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王澍-水岸山居

合集下载

王澍“瓦山”设计地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地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 7500㎡建筑面积 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设计家|王澍专辑:隔岸问山

设计家|王澍专辑:隔岸问山

设计家|王澍专辑:隔岸问山“对我来说,每一次的建筑的设计都是一个世界的建造。

”——王澍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

这座入口只有3米高,100万片青瓦连绵遮盖住整个屋面的建筑,承担着学校对外服务的窗口的作用。

王澍把水岸山居称作:瓦山。

“07年象山校园做完,校园有了,但是缺这么一个地方作为学校的一个活动的中心。

从07年一直做到10年,中间做了很多方案。

有一天早上我很早去工作室,坐那喝杯茶,突然就看见了那样一个东西,连续的那个屋顶,就很快画了一个草图出来,就把前面所有的设计全部推翻,所有东西立刻就变得清晰。

'王澍把这段耗费了几年光景打磨设计稿的过程,比喻为酿酒。

王澍钟爱山水,游走四方。

他的所见所闻所思,都成为了他后来的建筑灵感。

“80年代我去湘西旅行的时候,看过一个村子,我现在还记得它的名字叫洞庭西。

一个村子几百户人家覆盖在一个屋顶下面,它所有的屋顶全部是连起来。

连街道上都是屋顶,下雨的时候是所有地方都不淋雨的。

”室内的建筑结构错落有致、蜿蜒曲折,让人仿佛置身在山间游走,这是王澍打造“迷路”空间的基本要求。

“室内采用了暖黄色的夯土墙。

除了保持温度,同时为支撑、切割空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水岸山居另一个别致的设计,就是整个建筑体屋顶交错的木条。

“自然材料里头新的木结构,我称之为叫小料大构。

这个是环保的一个方向。

怎么样用现代的方法,重新把中国的木结构的一种哲学思想继承下来,这使我利用这个学校里这个机会大胆实验。

这么复杂的做法,一般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做的到的。

在中国这个条件下,其实都是一群农民工干的。

找到农民工擅长的工艺,完了之后鼓励他们,用他们擅长的做法做,他们很高兴我们跟他们讨论问题,特别激动。

”在前来拍摄水岸山居之前,我们一直听闻楼顶的屋瓦面上有一条“天梯”。

采访中向王澍老师询问,他像个老顽童似得开玩笑:一般都是不告诉人的,看你有没有缘分能上去啦。

兜兜转转在这座迷宫中拍摄数天,最后,在建筑的最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入口,天光折射,才意识到终于找到通往“天梯”的路。

有机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以王澍“瓦山”为例

有机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以王澍“瓦山”为例

有机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以王澍“瓦山”为例发表时间:2018-09-11T11:18:33.18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3月上作者:董华琳[导读] 本文阐述了有机建筑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从有机建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环境共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进而引伸出我们应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省 475000)摘要:本文阐述了有机建筑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从有机建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环境共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进而引伸出我们应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

文章以王澍的水岸山居为例,系统剖析现代木结构建筑中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有机建筑;水岸山居;可持续性发展1 有机建筑思想首先,建筑是有生命意志的。

同时有机建筑还提倡“大自然通过结构和装饰显示自己的艺术美”建筑也应如此而不是依靠建筑师的理性思考来赋予某种格。

这种建筑的生命意志观和对自然的模拟是有机建筑思想的基础。

其次,装饰具有独立的表现性和生命力,这是有机建筑有机观的重要一点。

第三,关于功能与形式革命性的认识。

这也是有机观的重要一个方面。

沙利文在以《艺术的考虑高层办公楼》为题目的文章里,通过自然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通过其表现形式得到承认,形式追随功能。

”这个结论是在折衷主义为主流的条件下,以重返自然这一本源来寻求建筑,形式,风格和功能的崭新关系,这一点美国有机建筑得以产生的基点,并寻找与现实的契合。

如图1 瓦山鸟瞰(来源网络)2 有机建筑思想在水岸山居设计中的体现2.1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理念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理念是一种生态观念的思想,也是有机建筑思想的一种延伸。

随着现代化建筑的迅速发展,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有机建筑的思想被得以推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指导下,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人文景观等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作为有机建筑的重要方面。

“ 水岸山居”结构设计的回顾与反思

“ 水岸山居”结构设计的回顾与反思
在单根杆件的受力需求有了初步解决方 案后,由此而产生的新问题就是如何合理地 确定钢木组合构件在屋架杆件中的分布。最
初设计考虑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是从力学概 念出发,将屋架杆件分为主序列和次序列, 在主序列杆件设置钢骨,次序列杆件中以纯 木构件为主 ( 图 3) ;第二种是依据计算结果 中的杆件内力分布情况,在受力较大的杆件 中布置钢骨 ( 图 4)。经比较,最终方案以结 构概念清晰,传力途径明确的第一种方案为 主,同时从提高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的角度出 发,结合计算结果在局部受力较大的非主序 列杆件中也加入钢骨。
计中的一个创新点。 从单榀屋架扩展到整体屋盖,结构设计
最初认为只需解决单榀屋架平面外的稳定性 和屋盖的整体性即可。为此设置了 3 大支撑 系统 :屋盖上弦平面支撑、屋盖支座斜平面 支撑、屋盖底部钢框架支撑 ( 图 7)。
然而事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屋 盖不规则的外边界和采光及上人需要在屋盖 内部开设的孔洞衍生出的多种非标准屋架结
052 建筑学报 2014 \ 01
作品 Works
4800 8400 4800 6000 4800 1 根据建筑设计提取的标准形式屋架立面
9600
4800
14400
19800
8400
10500
5600 7200 6000 4800 6000
实心方木
上弦杆 钢木组合构件 ( 双序列 ) 木构件
双矩形扁木
回想江南乡村夯土墙情况和宁波五散房夯土墙的设计经验,我 们比较担心大面积使用夯土墙如何避免大量裂缝和土体剥落等缺陷 的出现。好在王澍老师通过学校的生土实验室已经做了不少研究。 遵照绿色、环保、可再回收的理念,夯土墙原料取自本地,且仅用 碎石、砂和黄土。试样成品达到了精细的装饰效果、土体剥落现象少。 夯筑密实度和强度不仅从感官看足够,实验室还得出了结构强度和 渗水性的量化结果。作为结构工程师,我们对美术学院的建筑学院 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多少有些不放心,为此,我们又拿美院实验室配 比的夯土试块到浙江大学土工实验室再次测试,证明美院建筑学院

“活着”的建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活着”的建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当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余温未散之时,王澍的又一件作品已经悄然伫立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

在保护自然传统、保留文化多样的课题上,永远孜孜不倦的王澍,此次将目光集中到了距今几千年的我国古老建筑材料——夯土上。

当全世界都在热衷挖掘新奇的建筑形式,寻求新型建筑材料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愿意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思考建筑的本源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需求。

建筑是一种载体,做有生命力的建筑,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筑师王澍曾说过:对于“活”的传统,不能轻言放弃。

留住材料上的时间,留住生命的痕迹,乡土建筑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是一处背山临水的建筑群,建筑主体全部采用生土建造,并加入了类似村落的设计,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群。

关于夯土建筑,根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夯土技术,这种传统的建造方法是将生土经过加固处理,形成结构紧密,坚硬的夯土,进而层层夯实,用作建筑。

古代的宫殿,土楼等都是采用夯土技术,事实证明,福建著名的裕昌楼距今已经600多年了,却依旧坚固。

与混凝土住宅的保质期相比,夯土建筑如果保存得好可以存在千年,这样对环境的影响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从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的全貌:曲折的空间,蜿蜒的长廊,土黄色的夯土建筑墙体,以及以木结构支撑的灰黑色屋顶和竹条饰面的建筑立面……回转的空间和大尺度的建筑构件显得古朴而现代。

这样如诗如画的建筑群,谁又能想到它仅仅是用打地基时挖出的泥土建造而成呢。

同时,在整个建筑群中,还能看到许多旧材料的运用,包括当地一些拆迁老建筑时留下的废弃砖瓦,石块等。

它们被回收重新利用起来,以另一种形态重现在新的建筑当中。

虽然原来的房子不见了,但原来的记忆和痕迹却到处都是。

因此,在建筑师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老建筑的保护,而是让其以传统和文化载体的形式,继续有“生气”的活着。

专辑072AUG2014工程名称:水岸山居酒店坐落地点:浙江杭州竣工时间:2013摄影:张静01水岸山居全景02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的水岸山居073074AUG2014在水岸山居中,除了建筑之外,还有山有水,有鱼塘有桥梁……在这个亲近自然的大环境中,建筑已经不是主体,朴实谦逊的隐藏在自然之中,这合乎建筑师之前说过的,与西方建筑学截然不同,在中国传统人文建筑学说里,自然比房子重要得多的说法,这也正是建筑师对于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理解。

概念设计的底层逻辑专篇-设计师深度思维

概念设计的底层逻辑专篇-设计师深度思维

概念设计的底层逻辑方案设计深度思维概念设计?角度1:概念设计?角度2:角度1: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过程概念设计?角度2:概念设计?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形而上学精神世界过程赋能角度1:角度2:概念设计?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形而上学精神世界过程赋能角度1:角度2:空间使命叙事能力精神世界功能规划造型能力审美能力设计手法设计技巧(基本功)长久的进步概念设计(精神内核)薄弱随着时代发展,随着项目的体量增大,各方对概念、文化、精神价值越发重视、从满足功能使用逐渐追求精神满足情绪价值)状现场市(讲不通讲不透讲不圆“两层皮“现象表象现象,处在事物表层/末端概念逻辑“不交圈”老大难!难点一:前期概念阶段我们经常依赖找图片、找图片、找图片,消耗大量时间,往往概念的命运好像掌握在这些图片里,过于受限于视觉化思维,导致思维主线偶然性很大!难点二:常常在流行风格,大师手法中打转,最终迷失方向,忘记项目前期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难点三:概念设计和语言表达各说各的,两层皮现象,甚至各空间之间各说各的,导致说服力不够,概念故事无法诠释,或者直接把概念丢掉了!难点四:概念设计提出美妙的故事,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设计语言,设计手法不到位,导致概念沦为噱头,就只能在小小的部位上蜻蜓点水,算是对概念有个交代!主流概念设计问题一:风格、意境、气质例:新中式、诧寂风、禅意等做空间概念,但只适用描述事物特征、处在事物表皮、末端,无法作为项目的中心思想!问题二: 视觉元素例:钻石、花朵,导致过于形式主义、故事性贫乏、只见视觉、不见思想!问题三: 一个字词抽象元素例:上海中心大厦酒店设计“逍遥游”选取八个单字,分别作为不同区域的概念。

气、息、知、合、行、飞、游、辩。

仅靠这么一个字,很难说得清一个区域的设计理由!(业主也很难推翻,正确的废话)问题四:编故事时间性空间性例:①时间性故事:01一个……的路程 02上午去游乐园,下午看了个电影,晚上做梦梦见了阿凡达!牵引出一系列想要的元素,去充当空间的概念,过于牵强!②空间性故事:打造一个小世界而不是故事流强行解读逻辑不通是什么?琚宾:设计师就像一个“导演”他在导演你的情绪!王澍:建房子就像建一个“小世界”“造梦思维”,拟定虚拟人群,挖掘生活方式,生活观、世界观映射至三维空间,建造一个小世界的概念,有脉络、有逻辑、有体系!好莱坞大片——剧本——演员——时间性故事——“英雄之旅”空间设计概念设计手法“小世界”空间性故事像影片一样,被剧情吸引、感动、达到忘我的状态,而空间除了满足功能之外,还渗透着某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呈现独特的空间文化及属性!案例分享:王澍”水岸山居“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建造一个世界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人与人的价值观决定一个小世界如何生成!仙人的世界、神游的世界,破墙而出、上下翻飞!人设:哲学家/海德格尔:世界不是现成就有的、而是在人的生存过程中生成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世界,不同类型的人,生存在不同的小世界!THE ABOVE CONTENTS ARE ONLY PERSONAL OPINIONSIF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PLEASE CRITICIZE AND CORRECT。

传统民居传承下的建筑创作的思考

传统民居传承下的建筑创作的思考

2 . 1 情( 关 于记 忆 )
( 1 ) 名 字——水岸 山居 ( 瓦山) 。 中国传 统对取 名有着 重 要的考虑 , 从人名到地名 , 都是有一定寓意 。而赋予建 筑作 品 个适 合的名 字 , 也是建筑 师以及使用 人群 的情 感表达 。王 澍给建筑名字是 “ 瓦 山” , 以一种 纯粹 的直观对象 , 一种实存的 状态 , 与周 围环境 和谐 。同时 , 基地原址是 师生们都喜欢的一 个 叫“ 水 岸边 ” 的餐厅 , 记忆 体验 , 美好 的 回忆希望 得到延续 , 所 以建筑还有一个文雅的小名 “ 水岸山居 ” 。 ( 2 ) 村子—— 山外 观 山。村 子的记忆 , 王澍 曾在 1 9 8 7 年, 按 沈从 文《 湘行散 记》 路线旅行 。途 径沅江边一个 叫洞庭溪 的 村子, 所有 的房子 , 上百栋 , 连 同所 有街道 , 巷子 , 全部被连绵 起 伏的木构瓦屋面覆盖 。这是 多雨地区极端 的气候适应 的案 例 。村 落似乎又是 一个 巨大 的房子 , 错 综复杂 的大小院落巷 道, 又似走进一座 山的深邃 的山腹之 中。多样 性 , 原始性 的体 验给人的感 受既熟悉又新奇 。 ( 3 ) 沈周—— 山内观 山。王澍 是不仅是 以建 筑角度 去思 考建筑 , 还 以画家文人 的身份 , 把一种对美学 的体验 融人到了 建筑 当中。把评 画的方式也应用与建筑 的体验 方式之中 。沈 周 的一幅 画描 绘 的意境 为参 照 , 表 达出水岸 山居 的一种 丰富 的体验性 , 远观 , 走近 , 回望 , 建筑本 身和环 境处处都是生活的 场 景 。实验 建筑作 品来 源 于民居 聚落 的这 种多 维角度 的探 索, 为民居的传承提供 了一种途径。 2 . 2 理( 关 于类型 ) 情 的部分是来源于记忆 , 人文 , 理的部分则是来源于现代 主义 建筑 的合理 布局 , 新 兴 的技术 , 包 括传 统工 艺 的发展创 新。王澍理性 的西方式 , 类 型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园林 。

王澍-水岸山居

王澍-水岸山居
1平面 在合院与合院之间留白,将自然“塞”进建筑之间,建筑与自然的面积比基本维持在1:1;
3空间 水街行走片墙之间 小和虚实的对比。
2墙体 22道墙分为18段,片墙之间根据场所功能进行疏密布置。
园林意境——疏密得当
3空间 水街行走片墙之间的空间大小和虚实的对比。
园林意境——曲折尽致
“曲折尽致”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1)有明显曲折的长廊以及曲折的坡道;(2)有多种路径选择曲折;(3)又有像迷宫一样 的迂回曲折;
2迂回曲折 二层不同标高的楼层通过曲折的楼梯实现三维立体的迂回曲折 游览过程中会多次以不同的视角到达同一个地方,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色,体验丰富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园林意境——眼前有景-借景框景
《江南园林志》中对“眼前有景”并没有做直接的解释,却将其作为最高境界。“侧看成峯, 横看成岭,山回路转,竹径通幽,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乃不觉而步 人第三境界矣。”
(4)对合院类型以及对村落丰富性与差异性的再现。
2.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文人士大夫理想生活寄托--对自然的态度--情趣
疏密得当——整体布局 曲折尽致——叙事安排 眼前有景——对景的处理、借景对景
园林意境——疏密得当
“疏密得宜”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江南园林志》“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 “Hale Waihona Puke 岸山居”的疏密布局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合院类型
四中合院类型 天井式 三面围合 三面围合,东西穿越 东西穿越,南北视线穿越
合院代表自然与建筑和谐相处,不同的合院在竖向上错落叠合,产生新奇体验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丰富差异性-相似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合院类型以及对村落丰富性与差异性的再现。
2.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文人士大夫理想生活寄托--对自然的态度--情趣
疏密得当——整体布局 曲折尽致——叙事安排 眼前有景——对景的处理、借景对景
园林意境——疏密得当
“疏密得宜”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江南园林志》“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 “水岸山居”的疏密布局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合院类型
四中合院类型 天井式 三面围合 三面围合,东西穿越 东西穿越,南北视线穿越
合院代表自然与建筑和谐相处,不同的合院在竖向上错落叠合,产生新奇体验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丰富差异性-相似性
传统村落是以生活事件以及日常生活作为依据,自发营造发展演变,具有丰富差异性与相似性。“水岸山居” 汇聚大量的细节的、琐碎的细节,“水岸山居”出现了竹、木、土、石、混凝土、钢多种建筑材料,而这些材 料的建造方式以及形成的构建又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个场景中会同时出现,而且是毫无装饰的碰撞。
小结
“水岸山居”的园林意境营造: (1)抱以“情趣”的态度,营造出一种邀游人进入的空间,以园林意境标准
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这三个方面进行建筑设计。 (2)在建筑形态中利用园林片段进行简化转译——类型学。 对于造园王澍更多的是对意境的追求以及邀人进入的意识而不是简单的叠山理
水。
3.山水画-画意境营造
山水画——山水立轴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 (3)山顶回望
当游人穿过建 筑内部,到达屋顶的 栈道,瞬间眼前开阔。
(2)山内观山
中部进入一组 建筑,建筑在小桥的 后面,在建筑内部游 人需要走进去,那里 异常丰富,居停外望 象山称为山内观山。
(1)山外观山
从河边的小桥
开始下部,居停仰望。
山水画——山水长卷
环境与场地
地域环境—杭州
江南自然与文化最好的诠释 一半山水一半城
场地
背山—象山 面水—杜家浦 现状—“水岸边”餐厅/六座旧房子/师生聚集的场所
建筑师身份
多重身份
/文人 /匠人 /学者 /艺术家 /建筑师
态度
/业余态度 /追求情趣 /对中国传统园林喜爱 /对山水画的着迷 /传统营造技艺的热爱
传统建筑文化
2迂回曲折 二层不同标高的楼层通过曲折的楼梯实现三维立体的迂回曲折 游览过程中会多次以不同的视角到达同一个地方,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色,体验丰富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园林意境——眼前有景-借景框景
《江南园林志》中对“眼前有景”并没有做直接的解释,却将其作为最高境界。“侧看成峯, 横看成岭,山回路转,竹径通幽,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乃不觉而步 人第三境界矣。”
“水岸山居”全长130m,游人在杜家浦河的对面而望,只能望到“水岸山居”局部,必须沿着河边一边游走一边 观看。
你会发现“水岸山居”就像一副山水长卷一样,远处的象山成为画的背景,在这个建筑中多个生活场景同时出现在 一个画面之中.
有人做芦苇靠远望向上 有人正在餐厅里吃饭 有人在二层室外茶室喝茶 有人在屋顶漫步。 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这幅美丽的长卷。
/传统村落 /江南园林 /古代山水画 /西方建筑学理论 /类型学
王澍的建筑实践原型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传统村落 /江南园林 /古代山水画
1.两个村子
宁波慈溪古镇 松阳古村落
单体建筑—传统村落
对浙江几百个传统村落的考察,感受到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剧变——乡愁
宁波慈溪古城 (丰富差异性、建造技艺、材料)
“水岸山居”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南北短边可以穿越,因此在其内部,借景手法被频繁 的运用,框景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园林意境——类型提取
太湖石 园林中的假山出现—水岸山居“门洞、景框、高台市建筑小品”
廊道 在园林建筑中,廊道作为路径的方式将整个园林各个景联系在一起,这些廊道渗透室内外空 间,打破室内外空间界限。 水岸山居-打破建筑垂直方向上的限制,将建筑不同标高的楼层联系在一起。
“水岸山居”空间原型
刘家琨-董豫赣-王澍(12年普利茨克奖) 本土建筑师实验建筑的兴起
/集体记忆 /地域特色 /日常生活
“水岸山居“
/获奖后第一个作品 /中国美院经济支持 /施工完成度最高的
代表作
初感“水岸山居”
学校建筑-酒店综合体(茶室/餐厅/客房)
坐落在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连绵不断的屋顶, 以及掩盖在屋顶下面的村落.
1多种路径选择 1F分岔路径,沿河边游走,可进入茶室,又可通过合院之间的留白进入后山。。。。
2F大量曲折的楼梯与多个标高楼层相连,可以选择进入不同标高的楼层,体验到丰富差异和相似的视觉感受。
园林意境——曲折尽致
“曲折尽致”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1)有明显曲折的长廊以及曲折的坡道;(2)有多种路径选择曲折;(3)又有像迷宫一样 的迂回曲折;
松阳古村落 (屋顶交错、单体建筑-完整)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重返自然的建筑布局
以象山为,建筑隐于环境
建筑造型几何形体被繁琐的木构件消解,将自然与建筑融合在一起。
街巷院空间
含有街、巷、院三级系统。
一层水街、二楼主街 垂直于两条街的巷子 合院连续布置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平面自发生长
合院之间不是平行布置,合院之间有6°的偏移,偏移的方式也不固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来模拟传统村落的自发生长。
(1)25堵墙,包括瓦爿墙、夯土墙、竹编混凝土、斩假石等。
(2)根据功能,将栏杆进行分类。铁栏杆、钢骨竹栏、混凝 土框加大圆竹管,不同材质的栏杆直接碰撞交接。
小结
“水岸山居”对于传统村落的借鉴: (1)布局的借鉴传统村落的重返“自然之道“布局理念,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2)对传统村落的整体结构进行再现,以及对村落平面形态自发性的生长的模拟; (3)以类型学的方式,对乡村生活场所空间进行重现。
1平面 在合院与合院之间留白,将自然“塞”进建筑之间,建筑与自然的面积比基本维持在1:1;
3空间 水街行走片墙之间 小和虚实的对比。
2墙体 22道墙分为18段,片墙之间根据场所功能进行疏密布置。
园林意境——疏密得当
3空间 水街行走片墙之间的空间大小和虚实的对比。
园林意境——曲折尽致
“曲折尽致”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1)有明显曲折的长廊以及曲折的坡道;(2)有多种路径选择曲折;(3)又有像迷宫一样 的迂回曲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