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专题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 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 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西汉时规定在 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 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 忧,若匿nì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 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 夺情。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 为起复。
12
贵和持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 文化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深刻的。由于全民族在贵和持中观念上的认 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凡 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 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 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 用。
文化基本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 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激发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 用。
21
(三)整合创新功能
整合不同的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 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 有所开拓创新,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又一 功能。
22
三、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一)要有正确的态度
13
但是,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过份强调仁在其封 建礼制其中的作用,故而在具体运用中加上人们的误 读,反而让人容易走极端,去和求同,凡事走中间路 线,造成个人创造性的萎缩,压抑个性,抑制竞争性 观念和道德的生长,与世无争,知足保守,并往往由 于封建统治者的误导以统一思想为名成了压制思想、 维护专制主义等级秩序的一种重要工具。
6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特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个 体价值;强调人性尊严,注重人性的完善,总是肯定人在天地间 的崇高地位和伟大作用;高扬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与道德实践上 的主体性、自觉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 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2、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提出了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
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5、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6、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8、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9、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10、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1.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财富,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篆刻、音乐戏曲、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通过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根源和文化认同,加深文化自信。
2. 崇尚和平与和谐•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主张和平共处、和平相处,以及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观念。
•推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社会安定有序的状态。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道德观念,以及佛家强调的慈悲心肠,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3. 尊重自然与人文关怀•尊重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依存互生的关系,凡事应顺应自然而行,并珍视自然资源。
尊重自然意味着保护环境、珍爱生态。
•关怀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包括道德关怀、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等。
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个体之间的互动中,也延伸到家庭、社区和社会等不同层面。
4. 追求博大精深的学问与道德修养•追求学问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学问,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籍、儒家经典、历史文化等都是人们学习和修养的重要资源。
•重视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
诸如孝道、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被广泛教导和践行,以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简要概括,这些精神核心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有助于加强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与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5.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品质。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涵盖了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首先,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传统美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包括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为而治”的智慧和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涵盖了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强调解脱、慈悲、舍己为人等精神品质,主张“觉悟人生”,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脱。
佛家思想强调“生死无常”,提倡“放下执着”,强调超脱生死的智慧和境界。
佛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心灵追求、人生态度和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崇尚和平、和谐的传统理念。
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平、和谐,崇尚“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强调“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
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崇尚和平、和谐的传统理念等多个方面。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贵和尚中
1、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 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 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3、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4、《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 “太和”的观念。 5、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6、“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 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 “狂”,也不“狷”。
2、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 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 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 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 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 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文化思潮。张载认为人合一的基础。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 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 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 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5、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 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 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6、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 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 习惯。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答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解析】“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贵和尚中”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______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答案】孔子【解析】孔子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
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便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
二、判断题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厦门大学2011年研]【解析】天道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三、简答题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有哪些?答: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成为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因此我们所讲的基本精神,是指那些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它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的思想体系,其主体内容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
⒈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和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
“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北宋哲学家张载首先明确提出的,他在其名著《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天地之塞我其体;天地之帅我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予也。
”乾坤指天地;天地之塞指充满宇宙间的气;天地之帅指气的本性。
意思是: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
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但张载也承认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天是没有思虑的,而圣人则不能无忧,这是天人之别。
张载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不同学派的进一步阐发。
“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而言的,也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本思想”。
已改: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长征精神:
主要内涵是: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坚定的革命 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 气概。其主题是“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其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
红 军 不 怕 五岭逶迤腾细浪 远 金沙水拍云崖暖 征 长征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 难, 的奇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震撼了所 万 更喜岷山千里雪 有的炎黄子孙,而且就像最完美的神话,超 水 三军过后尽开颜 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千 山 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 大渡桥横铁索寒 闲。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的丰富和发展:
主要内涵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 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其核心和主题就是毛 泽东同志在陕西视察 时所讲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贵和”思想往往和“尚中”联系在一起, 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
• “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 谐的统一体。 • “中”是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 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 儒家认为实现“和”的理想的根本 途径在于保持“中”道。
贵和尚中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一是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 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二是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任何民族的 文化都有其价值。如汉朝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民族融为一体:中华民 族。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贵与尚中。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就是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就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简要说就就是:它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与为了人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提出以人为本,不就是要回答什么就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就是第一性、谁就是第二性的问题,而就是要回;它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就是在分析与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就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与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的主要涵义为以下几方面: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就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与有为就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
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要有独立的人格,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孔子曰杀生以成仁,孟子曰舍生而取义。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精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
”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刚健有为的主要涵义为以下几方面: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就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与有为就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要有独立的人格,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孔子曰杀生以成仁,孟子曰舍生而取义。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精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
”
贵与谐,上中道,贵与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积极作用与影响还就是主导方面。
由于全民族在贵与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与谐局面的实现与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是必不可少的。
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与谐,就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
这对于民族精
神的凝聚与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一)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二)精神激励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就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因此,它应该而且必然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鼓舞人民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就是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引言心与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
它理所当然地要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涣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源泉。
(三)价值整合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整个中华版图意义上的民族精神。
而中华民族的孕育、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样,全面意义上的中国(不就是“中原之国”)文化的成熟、定型,也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其间,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诸多主体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起着不同的作用,对原有的诸多地域文化与不同阶层的文化,起着重要的整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