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留园
中国历代名园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留园

中国历代名园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留园中国十大名园三、苏州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上津桥下塘,今留园路338号(原有9号),南临留园路,北至半边街,东邻市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西为绣花弄。
留园原是明嘉靖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
同治年间盛宣怀购得后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一直沿用至今。
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曾被清代学者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六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零一零年,留园作为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留园)扩展景区成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今日留园(一)留园园史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治别业于金阊门外二里许,益台园圃,后人称之谓“东园”。
此时园中杂莳花竹,有堂名“后乐”,环以周廊,“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 (俞樾《留园游记》)。
由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叠奇石为片云奇峰,堂后叠石屏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无断续痕迹,“如一幅山水横披画”,其中有亭一座,步自亭下,由径右转,有池盈二亩,清涟湛人。
堂皇侧有垅甚高,多古木,垅上有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层灵叠秀,高三丈余,俞樾称之为“妍巧甲于江南”。
相传朱勔所凿,乃北宋花石纲之遗物。
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今日东园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屡屡易主,一度废为踹布坊。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园内代表之作瑞云峰被亦移入江南织造成府行宫(今苏州第十中学) 。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 ,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
刘恕在“东园”故址改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 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时人称之为“刘园”。
苏州导游词留园介绍

苏州导游词留园介绍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园林景观。
其中,留园是苏州园林中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园林,下面为您介绍一下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市区的留园路上,建于明代,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退休的明宫正典史陈伯祥主持修建。
留园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主要分为东园和西园两个部分,通过曲水流觞的连廊相互连接。
进入留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宅院建筑——怡景园。
怡景园是留园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背倚园墙,面临着一方小湖泊。
它以其精致的建筑和园林布局而闻名,被誉为“园中之席”。
园内的建筑分布精巧,山石、水池、假山等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致。
进入宅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美的亭楼——怜香楼。
怜香楼建于明代,是留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楼名源自明代文学家刘基所作的《江南怀古》:“萧条行向江南,维扬次之,苏州最后…倚堤楼也,怜香楼者…”怜香楼建筑精美,构造精巧,是园内的一大亮点。
在留园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值得游客们一一欣赏。
其中,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是“千顷泽”。
泽中岛屿相似,景色壮阔,引人入胜。
岛上有许多精巧的亭台楼阁,让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的世界。
另一个著名景点是“绿楼”。
绿楼是一座以螺旋楼梯为特色的建筑,内部环形廊道与外围连廊相互交织,错落有致。
站在绿楼上,可以俯瞰整个留园的美景。
此外,留园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如纳凉堂、琴台和观鱼亭等等,每一个都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园林建筑,留园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古籍、字画和瓷器等。
这些文物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了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并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留园不仅是一座古老而又独特的园林,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园内常常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音乐会、书画展览等,吸引了广大游客。
总之,留园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无论是其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构造,还是其保存的文物和艺术品,都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特色风格和独特魅力。
苏州园林-留园设计

从闻木樨香轩再向北走,就遇到一条窄窄的沟涧, 水流从涧中缓缓进池子里。托起闻木樨香轩的那 座环抱水池的西脉假山,与中区正北面的假山主 脉被这道水涧分割开来。但两山之间有三座石板 桥凌空跨水而过,前后高低错落着,又把西脉与 主脉连接起来了。到了这儿我才觉得,原来这假 山真是座山呀,可不是只在向着水有人看的那面 做做样子,这座山里有它的峰谷流水,有它的小 桥通幽。这座山,因为沟壑有了纵深,因为架桥 有了虚实。雨天站在桥下偶尔能听到水声,真有 点“山深溯溪行”的幻觉。
又一村
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亭为 正方形,单檐歇山造,解放后新建。“又一村”三字盛 氏时即有,开始系指东面一片,即“花好月圆人寿轩”, “少风波处便为家”,“亦吾庐”这一范围,后开辟西 部,通常指西面一带。因广植梅林,并有绿杨、桃杏、 菜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故名。
Famous scenery of Lingering Garden.
光线变化、明暗对比的空间。 狭长见厅山之高耸,石林小 法多变,全园曲廊贯穿,依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 院的“院中有院”则突出了 势曲折,通幽渡壑,园内有
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 立峰之姿态万千,多而不乱, 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
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 每个小天井皆有主题;冠云 窗200余孔。“之”字曲廊、
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 峰庭院则以开敞的空间,彰 空廊的应用与小天井的结合
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 显冠云峰之空灵,前面五峰 非常巧妙。利用空廊、小天
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 仙馆庭院、石林小院的较为 井、漏窗、隔扇、洞门等形
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 封闭的空间,恰恰烘托了冠 成富有变化的画面,用框景、
留园历史
苏州园林的留园介绍

苏州园林的留园介绍
留园,坐落于苏州古城的东北角,北靠古城墙,东临沧浪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是我国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又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其建筑面积近七千平方米。
它由四大部洲和五大庭院组成。
园内的建筑疏密得当,前厅后厦,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各厅、堂、楼、馆、室的形式和布局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
留园的美在于它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出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把有限的空间不断地向外延伸、扩展。
留园以其空间布局巧妙合理而著称于世。
在它的几个主要景点中,处处都可欣赏到曲折幽深的空间。
园内所有建筑都有一个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的厅、堂、楼、馆、室;所有的厅堂都有一个或大或小、或宽或窄的庭院;所有的庭院都有一个或大或小、或曲且直的走廊。
在留园各处庭园中,无论是建筑上还是空间上都注意到了光线与光影。
留园还把园林分为若干景区,这些景区又是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
—— 1 —1 —。
苏州园林留园导游词

苏州园林留园导游词苏州园林留园,又名留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座著名园林。
它位于苏州市姑苏区金阊区留园路338号,紧邻着留园西门,背靠着留园望月楼。
留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一不可多得的佳作,它的园林设计极为巧妙,文化内涵丰富,是一座不可错过的景点。
留园园林设计十分独特,以山水为景,以花木为点缀,凸显出苏州园林的古朴与风韵。
园中建筑风格和布局也非常别致,通过极其纯熟的掌握山水和空间的特性,将各建筑、景点的高低分明分隔、分布平衡、错落有致,强化了整个园林景点的空间层次。
留园建筑群结构复杂,风格各异,设计精美,是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在留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建筑风格,如江南园林的建筑、清代官式建筑、赏月亭、借景亭、看山阁、双拱桥等,每一个建筑都有着千姿百态,形态与功能也各不相同,又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园林景观。
在苏州园林中,留园也因其数不尽的文化内涵而独领风骚。
留园的每一座建筑和景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红楼梦》中描述的场景、《唐婉》诗歌歌颂的景色以及多位文人名士的诗词,都体现了园林文化的精髓之处。
留园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借景”,它是苏州园林独特的景观手法之一。
借景亭就是留园中最有名最典型的借景建筑,它位于南北中轴线上,面向园外,观赏夜晚灯火辉煌的样子。
从借景亭的窗户向外看,不仅可以看到苏州城的范围,还可以远眺昆山、常熟等地的山水,邵伯塔、锦绣山、虎丘塔等景点也在远远地望着我们笑。
在留园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就是“姑苏景”。
姑苏景是指每年辰时之间,留园内会模拟江南夜景,灯光处处,城市、水乡宛如实景,人们像穿越在了现实与梦幻的交界处,回到了似曾相识的江南之夜.总体来说,苏州园林留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在苏州园林建筑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设计、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引人注目。
来到留园,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和品味园林美,还可以了解和体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其多元的魅力。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植物景观
留园的植物景观也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内种植了大量的古树名木、花卉和竹子 ,四季皆宜游览。春季的樱花和杜鹃,夏季 的荷花和睡莲,秋季的红叶和菊花,冬季的 松柏和腊梅,都为游客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 受。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园内的环境,也与 园内的建筑和山水相得益彰,营造出幽雅、 宁静的氛围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历史传说
关于留园的历史传说也是园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留园最初的主人是明代一位名叫 范成大的文人,他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苏州后,修建了这个园林作为隐居之所。在留园中, 范成大与许多文人雅士交流诗词歌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此外,关于留园还有 不少神秘的传说,如"牡丹仙子"、"留园夜宴"等,这些传说为留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旅游信息
留园是苏州园林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可以在这里欣 赏到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特色和造园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留 园还提供了导游讲解服务,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名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苏州留园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于一体的名园。通过了解其历史沿革、 园林布局、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欣赏这座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和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苏州留园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细节和特色。下面将进一步介绍 留园的植物景观和特色活动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建筑特色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包括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 清风池馆等。这些建筑物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建筑艺 术方面,留园的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建筑与 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此外,留园的云墙和建筑群将园林划分为中、东、北、 西四个不同的景区,这种划分方式突出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特色和造园艺术的高超技艺
关于苏州园林留园的作文

关于苏州园林留园的作文
《游苏州留园》
哎呀呀,要说苏州园林,那留园可得好好唠唠。
记得那次我去留园,刚一进去,我就被那景致吸引住了。
那亭台楼阁,那曲径通幽,真的是太有韵味了。
我就慢慢悠悠地在里面晃悠,想把每一处都瞧个仔细。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院。
院子里有几棵树,长得歪七扭八的,却特别有味道。
我就走过去,围着树转了好几圈,心里想着,这树咋就长得这么有个性呢。
然后我又看到旁边有个石桌子,上面居然还有一副没下完的棋,嘿,这是谁下到一半走了呀!就在我站在那寻思的时候,突然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了不远处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你瞅啥呢!”我一下子就乐了,感觉这个小院太有趣啦,充满了各种小惊喜。
我继续游园,这里的假山、池塘、回廊,每一处都让我着迷。
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每走一步都有不同的风景展现在眼前。
在留园里,时间都好像变慢了,我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份宁静和美好。
等到我逛完出来,我还忍不住回头看,真舍不得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呀。
苏州留园,就是这样一个能让人陶醉其中的好地方,让人去过一次就忘不了。
我以后肯定还会再来,再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苏州园林系列之留园

苏州园林系列之留园留园留园曾取名“寒碧山庄”和“刘园”,后谐刘字音并取意“长留天地间”,故名日“留园”。
园始建于明代,几易其主,屡废屡建,直至1953年政府拨款抢修,才使古园得以重放异彩。
全园分为四部分。
中部原是“寒碧山庄”,乃全国精华所在。
布局以山池为中心,环以山石楼阁,贯以长廊小桥,明洁清幽。
西部以大假山为主,粗犷雄浑,枫林满山。
北部一派自然山村风光,用竹篱分割的盆景国内集苏州盆景之名品,令人目不暇接。
东部以华丽宽敞的大型厅堂与轩廊、石蜂间列,组成空间变幻、各具特色的经典园林空间,尤其是围绕“冠云峰”而设的庭院,突出江南名石“冠云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留园入口以虚实变幻、收放自如、明暗交替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历来为园林界人士称道。
先是幽蔽的曲廊,进入“古木交柯”渐觉明朗,并与“华步小筑”空间相互渗透。
北面透过六个图案各异的漏窗,使曲廊与园中山池隔而不断,园内景色可窥一斑。
绕出“绿荫”则豁然开朗,山池亭榭尽现眼前,通过对比达到最佳境界。
留园假山处理手法多样。
中部假山山体大势布局具有主山平远、副山高峻之感。
主山东西延伸,山峦横向展开,产生平远意趣,隔水相望,成为远景山。
副山南北走向,沿爬山廊拾级而上,近观石峰高耸挺拔。
山中古木茂盛,浓荫蔽日,仿佛深山峻岭。
在主副山垂直交汇处,做水源出处,造涧峡状,石梁飞渡。
在布局上,主山横向,副山侧向,小蓬莱岛似山之余脉延至水中。
起到平衡作用,构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水意境。
西部假山由黄石堆砌,采用土石相间,小山用石,大山用土的作法。
在南北长、东西狭窄的地域内,山势北陡南缓,有黄石山涧自山顶向南婉蜒而至溪边,这条旱涧不仅增加了深远感,而且反衬出山下桃花溪的清幽。
整个山体迂回曲折,四角分设登山道,皆可拾级而上到“舒啸亭”,极富层次。
留园以赏石为胜,历史上既有园主生性爱石,聚奇石为十二峰之盛事,又有联姻以石陪嫁之佳话,故留园赏石亦为一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馆 北 面 室 内
馆 西 侧 夹 道
冠云楼
❖ 冠云,峰名,此楼为观
冠云峰而设,盛氏时楼曾 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 楼下名“仙苑停云”。建 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 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 楼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鱼 化石一方。Biblioteka 冠云台❖ 冠云,峰名,此台实
质系亭,为观峰而设,
冠
建筑呈正方形,单檐歇
云 台
从涵碧山房北望园景
闻木樨香轩
❖ 木樨,即岩桂。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 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
从闻木樨香轩中看园景
可亭
❖ 亭,《释名》:“停也,
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 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 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 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 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 为一花瓶倒扣(为 1953 年 整修时应急之作)。刘氏时 称“个中亭”,盛氏时称 “可亭”。解放后整修,亭 顶比昔时略尖一些。
苏州园林——留园
❖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 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 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 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历史:
而得名
济仙亭
❖ 此亭为廊亭,盛氏时此亭无名,后因亭北青。枫树 边有一石形如济颠,而俗称济仙亭 。
明瑟楼
❖ 水经注:“目对鱼鸟, 水木明瑟。”此处环境 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 之感,故借以为名。楼 为二层半间,卷棚单面 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 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 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 边一峰屹立,上镌“一 梯云”三字。楼梯面东 墙上,有董其昌书“饱 云”二字砖匾一块。此 楼刘氏时已有
曲溪楼
❖ 《尔雅》:“山渎无 所通者曰溪,又注川 曰溪。”曲溪,亦即 曲水,此处为借用。 建筑临水,二层,单 檐歇山造,楼只有前 半爿,下为过道,狭 长,进深仅 三米 左 右,南北长十余米。 其下刘氏曾名“攸宁 堂”,楼名曲溪,曲 溪之名沿用至今。
清风池馆
❖ 《诗经》:“吉甫 作颂,穆如清风。” 又宋苏东坡《赤壁 赋》中“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水榭 向西敞开,平临近 水,环境舒适,借 以为名。建筑为水 轩形式,单檐歇山 造。刘氏时称垂杨 池馆,盛氏时改名 为清风池馆,昔署 匾曰“清风起兮池 馆凉”。
❖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留园内建 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 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 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 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 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 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 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 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 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 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 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 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 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 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 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 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 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 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
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 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
风池馆等。
❖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
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 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
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 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 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 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 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 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 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 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 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 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 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揖峰轩
又一村
❖ 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亭为正方形,单檐 歇山造,解放后新建。“又一村” 三字盛氏时即有,开始系指东面一 片,即“花好月圆人寿轩”,“少 风波处便为家”,“亦吾庐”这一 范围,后开辟西部,通常指西面一 带。因广植梅林,并有绿杨、桃杏、 菜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故名。
林泉耆硕之馆
❖ 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 和名流的游憩之所。
❖ “林泉耆硕之馆”也是东区的主要建筑,陈设之考究,不亚于五峰仙馆。所特别 之处在于双厅设计,又称鸳鸯厅。南北各一厅,以中堂的屏风相分割,同在一个 屋檐下,但设计风格却迥然不同。北厅的梁架扁方而精雕细凿,南厅的却圆厚而 简朴,其他装潢、陈设摆件等许多地方,都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原来北厅 是男主人会客之地,南厅则用于女主人。这是将不同角色的做人标准,渗透到生 活的各个细节中了。
留园三绝
❖ 冠云峰 ❖ 楠木殿 ❖ 雨过天晴图
❖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 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 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 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 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 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 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 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 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苏杭应奉 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 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 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只要民家 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 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 治罪。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 围墙甚至房子,当时朱缅从民间搜到的花石 太多,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 方腊起义军的一个口号就是杀“朱缅”,与 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石 生为首的,农民起义。 不久,北宋政权由 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于为金所灭,徽宗 自己也做了俘虏。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 花石纲的遗物。
远翠阁
❖ 方干诗:“前山含 远翠,罗列在窗 中。”诗与景符, 借以为名。其下即 自在处,刘氏时曾 名“空翠”,后改 名含青楼,盛氏时 名“远翠阁”。阁 实质为楼,其上三 面都置有明瓦和合 窗,二层,单檐歇 山造。
五峰仙馆
❖ 此馆为园内最大的厅堂,五开间,九 架屋,硬山造。由于梁柱均为楠木, 故又称楠木厅。此处旧为徐氏“后乐 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盛 氏时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属吴大 澄书 其额,更名“五峰仙馆”
❖ 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 “雨过天晴图”。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 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 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 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 厚度也仅有15毫米,真奇怪这么大尺寸的一块大理石是如何完好无损从 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真是一个谜。
❖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 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 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 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 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 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 《史记》:“海 中有三神山,名 曰蓬莱、方丈、 瀛洲,仙人居 之。”此处在水 池当中,故借以 为名。二面曲桥 相连,上面架以 亭式紫藤棚架。 此处有黄石,刻 有“小蓬莱”三 字,系解放后新 题。盛氏时园中 亦有小蓬莱者, 据考证系指今西 部土山。
小蓬莱
濠濮亭
❖ 《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 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濠,即濠上,濮, 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 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 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盛氏时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留园的主要景点
绿荫
❖ 明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建 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 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 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 筑”
绿荫轩,取明代高启葵花诗句:“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 因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处在这古树的绿荫之下,借此
❖ 拙政园以大著称,留园相反,恰以小而闻名,面积既然小, 风格当然与拙政园的大气、深邃不可比拟。但是,留园的特 长就在于它更注重对空间的利用。走在留园中,你会发现, 它的景致总是堆叠的那么巧妙。造园者很好的运用了大小、 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手法,将景物搞成多层空间,层 层错落,相互借用,以小见大。
明瑟楼里正在演出苏词弹词
苏州评弹曲调优秀、说表细 腻,在海外演出有“中国最 美的声音”之美誉
恰杭
❖ 明瑟楼下方室称“恰杭”,杭:《唐韵》与航同, 《说文》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 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 故名恰杭。此名盛氏时已有。
从恰杭内向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