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按摩功法(大全)

合集下载

中医实用30个点穴一按灵

中医实用30个点穴一按灵

30个一按灵1、百汇穴防治头痛头晕一日2-3次督脉与多条阳经的交会穴,是诸阳之会,具有平肝熄火,提升阳气,开窍醒脑之功,可防治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

2、点迎香穴防治鼻病是大肠经穴位,具有通鼻窍,补肺气的功能,是防治鼻病和感冒最有效的穴位。

点揉由轻而重,酸胀为佳,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嗅觉减退。

3、掐睛明防治眼疾睛明穴为膀胱经穴,又是多条经脉的交会穴。

具有明目的特殊功效。

按摩前洗手,防治眼睛疲劳、眼睑下垂、近视、结膜炎等多种眼疾。

4、点压听宫防治耳疾听宫穴属小肠经穴,是多条经脉耳前的交会穴,具有宣通耳窍,防治耳病的特殊功能,同时对治疗头痛,尤其是偏头痛也有较好作用。

先压30秒,再缓缓揉动20-30次,穴位局部当有酸胀感,可如此反复点压,揉动2-3次,此法对耳鸣、耳聋、听力减退等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同时此法有提神醒脑的物殊功能。

5、点揉天突防治咳喘天突穴是任脉经穴,具有平喘利气的特殊功能,是防治咳喘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穴位。

指腹着力,向下边点按、边揉动,用力由轻到重。

稳而持续的点揉数十次,两手交替进行。

此法具有宣肺利气、清利咽喉的作用。

咳喘或老慢支、咽炎。

6、揉按颊车助风助颜颊车是胃经在颜面部的穴位,具有祛除颜面风邪,通利面部经络气血的功能。

按摩此穴,对防治各种颜面疾病,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治牙痛,颞颌关节炎,咬肌痉挛,先点压30次,再点揉30次明显酸胀感。

7、点印堂宁心安神除焦虑经外奇穴,位于两眉中间,应用广泛对防治前额痛,眩晕、鼻炎,血压波动,失眠等有效。

对治疗紧张焦虑更加明显,甚至由此引发的失眠,忧郁,心慌心悸等病症,亦有效。

点压穴位,呼吸平稳,由轻到重,垂直压于穴位上,点压2—3分钟。

8、揉风池,清利头目疏通颈项风池为胆经穴位,有清利头目,祛风解表,疏通经络等多功能,是临床上治疗头痛,眩晕,感冒,发热,失眠,落枕,颈项痛等疾病,最常用的穴位。

中老年朋友中,凡易患头痛头晕,视物昏花,颈项肩背疼痛等疾者,均可按风池。

古风按摩手法名字

古风按摩手法名字

古风按摩手法名字1、丹凤展翅:命患者正坐。

用右手从左边掐患人水突穴,有动脉应手,按定觉腋下微痛,膊肘引痛,手指酸麻。

将大指轻轻抬起,觉热气从胳膊手指出。

又用左手从患人右边掐水突穴动脉,按法与上同,令四肢脉气发散,不至闭塞也。

2、黄蜂出洞:令患人仰卧,以两手大拇指按定云门,有动脉应手,觉膊手沉紧麻木。

将大指轻轻抬起,有气从膊手出也。

3、双龙投海:以两手从患者胸前同乳大筋抓起甚痛,觉胸中气降胁下有声,左右推之,使脾胃之气下降是也。

4、催兵布阵:用两手将其胁下胸骨齐拢,催邪气下降,使正气相通,随呼吸摇憾十二,轻轻抬起,再以手法摩病在何处,按之如将擒贼之状,不令冲上焦是也。

5、遍处寻贼:夫人身之正气,如天下之居民,摇而不动,自然经营也。

邪气(原文此处有一个“和”字)如贼夺家劫舍,正邪焉得不斗争哉。

正邪相间,经络不和,岂能相安。

以手法按之,乱动者,即邪气也。

重按轻抬慢慢去之,使邪气散而正气强也。

6、烧山火:用右大拇指按动紧处,重重切之,随呼吸二七数,慢慢抬起,觉两腿麻木,是邪热下降,随经而发下两腿,犹如火热而行至两足是也,如不到复按切。

7、透心凉:用手按膈下脉气不和者,或左或右,随气重按轻抬,使邪热气行下直至腿足,岂复上攻心膈哉。

经云:脉气和则脏气平,心家自然清凉矣。

8、平土放水:胃家停食在右,停水在左。

滞食者沉而不浮,按之觉痛,从石关穴以手法按摩,慢慢揉之,而消食水者,动而有声。

以上用手法揉之,慢慢而去。

9、风卷浮云:膈下停气,中满不食,胃胀而闷。

以右手大指、次指按两乳下,以左从膈下按揉无度,气行肠鸣,至下脘有声;右手小拇指按下脘穴,二七呼吸抬指,气下肠鸣,浊气下降,此云散清风也。

10、彻底澄清:脐上有痞块,硬而动急,腰府引痛。

左手从左边推按,用右手大指从动硬处按之,即肾俞穴疼痛,觉麻木发热,再将手指轻轻抬起,两气从两足下行,脊胯疏通。

是按上发下之法也。

11、顺水行舟:肚脐一旁有肓俞穴,此足少阴经脉。

如内硬而浮动,是肾经有邪,邪冲脾泻,谷不消化。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前兆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

中风前兆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

中风前兆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本指南适用于中风前兆人群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一、中风前兆人群的范围中风前兆人群一般指具有中风先兆并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有不良生活方式、不良心理因素、高粘度血症、超重和肥胖等以中老年为主的人群。

(一)有中风家族史,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家族史者。

(二)体重超重或肥胖者。

(三)不良生活方式者。

如:饮食过咸、嗜油腻饮食、暴饮暴食;长期吸烟、嗜酒;缺乏运动等。

(四)精神紧张、情绪易激动,或有重大精神创伤者。

(五)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血压控制不达标、血压波动较大或服药不规范;血糖控制不达标、胰岛素抵抗或服药不规范者。

(六)患有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其他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未有效控制。

二、中风前兆人群的中医分类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和个人体质辨识,中风前兆人群一般分为以下五类:(一)平和稳定类:无明显不适。

(二)阳亢倾向类:自身感觉头胀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烦咽干,便秘溲黄;中医诊察为舌红或绛,舌苔黄,脉弦。

(三)痰湿倾向类:自身感觉肥胖,身重,易疲劳,肢体麻木甚者手足拘挛,头晕目眩;中医诊察为舌苔厚腻,脉弦滑。

(四)气虚血瘀倾向类:自身感觉肢体麻木或软弱,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中医诊察为舌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五)肝肾阴虚倾向类:自身感觉肢体麻木,眩晕耳鸣,腰痠膝软,手足拘挛,心烦失眠;中医诊察为舌红或黯淡,少苔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三、中风前兆人群预防保健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一)预防通识1.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情志剌激,保持心态平和,精神愉快。

2.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调整生活起居,秋冬季节应特别注意保暖防寒。

3.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勿暴饮暴食。

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内脏,多吃豆类及豆制品、粗粮、蔬果,戒烟限酒。

4.定期监测血压。

5.适当运动锻炼。

偏瘫五穴

偏瘫五穴

1偏瘫穴1定位:耳尖上3厘米。

2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3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4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5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6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7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8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

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

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

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9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2肩痛穴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

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

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

1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2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3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4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5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6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7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中风(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缺陷的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恢复等方法。

以下是一套中医护理方案,希望能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有所帮助。

一、调理气血1.中药调补:根据中风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一副适合的中药方剂,如补益气血的六君子汤,活血化瘀的加味四物汤等,以调理患者的气血状况,促进康复。

2.食疗调理:中风患者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益于气血调理的食物,如红枣、黄芪、枸杞、黑芝麻等,以补充气血不足,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扶正祛邪1.拔罐疗法:拔罐疗法能通过负压作用促进经络的通畅,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灸法:灸法是通过燃烧艾绒或中药,将其热力传导到患者体表,以刺激体表经络,温通经脉,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促进康复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康复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经脉穴位,调理气血,促进神经再生,加速康复进程。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手法疗法,通过按摩患者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提高患者功能恢复能力。

3.跌打损伤疗法:对于中风患者出现的肢体活动障碍和肌肉骨骼疼痛等问题,可采用跌打损伤疗法,通过特殊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增加关节灵活性。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中的中风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等方法。

这些方案针对中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通过中药调补、食疗调理、拔罐疗法、灸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跌打损伤疗法等手段,起到平衡气血、加速康复的作用。

重要的是,中风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自我按摩治面瘫

自我按摩治面瘫

自我按摩治面瘫本病治疗除根治原发病外,主要疗法为针灸、理疗、按摩、药物等。

自我按摩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1.准备。

取卧床位者枕好;若坐位者头靠墙壁。

患者思想集中排除杂念。

按摩前先做热敷或中药煎汤(桂枝9克,防风9克,苏叶9克)浸湿毛巾热敷。

谨防药液误入眼内。

2.轮刮眼睑。

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30转。

3.指擦鼻翼。

以两手食指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相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2分钟(迎香穴在鼻翼旁开0.5公分)。

指端按压由轻渐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症。

4. 点捻四白穴。

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瞳孔直下。

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边捻边渐施压力。

持续1-2分钟。

5.掌揉颊车、地仓穴。

以同侧手之大鱼肌紧贴病侧颊车穴(咀嚼肌),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 5公分),往返50次。

治疗时注意面部保暖,莫受冷风吹,忌冷水洗脸,不食刺激性食物。

每天按摩1-2次,对治愈面瘫大有裨益。

面瘫的护理方法1、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这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护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3、局部护理: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脑中风的中医急症处理

脑中风的中医急症处理

脑中风的中医急症处理一、中風急救1、腦中風急救2、手指、耳垂肉/放血救命法: 腦中風發生時簡易急救法腦中風/放血救命法如果有人遇到【中風】時,患者腦部的微血管,會慢慢地破裂。

頭暈,神智不清,體力不支倒地。

遇到這種情形,千萬別慌張,病人無論在何處,【不管是浴室、臥室或客廳、馬路、山上】,千萬不可搬動他。

因為:如果移動,會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在原地把病人扶起坐穩【防止再摔倒】。

這時對病人進行【放血急救法】:拿一支打針用的針頭最好,如果沒有,請到【西藥行】拿一針頭或放血片,否則,用縫衣服的針,或大頭針,用火燒一下消毒。

在病人十個手指頭尖端,【無固定位置,約離手指甲一公分】用針頭刺出血來,萬一血不出來,用手指擠出,每指擠出一滴血【約豆粒般大小】,否則,用牙齒咬指尖,事不宜遲,使其出血。

三、五分鐘之後,病人會自動清醒來。

如果病人的嘴歪了,就拉紅兩耳垂,各刺一針,並擠出一點血,幾分鐘後,嘴形恢復原狀,說話清楚。

讓病人靜坐一下【給病人喝一杯溫開水】,等病人正常,沒有異狀時,再扶病人上車,送醫院保健。

以上是腦中風放血急救法,可使病人安全。

否則,急忙將病人抬上救護車,一路上的顛跛和震動,病人頭部微血管,幾乎已經破裂了。

不要說請人醫,就是請神醫,也難保全病人的生命。

敬請影印推廣知識減少中風功德無量。

a、上列十指尖紅色圓圈處,是針刺點,使其出血。

b、兩耳垂紅色三角形點,是針刺點,使耳垂放血既可。

二:竹木扎入肉中,蝼蛄一只捣碎敷患处,一夜即出。

三:胃痛足三里、太冲,脉实多用泻法,背部走罐或刮痧;脉弱心慌配内关用补法,不要针中脘,容易引起胃穿孔。

如果条件允许,功底扎实,随脉治之,即使穿孔也能有效控制病情。

遇到过隔下出现游离气体(穿孔了),西医切开却找不到穿孔点的病例。

四:急救方法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晶,中医的急救方法独具专长,并非一些人所误解的那样,单纯地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而不能用于急救,在这里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急救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中风的经络治疗
脑中风的经络推拿
一、定义: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症,是一类以心脑病变为主的疾病。

西医上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中医上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幻灯片3
●二、从中医角度来说脑中风的病因、病理机制:
●中风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欲过度,情志所伤,饮食不节,
外邪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横窜经络,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之诸症。

本病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四、中风四大功法
●功法一—兔子洗脸
●用手掌的掌根或掌面搓面颊。

●地仓:位于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在面颊部,上颌角前下方约一横指(中指)。

当咬紧牙关时,咬
肌隆起处,按之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闭口有孔,
开口即闭。

宜闭口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大约在眼角外侧直上入发际0.5寸。

功法二—上敲大肠经
●左右手交替敲大肠经: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三里:屈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两寸。

●曲池:屈肘,肘横纹头肌肉最高处,按之有酸痛的感觉。

●肩髃:在肩部,臂向前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功法三—下敲胃经
●敲打胃经: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膝盖的髌骨下3寸,向外侧一横指(中
指)。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

向前点按时有胀痛感
功法四—下敲肝胆经
●风市:直立时,手臂自然下垂,中指指尖处即是此穴。

善治各
种风症。

●阳陵泉:屈膝,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筋会阳
陵“。

健康养生,快乐百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