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与临终关怀伦理分析
第八章 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

思考与讨论
2001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第一 套节目《新闻调查》节目于 21:15 - 21:55 播放了“死亡可以请求吗”的 节目。节目记者赴西安采访了几位不 堪病痛折磨、难以继续支付医疗费用 而请求安乐死的尿毒症患者及其家属; 又赶到贵阳调查了两年前一位年仅22 岁的晚期肝癌患者李林请求安乐死而 不能的情况。
第二节 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
二、安乐死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一)安乐死的历史演进
1936年英国成立有许多社会名流参加的自愿 安乐死协会,并几度提议立法,但未获通过。 1974年澳大利亚和南非成立安乐死协会。 1976年以后,丹麦、瑞典、意大利、法国等 国相继成立安乐死协会。
美国对是否允许安乐死讨论的赞成人数 年份 1947 1973 1983 1997 赞成数 37% 51% 63% 74%
第一节 死亡标准的演变及伦理意义
一、死亡标准的演变
(二)脑死亡标准
195可逆性丧失”,世界 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 1976年 英国 脑干功能不可逆终止为脑死亡
1980年 我国 李德祥 脑死亡应是全脑死亡
第一节 死亡标准的演变及伦理意义
二、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
你认为主动和被动安乐死有无本质区别?
道德哲学家认为无本质区别,它们的动机都 是相同的,两者都属于有意,但又是无可奈 何的行为。杀死和让其死在道德上是相同的。 公共政策学家认为存在根本区别。(1)被 动安乐死,患者死于疾病;主动安乐死,患 者死于另一人的行为。(2)主动安乐死排 除了纠正误诊的可能,而撤消或终止治疗, 还有发现、纠正误诊的可能。
第二节 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
二、安乐死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二)安乐死的立法趋势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3/8/2019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22
听任死亡:反对安乐死的依据
(J.P.Thirolux: Ethics Thoery and practice)
遗弃患者;
发现治愈方法的可能性; 选择死亡的不可能性(医学存在的理由在于拯救 生命); 对上帝的神圣安排的干预
3/8/2019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案例2:棉被窒息的“安乐死”
陈莉是苏北淡庄村村民。她于1985年与杜海芝结婚,婚后感情一 直很好,并育有一子。1993年7月,陈莉的丈夫杜海芝不幸被发现患了肝 癌。妻子陈莉到处求医,希望他能够活下去。然而,虽经积极治疗,但 杜海芝的病情越来越重,已经到了无法治救的晚期。杜海芝多次想自杀 ,他曾把菜刀、剪刀藏在枕头下边,也曾企图用腰带上吊自杀,但都被 发现而自杀未成。晚期癌症的疼痛使杜海芝不堪忍受,他多次请求早点 结束这一切,请求早死。1994年1月3日的晚上,杜海芝不断陷入昏迷, 于是陈莉用棉被蒙住了丈夫杜海芝的头,用布带套着他的脖子,洗衣板 抵压着他的咽喉,不久,杜海芝便死去。 1月15日陈莉以故意杀人罪被公 安局逮捕。经审理认为被告陈莉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但由于 死者的疾病不可医治,患者本人也有早死的请求以及这一行为的社会危 害程度较小,因此,依法从轻处罚,判被告人陈莉有期徒刑三年
3/8/2019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17
二、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一)安乐死
(二)临终关怀
3/8/2019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18
(一)安乐死
安乐死,就是指医务人员应濒死病人或其家属的 自愿请求,通过作为或不作为,消除病人的痛 苦或缩短痛苦的时间,使其安详地度过死亡阶 段,结束生命。
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道德

爱在左,同情在右, 走在生命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使穿杖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
有利于准确地、科学地确定死亡
有利于维护死者的尊严
有利于开展器官移植
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
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
有利于准确地、科学地确定死亡
Brain death
生
区分生命物质系统 生与死的临界点
死
有利于从人的本质特征去确定人的存在
有利于维护人的生存权
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
法制化原则
安乐死的申请、受理、审批和执行必须接受法 律的全程监控。
安乐死的条件
1. 2. 3.
患绝症且濒临死亡病人提出 病人被难忍的痛苦所侵袭 病人有寻求安乐解脱的诚挚意愿 程序上有医师(两名医生和一名精神科医 生)认定和家属同意 执行者必须有合法授权
4.
5.
安乐死的伦理分析
支持安乐死的理由
戴安娜.普蕾蒂案
法庭于2001年8月判决普蕾蒂败诉,如果她 丈夫帮助她结束生命,他将面临长达14年的 监禁。 3名高等法院法官于10月18日做出一项判决: 无论情况如何特殊,至少在当今的英国, 谁也没有权利预谋死亡。
陈妍,女、9岁,品学兼优,发育正常。 1990年3月6日上午11时许,陈妍在铁路边 “做好事”时,被迎面开来的列车惊吓,跌 倒在铁轨上,被火车轧伤。于11时30分急送 医院,诊断(1)失血性休克;(2)有上下 肢不全断离;(3)II级脑外伤。医院立即 进行抢救,施行了上下肢断离手术(即截肢 术)。因受伤位置较高,均没有保留大关节 (即右侧膝关节和肘关节)。
第八章 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道德

脑死亡标准取代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正 在成为一个趋势。到目前为止,美国、加拿 大、阿根廷、奥地利、澳大利亚、捷克、芬 兰、法国、英国、挪威、希腊、瑞典、西班 牙、意大利、德国、印度、爱尔兰、荷兰、 新西兰、瑞士、泰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 区,或通过了正式的死亡立法来确认脑死亡 标准,或在临床上已经实际采用脑死亡标准。 我国的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也多赞同采用 脑死亡标准。但同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
安乐死de伦理思考
安乐死的概念
安乐死(Enthanasia)一词源自 希腊文,原意是无痛苦的死亡 ,快乐的死亡;又称无痛致死 术,幸福之死或道德上的可敬 死亡。
广义的安乐死:因为健康原因自愿
死亡或任其死亡,甚至命令其自杀。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对那些患
有不治之症,死亡已经逼近而且非常痛 苦的病人,患者自愿(或由其代理人, 监护人)明确提出要求用药物或其它方 式实现无痛苦状态下结束生命愿望的一 种临终处置。
安乐死的伦理争论
关于安乐死的争论有以下三个 方面的观点:
1.支持的观点 2.反对的观点 3.区别对待的观点
一、支持的观点
1、从病人的角度看:
a.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安乐死不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 原因,它只是让病人死亡过程缩短 ,也就是让病人饱受病痛折磨的时 间缩短。
病人自然死亡过程 A ————B 安乐死的病人死亡过程 (时间缩短,痛苦经历缩短) A —B ’ 对病人进行“仁慈”的抢救,病 人死亡过程延长(时间延长,痛苦延 长) A—————————— B*
b .体现了对病人人格的尊重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人既然有生存的权利,也有选择自 身生存处置的权利,抢救病人只能是违 背其意愿的“仁慈的恐怖” ( The right to die )
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的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的伦理问题伴随着人类医学科技的进步,生命结束时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医学伦理学作为研究医学伦理问题的学科,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引导人们在生命结束过程中做出合乎伦理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一:安乐死与尊严死亡安乐死是指在无法治愈的病情下,通过医疗手段来提前结束患者的生命。
对于安乐死问题,医学伦理学存在一定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通过安乐死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长时间的痛苦折磨。
另一方面,反对者则主张尊重生命,认为医生不应该成为终结生命的工具。
而尊严死亡,强调的是在维持患者尊严的前提下,以合理的医疗手段来缓解病痛,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医学伦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促进尊严死亡的实现。
伦理问题二:器官捐献与道德约束器官捐献是一种在生命结束时,将自己的器官用于他人生命延续的行为。
尽管这是一种伟大的慈善行为,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伦理问题。
首先,如何确保器官捐献是自愿的,而非被迫的?其次,如何保证捐献者以及捐献者家属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此外,如何在保证器官捐献合法性的前提下,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医学伦理学应当以保护捐献者的自由意愿和尊严为中心,倡导建立健全的器官捐献制度,并致力于推广器官捐献的伦理观念,以便更多人参与到器官捐献中。
伦理问题三:临终关怀与病人权益临终关怀是指面向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提供身心灵的关怀与支持。
在临终关怀中,医学伦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权益和人格尊严。
过度治疗、无效治疗及患者痛苦治疗等问题是临终关怀中常见的伦理困境。
医学伦理学旨在帮助医生明确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何时停止治疗,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痛苦缓解措施,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心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伦理问题四:断绝维持生命支持的伦理考量断绝维持生命支持是指在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情况下,主动中止生命维持措施。
这个问题涉及家属、医生和伦理学家之间的合作和探讨。
医学伦理学应当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伦理指南,帮助医生和家属做出正确的决策。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伦理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伦理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也得以不断延长,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面临病痛和死亡。
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现代医学中涉及到的两个话题,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伦理学和法律学的研究。
本文将就临终关怀和安乐死这两个话题,从伦理角度进行探讨。
临终关怀对于某些终末期患者而言,经历病痛和痛苦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患者需要关怀和照顾,医护人员也需要为这些病人提供支持和协助。
临终关怀旨在帮助临终病人缓解痛苦和改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和家属,在临终前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尊严,在生活的最后阶段感受到关怀和接纳。
同时,临终关怀也涉及到病人的心理、社交和精神需求,这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相比,安乐死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争议的话题。
安乐死是指在没有抢救或治疗希望的疾病晚期阶段,由病人或代理人主动要求并经过医生的判定,采取医学手段终止生命的行为。
安乐死旨在给予病人一种在避免痛苦、维护尊严的情况下,安详而痛苦的死亡方式。
提到安乐死,会引起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侵害人生命的行为,也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行为,毕竟在有些情况下,病人可能面临无法承受的痛苦。
因此,安乐死是否合法以及其可行性等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实践中也存在严重的分歧。
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对于临终关怀而言,由于病人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更加敏感和尊重地对待病人和家属。
临终关怀涉及到的一些伦理问题,如下所示:自主权患者在生命末期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他们应该有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是否遵循某些治疗计划或者是否接受某些治疗,包括中止治疗或正式宣告放弃治疗。
当病人失去决策能力时,代理人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否则可能会侵犯到病人的人权。
关怀义务医护人员有责任要为病人提供最优秀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这种服务不仅涵盖了医疗等生理方面的服务,也包括了情感、关怀等方面的服务。
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

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第一篇: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安乐死”的伦理思考【摘要】安乐死一直是一个严肃且颇具争议的问题。
对安乐死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安乐死。
本文分析了安乐死的概念,介绍了国内外安乐死的发展历程。
使读者对安乐死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分析对反对安乐死和支持安乐死的依据,揭示安乐死伦理困境的实质。
对安乐死的伦理价值从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进行阐述。
为安乐死在中国的实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安乐死发展伦理问题建议“人作为社会性存在,不仅要关怀自己的生命本身,而且要关怀社会;不仅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担当,而且还要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有所担当。
"【1】对于已进入死亡阶段且饱受痛苦煎熬的病人及其家属来说,在运用现代理疗技术和医疗资源延长死亡的时间与进行安乐死,减轻自身的痛苦并保持住最后的人格尊严之间做出选择是艰难的。
一个个现实问题羁绊着安乐死伦理价值的发挥,我们要用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安乐死问题。
本文对安乐死伦理困境的实质揭示,并对安乐死伦理价值的实现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安乐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现在说的安乐死是指对患有不治之症疾苦的垂死病人所采取的临终生命处置捌。
英文解释为:无痛苦地处死患不治之症而又非常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
中围学者给安乐死下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苫,在病人或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牛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F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伞过程Ⅲ。
由此町见,安乐死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有4个Ⅲ:①病人自愿自决。
②现代医学无法医治的疾病。
③病人本人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苫。
④由医学专家或医疗机构鉴定。
一般地还把安乐夕匕分为广义安乐死和狭义安乐死‘”以及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Ⅻ。
欧美许多国家最先掀起了安乐死运动,积极提倡安乐死。
1936,在英国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提出安乐死法案,并开展了很多有组织的活动,谋求法律上对安乐死的认可。
8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临终关怀(四)价值与意义
• 首先,临终关怀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 精神在生命问题上的体现,不仅表现于解除人们 肉体上的病痛或物质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应该 充分体现在注重人们精神上的危机以及临终阶段 的关怀上。每个人都希望生得顺利、活得幸福、 死得安详。当一个患者处于生存无望的人生终末 阶段时,除了缓解肉体的痛苦,最需要的就是能 享有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神的照护、以 及亲情的关怀。临终关怀恰好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安乐死(三)安乐死的伦理之争
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 第一,对患者本人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 第二,对患者家属来说可以解除他们心理与经济上的负担。 • 第三,实施安乐死对社会而言也符合社会公益原则。
临终关怀(五)存在的问题
• 我国的医疗体制规定,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 同承担。但是临终护理不仅要承担医疗费用,还 需承担护理费用,因此,高额支出使为数不少的 临终患者无力承担。有些地方虽然实行了医疗体 制改革,但是并未给予临终关怀医院以政策和经 济上的支持,如北京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曾两次 申报,但都未能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致使临终关 怀医院陷入困境。现在中国已有几百家临终关怀 医院或设立临终关怀病区的医院,比较规范的约 100多家。然而多数临终关怀医院的经营并不理 想,有的只能勉强维持,有的则是负债经营。
临终关怀(三)特点
• 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综 合、持续性的护理治疗。根据每一位患者 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临终关怀计 划,并努力帮助每一位患者尽可能了解自 己的病情与发展,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或潜 意识中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配合医生和护 士的治疗和护理。
临终关怀(三)特点
• 临终关怀不仅对病人采取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护理, 而且还给予病人、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能 正视、承受现实。同时,也关心家属的身心健康, 使病人和家属始终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 共同去坦然面对生存与死亡问题。 • 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对临终患者实行的是一种全 方位的人道主义服务,它的目的不是要盲目地投 入大量医药、设备去救治回天无望的病人,它也 杜绝简单、冷漠、草率地对待病人,而是希望让 临终病人在人生的最后历程中,于身心两方面都 能充分感受人间的温暖,真正体现出他们的生命 价值和生命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们,让我们时时刻刻等候着它。
有准备地迎接死亡,就是有准备
地迎接自由。
—蒙田
每扇门都可以被关闭,只有 死亡之门例外。—意大利谚语
第1页/共20页
安乐死简介
安乐死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在不违反晚期绝症患者得意愿
或受其委托的前提下,处于对患者的同 情和帮助及对其死亡权利和个人尊严的 尊重,不给或撤消引起疼痛或痛苦的治 疗,或采取措施使患者以无痛苦的方式 结束生命。 分类:主动和被动
束自己的生命过程中 绝症的结果无法改变,且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
苦 安乐死的推广和普及是社会文明化的标志
第5页/共20页
反对的理由
违背人道主义 是一种变相杀人 绝症是相对的,实施安乐死会影响医学科
学的发展 安乐死不符合我国的法律
第6页/共20页
区别对待的观点
那些自愿安乐死的绝症患者可以进行安乐 死
第13页/共20页
临终关怀病人的特点和伦理要求
1、临终病人的特点
生理特点:痛苦 心理特点:否认—愤怒—乞求—抑郁—接受
2、临终关怀的伦理要求
认识和理解临终病人 保护临终病人的权利 尊重临终病人的生活 同情和关心临终病人的家属 创造适宜临终病人的环境
第14页/共20页
习题
1、安乐死的伦理纷争主要有哪些?你 如何看待安乐死?
第2页/共20页
主动安乐死是指根据病人及其家属的意 愿,要求医务人员采取某种措施,结束 病人的生命,使其安然的无痛苦的死去。
被动安乐死是指对那些确实无法挽救的 病人,终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措施,任其 自行死亡。
第3页/共20页
安乐死的基本条件:
其对象必须是而且只能是正在逼近死亡的 绝症病人,被难忍的痛苦所侵袭
第8页/共20页
案例分析
1986年6月20日,陕西省汉中市某医院接收了一位患有肝硬 变腹水的59岁女性患者夏某,在夏某的儿子得知母亲无法 救治后,不忍心见到母亲受病痛折磨,便向医师蒲某提出,是 否可以采取措施,让其母亲早点咽气,以少受些痛苦。在他 们的一再央求并签字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后,蒲某为夏 某开了冬眠灵处方注射(总量为87.5毫克),14小时后患 者死去。后来患者的大女儿、二女儿上诉法院,检察院 曾以故意杀人罪逮捕其子王某,后经被告多次申诉及社 会舆论影响,陕西省汉中市法院判决:被告人王某的行 为属剥夺其母生命权利的故意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 不构成犯罪;被告人蒲某在王某的再三要求下实行的行 为,对患者的死亡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用药剂量在正 常范围内,不直接造成夏某的死亡,亦属剥夺公民生命 权利的故意行为,但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
第10页/共20页
在住院的五十多天中,张秀英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 说不出话,吃不进饭,大小便失禁,只有左手左脚稍 稍能动。医生告诉梁其母已没什么希望,老人只能靠 注射葡萄糖维持生命,拖一天是一天。眼见母亲治愈 无望,经济日趋窘迫,更不忍时时看母亲痛苦万分的 表情,5月30日,梁万山将母亲接回家中。第二天 中午,在犹豫与矛盾中挣扎了一天一夜的梁万山,决 定亲手对母亲实施“安乐死”。他用两条浸泡了盐水 的湿毛巾绑在老母的手臂上,再用两根铁丝绕在毛巾 外,接通了电源。当晚,梁万山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申请人必须是患者本人,任何家属均不可 代为申请,且病人有诚挚的愿望
实施主体只能是瘦受过正规培训,取得合 法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手段是医学手法
目的只有一个:解除病人痛苦
第4页/共20页
安乐死的伦理纷争
赞成安乐死的理由(有利原则和自主原则)
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生和死的权利 人的尊严是最高的,它也存在人类选择控制结
第11页/共20页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的含义与发展 1、临终关怀的含义 2、临终关怀的历史发展
第12页/共20页
临终关怀的特点和伦理意义
1、临终关怀的特点
以临终病人为对象,家庭为中心 以缓解疼痛为目的,全面护理为手段 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社会志愿者为辅助
2、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死亡观念的变化 人道主义的升华 社会文明的进步 卫生资源的节约
第9页/共20页
案例
据2001年10月14日《法制日报》报道:上海 市一市民因对其实施“安乐死”而被刑5年。
67岁的梁万山与92岁的老母张秀英多年来一 直相依为命,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劳保,生活 条件始终较困难。今年4月8日,张秀英突 然瘫倒在家门口,不省人事。梁万山将她送 到医院,医生诊断为脑溢血且深度昏迷。梁 万山一开始去医院陪夜,自己服侍母亲。但 每隔两小时一次的翻身、擦身、换尿布,使 上了年纪的他也力不从心,于是梁花750元请 了个护工。
2、临终关怀的含义是什么?其基本原 则和发展模式主要有哪些?
第15页/共2பைடு நூலகம்页
案例分析
65岁的男病人S身体一直很好。最近几个月出现咯血,X 线胸片显示双侧肺部有多发N巨大球形病变。甲状腺触及 一坚硬结节,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在做了彻底 的甲状腺手术后用放射性典清除癌组织。病人的病情起初 有所改善,但6个月后咯血复发,伴有体重减轻和骨骼疼 痛,经检查证实有广泛骨转移。他的预后很糟,医生认为 可能6个月内就会死亡。当S知道自己的病情后,非常沮丧。 由于骨骼疼痛,须注射地美罗(杜冷丁),但仅得到部分 缓解。病人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稍微用力就感到气短。他 曾对医生说,他感到非常痛苦,对家庭是个负担,希望从 容平和的死去,最好在睡梦中死去。随着病情的恶化,疼 痛加剧,S越来越沮丧。当他最后一次门诊时,他要求医 生给他开更强一些的镇痛剂和安眠药。两周后他的妻子发 现他躺在卧室地板上昏迷不醒,旁边有一只原装巴比妥的 空瓶。在
有强烈求生欲望的患者不能实行安乐死 对自愿的安乐死要采取慎重的态度
第7页/共20页
我国实施安乐死应注意的问题
1、安乐死遇到的难题
死亡的时间难以判断 执行人员难以确定 实施安乐死的后果由谁来承担难以明确
2、我国实施安乐死应注意的问题
加强宣传,充分认识 加强临床工作 绝对尊重病人意愿 加强法制建设
第16页/共20页
急诊室,她要求医生抢救她丈夫,于是医生给S大流量吸 氧,S症状得到改善,第二天给他插上鼻饲管。由于 吸入性肺炎和剧烈骨痛,他一直住院。为了控制疼痛 需要每4小时注射10mg硫酸吗啡。以后吗啡注射量越 来越大,每4小时注射20mg仍不能满意止痛。住院第 三周,S变得躁动不安,呼吸十分困难。护士叫来了 住院医生X。这位住院医生做了处理。X为了减轻病 人的痛苦和呼吸困难要护士给病人静脉注射50mg硫 酸吗啡,而为此通常剂量是10mg,5分钟内病人呼吸不 那么吃力了,他显然感到较为舒服,但不久,病人停 止呼吸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