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汽车产业发展概况Word版

合集下载

浅析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任征宇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结合襄阳市实际,概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就促进相关产业加速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电动汽车配套设施政策襄阳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目前正在致力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汽车产业为龙头,装备制造、纺织化工等为支柱”的发展格局。

2015年,襄阳市汽车产量为26.78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201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

在全国汽车市场进入稳中微增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4万余辆,销售33万余辆,较上年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间,谁抢抓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未来汽车市场竞争的主导权。

一、襄阳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新能源汽车项目在襄阳正式启动。

2009年,襄阳市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制发了《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意见》,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全市汽车工业提档升级的突破口,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规划。

经过艰辛的努力和争取,2010年,襄阳击败众多竞争对手,成功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生产基地。

在政府的主导下,襄阳以东风公司为核心,集中力量建设了国家重点项目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汽车零部件重点试验室和新能源汽车监控中心,全市新能源汽车工业的上下游完整衔接,产业体系有效融合,呈现出“两纵三横”的总体布局。

其中,“两纵”即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三横”即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

30多家襄阳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整车制造、动力系统、动力电池、零部件、检测能力等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相关专利技术达到400多项,汽车研发能力、品控能力、试车分析处理能力在全国位居前列。

据官方统计,2015年,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为71.8亿元,较上年增长63.1%;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为1.3万辆,较上年增长700%。

湖北省汽车产业群现状及发展趋势

湖北省汽车产业群现状及发展趋势
受惠于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支持,与一汽、上汽 并称我国“三大汽车集团”的东风汽车公司,在湖 北省内建立了武汉—襄阳—十堰绵延千里的零部件 产业带。如今,湖北省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主体,以 军工、地方企业为依托,从十堰、襄阳到武汉,从 宜昌、荆州到黄石的两条汽车工业长廊已具规模;
初步形成了“重、中、轻、轿、微、专、农”的生产 格局。汽车工业对湖北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2.4%, 成为了湖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目前形成了武汉、襄 阳、十堰3个省内“集群”。这3个省内集群的形成都 与东风公司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3 十堰、襄阳、武汉汽车产业群特点
遵照毛泽东同志“三线建设”的指示,国家在十 堰投资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 (现东风汽车公司), 十堰成为湖北省汽车工业的发源地。经过40年的发 展,十堰汽车工业形成了“五车齐头并进,中重型商 用车为支撑,零部件多元化配套,整车与零部件同步 发展”的产业格局。十堰市曾经是湖北省汽车及零部 件工业的中心,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十堰的地理和区 位环境与汽车产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 和产业关联度高的特征已不相适应,其资源禀赋已不 能满足东风公司发展的需求,这个中心正由十堰经襄 阳逐渐向武汉转移,在襄阳先后建立了轻型商用车企 业、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工厂和汽车试验场。特 别是东风日产全面合资以后,襄阳成为东风商用车和 乘用车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中日、中法、中美、中德 等合作、合资生产汽车和零部件的产业格局,襄阳汽 车产业集群雏形呈现。 考虑到十堰蜗居深山、交通 不便,东风公司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相对匮乏和 不足的问题,以及武汉作为一个大都市,尤其是武汉 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等原 因,东风公司进军武汉。东风公司的到来大大提升了 武汉在全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并成为未来武汉汽车 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

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助推湖北新型工业化

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助推湖北新型工业化

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助推湖北新型工业化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但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应对金融危机、化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小节能减排压力,“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湖北作为汽车产业大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

特别是襄阳市作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坚持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一、背景在国家“十城千辆”大规模示范推广工程中,2010年襄阳市被批准为国家第三批节能与新能源示范推广城市。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襄阳已初步形成“两纵三横”(两纵: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三横: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的产业格局,发展了以整车制造研发——检测基地——动力电池——驱动系统——充电器生产和充电系统——辅助系统——培训基地——示范运行——售后服务等较完整的产业链。

2012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15.6亿元,同比增长108%。

目前,襄阳拥有各类节能及新能源汽车368辆,其中,纯电动公交客车8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41辆,纯电动环卫车250辆。

襄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尽管有了较大突破,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化程度较低,受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关键技术及资金瓶颈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依然存在诸多困难。

二、过程2009年,襄阳市委、市政府正式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支持,并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意见》,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建立了由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和市汽车办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使襄阳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襄阳市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导向,培育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

襄阳2023经济报告

襄阳2023经济报告

襄阳2023经济报告概述本文档是对襄阳市2023年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报告。

襄阳市作为湖北省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快速且潜力巨大。

本报告将从襄阳市的GDP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状况、投资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襄阳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建议。

1. GDP增长过去一年中,襄阳市的GDP持续增长,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活力。

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襄阳市的GDP总量为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襄阳市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2. 产业结构襄阳市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型的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2019年和2020年,襄阳市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2023年,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显著增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仍然是襄阳市的支柱产业。

襄阳市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此举有助于提升襄阳市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襄阳市也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和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为襄阳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就业状况襄阳市的就业状况逐渐改善。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襄阳市的就业人口占比为xx%,较上年有所增加。

其中,服务业是襄阳市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餐饮、零售和旅游等领域找到了就业机会。

襄阳市也注重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些努力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产业适应能力,促进襄阳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投资环境襄阳市的投资环境逐渐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政府将改善营商环境作为优先任务,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投资门槛,并提供多种扶持政策,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的入驻和项目的投资。

此外,襄阳市还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建设。

襄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SWOT分析

襄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SWOT分析

襄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SWOT分析作者:王利军李荣高倩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10年第08期摘要: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的特性,受到发达国家的追捧,而近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襄樊是我国的传统汽车基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良好的基础和重要意义,通过对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分析,为其战略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SWOT;发展战略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使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发可以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开发中国首辆燃料电池汽车。

2007年《新能源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科技部将“新型洁净能源汽车”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上取得突破性,新能源车产品和市场日渐成熟。

2009年节能与新能源车示范推广在全国13个大中城市进行试点,2010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在5个大中城市试水。

根据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十城千辆”计划,可以预测2012年,我国新能源车达到年产100万辆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二、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襄樊市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襄樊位于湖北汽车走廊中段(武汉-襄樊-十堰),是湖北省三大整车制造基地之一,是东风汽车重要的生产基地,国家汽车动力和部件制造基地,也是北汽福田的专用车生产基地。

作为传统汽车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襄樊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约20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分别占到湖北省的1/3和1/2。

目前,襄樊初步形成了电池、电机、控制器、客车底盘、驱动系统到整车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拥有20多项专利,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三五”期间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竞争力分析

“十三五”期间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竞争力分析

“十三五”期间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竞争力分析作者:任征宇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襄阳汽车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围绕襄阳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打造全国汽车之都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增幅;新能源汽车;结构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襄阳位是历史重镇,汉江流域中心城市,2015年襄阳GDP达到3382.1亿元,在全省位居第二。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之后,襄阳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产业龙头作用日益凸显。

一、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现状2015年,在天籁、英菲尼迪、楼兰等高档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拉动下,襄阳汽车工业产值达到201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汽车产业增速达16.6%,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全年汽车产量为26.78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3.6%,高于全国汽车行业产量增幅10.6个百分点,成功跻身中国“十大汽车城”。

目前,襄阳是东风集团的重要生产基地,在东风的规划中,承担着生产“天籁”、“楼兰”、“英菲尼迪”系列中档、高档乘用车的重任。

同时,襄阳还是东风公司轻型商用车和新能源客车的主产地,建有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大型汽车试验场和完备的汽车质量检测中心。

目前,已具备年产120万台发动机、54万台变速箱、车桥140万套的生产能力。

在此落户的国际汽车巨头有日产、标致雪铁龙、康明斯、德纳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浓厚的汽车工业氛围。

二、竞争力分析(一)襄阳汽车产业具备的优势1.整车。

目前,日产“天籁”、“楼兰”、豪华品牌“英菲尼迪”已经成为襄阳产汽车的名片,在全国轿车、SUV乘用车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以天龙旗舰、东风天龙、东风大力神、东风天锦为代表的东风商用车、轻卡、特种车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在海外汽车市场如亚非拉等地大放异彩,良好的产品和口碑赢得了客户的肯定。

襄阳:打响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攻坚战

襄阳:打响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攻坚战

襄阳:打响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攻坚战作者:暂无来源:《专用汽车》 2017年第8期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

襄阳自古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至今已有2800多年建城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

汽车产业是襄阳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从汽车产值来看,襄阳在2016年达到了2160亿元,超越沈阳和南京,位列全国第八名(图1)。

当然,当前的成绩不会另襄阳人感到自满,因为他们还在追求更高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襄阳市汽车产业有着宏伟的目标,他们将力争汽车总产值突破4000亿,整车产能突破160万台,发动机产能突破200万台,车桥产能突破200万跟。

为此,他们做好了准备。

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如果说汽车产业是襄阳市的重点产业的话,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襄阳市的“重中之重”。

襄阳一直都以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作为目标,往新能源汽车产业“千亿工程”的方向大步迈进。

在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过程中,襄阳一直都强调四个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佰突破1000亿元大关,新能源整车产能突破40万辆,电机产能突破20万套和动力电池产能突破100亿瓦时。

为了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襄阳市在襄阳高新区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并在襄阳市东津新区规划建设智能汽车和车联网产业园,以特色园区为载体,引导新能源汽车企业集群发展,明确产业功能分区,实施产业转移。

东风在襄阳新能源的汽车产业,过去是以新能源商用车和专用车为主,2016年东风股份首款新能源轿车在襄阳成功下线。

从商用车到乘用车,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升级再向前迈上一个台阶。

除了东风股份外,国内知名汽车品牌众泰汽车业已在襄阳布局,不难预见,众泰汽车将成为襄阳新能源产业的又一股重要力量。

不仅仅是整车,襄阳的新能源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步伐也越来越迅速,骆驼集团、湖北超亿、宇清科技、中车电机、追日新能源等企业已经成为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要的支柱。

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定稿

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定稿

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前言襄樊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

2005年2月,襄樊市委、市政府决定,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原高新区与原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

两区合并后,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壮大经济规模,奋力承担起襄樊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市区经济龙头重任,向中国新车城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2004年襄樊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十佳高新区”荣誉称号;2008 年6月被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劳动人力资源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时期下,作为湖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襄樊高新区面临着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实力的紧迫任务,承担着推进自主创新、带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快发展步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以来襄樊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1、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地域税收、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市平均增幅。

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0亿元,年均递增32.6%,高于全市同期26.9%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2003年的38.7%上升到2008年的48% ;固定资产投资由8亿元增长到80.2亿元,年均递增58.5%;全口径税收由10.9亿元增长到21亿元,年均递增14%;出口创汇由2829.7万美元增长到17亿元,年均递增54.5%,远远高于全市32.7%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30.8 %上升到66.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樊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是襄樊的龙头产业。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实现了由一般零部件生产向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的跨越;由汽车工业向汽车产业的跨越;由重点产业向龙头产业的跨越;由一般生产板块向东风轻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制造基地和国家动力及部件制造基地的跨越。

汽车产业链在发展中完善壮大。

全市从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加工企业发展到3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4家,资产总额300多亿元,从业人员6万多人。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2.26亿元(预计2008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76%;生产各类整车突破20万辆,其中轿车38519辆,轻型商用车12.8万辆,轻型客车2.16万辆、其他改装车2万多辆;发动机产量35万台。

从事汽车物流、贸易、金融保险、维修、文化教育、服务和其他相关产业达到200多家,从业人数达到7万多人。

全市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汽车贸易企业发展到40多家,其中4s店30多家,经营70多个品牌和车型;建成了“天润”、“光彩”和“锦绣”三大汽贸(配)市场;形成以东风物流工贸、风神物流、东风襄管物流、镜通物流四大物流企业为代表的物流产业。

东风集团完整的事业基地。

襄樊是东风集团内商用车、乘用车兼有,发动机、零部件皆备,产品线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事业基地。

东风在襄樊事业总资产190亿元,职工16000人。

襄樊与东风公司有
服务配套关系的地方零部件企业发展到20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业在服务和融入、跟进东风事业发展中茁壮成长。

国内外较为知名的零部件企业、品牌和生产基地。

襄樊汽车零部件企业设立各类技术中心30多个,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5火轴承公司被国家授予出口基地企业。

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襄樊东风汽车电气有限责任公司、东风襄樊仪表系统有限公司、宇航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部第42研究所、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新火炬汽车零部件公司、湖北环宇灯具有限公司、湖北飞龙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环车桥公司、湖北三环锻造公司等单位都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制造水品,成为国内较为知名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大的或较大的汽车车桥、电气、仪表、蓄电池、座椅调角器、摩擦材料、轴承、灯具等生产基地。

东风德纳车桥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中重型车桥生产企业,中航精机是全国最大的座椅调角器生产企业,东风仪表是全国最大的汽车仪表和传感器生产企业之一,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汽车轴承生产企业,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二大蓄电池生产企业,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发动机品牌之一。

全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获得湖北省名牌7个,湖北骆驼蓄电池有限公司的铅酸蓄电池获得国家免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件,湖北省著名商标7件,襄樊知名商标12件。

全市有国家级汽车研究技术中心1家,省级7家。

较为齐备的产品体系。

襄樊整车产能已达25万辆以上。

整车的主要产品有天籁轿车;轻型商用车品种分别为:“东风小霸王”系列、“东风锐霸”系列、“东风之星”系列、“东风多利卡”中档轻卡系列、“康霸”系列、“朝威”系列和“东风金刚”系列。

旅行车分别为“莲花”、“东方快车”。

关键零部件主要有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东风标志、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东风德纳公司的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变速器总成、车驾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动机、电动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产品总成系列。

各类零件及部件产品已分别达到一万多种和8千多种,其中总成(分总成)达到600多种。

襄樊市汽车工业办公室
2008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