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校徽设计
中国十大名校校徽意译分析

美艺11级6班 张洁 111206013
一、北京大学
1.北大校徽 造型上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 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
2.“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 “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 的 “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 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 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 重任”的想象。
4.英文“FUDAN UNIVERSITY” 表明复旦大学国际化办学的宗旨。
5.标志设计整体稳重、深厚、大 气、喜庆、传播全球
三、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徽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 logo外环是中、英文校名,创校时间,表
明清华大学国际化办学的宗旨,历史悠久 的文化底蕴。 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 物”两个词,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 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词基本 上概括了易经的全部内涵,实际上也就体 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而清华 大学能以此孔子名言作为办学的精神标志, 可见其在努力办成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同时, 既注重加强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研究,也注 重培养新型君子人格的教育。这无疑也将 会使孔子古老的君子人格焕发青春,具有 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大的魅力。 标志体现出了,清华的智仁勇德统一、文 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集成的互 补。
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logo里梅花是科大人勤奋刻苦、追 求真知和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 品格的象征。
2.腾空飞跃的火箭,表达了科大人积 极进取,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国家使 命、攀登科学高峰的壮志豪情。托起 火箭的四根线条,代表了中国科大的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的科技英才。
现代大学之内涵

大学之内涵何谓大学?格林斯潘、比尔盖茨这两个人,都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感到自豪的学生,可是到最后这两个学生都没有取得学位?耶鲁大学法学院长说了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大学”。
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那些原本比较聪明,但他/她还不是绝顶聪明的人,能够把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和更加智慧的地方。
这句话大家可以认真思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大学。
他这句话解释了格林斯潘和比尔盖茨为什么不能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原因。
因为他们绝顶聪明。
而只有那些一般聪明、比较聪明的人才需要大学。
大学就是把这些一般聪明、比较聪明的人变得更加聪明,而最后变成智慧的人的殿堂。
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正门有一幅浮雕,这个浮雕是:老师在讲课,慷慨陈词,手舞足蹈,而下面所有的学生都在睡觉。
所以说在大学里面,学生睡觉是天然的权利。
另一幅浮雕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后门,这个浮雕正好相反:学生们分成了两排,一看就知道,争论的已经不可开交,甚至相互指责的手势都有,这个时间老师在睡觉。
我们思考一下这两组浮雕。
大学的主体在任何时候都是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
如果不把学生作为主体,而只把老师作为主体,实行这种教育观,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
所以老师再有积极性,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老师就是多余的。
大学要有大师什么是大学?哈佛大学1909年到1933年做了24年校长的雅培劳伦斯说过一句话:“哈佛大学之所以备受尊重,不在于哈佛大学有多少座高楼,而在于哈佛大学有一代又一代备受人尊重的大师”。
这句话,被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把它总结为:“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这句总结非常精确,我认为比哈佛校长说的更有雅气。
大学之“大”,在于大德、大爱,在于大学问,在于有大师,在于大楼,在于大业、。
“大德”,意味着一所大学有担当民族责任的德性。
集“大德”、“大爱”、“大学问”于一身的,堪称“大师”。
大学之“大”,也包含有“大楼”的意思,大学应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为教员提供维持其尊严的待遇。
南京高校校徽大全

南京高校校徽大全
南京的高校校徽有很多种,以下是部分南京高校的校徽:
1. 南京大学的校徽:给人一种气派的感觉,颜色选取黄色和绿色。
外环和大礼堂为黄色,三角形内大礼堂背景为绿色。
黄色表明该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宫内苑和国子监所在地,绿色则代表六朝松历经千年仍然生机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时表明该校位于长江之滨、玄武湖畔。
2. 东南大学的校徽:颜色选取黄色和绿色。
外环和大礼堂为黄色,三角形内大礼堂背景为绿色。
黄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同时也表明该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宫内苑和国子监所在地。
绿色喻意青年学子风华正茂,代表六朝松历经千年仍然生机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时表明该校位于长江之滨、玄武湖畔。
3. 河海大学的校徽:图案在众多圆形校徽中让人耳目一新。
校徽选取河海蓝为标准色,体现了河海大学具有大江大海的宽广胸怀和磅礴气势,代表了河海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为、顺水而长的水利专业办学特色。
校徽外圈象征河海大学傲雪凌霜、坚韧不拔的崇高品质,梅花是南京市市花,喻示了学校所在地,同时梅花瓣形图样与水波浪图样暗合,也喻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4. 南京理工大学的校徽:整体呈现盾牌状,上部分是南理工的英文缩写“NLIT”,下部分是“南京理工大学”的汉字和拼音。
整个标志以蓝色为主色调,代表着科技和理性。
如需更多南京高校校徽的信息,可以到各高校官网获取。
北大校徽的设计理念

北大校徽的设计理念北大校徽是北京大学的标志,它代表着学校的精神和传统。
设计一份关于北大校徽的设计理念,需要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要体现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校徽更具有时代感和传承性。
在这份设计理念中,我将从北大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传统出发,探讨校徽的意义及设计原则,并对校徽的具体设计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北大的历史与文化北大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始建于1898年,经历了战争、革命和改革,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变革。
北大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大所代表的精神也是学校校徽设计的重要内涵之一。
学校一直以来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强调知识的追求和品德的修养。
北大还以崇尚自由、民主、科学的学术氛围著称,提倡开放、包容的思想和学术态度。
这些都是校徽设计需要体现的重要文化内涵。
第二部分:校徽设计的意义与原则北大校徽是学校的象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寄托。
校徽设计需要具有震撼力,要能够代表学校的特色和传统,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北大这个学府。
校徽设计也需要符合现代审美和设计原则,不仅要有历史传承,还要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在校徽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北大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传统,结合学校的校训、校风、校史等元素,体现北大的理念和精神。
校徽设计还需要与学校的建筑风格和校园环境相呼应,使校徽融入学校的整体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校徽的具体设计北大校徽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要符合现代化的审美和设计原则。
可以以校史和学校标志性建筑为灵感,采用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突出学校的特色和精神。
校徽的图案设计可以融入学校的象征性元素,如校训、校徽、校园景观等,结合文字和图案,体现学校的传统和风貌。
校徽的色彩也需要综合考虑,以学校的校色为基调,结合其他色彩,突出校徽的主题和形象。
校徽的logo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在不同媒介和场合下的适用性,比如在校园标识、文化衫、校车、窗花等,校徽的设计要能够在不同场合下清晰可识别,保持统一的形象。
师范学院院徽设计理念是

师范学院院徽设计理念是
师范学院院徽设计理念。
作为一所培养教育人才的学院,师范学院的院徽设计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院徽
是学院的象征,它代表着学院的特色和精神内涵。
因此,院徽的设计必须准确地传达学院的使命和价值观。
在师范学院的院徽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院的定位和特色。
作为培养教育
人才的学院,师范学院的院徽设计应该突出教育的重要性和学院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这可以通过在院徽中加入教育相关的图案或符号来实现,比如书籍、教鞭、学生和老师等元素。
其次,院徽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体现学院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观。
师范学院的
使命是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因此院徽的设计应该传达出学院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这可以通过在院徽中加入积极向上的符号或标语来实现,比如火炬、阳光、勇气等元素。
此外,院徽的设计还应该符合学院的整体形象和风格。
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具有
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学院,院徽的设计应该体现出学院的传统和特色。
这可以通过在院徽中加入传统的文化元素或学院的标志性建筑来实现,比如古代经典图案、校园建筑等元素。
总的来说,师范学院的院徽设计理念应该以教育为核心,突出学院的特色和精
神内涵,符合学院的整体形象和风格。
通过精心设计的院徽,可以有效地传达学院的使命和价值观,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增添独特的魅力。
清华北大标志设计理念

清华北大标志设计理念
清华北大是中国两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其标志设计也备受关注。
下面就清华北大标志设计理念进行介绍。
清华大学的校徽设计理念:
清华大学校徽的设计理念是“清华之光,厚德载物”,寓意着清华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辉代表。
校徽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十二生肖中的龙,凤,麒麟,龟,蛇,马,羊,猴,鸡,狗,猪,牛,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和美好寓意。
校徽的中心是一个红色的“清华”字样,代表着学校的名称和荣誉。
整个校徽的设计简洁大方,寓意着清华大学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感。
北京大学的校徽设计理念:
北京大学的校徽设计理念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寓意着北京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辉代表。
校徽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字,五个字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种美德和道德准则。
校徽的中心是一个红色的“北大”字样,代表着学校的名称和荣誉。
整个校徽的设计简洁大方,寓意着北京大学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感。
总体来说,清华北大的标志设计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成就,寓意着学校的荣誉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标志设计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也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辉历程。
知名大学校徽赏析

部分著名大学校徽赏析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在众多大学中独树一帜。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
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
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北京大学的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
“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
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便于制作圆形的徽章。
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
在艺术处理上,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
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浙江大学的校徽分内外两圈,两圈之间的中英文浙江大学字形内含着今日之浙江大学已走向世界,1897表示浙江大学的创建年代可追溯至求是书院,校徽中央展翅飞翔的求是鹰代表浙大的“求是”精神,寓意着浙江大学师生,继承发扬“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严谨治学,锐意进取,勇攀科学高峰,为将浙江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
南京大学校徽由艺术系教授陈之佛设计,时间应该是在1933年。
北京大学的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

北京大学的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
“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
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
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蔡即请鲁迅为之设计校徽。
鲁迅于8月7日将设计完竣的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
后又曾长期弃用,80年代始重新使用,现使用的北大校徽系以此为基础修改而成。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鲁迅设计的这枚北大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便于制作圆形的徽章。
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
在艺术处理上,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
用设计对象的文字构成图案,是徽标设计的常用手法,但高明的设计者用文字构成能够表现徽标内涵的图案。
鲁迅这枚校徽的设计,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
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
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北京大学校徽- 设计缘由创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916年1 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位以“东汉之党人,南宋之道学,明季之东林”为圭臬的浙籍人士,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校徽设计大学校徽作为高校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IdentitySystem,简称UIS)中视觉识别系统(VisualIdentity,简称VI)的重要元素,本质上是一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这种创作不仅可以视为大学自我形象的外在展示,而且可以视为大学自我身份的内在认同,同时可以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突显大学的办学特色,承载大学的文化精神并透射大学的文化内涵。
一
从发生学上看,大学校徽是大学建制的产物。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与意大利的波隆纳大学是最早出现的大学,均形成于12世纪,此后,英国的牛津、剑桥,德国的科隆、海德堡等大学也相继形成。
最初的大学与宗教关联紧密,大学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僧侣和牧师,不过也享有一定的学术自由。
作为一种标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西方高校的校徽轮廓多为盾形。
如形成于12世纪的牛津大学,其校徽即为盾形(还有剑桥大学等等高校,其校徽皆为盾形),校徽主体部分由三颗王冠组成(上二下一),中间为一本展开的书,上写“DOMINUSILLUMINATIOMEA”(“主照亮我”),这表明了中世纪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强调“启示”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
校徽上的王冠则昭示着大学教育的高贵与荣耀,这与英国大学培养绅士的大学理念是息息相关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其《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认为大学的目的是培养或造就有智慧、有哲理、有修养的绅士,我国教育家郑晓
沧也总结说:“英国的大学理想,在养成Gentlemen,可以牛津大学为其代表”。
[1]
美国的大学承袭英国大学传统,在校徽设计上也是以盾形居多,如诞生于1643年的哈佛大学校徽即为盾形,它于1884年采用的新校徽,主体部分为三本书(上二下一),在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印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在下面的一本书上印刻着“TAS”一组字母,三组字母合起来的单词“VERITAS”即为拉丁语“真理”之义。
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W.Eliot)将其教育观点概括为:“普通教育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执著探究、寻求真理的精神或性格。
”[2]这也意味着西方大学理念的变化,从中世纪的传播知识培养牧师演变为追求真理与培养研究型人才。
西方高校校徽之所以多取盾形,是因为盾徽乃西方贵族的家徽,象征着庄重、荣耀、高贵与典雅等多重喻意,这与英国大学养成绅士的教育理想是相契合的。
绅士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具有高贵典雅的精神蕴涵,以盾徽显现其风貌,诚为恰切。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盾徽在西方应用甚广,不惟高校,许多国家的国徽,以及众多标志的设计上亦使用盾徽。
二
回望历史,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相当发达,汉代设立的太学,宋代以来的书院,这些官办民办的学校,对中华知识的传承与文明的推进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中国古代也有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有教无类”,《大学》的“修齐治平”,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智慧。
究其大要,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是以贯彻自《大学》以来的儒家伦理,传承和体验儒学的内涵与精神,而最终目的是满足朝廷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猛烈催逼下无可奈何地融入现代性的滚滚洪流之中的产物。
在晚清备受列强蚕食鲸吞的现实语境中,一批“睁眼看天下”有着先进思想而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的旧式官员拉开了创办大学的序幕。
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仿效美国高校模式,创办了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即天津大学前身);次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898年,光绪皇帝下昭正式设立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
可以看到,民国前后,国立大学(如清华大学)、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教会大学(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都获得了蓬勃发展,近代大学教育初具规模。
中国早期高校,由于直接以欧美高校为蓝图,在校徽的设计上也明显带有因循之迹,如以美国大学为模式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南开大学(由著名教育家严修、张柏苓创办于1919年)等高校,其校徽皆为盾形,北洋大学堂的校徽以金色的盾形为轮廓,该盾上部有两个凹槽,左右两边又各有一个凹槽,整体装饰意味很强。
盾徽上方以楷书书写“国立北洋大学”字样,中下方涂抹成另一黑色盾形,在黑色盾形上下有白色建筑三座(上二下一,应是校门正视图),黑盾中央为一本展开的书,书的两边分别以隶书书写“实事”“求是”四字,“实事求是”即为追求真理之意,我们可以从中很清楚地见出对牛津大学与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