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输血和合理输血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文(6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文晋江市中医院输血安全质量管理制度一、临床用血包括使用全血和成份血。
临床用血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二、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规范管理,定期____人员检查、分析和总结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三、成立输血科,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院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备注,对本院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四、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积极推广成份输血;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存技术,包括成份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临床输血适应症合格要求≥____%,成份输血率≥____%。
五、输血科及临床科室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
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献血法》、《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内容,如有违反规定的,按法规规定的处罚意见处理,并记入医技人员技术档案,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优,造成后果严重的年度考核评为不及格。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文(二)晋江市中医院输血安全质量管理制度一、临床用血包括使用全血和成份血。
临床用血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二、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规范管理,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分析和总结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三、成立输血科,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院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备注,对本院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四、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积极推广成份输血;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存技术,包括成份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临床输血适应症合格要求≥____%,成份输血率≥____%。
五、输血科及临床科室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
安全输血制度及输血查对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及输血查对制度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能够帮助患者补充缺乏的血液成分,提高血液循环功能,并帮助恢复健康。
然而,输血操作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需要遵守一系列安全输血制度及输血查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可靠。
下面将详细描述这些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首先,为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疗机构必须及时进行输血相关的检测和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适应症,并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以防止输血不相容的情况发生。
其次,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输血操作的管理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明确每个环节的职责和要求,确保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同时,医疗机构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和审核,确保输血操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
此外,安全输血制度还包括对输血设备和耗材的选择和管理,以及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在推行安全输血制度和输血查对制度的过程中,医疗机构应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规定和操作要求,并能够正确操作。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输血操作的监督和管理,例如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工作指引和标准操作程序来规范和统一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输血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安全输血制度及输血查对制度在医疗机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可靠。
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应密切关注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以提高输血操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安全输血ppt课件精选全文

第二阶段: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出现血红蛋白尿、 黄疸、寒战、发热、呼吸困难、发绀和血压下降等。
第三阶段: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阻塞肾小 管;又由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坏死,进一步加重 肾小管阻塞,导致少尿或无尿、急性肾衰竭或死亡。
敏反应。
2024/9/25
医学文档
19
输血反应及护理
2、症状 (1)轻度反应: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多
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水肿、口唇水肿。 (2)中度反应:可发生喉头水肿而致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胸痛,
肺部听诊哮鸣音。 (3)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
2024/9/25
医学文档
20
溶血反应是受血者的红细胞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 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2024/9/25
医学文档
23
输血反应及护理
1、急性溶血反应
(1)原因:急性溶血反应主要是血管内溶血,主要原因为: ①输入异型血:大多数严重的急性溶血反应由ABO血型不相容引起,是输血反应
病情调节滴速。 9、再次查对 10、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输血知识的健康教育,说明有关注意事项,
将呼叫器置于患者易取处,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反映。
2024/9/25
医学文档
11
输血操作规程
11、输血过程中严密巡视,持续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12、如果需要输入2袋以上的血液,前一袋血输尽时应输入少量生理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随身携带病历资料:患者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血型、配血记录等病历资料,并确保患者本人和医护人员均知晓输血的目的和风险。
2. 采集合适的血液样本:输血前,医护人员应确保采集到与病人所需血型相符的血液样本,并尽可能避免混样、交叉感染等操作失误。
3. 配血检查:配血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全血细胞凝集试验和不同血型抗体的检查,以确保血液配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密切观察病人:输血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呼吸等情况,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
5. 血液适宜性: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确保血液品质及适宜性,防止输血感染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6. 储存和运输:血液制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符合相关规范,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7. 消毒操作:输血前后,医护人员应采取严格的消毒操作,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以防止交叉感染。
8. 输血感染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输血感染控制制度,明确相关的操作规范、监测要求和处置流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效果。
9. 输血后观察:输血完成后,医护人员应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并记录。
10. 报告和讨论: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讨论制度,及时处理输血意外事件,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总之,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与输血相关的风险和感染。
临床合理输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特别是降低围手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2.输血指征:1.Hb>100g/L普通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在70g/L~100g/L之间,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除参考Hb及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
配血标本采集、运送、核对制度
1.确定输血后,由2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标签的试管,
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床号、血型和诊断后,采集血样并在采血者栏双人签字。
2.配血标本需用EDTA抗凝剂抗凝(淡紫色管),采集血液不少于
偿献血,由血站进行初,复检,并负责调取合格血液。
10.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相关医护人员必须对临床输血全过程中的血液标本采集,输血科标本接收,输血相关试验,血液及成份的接收入库,交叉配血,血液的发放与领取,临床输注前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临床用血申请制度
1.所有输血必须由经治医生填写完整的“输血申请单”,主治医师或者科主任审核,输血申请单要求字迹清晰,病人资料完整,有明确的用血时间和医生签名。
4.对成份血预约单(包括血浆)上的血型必须核查后才可预约,发现临床医生写错血型应记录在案,并通知该科室改正。
5.对于Rh阴性和其他希有血型患者,应及时通知临床,确认备血量,由主治医生和病人或者病人家属签名后,与市血液中心联系相应血液,并及时将联系发展通知临床。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五篇)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一)发热反应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制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生。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过敏反应预防: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2献血员在采血前____小时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易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处理:1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2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3根据医嘱给予____%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三)溶血反应预防: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查对,杜绝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处理:1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2维持静脉输液通道,供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3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衰竭处理6出现休克症状,即按抗休克治疗(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大量输血一般是指在____小时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
常见的反应有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构橼酸钠中毒等处理。
严密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黏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可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____%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钠10ml,以补充钙离子。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二)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____]____件,以下简称《规范》)制定本措施: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大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
输血安全以及合理科学用血原则

输血安全以及合理科学用血原则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况下的患者治疗。
然而,即便是普通的输血,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和合理科学的用血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输血安全以及合理科学用血原则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一、输血安全的重要性1.1 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输血是一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的操作,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安全控制,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如艾滋病、乙肝等。
因此,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对于预防传染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1.2 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血有时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如输血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通过严格的安全控制,可以有效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是有限的,合理使用血液可以减少浪费,保证供需平衡。
通过科学的用血原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对血液资源的浪费。
二、合理科学用血原则2.1 临床血常规检查:在进行输血前,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是必要的。
通过检查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2.2 患者血型和配型检查:输血前进行血型和配型检查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基本操作。
通过检查血型,可以避免因血型不匹配而引发的输血反应,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3 使用血液成分: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选择输血的血液成分。
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可以选择输注红细胞浓缩液;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输注新鲜冷冻血浆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化选择血液成分,既能满足治疗需要,又能减少输血风险。
2.4 注意血液保存条件:血液是一种易变质的物质,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否则可能会失去其治疗效果,甚至引发输血反应。
在输血前,要确保所用血液的保存条件符合要求,避免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血液。
2.5 监测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同时,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以便及时调整输血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安全。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模版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模版一、目的本制度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预防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保障受血者的生命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事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
三、术语和定义1. 输血:将血液制品经过特定途径输进受血者体内的过程。
2. 输血感染: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感染病原体的情况。
四、安全输血措施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1 受血者选型:根据受血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血型。
1.2 输血风险评估:根据受血者的个体特点和输血前的相关检查结果,评估输血的风险。
1.3 术前告知:向受血者详细说明输血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征得其书面同意。
1.4 术前准备: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袋、输血管、输血质控记录表等设备和文件。
2. 输血过程管理2.1 输血过程管控:确保输血既定的操作流程,并按相关规定记录和反馈各项数据。
2.2 输血核对:在开始输血前,通过受血者的住院号、姓名、血型和再次核对的方式,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2.3 输血血袋质量控制:检查输血血袋的密封性、标示是否清晰,有效期是否过期,并记录在血袋标签上。
3. 输血感染预防措施3.1 输血前的感染筛查: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受血者存在的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2 输血血袋的储存和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将输血血袋储存于指定的设备中,并保证其存放的环境符合卫生要求。
3.3 输血管的选择和管理:根据受血者的临床病情和输血需求,选择合适的输血管,并在输血前进行消毒处理和相关检查。
3.4 输血操作的无菌控制:在输血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细菌污染的风险。
3.5 输血后的感染监测:对受血者在输血后的感染情况进行及时监测,并按需进行病原学检测。
五、工作责任与监督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本制度,并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执行。
2. 各科室负责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开展输血操作,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O 输血安全战略
• 建立国家协调的采供血系统并实施全面 质量管理
• 从低危人群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
• 严格筛选检测血液
• 合理用血
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 无偿献血-挑选安全的献血员 • 严格筛选检测血液 抗HIV-1/2 HBsAg 抗HCV ALT • 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 • 自身输血 •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几百 / ul 结论:输新鲜全血不能有效提高病人的 颗粒白细胞计数
凝血因子
• 凝血因子活性每毫升血浆 1 IU
• 每单位全血含 100 - 120 IU
• 在全血保存中部分活性丧失
• 输入一单位全血约可升高活性
0.03 - 0.04 IU / ml
结论:不可能通过输新鲜全血纠正病人因
凝血因子活性低引起的凝血障碍
–所有病人均在英国发现,一例在法国, 但和 英国关系密切 –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类似 CJD 和疯牛病 –病原体 结构变异 PrP ( 细胞蛋白质Prion ) –在nvCJD病人扁桃体,脾和淋巴结中检出
脘 病 毒 Prion
• 传播方式
–疯牛组织污染的食物 –血?
• 在人类没有证据证明 prion 经血传播 • 在羊等动物实验提示有此可能
HCV HIV 10 + 3 2
为何必须合理用血
• • • • 血液资源宝贵 WHO 安全输血三大战略之一 献血制度处于向无偿献血过渡期 筛选检测不能做到绝对可靠(窗口期, 试剂敏感性,操作误差 ) • 有些病毒还没有检测或还不知道 • 临床存在不合理输血
–不必要的输血:保险血,营养血,人情血 –输新鲜血,全血,不愿意输血液成分 –输血剂量不够
–血小板 –颗粒白细胞 –凝血因子
血 小 板
• 每单位全血含 4 X 1010 • 采血和保存后部分失活 • 输注入体内最多能提高血小板计数 1000 / ul 结论:输新鲜全血不能有效提高病人的 血小板计数
颗粒白细胞
• 每单位全血含颗粒白细胞 0.5 X 10 9
• 采血和保存后部分会失活
• 输注入体内后最多升高粒细胞计数
– 手术后感染发生率和输异体血有关 27%(异体血):12%(同基因血) – 和输血量有关
美国输血反应统计
感染后不落户于肝细胞 未证明病毒在肝细胞复制
输血和庚型肝炎病毒 (
血液筛检
• 必要性
无充分理由进行常规筛检
2 )
• 可行性
– 无获得文号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 抗体检测方法 ( 抗-E2 ) 仅反映接触史 – PCR 检测反映病毒感染状态
TTV
• 日本学者首先发现和命名 • 确认可以经血传播 • 临床意义( 肝炎?) 不明 • 对输血安全的影响不明
无偿献血的进展和现状
• 发达国家
–全血 完全实行无偿献血 –生产用血浆 一些国家已完全依赖无偿献血
芬兰 挪威 丹麦 澳大利亚 比利时 法国 新西兰 英国
• 推进方法
–教育 –政府政策支持
• 日本 内阁立法废止卖血 ( 1965 ) • 美国 FDA 要求血袋上标明血液来源性质 ( 1978 )
危险性的比较
无偿献血提高血液安全的机制
• 真实反映病史和相关生活习惯及行为 • 根据标准自我评估是否符合标准 • 配合实施 CALL-BACK 措施 • 新感染机率低
献血者素质→新感染率→窗口期率→漏检率
血液检测和输血安全
• 进一步提高常规检测的灵敏度,减少漏检
–改进试剂
–检测自动化
• 新技术的应用 -NAT 显著缩短窗口期
输血中的白细胞免疫反应
含白细胞(淋巴细胞)对病人不利
• • • • •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 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输入白细胞和恶性肿瘤的关系
– 输血使恶性肿瘤复发率升高 – 白细胞可能是促进肿瘤生长的因素
• 输入白细胞和细菌感染并发症的关系
• 提高保存效果
–红细胞 –血浆 –血小板 4 C 21-35 天 低温冰冻保存 一年 20-24 C 3-5天
• 为病毒灭活创造条件 根据各种血液成份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 法进行病毒灭活
主要血液成份制品( 一)红细胞
• 浓缩红细胞 血球压积 70-80% • 加添加剂红细胞悬液
– 去除绝大部分血浆,血球压积 90% 以上 – 加添加剂: 红细胞保存效果好 粘性小,容易输注 – 提高血浆回收率,充分利用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
• 严格掌握适应症
杜绝人情血和营养血 减少和避免保险性输血
• 剂量
输血提升 Hb 0.4 - 0.5 克%/ 200ml血液
成 份 输 血
• 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份
• 只给病人输注其需要的血液成份
成分输血优点
• 提高疗效
• 一血多用 ,充分利用宝贵血液资源
• 减少不良反应和付作用
• • • •
自动化 简化操作 降低成本 检测战略
5-6 小时可获得结果 MP-PCR USD 8.00/单位
– 对常规检测阴性的标本检测
– 检测混合标本
采供血 NAT 实施现状
• 美国 • 欧洲 已完成可行性研究 即将开始检测 从 99.7. 开始对原料血浆检测 即将对全血作常规检测 • 日本 从 97.11. 开始对原料血浆检测 从 99.7. 开始对临床用血检测 • 日本结果 HBV 78 + 8
• 洗涤红细胞 • 冰冻红细胞
主要血液成份制品(二)
• 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 FFP –冰冻血浆 FP
• 血小板
– 浓缩血小板 PC – 单采血小板
• 白细胞
– 浓缩白细胞 ( 白膜 ) – 单采颗粒白细胞
• 低温沉淀物
新鲜血和全血输注 -疗效
新鲜血和全血:对病人无特别的治疗 效 果-相关成分含量低
非甲-戊肝炎病毒
占输血相关肝炎
HGV5-10 %意不大 TTV • SEN-V
意义不大 可能为主要病原之一
输血和庚型肝炎病毒 ( 1 )
HGV 不能称之为肝炎病毒 没有证据证明HGV是肝炎的病因
–HGV 感染者未见肝炎病理变化 –HGV 感染对 HCV 肝炎病程无影响 –HGV-RNA 和 ALT 无相关性
小 病 毒 B19
• 经血传播 • 直径小,无脂质包膜,抵抗力强 • 临 床 损害造血组织
再障,慢性溶血性贫血,白血病
• 检 测
血浆蛋白生产原料血浆检测
输血和新克-雅氏病(1)
• 克-雅氏病 ( CJD )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病变 老年性痴呆 –不经血传播,散发性,遗传性
• 新克-雅氏病 ( nv CJD )
常规血液检测的窗口期
抗-HIV 1/2 22 天
抗-HCV HBsAg
72 天 约 50 天
HIV 病毒感染过程和窗口期
HCV 病毒感染过程和窗口期
HBV病毒感染过程和窗口期
无偿献血 - 挑选安全献血者
• 无偿献血 保证献血者素质和输血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 对输血安全的影响 1 : 5 - 10
HIV 1/2
对输血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我国感染者和患者 超过20,711例( 至 2000.9. ) 估计实际为50万 献血者中检出数显著增加 HIV 阳性血感染率高
输血相关肝炎病毒
HBV和HCV 对安全输血的主要威胁 –HBV 人群中高感染率 –HCV 占输血后肝炎的 80-90 % 人群中较高感染率 常规筛检方法的长窗口期 -漏检较多 HDV和HEV 也可经血传播 HGV 是否属肝炎病毒? HAV 经血传播机会很少 非甲-戊肝炎病毒
输血和 SEN-V 病毒(1)
• • • • 人群中 非病毒性肝炎 献血者 高危人群 < 1 0 1 21.5 % % % %
提示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
输血和SEN-V 病毒(2)
输血后 NANEH 83 % 阳性 100例 NIH 的 NANBH 88 例 HCV 阳性 12例 NIH的 NANEH 10 例 SEN-V阳性 提示和输血及输血后肝炎密切相关
• 对输血安全的影响
–需继续研究以确定是否经血传播 –采取的措施
输血病毒安全性现状
• 目前输血已非常安全 • 离绝对安全还有相当距离 • 由于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特点和严重后果, 尽管发生很少,但需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 继续努力可以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性
WHO 2002-3 年重点工作
WHO 总干事在执委会上提出 • • • • • • • 疟疾 AIDS 和结核 吸烟问题 母亲健康 血液安全 精神健康 癌症 心血管病 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 食品安全
• 减少输入可引起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的 血液成份
-白细胞 -血浆蛋白
成份输优点( 三 ) 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
• 临床需要
- 供血任务艰巨 - 随医疗事业发展需要更多的血 上海人均用血量 纽约的 1/5 我国人均用血量 美国的 1/10
• 来源
只能来自健康的献血者
• 成份输血使一血多用
成份输血优点(四) 有利于血液保存和病毒灭活
( 卖血 :无偿援 )
• HBV 携带者 6.3% : 0.6% • NANBH 50例/1000单位 :9例/100单位 • HIV-Ab 德国 0.15% (1.45mill) : 0.02% (4.67mill) • HCV-Ab 6.7% : 0.6% • NAT(HCV RNA)
–混合原料血浆 –凝血因子制品 –血浆蛋白制品 59% : 0% 44% : 11% 11/11 : 0/13
梅毒
输血传播病毒的原因分析
( 每千万检测合格的血液,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