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摘要:中国古典管理思想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本文对中国古典管理思想进行初探,通过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管理思想,分析其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及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研究表明,中国古典管理思想主张“德治”、“以人为本”、“审时度势”、“尽善尽美”,在管理实践中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员工的参与与创新,注重管理者的身心修养和实践经验。

这些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于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在现代管理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转化。

关键词: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现代管理正文:1. 引言中国古典管理思想是中国独特的思想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管理思想影响了各个领域的管理实践,成为中国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典管理思想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管理思想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对现代管理的借鉴和启示,探讨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管理思想也是中国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领导者的德行和道德品质,主张“德治”、“以人为本”、“尽善尽美”的管理理念。

儒家管理思想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以道德感化员工,注重教化、感召和启迪员工,以达到“天下归仁”的管理目标。

同时,儒家管理思想也强调员工的参与和创新,认为员工是组织的主体,注重培养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实行“爱民如子”、“以德服人”的管理方式。

儒家管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应用,在现代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3. 道家管理思想道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其管理思想以“无为而治”、“自然而然”为核心理念,主张通过自然而非强制的方式来达到管理目标。

墨家管理思想总结

墨家管理思想总结

墨家管理思想总结墨家管理思想总结墨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及其门徒的学说,主要强调“兼爱”、“非攻”和“尚同”。

墨家管理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管理和组织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墨家管理思想强调“兼爱”,即人们应当平等地对待他人,并且关心和帮助每一个人。

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兼爱,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稳定。

在管理实践中,墨子强调主管者应当关注下属的需求和利益,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和支持。

其次,墨家管理思想主张“非攻”,即反对使用武力和暴力手段来解决冲突。

墨子认为,通过谦虚、宽容和理性对待他人,可以减少冲突,并且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管理实践中,墨子的这一思想可以用来指导管理者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鼓励员工采用和平和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再次,墨家管理思想追求“尚同”,即强调人们应当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

墨子认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彼此的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才能够真正地团结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在管理实践中,墨家思想提醒管理者要明确团队的共同价值观和目标,并且不断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整个团队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此外,墨家管理思想还注重实践和创新。

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真正地取得进步和提升。

在管理实践中,墨子的这一观点提醒管理者要不断地尝试新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及时总结和调整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总的来说,墨家管理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管理和组织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墨家的“兼爱”、“非攻”和“尚同”的理念为今天的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墨子的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智慧。

通过实践、创新和关爱,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和谐、团结、稳定和有竞争力的组织和团队。

墨家管理思想

墨家管理思想

墨子管理思想浅析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

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一、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墨子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富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其各种主张,均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核心来展开的。

“兼相爱”中的“兼”,本意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两种以上事情同时进行之意。

所谓“相”就是“交互”、“互相”之意。

墨子“兼相爱”的本意,就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在谈“兼相爱”时,同时必言“交相利”,在他看来,是否做到了“兼相爱”,则必须看是否实行了“交相利”。

他将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称之为“义”,否则就是不“义”。

“交”必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墨子所说的“交相利”,不是指人们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人们去谋求社会或大众之公共利益。

二、生财论中的生产管理思想墨翟不但主张富国,而且是要求国民财富以极大的幅度增长,达到“倍之”的目标:“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节用上》)。

对于怎样富国,提出了“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七患》)的方法。

“生财密”就是多增加生产,“用之节”就是节约消费。

墨子认为:“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财财用足”(《七患》)。

墨翟在这里所说的“固本”也就是“生财密”。

因此,墨子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他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七患》),强调:“食者,国之宝也,”、“食言,圣人之所宝也”(《七患》),即粮食的丰裕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稳定的基础。

墨子是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论的,他着重论述了富国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生产同富国的关系、增加生产的途径等—系列的问题。

墨子的管理思想研究

墨子的管理思想研究

摘要:墨子的管理思想是源自墨子对其众徒的管理以及墨子对于国家社会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墨家学派立足于社会底层,墨子及其弟子之间按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在墨子之后,墨学最高领袖称为“巨子”,巨子对其众徒实行纪律严明的人身管理制度,不仅仅如此,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子对于国家管理也有其独到的看法。

本文将结合《墨子》及其他史料,进一步研究墨子的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意义。

墨子的管理思想会进一步为当代国家社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提供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墨子;管理思想;兼爱;天志;贵义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人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学派与儒家并列为显学,之后到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逐渐陷入沉寂,一度成为绝学,直到清代后期随着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传入才重新复苏。

《墨子》一书是墨家的一部著作总集,大部分是墨子的后学者的记录整理,是墨子思想的集中表达和一手资料。

有关墨子的管理思想目前的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其中多数是围绕墨子“十论”而展开的,如苏凤捷和程梅花所著的《平民理想:<墨子>与中国文化》。

墨家学派是扎根于社会底层,墨家学派的思想来源于社会底层,也同时对社会底层群众生产生活加以指导。

墨子对其来自社会底层的众徒进行严密的纪律管理,同时墨子也有其独特的社会管理思想,这些管理理念十分丰富,而这种管理思想是来自东方中国本土的管理思想,对于促进当今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墨子管理思想的来源(一)现实需求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铁犁牛耕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私人占有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士阶级衰落,传统贵族竭力维护的井田制遭到破坏。

各诸侯国国王为了追求更多私人利益,造成各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不断。

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面对这种社会状况,墨子代表本阶级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等主张,这些主张是为了稳定社会,促进发展,改善民生。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摘要】中国古典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农家等多种思想。

儒家注重仁爱和礼仪,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道家追求自然无为,提倡领导者保持谦逊、不争不抢;墨家重视公益和节俭,主张领导者应注重公正和平等;法家注重规章制度和权力集中,认为领导者应该严格执行法律;农家强调劳动和生产,认为领导者应该勤政务本。

这些古典管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通过研究这些管理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精髓,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影响、启示1. 引言1.1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概述中国古典管理思想源远流长,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等不同学派的理念。

这些古典管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管理实践的发展。

这些管理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管理和组织的认识与理解,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秩序、伦理道德、权力与权威等方面的思考。

儒家管理思想注重仁爱、礼治、忠恕等价值观,强调领导者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对于管理者的重要性。

道家管理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理念,提倡心性、意识和态度的管理方式。

墨家管理思想强调公平、约束和规范,强调团结合作和利益共享。

法家管理思想则注重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与执行,倡导权威和规范化管理。

农家管理思想则强调务实、朴素、节俭,注重实践与经验的积累。

这些不同的管理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互交织、影响,并为后世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这些管理思想的深入研究与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管理实践的特点与精髓,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与经验,为当今管理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2. 正文2.1 儒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正直、仁爱、忠诚、孝道等传统价值观。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本,通过修身养德,自身成为道德榜样,以此影响他人,实现治理社会的目的。

墨子管理智慧

墨子管理智慧

墨子管理智慧引言概述: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管理智慧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的管理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墨子的管理智慧1.1 强调以人为本墨子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关注人,只有关心员工的需求和情感,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1.2 倡导公平公正墨子主张管理者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不偏袒不偏私,让员工感受到公平的待遇和机会。

1.3 强调团队合作墨子认为团队合作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果。

二、墨子的管理方法2.1 倡导仁爱之道墨子主张管理者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员工,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建立亲密的关系。

2.2 强调道德规范墨子认为管理者应当遵循道德规范,言行一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

2.3 倡导精益求精墨子主张管理者应当不断追求卓越,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能力和水平。

三、墨子的领导智慧3.1 倡导谦虚谨慎墨子认为管理者应当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自满不骄傲,虚心向下属学习和倾听意见。

3.2 强调自我反省墨子主张管理者应当经常反省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3.3 倡导以身作则墨子认为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引导员工向好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墨子的激励智慧4.1 强调奖惩分明墨子认为管理者应当奖罚分明,奖励表现优秀的员工,惩罚不良行为,建立激励机制。

4.2 倡导激发潜能墨子主张管理者应当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动力,让员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4.3 强调赏识和鼓励墨子认为管理者应当及时赏识和鼓励员工的努力和成绩,让员工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可。

五、墨子的变革智慧5.1 倡导变革创新墨子主张管理者应当勇于变革和创新,不断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思路,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5.2 强调团队学习墨子认为管理者应当鼓励团队学习和成长,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

墨子的管理思想

墨子的管理思想

墨子的管理思想一、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一个代表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也想追求社会的和谐。

但他是从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追求社会和谐的。

通过学习墨子的管理思想,可以为领导者、管理者了解下属、了解员工提供帮助。

1、墨子的人性观讲到管理,就要谈到对人的看法,儒墨道法各家没有不讲人性的。

孔子讲“性相近也”,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都是在说对人的看法。

管理从形式上来讲,是人、财、物的协调,从本质上看则是对人的管理,因为财、物是受人支配的,所以管理的关键是管人,而管人的关键是管心。

但是心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有孟子的看法,荀子有荀子的看法,法家有法家的看法,道家有道家的看法,墨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墨子认为动物都是依靠本能而生存的,而人不一样,人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

意思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人能通过劳动得到财富。

动物不行,动物只能获取大自然的果实,而人可以通过劳动、加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基于此,墨子主张“劳而后获”,坚决反对不劳而获,对那些侵吞他人、集体、国家财务者,坚决地给予道义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

在“劳而后获”这点上,儒家和墨家是一致的。

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卫灵公》)这是讲官员在侍奉君主时,要谨慎认真地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不在于对劳动的看法方面,而在于分配方面。

儒家主张有差别、有等级地分配,墨家主张无差别、无等级地平均分配。

2、墨子的义利观所谓义利观,是指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套准则。

法家有法家的义利观,道家有道家的义利观,儒家有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也有自己的义利观。

墨家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原则是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那么也要珍惜别人的东西,你不能侵吞别人的东西为己有。

小度写范文【墨子的管理思想】墨家管理思想概括模板

小度写范文【墨子的管理思想】墨家管理思想概括模板

【墨子的管理思想】墨家管理思想概括墨子的管理思想一、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一个代表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也想追求社会的和谐。

但他是从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追求社会和谐的。

通过学习墨子的管理思想,可以为领导者、管理者了解下属、了解员工提供帮助。

1、墨子的人性观讲到管理,就要谈到对人的看法,儒墨道法各家没有不讲人性的。

孔子讲“性相近也”,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都是在说对人的看法。

管理从形式上来讲,是人、财、物的协调,从本质上看则是对人的管理,因为财、物是受人支配的,所以管理的关键是管人,而管人的关键是管心。

但是心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有孟子的看法,荀子有荀子的看法,法家有法家的看法,道家有道家的看法,墨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墨子认为动物都是依靠本能而生存的,而人不一样,人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

意思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人能通过劳动得到财富。

动物不行,动物只能获取大自然的果实,而人可以通过劳动、加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基于此,墨子主张“劳而后获”,坚决反对不劳而获,对那些侵吞他人、集体、国家财务者,坚决地给予道义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

在“劳而后获”这点上,儒家和墨家是一致的。

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卫灵公》)这是讲官员在侍奉君主时,要谨慎认真地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不在于对劳动的看法方面,而在于分配方面。

儒家主张有差别、有等级地分配,墨家主张无差别、无等级地平均分配。

2、墨子的义利观所谓义利观,是指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套准则。

法家有法家的义利观,道家有道家的义利观,儒家有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也有自己的义利观。

墨家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原则是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那么也要珍惜别人的东西,你不能侵吞别人的东西为己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摘要] 在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立为“显学”。

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徒属弟子充满天下”,所以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等十大主张,构成了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框架。

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从“以天为法”出发的“兼爱天下之百姓”,墨子认为,只要明白了要顺从天意,遵照天意并广泛地推行于天下,那么就能实现“刑政得治,万民和谐,国家富强,财用充足,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安宁没有忧愁”的理想社会了。

[关键词】兼爱非攻、兼爱交利以天为法天下一家从古至今,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离不了理论基础。

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建立也不例外,它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纳为:从以天为法“出发的兼爱天下之百姓”。

墨子认为,天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都不能没有法度,没有法度能把事情办成功是没有的。

无论是身为将相的士人,还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工匠,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天子、诸侯治理天下和国家更要有准则。

那么,应当用什么作为治国的法则昵?墨子认为,“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天下之父母、师长和国君虽很多,但仁爱的却很少,所以他们都不能作为治国的准则。

因此墨子提出了“莫若法天”和“以天为法”。

《墨子·法仪》中写道:“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日莫若法天。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因而,墨子认为,只要明白了要顺从天意,遵照天意并广泛地推行于天下,那么就能实现刑政得治,万民和谐,国家富强,财用充足,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安宁没有忧愁的理想社会了。

最后,墨子通过古代圣王“爱人利人”而得福、古代暴君“恶人贼人”而患祸之比较,提出了治理国家应该“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思想。

一,治国模式墨子,名翟,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是继孔子后又一位文化巨匠,他以其创立的墨家学派领一时风骚,在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墨子认为,动乱皆因没有统一的社会道德标准和缺少相应行政长官实施统一管理。

除此之外,墨子特别讨论了提出“兼爱”的现实依据。

他认为天下之害(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战争。

墨子认为,那个诸侯争雄称霸、战争连绵不断、百姓生灵涂炭的时代,大小诸侯各霸一方,以强凌弱,以大攻小,以富欺贫现象比比皆是。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不仅大批被驱向战争而死于非命,平时也因担负各种残酷剥削、压榨而生活悲惨。

二是“自利”。

墨子把尧舜禹和三代圣王时期当做理想国,这个时期虽有桀,纣暴君,但社会总体上可看做大治小乱。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却出现了“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盗爱其室而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而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而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墨子-兼爱上》)。

战争与自利现象如此严重,墨子认为都应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所致这就是“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

怎样来解决呢?墨子提出了“兼爱”义政和“兼爱非攻、兼爱交利”治国模式。

所谓“兼爱”就是平等地、无差别地爱所有人。

它与儒家“仁爱”的“爱有差等”相对立,主张不分亲疏远近、上下尊卑地爱全天下之人,即上自天子、国君,下至民众都要相爱,要使人人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这样,就不会有诸侯问的战争杀戮,就不会有士大夫之间的争权夺势和人民之间的伤残虐害,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必然和睦相处。

墨子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慈孝”(《墨子·兼爱上》),社会就可变成“强不执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的那种太平盛世。

因此,墨子不仅把“兼爱”当做人人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更将其作为“圣王”必须奉行的治国之义政。

上述关于“兼爱”的解释,己经涉及到墨家治国之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非攻。

“非”指非议、谴责,“攻”则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与争斗。

墨子把战争分为两类,像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讨伐暴君的战争,他称其为“诛”并极力支持,而对于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欺凌弱国的不正义侵略战争,则称为“攻”,他非议与谴责之。

《墨子·非攻上》中写道:“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所以,他告诫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士君子,“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墨子·非攻下》)。

墨子的“兼爱”与交利”紧密相连。

《墨子·兼爱中》写道: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这是说,既然已反对不相爱那又用什么来改变它呢?墨子提出的是,用彼此相爱、大家互利的办法来改变它。

“交”是相互之间的意思,从墨家反对“自爱”、“自利—而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可以看出,墨家所追求的“交利”,不是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谋求社会之“公利”《墨子》中谈论公利之处很多,观点鲜明分析透辟如爱利万民兼而爱之从而利之 (《墨子·尚贤中》)。

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f,Jk爱人利人生。

(《墨子·兼爱下》)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

(《墨子法仪》)”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下》)墨家以公利作为义之标准,利于人就是义,否则为不义。

墨子还把义”视为“可以利民”的“良宝”,只有以义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才能使人民得“利”,才能达到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的理想局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提倡兼爱之义政构成了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既包含有政治管理,又包含有经济管理成分。

所以,讨论兼爱时特别重视其与非攻”、“交利”的关系。

巫宝三在《先秦经济思想史中所谈“兼爱”、“非攻”是墨家政冶主张的核心,而“兼爱”、“交利”则是墨家经济思想的核心。

由此,我们不妨把墨家的治国模式分开讨论兼爱非攻⋯一平等地无差别地彼此相爱,反对不义之战争与争斗。

反对诸侯之间的战争杀戮,反对±大夫之间的争权夺利,反对人民之间的伤残虐害,实现君臣、父子、兄弟的和睦相处及建立全天下的太平盛世,经济治国模式兼爱交利——平等地、无差别地彼此相爱,提倡大家互利。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实现“人民必众刑政必洽、社稷必安”之天下一家社会理想。

与巫宝三把“兼爱非攻”与“兼爱交利”分别看做墨家政治主张与经济思想之核心相类似,刘泽华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一书,在“墨子的兼爱论与尚同二元政治论”标题下写道,“墨子认为有两个矛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

其一,一人一义的自爱本性与社会秩序的矛盾。

其二,君主的好坏决定着政治局面的好坏。

一人一义造成的混乱,需要由圣人出来拯救和治理,圣人一出,万乱皆休,但是,如果暴主乱君当权,人的自爱和坚持己义的本性犹如出笼的鸟,满天乱飞,造成天下大乱。

刘泽华认为,墨子开列的治国方略也是以上述矛盾为出发点的。

把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看做一种实现社会组织功能的手段,在综合上述两作者的意见后,我们便可借助政治组织方式与经济组织方式来讨论墨家古代管理思想,二、政治组织方式墨子认为,“一人一义是祸乱之源而如果有了天下同一之义”祸乱就会被消除。

凡属“自爱”而不爱人、“自利”而不利人,甚至损人的“义”就是墨子批判与否定的“一人一义之义”。

墨子所寻求的“天下同一之义”,本质是一整套治国秩序,其既是政治主张、经济制度,同时还包括人伦道德和敬奉神鬼。

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会没有同一之义,原因是“无政长”、“无刑政”所以应提出“尚贤”、“尚同”,即由天确定贤者立为天子来同一天下之义。

然天子一人不能完成此任务,所以必须再由天子自上而下地置三公、封建诸侯、大夫、乡长、里长以建立“政长”系统,加上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国家治理机构,实现“天下同一之义”从政治上对社会实施组织。

所谓“尚贤”首先就是选贤任能,以贤能代替世袭的主张和做法。

墨子主张“使能以治之”,要求用人时,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中》),而“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墨子·尚贤上》)。

其次,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口号,对那些“不肖者”甚至要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墨子·尚贤中》)。

按墨子所言贤能者对上是,“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

若有美善则归之上。

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 (《墨子·尚贤中》) 对下则“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墨子·尚贤下》)。

由此,墨子所称赞的贤能者就是“奉公守法”、“廉洁尽职”的清官也。

再其次,墨子认为贤良之士的任务就是听狱治政以正刑法巩固与维持社会秩序,做到经济与财政方面的实官府、富万民,达至归:天下、正诸侯、统一天下的目的。

最后,为了尚贤,必须采取三项基本措施。

墨子·尚贤中》有言: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所以,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墨子·尚贤上》)。

此即说,对于贤良之士,爵位不高人民就不尊敬他,傣禄不厚人民就不相信他,政令不决断人民就不畏惧他。

所以,古之圣王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很重的俸禄,委以重任并授予决断的实权。

或者说,就是使贤良之士富起来,提高他们的地位,尊敬他们,表扬他们,然后贤良之士才可能增多。

所渭尚同”就是取消异义而同于一义“。

”尚同”主要内容包括由上立义、推行义的手段及相互告密、对百姓进行监视与暗探等。

墨子主张由上立义,他认为“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 (《墨子·天志中》),贵智者是天子诸侯大人。

墨子提出由家君和天子等借制定刑法宪令而建立同一之义。

其过程为家君发宪布令于其家各家之义不同,所以必须总其各家之义尚同于国君,国君尚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天子依天的旨意发宪布令于天下。

这过程中,墨子特别强调的是下一级绝对听命于上一级。

在墨家的治国之道中,推行义的手段主要是”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 (《墨子-尚同下》)。

除此之外,墨子还特别强调“尚同”之术,一方面提倡相互告密,另一方面又提出天子要挑选一批“贤良的羽翼遍布全国,进行侦察暗探和监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