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合集下载

《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 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 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 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 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出重要指示
红烛
先知者·先驱者·奉献者
红烛
黄文秀,广西田阳人,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返乡 工作。2018年3月,她主动申请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乐业县担任 百坭村第一书记。
百坭村村民黄仕京曾问过黄文秀:“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会想 要来这么偏远的农村工作呢?”黄文秀说,“百色是我的家乡,更是全 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她曾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 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 做出贡献。”
本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 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思考:红烛精神的体现
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
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 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 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 又一婢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 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 合时宜。”坡捧腹大笑。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 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其 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 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 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 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课件】《红烛》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件】《红烛》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 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 版。
(后右二为闻一多)
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1923年,新月社的活动始于北京。1925 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 《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 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
代表诗人
代表作
内容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 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 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 派
戴望舒《雨巷》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 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成为时代最强音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 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 精神面貌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 派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 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 民主战士。
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爱国 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主线。他的诗 风沉郁凝重,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的诗歌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 《死水》。
创作背景
《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 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1925年,写作背景:当他怀着一腔强烈 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 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 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 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4节):烛之燃烧与牺牲; 第三部分(5-8节):感伤于烛泪; 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综合素养实践
《红烛》充分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请你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节诗歌。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符合“三美”格律诗论,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点拨: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逼真地描述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爽快率真。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赏析】 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2.2红烛/闻一多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 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曹植
3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2-2《 红烛》课件(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2-2《 红烛》课件(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7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整体感知, 走进红烛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8
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3节):讴歌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4节):殷殷寄语红烛,勉励自己。 第四部分(第5~7节):借对烛泪的思考抒发己志。 第五部分(8~9节)揭示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
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
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
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
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23
有人说在《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 著的变化。请你简要分析。
闻一多在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使得全诗充满了张力。 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 次显著的变化。①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第一节中赞叹红烛的“红”,这 是扬;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 能量而振奋,这是扬;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这是抑;第七节诗人因红 烛的伟绩而欣喜,这是扬;第八节诗人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 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这是抑;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束全诗,表达出诗人 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这是扬。②使诗歌充满了节奏感,抒 情线索清晰。诗歌以“红烛啊”开头,增强了形式上的节奏感,形成了浓郁的抒 情气氛;以与红烛对话的形式抒发诗情,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成为全诗的抒情 线索,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了诗人求索人生真谛的过程和结 果。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 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 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 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 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思考1: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 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 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 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血”字拉长音 语气坚定而有力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聆听配乐朗读
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 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 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 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 红烛》课件(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 红烛》课件(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关于《红烛》: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 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 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 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 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 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 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 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 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 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在不断起伏的,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 了七次显著的变化:
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 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 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 上的。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是喜庆的象征。

2-2《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 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深入探究
有人说在《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著 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自焚
困惑
莫问收获,但问耕 耘
3.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 什么作用?
反复
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 所见所思所感。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红烛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红烛”的精神内涵。 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 神。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 词、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
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 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诗歌语言与现代口
8月——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9月——闻一多诗集《红烛》出版。
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爆发后,闻一多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懵然如梦, 或则敢怒而不敢言。卖国贼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 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 “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 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象征诗 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中李商隐缠绵悱恻地表达了 无限相思意,“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 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 情的写照。

《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诗人对先前自作聪
“不误,不误”采用反 明的惭愧,
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 也有力地表现了
加强烈。
“红烛”精神的可
贵,
表现了诗人对“红
烛”精神的敬仰。
3、怎样理解第4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 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9节:点明红烛的精神本质
第5-6节:追思“泪”的价值。
2、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 伤心流泪?
任务二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红烛”特征。
2.阅读《红烛》第2,3节,思考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叙写“红烛” 的?写出了“红烛”的哪些特点?有何寓意?
角度
烛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
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
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
特点
颜色红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爱国情感。

3 3.对比阅读,体会两首诗的不同。


蜡炬成灰泪始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红烛
闻一多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红烛啊!
可是一般颜色?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
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
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
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
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 “
23 ”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误误自
是 不
再 误
读 、
是 矛 盾 ?
, 后 又 写
节 , 先 说
不红
六 七
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 小
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节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 红烛的劝慰
第五节拟人,呼唤,是 同情的呼唤。
第六节抒发的正是诗人在 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 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 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 他恍然大悟。
“ ”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新课导入
在湖北浠水县 闻一多纪念馆内 的这段文字是他 的家乡人民,也 是整个祖国对他 的追怀之辞。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 把握整首诗歌的结构。 2、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3、体会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 精神。
01
了解作者体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02
理清内容结构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初读感知
• 1.听读示范音频,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 •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 情感。 • 3.指名朗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诗 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 歌 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形 主 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表达了诗人为了祖国,为了人 题 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的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06
探究意象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03
品味语言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鲜红)
(掏)
“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
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
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
但怎 问样 耕理 耘解 。莫
问 收 获 ,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

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 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
九 小
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 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 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新月诗派:
文学常识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新月社
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
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
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新月俱乐部。1923年春成
立新月社。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
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
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

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
一 小
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 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 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
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
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
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
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这一小节诗人是对谁说的话?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 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 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 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 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 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 出来。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 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④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明确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 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
富得多。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
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 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 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 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 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 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 灵魂。
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他们
中间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
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 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文学常识
倡导者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 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 流于虚浮。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05
分析主旨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音乐美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内 容 绘画美
建筑美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意义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
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整 体 感 知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 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
1. 荧荧红烛真赤诚,灼灼发光又发热。

2—3. 红烛烧蜡成灰,放出光明。

内 容 4.红烛烧掉一个死寂、禁锢的世界。
5—8.红烛着急、创造光明才流泪。
9.赞颂红烛不计后果,只为付出。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创作背景
•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 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 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 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 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 大量爱国诗篇。
•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 《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 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 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概括每一个小节的内容:
1、赞美红烛 的颜色之红。 2、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3、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4、高唱红烛燃烧的伟大力量。 5、困惑于红烛的泪流。 6、指出红烛因着急而泪流。 7、指出红烛因奉献而泪流。 8、指出红烛是为了创造光明而泪流。 9、赞美红烛不计后果,只愿付出。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⑤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
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 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04
赏析手法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艺术特色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 诗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 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难圆的无奈, 是很恰当的。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误烛
不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专家课件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
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
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
第 二 三
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 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 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 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

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

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

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
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
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
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
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