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化微生态调节剂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食品工业健康转型及技术创新的多方驱动下,益生菌产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增长较快、创新密集的产业,同时,益生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增多。
2019年,XXX汇集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智慧,于5月23日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年版)》(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对益生菌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此共识的基础上,2020年XXX再次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根据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更新,形成《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01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根据国际上对益生菌菌株安全性评估的新进展和我国对益生菌安全性评价的需求,2018年XXX立项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工作,标准的制定将参考国际安全性评价的原则,用于指导我国益生菌市场使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
已有文献显示,益生菌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可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健康风险,且多发生于已有疾患的个别消费者,而这种风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正常人群食用益生菌是安全的。
针对新属种的益生菌菌株的安全性评估,应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阐述待评价的益生菌菌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致病性基因和环境抗性基因的特征,结合体外微生物学检测和体内动物毒理学评价,以及人群和临床试验的安全评价等作为关键标准,判断菌株的安全性。
目前国际上高度关注的是益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益生菌耐药性的研究应基于菌株水平。
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的耐药基因大部分位于染色体上,但至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这些耐药基因可转移给其它肠道的致病菌。
基于此,XXX制定了在食品中使用菌种的抗生素耐药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被认为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
消化内科常用药及作用

消化内科常用药一、保肝药:1阿拓莫兰、古拉定(还原型谷胱甘肽)2、易善复、天兴(多烯磷酯酰胆碱)3、凯西莱、博士多偽(硫普罗宁)4、复方甘草酸、美能5、甘利欣(甘草酸二铵)6、思美泰(腺苷蛋氨酸)注:易善复、天兴()只能用糖溶解,冰箱保存与葡萄糖酸钙、爱大发生反应二、抑酸药:1、质子泵抑制剂:1)奥美拉唑(洛赛克、奥西康)2)泮托拉唑(泮立苏、潘妥洛克)3)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适用于消化溃疡和食管炎、胃炎注:1、针剂必须用盐水100ml溶解,且现配先用。
尤其是泮托拉唑() 2、口服质子泵抑制剂饭前服用(耐信)2、H2受体拮抗剂:1)西咪替丁(泰胃美)2)法莫替丁(高舒达、信法丁)3)雷尼替丁注: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3、碱性抗酸剂: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铝碳酸镁(达喜):达喜要口服4、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不良反应:便秘、、、、、、 DM慎用胶体铋:三、1、青霉素类:可洛林、开林、阿莫西林2、碳青酶烯类:海正美特、泰能3、喹诺铜类:左克、可乐必妥、拜复乐4、厌氧菌类:甲硝唑、奥硝唑(圣诺安、妥苏)、替硝唑(裕宁)5、头孢类:分四代第一代:头孢氨苄(先锋)、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西立欣)、头孢克洛第三代:头孢噻、头孢曲松(罗氏芬)、头孢他定、头孢哌铜(美维)、头孢他美酯、头孢米诺钠(锋美洛、华克平、美士灵)第四代:悦康凯欣(头孢吡月亏)四、营养类:1、脂肪乳(力能、英脱力匹特)2、氨基酸(久安安命、丰诺安、辰兰)3、卡文(脂肪乳、葡萄糖、氨基酸):现用现配,有效期24小时,有1440ml和1920ml两种。
配制时最好加脂肪乳4、维生素:水溶性(水乐维他)、脂溶性(维他力匹特)、维生素组合套装5、多种微量元素五、止血类:1、维生素k1、葡萄糖酸钙2、止血敏、止血芳酸3、血凝酶(巴血亭):静脉推注4、凝血酶:口服5、正肾素(去甲肾上腺素):口服6、生长抑制类(思他宁、和宁、善宁、翰康)注:匀速泵入不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7、质子泵抑制剂六、肝性脑病用药:1、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代谢不平衡2、谷氨酸钾、谷氨酸钠3、雅博司4、瑞苷七、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及肠炎用药:培菲康、美常胺、金双歧、艾迪莎、颇得斯安、柳氮磺胺吡啶八、胃肠解痉药:1、645—2(山莨菪碱)2、得舒特3、斯巴敏九、止吐药:1、胃复安: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少2、格拉司琼(比立)、昂丹司琼(欧贝):适用严重恶心、呕吐,如化疗、放疗引起的十、胃肠动力药:饭前服1、吗丁啉2、莫沙必利(快力、瑞琪)、西沙必利十一、缓泻剂及泻药:1、硫酸镁2、果导3、开塞露4、福松5、恒康正清6、和爽7、杜秘克适用肝性脑病十二、止泻药:易蒙停、思密达十三、提高免疫力:胸腺肽(和信、翰宁、迪赛、日达仙)、赛升(薄之糖肽)十四、抗肿瘤用药:顺铂、5—Fu、艾恒、方克、斑螯酸钠。
微生态调节剂

治疗皮肤病 • 用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制剂治疗青春型痤疮和黄褐斑等皮肤病。有报告
服用乳杆菌制剂治疗青春型痤疮并取得良好疗效。
防治高胆固醇血症
• 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制剂可使胆固醇转化为人体不吸收的粪甾醇。 人体试验表明,食用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酸奶可降低血中胆固 醇含量的5~10%,这对于治疗和缓解胆固醇血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傅晓莉 (1994)等经肠道分离一株屎肠球菌活菌对高胆固醇血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 疗作用。
谢 谢!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真菌感染的防治
• 用益生菌制剂治疗临床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念珠菌、 肠球菌占优势,厌氧菌明显减少等引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结肠 炎具有明显的作用,可以解除大量使用抗生素所造成的严重副作用。
•
多胺对肠管组织的成熟起不可缺的作用,它可由肠道细菌生成,故认作是
影响肠道内环境的至关重要物质。给高龄者投予酸 奶(yogurt)试验结果证实
,确可使肠内多胺含量增加。此种作用的结果,由于肠道内环境获致改善,炎
症性细胞因子诱导受抑肠粘膜层康复遂使抗炎作用增加并取得强效的抗致
突变性(antimutagenicity)。
日 比纪文等 近年依基因技术制成的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研究证实,在无 菌状态下不会致病,即阐明发生IBD必需肠道细菌参与, 进一步研究发现,乳杆菌代 谢产物酪酸可改善大肠上皮的能量平衡,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而抑制可致炎症之 转录因子NF κB。Gionchetti(2000~2003)应用乳 杆菌与双歧杆菌等13株组合制剂 “VSL#3”对溃疡性结肠炎术后回肠美克尔憩室炎进行预防性治疗,取得了良好 效果。
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有的一种或 几种有益细菌(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 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科学解读益生菌

科学解读益生菌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9年第12期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目前主要被添加到酸奶中。
有媒体报道,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根本起不到助消化等作用,因为酸奶中的益生菌是死菌,没有活性;还有的媒体说,只有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益生菌才对身体有益,而酸奶中的益生菌数量很少。
针对益生菌,到底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呢?5月23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浙江省食品学会、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盛大开幕。
为了让公众了解益生菌的科学真相,夯实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形成对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在会上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年版)》。
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为益生菌的核心特征益生菌的3个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活菌状态;有益健康功能。
2014年,由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科学联合会(ISAPP)发布的关于益生菌的共识中也突出强调了益生菌的这3个核心特征。
另外,益生菌的定义也得到了欧洲食品与饲料菌种协会(EFFCA)、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相关组织和机构的认可。
2018年我国修订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已采纳了这一概念。
益生菌最主要的核心特征在于有益健康的功能属性,这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的。
目前有上万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各种功能,已被证实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体胃肠道健康,如平衡肠道菌群、缓解肠道炎症、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等。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在2011年指出益生菌在缓解腹泻、便秘等方面的功效有着“强有力的证据”,2017年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20版)》要点汇总

109.《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20版)》要点含肠道有益原籍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制得的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促使肠道内乳酸等代谢产物的产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定植,提供维持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的厌氧条件,从而减少细菌移位及内毒素的生成。
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血症患者,推荐使用含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制剂作为辅助治疗。
此外,乳果糖可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殖,改善肠道营养环境,降低炎症因子,改善肝功能。
3.2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应用肠道细菌移位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起重要作用,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大量增殖,并且上移定植,成为优势菌,释放内毒素;这些致病菌直接通过肠道、血液或淋巴系统形成感染。
含有地衣芽胞杆菌的微生态制剂一方面通过消耗氧气制造厌氧环境,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肠道有益厌氧菌的生长,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同时促进免疫器官、组织的成熟,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
此外,这种微生态制剂还可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血氨,改善肝功能。
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推荐使用地衣芽胞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作为辅助治疗。
3.3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肝性脑病中的应用以酪酸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态制剂能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抑制腐败菌的生长,通过减少氨类和吲哚物质的产生降低血氨和假性神经递质水平,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症状;此外,酪酸菌的代谢产物酪酸还可修复肠上皮细胞。
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推荐使用酪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作为辅助治疗。
此外,乳果糖和水苏糖可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成倍生长,减少吲哚等胺类物质,降低血氨水平,明显改善肝性脑病的临床症状。
4肝衰竭肝移植肝衰竭是最严重的肝病类型。
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改善内毒素血症,有望在预防及延缓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疾病进展中起辅助治疗作用,以期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
肝移植前后应用微生态制剂对减少肝移植后如感染等并发症有益,对减少移植后排异,促进恢复有明显的益处。
肠道微生态药物的用药指导

肠道微生态药物的用药指导人体胃肠道是一个巨大的细菌库,正常人体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400~500 种菌群(细菌、真菌、病毒) ,其共同生长,相互依赖和制约,在人体构成微生态平衡。
若这种平衡被破坏,出现菌群失调,将会引起许多相关疾病。
微生态制剂也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所制成的制剂,通过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或改善健康状态。
目前肠道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其来重建人体尤其是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促进内环境的稳定,控制菌群失调及治疗与菌群易位相关的多种胃肠道疾病。
一、微生态制剂的分类1、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菌指含活菌和(或) 包括菌体组分及代谢产物的死菌的生物制品,经口或其他黏膜投入,能在黏膜表面处改善生物与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
最常用的益生菌是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包括乳酸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其中乳酸杆菌是成人和儿童中研究最为广泛的益生菌微生物。
2、益生元(prebiotics)益生元是指一类非消化性物质,但可作为底物被肠道正常菌群利用,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内1 种或几种已存在的益生菌的生长和活性,抑制有害细菌生长,因而益生元对恢复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类物质通常是寡糖类,如乳果糖、果寡糖、葡萄糖、半乳糖、大豆糖等。
3、合生元(snybiotics)合生元又称为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和制品,或再加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其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性细菌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作用更显著持久。
二、常用的微生态制剂1、活菌制剂(1)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含2.5亿活菌,无毒菌株, 有氧状态下, 可迅速消耗环境中游离氧, 产生强大的生物夺氧作用, 促进厌氧菌生长, 代谢过程中产生抗菌活性物质。
适应于细菌与霉菌引起的急、慢性腹泻及各种原因所致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
消化系统药物

四、抑酸药
特殊人群用药:
18
05—
胃黏膜保护药
五、胃黏膜保护药
胃黏膜保护药有预防和治疗胃粘膜损伤,保护胃粘膜,促进组织修复和溃疡愈合等作用。代表药物:铋剂: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前列腺素及衍生物:米索前列醇;其他:硫糖铝、替普瑞酮、瑞巴派特、复方谷氨酰胺。
20
五、胃黏膜保护药
21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消化系统药物
止泻药肠道微生态调节剂 抗酸药抑酸药胃黏膜保护药
CONTENTS
2
止泻药
01 —
一、止泻药
腹泻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可引起疼痛,对毒物的排出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但剧烈而持久的腹泻,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在对因治疗的同时,可适当给予止泻药。代表药物: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
4
5
10
三、抗酸药
11
抑酸药
04—
四、抑酸药
组胺 H2 受体阻断药 组胺 H2 受体阻断药是较常用的抑制胃酸和抗溃疡药物,能竞争性地阻断组胺与胃壁细胞上的 H2 受体结合,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由组胺及食物刺激后引起的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代表药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抑酸作用: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西咪替丁,其中,雷尼替丁的抑酸强度为西咪替丁的 5~8 倍,法莫替丁的抑酸强度为西咪替丁的 30~100 倍。
13
四、抑酸药
14
四、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 抑制胃粘膜壁细胞质子泵,持续抑制胃酸的分泌,抑酸作用强于 H2 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部溃疡等。代表药物: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15
四、抑酸药
微生态制剂简介

目前中国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情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前国内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从事活性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发应用的企业大约有 400 家左右,获得农业部生产批文的约有140 家。 进口产品获得农业部《进口许可证》的国家有十几个, 产品有四十多种。 截止2010年底,国内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年销售额大约 在20 亿人民币,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不足5 家,产 品年销售额在3,000 万元以上不过几十家,大多数企 业的年销售额在1,000 万元以下。根据目前国内饲料 年生产总量和猪、禽、反刍和水产动物的养殖总量来 计算,国内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市场容量在180 亿元 至200 亿元之间,目前市场推广普及率约为10%。
*为已获得进口登记证的饲料添加剂,进口或在中国境 内生产带“*”的饲料添加剂时,农业部需要对其安全 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进行技术评审。
为什么要使用微生态制剂?
一、动物自身的需要 (1)幼小畜禽本身的消化系统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的发育,需要正常微生物菌群的刺激,因此需要补充 益生菌帮助建立微生态平衡。 (2)散养型向封闭式集约化饲养方式的转变,减少 了动物与土壤、饲草等的正常接触,养殖环境和饲料 中正常的有益微生物菌群数量不够,极易造成亚健康 状态,菌群平衡非常脆弱,因此需要在饲料和养殖生 产中进行不断补充。 (3)动物应激、药物、疾病和管理等不利因素破坏 了动物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因而需要补充有益微生
益生元(Prebiotics )
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 原有的一种或几种有益细菌(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 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这类物质最早发 现的是双歧因子(bifidus factor)。如各种寡糖类物质 (oligosaccharides)或称低聚糖。这些糖类既不被人体 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亦不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只 能为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利用,促进有益 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 正常菌群的目的。其它尚有一些有机酸及其盐类,如葡 萄糖酸和葡萄糖酸钙以及我国的某些中草药类,如人参、 党参、黄芪等或茶叶提取物亦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年版)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来源: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年6月第28卷第6期人体肠道内栖息着约1000种以上的细菌,其总数接近于1013~1014个。
肠道内的大部分细菌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其中每克肠内容物细菌含量高达1012CFU。
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
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有研究指出,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人体的健康状态。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imbalance of gut microbiota),主要是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
其主要临床表现按照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程度,可以分为三度:(1)一度失衡,也称潜伏型微生态失衡,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为可逆性改变,去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复。
(2)二度失衡,又称为局限微生态失衡,不可逆,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3)三度失衡,也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临床表现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射线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诊断根据主要包括:(1)病史中具有能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原发性疾病。
(2)有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表现,如: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
(3)有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实验室依据:①粪便镜检球/杆菌比值(成人参考值为1:3)。
但正常参考值各家报道不一,有人建议采用康白标准(3:7)。
②粪便菌群涂片或培养中,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甚至占绝对优势。
③李兰娟院士实验室用B/E值,粪便定量PCR检测双歧杆菌与肠杆菌DNA拷贝数的对数比值(B/E值)<1。
④粪便细菌指纹图谱等新技术检测,明确肠道微生态改变。
近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各种疾病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微生态调节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所生产的一类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生理性活菌(微生物)制品。
同时也包括这些菌体的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
微生态调节剂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术语,具体应包括活菌体、死菌体、菌体成分、代谢物及生长促进物质。
目前国内外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把微生态调节剂分成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三部分。
1989年Fuller把益生菌定义为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
强调益生菌必须是活的微生物成员,其死菌及代谢产物则不包括在内。
1992年Fuller又对益生菌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作为制剂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1)益生菌必须具有活存能力,并能进行工业化规模生产。
(2)在使用和贮存期间,应保持活存状态和稳定。
(3)在肠内或其他生境内具有存活能力(不一定繁殖)。
(4)必须对宿主产生有益的作用。
(5)无毒、无害、安全、无副作用。
目前各国益生菌制品的种类非常多。
益生菌所采用的菌种主要来源于宿主正常菌群中的生理性优势细菌、非常驻的共生菌和生理性真菌三大类。
生理性细菌多为产乳酸性细菌,大致包括7个菌属的上百个菌种;非常驻的共生菌在宿主体内的占位密度低,是具有一定免疫原性的兼性厌氧菌或需氧菌,它们可以是原籍菌群、外籍菌群或环境菌群如芽胞菌属、梭菌属等;生理性真菌包括益生酵母。
在我国通过卫生部(现卫生计生委)批准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主要有以下种类:(1)乳杆菌属:德氏乳杆菌、短乳杆菌、纤维素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罗特乳杆菌、约氏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类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
(2)双歧杆菌属:青春型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等。
(3)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
(4)链球菌属: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等。
(5)芽胞杆菌属: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属、地衣芽胞杆菌、凝结芽胞杆菌等。
(6)梭菌属主要为丁酸梭菌,此菌也称酪酸梭菌。
(7)酵母菌属主要是布拉酵母菌。
微生态调节剂能够有效的调节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已被广大学者所认可,并且随着人体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所研发生产的微生态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国外对微生态调节剂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制定出了有关微生态调节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但由于益生菌菌株、剂型和研究人群等因素国内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完全参照国外标准显然不适用于我国患者。
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集学会30余年在胃肠道微生态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之积累,组织微生态基础研究专家、微生态制剂专家、微生态临床应用专家经过多次论证,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首次制定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以供广大临床医师在选择和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时参考。
1.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随着H.pylori耐药率的增高和根除率的下降及胃内微生态的组成逐渐明确,益生菌的应用为根除H.pylori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研究指出:某些微生态调节剂可以减轻或消除根除H.pylori治疗导致的的副作用,布拉酵母菌可提高根除率,降低副作用,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某些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具有一定疗效,荟萃分析发现,添加单株或多株益生菌、使用疗程及剂量不同的亚组与对照组相比,根除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性疾病非酒精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饮酒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因素引起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脂肪性肝硬化。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国内外研究中均发现调节肠道微生态有助于防治NAFLD。
动物研究发现,在NAFLD动物模型中添加益生菌VSL#3,可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
在临床研究中也证实,NAFLD患者口服3个月复合益生菌VSL#3后,不仅血清转氨酶显著下降,血清TNF-α和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亦有降低。
长双歧杆菌可以降低NAFLD患者的TNF-α、CRP、AST、血清内毒素水平。
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改善TNF-α患者ALT、AST、GGT水平。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也被证实可以降低患者ALT及γ-GT。
鼠李糖乳杆菌不仅可以改善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而且可以使NAFLD患儿血清ALT显著下降,并且肝脏酶含量的改善独立于体质指数和内脏脂肪含量。
此外,在体外的实验还发现,鼠李糖乳杆菌具有降解胆固醇的作用,并且在动物模型中得到了验证。
国内研究也发现,NASH患者服用益生菌Lepicol 6个月,血清AST水平和肝内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NASH患者4周,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及ALT水平显著降低。
NASH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3个月,肝功能指标、内毒素、DAO水平明显下降,肝脏脂肪含量明显减少。
凝结芽胞杆菌治疗NASH患者3周内毒素、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
糖尿病及肥胖是NAFLD常见的原因之一,且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糖尿病密切相关,动物及临床实验均显示肥胖症与正常个体肠道菌群有显著差异。
从人体肠道分离得到阴沟肠杆菌能在无菌小鼠上诱导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首次证明肠道与肥胖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在粪菌移植的研究中发现,肥胖患者接受来自消瘦个体的肠道粪菌移植6周后,胰岛素抵抗得到了显著改善。
3. 肝硬化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因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酗酒等,药物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以进展到肝硬化。
肝硬化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及肠道细菌代谢改变,肝硬化又有诸多并发症,如内毒素血症、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癌等。
肝硬化并发症可独立于病因而出现并加重。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肠道细菌易位等有密切关系。
肠道微生态失衡在肝病重型化方面起加速器作用。
目前的研究发现肝硬化存在肠道内细菌总数增多,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类细菌数量增多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类杆菌等正常位于结肠和小肠下段细菌上行定居及繁衍。
宏基组研究揭示了随着肝病严重程度的变化,齿双歧杆菌等数量增加,发酵乳杆菌等数量减少以及毒力基因的多样性指数上升等规律,这对微生态干预防治肝病重症化和研发新型微生态制剂具有重大意义。
《Nature》最新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除了有益菌(陪伴粪球菌具有抗炎性,柔嫩梭菌能产生丁酸盐促进肠道健康)数量较少外,还存在口腔菌入侵肠道的现象,这可能对肝硬化发生发展及微生态制剂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肝脏功能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密切相关,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细菌异位的现象,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导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出现。
3.1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应用肝硬化患者常常伴有肠源性内毒血症,内毒素除了对肝脏有直接毒性作用,还可通过增加一些细胞和炎症因子的产生量放大毒性作用对肝脏的损伤。
含肠道有益原籍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制得的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促使肠道内乳酸等代谢产物的产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定植,提供维持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的厌氧条件,从而减少细菌移位及内毒素的生成。
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血症患者,推荐使用含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制剂作为辅助治疗。
此外,乳果糖可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殖,改善肠道营养环境,降低炎症因子,改善肝功能。
3.2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应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严重并发症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并发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