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
名老中医罗铨教授诊治高血压病验案五则

名老中医罗铨教授诊治高血压病验案五则【高血压验案病例1】:刀某,女,40岁,于2003年10月12日初诊keai。
高血压病史3年,平素自服复降片1片/次,1次/日,复方丹参片4片/次,3次/日,血压控制不理想,波动大keai。
就诊诉头昏头痛,双目胀,视物昏花,口干,烦躁易怒,眠可,大便干,小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BP150/80mmHg,HR84次/分,律齐,综合脉症keai。
【中医辨证】属肝火炽盛【治法】【黄芩钩藤汤】加减【处方】:黄芩15g,钩藤(另包后下)30g,槐花15g,菊花10g,生地15g,茺蔚子15g,草决明(冲)15g,稀莶草30g,夏枯草15g,丹参15g,炒枣仁(冲)20g,天麻15g,生甘草10g服用5剂,复诊诉头昏头痛,目胀眼花症状减,仍感口干苦,时有烦躁,效不更方,上方续进5剂,病情平稳,诸症缓解keai,BP130/75mmHg,HR72次/分。
【高血压验案病例2】:冒某,男,55岁,于2003年10月24日初诊。
高血压病史1年,平素自服北京0号,1片/次,1次/日,倍他乐克12.5mg/次,2次/日,雅施达4gmg/次,1次/日,血压尚平稳,近半月因劳累感胸闷心悸,乏力,手足冷,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普遍T波改变。
BP150/90mmHg,HR68次/分,双下肢无水肿,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沉结。
【中医辨证】属气阴亏虚挟痰湿keai【中医治法】方用【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冲)10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5g,竹茹10g,丹参15g,石菖蒲5g,炒枣仁(冲)20g,全瓜蒌15g,薤白15g,生甘草10g keai 服用3剂后心悸减,BP130/80mmHg,HR70次/分,律不齐,偶发早搏,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沉细,效不更方,上方续进10余剂,症状尽除,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keai。
中医医案——高血压(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血滋肝熄风法治愈眩晕病案:严某,男,51岁。
初诊:1974年7月5日。
主诉及病史:头晕眼花,时发时止,已有数年;继之耳鸣,经常失眠。
经某医院检查,血压为186/120mmHg,诊断为高血压。
诊查:诊其脉弦细而有力,重按却微;察其舌质红,苔干而少津。
头晕严重时,常伴恶心欲呕,阵阵心烦,口干苦,小便短,色深黄,大便干结。
性情急躁,容易激动,不能克制,长期失眠,时有心悸。
辨证:此为血不养肝,肝阳亢盛所致。
治法:益血滋肝,实为当务之急,知柏地黄丸加减主之。
处方:盐知母18g 炒黄柏6g 细生地24g 牡丹皮12g 泽泻12g 茯苓12g 草决明18g 杭菊花9g 炒赤芍18g 丹参12g 山茱萸9g 3剂二诊:7月8日。
心烦、性急、恶心、心悸诸症均愈,小便色转清,大便亦通畅,血压略降为170/110mmHg。
阳亢之势已得控制,但头晕、失眠如故,且阵阵恍惚无主,不能自持,身若飘空。
脉虽仍细弦,但已不似3天前有力。
此属血犹未充,肝经虚风内1动之候。
用真珠母丸加味,以益阴血、平虚风。
处方:珍珠母24g 当归9g 干地黄18g 白人参9g 酸枣仁15g 柏子仁12g 水牛角12g 茯神12g 沉香6g 生龙齿18g 豨莶草30g 3剂三诊:7月12日。
头晕痊愈,失眠大有好转,已能入睡5个小时以上,恍惚飘空感亦消失。
血压140/90mmHg。
再用真珠母丸原方以养血滋肝,巩固疗效。
处方:珍珠母22g 当归身45g 干地黄45g 白人参30g 酸枣仁30g 柏子仁30g 水牛角30g 茯神15g 沉香15g 生龙齿15g 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
每服30丸,金银花、薄荷煎汤送下,午后及临卧时各服1次。
按语肝之阳气,全赖阴血涵养。
如阴血虚少,不能涵养肝中阳气,肝阳因而亢盛,不断上逆,上干清阳,则为头晕、眼花、耳鸣;冲逆犯胃,则为恶心欲吐;阴虚不足以济阳,则舌红苔干,心烦而悸;阳亢反以劫阴,则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中老年朋友患高血压者越来越多,其来势凶猛,谈压色变。
以往称高血压为“富贵病”,就是说有钱人吃得好,大酒大肉,甘露肥腻,久之血管硬化,血管压力增高而致病。
现代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对饮食养生大都不懂,自然是得此病者有增无减,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中医辨证后认为,高血压可以分为四型:即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阴阳俱虚型。
中老年朋友一般情况下肝肾阴虚和肝阳上亢者居多,痰湿阻络和阴阳俱虚的少一点;另外还有家族性遗传的,所占比例也不怎么大。
我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研究多年,确有一些心得体会。
斯举病例几则,以嗜读者。
一肝阳上亢型王某,男,49岁,沽源县人,干部,于2009年4月8日来诊。
自述因为近来工作繁忙,再加上和领导有些分歧,心情抑郁,无处发泄。
感觉眩晕头痛,头胀头重,面色比平时红而热,并且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舌红苔黄。
我给他诊脉后得知其脉弦数有力,测量血压105/160mmhg,证属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治疗以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为是。
处方如下:天麻20g、钩藤20g、石决明30g、赤芍15g、龙胆草30g、山栀子12g、黄芩20g、川牛膝20g杜仲10g、益母草10g、桑寄生20g、夜交藤15g、朱茯神15g、白芍20g、甘草6g。
上方加减服药60付后,症状基本消失。
继把上方研磨成细末后装胶囊口服三个月,一切正常,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二痰湿阻络型肖某,男,62岁,农民,2008年12月28日来诊。
患者头痛头晕,头脑混沌不清,胸闷气短,心慌而乏力,饮食减少,形体虚胖,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20/190mmhg,诊断为痰湿阻络型高血压。
治则是祛湿化痰,醒脑开窍。
方用:半夏20g、白术20g、天麻20g、丝瓜络15g、木通10g、泽泻15g、佩兰10g、藿香8g、川牛膝30g、甘草10g。
上方加减服药30付后症状缓解,血压稳定。
把上方做成散剂调理善后。
三肝肾阴虚型毛某,女,51岁,某厂工人,于2010年4月13日来诊。
高血压中医案例

高血压中医案例
患者情况:
性别:男性
年龄:55岁
主诉:长期发现血压高,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已有10年,使用西药控制,但一直不稳
定
中医诊断:
肝阳上亢,肝火上扰,肾阴不足
治疗方案: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主要药物组成:
龙胆草、栀子、柴胡、生山楂、山荷叶、地龙、甘草、黄芩等
治疗原则:
清热泻火,平肝降压,补益肾阴
处方解析:
1. 龙胆草、栀子、柴胡等为清热泻火药物,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清理肝胆火热。
2. 地龙具有补肾阴的功效,可改善肾虚情况,减轻高血压的症状。
3. 甘草具有调和药方各种成分的作用,可加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治疗过程:
患者服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剂后,每天2次,每次服用30毫升。
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后,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改善。
后继续定期复诊,并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变,保持良好的血压控制。
总结: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整体调理,通过清热泻火、平肝降压、补益肾阴等方面对症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稳定,并减轻症状。
但需结合个体情况,因此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会有不同。
重要的是坚持按时服药,并配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长期稳定控制血压的效果。
请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医案——高血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眩晕病史:罗某三年前因外感出现头晕,身冷畏寒,心悸,失眠少寐,便溏,脘胀,乏力,时胸闷不适,气短,自汗出。
曾先后在数家医院治疗,效果不显,所服汤药不外解表、散寒、温阳等,包括麻黄附子细辛汤,自述服用上述之药后,全身无力,感觉不适,血压不稳,经常波动在160/95mmHg左右,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
初诊:头晕,身冷畏寒,尤其是怕冷,感觉上半身畏寒尤甚,集中在双上肢的外侧,心悸,少寐,便溏,脘胀,乏力,时胸闷不适,气短,口干苦,自汗出,舌质暗,苔薄,脉象弦细。
西医检查:血压165/90mmHg,心电,胸片,心脏彩超,血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Ⅱ级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审机:脾虚湿蕴,中焦不振,肝气不舒。
治法:健脾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15克半夏15克党参30克甘草5克干姜10克桂枝15克牡蛎20克天花粉15克枳实15克龙骨20克生姜3片大枣5枚二诊:头晕好转,心悸减轻,仍感觉脘胀,上身怕冷,便溏,乏力,时值冬天,如果屋里温度低于20度,就感觉身冷甚,汗出不多,心悸,失眠,辨证为卫阳不足,心阳不振,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3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党参30克枳壳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茯苓30克三诊:症状好转,继服三十余剂病情完全好转,血压稳定,脘胀不适消失。
按语该患者为公职人员,出差到新疆后外感引起此病,主要是感觉上半身怕冷,汗出不甚,头晕,心悸加重,原有高血压病亦加重,来我处就诊前,已经过数位医生诊治,效果不显,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为脾虚肝郁证兼以外感,乏力、便溏、胸闷气短为脾虚所致,脘胀为肝气郁结,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子盗母气,故见心悸、失眠少寐,中阳不振则见上半身怕冷,湿气重则遇风尤甚,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怕冷,卫气源于下焦,充养于中焦,布散于上焦,现在中焦阳气受损,生化无源故见寒象,方选伤寒论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脘胀减,肝气舒则用桂枝加龙骨牡汤温中阳,兼以安神定志,数剂而解。
中医治愈高血压、血栓医案一则(内附完整舌象脉象及症候群)

中医治愈高血压、血栓医案一则(内附完整舌象脉象及症候
群)
男,59,血压高95/130(在吃两种高血压药),血脂高(吃通血管降血脂的血压降了),有时胸闷像压了在堵了在(西医检测心脏堵塞甚,要求手术,医生给病人多次做思想工作,由于病人一个人无人照应加之自身工资微薄经熟人介绍到我处治疗),膝盖疼,只能睡3~4小时,口不苦,头汗多,身上还好,大便成型粘马桶要洗,吹空调了拉肚子,夜晚小便多最少2~3次,小便量大脉:洪大有力,右尺中取微弱沉弱甚,左寸中取微弱沉无左关中取有沉少力,左尺弱甚沉无治用燥痰祛湿理气通络扶阳法,自治特效活络通栓大蜜丸,一个月量
治疗结果:
治后心得:高血压多是痰湿淤血将血管堵塞产生的局部高压,西医终身服用降压药强行压制的方法实属不对。
万病要从源头治起,阳气不弱,阴邪即不生。
【郭士魁】治疗高血压医案

【郭士魁】治疗高血压医案展开全文刘某,女,78岁。
血压偏高4~5年,160~180/70~90毫米汞柱,现服用降压药治疗。
初诊(1979年7月17日):血压160/70毫米汞柱。
自觉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腰酸腿软,口干目涩,视力模糊。
舌诊:舌胖暗红,少苔。
脉诊:脉沉细弦。
【辨证】:肝肾阴虚,兼血瘀。
【立法】:育阴清热,活血补肾。
【方用】:菊花10克、川芎15克、葛根15克、枸杞子12克、白薇15克、女贞子12克、丹参20克、茺蔚子20克、牛膝15克、杜仲15克、泽泻12克、珍珠母30克。
二诊(1979年7月31日):服药后头晕有减轻,口干目涩,腰酸腿软有好转。
舌质暗红,少苔,脉沉细弦,血压150/64毫米汞柱。
上方加沙参15克、五味子10克继服。
三诊(1979年8月14日):进上方自觉诸证有好转,无明显头晕,腰酸腿软明显减轻,精神体力较前好转。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弦,血压140/60毫米汞柱。
继服上方。
医案分析:本例患者年高,肝肾已虚,脑髓不充,虚阳上越,致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
肝肾阴虚,致口干,目涩,腰酸腿软。
肾气不足,腰酸乏力。
郭老给予育阴清热,活血补肾之剂。
菊花清肝明目;白薇清虚热,治头晕;生地养阴清热;川芎、葛根、丹参、茺蔚子活血通脉解肌,清肝降压;枸杞子、女贞子、牛膝、杜仲补肾;泽泻利湿化浊降压;珍珠母镇静安神。
I 声明信息:本文选自:《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
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中医冶高血压案例

中医冶高血压案例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案例:案例一:张先生,男,45岁,患有高血压十年。
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
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肾虚,肝肾不和。
治疗方案为清肝降压、益肾固精。
采用针灸、中药煎煮剂配合治疗,每周2次。
经过3个月的治疗,张先生的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症状明显减轻。
案例二:李女士,女,55岁,患有高血压5年。
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口干、口苦、失眠等。
舌苔黄厚,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火上扰,痰湿内阻。
治疗方案为清肝泄火、化痰祛湿。
采用中药煎煮剂治疗,每日3次。
经过2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血压明显下降,症状减轻,舌苔清薄,脉象平和。
案例三:王先生,男,60岁,患有高血压10年。
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胸闷、失眠等。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心肾不交,阴阳失调。
治疗方案为养心安神、益肾固精。
采用针灸、中药煎煮剂配合治疗,每周3次。
经过3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改善,舌质红润,苔薄白,脉象和缓。
案例四:陈女士,女,50岁,患有高血压7年。
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
舌苔黄厚,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治疗方案为清肝胆热、活血化瘀。
采用中药煎煮剂治疗,每日3次。
经过2个月的治疗,陈女士的血压明显下降,症状减轻,舌苔清薄,脉象平和。
案例五:刘先生,男,55岁,患有高血压8年。
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
舌苔黄厚,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痰湿内阻。
治疗方案为清肝泄火、化痰祛湿。
采用针灸、中药煎煮剂配合治疗,每周2次。
经过3个月的治疗,刘先生的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症状明显减轻,舌苔清薄,脉象平和。
案例六:张女士,女,60岁,患有高血压6年。
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
舌苔黄厚,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为滋阴补肾、益气养血。
采用中药煎煮剂治疗,每日3次。
经过2个月的治疗,张女士的血压明显下降,症状减轻,舌苔清薄,脉象平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醫治療高血壓醫案
1.桂,女,47歲。
090323
高血壓一個月,血壓160/100mmhg,頭昏,失眠,口干而麻,不多飲,晨起煩熱,偶干嘔,無汗,尿頻,大便干稀不調,時溏時秘。
脈弦,舌淡紅鮮嫩苔薄黃膩。
六綱辨證:太陰陽明病(細辨還會有一些少陽)
處方:酸棗仁湯合五苓散澤瀉湯
酸棗仁80?川芎20?知母20?炙甘草20
茯苓20?豬苓15?澤瀉50?生白術20
桂枝15
水煎服四劑。
二診血壓120/85mmhg,續服16劑,血壓穩定。
2.姚*姚*豐,男,40歲。
090323
GAGGAGAGGAFFFFAFAF
高血壓(低壓高)半年,刻診血壓130/115mmhg,身體素來康健,無明顯異常癥狀,詳細問診,唯有大便日兩行質稀,余無異常。
脈沉滑,舌淡紅嫩苔白厚膩水滑。
處方:生白術20?制附子30?茯苓30?生姜20
白芍30?澤瀉50
水煎服四劑。
二診:血壓125/95mmhg,大便已正常。
原方續進四劑。
三診:血壓120/85mmhg,守方續服12劑,血壓穩定
36035 8CC3 賃26658 6822 栢V26574 67CE 柎39160 98F8 飸33887 845F 葟~w32101 7D65 絥823002 59DA 姚27913 6D09 洉30315 766B 癫
GAGGAGAGGAFFFFAF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