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病药物研究
抗结核药物研究进展

抗结核药物研究进展任立歆作者单位: 300074 天津市儿童医院随着迁移人口的增加、取得性免疫缺点综合征(AIDS)的流行、耐药菌株的显现,使结核病又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据WHO估量每一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尤其是在A IDS感染严峻流行的地域。
我国是全世界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在数十年的临床应用中,传统药物均显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阻碍临床医治成效。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取得性耐药率由1984 /1985年的%增至2000年的30% ,耐多药率为% ,其中初始耐多药率为% ,取得性耐多药率为%。
严峻的结核病上升形势要求加速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
现将抗结核药物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利福霉素类一、利福喷汀( rifapentine)利福霉素类药物的衍生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谱同利福平,试管中抗菌活性比利福平高2~10倍, 向细胞内移动性为利福平的10倍, 对各类生长状态和各类生长环境的结核分枝杆菌均有杀灭作用,是全效杀菌药。
利福喷汀的蛋白结合率可达98% ~99% ,口服吸收好,清除半衰期较利福平延长4~5倍[1] ,在组织中停留时刻较长,更适于距离给药,具有长效强杀菌作用[2]。
每周1次服药每次450~600 mg, 9个月联合化疗疗程终止时,痰菌阴转率、病变医治有效率和空洞闭合率与利福平每日联用组医治成效一致,说明临床医治成效与利福平相似。
二、利福布汀( rifabutin)螺哌啶利福霉素s的衍生物,作用机制为抑制RNA聚合酶,干扰DNA生物合成。
口服吸收快, 4 h 达到峰值。
在人体组织散布良好,在肺组织的浓度比血浆浓度高5~10倍,尿液浓度比血浆浓度高100倍。
利福布汀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利福平,使之能够集中散布在巨噬细胞内且具有较强的活性。
该药血清t 1/2约为16 h,要紧用于耐药结核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医治。
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的临床效果比较

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的临床效果比较1. 引言1.1 研究背景次数统计、格式要求等等。
耐多药肺结核是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疾病之一,其治疗难度和复杂性较高。
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对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治疗效果逐渐减弱,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来应对这一挑战。
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作为新一代抗结核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中。
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不仅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还具有较低的耐药率和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备受关注。
随着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增加,对二者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比较研究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比较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方面的临床效果,评估二者在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持续性等方面的差异,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选择,促进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康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比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时的临床效果,探讨它们在安全性、药物耐受性和疗效持续性等方面的差异,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选择。
通过比较两种药物的优劣势,可以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帮助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治疗风险。
本研究旨在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推动耐多药肺结核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选择,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2. 正文2.1 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效果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新型抗结核药物,对于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研究表明,左氧氟沙星在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左氧氟沙星可以有效清除耐多药结核杆菌,提高治疗成功率。
研究数据显示,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结核菌转阴率显著提高,达到了70%以上,远远高于传统药物治疗的效果。
左氧氟沙星还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可以有效减少耐药性结核病菌的复发率。
在长期治疗中,患者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低,且不易产生交叉耐药现象,有效避免了治疗失败的风险。
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

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以影响其他部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有10百万人患有结核病,其中有1.4百万人死亡。
结核病问题仍然是世界面临的健康挑战之一。
现有的结核病药物疗法需要长期治疗,并且长期的药物使用会导致耐药性出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的抗结核病药物的研发进展。
BedaquilineBedaquiline是一种新型结核病药物,于2012年获得欧盟批准,并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
它是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结核病药物,用于治疗多药耐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
Bedaquiline通过抑制ATP合成降低菌体代谢,从而达到抗击结核菌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Bedaquiline治疗广泛或多药耐药结核病的疗效显著,获得了全球医学专家的认可。
PretomanirPretomanir是一种结核病新药,于2019年5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它与Bedauiline和Linezolid组合使用,三药联合治疗对于治愈多药耐药结核病的患者有很大的帮助。
Pretomanir通过抑制mycolic acid合成来杀死结核菌,并显著提高了治愈患者的疗效。
研究表明,Pretomanir联合使用Bedauiline和Linezolid,可以缩短治疗的周期,减少药物使用的时间和副作用。
SutezolidSutezolid是一种治疗结核病的新型药物。
它和生物反应修饰剂Liniskin组合使用,可以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和副作用时间。
Sutezolid具有广泛的抗微生物谱,对多种微生物菌株具有杀菌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可以在肺部和外周组织中起到作用。
有研究显示Sutezolid可以在八周内治愈多重耐药结核病。
TBAJ-587TBAJ-587是一种针对结核病的新型药物。
它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结核菌,研究显示,TBAJ-587能够在低浓度下杀死菌体,减少治疗的时间和副作用。
耐药结核病流行现状及抗结核药物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R 9 7 8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1 5 3 3 ( 2 0 1 3 ) 1 3 . 0 0 0 3 . 0 5
Th e e p i d e mi c s t a t u s o f d r u g - r e s i s t a n t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a n i- t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d r u g s
XU Yi n . ME NG Xi a n mi n 一 . ZHANG Yo n g x i n 3
( 1 . S h a n g h a i P u b l i c He a l t h C l i n i c a l C e n t e r , F u d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1 5 0 8 , C h i n a ; 2 . S c h o o l o f P h a r ma c y ,
・
专 家 论 坛
・
耐药结核病流 行现状及抗结核药物研 究进展
许 寅 孟现 民 张永信 。 2 0 1 5 0 8; 2 . 复旦 大学药学院 ( 1 . 复旦 大 学附属公共卫 生临床 中心 上 海
上 海 2 0 1 2 0 3; 3 . 复旦 大学 附属华 山医院 上海 2 0 0 0 4 0 )
摘 要 我 国是全球 2 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 的国家之一 ,同时也是全球 2 7个耐 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 国家之一。耐 多药结核病在许 多国家已成为主要公共卫 生问题 ,而研发新 型抗 结核 药物是 有效遏 制结核病 流行 和提 高结核病防治效果 的重要环 节之 一。本文介 绍结核 病、尤其是耐 多药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以及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 。
抗结核病药治疗进展论文

抗结核病药的治疗及研究进展摘要: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慢性传染病,传染性与死亡率高。
这种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而且不利于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抗结核病药的治疗与研究进展的探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结核病;抗结核病药;治疗;研究进展;探究【中图分类号】r52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56-01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感染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的传染病,主要由呼吸道传播,其中肺部是结核分枝杆菌最重要的起始器官。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与患者家属带来很大的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加强对抗结核药治疗与研究进展的探究,将有助于改善当前治疗结核病的现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1关于结核病的概述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器官而引发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主要侵入人体的肺部,又被称为白色瘟疫或者肺痨。
结核病的种类包括: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等。
这种疾病的特征是:结核结节与干酪坏死,很容易出现空洞现象,经常有低热、乏力、咳血与咳嗽等现象出现。
2针对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进展的研究当前在治疗的过程中最为通行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以及全程等,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化学疗法,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与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将抗结核药划分为次要抗结核药物与主要抗结核药物两种,在选择药物的过程中要以药敏试验的结果为根据,根据抗结核药物的杀菌活性来选择治疗用药,同时要充分考虑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与经济情况以及药品的供应状况等。
当前可以有效选择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以及链霉素、吡嗪酰胺等一线药物,氨硫脲、丙硫异烟胺、阿米卡星、乙硫异烟胺以、卷曲霉素以及对氨基水杨酸等二线药物。
在治疗的过程中,在患者对一线药物出现耐药性或者一线药物治疗失败之后,可以选择二线药物继续治疗。
抗结核病药的研究进展

哚奎 宁唑酮生物碱 , 其对敏感或耐药结核杆菌活性均高于异烟 肼,其作用机制可能为 D A嵌入剂, N 并可能存在毒性问题【】 1。 0 2 利福霉素类 随着利福平的发现 ,各国研究机构相继开发 . 9 了数个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利福霉素衍生物 ,如利福喷丁、利福 拉齐、利福布丁等 。利福喷丁于 19 年在美 国获得批准用于 98 治疗结核病 。利福布丁为利福霉素的螺旋哌啶衍生物,对结核 杆菌的抑菌作用比利福平约强 4 。主要用于分枝杆菌的肺部 倍 感染,对利福平耐药的结核杆菌菌株亦有效。利福拉齐 比利福 平具有更强 的杀菌作用 , 口服吸收好 , 对结核分枝杆菌 的 MI C比利福平强 6 4倍 ,而半衰期长达 6h 1 0t。 6 21 新 大环 内酯类 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内酯环大小或取代 . O 类型与红霉素不同的半合成衍生物 ,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结核杆 菌作用 ,用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 。主 要衍生物以第二代的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阿齐霉素和第三代的 泰利霉素为代表,其中罗红霉素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最强[ 6 】 。 21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中应用较多的有阿米卡星 ,异 . 1 帕米星 ,巴龙霉素等。阿米卡星是在卡那霉素结构 中的链霉胺 部分引入氨基羟丁酰链 , 其体外抗结核活性高于卡那霉素。异 帕米星是庆大霉素 B和卡那霉素 A的结合物 , 抗菌活性不如 阿米卡星, 但对耐阿米卡星的结核菌株有效。巴龙霉素是从链 霉菌培养液中获得的,主要用于多药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 1 0 ] 2 2 喹诺 酮类 喹诺酮类药物属化学合成抗 菌药。其 中 . 1 第三 和第 四代有不少具有较强的抗结杆菌作用 ,而且与其他抗结核 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 选用对象。如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 ,左氟沙星,氧 氟沙星 ,司帕沙星等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 。 四 1 第 l 1 代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加仑诺沙星等显示更
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

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肺结核仍是全球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新诊出肺结核病例数约达880万人,每年有近160万人死于该病。
肺结核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而多药耐药(特别是泛耐药)肺结核的发生率也在全球许多地区持续升高,由此成为全球一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相比之下,新药的开发却滞后于肺结核的治疗和预防需求。
自40多年前利福平(rifampin)上市后,全球范围内仅批准了利福布丁(rifabutin)和利福喷丁(rifapentine)两个新药治疗肺结核。
为控制肺结核的流行趋势,临床迫切需要有新的抗结核病药物,尤其是能用于潜伏性结核杆菌感染患者化学预防及对难治性肺结核即多药耐药和泛耐药肺结核治疗有效的抗结核病新药。
开发抗结核病新药的主要目标包括寻找快速作用药物,以期能够缩短现行肺结核长治疗期,及开发对耐药结核杆菌有活性药物、开发对持续性和休眠性结核杆菌均具活性药物等。
尽管目前抗结核病药物开发管线有限,但还是有一些新型结构类别化合物如硝基咪唑类、二芳基喹啉类、噁唑烷酮类、乙二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等化合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1 硝基咪唑类化合物许多硝基咪唑类化合物(特别是咪唑并噁唑和咪唑并噁嗪衍生物)都已经体内、外试验证实具有强力的抗分枝杆菌活性,它们对结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15~1.95 μg/mL。
不过,这些物质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水平相对较高,因而阻碍了它们进入临床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常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的抗菌药甲硝唑(metronidazole)已显示其在MIC时对处于厌氧条件下的休眠性结核杆菌存活有显著活性,同时对多药耐药肺结核株也具活性。
近期一项研究还指出,甲硝唑联合利福平治疗休眠性结核杆菌患者有效。
甲硝唑目前正在进行用作抗多药耐药肺结核药物的Ⅱ期临床研究,但此类化合物中最有希望获准治疗肺结核的可能还是两个在研药物——PA-824和OPC-67683。
1.1PA-824PA-824为硝基咪唑并吡喃衍生物,对多药耐药肺结核株呈高度活性且对休眠性结核杆菌具杀灭作用。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结核病 ( b ruoi T ) t e ls , B 是结核分 枝杆菌 ( c b — u物 ( Vs联 用 能有 效 治疗 H V/ B感染 ; AR ) I MT
c r m tbru s , B  ̄ 起 的仅次 于艾滋病 ( I S t i ec l i MT ) l eu u os AD )
O C 6 6 3 MC 0 、L 一 8 8 S 一 0 。 P 一7 8 、T 2 7 L 3 5 和 Q 19
关键词:结核病 ;抗结核药物 ;结核分枝杆菌;多耐药结核病
中 图 分 类号 :R 7 - 9 83 文献 标 识 码 :A
Pr g e si t i so ntt o r s n s ud e fa iube c o g n s r ul usa e t
q no o e , ir m i a o e , ir l ui ln s py r e , xa o i i o sa im i s And i i to u e e p o sn ui l n s n toi d z l s d a y q no i e , rols o z ld n ne nd d a ne . n r d c d n w r mii g t
Cui b n, o Sh ng h aa d Ja g Xi o li Yu— i Ca e — u n i n a —e
(i u nId silntue f t it sC ma t n l h r cuiaG opC roa o , h n d 10 2 Sc a utaIstt Ani oi , h i a P amaet l ru op rt n C eg u6 0 5 ) h n r i o b c Na o c i
a dS 1 9aemo ep o sn . n O. r r r miig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结核病药物研究09化教张丽秀 20090611123摘要:文章综述了近几年来抗结核病药物的种类,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利福霉索类,氨基糖苷类药物,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氨硫脲衍生物类药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药物。
主题词:抗结核病;新药研究随着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本质认识的逐步深人及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以下介绍抗结核病药物的主要种类。
1 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但其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例。
这类药物抗分枝杆菌作用有以下共同点:①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产生白发突变率很低,与常用的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目前这类药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选择对象。
②这类药物胃肠道易吸收,毒副作用较小,适合于长程给药。
③有良好的亲脂性和适度的亲水性,易渗入巨噬细胞内,对细胞内分枝杆菌也有作用。
④对非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强。
近lO多年来,研究较多的主要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1)氧氟沙星(oflaxacin,OFLX):该药口服吸收好,分布于组织巨噬细胞、胎盘、乳汁中的浓度比血中高,与其他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并有协同作用。
(2)环丙沙星(cipmfloxacin,CPLX,CIP):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拮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还不多。
(3)左氧氟沙星(1evolfloxacin):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也是0FLx 的2倍。
该药的副反应发生率只有2.77%。
LVFX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抗结核药间的协同作用,使LVFX正逐步替代0FLX而成为MDR.TB的主要治疗药物⋯。
(4)司帕沙星(spaffloxacin,SPX):司帕沙星为90年代早期由日本学者首先研制,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抗结核菌活性最高的一种。
SPX的突出的副反应为光毒性(光过敏性皮炎),从而影响其临床应用。
(5)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XFX):近几年来,继三代喹诺酮类药之后,又开发出数十种第四代药物,如曲沙星(trovafloxaein),格帕沙星(greepafloxaein),克林沙星(dinafloxacin),莫西沙星(moxitloxaein)等,其中莫西沙星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已受到大家的瞩目。
尽管上述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结核作用,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和RFP相提并论。
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年幼动物的软骨发育,对儿童和孕妇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原则上暂不考虑用于这类人群口1。
2 利福霉索类在结核病的化疗史上,利福霉素类药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1962年第一个半合成利福霉素即利福霉素V用于临床,1965年利福平问世。
我国于1974年研制利福定,1981年投产,1977年研制利福喷丁,1984年应用于临床,80年代意大利研制利福布丁,1990年Dikkinson 报道研制FCE系列和CGP系列,90年代日本研究了KRM系列。
其中利福定在90年代未再生产,FCE系列和CGP系列研究在90年代以来也未再进一步研究。
(1)利福喷丁(rifapentin,RPE,HI'r):Rfrr又名环戊基哌嗪利福霉素,RPT为我国自行研制、最先投产、最先试用、最早总结推广,堪与RFP相比拟的长效利福霉素。
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
(2)利福布汀(nifabutin,RFB,RBU):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胞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RBU也有其不足之处。
如RBU的早期杀菌作用不如RFB,可能与其血浆浓度低有关。
(3)苯嗯嗪利福霉素-1648(KRM一1648):纲谷良认为:由于KRM 一1648比RFP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即使结核分枝杆菌对RFP具耐药性,本药也能发挥一定的杀菌作用。
3 氨基糖苷类药物(1)丁氨卡那霉素(阿米卡星,amikacin,AMK):国内常用的二线药为卡那霉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监测该药的血浓度以确保剂量足够但不过高。
如果患者年龄在60岁或以上时,需慎用,因为AMK对年老患者的肾脏和第八对听神经的毒性较大。
(2)异帕米星(isepamicin,ISM):ISM与AMK同属第三代氨基糖苷类,本品的抗结核活性不如AMK,但对部分耐AMK菌株有效,不良反应与AMK相似。
(2)巴龙霉素(paromomyein,PRM):巴龙霉素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rlmosus)的培养液中获得的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研究认为它具有抗结核作用。
4 新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这类药物是红霉素的衍生物,抗分枝杆菌的作用机制是菌体内核蛋白体的SOS亚基可逆性结合,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有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抗结核杆菌作用最强,与利福平和异烟肼有治疗协同作用。
这类药物共同特点是对酸稳定,口服易吸收,组织穿透性好,组织细胞内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并有中等长的半衰期。
新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用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
5 氨硫脲衍生物类药物今年来国外合成了几种氨硫脲衍生物,其中以乙酰喹啉N4吡咯烷氨硫脲最引人注目,其抗菌活性优于氨硫脲。
动物实验还发现苯乙烯基甲基甲酮缩氨硫脲对小鼠结核病有显著疗效。
6 硝摹咪唑并吡喃类药物源于20世纪70年代印度研究者的发现,CGI一17341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MIC为0.1—0.3p.g·mL一1,体外抗结核活性近于异烟肼、利福平,动物实验结果亦然。
与其他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是有希望的抗结核药,这类中筛选出硝基咪唑并吡喃有效化合物PA-824在低氧环境下培养的非复制期结核分枝杆菌模型中有作用。
其活性类似于甲硝唑.明显强于CGI.17341和异烟肼(异烟肼对此模型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无作用)。
一般治疗结核病的药物需要进入病菌体内,由病菌本身来激活。
抗药结核杆菌能够阻止药物进入病菌,或不激活药物。
因此具有抗药性。
而PA-824能够逃过病菌的“岗哨”,侵入病菌体内杀灭它。
它的出现对改善非复制菌群的作用带来极大的希望,提示有可能成为扩大抗结核活性范围的有效药物【3·4·5】,正处于I期临床研究阶段。
相关新药可能在10年内获准上市。
7 吩噻嗪类药物吩噻嗪类中的氯丙嗪在早期的文献中报告能改善临床结核病,并增强SM、INH、PZA、RFP和RBU对抗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
(1)氯苯吩嗪(氯法齐明,clofazimine。
CFM)是20世纪50年代就研制出的抗分枝杆菌药,用于治疗麻风病,近年来开始试用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CFM是一种吩嗪染料.通过与分枝杆菌的DNA结合抑制转录而产生抑制分枝杆菌生长的效果。
但对于结核病的治疗几经曲折,现仍有争论。
(2)三氟拉嗪(trifluoperaging,TFP)为吩噻嗪的哌嗪衍生物,抗精神病药,具有抗菌作用,并能增强INH、SM、PZA、RFP等药对细胞内分枝杆菌的效果。
(3)硫利达嗪(thioridazine)是抗精神病药,服药后耐受性较好.氯丙嚎对敏感菌及耐药菌均有效在体外减慢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
此类药物对人体结核病的治疗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8 多肽类(1)结核放线菌素N(tuberactinomycin—N,TUM-N;enviomycin,EVM):结核放线菌素.N的抗结核作用相当于卡那霉素的1/2,它的优点是对肾脏和听力损害比紫霉素和卡那霉素低,对耐SM和KM的菌株有效,可用于MDR-TB病例。
(2)CQQ(gangamiein,GM):CQQ化学名为6一环辛氨基-5.8喹啉醌,在活体内,对耐药结核菌的活性和对敏感菌的活性相等。
(3)二芳基喹啉类化合物TMC 207 最近被报道具有独特的强力和选择性的体外抗分枝杆菌活性谱。
现正进行用于多药耐药肺结核二线治疗的ⅡA期临床试验。
需要指出的是,I期临床研究发现,TMC 207经由细胞色素同功酶代谢,故在与利福平这一强力细胞色素同功酶诱导剂联用时的血药浓度将降低约50%。
(4)嗯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烷嗯唑烷酮类化合物包括利奈唑烷(1inezolid)、依培唑烷(eperezolid)、PNU.100480、DA-7157和RBx8700等,它们均对结核杆菌有活性,利奈唑烷先前已获准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但作为抗结核药物现还处在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5)乙二胺类化合物sQ-109 乙二胺衍生物sQ-109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壁合成,对药物敏感和耐药结核杆菌均具强力活性,目前正在进行I B期临床研究。
(6)吡咯衍生物LL3858吡咯化合物中抗分枝杆菌活性最强的是BM 212,后者对结核杆菌,包括耐药性结核杆菌都具良好的体外活性。
LL 3858现正处于I期临床研究阶段。
(7)恶唑烷二酮类本类药属新型的合成抗菌剂,其中Dup-721具有抗结核活性,对堪萨斯、瘰疠、戈登、偶发分枝杆菌有作用,对MIC无活性。
(8)复合制剂又名复方药,混合药或固定剂量复合剂。
指数种不同药物按一定的剂量配方,混合成一种混合制剂,是抗结核药物剂型的改进。
这类药物有复方利福平胶囊,卫非特,卫非宁,利福烟胺和肺安,肺宁等。
9 肪肪酸和分枝菌酸合成的抑制剂肪肪酸和分枝菌酸合成的抑制剂是抗结核药物开发的一个新领域。
(1)硫内酯霉素(thiolactomycin.TLM)抑制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FabB、FabF与FabH酶.在体内外都有较强的抗结核杆菌作用.分子量低,是一良好的药物化学先导物.在试管内小鼠巨噬细胞模型中显示。
TLM有杀灭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2)辛磺酰基乙酰胺(N—oc.tanesulfonylacetamide,OsA)对耐异烟肼和多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MIC分别为6.25和12.5越·mL。
10 硫乙酰霉素硫乙酸霉素硫乙酰霉素硫乙酸霉索是Glaxo-Smithkline公司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合作开发的一种天然抗结核药物.这种低分子量化合物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抗结核能力.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亦有作用。
该研制始于2001年。
进入l临床应用可能尚需数年。
11 嚆唑烷酮类嚆唑烷酮类属于新型的合成抗菌剂具有广谱的抗分枝杆菌作用。
作用机制是通过与54S核糖体亚单位相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2000年FDA批准的利奈唑胺(Linezolid.PNU-100766)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对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的MIC≤2/z8·mL一。
在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上取得明显的疗效。
而PNU.100480的抗菌活性高于利奈唑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