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0课,主要讲述了蒙古族从兴起、发展到最后建立元朝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治和灭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治和灭亡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成吉思汗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和统治。

2.教学难点:蒙古族兴起的原因、成吉思汗的统一策略、元朝的灭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蒙古族的生活场景、成吉思汗的统一历程等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和统治等基本史实,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蒙古族兴起的原因、成吉思汗的统一策略、元朝的灭亡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蒙古族在13世纪兴起并建立元朝的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蒙古族的历史背景、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元朝的建立。

本课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多民族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蒙古族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成吉思汗的主要事迹和其对中国的影响;•理解元朝的建立和贡院制度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课文,引导学生对关键词汇、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个人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成吉思汗的兴起与蒙古族的发展;•元朝的建立及其重要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探究理解能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向学生介绍草原上奔驰的蒙古骑兵和壮丽的元帝国建筑,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与元朝的历史背景。

2.呈现主题•给学生出示本课的标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猜测课文的内容,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针对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关键词汇和历史事件。

4.解读课文•通过师生互动,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蒙古族、成吉思汗、元朝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重要性。

5.重点内容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围绕成吉思汗的崛起展开深入讨论,包括他的背景、经历、领导能力和军事策略等方面。

让学生理解成吉思汗的成功与元朝的建立之间的关系。

6.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为小组或个人,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图书或上网等方式,展开研究,进一步了解成吉思汗的事迹和元朝的贡院制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蒙古族在13世纪时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以及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蒙古族兴起的历史背景分析,也有对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历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概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蒙古族兴起和元朝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兴起的历史背景,理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重要事迹,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统一大业及元朝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蒙古族兴起的历史背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统一大业,元朝的建立过程。

2.教学难点: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重要事迹,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蒙古族歌曲、展示蒙古族舞蹈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蒙古族兴起的历史背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统一大业,元朝的建立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重要事迹,分析他们的贡献,引导学生认识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阐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事迹,以及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蒙古族在13世纪至14世纪的兴起,以及元朝的建立和发展。

教材内容包括: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建立,忽必烈的即位,元朝的统治和衰落。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蒙古族和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讲解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贡献和影响有一定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学生可能对元朝的统治和衰落有一定的疑问,需要通过讲解和讨论来解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贡献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与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蒙古族和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建立,忽必烈的即位,元朝的统治和衰落。

2.教学难点:蒙古族兴起的原因和过程,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贡献和影响,元朝的统治和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蒙古族和元朝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详细讲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建立、忽必烈的即位、元朝的统治和衰落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蒙古族和元朝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精选4篇)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篇1【学习目标】1.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及建立蒙古政权的时间,知道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史实2.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3.理解忽必烈推行汉制的原因及影响【学习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学习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________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2.________于1206年完成了__________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___________。

3. 年西夏灭亡。

4.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年,蒙古灭金。

5.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__________的局面形成。

6.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施行“ ”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7.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________。

8.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_________,南宋灭亡。

南宋大臣陆秀夫、________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9. 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著名诗句。

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练习巩固1.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最终改变这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A.铁木真B.忽必烈C.阿保机D.阿骨打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开始形成于( )A.西夏灭亡后B.金灭亡后C.契丹灭亡后D.匈奴灭亡后4.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B.忽必烈C.阿骨打D.阿保机5.下列不属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是( )A.广开言路B.整顿吏治C.注重农桑D.改用汉姓6.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教学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忽必烈建元及其实施的措施。
【教学难点】元朝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导入新课
从公元10世纪到公元13世纪,我国历史处在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的分裂时期。12世纪,蒙古族兴起;13世纪初,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在完成中国大一统的进程中,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两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时代的蒙古社会特征
北方、游牧民族
2、蒙古各部落的统一
出现奴隶和奴隶主,各部落贵族经常进行战争。蒙古各部四分五裂。
3、蒙古汗国的扩张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不久东征西讨建立庞大的蒙古帝国。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1、元朝建立背景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和陈凤台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正义之举及被俘后不畏威胁、坚贞不屈、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元朝的统一和一些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感受乡土文化,培养爱乡情怀
思考问题:在文天祥和陈凤台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坚贞不屈,精忠报国、爱国爱家。
阅读教材,了解蒙古的历史和蒙古国建立的过程
阅读教材,了解元朝建立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内容,是该册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四节。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元朝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乃至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的兴起,识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评价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天祥抗元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元朝统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肯定元朝的历史地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和对元朝统一意义的认识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本课内容目标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我们学校的初一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个性不够突出,自我表现欲不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学法指导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设计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设计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蒙古族兴起的概况,包括其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

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实,理解其对蒙古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道元朝建立的过程和忽必烈的统治措施,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观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让学生体会到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2、教学难点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蒙古族特色的音乐或展示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生活场景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蒙古族了解多少?”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蒙古族的兴起介绍蒙古族的生活区域,主要在蒙古高原。

讲述蒙古族的经济发展,以游牧为主,也逐渐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分析蒙古族兴起前的社会状况,各部之间相互争斗,人民渴望统一。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讲述成吉思汗的成长经历和他的卓越才能。

重点讲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步实现统一。

分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意义,如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等。

3、蒙古的扩张展示蒙古军队对外扩张的地图,介绍其征服的地区。

分析蒙古扩张的影响,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破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

4、元朝的建立讲述忽必烈继承汗位后的一系列举措,为建立元朝奠定基础。

详细介绍元朝建立的时间、都城等基本情况。

5、元朝的统一讲述元朝统一的过程,先后灭掉南宋等政权。

组织学生讨论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 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朝上承“辽宋夏金并立,”下启“明清多民族国家的强盛” ,成为继秦、西晋、隋以后我国封建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的时期。

本节课包括“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完整的呈现了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全过程。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较浓,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但是学生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缺乏对必要历史知识的积累,全面、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说教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设疑、讨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选择这些教法的依据是:①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②能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四、说学法1. 识图法。

2. 学生在学习时,借助地图,了解蒙古灭西夏、金,元统一全国的过程完整的了解,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全过程。

3. 2.史料分析法。

4. 通过分析、朗读相关的史料,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来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五、说教学目标依据“知道蒙古族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西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统一的原因” 的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统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元朝完成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自己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帝国在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成吉思汗、忽必烈和文天祥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闪烁着优秀的人物品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说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难点客观、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六、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敕勒川》,同时出示诗歌《敕勒川》歌词。

提问:“这是描写那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他们是如何崛起?元朝时如何建立?又是怎样实现全国统一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设计思路:通过诗歌、视频导入新课,以直观的方式再现历史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预习提纲(时间:5-7 分钟)1、12 世纪时蒙古草原是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被谁改变的?他建立了什么政权?通过哪些措施使蒙古强大起来?2、蒙古灭西夏、金的时间。

3、元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定都时间?4、南宋灭亡时间?抗元名将是谁?写下的千古名句是?5、元统一的意义?(设计思路:学生可通过预习提示内容先进行自主学习,后通过同桌互助进行合作完成此课预习,针对此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把基础提问的机会留给班级后进生来回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率,而且还同步提高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情景化”教学“三大块”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二、蒙古灭西夏与金三、元朝的建立和统一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框体:(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创设情景:出示相关材料。

蒙古史书记载的12 世纪情况:“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问题1:材料反映了12 世纪蒙古草原是什么样的局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从中汲取信息的能力问题2: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一个蒙古居民,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设计意图:换位思考,激发兴趣。

问题3:是谁顺应了历史潮流,统一了蒙古?多媒体出示:毛泽东《沁园春·雪》提问:“‘一代天骄'到底是什么人物?” 出示成吉思汗头像图设计思路:通过学生熟悉的毛泽东《沁园春·雪》引出“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史实,最后让学生归纳其主要历史功绩,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讲练结合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 ,结束蒙古草原长期混战局面的人是?()A、忽必烈B、成吉思汗C、文天祥D、皇太极设计思路:设计此问题,目的是针对第一个子目录的重点知识,让学生强化记忆。

1.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过程铁木真经历了部落纷争的磨难,认识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 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 成吉思汗统治措施(参考教材48 页“相关史事”)(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2)(2)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3)(3)建立司法机构4)(4)创制蒙古文字设计思路:通过蒙古崛起的历史史实,让学生理解:只有改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发展、崛起,进而从心里认可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没有停下征伐的脚步。

1. 题目预设:结合当时的疆域图,谈谈蒙古军队是怎样一步步吞并了周边的政权,建立了元朝,又是怎样灭了南宋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 出示元朝统一全国形势图设计思路:此处元朝统一过程学生易混淆,为帮助学生记忆,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课件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从而理清基本线索,增强直观性。

直观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提高课堂效率。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 元朝的建立出示忽必烈像。

请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忽必烈。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说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 、“行仁政”、“不弑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提问:“蒙古改国号?时间?建立者?都城?”设计意图:以简单的问题形式,重点提问后进生。

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问题思考: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参看教材49 页“问题思考”)忽必烈推行的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和文化,有利于中原地区人民群众接受蒙古族的统治,对以后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后,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特别是行省制度的推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设计思路:通过问题的设定,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元世祖的措施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对稳定中原及统一全国所起到的作用。

3. 元朝统一全国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

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1279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出示陆秀夫、文天祥像)在元灭南宋的时候,涌现出一批著名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天祥。

让同学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兵败被俘,写下《过零丁洋》,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说文天祥严词拒绝,从容就义。

设计思路: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了解文天祥抗元的史实以及他的崇高品质。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你思考:从这首诗中,能看到文天祥什么样的精神?你认为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朝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文天祥面对元军的进攻,组织南宋军民进行抵抗保卫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正义之举;兵败被俘后,囚禁大都,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这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名言的真实写照,这种崇高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设计思路:让全班同学齐读,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面对强敌无所畏惧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初步学会客观、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提高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意义: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秦、西晋、隋朝、元朝。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能力。

探究材料重点突破“我眼中的忽必烈” 设计思路:忽必烈是本课的一个重要人物,通过学生课前收集的历史资料,又对新教材加以理解、分析,丰富学生对忽必烈的认识,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和忽必烈的历史功绩。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突破本课重点。

小结:先让学生反思通过:自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在学生总结回顾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课小结。

我们记住四个年代:1206 年、1271年、1276 年、1279 年;三个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两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七、板书设计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 蒙古族2.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3. 成吉思汗的统治措施二、蒙古灭西夏与金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元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地点2、元统一的时间、意义八、作业设计课后活动(教材50 页)1、这一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怎么改变的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经过多年的征战,实现了蒙古的统一2、讲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3、课后作业1.(2016?四川内江)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A.赵匡胤和铁木真B.赵匡胤和忽必烈C.赵构和铁木真D.赵构和忽必烈2.下列政权被蒙古族所灭的有()①辽②西夏③南宋④北宋⑤金A.①②③⑤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3. “蓝蓝的天空,清淌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

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是()A. 铁木真B.忽必烈C.元昊D.完颜阿骨打设计思路:针对七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