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营养状况评价

合集下载

人体营养状况测评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评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评和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是指一个人在摄取足够的营养素以满足身体所需的情况下,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以及代谢的状态。

人体营养状况的测评和评价对于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营养不良或者其他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人体营养状况的测评方法和评价指标。

一、人体营养状况的测评方法人体营养状况的测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有体重指数(BMI)、腰围、生化指标、饮食调查和临床评估等。

1. 体重指数(BMI)体重指数是根据体重与身高的比值计算得出的数值,常用于评估一个人的体重状况。

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2(m^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BMI范围可以分为偏瘦、正常、超重和肥胖四个等级。

通过比较个体的BMI数值与标准范围,可以初步评估其体重状况。

2. 腰围腰围是评价脂肪在腹部堆积程度的指标,对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般来说,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被认为是腹部肥胖。

3. 生化指标人体内的各种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等,可以反映个体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

通过测量这些指标的数值,可以对个体的血液、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进行评估和判断。

4. 饮食调查饮食调查是指通过记录和分析个体的饮食结构和摄入量来评估其营养状况。

可以通过食物频率问卷、24小时回忆法等方式进行饮食调查。

通过了解个体的食物种类、摄入量以及饮食行为,可以初步评估其膳食结构的合理性和摄入营养素的情况。

5. 临床评估临床评估是指通过医生或专业人士的体格检查和症状询问来判断个体的营养状况。

通过检查个体的皮肤、黏膜、眼睛、口腔等外部特征以及感觉、力量、神经系统等内部特征,可以对个体的脱水、缺乏微量元素、贫血等情况进行评估。

二、人体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根据人体不同营养素的需要和代谢情况,综合考虑个体的测评结果而得出的,常用的评价指标有能量摄入、营养素摄取、生长发育情况等。

营养状况评定指标

营养状况评定指标

营养状况评定指标简介营养状况评定指标是用于评估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人体的身体指标、生化指标以及膳食摄入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判断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营养状态是否正常。

营养状况评定指标对于制定个性化的膳食计划和健康管理非常重要。

身体指标身体指标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用的身体指标包括身高、体重、BMI(Body Mass Index)、皮脂厚度等。

1.身高:身高是评估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和判断是否存在发育迟缓问题的重要参考指标。

正常情况下,年龄相同的人群中,身高较高者往往更健康。

2.体重:体重与身高相结合可以计算出BMI,是判断个体是否超重或肥胖的重要依据。

BMI = 体重(kg)/ 身高(m)^2。

3.BMI:BMI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的常用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BMI在18.5以下为偏瘦,18.5-24.9为正常,25-29.9为超重,30及以上为肥胖。

4.皮脂厚度:皮脂厚度是评估体脂肪分布情况的指标之一。

通过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脂厚度,可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局部脂肪堆积问题。

生化指标生化指标是评估个体营养状况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维生素水平等。

1.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评估贫血情况的关键指标。

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意味着缺铁性贫血或其他类型的贫血。

2.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是评估营养状况和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意味着营养不良或肝功能异常。

3.血清总蛋白:血清总蛋白是评估营养状况的另一个指标。

低血清总蛋白水平可能意味着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蛋白质消耗过多。

4.血清维生素水平:血清维生素水平是评估个体是否存在维生素缺乏的重要指标。

例如,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能意味着缺乏维生素D。

膳食摄入膳食摄入是评估个体营养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记录个体的饮食内容和量,可以判断其是否摄入了足够的营养物质。

1.热量摄入:热量是人体所需能量的来源之一。

营养状况评估的主要内容

营养状况评估的主要内容

营养状况评估的主要内容营养状况评估是指通过对人体的营养摄入、消耗和代谢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评估是营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营养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营养状况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的身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是评估个体营养状况的基本数据。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MI),判断个体的体重是否正常。

此外,还可以通过皮褶厚度测量和肌肉质量评估来进一步了解个体的体脂肪含量和肌肉状况。

2. 食物消耗评估:了解个体的食物消耗情况对评估营养状况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记录个体的饮食记录来了解其摄入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个体的饮食习惯、喜好和限制,以及是否存在特殊的饮食需求。

3. 生物化学指标评估:通过检测个体的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可以评估其营养状况。

例如,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总蛋白是评估蛋白质状况的重要指标;血清钙、镁、铁和维生素D等是评估矿物质和维生素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量,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

4. 营养相关疾病评估: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例如,贫血、骨质疏松症、抵抗力下降等都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关。

因此,通过评估个体是否存在这些疾病和症状,可以间接反映其营养状况。

5. 社会经济因素评估:个体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对其营养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经济贫困和社会排斥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营养不良。

因此,评估个体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教育水平和住房条件等,对于全面了解其营养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营养状况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体的身体测量、食物消耗评估、生物化学指标评估、营养相关疾病评估和社会经济因素评估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为其提供相应的营养建议和干预措施,以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内容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内容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内容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是衡量个体营养摄入与需求之间是否平衡的一种方法。

通过
评价人体的营养状况,我们能够了解个体是否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理和代谢需求。

评价人体营养状况的常见指标包括体重、身高、体质指数(BMI)、腰围、皮
褶厚度、肌肉质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个体的整体营养状况。

体重作为最基础的评价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一个人是否处于正常体重范围内。

通过与身高相结合,可以计算出体质指数(BMI),进一步评估个体是否存在体重偏低或超重等问题。

腰围则是评价脂肪分布和腹部肥胖的重要指标。

过多的脂肪分布在腹部会增加
健康风险,因此,腰围的测量对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至关重要。

皮褶厚度是测量皮下脂肪含量的一种方法,常用于评价个体的体脂含量。

通过
测量特定部位(如上臂、肱骨尺骨脂肪褶)的皮褶厚度,可以间接地推测体脂含量,从而评估个体的脂肪状况。

此外,肌肉质量也是评价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肌肉是支撑身体的主
要组织之一,其质量的减少可能表示缺乏足够的蛋白质或运动不足。

综上所述,评价人体营养状况需要考虑多个指标,并综合分析个体的整体情况。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及早发现营养不良或肥胖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个体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健康和幸福。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人体营养状况的测定和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测和评估方式,对一个人的营养摄入、营养状态和代谢功能等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判断。

这样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营养状况,为个体的营养调控提供依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或改善个体的营养不良。

一、身体组成评价:通过测量身体的体重、身高、体脂肪含量等指标,了解个体的体脂肪水平、肌肉量以及水分含量等,从而判断个体的肥胖程度或营养不良情况。

二、饮食调查与评价:通过记录个体一段时间内的食物种类、食用量以及食物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了解个体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状况,评价个体的饮食合理性和均衡性。

三、生化指标测定:通过测量个体的血液、尿液、呼气中的一些指标,如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血清脂肪酸等,从而了解个体的血液生化代谢情况,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和代谢功能。

四、生理功能评估:通过测量个体的肌力、肺活量、心肺功能、肠道功能等指标,了解个体的身体机能情况,评价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理功能状态。

以上各种测定和评价方式可以单独或综合使用,对个体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具体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际需要而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是科学、准确、可重复性强。

通过人体营养状况的测定和评价,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的:一、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相应的饮食和生活干预措施,预防或改善个体的营养不良。

二、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和代谢功能,为个体的营养调控提供依据,并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方案,实现个体的营养平衡和健康发展。

三、监测和评价营养干预的效果和成效,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实现干预目标。

四、为人群的营养干预和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社会营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人体营养状况的测定和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科学、准确的测定和评价方法,可以全面了解个体的营养摄入、营养状态和代谢功能,为实施个体化的营养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改善个体的营养不良。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教案资料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教案资料

3.身体质量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m2) 男、女正常值分别为20~25和19~24
消瘦为<20和<19 肥胖为>25和>24
(三)皮褶厚度
是人体一定部位连同皮肤和皮下脂肪在内 的皮肤皱褶的厚度。测量皮褶厚度可以 反映体脂的状况,以代替人体脂肪的测 量。皮褶厚度测量通常用特定的皮褶计 进行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单位用 mm表示。
主食应先称后做,副食应在烹调前后分别称重,计 算生熟比。用餐结束后再称出剩余食物的重量, 包括厨房剩余和个人食后的剩余重量,然后分别 计算出实际消耗的生重、熟重。
1、实际消耗的熟重=烹调后熟食重量-熟食剩余量 2、实际消耗的生重=实际消耗的食物熟重/生熟比
=(熟食重-熟食剩余重)/生熟比
3、统计就餐人数并计算总人日数
(二)体重
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综合指标之一。体重在一 日之内随饮食、大小便、出汗等的影响而出现 波动,因此体重测量也应固定时间。被测者最 好清晨空腹,排空膀胱,仅穿内衣,立于体重 计的中央,读数并记录。测量体重前体重计应 进行校正,测量成人体重,体重计要求读数精 确到100g,测儿童体重的要求精确到50g,婴儿 精确到10g。
(五)上臂肌围
是反映机体蛋白质储存情况的较好指标, 其与血清白蛋白含量有密切关系,若病 人的血清蛋白低于28g/L时,约87%的 病人上臂肌围也减少。
AMC=AC(cm)-TSF(cm) ×3.14 正常值:男25.3cm
女23.2cm
临床体征检查的目的
是通过全面的检查,发现营养不平衡的存在, 进行正确酌膳食指导,予以纠正。
根据身高和体重进行评价
1.KAUP指数:此指数适用于学龄前儿童, KAUP指数= [体重(kg)/身高(cm)2] ×104 <10消耗性疾病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测评和平价的意义
通常应用于临床医学方面,作为判断病人与疾病相互作用,预防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一种手段.
全面系统测评和评价包括
三方面内容。 评价食物的营养水平 即评价摄入膳食中营养成分的数量与质量、膳食结构、烹调加工等方面达到合理营养要求的程度。
评价人体的营养状态 能反映人体营养状态的体格检查。 体内营养储备水平等方面的评价。(实验室的检查)
防止溶血:血清(或血浆)与红细胞内有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别甚大,有的可差几倍、十几倍,甚至一百多倍 血清溶血会干扰试验进行,在采血操作中应防止溶血,如保存于冰箱时,应放于4℃冰箱保存,切勿将全血冰冻 抗凝剂:抗凝剂种类繁多,对抗凝剂的要求是用量少、溶解快、不带进干扰试验的杂质和不改变细胞的形态为准,常用抗凝剂有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钠盐、肝素等,其中草酸盐最为常用
头围: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均可,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前或右方,用右手姆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线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到零点 上臂围:左臂自然下垂,用软尺先测出上臂中点 皮褶厚度:测量一定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表示或计算体内脂肪量,此法比较简便易行,但要求所取部位准确,使用的皮褶厚度计压力要符合规定标准(10g/cm2)
测评、评价的具体方法
是指通过测量询问了解被调查对象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以及有无营养缺乏病。 是通过对被调查者血、尿中所含营养素及其代谢产物或有关成分进行生化检验,以了解人体内营养素的储存及代谢状况。
实验室的检查有那些
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运铁蛋白; 鉴定维生素D营养水平,可测定血清中无机磷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 通过血液或毛发、指甲测定营养素如锌、硒等无机盐。
评价时,一般以实测身长与同龄组的标准身长相比较;实测身长为标准身长的80%以下者评为矮小;80~93%为正常;大于105%者为高大

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营养状况评价指标是衡量一个人营养状况的重要标准,因此,有必要仔细研究其中的指标及其对各阶段的人体发育有怎样的影响。

1 体重计算指标
体重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偏高或偏低,由于各年龄段人体组织和免疫功能的不同,所以体重指标的正常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一般规定,关于体重的参考标准主要由国际营养学会提出,如体质指数(BMI)、体重构成指数(WHR)、健康体重指数(HWI)等。

2 代谢状态指标
代谢状态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人体摄入和消耗的能量,主要包括血糖、血脂、血氧以及甲状腺功能等,用来反映人体营养状态的正常与否。

3 营养分析指标
营养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和量化在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含量,如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它们能够反映出人体营养摄入状况的正常与否。

4 营养质量指标
营养质量指标是指膳食营养的质量,主要指标为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以及单元脂肪酸等,通过这些指标来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正常与否。

总之,营养状况评价指标是衡量一个人营养状况的重要标准,包
括体重指标、代谢状态指标、营养分析指标和营养质量指标等,它们能够有效反映人体营养状况的正常与否,应当得到足够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肩胛下皮褶厚度
被测者上臂自然下垂,测量点为左肩胛骨 下角下方2cm处。
3.脐部皮褶厚度
脐左方1cm处。
(四)上臂围:上臂中点的围长
包括皮下脂肪和上臂肌肉,是反映能量和 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测量时被 测者左上臂自然下垂,用软尺测量上臂 外侧肩峰至鹰嘴连线中点的围长。
测量值相当于正常值的80%~90%为轻度 营养不良,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 <60%为重度营养不良。
(五)上臂肌围
是反映机体蛋白质储存情况的较好指标, 其与血清白蛋白含量有密切关系,若病 人的血清蛋白低于28g/L时,约87%的 病人上臂肌围也减少。
AMC=AC(cm)-TSF(cm) ×3.14 正常值:男25.3cm
女23.2cm
临床体征检查的目的
是通过全面的检查,发现营养不平衡的存在, 进行正确酌膳食指导,予以纠正。
评价人体营养状况的方法
根据膳食调查、人体测量及临床体 征检查、临床生化检测三个方面的 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定。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目的是
★了解各种人群,膳食营养摄取情况与其 供给量标准的符合程度。
★了解与营养状况有关的居民体质与健康 状况,发现营养不平衡的人群,为进行 营养监测、实施营养政策、复核营养素 供给量标准、制定食物生产计划和食品 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②登记每日每餐就餐人数,按称重法计算 总人日数。
③计算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消耗量,根 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平均每人每日能量和 各种营养素摄入量。
(三)询问法 (24小时回顾法)
通过询问调查对象在近期或几日内每天摄 入的食物种类和数量,据此对膳食营养 进行评价。该法简便易行,调查结果误 差大,该法适用于家庭、个人、门诊或 病房病人的调查。询问法调查中,对有 疑问的内容,应用称重法核实,以提高 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标准体重又称为理想体重,是对维持健康 最为有利的体重状态。标准体重可通过 调查相应的健康人群的体重资料,即该 人群中体重分布处于中间的大部分人的 平均体重;另外,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 进一步归纳、设计出的简单的计算公式。 由于适用人群不同,标准体重计算公式 有许多。
国外常用Broca公式: 标准体重(kg)=身高(cm) -100 我国常用Broca改良式: 标准体重(kg)=身高(cm) -105 平田公式: 标准体重(kg)=[身高(cm) -100]综合指标之一。体重在一 日之内随饮食、大小便、出汗等的影响而出现 波动,因此体重测量也应固定时间。被测者最 好清晨空腹,排空膀胱,仅穿内衣,立于体重 计的中央,读数并记录。测量体重前体重计应 进行校正,测量成人体重,体重计要求读数精 确到100g,测儿童体重的要求精确到50g,婴儿 精确到10g。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前,应做好组织工作,除调查 设计外,要明确调查对象、规模、目的、内容 和方法。
调查工作的质量取决于工作计划的科学性、严密 性和可行性,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态度,组织 工作的分工及合作。
确定调查的年份应每个季节调查一次,至少要在 夏秋和冬春进行两次,每次不少于4天,其中 不应包括节假日。
调查时应分别称出每日每餐所消耗的食物 的生重、熟重和每餐剩余食物的重量, 并作记录。
主食应先称后做,副食应在烹调前后分别称重,计 算生熟比。用餐结束后再称出剩余食物的重量, 包括厨房剩余和个人食后的剩余重量,然后分别 计算出实际消耗的生重、熟重。
1、实际消耗的熟重=烹调后熟食重量-熟食剩余量 2、实际消耗的生重=实际消耗的食物熟重/生熟比
该法所需人员较少,手续简便,但不准确。 为了减少误差,可尽量延长查账的期限。
具体步骤:
①登记调查期间各种食物的消耗量应逐日 查阅并登记调查期间所购买食物,将相 同食物累加,计算出一定时期内各种食 物的总消耗量。若原有帐目不清,则采 取从规定之日起开始进行登记,并记录 原有食品库存量,以便计算调查期间各 种食物消耗量。
常用测量部位为三头肌、肩胛下、脐旁
1.三头肌皮褶厚度(TSF)
被测者立位,上臂自然下垂,取左上臂背 侧肱三头肌肌腹中点,即左肩峰至尺骨 鹰嘴连线中点上方约l~2cm处。测量者 位于被侧者的后方,用左手拇指和食指 从测量点旁lcm处将皮肤连同皮下脂肪顺 臂之长轴捏起皮褶测量。
成年人正常值:
男:12.5mm, 女:16.5mm; 实测值>90%为正常 80%~90%为轻度营养不良 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 <60%为重度营养不良
计算方法:根据各餐的就餐人数和各餐的 主食消耗量来计算。
例:某食堂某日三餐的就餐人数同上,三 餐用主食生重,早餐24kg、午餐52.5kg、 晚餐43.5kg,则该日的总人日数为
120×24/(24+52.5+43.5)+150×52.5/120+145×43.5/ 120=142人。
4、计算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消耗量
3.身体质量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m2) 男、女正常值分别为20~25和19~24
消瘦为<20和<19 肥胖为>25和>24
(三)皮褶厚度
是人体一定部位连同皮肤和皮下脂肪在内 的皮肤皱褶的厚度。测量皮褶厚度可以 反映体脂的状况,以代替人体脂肪的测 量。皮褶厚度测量通常用特定的皮褶计 进行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单位用 mm表示。
二、人体测量及临床体征检查
人体测量和临床体征检查的结果是评价 群体或个体营养状况对生长发育及某些 生理功能所产生影响的可靠数据。常用 的人体测量指标有身高、体重、皮褶厚 度、上臂围、上臂肌围等。
(一)身高
是评价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基本指标之 一,尤其对儿童有重要意义。身高在一 日之内有波动,是由于脊柱弯曲度的变 化以及脊柱、股关节、膝关节等处软骨 的压缩引起。故身高的测量时间应固定, 一般多在上午10点进行。
膳食营养的评价,膳食调查资料获得后, 将调查对象的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摄 入量,根据食物成分数据,计算出膳食 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对照我国营养 素供给量标准(RDA)进行评价。
①平均每人每日各类食物进食量 ②平均每人每日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占
供给量的百分比 ③能量食物和能量营养素的来源分布 ④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分布 ⑤脂肪的食物来源分布 ⑥膳食质量、膳食构成及膳食制度等是否合理 ⑦提出改善意见
一、膳食调查
膳食调查是营养调查的基本组成部分。
目的:了解在调查期间被调查者通过膳食所 摄取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 对照供给量标准评定正常营养需要的满足 程度;了解烹调方法、膳食调配和伙食单 位的卫生情况。
方法:称重法、记(查)账法、询问法、化学 分析法、食谱计算法等。
(一)称重法
概念:是对被调查单位,如食堂或家庭, 采用在调查期间所消耗的食物全部分别 称重的方法。
=(熟食重-熟食剩余重)/生熟比
3、统计就餐人数并计算总人日数
当用餐者年龄、劳动强度较一致时,可分别登记各 餐就餐人数,再根据主食的消耗量折算总人日数。 根据我国的膳食习惯,三餐食物消费量比例分别 为25/100、40/100、35/100,若某单位某日 食堂早、午、晚餐的就餐人数分别为120人、150 人 、 1 4 5 人 , 则 该 日 总 人 日 数 为 1 2 0 × 25% + 150×40%+145×35%=141人。
营养缺乏的严重程度与所缺乏营养素的种类、 数量和持续时间有关。
营养缺乏病体征是在经过体内营养素储存量 降低致组织中营养素缺乏引起一系列生理 功能改变而出现的病理状态的一个过程, 临床上常常表现为非典型的体征,检查时 应认真做好鉴别。
三、临床生化监测
营养缺乏病临床体征和症状的出现,表明 体内营养素缺乏已达较严重程度,实际 上,机体在此之前,组织中营养素浓度 可能出现降低,血和尿中营养素或代谢 产物的含量也可发生变化。用生化监测 的手段测定被测者体液或排泄物中与营 养有关的成分,可判断人体营养水平, 对早期诊断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身高和体重进行评价
1.KAUP指数:此指数适用于学龄前儿童, KAUP指数= [体重(kg)/身高(cm)2] ×104 <10消耗性疾病
10~13营养不良 13~15消瘦 15~19 正常 19~22良好 >22肥胖
2.ROHRER指数:适用于学龄期儿童
ROHRER指数=[体重(kg)/身高(cm)3] ×107 <92过度消瘦 92~109消瘦 109~139中等 140~156肥胖 >156过度肥胖。
幼儿的标准体重一般不考虑年龄因素,只 考虑身高。幼儿身高为125cm以下时, 其体重与身高是一起发展的,即身高每 增加3.8cm,体重增加1kg。
按以下公式计算:
标准体重(kg)=3+ [身高(cm) -50] /3.80
标准体重的应用一般是将实测体重与标准 体重进行比较
• 标准体重±10%范围,则认为体重正常 • +10%~20%为超重 • +20%以上为肥胖 • -10%~20%为消瘦 • -20%以下为严重消瘦
测量方法
用身高计、身高坐高计,或利用墙壁或软尺进行 测量。被测者脱去鞋袜、帽子,背靠身高计, 两眼平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两脚尖呈40~ 60°,膝伸直,头、背部、臀部、脚跟紧靠立 柱,测量者轻轻把滑板移动至头顶后读数。测 两遍取平均值。3岁以下儿童需测卧位身长, 用专用的身长计测量,婴儿平卧,头部接触头 板,移动足板使紧贴足跟,读数记录。
用调查期间实际消耗的各种食物的总量除以总人 日数即得。
5、根据食物成分表或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一步 计算出平均每人每日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 量。
称重法适用于单位、家庭和个人的膳食调查。经 称重所得数据准确可靠,但较费时、费力。
(二)记账法
概念:对建有伙食账目的集体单位或家庭, 通过查阅过去一定期间内各种食物的消 费总量,并根据同一时期的进餐人数, 计算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的 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