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围海造陆及对我国的启示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三

挪威坐底式油罐
巴塞罗那港口化学制品仓库
巩固提升
思考感悟:填海造陆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填海造陆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环境,使一些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因此濒临灭绝,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填海造陆发展农业的地区出现次生 盐渍化现象,土地退化严重;填海造陆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等等。总之,填 海造陆使局部地区整体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有可能使整体环境出现退化,影响 人类的生存发展。虽然可以扩大陆地面积,但也会给海洋环境和生产带来 影响,有利有弊。
一、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1.开发背景 世界_人___口__的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_海__洋__空间开发利用的问题越来越
受到关注。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技术的日渐成熟,海洋空间将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世界首个海洋空间站
2.早期开发利用方式 (1)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_渔__盐__之利和舟楫之便。
二、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1.国土空间范围拓展 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缓解陆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填海造陆
建造人工岛屿
海上城市
围海造地
围海造地:荷兰从13世纪就开始围 海造地,是世界上围海造地最有成效 的国家之一。目前,荷兰有1/5的国土 是通过围海造地获得的。通过围海造 地,荷兰的耕地面积扩大了1/3,跻身欧 洲主要农业大国行列。
2.区域交通联系加强 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管线等设施,可以改善岛屿与陆
地的通达性。
跨海桥隧: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千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 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其中海底隧道约6.7千米。通车后,从香港到珠海的驾车时间 由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多小时。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内容要点说明【沧海桑田】教材图3.20以荷兰围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教材之所以举荷兰的例子,是因为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有围海造陆的传统。
荷兰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包括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
教材图3.20以须德海工程展开,该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防治洪水,同时通过围海造陆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增加耕地面积。
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教材图3.21反映了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
2.教材图3.22左图反映了南美洲和非洲形状相互吻合,但是据此能说明它们原来是一块大陆吗?这是抛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
右图是“破损的书页”图,既有比喻的意思,更有提醒学生追求细节、寻找进一步证据的意图。
此图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3.本节教材的“思与学”栏目,通过设问引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这个“思与学”栏目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还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4.“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大陆漂移说,还让学生能够运用该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两方面的资料。
教材图3.24为学生提供了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及古老地层在两块大陆上的位置,学生可以据此推测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大陆,后来分离了;教材图3.25为学生提供了大西洋两岸中龙化石的分布。
中龙是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无法横渡大洋,而中龙化石分布在大西洋两岸,说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曾经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海陆变迁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 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及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 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分析:(P43)
板块的运动
1、 地球表层可以分成几大板块?除什么板 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包括大陆, 也包括海洋?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 六大板块;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 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
主要内容:
1、全球由 六 大板块组成。 2、板块是不断 运动的。
活跃 3、板块交界处地壳 , 多 火山、 地震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⑴ 六大板块: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⑵ 不断运动: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⑶ 内稳外活: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 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南 美 洲
大 西 洋
非 洲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观察南美洲和非洲的的轮廓,你能发现什么?
南美洲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 凹进部分几乎是吻合的!两块大陆就 象撕破的一页纸,可以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 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 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 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 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 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 的?”
巩固练习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地壳的变动 、 海平面的升降 ,除此之外 人类活动 也可以引起 海陆的变迁,如:填海造陆。 2、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学以致用——解释下列现象: (1)红海不断扩张; (2)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海陆的变迁》地理诗文

3.交界活跃集火地,太平地中喜马骑: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 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例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物等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对此,魏格纳提出了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 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 布状况。
板块的运动
亚欧⑴非⑵印⑶美⑷太⑸极⑹, 若干小板⑺补空隙。 板块岩石非整体, 内部稳定运动移。 形成山脉碰撞挤, 裂谷海洋分裂离。 交界活跃集火地⑻, 太平⑼地中喜马⑽骑。
地理诗文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原因
沧海桑田换地貌, 海陆变迁原因找。 地壳变动陆地凹, 东部海底⑴有河道。 升降海面⑵海变高, 喜马拉雅⑶化石抱。 人类活动莫小瞧, 荷兰围海陆地造。
【注释】 (1)东部海底: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 (2)升降海面:海平面的升降。 (3)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山。
【相关知识】 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这种变化的实例有许多。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
原因有很多,例如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 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欧洲的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陆地低于海平面。
例析围海造陆工程

例析围海造陆工程一、须德海工程须德海工程是一项涉及对须德海进行拦潮和排水整治的大型海洋工程,主要包括拦海大堤和5个垦区。
拦河大堤长32.5km,堤顶平均宽度90m,设有4车道高速公路,共填筑土石料3850万立方米。
该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45km,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并可防止土地盐碱化。
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通干线;利用原河道发展航运;艾瑟尔湖可提供淡水,促进了工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垦区水网,可发展旅游。
已建成的四个垦区,已迁入约314.3万人,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区。
二、三角洲工程荷兰三角洲工程、位于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主要用于防止洪水及海水倒灌。
该工程凭借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庞大的工程规模而令人印象深刻,获得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声誉。
工程建成后對于保护荷兰不受风暴巨浪的袭击和改善当地水资源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角洲工程阻挡了海潮长驱直入,使防潮堤线缩短了700多千米。
提高了防潮安全保障和标准,可有效控制和管理三角洲水道,防止咸水入侵,改善水质和减少泥沙淤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根治水患和增强国家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还大大改善了三角洲地区各岛屿间及与鹿特丹等中心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从而对西南部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荷围海造陆工程的比较荷兰是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以根治洪水灾害和推动经济发展为长远目标,由政府动用国库大批资金修建。
二者都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且经历了漫长的建设期。
与荷兰的围海造陆相比,我国海岸线绵长,围海造陆活动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1949年以来,我国共掀起过三次围海造陆的热潮。
我国围海造陆活动对新增土地的需求面积大,工程设计尚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围垦用地虽然增长速度快,但是由于相关配套工程还不齐全,在围垦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形象工程,因此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渔业减产等问题。
高一地理教案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篇

高一地理教案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篇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
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
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
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
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
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
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
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
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
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1课时--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2)印度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了万顷良田,洪水一
个月之后才退去。
×
(3)在渤海发现了海河故道遗迹。
海平面的升降
(4)日本用城市垃圾填海,造出了18个小岛。
人类活动
(5)图瓦卢,这个陆地最高处只比海平面高出4.5米的太平洋
岛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
海平面的升降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第1课时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 得到的启示
黄河三角洲在不断地“生长”,平均每年以1.5—3千米的速度向 渤海推进。这反映了什么地理现象?
1984年
1994年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
海洋变成了陆地。
2004年
沧海桑田 1.“沧海桑田”的原意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 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 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 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表现 原因
海洋变陆地 陆地变海洋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自然原因(全球) 人为原因(局部)
从世界地图上 得到的启示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魏格纳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说的论证: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 岸大陆轮廓、古老地层、动物的相似性等 完善大陆漂移学说
沧海 桑田
桑田 沧海
海陆变迁
2.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形式及原因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 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 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 生物的化石。
这反映了什么海陆变化? 原因是什么?
地壳的变动
海洋
陆地
2.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形式及原因
荷兰围海拦海工程考察的启示

和谐生态、繁荣海洋运输等等。 1、寻求全盘棋的科学规划效益。荷兰的围( 拦) 工
程, 以科学规划来协调涉海部门的利益从而实现国家 的战略目标 , 主要做法是由水利、交通、建设、农业 、环 保等部门通力合作。须德海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 45 千米, 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 并可防止土地盐碱 化。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 通干线; 原河道用于发展航运; 围垦出来的艾瑟尔湖可 提供淡水, 促进工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垦区的水网则 可发展旅游。目前建成的 4 个垦区, 已迁入约 314.3 万 人, 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区。三角洲工程则使防潮堤线缩 短了 700 多千米, 提高了防潮安全保障和标准, 可有效 控制和管理三角洲水道, 防止咸水入侵, 改善水质和减 少泥沙淤积, 能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更好地保护生态 环境。
宏伟的莱 茵 河“ 三 角 洲 工 程 ”, 在 实 施 过 程 中 政 府 担当着主要角色, 必要的干预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 为”。例如鹿特丹港口建设和沿河工业带开发。该项目 工程是世代持续、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 没有政府高瞻 远瞩的规划、立法( 包括《岸线使用法》、《港口和城市发 展用地法》、《投资促进法》, 不需要占用深水岸线的工 业活动外迁政策等) , 以及巨额基 础 设 施 投 资 等 , 若 仅 靠市场驱动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港口工业区和沿河 工业区规模的不断扩大 , 土地紧张、环境恶 化 、城 镇 之 间 的 隔 离“ 绿 心 ”被 工 业 蚕 食 、水 质 污 染 、空 气 浊 化 、清 理航道挖出的污泥堆积如山等, 都须要政府在经济、社 会和环境生态协调平衡发展方面通盘考虑。
三角洲水道上的闸坝。一是沃尔克拉克闸坝, 该闸 坝由一座 4 孔 节 制 闸 和 3 座 22×300 米 的 船 闸 组 成 , 1970 年竣工; 二是菲利浦闸坝, 1986 年建成。该闸中有 利用咸淡水密度差设计而成的咸淡水分隔系统, 防止 船闸运行时咸水入侵和淡水流失; 三是牡蛎闸坝, 1986 年建成, 也设有船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特点: 特点: 特点 我国现阶段围海造陆其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 表现出: 多为工业发展用地; 需求面积大; 速度快; 相关配套工程不齐全; 设计实施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等特点。 3.产生的主要问题: 产生的主要问题: 产生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 湿地破坏 渔业减产
环境污染
1.污染物排放 2.海水营养化 3.爆发赤潮
1992年6月,荷兰开始实施“还地为湖”的计划,经过 几年实践,这一环保举措已显示出积极成果。淹没新洼地 的工程不仅恢复了原有自然景观,而且明显提高了地下水 位,既缓解了泥沙淤塞的形成,又起到了天然水库的作用。 进入21世纪,荷兰又推出了“退滩还水”计划,其目标 是对内陆河流下游缓冲区和海洋潮水侵蚀缓冲区沿岸区域 开发进行更严格地评估,以确保不会对荷兰海岸的恢复能 力产生影响;同时研究海平面变化和沿岸的地面沉降,以 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降水量增加,以减小海潮的威胁;进 一步研究水管理新模式,实施水综合管理,同时关注水质 量、环境、自然、渔业、休闲旅游、农业、航运、工业等 方面的发展。
科学规 划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积极意义
三、积极意义
1.科学规划效益: 科学规划效益: 科学规划效益 围海造陆工程以科学规划来协调涉海部门的利益 科学规划来协调涉海部门的利益,从而实 科学规划来协调涉海部门的利益 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主要做法是由水利、交通、建设、农 业、环保等部门通力合作。 须德海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45千米。改善了农田灌溉 和排水条件,并可防止土地盐碱化。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 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通干线,原河道用于发展航运, 围垦出来的艾瑟尔湖可提供淡水,促进工农业和养殖业的 发展,垦区的水网则可发展旅游。目前建成的4个垦区, 已迁入约314.3万人,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区。 三角洲工程则使防潮堤线缩短了700多千米,提高了防 潮安全保障和标准,可有效控制和管理三角洲水道。防止 咸水入侵,改善水质和减少泥沙淤积,能更合理地利用水 资源,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须 德 海 工 程
三角洲工程: 三角洲工程:主要包括5处挡潮闸坝和5处水道控制闸: 东斯海尔德闸坝;费尔瑟挡潮闸;布劳沃斯挡潮闸;哈灵 水道挡潮闸坝;荷兰斯艾瑟挡潮闸;三角洲水道上的闸坝。 影响:阻挡了海潮长驱直入,并大大缩短防潮堤的长度。 影响: 在防潮、根治水患和国家对水的调节管理上,意义十分重 大;而且大大改善了三角洲地区各岛屿间及与鹿特舟等中 心城市间的交通联系,这将对西南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 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角洲工程
二、荷兰围海造陆的原因
1.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紧张,制约生存发展。 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紧张,制约生存发展。 国土狭小 表现: 表现:城镇密度大,居住面积宽敞,绿地面积大,使城乡 建筑占地、交通用地等面积占国土的29%,水域及其它用 地,实际用于农林牧的土地只占60%左右。目前人均拥有 的耕地约0.06ha(0.9亩),长期牧场0.08h(1.2亩),大大低 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水平。事实上,由于新的建设项目, 农牧用地一直在不断减少,虽然通过围海造陆获得了可观 的新上地,但在1960一1986年的26年间,农牧用地却从 230万ha下降到200万ha,减少了13.9%。’
综述: 综述:荷兰作为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有 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实施计划。以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 程为代表的填海造陆活动取得了巨大而又非凡的成就。在 经济发展,灾害防治,农业推动,交通完善,城市建设, 娱乐旅游,国土扩充等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成 为了世界各国向海洋发展,谋求海洋开发的典范。 然而,尽管荷兰的填海造陆活动是成功的,也确实没有引 发相关的较大的问题,但也仍旧不可避免的给生态环境等 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
LOGO
荷兰的围海造陆 及对我国的启示
Contents
荷兰围海造陆的现状 原因分析 相关影响及变化 我国的围海造陆现状 对我国的相关启示和借鉴
荷兰简介
一、荷兰围海造陆现状
1.荷兰是围海造地大国,也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管理和利用 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2.历史悠久 历史悠久:自1200年以来,荷兰人民从大海夺得的土地 历史悠久 共6925平方千米,占目前全国土地面积的20.4%,其中13 至15世纪,每个世纪围海造陆350一425平方千米。17世 纪是荷兰王国历史上的所谓“黄金时代”,由于城市发展增 加了对土地的需求,商人投资力量增大,及风车的改进使 排水技术日臻完善等原因,围海造陆规模扩大,新增土地 的面积达1120平方千米。到了20世纪,随着国力的进一 步增强和技术进步,荷兰人民的治水和围海造陆事业进入 了真正的黄金时代,到1970年止,新围垦的土地已达 2300平方千米(未包括新围的1200平方千米淡水湖和400 平方千米未垦的土地)。
3.经历三个阶段 经历三个阶段
为居住和生活进行 的大规模土地围垦
第一阶段
1953 年前
第二阶段
Description of 1953至1979 年 至 the contents
为安全进行围垦
第三阶段
1979至2000 年 至
为安全和河口生态 环境保护进行围垦
4.主要工程项目: 主要工程项目: 主要工程项目 须德海工程:建筑一条长达30km的锁海大坝;在新围的伊 须德海工程 赛尔湖四周,围垦开发5片新陆地;建立一个庞大的排水 系统。 影响: 影响:首先,增强了该地区抗御北海高潮和水灾的能力, 改善了周围地区的排水条件;其次,大坝建成5一6年后, 湖水全部淡化,为周围地区日益增长的城市用水和农田灌 溉用水提供了可靠的来源;三是为围造新的陆地奠定了基 础;四是大坝上的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西部政治经济中心 与北部地区的交通联系。
2.社会效益: 2.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 荷兰为建设须德海大堤和三角洲工程倾国库之巨,号国民 之愿,得民心民意,按总体规划有科学有规范有步骤地完 成了预期目标。并尝试将社会保险、保障、财富、福利、 意识、制度等效用与工程收益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须德海大堤工程和三角洲工程的开垦宗旨为宜城则城、宜 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湖则湖、宜航则航、宜娱则娱、各 业并举。由此给国民增加了安居之地,劳作之地和休闲之 地,使得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 会稳定进步,国民安居乐业,国家意识增强。荷兰人都在 为自己的国家取得须德海大堤和三角洲工程这一举世闻名 的建设成就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沿海污染加重,环境遭破坏。 沿海污染加重,环境遭破坏。 沿海污染加重 填海造陆地块人类活动增多,污染物排放增加,加上湿地 的减少,对气候和生态的调解力减弱,周边环境和气候也 日益恶化。甚至还会爆发赤潮。 4.海洋生物受影响,渔业资源锐减。 海洋生物受影响,渔业资源锐减。 海洋生物受影响 有研究表明,荷兰填海造陆工程之后,动物群的种类和平 均密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在海洋底层,底栖动 物中的多毛类种类迅速上升为优势种类;在海洋表层,过 量的磷、氮等营养盐指标促使某些藻类大量滋生,叶绿素 a含量大幅升高,形成“赤潮,严重危害了海洋生物的繁 衍和生存。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也改变了水文特征,影响 了鱼类的洄游规律,同时破坏了鱼群的栖息环境、产卵场, 很多鱼类生存的关键生境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锐减。
三、新改变
背景:荷兰占国土面积20%(约7000平方公里)的陆地 背景: 是通过填海造陆形成,荷兰1950年到1985年间湿地损失 了55%。湿地的丧失让荷兰在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的功能 上出现许多环境问题,如近海污染问题、鸟类减少等等。 表现: 表现: 1990年,荷兰农业部制定的《自然政策计划》,花费30 年的时间恢复这个国家的“自然”。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 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将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 300公顷“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 息的湿地”。 并计划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 地,并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 地带”。
4.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 1990年荷兰政府于须德海大堤工程和三角洲工程接近竣工 尾声时制定了《自然政策计划》(该计划的方针就是要保 护受围,拦海的影响而急剧减少的动植物(防止圩田被盐化 和海岸被侵蚀努力探索与水共存的新路。计划里的生态长 廊是要将过去的湿地与水边连锁性复原,建立起南北长达 250千米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地带”。国家正式启 动注重自然环境建设、创建自然保护区生态和谐社会。 南弗莱沃兰德垦区的规划为1/2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1/4用 于城镇开发,余下的1/4自然区域,包括森林和河湖水面/ 作为自然生态的空间,其面积达1万多公顷。东斯海尔德 河口原封闭式的大坝改为防洪闸。平时敞开,洪水到来时 关闭,避免了原来生活在北海浅滩的牡蛎及一些浅海植物 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濒临绝种,损害生物多样性的现象发生; 解决了河海航运不畅的问题。
2.地势低洼,水灾频发,危及生存。 地势低洼,水灾频发,危及生存。 地势低洼 表现: 表现:国土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易受海水侵蚀,且在荷 兰入海的莱茵河、马斯河等,其集水面积比荷兰本土约大 6倍,只是由于200km沿海天然砂堤和长达1800km人工堤 的护卫,国土和人民才得以安宁。另外,地下水位过高对 荷兰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仍构成威胁,尤其是新围垦的陆 地。 3.土壤质量较差,不利于农业及经济发展。 土壤质量较差,不利于农业及经济发展。 土壤质量60一70% 的土壤为沙性土和泥炭土。所以,目前荷兰以长期人工草 地和潺合农业(牧草和农作物)为主体的农业土地利用格局, 与其说是一种最适利用,不如说是唯一的选择,因为荷兰 冬春季多大风,如种一般农作物,冬天必然裸露,土壤将 受到风蚀甚至积沙成丘。
产生的 主要问题
湿地破坏
1.沿海湿地遭填埋 2.浅海珊瑚礁、红树林遭破坏, 调节力减弱
渔业减产
1.鱼类回游路线阻断 2.栖息地、产卵场遭破坏 3.受污染毒害
五、相关启示和借鉴
1.实现海域综合管理: 实现海域综合管理: 实现海域综合管理 海域综合管理需要制定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成立或明确统 一协调的管理机构,组织制定区域性海域管理规划,完善 海域开发许可证制度和项目评价制度等。荷兰作为世界上 填海造陆成就最高的国家有着一套完善的海域综合管理体 系。它即是科学实施填海造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基础。 我国海域属国家所有,其核心管理是实行用海审批制度、 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等,已经建立了相 对规范、科学和严密的程序。借鉴国际海域综合管理经验, 还需要加强几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