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城光岳楼和山陕会馆对于运河文化之意义
“山峡会馆”的观后感

“山峡会馆”的观后感
山陕会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是全国现存会馆中第二大会馆,在中国有较高的知名度。
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十几万人,并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
会馆参观价值很高,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古朴大方,装饰华丽,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史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商业史,经济史、戏剧史、运河文化以及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清代商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年(1743年),历经四年,心门、正殿等到主体工程施工。
其后逐年扩修、王嘉庆十四年方具有现在之规模。
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
保留至今的有心门、戏楼、夹楼、钟楼、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关帝殿,财神殿、火神殿、春秋阁、望楼、游廊、南北跨院等亭、台、楼、阁160余间,大小房屋凡起脊屋脊及挑角飞檐处均饰以龙兽鹅吻。
馆内现还存在有历年重修大小碑刻十九幢,石雕狮子、大象、麒麟等十二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鸟、心水等石刻画十二幅。
上百个柱础上几乎都有花草、鸟兽等装饰。
尤其是木柱、石柱、匾额上所刻楹联、文字、正楷行书兼备,为书法家所称颂。
山陕会馆古朴典雅,古运河杨柳依依,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周围已形成了游、娱、购、吃、住一条龙旅游配套服务规模。
馆内各种纪念品、旅游包、旅游帽、会馆资料书籍、画册等任游客自由选购。
“五一”、“十一”举办山陕会馆庙会。
聊城名胜古迹演讲稿

聊城名胜古迹演讲稿
地处山东省西部的聊城市,意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她的魅力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水”,所以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江北水城”。
聊城是个旅游度假区。
她的光岳楼是远近闻名的,它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
山陕会馆也是聊城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它位于聊城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东昌湖的面积平6方公里,这片流彩的水域,初现于宋熙宁三年,逐代开阔,引滔滔黄河水为源,常年不涸,恰似一条美丽的玉带环绕1平方公里的古城。
此湖是我国三大美女湖之一。
微波白浪中看碧水清清,绿柳雕岸旁品亭聚荷香。
鲜花绿地,蜂蝶嬉戏,美如瑶池,境如凌霄。
湖中泛舟,既可以看到巍峨壮观的古楼,又能踏上如梦如幻的湖心岛。
望岳亭里,听蒲松龄讲一段《胭脂》的故事,观景台上,展一幅烟波浩渺。
身旁鸟语花香,清风拂面,鱼戏轻舟,仿佛人在蓬莱仙境,尽享神仙之乐。
聊城的姜堤乐园也是小孩子很爱去的一个游玩场所,它位于聊城市南郊。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到山陕会馆来参观。
山陕会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距今己有267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带动了聊城经济的发展,便利的交通使经济、文化空前的繁荣昌盛,当时的聊城因此享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商人使聊城百业兴隆,山陕会馆就是当时由山西和陕西商人为了“祀神明、联桑榨”而建立的。
“联桑样”是联络同乡之间的感情,逢年过节时商人们在会馆集会搞一些活动庆祝节日,“祀神明”呢,商人敬奉的神仙是三国时智勇双全的关羽,所以会馆的俗称就是“关帝庙”。
因为关羽是山西运城解州人,作为他的老乡,商人们认为关公可以荫蔽他们平安、发财,所以要拜祭他。
(山门)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完工于嘉庆十四年,工程耗时66年,费白银60465.69两,面积不大,只有五亩七分(3311平方米),但布局紧凑,雕刻精美,堪称古建筑之集大成者。
山门,是会馆的大门,三间牌坊式门的楼,上方悬挂的竖匾“协天大帝”,是说关公是协助上天统御万众的神。
下方的木质浮雕垂花门罩,雕刻着白象、骆驼、棋鳞等佛教吉兽和托塔天王李靖等佛教天王。
大门高3米,宽2、3米,两侧的对联是歌颂关公的,“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询足配东国夫子;何必仙佛功德,唯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
”意思是说:“关公的所作所为己经是一位豪杰了,而他的思想和品德就算和圣贤相比,也是无愧的,足以和东方鲁国的孔夫子相媲美;您何必修仙拜佛呢,关公并没有那样做,但他的浩然正气却能够充塞于天地之间,早已成为最完美的人了”。
对联将关羽的地位放在最高顶点,以和孔子相匹配,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两边的小门上方各有石刻匾额一方,体现出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履中”是说做人应该行为中正;“蹈和”是讲待人接物应该和气,在这里也可以表现出商人讲究和气生财的处世哲学。
小门两边是砖砌八字影壁,刻有“精忠贯日,大义参天”,是对关公一生的高度评价,由此也可以表明会馆是一座关帝庙的宗旨。
参观山陕会馆的感悟

参观山陕会馆的感悟针对普通游客《参观山陕会馆的感悟》前几天去参观了山陕会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走进会馆,那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就把我吸引住了。
特别是那木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跟你对话似的。
我记得有一块木雕,上面刻着一群商人在谈生意,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有的眉飞色舞,有的若有所思,太生动了!还有那戏楼,想象一下当年在这里看戏的场景,该是多么热闹啊。
听旁边的导游说,以前这里经常会有精彩的戏曲表演,台下坐满了观众,叫好声不断。
山陕会馆见证了当年山陕商人的辉煌,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勤劳。
他们从远方来到这里,打拼出一番事业,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参观,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丽的建筑,还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不虚此行!《参观山陕会馆的感悟》朋友,你要是没去过山陕会馆,那可真是一大遗憾!我刚进去的时候,就被那高大的门楼给震住了。
那气势,就像是在跟你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走进院子里,看到那些古老的房屋,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
比如说那个关公殿,关公的雕像威风凛凛,让人不禁想起他的忠义。
听人讲,以前的商人都把关公当作守护神,祈求生意顺利。
这让我明白了,不管做啥买卖,诚信和义气都是最重要的。
还有会馆里的那些石碑,上面刻着的字虽然有些模糊了,但依然能感觉到当年的故事。
就好像是一位位老人,在跟你慢慢讲述过去的点点滴滴。
在山陕会馆里走一圈,就像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繁华与沧桑。
《参观山陕会馆的感悟》前阵子去了趟山陕会馆,回来后心里一直不能平静。
一进大门,那古色古香的氛围就把我包围了。
院子里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
我一边走,一边想象着当年的商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的情景。
有一处照壁特别漂亮,上面的图案精美极了。
听旁边的游客说,这照壁可是有讲究的,不仅好看,还能辟邪呢。
会馆里还有好多房间,展示着当年的商业文化。
我看到了一些账本、算盘啥的,就想到了那些商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忙碌的样子。
他们真不容易啊,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了这会馆的辉煌。
聊城光岳楼实践报告

聊城光岳楼实践报告光岳楼,也称为‚余木楼‛、‚鼓楼‛、‚东昌楼‛。
它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年)。
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了中国十大名楼。
光岳楼是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
它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时期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极为重要地位。
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1.建造背景明王朝建立初期,其北方的局势很不稳定。
为了防御蒙古族统治集团复辟,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从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将筑土城改筑为砖城。
为‚严更漏而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又用修城余木,建造了一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故初名‚余木楼‛。
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人们也称之为‚鼓楼‛。
明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
明弘治九年(即1496年),吏部考工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
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
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
‛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此称。
2.建筑风貌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
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4棱台,高9.38米。
底边边长34.43米,上缘边长31.93米,总占地1185.42平方米,向上渐有收分。
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
四拱门相同,均面宽5.76米,拱脚直高2.90米,矢高2.88米,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
台顶边砌叠涩出檐砖三皮,上筑女墙,墙高1.12米,厚0.45米,楼以南向为尊。
南向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阆苑瀛洲‛,分别由安跃拨和朱续罩题写。
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与思考

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与思考作者:温亭亭张天文常小磊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聊城山陕会馆最初兴建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的一个民间商会装饰性建筑。
建筑内的装饰样式包括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彩绘、楹联、匾额是清代建筑装饰中的代表作,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精美细致、美轮美奂、独具风格。
对会馆内的建筑装饰风格与题材内容是有不同的种类的包括地域性题材、宗教题材、教育传承题材、祈福题材等进行概述。
最后考察完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对它仅存的装饰艺术进行保护的言论探讨,以及对以后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进行了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保护;传承一、聊城山陕会馆建筑与其建筑装饰的时代背景聊城山陕会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内部,位于古代京杭大运河的岸边,到如今能依然保存完好,虽然说会馆的面积不大但是其建筑装饰的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是非常精湛的。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不畏南北商贩的夹击,拥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并且奋志经营、恪守商道促进自己在各大地区的商业发展,并稳健求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经商风格。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会馆的建筑艺术的精美不仅表现在工匠艺人的精湛技法还在于商人的文化素养和当时科技和建筑工具的提高共同促进了建筑装饰产生。
二、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种类聊城山陕会馆从山门进入从东到西依次是戏楼、夹楼、钟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南北大殿、春秋阁等组成。
据查阅历史记载会馆先后进行过8次扩建和维修,会馆的各个建筑多以木、石、砖、为主要的建材。
会馆的外观装饰主要使用的是各种雕刻的手法对其进行点、线、面的装饰。
装饰的种类主要是由木雕、石雕、砖雕、彩绘、楹联匾额等组成。
三、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风格与题材内容1.地域特色题材。
聊城山陕会馆虽是中国传统装饰性民间建筑。
但是因为山陕会馆是旅游经商和庙会双重性的建筑,因此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在整体上呈现出华丽的装饰艺术特征,细致的装饰了斗拱、琉璃、彩绘、楹联、匾额、门楣等部位。
论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对策

论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对策作者:钱红红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大运河文化又称“京杭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
本文主要针对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提供相对应的政策,以期为其发展提供一份理论支持。
关键词: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对策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
纵观大运河的历史与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军事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王国的运河。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欲争霸中原,为了解决军事物资及时补给等问题,从扬州附近开挖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水,形成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邗沟”段。
第二个时代,是漕运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中华帝国的运河,也是运河昔日最辉煌的时期。
到了元代,运河截弯取直,里程大大缩短,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大动脉、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线。
第三个时代,是文化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世界的运河。
积淀千年的运河文化,现代价值的核心与灵魂就是文化价值。
(一)依据旅游要素重点开发,拉长消费链游客在聊城逗留时间短的重要因素是开发深度不够,缺少丰富的旅游项目。
聊城旅游还处于成长期,从运河的现状来看,聊城虽然已经在运河的整修和美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现在的市区内运河己经脱离了破旧的面貌,换之以薪新的容颜,但是作为发展旅游的对象来看,其可供旅游者游玩的内容并不丰富。
笔者在聊城考察运河时,发现运河与东昌湖虽有连通,但是连通处被网隔幵,分析其隔幵原因应是连通处处于东昌湖东南角,此处较偏且无游览项目;而且聊城虽已有运河水上旅游线路,但运河上并没有通行的船只,笔者分析一是因为北方城市旅游淡旺季比较明显,尤其是冬季运河结冰水路无法通行,另一个原因是运河沿岸可游玩项目不丰富,吸引的游客比较少,不及在东昌湖泛舟的乐趣。
聊城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现状分析

聊城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现状分析元代开凿的大运河会通河段穿城而过,沟通了济水和御河,给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繁华和富庶,聊城的运河文化也随着运河的开通而走过了一段从繁荣到衰落的发展过程。
而光岳楼作为聊城标志性的古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聊城运河文化发展的标本。
本文着重分析了聊城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现状。
标签:聊城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现状1 国内大运河文化现状(1)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使命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宋或明清盛世,自天空俯瞰神州大地,一定会被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的、蜿蜒的“人工巨龙”深深震撼:一条是横亘东西,冷峻深沉的万里长城;另一条则是连贯南北、轴舻千里的大运河。
一撇一捺,一刚一柔,形成中国“人”!(2)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历程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
纵观大运河的历史与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军事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王国的运河。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欲争霸中原,为了解决军事物资及时补给等问题,从扬州附近开挖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水,形成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邗沟”段。
第二个时代,是漕运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中华帝国的运河,也是运河昔日最辉煌的时期。
到了元代,运河截弯取直,里程大大缩短,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大动脉、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线。
第三个时代,是文化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世界的运河。
积淀千年的运河文化,现代价值的核心与灵魂就是文化价值。
(3)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探究基于以上对大运河文化的阐释,大运河文化带即是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以带状地理空间为载体,以区域交通束(航运、高速、高铁等)为基础,以沿线城镇为发展主体,集遗产与生态保护、展示与爱国教育、创意与休闲游憩、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带状功能区域。
(4)大运河文化带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一,如何梳理好大运河庞杂而分散的文化资源,弄清文化“家底”,为研究、规划、监测、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供 奉 文 昌帝君 ,期 望子 弟 能博取 功名 ,只是 对他们 而
言 ,不仅 只 有学 而优则 仕一 条路 而 已。
4 馆额枋局部
光岳 楼和 山陕会馆 的兴 建 ,其 问虽仅 隔短 短 的三百 余 年 ,但两 座 建筑 在用 料 、色彩 、建筑 手 法等 方面 都有
次维 修 所需 经费 也 多取 之于社 会 ,除 去主事 者和 当地 士 民的捐 款外 ,商 人 的捐 款也 必不 可少 ,即所 谓 “ 守 、 太 明府 以下 及 西商 之懋 迁 于 吾郡 者 皆捐 金有 加 ”。 这些
图3 山 陕会 馆 山 门
甚至 可 能是 主要 来源 ,如 民国二十 八年 重修 时 收入 共计
运输 效 率。 会通河 从 聊城 绕城 而过 ,使 得聊 城 的地位 陡
然 提升 ,原 因在 于聊城 段 运河 连接 了济 水和 御 河两 大河 流 ,且 聊城 地 处河 段 的 中间位 置 ,其重 要性 不 言而 喻 ,
作 者 简介
李付 兴 ,聊城 市海 源 阁图 书馆 馆 长 ,馆 员 。 马增敏 ,聊城 大学 东 昌学院讲 师 ,法 学硕 士 。
通 河 上 帆樯 林 立 ,商 贾 云 集 ,而 其 中 又 以山 西 、 陕 西
商人 为主 , “ 东郡 商贾 云集 ,西 商十 居七 八 ”。 这些 商 铺大 多散 布在 运河 两 岸 ,逐 渐成 为 了一 个独 立于 古城 之 外 的新城 ,其 街道 和 建筑 多随坡 就势 ,依 河 而建 ,布 局 极其 随意 ,与古城 区 的严谨 形成 了鲜 明的对 比。 同 时各 地客 商 纷纷在 运河 沿 岸建 立会馆 ,当 时有 山陕 、江西 、 武林 、苏州 、赣 江等八 大 会馆 ,其 中始 建于 清乾 隆八 年 ( 7 3 )的 山 陕会 馆 是 规模 最 大 、建筑 最 精 致 的 , 14年 也是 唯一 保存 下来 的会馆 建筑 。 中 国早期 的城市 “ 政治 及军 事 因素 的决 定性 更 强。 经 济功 能 有 时是 附加 的 ,有 时 是后 来追 加 的 ” 。 而光
“ 行孝图”,额枋的上方还绘有六幅 《 西游记 》故事工
笔 画 。这些都 是 当时市 民文 化繁 荣 的旁证 。
3 士 与商 的 分野 和 沟通
在 传统 的 士、农 、工 、商 序列 中 ,士与 商 分别 处于 首尾 两端 ,二 者 的身份 和社 会地 位 乃至 兴趣 、爱 好都 有
着很 大 的区别 。
六 基 金项 目:聊城 大 学招标课 题 : “ 工 、环境 与社会 :文 水 化 线路 视野 中的 山东运 河” ( 1 10 1 Y 0 2 0 )。
中国名城
l城市与运河
即 所 谓 “ 挽 之咽 喉 ,天都 之肘 腋 ” ,… “ 守 必 资 漕 战
之 处 ”。 但 元朝 时 运河 河道 初 开 ,岸 狭水 浅 ,不任 重
的政 治 中心城 市 ,其经 济 文化 发展 水平 及城市 影 响 力亦 相 当有 限。且 聊城 地 处黄河 下 游 , 因河 患数 次迁址 ,宋
中 图分 类 号 :C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9 28
淳 化三 年 ( 9 年 ) 至孝 武 渡西 ( 址 ) 92 迁 今 ,熙 宁三 年 ( 7 年 ) 1 0 0 才修 筑 土 城 ,城 市 的规 模 也 只 有 一平 方公
直 是 州郡 治 所 。但就 实 际情 况而 言 ,聊城仅 是地 域 性
Ke r : g n y e t we ; d a s a u l h l ; y wo ds ua g u o r h n h n g i a l d Lio h n a c e g; C a u t r n a l l e c u
街道 布局 呈棋 盘状 ,府治 、县衙 、卫所 、府 学 、县学 、
考 院 等 依 例 布 置 其 间 。 这 时 的聊 城 城 高 池 深 ,易 守 难
攻 ,仍 然是 一座 典 型的 “ ”而 非 “ ”。 ( 1 城 市 图 ,图
2)
但 永 乐 以后 运 河 的 年 漕 运量 已达 三 四百 万 石 ,且 为 了鼓励 漕 运 ,嘉 靖 ( 2 —1 6 年 问 曾准 许每 条 1 2 6) 5 5 漕 船携 带 货物 二成 ,自由在 沿途 贩卖 ;并 允许漕 船 沿途 招 揽 货源 ,代 客运输 酒 、布 、竹 木等 大 宗货物 ,往 来 贸
神 ,这体 现 了商人 们 浓重 的 乡土意 识和 求财 、 求福 的思
想。
但 士 与商 之 间也 并 非老 死 不相 往 来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他 们 彼 此 需 要 ,相 互联 系 。 一 方面 士人 缺 乏经 济 资 源 ,在很 多 事情 上不 免需 要商 人 的资助 。如 光岳 楼 的历
3 5 .元 , 其 中纯 信 堂捐6 58 ,懿寿 堂捐 1 0 元 , 3 58 7 .元 0 0 楼 底商 户捐 1 0 ,商 人捐 款超 过 半 数 。另 一 方面 是商 O元
人 们 虽然 瞧 不 起一 身 穷酸 、百 无一 用 的书 生 , 但 在 重
农抑 商 的社 会 大环境 下 ,商 人也 必须 结交 士人 ,其 文化 品味也 逐渐 向士人 靠拢 ,如 会馆 内雕 刻 、绘 画、楹 联 , 都 称得 上 美轮 美奂 的艺 术精 品 ,体 现 了商 人们 不 同流俗 的艺术 眼光 。 而且 商 人们 虽 “ 以利 涉 ” , 但 他们 同 行
里。
文章编号 :17 — 14( 02)一 6 4 4) 64 44 2 1 0 — 7(
元朝定 都 北京 ,为了把 江南地 区生产 的粮 食 、丝织
品 、瓷器 等 运往北 京 ,于 至 元二十 六年 开凿 了南 起 安 山
北至 临 清 的会通河 ,避免 了中途盘 驳 之劳 ,大 大提 高 了
刍建成 以后 ,其 军 事功 能少 有机 会得 以体 现 ,却 勾 l一 处景观 建筑 ,成 为 士人们 的舞 台。 士人们 在 酉临风 ,登 高抒 怀 ,吟诗 作赋 。 所表达 的要 么是 毛贤 的追 慕 ,要 么是对 于人 生 的感慨 和理 想 抱负 对 其 的管理和 使 用也 一直 由官府和 士人 掌 握 ,
1 大 运 河与 聊城 城 市 发展
聊 城 历 史 悠 久 , 战 国时 期 著 名 的鲁 仲 连 射 书 救 聊 城 的 故 事 就 发 生在 这 里 , 自秦 汉 至 宋 金 时 期 ,聊 城 也
一
o n y a t a d t l in n me he o db aig f Migd n s n ec a Q a l gt ,t a er y h e r o i l n
易 ,运河 沿岸 的诸 多城 市 因此迅 速崛 起 。至康 乾 时期 , 聊城 “ 市 烟 火 之相 望 ,又 不下 十 万户 ”。 此 时 的会 廛
载 ,故 元代会 通河 每 岁漕运 不过 数十 万 石 ,其 对地 方经
济 文化 的拉动作 用也 就十 分有 限。 洪 武 初 年 守御 指 挥 佥 事 陈镛 把 聊 城 土 城 改 建 为砖
岳楼 和 山 陕会馆 正分 别是 这两 种功 能 的产物 ,其 代 表意
义不言 而喻 。
2 市 民文 化 的发 展和 繁 荣
经 过 明朝 和 清 初 二 三 百 年 的 发 展 ,聊城 的 手 工 业
和 商 业 已达到极 盛 ,大 量脱 离土 地 的城市 居 民 的出现 ,
极 大 的推 动着 运河 沿岸 市 民文化 的发 展。 他们 的 文化 生 活需 求 与农 民或 士 人 都 有 着 很 大 的 不 同 ,他 们 不 善 清 谈 ,而长 于行 事 ;他 们 行 以利涉 ,却 是见 利 思义 ,诚 信 戒欺 :他 们平 日不 喜 吟诗作 赋 ,却雅 爱 听戏 唱 曲。 山陕 会馆 精工 细作 的戏楼 ,是他 们经 常 光顾 的地 方 ,原来 只
dif r n it r un to fe e th so y f c in, o e h si h st if r n c i nc a n t i he d fe e ta tve co r wd, sc n anngt c u tr lee e . ec m et i a. i o ti i r hc l a lm nt l o Ch n hei u o
庶 ,聊 城 的运河 文 化也 随着 运河 的 开通 而走过 了一段 从
也是聊城 运河文化 滥觞 和繁 荣 的产物 与见证。 它们 分别建 造 于明初 和清乾 隆时期 ,承载着不 同的历史功能 ,在此 曾
经有着不同的活动人群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关 键 词 :光 岳 楼 ; 山 陕会 馆 ;聊 城 ;运 河 文 化
繁荣 到衰 落 的发展 过程 。而 光岳 楼和 山陕会馆 作 为聊城 标 志性 的古建筑 ,在某 种意 义 上可 以看作 是聊 城运 河 文 化发展 的标 本 。
A bs r t: Li htm o t ac g unt i a n Lou Hes han t e Sha nxi h a cub us ste Lioc e ym b i sorc b l i l ho e i h a h ng s ol hit i uidng, a s s c lo i t a c ng c na u t e s r e a h os e iy r d t he Li o he a lc lur ou c nd t e pr p rt p o uc a d he tsi o y. The o tu ts pa aey a he b gi i g n t e tm n y c nsr c e r t l tt e nn n
城 ,洪 武 七 年 ( 7 年 ) 为 了 “ 更 漏 而 窥敌 望 1 4 3 又 严 远 ” , 用 修 城 余 木 在 城 中央 建 造 了高 达 3 米 的 光 岳 3 楼 。重修 后 的城 市布 局 方正严谨 ,城 墙 边长 一公 里 , 城 中央 为制高 点光 岳楼 ,往 外 分别是 四 口、 四 门、 四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