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诊治中几点问题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病理检查中的热点问题

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病理检查中的热点问题

了一些变动:首先,在子宫内膜样癌的亚型中删除
了纤毛亚型;其次,将SEIC y-j入子宫内膜癌中,强
调其肿瘤的性质;此外,特别列出了神经内分泌肿
瘤,并依据肿瘤细胞的异型程度及临床预后分为低 级别和高级别两类,这也与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 瘤分类趋于一致。而有关子宫内膜癌的分级,目前
万方数据
主堡塑主型苤查!Q!兰生!旦笙塑鲞箜!塑垦!垫!Q!坐!鱼z!!!!!!!!P!!竺!竺!Q!兰!!!!:!!!堕!:旦 仍沿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组织学分级,主要 因改变,例如微卫星的不稳定性,PAX2基因的不活
SEIC)12],而不是放在前期病变中,表明SEIC具有高 度侵袭性,其与普通浆液性癌不同处在于病变表浅 而微小,因此有学者建议使用子宫表层癌(uterine SUl{ace carcinoma,USC)来命名这一病变,而第4版 WHO分类中推荐在活检中使用微小子宫浆液性癌 (minimal uterine carcinoma,MUSC)来命名这
性筛查,而不是普通人群的筛查,有研究显示,子宫
建立类似于乳腺癌的化疗后疗效评估系统,本期龚 庆琳等陋,的论文结合作者所在医院的一组病例,对 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四、子宫内膜癌手术后标本病理检查需关注的
问题 1.组织病理学类型与分级:正如前述,子宫内
内膜厚度在5 mm以上时,其敏感度及特异度才能
膜癌应准确分型及分级,切记笼统诊断为子宫内膜
90%的浆液性癌发生了p53基因突变。一些遗传综 合征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也受到关注,其中最为明
确的是Lynch综合征,这一综合征是由于DNA错配
基因(MSH2、MLHl、MSH6、PMSH6等)的缺陷,可 导致家族性遗传性子宫内膜癌。此外,35%的散发 性子宫内膜样癌也可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其中多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一)简介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居第二位。

多见于老年妇女,高发年龄50~60岁,年轻患者有增多趋势。

由于人类寿命延长和肥胖人群增多,近二十年间内膜癌发病率仍稳定居高不下,而死亡率却明显上升。

死亡率的上升除与老年、肥胖、内科并发症多等相关外,与晚期病例,高危组织类型增多,及一些患者未能受到适宜诊治相关。

目前对两种类型内膜癌的病理及基础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手术、化疗、激素治疗亦积累了更多资料,临床研究更加深入;对年轻早期患者的保守治疗亦作了一定探索。

但在治疗中对术前影像学评估价值,术中肉眼及病理冷冻切片检查对肌层受累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均尚存争议。

为进一步改善预后,妇科肿瘤医师应进一步识别、区分高危内膜癌患者,进行适宜治疗,以期降低死亡率,达到最佳疗效。

(二)诊断1.病史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70%),围绝经期20%~25%,<40岁约5%,发病与肥胖、雌激素持续增高、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史中应重视以下高危因素:(1)肥胖、无排卵性不孕、不育、延迟绝经(52岁以后绝经)。

(2)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3)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有不规则出血者。

(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特别是无孕激素对抗雌激素替代治疗(ERT),或长期应用他莫昔芬(Tamoxifen)患者。

(5)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LynchⅡ综合征。

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NPCC)患者其内膜癌发病危险为40%~60%等。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若有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出现应行分段诊刮,明确诊断。

LynchⅡ综合征者亦可在完成生育任务后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

2.症状(1)阴道出血:①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绝经后妇女,90%以上有阴道出血症状,绝经时间愈长出现阴道出血者,发生内膜癌的几率愈高。

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

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

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好发于老年女性,主要是绝经后妇女或围绝经期妇女,约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病例的75%以上。

子宫内膜癌中位发病年龄为60~65岁,绝经前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比例<25%,而年龄<40岁的患者则更少。

但是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绝经前的女性发病率逐渐增加。

二、诊断1.症状和体征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症状是异常子宫出血,少数患者以阴道排液为首发症状。

盆腔检查发现早期子宫内膜癌常无明显异常,约占40%的患者子宫体大小和性状往往正常,而子宫体增大与肿瘤扩散和伴有肌瘤或宫腔积脓有关。

2.辅助检查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技术包括经腹或经阴道超声、CT、MRI 及PET/CT检查等。

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但最终确诊需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1)超声检查目前比较强调绝经后出血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作为初步检查,已有许多超声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厚度<5mm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1%。

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2)核磁共振成像(MRI)M R 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是其最大的优点,对分期的准确性可达83~92%。

正确率优于B超检查,也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3)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较卵巢癌低,但可有助于预示子宫外转移,并有助于判断分期、提示预后和监测复发。

三、分期表1: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FIGO,1970年修订)表2: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9年修订)注:腹腔冲洗液需单独报告。

四、子宫内膜癌的播散与转移子宫内膜癌发展缓慢,扩散和转移较晚,但这主要指的是Ⅰ型子宫内膜癌(也即占绝大部分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对Ⅱ型子宫内膜癌而言,扩散和转移几率较高,尤其是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高级别内膜癌和癌肉瘤,临床早期即可出现子宫外播散和淋巴结转移。

其转移途径主要有直接蔓延扩散、淋巴转移和血路播散。

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病症以及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病症以及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病症以及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它的早期症状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十分重要。

以下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病症和治疗方法。

一、常见病症
1、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患者常有不规则的阴道流血
或出血量逐渐增多。

2、阴道分泌物:患者可能会出现白带增多、有味道、有异色,特别是在过了更年期的女性。

3、下腹部疼痛: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会感到下腹部不适或疼痛。

4、排尿困难:病人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或尿频等症状。

5、贫血:由于不规则出血或持续的阴道流血,造成患者体内
血液的流失,导致贫血。

二、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是切除子宫的常规方法。

在早期诊断的情况下,仅有单侧子宫手术的情况也是有可能采取的。

对于绝经后的患者,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颈癌的区别就不是那么明显了,手术将自然排除双方。

根据病情,存在多种不
同程度的手术方案。

2、放疗:放射治疗是子宫内膜癌治疗的另一种方法,通常只
在手术无法切除所有癌细胞的情况下使用。

在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放射治疗可以起到控制疾病进展的作用。

3、化疗:化学治疗可以用于手术或放疗之后的治疗,可以用
于控制疾病的进展并破坏残留的癌细胞。

总之,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患者应当注意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或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女性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由于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本文将详细介绍子宫内膜癌的症状、检查、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为广大女性提供一份全面的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

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时,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在检查方面,血液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肿瘤标记物情况,而超声检查和腹腔镜检查则有助于明确病情。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其中,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包括子宫内膜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盆腔B 超、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完全切除肿瘤,并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对于晚期患者,手术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

放疗则适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病理分型、疾病分期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

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注重性生活卫生,避免过早性生活和频繁妊娠;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子宫内膜病变。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女性,如长期无排卵性月经、肥胖、不育等,应积极治疗,以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完成治疗后,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辅助治疗和康复训练;加强营养,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需要高度重视。

女性朋友应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症状和检查方法,以便在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

确诊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

子宫内膜癌诊治的常见问题及干预

子宫内膜癌诊治的常见问题及干预

患 者 没 有行 腹 主 动脉旁 淋 巴结活 检 。
提高诊断准确率 , 在术前完善 C 2 及 MR 检查 , A15 I
24 术 后 病理 检查 及 辅助 治疗 欠 缺 因条 件 限 有 助 于充 分 评估 病 情 ,选 择恰 当 的手 术 方 式 和 . 制 ,全部 病例未 行免疫组 化检查 。术后 全部患 者 范 围 。 根据经 验加 用大剂 量孕激素 治疗 3个月 ,4 .5 54 % 33 规 范 手术 病理 分期 . 疗。 2 . 术后随访不 足 5 8 .2 6 /7的手术患者坚 1 %(3 ) 8 7 文献 报道 ,腹腔 细胞
1 例( . %) 7 30 4 0 。
或 服用 他莫 昔 酚 。
1 治疗方法 7 例患 者采用 手术治疗 , 中 6 22 辅 助检查 手段单 一 ,术前评 估不 足 9 . 3 7 其 7 . 0例 例 行 广泛 全 子 宫 加 双 附件 切 除 及盆 腔 淋 巴结 清 患者 中 8 .7 66 %采用阴超加诊断性刮宫确诊 ,1 % 0 扫术 ,9例行 全宫 双附件 切 除术 ,1 例单 纯 全子 用 到官腔镜 检查 ,33 %仅用单纯 的诊 断性刮宫 , .3
收治 子宫 内膜癌患者 9 例 ,年龄 2 0 9~7 6岁 ,平 个 月 ,其 中 1 例术 后 1 年死亡 ,1 Ib 例 期术 后 1 均年 龄 5 .0 ,已婚 。7 例在 我院完成 手术治 年 因心血 管 疾病 死亡 。 18 岁 7 疗 ,1 例 到上级 医 院诊 治 ,坚持 随访 6 例 。 3 3
评估 。
7 97
D :1 . 6 /majsn10 -14 .0 20 .2 OI 03 0e .is.0 7 2 52 1 . 0 1 7 . 6

关注子宫内膜癌处理中的热点问题

关注子宫内膜癌处理中的热点问题

《自然 》 杂 志 撰 文 ,利 用 癌症 基 因组 图谱 ( T h e
C a n c e r G e n o m e A t l a s ,T C G A) 研 究 网 络 的 结 果 , 对 子 宫 内 膜 癌 的 分 子 特 点 进 行 了更 清 晰 的 阐述 , 将 其 按 照分 子 特点 分 为 4类 :1 )P O L E极 端 突 变 的 ( u l t r a . mu t a t e d ) 肿 瘤 ;2 )微 卫 星 不 稳 定 超 突 变的 ( h y p e r mu t a t e d ) 肿 瘤 ;3 )拷 贝数 低 的肿 瘤
国发 病率 为 女 性 生 殖 道 恶 性 肿 瘤 的第 2位 ,并 有 上 升 趋势 。尽 管美 国 国家 综 合 癌 症 网 络 ( N C C N) 指 南 等针 对 内膜 癌 的 治 疗 制 定 了详 尽 的 规 范 ,但 是 ,肿 瘤 治 疗 已经 进 入 了个 体 化 时 代 ,针 对 子 宫
e n d o me t r i a l c a r c i n o ma[ J ] .N a t u r e , 2 0 1 3 , 4 9 7 : 6 7 — 7 . 0 2 — 2 0
修 回 日期 : 2 0 1 7 — 0 2 . 2 2
通信作者 (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 p a n l y @p u m c h . C B
议 。因 此 ,本 系 列 研 究 中包 括 了腹 腔 冲 洗 液 阳
参 考文 献 :
[ 1 ]C a n c e r G e n o m e A t l a s R e s e a r c h N e t w o r k ,K a n d o t h C,

子宫内膜腺癌治疗中的一般问题

子宫内膜腺癌治疗中的一般问题

子宫内膜腺癌治疗中的一般问题发表时间:2016-06-12T13:30:10.8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4期作者:周光[导读] 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绝大部分为子宫内膜样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

周光(磐石市医院妇产科;吉林磐石132300)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

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发病率在各地区有差异,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目前仅次于宫颈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子宫内膜癌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可分为雌激素依赖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II型)。

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绝大部分为子宫内膜样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等。

临床表现为:1、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

2、阴道排液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阴道排液。

3、疼痛癌灶和其引发的出血或感染可刺激子宫收缩,引起阵发性下腹痛。

绝经后女性由于宫颈管狭窄导致宫腔分泌物引流不畅,继发感染导致宫腔积脓,患者可出现严重下腹痛伴发热。

4、腹部包块早期内膜癌一般不能触及腹部包块。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变范围和组织学类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因内膜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对放射治疗不甚敏感,故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他尚有放疗、化疗及药物(化疗、激素等)等综合治疗。

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按照手术-病理分期的结果及复发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晚期患者采用手术、放疗与药物在内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患者,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及预后相关,切除病变的子宫和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决定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过90% 的子宫内膜癌病人出现异常阴道出血,且通常 是在停经后出现 子宫颈抹片 (Pap smear) 检测子宫内膜癌的效果并不好, 所以子宫颈抹片不是一个很可信赖的子宫内膜癌筛检程序 子宫内膜的组织切片检查是确认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方式。 门诊的子宫内膜切片,有10% 的伪阴性率,因此有症状 之病人若子宫内膜切片为阴性时 、或是没法下定论且高 度怀疑是恶性癌症时 ,必须在麻醉下加做一个分段式扩 刮术 。95% 的子宫内膜癌可藉分段式扩刮术诊断出来 对于子宫内膜搔刮手术无具体病理发现但仍有高度怀疑者, 可于子宫腔镜检查 (hysteroscopy) 中直接切片检查以提 高诊断率。



淋巴结摘除可使用传统开腹或腹腔镜,其间孰优劣 尚未有定论。近来,腹腔镜骨盆以及主动脉旁淋巴 结摘除合并腹腔镜协助经阴道全子宫及两侧输卵管 卵巢切除,被认为是传统手术之外的另一种方法。 这种手术方式应该由有经验的妇科医师审慎的评估 后施行。接受这种新且较不具侵袭性手术的病人, 需长时间的追踪比较其和传统开腹手术预后结果的 差别。 美国妇癌研究组织目前正在进行比较传统开腹和使 用腹腔镜进行分期手术间随机取样的研究 (GOG #LAP2),但是结果尚未发表。

如果没有其余高风险性的病理表征(如:细胞分化较 差的肿瘤、子宫肌层深部侵袭、乳突状浆液细胞和 亮细胞组织型态、或是有子宫外病灶),仅腹腔细胞 学检查呈阳性(Stage IIIA中positive peritoneal cytology)是否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子一直是个争 议焦点。目前认为如果没有上述之风险因子,则仅 阳性腹腔细胞学检查结果,临床上重要性未明,目 前尚未确认辅助性治疗的价值。

根据美国妇癌研究组织和其他前瞻性研究指出,淋 巴结转移与预后息息相关。对细胞分化良好或中度 且子宫肌层侵袭小于三分之一的肿瘤,其骨盆淋巴 结转移的机率为5% 或更低。至于有子宫肌层外侧 三分之一侵袭的病人,若其肿瘤细胞分化中度则有 19% 淋巴结转移,而分化不良者有34% 。



根据回顾性研究,骨盆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机 率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以及子宫肌层侵袭的深度相 关。分化良好的肿瘤,如果手术中冷冻切片显示仅 有少于三分之一子宫肌层侵袭者,或可以免除淋巴 结摘除。 对于分化中等到分化不良的肿瘤、深层子宫肌层侵 袭、子宫颈侵袭或是在手术时怀疑有淋巴结转移的 病患,则建议施行淋巴结摘取。 有研究指出,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病患,其术后病 理报告中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术前子宫内膜切片或 搔刮的细胞分化程度更严重


一项研究对手术分期局限于子宫(第一期和第二期) 的子宫内膜癌病人所做之复发风险评估,发现其风 险因子包括:肿瘤细胞分化不良、肿瘤侵袭子宫肌 层深度达三分之一或以上、淋巴血管腔侵袭、及子 宫颈基质(cervical stroma)侵袭,若有2项或以上 风险因子的病人,其存活率呈现显著降低。 至于第三期或第四期的子宫内膜癌病人,本身已具 有相当高的复发风险。

美国妇癌研究组织GOG #122,研究第三期和仅有 腹腔内微小残存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的第四期子宫内膜癌之辅助性治疗,病人随机地接 受全腹腔骨盆放射线治疗或是接受doxorubicin和 cisplatin化学治疗,初步结果显示接受化学治疗病 人其两年无疾病进展存活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及两年整体存活率,较接受放射线治疗者, 统计学上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化学治疗的毒性以及 副作用较大,这是化学治疗在晚期子宫内膜癌首次 受到肯定。

研究显示,随机比较有接受完整淋巴结摘除以及没 有接受淋巴结摘除或是只有小范围淋巴结取样的病 患,其中接受完整淋巴结摘除之病患其存活较佳, 且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其它研究亦指出接受完整淋 巴结摘除之病患其存活较佳,后腹腔的复发率也降 低,完整淋巴结摘除之病患可减少骨盆放射线治疗 的需要。



肿瘤细胞分化良好且无子宫肌层侵袭者其淋巴结转移机 会极低,理想上,肿瘤细胞分化与没有侵袭性病灶的判 定,应该由冷冻切片来确认,手术时如冷冻切片结果呈 现细胞分化良好且无子宫肌层侵袭,亦无肉眼下可疑淋 巴结病变,可不需施行淋巴结摘除。 由于无法在术前及术中对细胞分化程度和子宫肌层侵袭 深度予以精准评估,以及淋巴结摘除的潜在性治疗帮助, 并且研究指出合并骨盆淋巴结摘除不会增加整体的并发 症。因此建议对所有的病人只要身体状况许可且没有淋 巴结摘除技术上的困难,都宜接受完整的手术分期来决 定后续的辅助治疗。 术前或术中确定有明显的主动脉旁淋巴结或远程转移, 且预测病患预后不佳,可考虑不施行骨盆淋巴结摘除。


对于手术分期为第一期和第二期子宫内膜癌的病人, 其术后辅助治疗目前仍有争议。充分的手术分期提 供重要的讯息,美国妇癌研究组织一项大规模前瞻 性的研究指出:第一期肿瘤若无峡部(isthmus)、 或是淋巴血管腔侵袭,病患5 年存活率為92.7% 。 完整手术分期已经减少第一期子宫内膜癌病人辅助 性治疗的使用。


197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子宫内膜癌分期系统,百 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病人真实的疾病程度无法藉 由临床分期正确反映,临床分期方式经常低估。 多重的预后因子包括:淋巴结转移、子宫肌层侵袭 深度、腹腔内转移(intraperitoneal implants)、子 宫附件转移、以及淋巴血管腔侵袭 (lymphovascular space involvement, LVSI)等, 皆无法藉临床分期确切评估。

对身体状况不允许手术的早期病人,放射线治疗包 括单独体外放射线治疗(external beam radiation) 或是合并近接治疗(brachytherapy),能提供长期 的局部控制和延长病人的存活,放射线治疗可合并 激素治疗。对于不适合接受放射线治疗的病人,可 以单独给予激素治疗。

第三期或第四期的子宫内膜癌,可能在手术前或术 中被诊断出来,其治疗计划因人而异。手术可达到 肿瘤减灭并减轻如出血以及肠道阻塞等症状。



对接受单纯式子宫切除且病灶局限在子宫的病人而 言,其辅助性治疗建议是,如果肿瘤细胞分化不良 与子宫肌层深部侵袭、或合并子宫颈侵袭者,则宜 积极给予辅助性治疗。 其他决定第一期和第二期子宫内膜癌辅助性治疗的 风险因子,包括淋巴血管腔侵袭、肿瘤体积以及子 宫下段侵袭。 术后病理结果确知有子宫外病灶者(Stage III / IV), 其复发机率会增加,通常需要辅助性治疗。

1988年国际妇产科联盟子宫内膜癌分期系统 强调手术病理的评估,诸如组织学分级、子宫肌层 的侵袭、以及子宫外扩散的程度和位置,包含后腹 腔淋巴结转移,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疾病的预后。


1、首次治疗: 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在诊断时其病灶仅局限在子宫, 如果病患身体状况适合,一般皆应该实行完整分期 手术,包括腹腔内灌洗液的收集,以备细胞学检查、 全子宫切除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骨盆淋巴结摘 除合并主动脉旁淋巴结摘除。 手术中,腹腔内脏器包括横膈膜、肝脏、网膜、肠 胃道、骨盆腔和腹腔表面,都应该加以仔细地检视 和触摸。


子宫乳突状浆液细胞癌和亮细胞癌被认为是恶性度 更高的组织型态,其出现子宫外转移的机率较高。 这两类癌症通常在术后病理判读才诊断出来,疾病 进展与恶化的模式近似卵巢癌。 对这些型态的肿瘤,其手术分期应与卵巢癌所建议 的步骤相同,包括详细检查整个腹腔及后腹腔淋巴 结,因为许多研究指出,在子宫乳突状浆液细胞癌 和亮细胞癌中就算是没有子宫肌层侵袭,其淋巴结 转移的风险也是增加,同时并做多处随机腹膜取样 (random peritoneal biopsy)与网膜切除,尽可能 施行最大量的肿瘤减积。
臧春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好发于停经后女性,中位值52-54岁 70-80%诊断时局限在子宫,其早期症状主要为停经后 之阴道出血,病患会因此早期就医,与其他女性生殖道 恶性肿瘤比较,有较高的存活率,因此有很多的医师抱 持子宫内膜癌是相较之下较为良性之疾病。 美国子宫内膜癌之发生率在十年内没有太大变化,但是 死亡病例却由1987年之2,900例倍增至1998年之 6,300例 死亡的病例数增加的潜在原因有很多,因此临床医师必 须分辨那些具高风险预后因子的病人并给予充分治疗极 为重要,提供病人最佳的长期存活机会


手术分期方式中最具争议性的议题就是骨盆腔及主 动脉旁淋巴结摘除与否,对病灶仅局限于子宫的病 人是否需要施行。 关键在于手术的医师必须熟悉妇科癌症手术和淋巴 结摘除的范围,有些争辩认为若肿瘤细胞分化良好 且非侵袭性的子宫内膜癌并不需要常规地施行淋巴 结摘除,而且特别肥胖的病人在技术上并不适合摘 除淋巴结。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者,经由肉眼评估子宫肌层侵袭 的准确性也大为降低。研究指出,肉眼评估肌层侵袭的 深度与病理检查肌层侵袭深度的相关性,在分化良好的 肿瘤有87.3% 的一致性、分化中等为64.9%、而分化不 良者仅有30.8%。 统计指出,只有少于百分之三十的阳性淋巴结在手术中 可以被触摸出来 。不完全的分期手术容易造成潜在的 子宫外扩散没有被发现出来,仅依靠触摸或是仅仅切除 增大的淋巴结通常是不够的,因为只有百分之十受侵袭 的淋巴结可以被触摸出来,其中37% 转移性淋巴结甚 至小于或等于2 毫米,因此完整的手术分期有其必要性。



美国妇癌研究组织完成多家医学中心的联合试验(GOG #99),随机地选择分期IB、分期IC与隐性第二期病人, 比较在手术之后仅追踪观察和接受骨盆放射线治疗两者 之间的差异;研究显示接受放射线治疗组中有明显的减 少整体的复发率,亦即治疗后2年内复发机会有明显降 低。但是两组的整体存活率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另一回溯性研究亦指出在接受完整手术分期之第一期病 人中,接受辅助性放射线治疗者其骨盆局部控制较佳, 但整体存活率并没有改善。 至于其复发形式(pattern of failure)的分析上,发现在 观察组中最初绝大部分的复发局限于阴道。此外亦有研 究发现对于肿瘤仅局限在子宫的病人而言,不论是否存 在其他子宫内风险因子,仅接受阴道近接治疗就已经是 足够的辅助性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