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有机合成方法学-理论基础与技术
精细有机合成ppt课件

名称由来:最初是从动植物等有机体中提炼出来的,
早期无法人工合成,但目前已经能够人工合成复杂 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合成化学。
物理有机化学
有机合成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
天然产物合成
有机化学发展领域
金属有机化学 不对称催化 绿色化学 有机材料化学 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 农药化学
化学生物学
天然产 物化学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
的天然有机物分子挑战的人
1965年, 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1965年诺贝尔得主) 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 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1)喹啉 (2)利血平(1956年) (7)叶绿素(1960年) (8)维生素B12(1973年,15 年, 一百多人参加) (3)胆甾醇(1951年) (9) 红霉素(262144个异构
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王应睐、 邹承鲁、钮经义、汪猷、邢其毅等学科带头人的领导组织下,历经8年的艰苦努力, 终于攻克了胰岛素A及B链的拆合关、A链和B链的合成关等一道道难关,最终完成了 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R. B. Woodward--- 一位不断向最复杂
有机合成化学,是化学最中心的研究与生产任务之一, 是新中间体、新药、新材料、新催化剂等最主要的来源, 是化学学科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领域,也是整个科学 界最活跃的方向。 现在,全世界化学工作者每年合成近百万种新化合物。 迄今人类已知的近2500万种物质中,绝大多数为有机化 合物(约90%以上),90%以上由人工合成。所以,有机 合成理所当然地成为合成化学最主要的内容。
第二章 精细有机合成的理论基础

第二类定位基 (m- 定位基)
-N+(CH3)3, -CF3, -NO2, -CN, -SO3H, -COOH, -CHO, -COOCH3, -COCH3, -CONH2, -N+H3, -CCl3, etc.
请仔细注意 -X ( -F, -Cl, -Br, -I)
Company Logo
③ 苯环的定位效应
亲电
4
亲核 3 自由基 5 环化
Company Logo
反 应 种 类
亲电取代
亲核取代
自由基 取代 自由基 加成 β-消除
Company Logo
亲电加成
亲核加成
环加成
α-消除
Organic reaction
covalent bond
R-A
substrate
(底 物 )
+
B
reagent
(试 剂 )
对位
37.0 50.8 67.5 83.2
邻位 /对位
1.66 0.90 0.41 0.12
kR/kB
27.0 22.8±1.9 17.7±0.7 15.1±0.8
叔丁基苯
硝化
Halogenobenzene Isomate proportion 邻位 间位 对位 13 35 43 45 0.6 0.94 0.9 1.3 86 64 56 54
HNO3-H2SO4 kH/kD or kH/kT <1.2 <1.2 ~1.0
H2SO4 SO3 1.6~1.7 Cl2 Br2 Br2 C6H5N2
+
~1.0 1.4 10.0 1.0 6.2
Company Logo
同位素效应 产生的原因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设计介绍课件

反应的优化和 放大
反应的安全性 和环保性
反应的工业化 和应用
反应的案例分 析和实践操作
反应的创新和 改进
反应的挑战和 前景
反应的交叉学 科应用
反应的实验设 计和数据分析
反应的文献检 索和报告撰写
实验操作演示
01
实验目的:掌握 精细有机合成技
术的基本操作
02
实验原理:介绍 精细有机合成技 术的基本原理和
的意见和建议
2
教师评价:教师 对课程设计的评
价和改进建议
3
同行评议:邀请 同行专家对课程 设计进行评议和
改进建议
4
持续改进:根据 反馈和评价,持 续改进课程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
谢谢
提高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01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 养创新精神
02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培养学生的团队力, 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
基本原理讲解
有机合成反应 的基本原理
反应机理和反 应条件
反应的选择性 和反应速率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课程设计目标
掌握基本原理
01
了解精细 有机合成 技术的基 本原理和 概念
02
掌握有机 合成反应 的基本原 理和规律
03
学会设计 和优化有 机合成反 应路线
04
掌握有机 合成实验 的基本操 作技能和 注意事项
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 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 协作能力
源转化
材料科学:新 材料研发、材
料合成
食品科学:食 品添加剂、食
精细有机合成与工艺介绍课件

03 反应釜的压力:根据化学反 应的压力要求选择合适的压 力等级,以确保安全生产。
04 反应釜的搅拌与加热:根据 化学反应的工艺要求选择合 适的搅拌与加热方式,以提 高反应效率和生产质量。
反应温度与压力的控制
01
反应温度: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需要精确控制
02
反应压力: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物收率,需要精确控制
03
温度和压力的测量:采用温度计和压力表进行实时监测
04
温度和压力的控制:采用加热和冷却设备进行调节,确保反应条件稳定
反应时间的控制
反应时间对反 应结果的影响
反应时间的 控制方法
反应时间的 优化
反应时间的 监测与调整
典型反应案例
01
酯化反应: 乙酸乙酯 的合成
02
加成反应: 苯乙酮的 合成
03
自动化与智能 化:提高生产 效率,降低成
本
03
生物催化:利 用生物酶进行 有机合成,提 高反应选择性
04
连续流反应: 提高反应效率, 减少溶剂使用
05
纳米材料:提 高催化剂性能, 降低反应能耗
06
超临界流体: 提高反应速率, 降低反应条件
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
精细有机合成的基 本原理是化学反应 的机理和过程。
催化剂选择:催 化剂对反应速率 和产物选择性有 很大影响
压力控制:压力 对反应速率和产 物选择性有很大 影响
反应时间控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时间对反应 速率和产物选择 性有很大影响
溶剂选择:溶剂 对反应速率和产 物选择性有很大 影响
反应顺序控制: 反应顺序对反应 速率和产物选择 性有很大影响
反应产物分离与纯化
《精细有机合成基础》PPT课件

CH3
NO2 NH2
CH3
OH
CH3
NH2
NH2
NO2
Cl NO2
CH3 Cl
OH NO2
OH
Br
Cl
36
CH3
CH3
Cl
COOH
Cl
NO2
NO2
NO2
CH3 Cl
CH3 OH
CH3 NO2
O2N NO2
CH3 NO2
37
练习:在下述两题中,各选 择一条更好的合成路线。
COOH
CH3
☺
CH3
四、苯环上已有两个取代基的定位规律
已有两个取代基为同一 类型定位基,且处于间 位,则定位作用一致。
已有两个取代基为同一 类型定位基,且处于邻、 对位,则定位作用不一 致——取决于定位能力 的强弱。
CH3
少量
COOH
CH3
主产物
NH COCH 3 CH3
COOH
33
已有两个取代基为不同类 型定位基,且处于邻、对 位,则定位作用一致。
I: -CH3是斥电子基 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
+C、+I同向,都使苯环上电子云 密度
15
有-I,无T: 如-N+(CH3)3、-CF3、-CCl3等 (1)使σ-配合物均不稳定,使苯环钝化; (2)使邻、对位取代产物更不稳定; (3)为间位定位基。
16
有-I,-T: 如-NO2、-CN、-COOH、-CHO等 (1)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作用一致; (2)则使苯环钝化; (3)间位定位基。
一、反应历程 化学反应所经历的途径或过程,又称反应机理。
以苯的一元亲电取代为例,其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
精细有机合成原理教学大纲

《精细有机合成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总学时:32学分:2基本面向: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所属单位:化工系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本课程是精细化工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为必修课。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有关精细化学品的研制和生产工作中所涉及的重要反应,并结合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实例,讲述其合成原理、反应历程、设计技巧、原料消耗、工艺过程、操作技术和产品用途等。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设计方法、单元操作、工艺流程等,为学生将来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和新产品的开发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对精细有机合成的理论基础及工艺学基础进行重点讲解;(二)对卤化、磺化、硝化等单元反应均应进行简单介绍。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精细化工的范畴、特点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二)精细有机合成的单元反应(三)精细有机合成的原料资源第二章精细有机合成的理论基础(一)反应试剂的分类(二)亲电取代反应及亲核取代反应(三)消除反应、自由基反应、加成反应及重排反应第三章精细有机合成的工艺学基础(一)化学反应计量学(二)化学反应器(三)精细有机合成中的溶剂效应(四)气固相接触催化、相转移催化及均相配位催化(五)光有机合成及电解有机合成第四章卤化(一)芳环上的取代卤化、脂烃及芳环侧链的取代卤化(二)加成卤化(三)置换卤化第五章磺化和硫酸化(一)芳香族的磺化(二)脂肪族的磺化(三)醇和烯烃的硫酸化第六章硝化及亚硝化(一)硝化的理论解释及影响因素(二)混酸硝化及硝化异构产物的分离(三)亚硝化第七章氢化和还原(一)催化氢化(二)在电解质溶液中用铁屑还原(三)锌粉还原及其他还原方法第八章重氮化和重氮基的转化(一)重氮化反应(二)保留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三)放出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第九章氨解和胺化(一)氨基化剂(二)羰基化合物的胺化氢化、环氧烷类的加成胺化(三)脂肪族卤素衍生物的氨解(四)芳环上卤基、羟基及磺基的氨解第十章烃化(一)N-烃化(二)0-烃化(三)芳环上的C-烃化第十一章酰化(一)N-酰化(二)0-酰化(三)C-酰化第十二章氧化(一)空气液相氧化(二)空气的气固相接触催化氧化(三)化学氧化第十三章水解(一)脂链上卤基的水解(二)芳环上卤基、硝基及氨基的水解(三)芳磺酸及其盐类的水解(四)酯类及碳水化合物的水解第十四章缩合(一)醛醇缩合反应(二)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缩合第十五章环合(一)形成六员碳环的环合反应(二)形成含一个氧原子的杂环的环合反应(三)形成含一个氮原子的杂环的环合反应(四)形成含两个氮原子的杂环的环合反应(五)形成含一个氮原子和一个硫原子的杂环的环合反应第十六章聚合(一)缩合聚合(二)加聚反应(三)共聚反应五、学时分配六、教学建议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实施,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精细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

精细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一、有机合成基础知识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有机化合物以碳为主要元素,通常含有氢、氧、氮、硫等元素,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对于合成时的反应条件和合成路径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有机合成是指通过将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成目标化合物的过程。
合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合成途径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反应机理的理解等方面。
3. 有机合成的分类:有机合成可以根据合成途径、合成目标、合成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官能团化合成、碳碳键形成、环化反应、取代反应等。
二、精细有机合成的理论基础1. 反应机理:在精细有机合成中,对于反应的机理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反应物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中间体的形成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2. 功能团保护和去保护:在有机合成过程中,有时需要对特定的官能团进行保护,以防止其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改变。
同时,也需要在合成的适当时机去除这些保护基团,以获得目标产物。
3. 立体化学:有机合成中的立体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包括立体化学的理论基础、手性分子的制备和合成、手性识别和手性分离等方面的知识。
4. 共价键断裂和形成:在有机合成中,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是非常常见的反应过程。
了解这些反应的机理和条件对于合成路径的选择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精细有机合成的实验技术1. 反应条件的控制:在实际合成过程中,对反应条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温度、压力、溶剂的选择等方面的实验技术。
2. 操作技术:精细有机合成涉及到很多精细的操作技术,包括溶剂的蒸馏、试剂的使用、产物的提取和纯化等。
3. 合成路径的选择和优化:在精细有机合成中,选择合适的合成路径对于提高产物收率和纯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根据反应物的结构特点和反应机理进行合适的路径设计和优化。
四、精细有机合成的应用1. 药物合成:精细有机合成在药物合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子教案与课件:《精细有机合成》(第三版) 第二章 精细有机合成基础 2.7

链状聚乙二醇:H(OCH2CH2)nOH
聚醚 链状聚乙二醇二烷基醚:R(OCH2CH2)nOR
环状冠醚
O
O
O
K
O
O
O
MnO4-
4.用季铵盐作相转移催化剂的影响因素
季铵正离子的结构
1 为同时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四个烷基 总 碳数一般为15~25;
2 Q+和Nu-之间的中心距离应尽可能大,以使Nu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CH3
2.相转移催化剂满足需求及工业化条件
相转移催化剂(PTC) 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1 能将所需离子从水相或固相转移到有机相 2 有利于该离子的迅速反应
实现工业化的条件
1 用量少,效率高,自身不消耗或失去转移 特定离子的能力
2 制备简单,价格季铵盐和叔胺:R4N+X-、吡啶、三丁胺
> H- SO4 > C- H3COO > F-,OH- > SO42- > CO32- > PO43-
0.005~0.100mol季铵盐/mol有机反应物
小结
相转移催化可使两相不互溶的反应 物难以发生的反应转化为一相而容 易完成的反应。
目前最常用的季铵盐主要有: (C4H9)4N+HSO4- (TBAB) C6H5CH2N+(C2H5)3Cl- (BTEAC,TEBAC) (C6H17)3N+CH3Cl- (TOMAC)
季铵盐中阴离子的影响
O2N
ONO2
CH3
COO-
> ClO4- > I- >
> N- O2 >
>Cl-
NO2
SO3-
精细有机合成
第2章:精细有机合成理论基础
2.7 相转移催化
相转移催化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py1,
2pz
H
C
1s2, 2s1, 2px1, 2py1, 2pz1 C
H
C
1s2, 2sp31, 2sp31, 2sp31, 2sp31 H 1s1
1 1 H 1s1 H 1s H 1s
H
H
分子轨道理论 用 于 共 轭 体 系 和 周 C, H 环 反 应
C
1s2,
2sp31, 2sp31, 2sp31, 2sp31
R+
+
X-
正离子对不饱和分子的加成
+ H+ H +
由其它正离子转化
NaNO2 HCl -N2
NH2
N2+
+
碳负离子
碳负离子是含有带一对孤对电子和负电荷的三价碳原子的原子团。 碳负离子的中心碳原子具有充满的八隅体电子构型, 孤对电子一般也占据一个杂化轨道
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中心碳原子的 C-H键的s轨道成分越大,其酸性就越强, 相应的碳负离子的稳定性越高。 例如乙炔(Csp-H)、乙烯(Csp2-H)和乙烷(Csp3-H)的C-H键的酸性依次减弱, 相应的碳负离子的稳定性依次降低
而电负性小的元素原子和电子密度高的原子或基团易于给出电子, 一般表现为强的正诱导效应。 例如:
-O- > -CO2- > CR3 > CH2R > CH3 > H
诱导效应对共价键性质的主要影响是改变共价键的极性。
动态诱导效应
在发生化学反应时, 参与反应的分子中相关的共价键不仅会受到与自身邻近的 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其周围分子在一定的距离内产生 的电场等因素也会影响该共价键的电子密度和密度分布等性质, 这种影响一般称为动态诱导效应。
Cl3C H
Cl3C CH2C H
而共轭效应是电子沿键移动的结果,理论上可以传递通过整个共轭体系
O
N
以C-H或C-C键作为参比,
如果一个邻近的原子和基团会使C-H或C-C键电子密度下降, 就称为吸电子基,表现为负诱导效应(-I);
Cl3C H
H3C H
反之,就是供电子基,表现为正的诱导效应(+I)。
H2C
CH2
H2C C CH2
丙二烯(联烯)的两个双键中的由于轨道相互垂直,它们之间不存在共轭作用。
-共轭和p-共轭
-共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结的共平面键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丁二烯、丙烯腈和丙烯醛等分子中的键之间存在-共轭
H2C CH2 O H2C N
H2C
p-共轭则是键与p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苯酚和酰胺等分子中的键与杂原子的p轨道电子对存在p-共轭
HC C
>
H2C CH
> CH3CH2
电荷离域可以使中心碳原子的负电荷密度降低,提高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实现电荷离域的主要方式是共轭作用 具有4n+2芳香性的碳负离子的稳定性会比相应的非芳香体系的稳定性高。 例如环戊二烯的酸性比环己二烯大很多, 就是由于前者形成的负离子具有芳香性的缘故 在基态时任何带电荷离子(负离子和正离子)都不能单独存在, 而必须与平衡其电荷的反离子成对共存。
O OH R N H
与诱导效应类似,以C=C双键为参比, 共轭效应也可以分为吸电子共轭(-C)和供电子共轭(+C)效应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经常同时存在而且难以区分, 观察到的结果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1)取代基只有正的诱导效应, 例如烷基,使苯环电子密度增大而活化,而且邻、对位电子密度增大比间位大。 (2)取代基只有负的诱导效应, 例如:-N+R3、-CF3使苯环电子密度减小而钝化,而且邻、对位电子密度减小比间位大。 (3)取代基具有负的诱导效应,但取代基中同苯环相连的原子还具有未共有电子对, 例如:-NR2、-NH2、-OH、-OR、-NHCOR、-OCOR、-F、-C1、-Br、-I等, 其未共有电子对和苯环形成正的共轭效应(+C)。 对于氨基和羟基,其正的共轭效应(+C)大于负的诱导效应(-I),使苯环活化。 对于卤素,其正的共轭效应小于负的诱导效应,苯环稍稍富电子。 (4)取代基具有负的诱导效应,还有负的共轭效应, 例如-NO2、-CN、-SO3H、-CHO、-COR、-COOR、-CONH2等,使苯环缺电子。
碳正离子
烷基碳正离子、非经典烷基碳正离子和烯基/苯基碳正离子 烷基碳正离子的结构特征是中心碳原子为sp2杂化的平面三角构型, 一个空的p轨道垂直于中心碳原子三角平面。 烷基碳正离子的电子特征是电荷定域, 即正电荷集中在中心原子周围
R' R R''
R' OTs R R''
Nu-
R' R R''
R' Nu + Nu R R''
反应进程
反应进程
从参与反应共价键的电子特性上, 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大致可以分为 极性反应和非极性反应两类 非极性反应通过未成对单电子的配对或轨道重组共价成键。 前者是自由基反应,后者主要是各类周环反应。
极性反应指那些通过供给或接受电子对以形成共价键的反应。 参与极性反应的分子必然是一个为亲电反应物,一个为亲核反应物。
O H3C H
K+ O
O H3C H
共轭效应
键电子的活动性比键大,能在相连的轨道或p轨道之间流动, 电子云就不再定域在两个成键原子之间,而是显著分布在整个 相连的轨道或p轨道上。 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离域或轨道共轭,相应的键称为离域键或共轭键。 离域(共轭)作用会使体系的能量得到较低,体系更稳定 共轭效应一般只能在共平面的轨道或共价键之间才能产生。
诱导效应的强弱与原子或基团的电子束缚能力密切相关。 电负性大的元素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一般表现为强的负诱导效应 正离子或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或基团由于缺乏电子一般也表现为强的负诱导效应
-F > -OH > -NH2 > -CH3 -N+R3 > NO2 > -CN > -COOH > -F > -Cl > -Br > -I > OR
AcOH OTs 快 OAc
AcOH 慢 TsO
AcOH
AcOH
乙烯基\苯基碳正离子
R1 R2 + R R1 R2 + R
R1 R2 +
R R+
R1 R2
R
碳正离子的生成方式
直接离子化 例如烷基卤化物的溶剂解,醇在酸性条件下脱水都形成烷基正离子。
R OH H+ ROH2+ R+ + H2O
R-X
影响共价键的性质的因素
共价键的性质不仅与自身有关,还与同一分子中邻近原子或基团, 甚至该分子所处的介质(环境)有关 。 同一分子中邻近原子或基团对某个共价键的性质的影响有两种: 一种是电子效应,一种是立体效应。
H H3C H3C H CH3
H H H3C
O H
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是电子沿共价键传递的结果,又可以分为诱导效应(I)和共轭效应(C) 诱导效应既可以沿键也可以键传递,但一般跨越的共价键的数目有限, 特别是沿键传递的诱导效应,在相隔2个键时就非常小了。
这三种理论各有特点,需要相互补充,才能简洁、完整地解释共价键的结构和反应特性 价键理论: 两个原子的价电子配对共享,使每个原子的价电子层达到惰性气体原子电子构型
H 1s H H
C 2p H 1s X n(s, p,d) H X H C
杂化轨道理论
H 1s1 C 1s2, 2s2, 2px1,
1 1 H 1s1 H 1s H 1s
精细有机合成工艺的要素
反应---------选择适当的单元反应 路线---------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 工艺流程---建立优化的生产工艺
A
C
A C
D
A C D E
A D
C E
A C A C D E D E
有机合成反应基础
数量众多,但遵循共同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并可以通过类似的技术手段实现 按反应类型有: 卤化、磺化、硝化、还原、氧化、重氮化、胺化、烷化、加成、消除、酰化、 水解、缩合、环化、聚合等
烯丙基/苄基共轭正碳离子
烷基碳正离子的中心碳原子上连有双键或苯基等含有π键的基团时, π键电子对可以与中心碳原子上的空的 p轨道产生p-π共轭, 电子离域,正电荷分散,正碳离子稳定性提高,而且共轭体系的数 目越多,碳正离子越稳定。
当共轭体系上连有取代基时,供电子基团使碳正离子稳定性增加; 而吸电子基团使其稳定性减弱。
功能分类: 分子骨架的形成:C-C、C=C、C≡C、C-X、C-O、C-N 官能团转换:氧化、还原、取代
在本质上, 有机反应就是旧的共价键断裂和新的共价键形成的过程
遵照规律,掌握技术,开展实践
O2
?
H Cl Cl Cl NaOH NaCl OH
H-Cl
H2O
?
H2
共价键的基本特性
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M R' X R R'' Nu R' R R'' R' Nu + Nu R R''
亲电试剂
亲电反应物,也称亲电试剂。 亲电试剂电子云密度较低,具有亲电子对特性, 反应中进攻其他分子的高电子云密度中心。
常见亲电反应物包括以下几类: 各种阳离子, 例如NO2+、R+、R-C+=O、ArN2+、X+、H+、Mn+等; 含有可极化和已经极化共价键的分子或基团, 例如Cl2、HCl、SO3、RCOCl、H2O2、C=O、R-X、C-OTs等;
-自由基和-自由基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以能量低者占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