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危害

合集下载

糖化血红蛋白过高原因

糖化血红蛋白过高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糖化血红蛋白过高原因导语:许多中老年朋友在身体体检的过程中会被告知糖化血红蛋白偏高而许多人又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就往往忽视了此病的存在,其实血糖都偏许多中老年朋友在身体体检的过程中会被告知糖化血红蛋白偏高而许多人又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就往往忽视了此病的存在,其实血糖都偏高是代表着身体内一些疾病的发生了接下来这个文章是为大家来介绍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原理:糖化导致血红蛋白分子表面阳离子丢失。

在弱的阳离子交换剂中,例如Biorex70,伴有增加的离子浓度和(或)pH下降,糖化血红蛋白在非糖化血红蛋白前先洗脱。

这现象产生了糖化血红蛋白最初的术语“快速血红蛋白”。

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可用于小型、微型或大型柱层析方法或部分或全自动的PHLC/FPLC方法。

因为,其他翻译后修饰血红蛋白,例如醛亚胺型、甲酰化、乙酰化、乙醛加合物、降解物、老化人工物品和异常血红蛋白电荷交换也不同于正常的HbA0,所以已经列出了许多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干扰因素。

使用常规HPLC的方法。

分离糖化血红蛋白亚组分是能达到满足需求的临床精密度。

然而,已知HbA1c的峰不是均一的而是包含一重要的非糖化血红蛋白部分。

少数糖化血红蛋白也整合到HbA0主峰中。

通过使用特殊的柱原料(poly-CATA)和30~40 min分离时间可以改善分离效果。

这些方法可以作为参考步骤但不适合常规使用。

所有的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对pH和温度的变化敏感,因此要控制pH和温度。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在常生活当中还是建议大家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的进行检查每天但糖摄入量要控制好不要吃过多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糖化血红蛋白的5个分级参考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的5个分级参考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的5个分级参考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人体内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尿病控制的主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患者过去十二周内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是临床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

我国将糖化血红蛋白分为5个等级:正常值4%~6%,平均分为五级。

一级:正常范围值(HbA1c4%~5.5%),说明患者血糖控制非常好,无需更换治疗方案。

二级(HbA1c5.6%~6.4%)属于血糖控制较好的范围,继续目前的方案治疗即可。

三级(HbA1c6.5%~7.5%)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大降糖力度,注意监测血糖。

四级(HbA1c7.6%~8.5%)患者血糖控制较差,易诱发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有生命危险。

五级(HbA1c≥8.6%)患者血糖控制极差,应及时就医,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瞬间的血糖变化,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对机体的影响。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用药,以保持血糖的稳定。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只能作为糖尿病控制状况的指标之一。

对于疑似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明确诊断。

同时,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进行自我管理,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分级标准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自我管理,以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种血液测试指标,用于反映人体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它是由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浓度可以反映出人体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的相关内容。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的测定范围通常为4%-6%。

这个范围是根据大量人群的研究得出的,包括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

在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在4%-6%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这意味着人体的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量在正常范围内。

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的血糖控制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在6.5%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

而在5.7%-6.4%之间的人群则被定义为糖尿病前期,也就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这些标准值的设定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干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除了糖尿病外,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也在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肾脏疾病、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中,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医生在解读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规律作息等方式来维持血糖的稳定,从而保持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在正常范围内。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来评估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是一个重要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效预防和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对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有更深入的了解提供帮助。

糖尿病诊断中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意义

糖尿病诊断中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意义

糖尿病诊断中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意义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意义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低下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症。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人体多种器官的损害,功能衰竭。

单纯检测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治是重要的,可评价治疗效果,调节饮食等,以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但无法评价一段时期内平均血糖控制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它是由血液中的葡萄糖附着在血红蛋白上形成的,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不受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和食物的影响,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是临床了解患者近期的血糖浓度的变化以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与发展情况的依据,为评估血糖浓度的控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其意义如下。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应小于6.7%,若大于12%时,则说明病人持续性高血糖,应警惕酮症酸中毒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原因不明的昏迷病人或输注葡萄糖的抢救者,若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能是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孕妇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预防巨大胎儿、畸形胎儿、死胎的发生。

若患者血糖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应考虑检测血糖不全面(如只测了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血糖仪检测数据不够准确)。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加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若晶体被糖化可引起白内障。

糖化血红蛋白增高还可引起血脂和血黏度的增高。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能用于检测糖尿病或判断天-天间的葡萄糖控制,也不能取代每天家庭检测尿糖或血糖。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与红细胞的寿命有关,在有溶血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寿命缩短时,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减少,此时其测定值必须与以前测定值做比较,而不是与参考值比较。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医患对话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医患对话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医患对话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3年第12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此前2~3个月患者血糖控制总体水平的金指标。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医患对话患者:医生开的化验单里除了有血糖以外,往往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这个项目,请问,“糖化血红蛋白”代表什么含义?医生: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可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结合,两者结合的产物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英文缩写叫HbA1c)。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呈正相关,血糖浓度越高,被糖化的血红蛋白也就越多,临床用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来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其正常值为4%~6%。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人体有何影响?医生: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对人体造成诸多危害。

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会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使眼球晶体被糖化而导致白内障;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等等。

患者:为什么说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医生:与随机血糖相比,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值不受一时偶然因素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也无关系,因而稳定性更好。

由于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过程是不可逆的,一直持续到红细胞死亡为止,而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客观反映此前2~3个月内的总体血糖水平。

如果说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那么,糖化血红蛋白则是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患者:监测血糖光查查空腹及餐后血糖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查糖化血红蛋白呢?它对糖尿病患者有什么意义?医生:糖化血红蛋白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独特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是检测血糖所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些作用包括:1.客观反映血糖控制总体状况。

我们知道,血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经常波动的,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都只能反映采血当时的血糖水平。

而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可以客观反映被检测者过去一段时期内(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尽早加用胰岛素.docx

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尽早加用胰岛素.docx

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尽早加用胰岛素在最近公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里,特别指出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并建议医生们在治疗肥胖患者时,如果这些患者接受多种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仍超过6.5%,应考虑尽早加用基础胰岛素。

对于非肥胖患者,在饮食、运动和控制体重等措施加上单药或多药治疗3个月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高于6.5%,也建议开始胰岛素治疗。

对于用口服药物治疗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7%的患者,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应尽早开始基础胰岛素治疗,也可以使用二联或三联药物,但是从疗效看,启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最有效的。

但是,临床实践中,仍有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未能及时给予基础胰岛素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为何如此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呢?我们先来解读一下——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部分血红蛋白(即血色素)的结合物。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90~120天。

在这120天里,部分血红蛋白不断地与葡萄糖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且不受血糖浓度、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影响。

并且这部分血红蛋白一旦与糖结合,就不再分离,只有当红细胞破坏才能消失。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真实地反映检测前90~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过去二十年间,糖化血红蛋白不但被视为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还与慢性微血管病变甚至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相关。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到目前仍是临床医师评估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国国家糖尿病协会明确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世界上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不少于30种,但由于参照物仍是从人红细胞中提取的糖化血红蛋白混合物,所以其表述仍是被糖基化的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

正常糖化血红蛋白为4%~6%。

糖化血红蛋白高有什么危害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含量过高会影响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并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变。

血糖血检,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血检,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血检,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一、血糖血检1.空腹血糖检查空腹血糖检查是指在未进食或进食后8小时以上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血糖水平的检查。

正常成人空腹血糖水平在3.9-6.1mmol/L之间,若空腹血糖值持续高于7.0mmol/L,说明患者已经发生了糖尿病。

2.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指在血红蛋白A中N端和β链上赖氨酸残基和葡萄糖发生非酶催化的缩合反应生成的糖基化产物。

糖化血红蛋白具有末梢血糖水平的累积性反映,能够反映出过去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用于评价糖尿病、糖代谢紊乱情况的稳定性。

正常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为4.0%-6.0%。

二、治疗方法1. 饮食调节饮食调节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基本措施之一,包括调节总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饮水等。

通过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提高机体内胰岛素敏感性等,达到降低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糖代谢等效果。

2. 运动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有助于促进人体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增强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同时还能减轻体重、调节脂肪代谢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等。

3. 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调整血糖代谢平衡,以达到控制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常见的糖尿病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胡萝卜素、胰岛素等。

4. 胰岛素治疗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受损,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血糖时,需要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胰岛素治疗是通过注射胰岛素补充机体内胰岛素的缺乏,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三、注意事项1.饮食控制要合理搭配,避免摄入过多的糖类食物,选用底热量、高膳食纤维、低脂肪的饮食。

2.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

3.长期使用糖尿病药物需要间断性检查胃肠道、肝肾功能等,避免药物的肝肾毒性。

4.不应将糖尿病药物定量随意自行调整,不应中止治疗,应按医嘱规律服用。

5.不应忽视糖尿病的并发症,定期检查、随诊或治疗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液葡萄糖通过非酶作用,经细胞膜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链颉氨酸结合形成的产物,其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

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天)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血浆葡萄糖浓度大小波动而变化,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这可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通常所说的HbAlc为Hb的色谱分离中的一个成分,并非为一个特指物质,只有与葡萄糖相结合的Hb才被称为Glyco-sylatedHemoglobin(GHb),而现在临床上把HbAlc和GHb常视为同义词。

中文名糖化血红蛋白本质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反应类型不可逆反应英文代号HbA1c领域生物学反应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目录•1基本简介•2研究历史•3基本内容•4区别血糖•5检测方法•6操作过程•7监测意义•8控制标准•9结果解释•10注意事项•11临床意义•12标准检测1基本简介编辑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

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

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2研究历史编辑糖化血红蛋白于1958年被使用色谱法首次从其它类型的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来,并于1968年被分类为一种糖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危害
一、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危害二、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三、糖化血红蛋白的五大误区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危害1、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

大于9%表示血糖控制很差,这种情况说明,近期一段时间内你的血糖控制不是很理想。

2、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若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

3、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对老人家来说是很危险的。

建议糖尿病专科,积极的调理好血糖,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1、体内每天红细胞的衰亡以及新的红细胞的生成,保持着血红蛋白的平衡。

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增多。

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正常值是120~160g/L,成年女性的正常值是110~150g/L,新生儿的正常值是170~200g/L,儿童的正常值是110~160g/L。

2、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

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