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的“苯”源自天珠
惨烈的西藏佛苯之争

惨烈的西藏佛苯之争西藏的佛苯之争即佛教与苯教的斗争。
苯教是藏地的原始宗教,来自于西藏古老的象雄文明。
松赞干布之前的七任赞普全部是苯教的拥趸,痴迷于本教的仪式仪轨及教义,对苯教支持也是不遗余力。
在历代赞普的支持下,苯教的势力不断的膨胀,到了松赞干布时期,己经影响到世俗君主的权力。
古辛是苯教的大祭司,也是吐蕃的国师,是全民的精神领袖。
负责主持王室的祭祀活动,位高权重。
即使是赞普在决定重大事项时,也要请古辛寻问神的意思,赞普的权利受到古辛的束缚。
松赞干布是个强势的国王,对于古辛利用神权对自然是深恶痛绝。
他先是出兵灭了象雄,拔了苯教的根,端了苯教的老窝。
接着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与泥泊尔的尺代公主,两位公主各携佛十二岁等身像入藏,将佛教传入吐蕃。
松赞干布为两位公主建大昭寺和小昭寺,用来供奉佛祖。
弘佛抑苯一直持续到到赤松德赞时期。
赤松德赞举办了一次辩经大会,让苯教和佛教真枪实弹的干一架,结果苯教落败,苯教徒被勒令改信佛教,各处苯教神坛也被强行拆毁。
很多苯教法师四散逃亡。
当然了苯教能在吐蕃做大其势力也非同小可。
接任赤松德赞之位的牟尼赞普一年时间便被支持苯教的贵族下药毒死,其弟赤德松赞继位幸得佛教僧侣的保护才得以生存了,但佛教的势力在此期间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赤德祖赞接任赞普后,因推行极端的弘佛法令,给佛教僧侣以特殊的待遇,结果被支持苯教的贵族缢杀。
朗达玛即位,在贵族的支持下开始大规模的灭佛,大量的佛寺、佛经被毁,僧人被屠杀,侥幸活着的僧人开始进入民间继续传播佛法。
佛教在西藏迅速衰落。
佛本之争,表面上看是两个宗教之间博弈,而实质上是教权与世俗权利,以及皇权与贵族权利之间的争夺。
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生者活,败者死的游戏规则之下,争夺的结果必然是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用命来进行搏杀虽有违于苯教和佛教的教义,但一旦走上战场,则只能按战场的游戏规则来办,任何的仁慈,最后的结果都是己方的失败和灭亡。
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这么个道理。
关于苯教的几个问题

作者: 李家瑞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47-54页
主题词: 苯教;西藏;松潘;佛教;苯波;阿坝州;吐蕃;寺庙;白马藏人;小金川土司
摘要: <正> 一、苯教的名称 苯教藏语称作“苯波”,苯是“苯波”的简称,现在国外一般使用“本教”这个称谓,有时也以“本波”指苯教。
我国有的人使用“本”这个字,也有人使
用“苯”字或“笨”字、“钵”字。
我把上述几个字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笨”、“钵”这两个字虽然译音比较贴切,但是“笨”字在汉语中含贬义,指愚笨和不聪明,“钵”字在汉语中指盛饭菜的陶制器具,使用这两个字不理想。
为了有利于民族团结,最好不用“笨”字,而用“苯”字,
或“苯波”二字来称呼“苯教”。
苯教13重天的相关资料

作者:流云拭水提交日期:2008-8-3 20:29:00 (七)昌都寺苯教流芳昌都寺为嘉绒语之海边寺的音译因寺前有明净的海子而得名又叫海边宝贝寺藏语又称昌都罗尔布寺昌都寺是一座古老的苯波教寺院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影响很大在嘉绒地区其地位仅次于原大清国皇庙大金川广法寺苯波教据说创建于公元二世纪苯波教是藏区最古老的原始宗教据说起源于象雄(今西藏阿里及其以西地带)祖师名叫兴饶美沃切苯波教崇尚万物有灵崇拜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万物苯波教把宇宙分为神人魔三层境界天神曰赞人叫年魔称为鲁即传说中的龙苯波教认为天有十三重与西方不同十三在苯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地有九层天地之间有天梯相连昌都寺分为上中下三大区域上部区域为修行僧院藏语称郎多贡比扎仓(学院) 为阿持耳传和大圆满修持部中部区域是参禅修行扎仓(学院)也就是内外本尊密法进修院下部区域是讲修扎仓(学院)是学修《十明学》的闻思院《十明学》昌都寺高僧日常研习的十门学科包括《因明学》、《医药学》、《工艺学》、《声律学》、《佛学》、《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等(未完待续)面对着《格萨尔》史诗,是蜂拥而至,扑面而来的奥秘……它仿佛是一个恢宏的宇宙,有那么多的星系,那么多的新奇之谜,让我们兴奋,让我们迷惑,也让我们晕眩……本来,“神授”说已使我们扑朔迷离了,更有甚者说唱艺人获得“神授”的梦幻,竟有不少人与“13”这个年龄发生了奇特的联系。
“13”这个数字,在《格萨尔》史诗里,多得像夜幕下满天的星星。
西藏墨竹工卡艺人桑珠是在13岁患一场重病,做一个长梦后,会说唱《格萨尔》的。
四川色达县艺人仁孜多吉也是在13岁做梦之后,会说唱英雄史诗的。
他在梦中见到了格萨尔的大臣旦玛,并跟随旦玛走进一个崖洞,接受了他从一只木箱里取出的29本《格萨尔》,仁孜多吉接过这些书,虽然自己一字不识,却能滔滔不绝地阅读……梦醒后,他开始了说唱生涯。
原始苯教

苯教亦称苯波教,俗称黑教。
汉文文献中的苯波教、钵教、钵波教、崩博教等皆是其同名异写。
苯教崇拜日月、星辰、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神鬼精灵和自然万物,注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活动。
苯教尊丹巴辛绕为始祖,曾先后呈现出过笃苯、恰苯、觉苯等三种形态,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笃苯”大致出现在聂赤赞普后之后六世德赤赞普时期。
其主要特点是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
“恰苯”是苯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致出现在第八代吐蕃王统治贡赞普时期。
“恰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出现了代替神灵说话、与神鬼打交道、并脱离体力劳动的职业巫师(或称咒师);二是出现了祖先崇拜;三是在其发展的后期逐渐从原始宗教演变为人为宗教,成为为吐蕃统治服务的工具;四是苯教巫师内部开始有了一定的分工。
在《西藏王臣记》等一些藏文史籍中将这些巫师分为“天苯波”、“地苯波”、“神苯波”和“大苯波”,“天苯波”一般主持祭天仪式,“地苯波”主要主持葬礼仪式,“神苯波”和“大苯波”则与盟誓仪式有关。
“觉苯”大约形成于吐蕃王朝的中后期,是苯教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佛教化的苯教,是苯教在与佛教的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重要特征就是将佛教中的一些经典、仪规加以改变成苯教的经典和仪规。
关于苯教的起源,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苯教起源于四川藏区的原始宗教信仰,然后向西传至西藏等地。
从目前四川藏区各地尚存的原始宗教信仰现象来看,苯教与原始宗教信仰间的确有许多相近之处,不排除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渊源关系的可能。
但是,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这一理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苯教起源于藏区固有的原始宗教, 最初流行于象雄地区(今西藏阿里地区), 后经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传播到整个藏区。
这一观点在许多描述吐蕃历史的藏文史籍中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材料,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
无论是起源于四川藏区,还是起源于西藏地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在吐蕃王朝时期,苯教在吐蕃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
西藏原始宗教苯教

苯 教 的 起 源
生根于藏族古代社会的苯教,经历了历史上的演变与发展, 从最初的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自然宗教, 发展成为有比较成熟的经文和系统化教规礼仪的人为宗教。 苯教的发祥地是象雄,即今以阿里为核心的广大地区。 苯教始祖辛饶•米沃且即出生于象雄魏摩隆仁。
苯教的历史演变、形成发展过程
• 多苯时期 • 恰苯时期 • 居苯时期
一、多苯时期
多苯时期是苯波教的萌芽时期,此时期大约从藏族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国 王聂赤 赞普(约公元前4世纪)算起至第八代国王智贡赞普(约公元前2世纪)为止。 这段时 期也就是藏文史籍中被称为“天赤七王”的时代。
多苯时期的苯以鬼神崇拜为主要特色,而“万物有灵论”则是古代人信仰鬼神 的共同的 思想源泉。此时期的苯波教属于自然宗教范畴。
三、居苯时期
苯波教受到佛教的冲击,但是苯波教自身也不甘心轻易消沉下去,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努力 研究自身教派经典,计划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以应对佛教的理论攻势。从此进入了居苯时期。 苯波教进入居苯时期,不仅在教理仪轨方面日趋成熟完善,而且在自己的宗教理论领域, 也有了长久的发展如将苯波教判为“九乘“,即著名的”九乘之说“。 人们就可以通过九乘来掌握或修习苯波教。
二、恰苯时期
恰苯时期,大约从吐蕃王朝第八代国王智贡赞普(约公元前2世纪)至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 前后,这一时期是苯波教发生质变的重要阶段,可谓大发展、大变革时期。 从这个时期开始苯波教开始结束较原始稚嫩的宗教形态,跨入积极引进高超实践法术的新时期。 恰苯时期的苯波教是多苯时期的原有苯波教与印度等周边地区的外来宗教思想相融会贯通而形成的 具有一定理论水准的一种新兴宗教。 教法思想: 藏族著名学者东噶•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做了概要论述 它根本不承认前后世之说,但是承认有神鬼,认为神是在人活着的时候保护人的生命的。 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突出了献祭这种以物质性的贡品来换取神灵的保佑和恩赐的方式, 甚至可以说,当时的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是围绕“献祭”而开展的。
苯教

【苯教】苯教(Bon Religion)(有时也译为本教、苯波教)在古藏文的记载中,苯教的苯(Bon)是“颂咒”“祈祷”“咏赞” 之义,这在原始信仰的各种仪式中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各种原始的苯被传统被称之为“原始苯教”(或“世续苯教”),另外由辛绕弥沃所创立的“雍仲苯教”。
在“Bon”之后加上一个“Po”(Bonpo 苯波)就变成信仰和参与各种原始信仰的人。
因为雍仲苯教最传统的法帽“尔莫泽杰”(dkar mo rtse rgyal)(又称“胜尖白帽”)是白色的,因此早期的雍仲苯教曾被称作“白帽苯”,由于西藏古代政治、历史、宗教等原因,许多西藏人都忽略了西藏本土的历史,他们认为印度佛教对西藏文化特性的形成有着巨大的贡献,并认为所有来自印度的都是有伟大价值的,同时也认定西藏本土文化以及与印度或佛教不相关的都没什么价值,一些古代藏地学者的著作中描写苯教的章节,往往是人云亦云地搬照前代学者的文章或宗教范本的史记,因此很多著作都简单地把苯教描写成“鬼神崇拜”“杀生祭祀”或“巫术”等等,正是这种状况,延续了许多个世纪,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苯教研究的兴趣。
【历史传说】藏人们自己恐怕只熟悉引入佛教的松赞干布国王,而对松赞干布之前的历史几乎一点也不了解,其实,在松赞干布前面至少有三十位藏王,或者三十二位,即使这一点有所分歧,但毫无疑问的是,松赞干布并非第一位藏王。
根据一些史学家的记载,西藏第一位蕃王聂赤赞普是由苯教的僧团认证并且加冕的,聂赤赞普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的人,也有一些记载说略晚于佛陀。
但无论真相是什么样的,这已经将我们带回了洪荒的古代。
在佛教传入藏地前、那个名字与地理位置都与现在大不相同的西藏王朝之前,苯教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历史甚至比君主制的历史还要悠久……但很多藏人认为在佛教到来西藏之前,西藏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这种做法也严重地毁坏了西藏历史和本土文化,此状况一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改变。
关于苯教研究中“苯教是否为原始宗教”问题的争论

关于苯教研究中“苯教是否为原始宗教”问题的争论
孟万鹏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苯教,又称为“苯波教”,是根植于藏族原始文化之中,并对藏族文化的特性及传统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古老的宗教。
学界一直都对苯教的研究保持着强劲的热情,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研究者及其颇具功力的论著,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无疑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如就“苯教是否为原始宗教”这一问题的认识,学界就多有混乱和争议。
对此,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梳理和规范。
【总页数】2页(P165-166)
【作者】孟万鹏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 712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8
【相关文献】
1.纳木错的苯教岩画:藏北原始宗教掠影
2.试论“苯教是否为萨满教”问题的争论
3.苯教神学研究:苯教神祗体系及特征分析
4.回顾苯教身份问题: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苯教祭祀和祭祀仪式
5.苯教神学研究:苯教神祗体系及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传至纯天珠

藏传至纯天珠天珠原来是西藏本地–苯教的宗教圣物,后来西藏佛教的兴起战胜了并收编苯教(佛苯之战)。
苯被妖魔话,天珠也随之地位下降,不再是法器,但它的寓意是好的,因此仍作为珍贵的装饰品。
后来藏传佛教的分开,黑教的教义与苯教接近,因此黑教比较重视天珠。
黑教教徒多喜欢佩带天珠。
天珠原来是西藏本地–苯教的宗教圣物,后来西藏佛教的兴起战胜了并收编苯教(佛苯之战)。
苯被妖魔话,天珠也随之地位下降,不再是法器,但它的寓意是好的,因此仍作为珍贵的装饰品。
后来藏传佛教的分开,黑教的教义与苯教接近,因此黑教比较重视天珠。
黑教教徒多喜欢佩带天珠。
毕竟天然的玛瑙原石自然出现图腾的机会极其罕见,根本无法满足寺庙和众多教徒的需要,因此出现了玛瑙染色天珠,这项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说到天珠的工艺,早期一些西方装饰品研究专家从工艺和文献的角度都有过专门的论述,至少可以说明天珠的起源与中亚和西亚的古代工艺有关。
现在认为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天珠的制作工艺起源于古代印度及中亚地区,与该地区古老的镶蚀玛瑙工艺有密切关联。
古代印度的镶蚀玛瑙工艺是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在红玛瑙上进行蚀花的工艺,这种珠子最早出现在哈拉帕遗迹中,在当时的考古文献中也是推测这种蚀花玛瑙应与本土宗教相关。
根据镶蚀玛瑙出土时间来看,这种技术的发明至少是在哈拉帕文化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除此以外,印度河谷文明和西亚两河流域都有考古文献,但是其珠子的外观和图案与西藏的天珠有明显的不同,尽管如此,在珠子的制作工艺方面,这两种玛瑙有必然的联系,在这点上,有很多学者都表示认同。
藏人承认的天珠也叫『至纯天珠』,是西藏最珍贵的天珠,只可在西藏找到。
在印度和尼泊尔则可找到『冲天珠』,是次等天珠,属于天珠族群真品天珠的旁系,但不为藏人重视。
以天珠的外形加以分类,则有长形天珠、短形天珠、椭圆形天珠、线珠和羊眼天珠。
而其他旁系亲属的天珠族群还有黑白珠、药师珠、红玉髓、小寿珠及其他天珠族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教的“苯”源自天珠
苯教的“苯”是藏语译音,当今人们解读苯是“颂咒”“咏赞” 之意,有人认为它原本就要读作“卜”(蕃)。
也有认为,苯者,本也,是根源的意思。
从藏族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解读“苯”,“苯”源自天珠。
天珠:“古时曰…查母‟,今人叫做…斯‟。
此为如意宝,又称…四洲查母‟宝,是为无上宝。
不识宝之性,犹看河边石。
懂得宝之性,如意之宝也。
百般功夫时有付东流,千般贪婪终究事无成。
珠宝虽有拇指大,却看诸事变如意”。
天珠是源自西藏史前时期,在公元前4000—3000年,因陨石撞击喜马拉雅山玉髓玛瑙矿脉时产生巨大冲击力和高温将将玉髓玛瑙矿脉击碎后将陨石及陨石所携带的太空宇宙成分熔合在玉髓玛瑙碎石内而形成的一种宝石。
在藏药《晶珠本草》描述:“瑟治癫痫,镇痛。
瑟新品很少,容易辨认。
虎伏块状,有黑色花纹、黄色花纹、褐色花纹相杂,纹长,斑小。
人工造的花纹扭曲,注意不要相混。
真品虎伏块状,纹长九倍。
用来擦眼,利眼病。
用凉水泡一夜,水可止血痛;内服治癫痫病入血分;也可入内服药。
涂在箭头上,镇邪。
带在身上可预防癫痫”。
在《藏汉大辞典》中释“斯”为:“亚玛瑙,猫睛石。
一种宝石,俗称九眼珠。
宝石纹理有…无睛‟、…长条‟及…有睛‟三类。
入药能治脑溢血”。
天珠宝石在藏区古时曰“查母”或“衲布”(nor bu),今人叫做“斯”或“瑟”。
汉语译为“亚玛瑙”当代人称“天珠”。
天珠的颜色分黑色、白色、花色三种,多数为黑色,藏民认为这些黑色宝石源
自天上(俗称天降石),太阳就是“黑”之源,在藏人观念中,黑是万物之源,生命之色,黑就是宝。
藏语黑读“nuo”。
藏语把“天”读作“那木”(南无),本义是“黑之母、黑之王”藏语的“nuo”(纳、那)含有驱逐、杀死、亲密、厉害等含义。
藏语宝、宝贝读作“衲布”(nor bu)意为“黑的”或称之为“黑崇拜”。
由于崇拜“黑”,藏人开始穿黑衣带黑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体系“本”教。
“本”是由藏语“衲布”的发音演变而来,“衲布”与汉语“本”波斯语(bun)都是“本”“根本”“本源”的意思,至今有的地区藏人称“本”教徒为“卧布”、“别恩布”、“博布”、“莫博”等。
显然,这主要是因为藏族地域广大,许多地方长期不相往来而产生的方言分歧所造成的缘故,是过去藏族社会多种历史因素造成的。
因藏语“衲布”(nor bu)意为“黑的”和“宝、宝贝”等意思,所以“本”教又称“黑教”。
由于部落之间不断发生争斗,为避免在争斗中这些宝石遗失或被掠夺,便将这些宝石埋藏于地以保护,争斗结束后再取出,后人称这种方式为“伏藏”和“掘藏”。
在多年的部落之间不断的争斗中,拾到天珠宝石的部落在争斗中不断的取得胜利,领域不断扩大,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最终创建了由部落联盟组成的古象雄王国。
之后,人们认为将天珠埋藏于地可以起到扩充疆土、保一方平安的作用,便将天珠埋藏在王国领域的各个地方,由此开启了“伏藏”的习俗,民间称埋藏天珠的地方为“天珠穴”。
在西藏史前时期经常发生瘟疫,许多部落居民在瘟疫中死去,只有拾到天降石的部落人群在瘟疫中幸免于难,由此人们认为这种上天赐予的宝石可以驱邪避难,抵御各种外来病种的侵袭,被视为比生命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是吉祥的护身符,是藏人们心目中重要的圣物,每当部落遇到重大事宜需时人们便请教上天来决策,天珠成为人与上天沟通的信物,有了天神的概念人们由崇拜自然转向崇拜天神,“占卜”由此开始并逐渐出现了与“神”沟通的“巫”,最早的巫是由部落首领担任,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久而久之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
天神崇拜是藏族自然崇拜发展到后一个阶段才出现的习俗现象,后来又受到本教的影响。
天神崇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藏族先民对天神的创造阶段。
藏族的天神崇拜习俗稍晚于山神崇拜习俗。
第二阶段是经历过后期的原始宗教改造过的天神崇拜习俗。
这个时期的天神崇拜是通过藏族原始宗教——本教的加工和细化,使之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第三个阶段是从更晚一些时间开始,即在天神崇拜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部落联盟的首领考虑到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便于统治属下臣民,于是把天神和他们自己拉上关系,即天神降临人间为王。
最典型的是流传于嘉绒藏区的嘉绒藏族土司的传说。
其一:远古之世,天下有人民而无土司。
有一天,天上降一虹,落于奥尔卯隆仁地方,虹内出一星,直射于嘉绒,其地有一仙女,名
喀木茹米,感星光而孕,后生三卵,一花,一白,一黄。
三卵飞至琼部山上(即指今西藏琼部地区)各生一子。
长子为花卵所生,年长东行为绰斯甲王,其余二卵,一白一黄,各出一子,留琼部为上、下土司。
绰斯甲王出三子:长日绰斯甲,为绰斯甲土司;次日旺甲,为沃7
土司;三日蔼许甲,为革什杂土司。
其二:又瓦寺土司之起源神话,与绰斯甲者略同,其内容:天上普贤菩萨,化身为大鹏金翅鸟目"琼",降于乌斯藏之琼都,首生二角,额上发光,额光与目光相映,人莫敢近之,迨琼鸟飞去,人至,见有遗卵三枚:一白、一黄、一黑,取置庙内,诵经供养,三卵产三子育于山上,三子长大,黄卵之子至丹东、巴底为土司;黑卵之子至绰斯甲为土司;白卵之子至涂禹山为瓦寺土司。
传说后来的嘉绒十八土司多谓其远祖是来自西藏琼部,据说其地在拉萨西北、距拉萨约十八日程。
传其地古代有三十九族,人口众多,因地贫瘠而至康北与四川西北者甚多,后渐繁衍,遂占有现在的广大嘉绒,乃至更多地区,根据地名普查所证实,现四川I省甘孜、阿坝两州藏区与琼部相关的地名繁多,尤其是山峰,很多叫"穹(琼之谐音)日","琼隆"和"琼溪"等等,经调查都与历史上的民族迁徙相关联。
所谓的三个,黑、白、花或黄卵,是指黑、白、花三种颜色的天珠演(天珠的颜色分黑色、白色、花色三种)。
后指原始的三个血缘或地缘相关的部落。
黑(卵)色天珠
白(卵)色天珠
花或黄(卵)色天珠
在藏区约公元前30世纪开始出现最原始的占卜行为,约公元前25世纪开始出现了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公元前20世纪前后出现老与五行相关的宗教仪式,天珠逐渐演变为天神的化身,宗教祭祀活动的
法器,天珠由此始终伴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传承延续至今。
天珠的名称也由“衲布”改称为“瑟”译汉语“天珠”,西藏原始宗教也由“衲布”或“黑教”改称为“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