影响因素: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4. 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①定义: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

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②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③评价: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便于贮存和巩固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先行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和早期的布鲁纳思想中已有建构主义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布鲁纳将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首先,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最后,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通常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评述: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重组。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不能另起炉灶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中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

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练习】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应性 D.永恒性

【答案】A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大学生学习方法理论

大学生学习方法理论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习方法理论》的内容,具体内容:理论学习是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一由于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学习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理论学习是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一 由于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学习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学习和掌握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最初没有学习策略知识,到具有一些学习策略知识但不会运用或机械简单的套用,直至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中有效运用,其 中学习策略的特点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指导自己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有显著提高,相应地在学习策略上形成一些与中小学生不同的特点。 一、以学习目的为选择尺度,筛选取舍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具有自主选择性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材料通常是内容丰富且复杂多样的。而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信息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的学习材料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只须对某些学习内容给予选择性注意,并进一步进行编码、存储和加工的学习活动。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学生对那些与自己的学习愿望、需要、兴趣、利益等相一致的学习内容

予以优先选择,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锁定在这 些学习内容的学习策略和能力上。而学生是否具有这样的选择策略能力,选择哪些学习内容作为优先注意的对象,其依据是什么,对于身心处于不 同 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研究发现,年幼的学生由于学习主体意识尚未觉醒,对学习内容缺乏自主选择并加以优先注意的能力, 不善于区分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多地依赖于教师明确的要求和指导。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自觉意识日益增强,大学生 能够以学习目的为选择尺度,筛选取舍学习内容,此时学习策略的选择 性特点突出。 首先,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否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主要依据在于学生是否意识到教学内容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大学生总是将自身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作为选择衡量教学内容的尺度,对其进行评价、重组、整合和修正,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吸收。 其次,大学生善于识别学习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并对这部分内容予以 高度警觉和关注。调查发现,大学生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能比较迅速和准确地识别并专注于其中的重要部分、陌生部分和具有实质意义的部分,能够区分出主次、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不被庞杂的信息、枝节问题、次要概念所干扰。例如,优秀学生往往对可能要被测验的学习内容进行预测,给予更多的注意,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而不会不分主次,漫无目标地学习。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创新干部理论学习的方式

创新干部理论学习的方式,提高理论学习效果 刘正强 抓好干部理论学习,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工作,目的就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使党与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重视干部理论学习、提高全党的理论素养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年毛泽东同志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时就提出,在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方面,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中央委员与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小平同志当年提出在“全党造成学习空气”时,也突出强调首先提倡干部的学习。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学习,首先就是学习理论。理论建设就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就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加强与改进干部的理论学习,就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 一、对当前干部理论学习状况的评价 这些年,我们在抓好干部理论学习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从总体上瞧,干部重视理论学习的情况就是比较好的,成效就是明显的。但也要清醒地瞧到当前在一部分干部中,忽视理论学习的现象仍然存在。从选矿车间的实际情况来瞧,由于近年来,选矿车间的生产经营任务压力很大,再加上选厂改造的全面铺开,管理干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日常的安全生产上,少数干部或多或少地存在没有时间学的情况、没有精力学的想法,存在厌学、怕学情绪,影响了理论学习的效果。从单位制订的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来瞧,大多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学习内容基本上按上级布置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学习要求也没有完全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基本上都就是照抄上级的要求。再加上部分干部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因此,在学习时就存在着一种为完成任务而应付学习的心态,一些干部缺乏学习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在组织理论学习时,常常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可以归入到学习中的现象有()。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 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 2.新生渐渐知道铃声代表上课,这属于()。 A.信号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3.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 A.连锁学习 B.言语联结学习 C.解决问题的学习 D.信号学习 4.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属于()。 A.认知策略 B.言语信息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5.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这符合()。

A.练习律 B.准备律 C.效果律 D.联结律 6.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7.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老师要他写“我上课讲话,真丑”1000遍,这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替代强化 8.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的学说为()。 A.认知-结构学习论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完形-顿悟说 D.建构主义学习论 9.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提出者是()。 A.苛勒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奥苏伯尔 1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学习是()。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11.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的理论为(或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的力量是)()。

学习的基本理论(习题)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c)。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B)。 A.苛勒B.斯金纳C.布鲁纳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A)。 A.建构法B.发现法C.顿悟法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A.感受器B.感受登记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A)。 A.迷箱实验B.迷津实验C.叠箱实验D.“三座山”实验 7.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C)。 A.社会建构主义B.激进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主义建构主义8.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A.主观性B.客观性C.普遍适应性D.永恒性 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B)。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A)。 A.促进者和引导者B.领导者和参谋C.管理者D.示范者 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D)。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B)。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语言联结学习 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于(D)。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15.小敏原来很怕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敏身上发生了(C)学习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言语信息 1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D)。 A.蜜蜂采蜜B.猴子攀爬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17.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Ivan Pavlov (1870—1932)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一)狗的条件反射作用实验 实验结果 (1)条件作用之前: 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 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2)条件作用期间: 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3)条件作用之后: 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事项: ①无条件刺激(UCS):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②无条件反应(UCR)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③条件刺激(CS) :原来的中性刺激。 ④条件反应(CR) :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学习规律 1. 消退 ◆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 用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而 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2. 泛化:在条件作用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 3. 分化: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分化。 4.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测验失败(中性刺激) 批评(条件刺激)——焦虑测验失败——焦虑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 ●从本质上条件刺激可分为两类: ⑴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称为第一信号。 ⑵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称为第二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将直接刺激转变为机体各种活动的信号。

(完整版)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理解这一界定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引起的是学习者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某种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习得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二)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即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主要有:(简答) 第一,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 第二,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第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2.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它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将学习分为体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八类: 1.信号学习 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指学会对某种信号作出特定反应。如经典条件反应就是一种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应学习,指学习将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即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在这种学习中,强化起着关键作用 3.连锁学习

即把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组合成系列,以形成动作联结,完成较复杂任务的学习。这是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学习形式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为更好地指导教学,加涅从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的关系探究中,从学生学习后实际可获得的结果研究中,又将学习划分为五种类型,即: 1.言语信息学习即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学习即学会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解决“怎么样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学习这是一种对内调控的能力,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成分 4.动作技能学习 5.态度的学习 (三)我国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技能有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 3.社会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实际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联结学习理论主要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两种 一、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 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一)经典实验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迷箱之一,饿猫被关进迷笼里面,它若拉开箱内装的闩子,便可打开箱门。猫学会了“开门”,即在门闩(刺激)与打绳索(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由此桑代克解释:在学习情境中,动物的行为开始按照自身冲动作出反应,具有试误的性质,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得以形成 (二)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效果律指在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反应后如果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则会加强,如果给予烦恼的结果就会减弱 2.练习律 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着学习者的练习和运用而增强,反之,变得越来越弱,这即练习律

1-项目式学习之理论部分

项目式学习之总纲 1.项目式学习(PBL)背景 (2) 2.PBL基本概念 (3) 3.PBL理论基础 (5)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 3.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5) 3.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6) 4.PBL核心要素 (6) 5.PBL基本特点 (7) 6.PBL基本类型 (7) 6.1有结构的项目 (7) 6.2与主题有关的项目 (8) 6.3与体裁有关的项目 (8) 6.4模板项目 (8) 6.5开放性项目 (9) 7.PBL基本流程 (9) 7.1选定项目 (10) 7.2 制定计划 (10) 7.3活动探究 (10) 7.4 作品制作 (11) 7.5成果交流 (11) 7.6活动评价 (11) 7.7归档或结果应用 (11) 8.PBL的意义 (12) 9.PBL的评价 (12)

1.项目式学习(PBL)背景 传统学习最便捷的方式是教科书和教师讲授,注重知识的传授,所要掌握的知识是经过前人专家国际认可的,这些知识也是古今学者从具体的生活经验和研究中提取出来的。学习者所学习的知识抽象、单一、具体,已经被人为地删除了许多复杂因素。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有弊,优点是能让学习者一下子抓住本质、要点,缺点是不利于学习者全面地了解知识的生活原形,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会学以致用,更不用说去创造创新,而且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随着科技不断的变革,学习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综合素质,创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拥有知识。 基于项目的学习正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从多个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展一种学科的与跨学科的、研究性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信息获取的方便、快捷和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也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支持平台。 国内外PBL现状: 国外: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理论及其应用都开始于美国。目前,基于项目的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附:各章简答、论述) 一、课程性质与要求。 1.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这门课程的主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既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落脚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各大理论成果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根本任务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着重学好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要深入理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意

艺术心理学 5第五章 学习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学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节学习的性质 一、历史上哲学家对学习的看法: 1、历史上称为知识论或认识论 2、学习理论 A、17世纪英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将零碎观念汇集成为知识,称为观念联想,因 此在哲学心理学上,称为联想心理学,到19世纪末发展为联结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如何联结,就是后来的行为主义。 B、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后经德国哲学家康德集大成成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知 识的来源凭直觉和演绎推理,对知识而言,经验只能作为构成知识的材料或内容,只有将先天性的概念结构加诸经验之上,并加以组织和处理,才能成为知识,即康德的超验主义。构成官能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后发展出完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二、现代心理学对学习的界定 学习:在现代心理学上的界定是: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势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这一界定包括4个概念: 1、行为或行为潜势改变 行为潜势:指的是已产生学习但未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2、较为持久的改变:只有较为持久的改变才算学习 3、学习因经验而生 经验:一指个体生活习得的积累,另一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 因经验而产生学习的情况有两类 A、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 B、未必有计划,可能只是在生活中偶然情境下发生。 4、学习有多种类型 例子:小狗叫门,小孩怕闪电,上课讲解后要求课外作业,惩罚哥哥,让弟弟不犯错等 第二节古典制约学习 一、巴甫洛夫的发现 发现:狗听见助理的脚步就分泌唾液。发展出制约反射 二、古典制约学习实验 实验的基本概念: 1、食物入口引起狗分泌唾液,属于自然现象,不需要学习,称食物为非制约学习 2、助理的脚步引起狗分泌唾液,属于习得的反应,因为脚步属于和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 中性刺激失去原来的中性,而能取代另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这两者彼此取代,即称为制约或制约作用,原来的中性刺激,就称制约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称为制约反应。 三、古典制约学习的现象和原则 (一)古典制约学习中的一般现象 1、类化:当古典制约学习达到第四阶段,制约刺激能单独引起制约反应后,与制约反应性 质类似的其他刺激,不需要经过制约学习的过程。 2、辨别:当古典制约学习达到第四个阶段后,制约刺激确实能单独引起制约反映后,如果 有其他与制约刺激类似的刺激同时出现,个体将表现出选择性反应,只向制约刺激去反应。 3、消弱:当达到第四阶段,如果一直不再回到第三阶段,一直不再使非制约刺激与制约刺 激相伴出现,以建立的制约反应将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反应。 4、自发恢复:当前项所述消弱现象出现后,如暂时停止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单独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

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的形象,也是田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学习方法与思路

学习方法与思路(纵向与横向) 1、学习方法与思路一:(纵向) ▲概念、定义、内涵——是什么 ▲基本理论原理是什么——理论研究范围 ▲教科书的观点与依据——理论分析标准 ▲著名专家的观点与依据——为什么 ▲如何才能统一理论上分析的分歧——融合的标准与范围 ▲你自己的理论观点与依据——有何新的理论建树 ▲还有哪些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难题)——有待创新与发展 ▲解决这些难题需要那些必备的条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我们的大学生与硕士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该加强传统理论分析方法的训练,在此,我把自己几年来对硕士研究生的练习方法贴在此,可供学生们参考。希望大学本科生注重三层次多角度,硕士研究生注重五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训练。这些是最低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不妨一试,有问题提出批评。下面是逐步介绍一些纵向与横向方法训练的思路。 2、学习方法与思路二:(纵向) ▲概念、定义、内涵——是什么 ▲是否存在一些分歧——引申义 ▲存在理论分歧的焦点与核心——为什么 ▲科学、客观的分析标准包括那些——应该是什么 ▲现实中理论概念与定义运用如何——主要依据或角度 ▲你自己的认识角度或依据如何——主要论点与论据 ▲结合现实(历史)实际如何修正——主要完善的对策 ▲还需要那些补充与配套条件(措施)——主要基于何种考虑 我们的大学生与硕士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该加强传统理论分析方法的训练,在此,我把自己几年来对硕士研究生的练习方法贴在此,可供学生们参考。希望大学本科生注重三层次多角度,硕士研究生注重五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训练。这些是最低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不妨一试,有问题提出批评。下面是逐步介绍一些纵向与横向方法训练的思路。 3、学习方法与思路三:(纵向) ▲概念、定义、内涵——是什么 ▲这一事物的理论表达——是做什么

心理学主要理论

普通心理学主要理论 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 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联系→相面 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 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 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脑损伤发生在颞叶。 二、整体说 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 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 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而且在某些部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 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 感觉编码 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 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 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①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②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 色觉理论: 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调: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概论 1.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 2. E.R.Hilgard)等人定义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 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景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暂时状态(如疲劳,药物反应等)来解释的。” 加涅则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于成长的路程。” 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的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上述定义的共同之处: ①人们都认为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 ②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导致;学习导致的变化要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分开。 ④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 ⑤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3.一个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构成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应。 4.学生学习的特点:(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5.学习的意义和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2)学习能促进心理的成熟 与发展 6.学习的分类: (1)我国,一般根据学习内容和结果分类: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④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知识领域,情意领域,心因动作领域 (3)加涅的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水平,由简到繁,由底到高,把学习分成八类,依次排列成一个累积学习模式。在这种分类模式中,低级学习向高级发展,高 级学习要以低级学习为基础。 第二章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 1.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任务:桑代克 2.桑代克学习理论(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 (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2)练习律: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①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②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3)效果律“在情境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概述 学习迁移的概念:心理学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金额跟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 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学习迁移的类型:一、根据迁移的性质划分,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迁移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 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二、根据迁移的方向划分,分为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和垂直迁移(纵向 迁移)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自上而下的迁移自下而上的迁移 (先行学习与后继学习的影响的划分) (水平迁移是指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等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是处于同一层 次(抽象与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是并列的, 即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致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迁移;垂直迁移主 要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与抽象的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根据迁移的内容划分,分为一般迁移(普通迁移)和具体迁移(特 殊迁移) 一般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具 体迁移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 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 组合并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特殊迁移的范围仅限于有限的情景中,不如一般迁移广泛。 四、根据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不同,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 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其他情景中时,即产生了远迁移;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比 较相似的情境中。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本章考点归纳】(本章为重点考查章节):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3.学习的一般分类★★★ 4.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5.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7.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8.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9.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10.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这一定义说明: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②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习得的。由练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由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如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另一种则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如遇到交通事故而体会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等等。 ③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比较短暂的。 【练习】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停地眨眼B.鹦鹉学舌 C.小明经常上课走神 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答案】 点评: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 1. 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 学习内容: 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四、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早期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 ②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

数学理论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理论知识复习材料时间:2010-05-21 21:51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1468次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理论知识复习材料第一章:小学数学教学任务[论述题]一、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素养1 、懂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2 、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3 、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4 、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理论知识复习材料 第一章:小学数学教学任务[论述题] 一、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1、懂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2、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 3、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4、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1、观察与比较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概括 4、猜测与想象 5、判断与推理 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1、学习的兴趣 2、交流的兴趣 3、应用的兴趣 第二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论述题] 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启发 ?抽象的数学知识应该与生动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 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一个活动过程。 教学启发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活动平台。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的参与机会。 3、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教学启发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现实数学”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获得体验,并作出分析、归纳、判断、推理,逐步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4、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启发 教师不能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幼儿的学习方式及理论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幼儿的学习方式及理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摘要:学习方式关注的是“怎么学”的问题。迄今为止,对于学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即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尽管三种理论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但各有其合理性;综合三种理论可以归纳出学习的特征:①从学习的过程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条件反射的建立、儿童的操作活动及儿童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②从学习的结果看,既包括心理上(经验、认知结构、情感等)的发展,又包括行为上的改变。影响幼儿学习的因素主要包括条件反射的形成特点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观察比较、操作体验和同伴合作。 2012年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如何深入理解《指南》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重要工作。 在《指南》中“实施要求”的第三点就是关于幼儿的学习方式,要求具体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幼儿教育要体现幼儿独特的年龄特点,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采取适合幼儿的学习与教育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这应该成为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学习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前者指的是学习内容,后者指的是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儿童学习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儿童的学习方式又是教师教育行为及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与依据,因此,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核心”[1]。那么,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怎样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心理学中对学习的三种经典解释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等的系统阐述。迄今为止,有三种对于学习的经典解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一)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解释 行为主义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从上个世纪初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占据了心理学统治地位50余年,其影响遍布了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行为主义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以刺激—反应作为其理论核心,而区别在于新行为主义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环节,即一个大脑内部的加工过程,人们往往称之为“黑箱”。黑箱这个词意味着人们意识到了这个过程的存在,但并不十分清楚其具体内容。比较起来,在学习理论中,新行为主义的影响更大。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进一步说就是“刺激—反应”的形成过程。最初提出“刺激—反应”这一原理的人是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而这个规律的本质就是“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对华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条件反射原理的人,他将反射分为生理反射(内在的、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反应,是神经系统固有组织的一部分)和心理反射(后来他改称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主要指无条件刺激物与无关刺激物的多次结合,而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例如:在狗的唾液反射实验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铃声是无关刺激物,由于食物与铃声多次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因此,在狗的大脑皮层上这两个兴奋点之间就逐渐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而导致狗一听到铃声(尽管食物可能并未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