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解读文本,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灯下漫笔(节选)》2.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演示: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3. 选取一篇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维开阔度。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重复讲解重点难点。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

本文针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民众的期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讽刺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文化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可以组织一次关于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的讲座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

通过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课堂讨论1. 鲁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来揭示社会现象?2. 鲁迅的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3. 学生认为鲁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八、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灯下漫笔》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鉴赏,分析鲁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灯下漫笔(节选)》的作者和出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学生进行讨论。

4. 论证结构分析: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 内容分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3. 论证结构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批判性思维训练: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课本《灯下漫笔(节选)》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石家庄市栾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彭勃栾城县第二中学张伟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把握鲁迅作品语言的时代特点;2、通过拎读,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3、训练学生的质疑、探究思维。

过程与方法:4、诵读法整体感知法质疑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伟大人物--鲁迅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语文,曾流传着这样的校园民谣“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对于鲁迅,一位高三学生曾这样说,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他深刻的思想,半文半白的语言,都和其它的语文课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就中学生的阅历来说,要真正读懂鲁迅,恐怕勉为其难。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有深度、有力量的人。

正因为有他,在那暗无天日、找不到出路的时代,人们才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学了这篇文章,也许我们仍然不太懂他,但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护他,爱戴他,崇敬他。

二、设置情境,整体感知,激发研读兴趣1、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20年代,一起走进鲁迅的世界。

首先,请大家换换身份,请大家每个人都做一回《莽原》编辑部的编辑,作为编辑,收到一篇来稿,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审阅呢?(语言、内容、思想)下面,请大家听录音,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件事情:(1)找出文中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地方。

(2)注意文章是从哪儿入手,开始说理的?(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

三、编辑工作之一--究词句2、接下来,我们针对第一项工作进行研讨--究词句。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将不规范的词句,试着进行修改,使之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多媒体出示:表达不规范的词句:“沉垫垫”应改为“沉甸甸”,“累坠”应改为“累赘”“直捷了当”应改为“直截了当”“烦重”应改为“繁重”“绕湾子”应改为“绕弯子”“我更非常高兴”重复了,改为“我更高兴”。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力量培育目标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育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比的联想力量。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剧烈的激愤之情;3.体会、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悟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悟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尝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方法】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比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会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同学活动】预习,诵读。

思索,争论。

【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索: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二、导入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

今日,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索。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非常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期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头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头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敞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灯下漫笔(节选)》,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写作背景。

2. 文本内容: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国民精神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灯下漫笔(节选)》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讽刺手法,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法:以《灯下漫笔(节选)》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节选)》,了解文本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讲解: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讽刺手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灯下漫笔(节选)》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

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

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