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公民教育与德育
古希腊公民的概念

古希腊公民的概念古希腊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社会,其公民概念在当时具有独特的含义和重要性。
以下从五个方面介绍古希腊公民的概念。
一、公民身份在古希腊,公民身份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荣誉,它赋予了个人参与公共事务和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力。
只有具备公民身份的人才能参与政治生活、担任公职、接受教育和享受法律保护等。
因此,公民身份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地位和权力,也关系到整个城邦的繁荣和稳定。
二、公民权利古希腊公民享有多种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投票权和参政权。
公民可以参与城邦的政治决策、选举和投票,决定国家大事。
此外,公民还享有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
在城邦中,公民还可以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如祭祀、竞技、文化交流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公民义务古希腊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义务。
首先,公民有保卫城邦的责任,为城邦的繁荣和安全贡献力量。
其次,公民需要遵守法律和城邦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此外,公民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如缴纳税款和提供劳役等。
这些义务的履行有助于维护城邦的稳定和发展。
四、公民道德古希腊公民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塑造。
他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应该是勇敢、忠诚、公正、智慧和节制的典范。
这些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行和形象,也关系到整个城邦的形象和稳定。
因此,古希腊人非常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公共精神。
五、公民教育在古希腊,公民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城邦注重培养公民的知识、技能和品格,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公民职责和义务。
在教育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外,还强调体育、音乐和修辞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教育内容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养和公共精神等方面的素质。
此外,通过参与各种公共活动和实践经验,古希腊公民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古希腊的公民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身份、权利、义务、道德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古希腊三贤

古希腊三贤原标题:古希腊三贤教育思想汇总在教育史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会学习到古希腊的教育,而在古希腊璀璨的教育文明中,涌现出了杰出的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就主要阐述一下他们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助产术”: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1)学前教育阶段,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控制,国家应该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公养,其主要内容是游戏、讲故事等;(2)初等教育阶段(7至18岁),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德育和美育,他对体操和音乐尤为重视;(3)高等教育阶段,分为意志教育阶段(18至20岁,主要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和“四艺”,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发展智慧阶段(20至30岁,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继续学习阶段(30至35岁)和哲学王阶段(50岁左右);(4)特点为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对公民的概念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看来,公民是指生活在城邦中的人,是城邦政治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
他认为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参与到城邦的政治生活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应该具备道德品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素质。
首先,公民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比如诚实、正义、勇敢和谦虚等。
这些品质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也是城邦政治体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公民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阅读、写作、辩论、领导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公民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城邦政治生活,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城邦。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民的素质和能力是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培养的。
他提出了一种“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涵盖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全面培养公民的身心和能力。
他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城邦政治体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除了素质和能力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他认为,公民应该为城邦的利益而奋斗,为城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些义务和责任包括服兵役、纳税、参与政
治决策等方面。
只有公民能够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城邦才能够稳定和发展。
总之,亚里士多德对公民的概念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他认为公民是城邦政治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西方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
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基础。
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的内涵
法律意识包括了解法律规定、遵守法律秩序,法治观念包括尊重法律权威、维护司法公正 等。
强化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的方法
通过法律教育、法治实践等多种方式,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推动社会的法治 化进程。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西方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强调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认为公民应该具备独立思 考、理性判断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西方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西方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强调实践和反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公民真 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推动公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公民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 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创新与发展的内涵
创新与发展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 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公民需求。
推动创新与发展的方法
通过政策支持、学术研究等多种方式,推动公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THANK YOU
西方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思
想及其启示
2023-11-10
目 录
• 引言 • 西方共和主义公民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 • 西方共和主义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西方共和主义公民教育思想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西方共和主义的历史背景
共和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混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传统到现代的过程。
本文将以时代为线索,概述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演变。
1.古希腊时期:自由与智慧古希腊时期的德育以培养公民的德性为核心,重视自由与智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追求真理和美德。
德育方法主要包括师生对话、启发式教学和体育锻炼。
2.罗马帝国时期:实用与功利罗马帝国时期的德育注重培养实用能力和功利品质。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政府官员和军事将领。
德育方法主要包括模仿、实践和战争教育。
3.中世纪:信仰与道德中世纪的德育以信仰和道德教育为中心,宗教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虔诚的基督徒,并遵循教会的规则和教义。
德育方法主要包括宗教仪式、祷告和讲道。
4.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与人文文艺复兴时期的德育强调人的自主和个体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人文知识和人格塑造。
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研究、对话和人文教育。
5.启蒙时期:理性与自治启蒙时期的德育追求理性和自由的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性的公民,注重推理能力和人权意识。
德育方法主要包括启蒙思想的普及、优秀作品的阅读和辩论训练。
6.工业革命时期:实用与技能工业革命时期的德育强调实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为工业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力,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训练。
德育方法主要包括实训、工学结合和职业教育。
7.现代社会:自我实现与多元发展现代社会的德育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多元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个人兴趣和多样性。
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个性培养、社会经历和实践教育。
总结起来,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自由与智慧、实用与功利、信仰与道德、人本与人文、理性与自治、实用与技能以及自我实现与多元发展等阶段。
这些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迁。
在当代社会,德育不仅要注重道德教育,还需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好人与好公民古希腊公民教育思想史论

好人与好公民古希腊公民教育思想史论1. 本文概述2. 古希腊公民教育的哲学基础古希腊公民教育的哲学基础,深深植根于当时的哲学思想之中,尤其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伟大哲学家的深刻影响。
这些哲学家们的理念不仅塑造了古希腊公民教育的方向,也为后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苏格拉底以其“自知其无知”的哲学观点,强调了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他相信,通过对话和辩论,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种哲学思想对古希腊公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道德和精神的训练。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提出了哲学王的概念,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担任国家的领导者,因为他们拥有对真理和智慧的深刻洞察。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教育被视为是实现哲学王统治的关键。
公民需要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数学、物理、音乐、诗歌等,以培养他们的智慧和道德品质。
这种哲学思想对古希腊公民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对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的高度重视。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代的先哲,他的哲学思想对古希腊公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人是政治动物”的著名观点,强调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认为教育是实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关键。
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公民的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并做出贡献。
古希腊公民教育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苏格拉底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和全面教育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理念。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为古希腊公民教育提供了指导,也为后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3. 古希腊公民教育的实践与制度在古希腊,公民教育既是一种公共实践,也是一种私人实践。
公共教育主要体现在城邦对公民的集体教育上,而私人教育则是指家庭内部或通过私人教师进行的个体教育。
古希腊的公共教育主要由城邦负责。
在雅典,公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育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在体操学校(Gymnasia)接受的身体训练。
第一章古希腊教育

第四部分 希腊“三哲”的教育思 想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 培养治国人才 二、德育论 1、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美德。 2、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智慧、正义、勇敢、节制四种美 德。 3、美德即知识 4、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提出“道德可教”主张。 三、智育论 强调治国者必须掌握广博德知识。具体科目包括政治、伦理雄辩术等 知识,以及几何、天文、算数等实用科目。
4、中等教育面临衰微的境地 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教育内容日益偏重 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誉被忽视。 5、高等教育得到明显发展。 雅典大学,成为非常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的中心,为传 播希腊的文化、科学和学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教育机会的逐步扩大 希腊的城邦意识逐步为世界主义所取代,教育机会为公民所垄断 的局面逐步被打破,更多的社会集团、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机 会。
古希腊教育思想史的总括
一、时期划分
1.“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年—前800年,因荷马史诗 而得名。 2.古风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形 成时期,又称早期教育。 3.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年—前330年,希腊教育发展的黄 金时期。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前30年,希腊文化的传播 扩散时期。
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1.早期的人文主义。
智者派大力弘扬人的价值,从人的角度来理解整个世界,提出“人 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朴素而又光辉的命题,在当时有巨大的思想启蒙 作用。
2.有教无类,学术自由。
智者传授知识的对象不考虑出身门第,所需的就是能够付得出报 酬。自由讲授,大大促进各个城邦的文化交流,知识的大众传播和促 进社会阶层流动。
(5)开创“七艺”中的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智者派的前 三艺构成”七艺”。 (6)他比较系统的提出理智、情感、意志、心灵等心理的概念范畴,确 立了后人的思考范围,同时强调身心和谐发展。 (7)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所利用,并影响 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长达两千年。
西方古人的教育理念

西方古人的教育理念
西方古人的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教育被视为一种培养公民的方式,以便他们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领导者。
以下是西方古人的一些教育理念:
1.自由教育理念(Liberal Education):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关注实用技能的培养。
2.知识的积累:在古希腊,教育被视为一种积累知识的过程,通过学习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来培养人的智慧和文化素养。
3.个人发展:古希腊教育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实现自己的潜力。
4.社会责任:古希腊教育也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5.教师的作用:古希腊教育认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的来说,古希腊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人的全面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强调自由、知识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这些理念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的公民政治与德育
一、古代古希腊公民政治中德育的特点
材料一:希腊人在发展出城邦的生活方式后,城邦成为其生活的重心。
——摘自台湾高中教材《历史》第三册(三民版)
“在早期的共和政治中,所有公民都认为,凡是他们作为其成员之一的集团,都是建筑于共同血统上的”。
——梅因:《古代法》
材料:G·法拉尔说:“希腊人在与奴隶状态的比较中来理解他们的自由,政治自由意味着──心理上和事实上──使自己离开奴隶地位。
”
——G·法拉尔:《民主思想的起源》
教师:对象是少数人。
古希腊的“公民”,是必须具备家庭宗教家长身份的一种特权身份,占城邦中大多数的附属于家长的其他人不具有公民身份。
所以,公民德育的对象只能是少数人。
)每个公民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城邦;公民之间是平等和自由的;每个公民都就关心城邦的事务,并可以自由,公开,轮番而治的方式管理城邦。
自由的地位是相对于奴隶而言的。
具有层次性。
公民按拥有财产的多寡划分为等级。
“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地产的多寡来规定。
”
设计意图:根据材料的解读,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民主不同,深入得出公民政治与城邦环境的联系。
公民应当具有将公共利益置于私利之上的德性。
这是因为,人与城邦一体,公民属于城邦,离开城邦就会失去公民身份;城邦集体塑造着公民个人的价值,而公民则对城邦忠诚。
所以,是“按照城邦的目的和正义德性来培养与城邦德性相适应的公民德性。
”以此凸显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古希腊公民具有的品德与特定地域、特定时间环境有必然联系。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由于民主政治的需求,公民要想在公共事务中有所作为,就需要有在公众面前演说的能力,而各种知识是演说能力的基础,因此人们需要学习。
智者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专职教师。
他们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进行巡回讲课或指导,教授修辞学、政治学、辩论学,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材《历史》必修三、选修四(岳麓版)
图片材料:
教师:是同斯巴达“培养能征善战的勇猛武夫”和雅典“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公民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斯巴达注重公民忠诚、勇敢、守法等品德培养,而雅典除了培养上述品德外,还重视培养公民智慧和审美以及参政议政能力。
”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的方法,同属古希腊的两大城邦,但对于公民的培育有着不同的倾向性。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说:“我们不应假想任何公民可私有其本身,我们毋宁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
”他还说“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他们所执掌的权威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
“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教师:更多体现为责任和义务的履行。
在城邦中实行少数人的“公民集体自治”,公民具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双重身份,就初步形成了公民身份具有权利与义务一体化的雏形。
但是,这时的公民是融合于城邦之中亲力亲为的,只有“我应该做的正确事情”的思维,没有“为自己索取应该得到的”想法,所以,他们对“获得”的理解是尽了公民责任的后果,没有现代意义的权利观念,只有责任和义务。
自然,其公民德育也就更多现为公民责任和义务的履行了。
设计意图:体现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古希腊民主政治被世人认为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那么,通过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培养,指导当今世界民主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一个国家的民主依靠每一位公民的民主意识,小我与大我密不可分,国家与个人是命运共同体。
以此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与现实意义。
公民德性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德性与公民所属政体相关,其含义局限于政治法律领域之内。
“即使不具有一个善良之人所应具有的德性,也有可能成为一个良好公民。
”
德性探究:古希腊公民德育的伦理学背景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赵义良
在德性的原初含义里,并未与道德建立特别的关联。
但是,随着社会交往的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政治性,并且依据这种政治性对人提出了更高的伦理层面的要求。
这就诱使人的德性逐渐地从天然的生理功能转移到了人的政治性方面,从而更多地具有了伦理方面的内涵。
德性(arete)是古希腊道德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德性的原意是指一种事物所特有的用途和功能。
例如,马的德性在于奔跑,鸟的德性在于飞翔,刀的德性在于切割。
但是,当人们这样描述的时候,往往是理所当然地假定这种奔跑、飞翔、切割是处于一种良好状态之中的,而不是那种跌跌撞撞的奔跑、飞翔或某种粗钝迟慢的切割状态。
因此,德性的含义也就从事物所特有的用途和功能凸显为使事物的用途和功能发挥得好的那种品质。
例如,马的德
性不仅在于奔跑,更在于迅捷地奔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马所特有的奔跑功能得到良好的实现。
那种与之相反的、阻碍马的奔跑功能实现的品质(比如驽钝)则被称为恶,成为德性的反面。
然而,当这一概念应用到人类生活之中的时候,其内涵逐渐出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从非道德德性向道德德性的转变。
在德性的原初含义里,并未与道德建立特别的关联,更多是在非道德的意义上使用的。
因此,作为人造物的刀、剑、椅,作为自然物的土地、喷泉、鸟、马、眼睛、耳朵,都可以拥有属于自身的德性。
但是,随着社会交往的加深和更大范围内的政治共同体的形成,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政治性,并且依据这种政治性对人提出了更高的伦理层面的要求。
这就诱使人的德性逐渐从天然的生理功能转移到了人的政治性方面,从而更多地具有了伦理方面的内涵。
与此同时,德性的非道德含义虽然不再突显,但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作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语言学用法保留在当时人们的日常语言之中,偶尔还会浮现出来——我们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第二,从竞争性德性向合作性德性的转变。
当德性概念获得了伦理内涵之后,便成为对人的生活的一种本质性规定,成为个人自我完善的目标和进行评判的标尺。
在人们对德性概念伦理内涵的认识过程中,首先抓住的是勇敢,这是与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相一致的。
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贫乏、资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勇敢是维持和保障个人与种族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也是最为人所看重的品质。
《荷马史诗》的主要内容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点。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源困境的缓解,人们开始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公正、节制、友爱等具备合作性、更能促进社会协作的品质上。
作为以生命进行竞争的极端形式,勇敢的地位随之开始下降,逐渐蜕变为那些主要德性里的其中一种,位于智慧、公正和节制之后。
人们在翻阅古希腊七贤、自然哲学家的道德箴言以及诗人作品的过程中,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德性:公正、明智、节制、勇敢、虔敬、友爱、慷慨等。
不仅如此,德性还被细化到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事务之中。
例如,男人的德性是良好地管理城邦,女人的德性就是做好家庭主妇,此外还有孩子的德性、老人的德性,“在人生的每一时刻和每一行为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与之相应的美德,与具体的不同功能相连”。
这样一种分散化的、碎片化的德性观念虽然可以满足当时人们对于德性的日常需要,但无法满足哲学家对于德性的理论探究。
因为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德性包含哪些内容,而在于德性是什么。
既然以上各种不同的要求和品质都被称为德性,那么它们必定拥有某种共同的内容。
如果找到这种共同的内容,那么人们就可以为德性提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进而更好地知道如何获得德性。
苏格拉底的这种思路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继承,从而开启了德性从“多”到“一”、从“复数”到“单数”的转变。
这一点构成了古希腊公民道德教育的伦理学背景。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