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于记忆的研究

合集下载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范文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范文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范文关键词:记忆,记忆规律,高效记忆策略,遗忘,干扰一、引言记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处理和存储,帮助人们获取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

记忆的机制和规律一直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目前对记忆规律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记忆的分类和存储记忆按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能维持几秒钟到几分钟,长时记忆则可以长期保存。

长时记忆又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我们可以意识到并主动回忆的记忆,包括语义记忆(关于事实和概念的知识)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事件)。

隐性记忆是指无意识的、无需主动回忆的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技能和操作的记忆)和条件反射(无意识的学习效应)。

记忆的存储分为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过程。

编码是将信息从感觉输入转化为可存储的表征形式的过程,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过程,检索是获取和恢复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的过程。

三、高效记忆策略研究发现,采取一些高效的记忆策略可以改善记忆的效果。

其中,重复练习是一种常用的策略,通过反复的记忆和回顾可以增强记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分布式练习则是将学习时间分散在一段时间内,比集中练习的效果更好。

深层处理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记忆。

串联效应表明,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如果待学习的信息与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关联,则记忆效果更好。

四、遗忘和干扰遗忘是记忆中常见的现象,它是指在时间推移后,原本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逐渐丧失或无法恢复的过程。

遗忘可以分为主动遗忘和被动遗忘。

主动遗忘是指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忘记信息,而被动遗忘则是无意识的过程。

干扰是导致遗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新的信息与已有的信息相互干扰时,会导致记忆的混淆和遗忘。

五、总结与展望记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记忆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的机制和规律。

本文综述了记忆的分类和存储等基本概念,同时介绍了一些高效的记忆策略和遗忘、干扰等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研究论文:自拍图像中的记忆痕迹

研究论文:自拍图像中的记忆痕迹

160235 计算机应用论文自拍图像中的记忆痕迹一组未拍摄图像的旅行者,和一组看到吸引的景象便会拍摄的旅行者,哪一组对于所看之物记忆更加牢固呢?这正是由美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实验。

研究者招募了297名测试者参观博物馆,其中一组带上了拍摄设备,要求至少拍摄十张照片,而另外一组被要求不带任何东西,包括拍摄设备。

当两组被试者参观完毕,均要在电脑上进行图片选择测试,要求他们选出所看到的艺术作品,排除未看到的。

两组被试者在进行参观前并未知晓要进行此项测试。

研究者原本以为不拍摄而专注于用眼睛、“用心”观看的旅行者记忆会更加牢固,但结果出人意料,拍摄照片组成员在未回顾设备内照片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出比未拍摄照片组成员更多的视觉信息,在统计结果上高出6.68%。

研究者得出结论,拍照以及找出哪些事物值得拍摄的行为加固了我们头脑中的记忆[1]。

在旅行的途中,或参观展览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意识地用手机的拍照功能记录下眼前所见的“记忆”。

虽然拍摄的一刻占据了人们用视觉直接感知观看内容的时间,但却不能认为这项行为干扰了人们的记忆。

然而拍摄图像对于记忆的帮助远不及此。

对于拍摄照片组来说,经过时间的流逝,他们有更多的客观维度来帮助某种程度上的再现及塑造记忆,而对于未拍摄照片组来说,记忆成为逐渐离开远去之物,成为难以恢复之遗忘的记忆。

本文探讨了自拍图像的拍摄动机,及对于图像拍摄者的意义,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记忆为名来拍摄、储存的。

自拍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成为习惯,可是,这种技术是怎样帮助人们增加生命厚重底色的呢?一、记忆的投映质料苏格拉底认为凭借任何工具如文字,记录记忆都是对记忆的一种污染。

真理只能栖居在内在言说即直觉和灵魂的回忆中,而不能栖居在文字这种不可靠的摹写中[2]。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主观维度的记忆。

当记忆产生时,记忆主体将声、画、感集合,储留在意识之中。

随着新记忆的不断加入,大脑自我保护机制开始生效,不可避免地遗忘某些信息。

新加入的记忆和处于遗忘中的记忆在生物的大脑中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

记忆的研究报告

记忆的研究报告

记忆的研究报告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热门领域之一。

人类的记忆能力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记忆的定义、分类、存储和检索过程,以及记忆的局限性和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首先,记忆是指将信息保存在大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够加以回忆和利用的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暂时保存并处理有限数量信息的能力,大约能够持续20秒左右。

而长时记忆则是指能够永久保存和存储的信息。

记忆的存储过程分为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阶段。

编码是将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和处理的形式,一般通过注意、理解、组织和联结等方式进行。

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的过程,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检索是指在需要时从存储中提取信息的过程。

记忆功能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是遗忘现象,指的是一部分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

其次是记忆失真,指人们的记忆并非完全准确而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情绪、注意力等。

最后是记忆的容量限制,人类的短时记忆能力有限,一般只能同时处理有限数量的信息。

然而,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记忆能力。

首先是注意力的训练,保持集中精力可以提高信息的编码过程。

其次是重复学习,通过多次复习可以加强信息的存储和检索。

再次是构建联结和组织信息,将不同的信息进行联系和分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提取。

此外,一些记忆技巧如图像联想、故事编写等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

总之,记忆是人类思维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记忆的分类、存储和检索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记忆进行学习和生活。

了解记忆的局限性和寻找提高记忆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充分利用记忆资源。

记忆的研究仍然在不断发展中,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记忆机制和提高记忆技术,为人类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提供更多的帮助。

2019年以来关于记忆的参考文献

2019年以来关于记忆的参考文献

2019年以来关于记忆的参考文献近年来,记忆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梳理2019年以来关于记忆的参考文献,总结其中的研究成果和趋势。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研究论文和书籍,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记忆的机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一、记忆的机制和神经基础1.1 "Memory and the brain: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 - David Glanzman(2019)这篇论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内记忆研究的发展,并提出了记忆的理论模型。

作者通过对海蜗牛等模型动物的研究,揭示了记忆形成的分子、细胞和网络机制。

1.2 "The hippocampus as a cognitive map: oscillations and learning" - Gyorgy Buzsáki(2019)本文探讨了海马在认知地图构建和学习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作者通过大脑电图记录和成像技术,详细阐述了海马的振荡活动与记忆编码之间的关系。

1.3 "Neuro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memory formation and impairment: multiple molecular mechanisms" - Isabelle Mansuy(2020)该研究综述了神经表观遗传学在记忆形成和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强调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等多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记忆过程的调控。

二、记忆的影响因素和应用2.1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valence on memory processing: a neuroimaging perspective" - Mara Mather(2019)该文论述了情绪价值对记忆处理的影响,并从神经影像学的角度探讨了情绪对海马、前额叶和杏仁核等结构的作用。

记忆的研究报告

记忆的研究报告

记忆的研究报告记忆是人类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和存储的过程,是人类认知功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记忆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被认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如今,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出现,记忆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跨学科领域。

人们的记忆通常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短期记忆是指我们能够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有一个有限的容量和时间限制。

长期记忆则是指能够长期存储和保留信息的能力,它可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两大类。

显性记忆是指我们可以自主回忆和意识到的记忆,包括事实记忆和事件记忆。

而隐性记忆则是对我们无法自主回忆和意识到的记忆,比如技能记忆和条件反射。

近年来,对于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人们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过程。

有很多学说试图解释记忆是如何形成和存储的,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阶段理论和改编理论。

阶段理论认为,记忆的形成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过程和机制。

而改编理论则认为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体需求的影响。

其次,研究人们记忆的遗忘和遗忘的机制。

遗忘是指信息在记忆系统中逐渐消失的过程,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干扰和干扰等。

研究发现,遗忘并不意味着信息完全丧失,而是被存储在记忆系统的其他区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示和提取重新获得。

再次,研究人们记忆的改善和增强方法。

记忆的改善和增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也对老年人的认知健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通过使用记忆训练、心理暗示、记忆技巧和药物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和增强记忆。

最后,研究人们记忆障碍和记忆损伤的治疗方法。

随着记忆相关疾病的增加,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对于记忆障碍和记忆损伤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除了药物治疗,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神经保护剂等,还可以通过认知训练、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综合干预手段来改善记忆功能。

总之,记忆的研究在科学、教育和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记忆心理学论文

记忆心理学论文

记忆⼼理学论⽂记忆⼼理学论⽂ 记忆(memory),这个曾经被披上神秘⾊彩的⼼理现象,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专家和学者,也引起了⼏乎全⼈类的关注。

记忆是⼗分重要的,所有的学习,同时⼜都是⼀种记忆。

下⾯⼩编带来的是记忆⼼理学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记忆是语⾔学习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学⽣提⾼英语学习中记忆的效果与效率,⾛出“记得快也忘得快”的困境,本⽂根据认知⼼理学对记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分析了记忆策略的重要性,从复述、简单加⼯和精细加⼯三个⽅⾯提出了科学指导学⽣记忆英语知识的⼀系列相应策略。

关键词:认知⼼理学英语学习记忆策略 现代认知⼼理学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能直接陈述的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也叫描述性知识,通常以命题或图⽰来表征。

例如“hotel意为酒店”和“酒店是顾客⽤餐和住宿的建筑物”,这两句话都是陈述性知识。

另⼀类是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体在特殊情况下使⽤的规则和步骤,只能⽤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将‘We hold the ceremory next year.’修改成合适的时态”就是⼀个典型的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最早提出这种分类的是著名认知⼼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著名教育⼼理学家梅耶(R.E.Mayer)和加涅(R.M.Gagne)。

但列位对于另⼀类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定义和归属却颇具争议。

现代⾼等教育⼼理学整合了各派观点,将策略性知识解释为学习者⽤以⽀配⾃⼰⼼智加⼯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并进⾏⾃我监控的⼀般⽅法。

在此,笔者暂且将其理解为有关学习⽅法的知识。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教育者可能会特别重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忽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导致学⽣学习能⼒差,学习效率低下。

这是由于⼈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狭隘理解造成的,⽽并⾮重视知识教学⽽产⽣的问题。

记忆的研究报告

记忆的研究报告

记忆的研究报告记忆的研究报告记忆是人类思维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对记忆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还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出更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本文将通过阐述记忆的类型、存储和提取过程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来介绍记忆的研究。

首先,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短期记忆是一种暂时性的存储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持少量的信息。

长期记忆则是一种更持久的存储系统,能够保留大量的信息并且时间跨度更长。

接下来,记忆的存储和提取过程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发现,记忆的存储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化学变化来实现的。

当信息被输入到大脑中时,会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连接,并且通过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加强或弱化这些连接,从而实现信息的存储。

记忆的提取过程则是从存储的信息中检索和恢复所需的信息。

这种提取过程可能会受到记忆损失、干扰和遗忘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记忆的研究还需要合适的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是研究记忆的常用手段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符合特定条件和目的的实验,通过观察被试者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推断记忆的操作过程。

同时,神经影像技术也为研究记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例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通过检测大脑活动来揭示与记忆相关的脑区。

此外,还有一些行为干预方法,如记忆训练、药物干预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记忆功能。

总结起来,记忆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智力和大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记忆的类型、存储和提取过程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我们可以不断提高个体的记忆能力,并且为教育、治疗和其他相关领域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然而,记忆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关于大脑记忆的研究报告

关于大脑记忆的研究报告

关于大脑记忆的研究报告大脑记忆的研究报告导言记忆是人类思维和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大脑记忆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报告将简要介绍大脑记忆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一、大脑记忆的基本原理1.1 编码编码是指将外部信息转换为脑内可识别的形式。

在大脑中,编码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活动来完成的。

当人们接收到新的信息时,神经元会相互连接并发放信号,这样相应的信息就被编码到大脑中。

1.2 存储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存储在大脑中。

根据抽象程度和意义,存储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感性记忆、语义记忆和工作记忆等。

感性记忆是指对刺激的直接感知和感觉的存储,如视觉、听觉记忆等;语义记忆是指对知识和概念的存储,如文字、数字、语言等;工作记忆是指短期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3 检索检索是指从存储中提取所需信息的过程。

大脑通过搜索记忆存储区来找到特定记忆,并将其恢复到意识中。

检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取决于特定上下文和需求。

二、大脑记忆的研究成果2.1 大脑区域通过对大脑受损患者的研究,科学家们确定了与特定记忆类型相关的特定大脑区域。

例如,海马体和杏仁核与感性记忆有关,颞叶皮质和额叶皮质与语义记忆有关,而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质与工作记忆有关。

2.2 记忆的存储和检索科学家们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记忆存储和检索的机制。

一项研究使用脑电图(EEG)技术发现,记忆的检索与大脑中特定的频率振荡有关。

另一项研究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揭示了在大脑中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路径。

2.3 记忆的改善和损害有研究表明,通过认知训练和锻炼等方法,可以改善和增强记忆能力。

另一方面,大脑受损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会导致记忆损害。

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寻找治疗方法。

结论大脑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编码、存储和检索等多个环节。

通过对大脑区域、存储和检索机制以及记忆的改善和损害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脑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心理学年级2010级姓名王灵灵论文(设计)题目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及其影响因素综述指导教师张耀庭职称讲师2014 年 5月 10信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信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心理学年级: 2010级心理学班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 . (2)1.1集中联想程序范式 (2)1.2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 (3)1.3错误联接范式 (4)1.4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4)1.5 KK范式 (4)2错误记忆形成的原因 (5)2.1建构主义的观点 (5)2.2来源监控理论的观点 (5)2.3模糊痕迹理论的观点 (6)3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 (7)3.1学习材料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7)3.2被试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8)3.3测验的过程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9)3.4测验情景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10)4小结 (10)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及影响因素综述学生姓名:王灵灵学号:20105151050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指导老师:张耀庭职称:讲师摘要:错误记忆以其普遍性与难克服性,一经提出便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更是成为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热点。

因此,有必要结合众多的错误记忆研究,从错误记忆的定义、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错误记忆的形成原因、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错误记忆的预防等方面对错误记忆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使人们对错误记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错误记忆;研究范式;形成原因;影响因素Abstract:When it comes to false memory,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 This means that psychologists conduct experiments and use scientific methods to better understand false memory. It concerns mang aspect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false memory to the paradigm of false memory, even to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false memor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lse memories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false memory research, the article will make people hav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false memory.Key Words:False memory; research paradigm; causes of form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引言错误记忆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指过去经验和对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心理现象。

许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错误记忆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丰富错误记忆实验与理论的同时,也使错误记忆的研究日趋成熟。

本文在错误记忆丰富的研究基础上,对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形成原因、影响因素、预防等进行简要的概括,以期对错误记忆有更加清晰的把握。

1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是指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的方法,而且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有的。

范式代表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问题解决方式。

尽管范式还未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但它对理论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由此推及到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可以把它看做是心理学家在研究错误记忆时一套相对稳定的研究模式。

下面是研究错误记忆的几种经典的范式。

1.1集中联想程序范式该研究范式主要观察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

并且,如果错误记忆是通过语义上存在关联的字词引发的,我们便将其称之为关联性的错误记忆。

联想研究范式主要包括DRM范式和类别联想研究范式两种。

经典DRM范式中使用的材料是36个关联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目标词,也称作关键诱饵(如炎热),和与它有联系的15个单词(如夏天、出汗等)组成,学习阶段只向被试呈现这些与关键诱饵相联系的单词,这时并不呈现关键诱饵,并且要求被试进行记忆。

等到学习结束,立刻对被试实行回忆与再认测验,结果发现被试在即时回忆测验中错误的报告了这些目标词的几率达到40% ,它们被报告的几率很高,并伴随比较高程度的自信;结果验证了由于呈现关联词表而导致高错误回忆率的现象,表现出了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1]。

在类别联想研究范式中通常是包含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词表中有若干个范例。

呈现某些范例在学习过程中,然后在测验时呈现一些学过和没学过的范例。

辛茨曼(1988)在他的实验中发现,对于学过的范例,被试正确再认的概率较高,对于没有学过的范例,被试正确再认的概率较低。

西蒙(2000)其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低频范例的错误再认要低于对高频范例。

以上显示,不论是文字形式还是其它的学习,受试者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一个类别的多个范例后,都可以错误地再认未出现过的类别范例[1]。

1.2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该研究范式也是基于人们对于单给词的错误记忆的研究,是雅各比和怀特豪斯(1989)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般程序:先发给被试由若干单词组成的学习词表,在对被试说之后将进行再认测验让他们判断每个测验词是否先前在词表中出现过。

结果发现,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在于背景词的呈现时间长短。

雅各比和怀特豪斯觉得在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中,错误再认的可能性与被试有没有注意到背景词的呈现有关。

由于归因过程的完全不同,导致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操纵对错误再认可能性的影响结果刚好相反[1]。

1.3错误联接范式错误联接范式依然以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为对象,最早由安德伍德等人发展起来。

一般程序:实验中先呈现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合成词给被试学习。

在之后的再认测验中,呈现词混合了先前所学单词、有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两个音节都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以及与所学单词无关的控制词,要求被试进行再认判断。

结果表明,相同音节数越多,虚报率越高,对被试错误记忆影响越大。

尤其是来自不同单元的两个特征组合在一块时,会产生更多的错误再认。

1.4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该范式则是研究对于事件的错误记忆,其一般程序为:先让试者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或幻灯片,之后给他提供有误导信息的关于此事件的描述或问题,在一段时间间隔后,对被试进行提问,然后对被试的答案进行正确性进行分析。

结果,提问中错误的假设前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巧妙的形式,新信息被无意识地整合进最初的记忆中去,导致了误导信息效应的发生[1]。

1.5 KK范式KK范式也是用于研究事件的错误记忆,揭示了误导信息可以改变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记忆,该范式因卡辛和基舍尔(1996)的研究而得名。

实验的程序:要求被试在计算机上输入听到的单词,紧接着告诉被试不要敲击ALT键,按它会引起错误。

实验开始进行,几分钟后,计算机发出爆炸声。

然后实验者开始装作十分沮丧的表情,告诉被试,是因之按了ALT键才引起的这些事故,并对其中一半的被试说在发生事故之前有人看到他们按了ALT键。

研究结果发现,如果试者被指责说看到他们按了ALT键时,他们更确定自己按下了ALT键,并且觉得很愧疚,更能编造出事情的细节,即产生了错误记忆[1]。

卡辛和基舍尔认为是社会依从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而这一机制的产生可能为认知失调或自我知觉,引起被试确定自己做过某事。

2错误记忆形成的原因关于错误记忆成因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来源监控理论、模糊痕迹理论,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

2.1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是:对经验的记忆和解释共同导致了错误记忆的发生。

Bartlett认为记忆实际上是一种借助于图式来进行的建构过程,并且建构过程可能会受到信息本身、过去的知识经验、人们的态度、突出的细节等影响。

因此,即使在最基本的机构重复的情况下,记忆也很难达到正确无误。

Neisser认为知觉过程会因建构活动而产生错觉,记忆也会因建构而产生错误。

Schacter提出,回忆线索和印迹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不同于其组成成分的实体。

他还认为,对目击事件的记忆,即使不用催眠、强迫或其它非常的测量方法,也可能因语言暗示而扭曲[2]。

建构主义在总体上强调记忆的可塑性,人们对经验的认知构成了记忆,而不是经验本身。

而这种认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2来源监控理论的观点来源监控理论的观点是错误记忆是由记忆来源的混淆和对错误的归因造成的。

Johnson等人(1993)将来源监控定义为对记忆、知识和信念的来源做出归因的一系列过程。

Lindsay,Johnson和Kwon(1991)发现,监控外部来源的能力,在4和6岁间有所改善。

在内部来源监控上也发现相似的结果。

Parker(1985)认为儿童内部来源监控之所以出现困难是由于:首先幼儿也许对知觉的或想象的行为没有形成和成人同样水平的记忆痕迹。

其次儿童没有能力使用内部线索(如认知操作)而产生记忆混淆。

最后儿童不能区分知觉的和想象的行为的记忆特征及使用这些线索的能力之间可能具有的相似性。

研究者认为这两种记忆在知觉上和语义上是相似的,因为行为者是相同的。

这种记忆对儿童可能特别困难,因为做出这种区分需要更高级的记忆技巧和推理过程[2]。

2.3模糊痕迹理论的观点模糊痕迹理论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人们不能精确的提取记忆或者提取错误的精确记忆时便会产生错误记忆。

Brainerd和Reyna(1991,1998)指出:大多数认知活动并不是毫无差错的,它们具有直觉模糊的特点,其基础是认为对事情主旨的记忆和精确记忆不同。

该理论认为,年龄和延迟会产生预测效应,年龄大的儿童更可能记住最初的精确信息,并阻止精确任务中来自主旨记忆的干扰,但也更可能回忆精确的错误信息。

充分的延迟后,对信息的主旨记忆会成为优势表现,而精确记忆会相对困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