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

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

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帛书

帛书是一种书写在帛(一种丝织品,又称缣、素)上的图书。帛的质量很轻,便于携带,并且可以用来画很精细的图画,但价格昂贵。帛书出现及使用的时代与简牍大致同时。

敦煌遗书

本世纪初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古代图书的总称。1900年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无意中在莫高窟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数万卷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古代遗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和文书帐册三大类,其中汉文佛教经典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文种则有汉文、西夏文、古藏文、梵文、于阗文、回鹘文等。从装订形式看,绝大多数是卷轴装,也有经折装和其他一些装订形式。敦煌遗书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我国文物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

一,但大部分敦煌遗书被外国人盗走,现分别收藏于世界各地图书馆、博物馆中。

卷轴装

中国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古代人们在用缣帛写书时,为了便于阅览和存放,通常都在卷末装上一根竹、木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小棍,小棍的两头稍长出于卷,犹如车轴一样,然后以小棍为中轴向前翻卷,这样便可插架存放。由于纸与缣帛一样都便于舒卷,所以纸写本图书在其出现之初便采用了与帛书相同的方法,先将纸张按需要粘成长卷,将轴粘在纸的一端,然后卷成一束,这就是卷轴装,这种装订形式的书被称作卷子或手写卷子。为使书的内容免受污损,一般要在卷的右端(即卷首处)再粘结一张纸或用丝织物如绢、绫等裱糊卷端,这部分称为“缥”、“玉池”,俗称“包头”。加缥之后,再系上丝带,以便于捆扎卷子。

经折装

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受印度贝叶经形式的启示而创制出来的,所以又称梵摺装、梵夹装。

古印度以贝叶作书,其书横行,以线绳缀连其一边。这种装订形式由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由于汉文的书写习惯与梵文不同,其书竖行,于是古印度的梵夹装便由横式改为竖式。唐代以後,这种装订形式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数十行佛经抄、印于一张长纸之上,谓之一纸,一卷经书由若干纸粘连而成,最初用卷轴,但因长卷舒卷困难,因此改为摺叠,一卷摺叠成数寸宽的长方形摺子,然後在第一叶和最後一叶各加上一块硬纸,故谓之经摺装。

经摺装制作简便,翻阅时省力省时,所以很快便推广开了,宋代及其以後的佛经道藏大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经摺装也有其缺点,就是它很容易散开和撕裂。

一说,经折装与梵夹装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装订形式。

旋风装

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料,关于旋风装的形制,现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旋风装是将经折装的书再用一张纸一半把书的第一叶粘起来,另一半把书的最后一叶粘起来,整张纸把书的第一叶和最后一叶连同书背一起包起来。另一种意见认为,旋风装是抄书时,先一叶一叶的抄写,然后再依次序象鱼鳞一样一叶一叶地粘在一张卷轴式的底纸上,收卷时,书叶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如旋风,所以又称为旋风卷子。

蝴蝶装

蝴蝶装是将书叶从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叶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纸上,最后裁齐装订成册。由于这种装帧形式只有中缝粘贴相连,翻阅时书叶如蝴蝶翻飞飘舞,故名“蝴蝶装”。

蝴蝶装一版就是一叶,没有线装书式的书口。这种装帧形式由于书口四周向外,如有虫鼠啮咬,不易损及文字内容。但由于仅有中缝粘连,日久容易脱落。另外阅读时每翻一叶,会有两面空白,颇为繁琐。

包背装

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于南宋后期。包背装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的书口向外,竖放会磨损书口,所以包背装图书一般是平放

在书架上。包背装图书的装订及使用较蝴蝶装方便,但装订的手续仍较复杂,所以不久即被另一种装订形式——线装所取代。

线装

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由包背装演变而来,它将包背装的整张封面改为两张半页的封面,分别置于书的前后两面,然后将其连同书身一起打孔穿线,订为一册。线装一般在书上打四孔(称四眼装)和六孔(称六眼装),极少数的打八孔。线装大约是从元明时代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印刷术

印刷术是一种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的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它能够大量、经济地复制图文,从而使其能够得到广泛地传播。印刷术是由古代的中国人最先发明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雕板印刷术,另一种是活字印刷术。雕板印刷是将文字反刻在木质或铜、铁等质地的一块整板上,在板上施墨刷印。活字印刷是先制成一个个的字钉(即活字),印刷时将若干字钉检排拼成一块版,然后再在其上施墨刷印,印毕可以拆版,将拆下的字钉按序存放,以供下次排版使用。至迟到唐代,雕版印刷就已经发明了,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又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

官刻

官刻即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图书,它分中央刻书、地方刻书等。中央刻书主要由国子监、文渊阁、经厂、武英殿等中央专门负责图书印刷的机构和其他一些部门主持,地方刻书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机构及官办的学校、书院等主持,如有公使库本、盐茶司本、庾司本、漕司本、提刑司本、计台本、仓台本、安抚使本、郡斋本、各地州府县署刻本、各地州学、县学、军学、郡学(郡庠)、学宫本等等。此外,中央政府有时还命令佛寺道观代刻佛经道藏。官刻图书一般刻工、刷印都较精良,但文字校勘方面则不及家刻本。

监本

即各朝国子监所刻图书,其名始于五代时冯道请令判国子监事田敏校刊《九经》。明朝时南京和北就均有国子监,南京国子监所刻所印书称为“南监本”,北京国子监所刻所印书称为“北监本”。

经厂本

明代内府司礼监设有经厂,专门负责内府的刻书工作,其所刻书即称“经厂本”。经厂本刻书书品宽大,纸墨较精,但因主持其事的为太监,所以校勘不精。

藩刻本

明代由各地藩府所刻书称为藩刻本。藩刻本多由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负责具体的校刻工作,加之资金充足,所以不但很底本的选用和文字校勘,同时刻工和纸墨都较精。

殿本

清代由武英殿所刻书称为殿本。殿本书校勘精详,刻工精美,书品宽大,纸墨均系上乘。

局本

清代同治、光绪间各省皆设官书局,由书局刻印的图书即称局本。局本书质量参差不齐,浙江书局刻书较好。

家刻本

家刻是私刻的一种,即由以非赢利为目的的私家所刻之书,又称家塾本。家刻本在底本的选择和校勘、刊刻等都很注意,所以是古代刻书中质量最高的一类图书。

坊刻本

坊刻本是以赢利为目的、由以刻书和卖书为业的书坊刻印的图书,同家刻本一样,也属于私刻。书坊又称书肆、书林、书堂、书棚、书铺、书籍铺、经籍铺等,其所刻书一般称作坊本、书棚本等。

蜀本、蜀大字本

宋代四川所刻书通称蜀本。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因为受战争的破坏,原来国子监所刻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等七史已不易见到,当时四川转运使井宪孟在四川访得旧监本七史,于是便在四川眉山将其刊行,因其字大行疏,故世称“蜀大字本”或“眉山七史本”。

今天不少图书馆都收藏有大字本“眉山七史”本,但据研究,这些可能并非眉山的刻,而是浙江所刻。

浙本

宋代浙江所刻书通称浙本。浙江为南宋雕版印刷的中心,中央、地方政府及私人刻书业都极盛,刻印的质量也较高。浙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台州本、衢州本等。

建本、闽本

古代福建地区所刻书通称建本、闽本。建本主要是书坊刻书,其地主要集中在建宁、建阳一带,其中建阳县西七十里的麻沙镇书坊林立,所刻书世称“麻沙本”。因书坊刻书旨在牟利,因此建本书大多较刊不精,且多用软木刻版,印刷质量也不高。

平阳本

金代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为当时刻书中心,其地所刻书通称平阳本。

《开宝藏》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命人至成都雕造大藏经,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刻成,这就是著名的《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简称《开宝藏》,又称《蜀藏》。《开宝藏》不仅是佛藏的最早刻本,也是宋代最早的官府刻书。《开宝藏》按唐释智升的《开元释教录》编排,共1,076部5,048卷,按千字文编次,始于“天”字,终于“英”字。《开宝藏》每版刻字二十二行至二十五行不等,每行十四字至十七字不等,共刻了十三万多块板片。全藏刻成后,曾以其分别赐赠契丹、西夏、高丽、日本、交趾等国。《开宝藏》早已亡佚,现仅有零星残卷传世。

《契丹藏》

《契丹藏》是辽代雕刻的汉文大藏经,其雕印始于辽圣宗统和年间,结束于辽道宗清宁九年(约公元983至1063年),全藏用卷轴装,共579帙,现已亡佚,仅在1974年山西应县木塔佛像胸部发现了该藏的部分残卷。

《金藏》

《金藏》原藏于山西赵城县东南四十里的广胜寺内,所以又称《赵城藏》。《金藏》为卷轴装,每版二十三行,行十四字。全藏按千字文编号,始于“天”,终于“几”字,全藏原近7,000卷,现存5,000余卷。此藏原是由潞州崔法珍断臂募雕,大概始雕于金皇统年间,于大定十八年即从公元1141至1178年以前雕成。元初因经卷已有残损,曾经补雕过一些。1933年被人发现,1942年侵华日军企图抢走这部佛经,后因八路军和当地抗日群众的保护抢救而幸免。近年编纂出版的《中华大藏经》即用《金藏》作为主要底本。

天一阁

天一阁是我国古代收藏最富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明嘉靖四十年后由范钦建于浙江宁波,其藏书明代各地方志和历代登科录为特色。天一阁也刻印了一些图书。清代以后天一阁藏书开始散失,1949年后因政府重视,又恢复了往昔风彩。

汲古阁

明代最大的私家藏书楼和刻书机构,其主人为明末常熟毛晋。毛氏刻书多亲手校定,从万历开始到清顺治年间,汲古阁刻书达六百余种,内容遍及经史子集和丛书、道藏,其所刻书版心下多镌有“绿君亭”或“汲古阁”字样。毛氏刻书每年都到江西定造纸张,厚者称“毛边”,薄者称“毛太”。毛氏汲古阁不仅以刻书闻名,其抄本也极精妙。毛氏访得宋元善本,则选善书者以上等纸墨影抄,世称“毛抄”,其价值与宋元精椠相等。

《永乐大典》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姚广孝、刘季篪和解缙任监修、汇集了三千余位学者参加编修,于永乐六年(公元1403年)编成,全书共计22,877卷目录60卷(一说为22,011卷),全书装订成11,095册。

《永乐大典》收罗宏富,其辑录的古籍达8,000余种之多,《永乐大典》是中外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它收集了许多古代典籍,有相当多的古籍就是赖有《永乐大典》而保存了下来,仅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就从中辑出了古代佚书385种4,926卷,此后又有一些学者从其中辑出了不少极有学术价值的古代佚书,如《旧五代史》、《宋会要》等等。

《永乐大典》编成后,因其卷帙浩繁,未能刻版印行,只有原写本一部存于南京文渊阁,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也随同北迁。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内廷发生火灾,经奋力抢救,《永乐大典》得以幸免。有鉴于此,嘉靖皇帝便命阁臣徐阶等照式重抄副本,从嘉靖四十一年起至隆庆元年结束,前后历时六年。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则藏于皇史宬。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的重抄副本,至于正本,则不详其所终。

《永乐大典》自明代即开始散失。到1893年时,全部《永乐大典》仅剩八百余册。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只剩800余册的《大典》几乎全被焚毁,到1909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有64册了。

1949年后,政府对《永乐大典》极为重视,不少著名的藏书家慷慨捐赠,一些友好国家

也把其所藏的零本归还我国,加上征集所得,现国内所藏《大典》有220余册,加上国外公私所藏,现在《永乐大典》总共大约有400余册800余卷尚存人间,还不及全书的4%。

书院本

从宋代开始,官府、私人都创办了一些书院,其所刻之书世称书院本。宋元书院刻书都很盛,因书既有政府拔款,也有私人捐款,所以资金也较充裕。同时,书院的主持者(称“山长”)大都是由当时的著名学者充任,他们往往亲自负责选书和校勘,所以书院刻书不仅刻印精,校勘也精,为古代刻书中的善本。

三朝递修本

明初曾将元都中收藏的宋元雕板全数运到了当时明朝的首都南京,存于国子监中,以后南京国子监就用这些雕板加以修补后刷印。因其多数刻于宋代,又先后经元、明人的修补,所以这些书通常被称作“三朝本”或“宋刻元明递修本”。又因其板片雕刻已久,屡经修补,刷印出来后大多版面模糊,面目可憎,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作“大花脸本”或“邋遢本”。

书帕本

明代官员奉使出差,回京时必刻一部书,然后用这书和一块帕馈赠同僚好友,因此被称为“书帕本”。这些书大多为官场应酬而刻,故其校勘不精,向来不为人们重视。

饾版与拱花

古代有一种五色小饼,其色彩斑斓,称为饾饤。饾版是将彩色画稿按其不同颜色分别钩摹下来,将每一种颜色刻成一块小版,在刷印时按画面的内容在不同的版上分别刷上不同的颜色,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迭印,用这种方法刷印出来的版画色彩、浓淡均与原作无异,其鲜艳的色彩如饾饤一般,故称作“饾版”。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用版印制的图书是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颜继祖印制的《萝轩变古笺谱》上下两册。

“拱花”是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花纹,其效果有如今天的钢印。拱花因其富有立体感,所以很适合用来印刷翎毛画和山水画中的行云流水。

王桢

元代著名的农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用木活字印书并发明了写韵刻字法和转轮排字架的人。王桢曾著有《农书》。因《农书》篇幅较大,难于雕印,于是请来匠人费时两年刻了木活字三万馀多个,后因《农书》已先有雕版,所以没有用木活字印《农书》,而只在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试印了他纂修的《旌德县志》共六万多字,当时共印了100部,现已亡佚。鉴于汉字数量巨大,活字排检不便,所以他发明了“写韵刻字法”和转轮排字架。写韵刻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音韵、声调分类雕刻木活字和归类存放。转轮排字架是把木活字按韵排列在两个木制转轮上,人坐在中间排字,王桢说:“盖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又可铺还韵内,两得便也。”

范钦

见“天一阁”条。

毛晋

见“汲古阁”条。

胡正言

胡正言,明末徽州制墨商人,其室名“十竹斋”,他本人除擅长制墨外,还精于篆刻、绘画,又喜藏书、刻书,曾刻过《六书正讹》、《版统孚玉》等书。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他用饾版和拱花技法印制了《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画谱》,二书刊版套印之精,用墨设色之艳,在古代的雕版印刷品中堪称一绝。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初稿完成于康熙四十五年,雍正时又加以增订并以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包括6个汇编、32典、6,190部。全书资料搜罗宏富,编排体例也比较严谨、科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善、实用的类书。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开四库馆开始编修,前后选派360人参与编修,又命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任总纂官。参加编修、抄写、装订等项工作的近4,000人。《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告成,其后又陆续抄录了6部,整个工作于乾隆五十二年基本完成,以後又续有校订。为储《四库全书》,乾隆又令仿宁波天一阁式样,在北京故宫中建文渊阁、圆明院建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建文津阁、盛京(沈阳)建文溯阁(以上称北四阁)、江苏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圣因寺建文澜阁(以上称南三阁)庋藏。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79,309卷,装订成36,000余册(7部《四库全书》的卷数册数各有微小差异)。北四阁书全用开化榜纸,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经、史、子、集四部分别用绿色、红色、蓝色、灰色绢作书皮,丝线装订。南三部书版式与北四阁相同,但纸用坚白太史连纸,尺幅也小一些,书皮颜色也有些差异。文渊阁书现存于台湾,文津阁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溯阁书原藏于辽宁省图书馆,1966年调入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书现存于浙江省图书馆。文源阁书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阁和文汇阁书在1853年毁于战火。

清政府主持编修《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宏扬文化,而是为了加强思想专制。他们通过征书和编书,从民间搜得了不少被认为是其不利于统治的图书而加以销毁、抽改。从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四十七年,各地进呈的图书被焚毁的数量超过了万种,至于民间因惧怕干犯厉禁而自行销毁的图书更是无法计算。除了书籍被焚毁外,“违禁”书板也大量被焚毁。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既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壮举,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编成后,又于乾隆四十七年完成了《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四库全书总目》对收入《四库全书》的3,461种图书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6,793种图书作了提要。提要的内容一是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二是“列作者之爵里”,三是“考本书之得失”,四是辨“文字增删,篇帙分合”。《四库全书总目》中各书提要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所撰写,可以说代表了清代乾隆时期考据学的最高水平。《四库全书总目》的另一大学术成就是在目录分类上。该书按中国古代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其中比较复杂的小类之下再细分子目。每部及小类的前面均有小序,子目之后有案语,扼要的说明该类图书的源流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在每一类的后面附有“存目”,即纂修

官们认为价值不高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分类的集大成之作,因而深得后世学者的推许。《四库全书总目》编成后,著名目录版本学家邵晋涵又在该书的基础上编成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天头、地脚

在每张印纸上,版框以上的空白处称天头,版框以下的空白处称地脚,古人读书时多在天头和地脚加批注。

书脊

也称书背,即书的背脊。

书口

与书脊相对的一端。

书首

又称“书头”,指书籍上端的切口。

书根

又称“书足”,指书籍下端的切口。因线装书是平放在书架上,所以一般都要在书根是题写书名、卷、数、册次等,以便翻阅。

包角

有些较为珍贵的线装书籍在装订时常用有色的绫包上订线处一边的书角,称包角。

书衣

即书的前后封皮,又称“书皮”。

书签

即书衣上所贴的纸签(也有用丝织品者),用以题写书名。

护页

又称“副页”、“扉页”,指书衣内所加的一张空白衬纸,用以保护书页。为了防止虫害,人们常用涂有汞化物的红纸作护页,俗称“红纸”、“万年红”。

封面

古书的封面与现代图书的封面不同,是指护页后的第一页,即今天的书名页,也称“内封面”、“内封大题”。古书的封面一般形式是:四周有边框,内分三行,第一行刻撰著及编辑者姓名,中间一行刻书名,第三行刻梓行者名或版藏之处。在边框上方多刻有刊版时间。封面是鉴定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之一。

牌记

是古书中刻有刊行时间、刊行者姓名及书坊铺名等的一段文字,宋元明时牌记多刻于序

目之后或卷末,清代有的则刻在封面的背面。

毛装

凡书虽已装订成册,但四周尚未加工剪裁者,称为毛装。

金镶玉

书籍由于书页受损而在修补时在书页后面衬上一张天头地脚超出原书几分的白纸,因衬纸洁白似玉,而原书页年代久远泛黄如金,故美其名曰“金镶玉”。

书套

为了保护图书,人们常用马粪纸为里、外敷以蓝布的纸板制成包裹书籍的书套,包裹前后左右而仅露上下书口于外的书套称为四合套,将书全部包裹的称为六合套。因南方潮湿易被虫蛀,所以一般很少用书套。

夹板

与书套一样,为保护图书,人们将两块木板用绳穿连,将书夹在中间。

木匣

用木板作成匣子(一端可以开启)来保护图书,匣内可以放置防虫药物,这样既可防虫,又可避免图书被污损。

石印

石印是一种化学的印刷方法,由出生在布拉格的德国人亚罗斯·逊纳费尔德(Alois Senefelder l771-1834)在1798年发明。石印是把要印刷的图文事先写或画在一块平板上,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使图文部分抗水亲油而着墨,而空白部分抗油亲水而排墨,然后通过压印机构,将图文部分的油墨经橡皮布转印到承印物的表面。石印拼版容易,制版迅速,最适于印刷各种带有插图的图书如连环画等,也可以印刷报纸和一般书刊。

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术是意大利工人菲尼格拉(M.Finiguerra,1426-1464)在十五世纪中叶发明的,以后又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凹版印刷分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三种。凹版印刷的特点是:图文部分凹下并且深浅不同,空白部分凸起并在一个平面上,正好与凸版印刷(如雕版印刷)的结构形式相反。印版上图文凹下得越深,填进的油墨就越多,压印后,油墨层就厚,反之亦然。印版上图文墨层的厚薄与原稿图文的明明暗层次相对应。印刷时,整个印刷版的表面都涂上油墨,然后用刮刀或其他工具刮掉空白部分的油墨,通过压印机将凹下部分的油墨压印到承印物的表面上。凹版印刷具有色调丰富、表现力强、印刷质量高等优点,主要用于印刷精美的画册、钞票、邮票、印花、股票等,有时也用来印制书中精细的插图。

《申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也是中国境内最早出版、影响最大的日报。《申报》于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为了使报纸尽可能的中国化,《申报》的编辑、经理、记者都由中国人担任,报纸的文字和版面安排都尽可能地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1906年《申报》出售给席子佩,1912年席氏又将其转售史量才,改由中国人经营。《申报》

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申报》经历了清朝同治、光绪、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重要的历史时期,内容丰富,保存了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因此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876年,《申报》出版了一种文字较浅、内容较为活泼的副刊,名为《民报》,这是中国报纸出副刊的开始。1884年《申报》又出版附刊《瀛寰画报》,这是中国报纸图画副刊的开始。《申报》不仅出版报刊,还兼营书籍出版。最初是以申报馆的名义出版书籍,后来又设申昌书局专门出版书籍。

商务印书馆

我国近代最大的私营出版机构之一,1897年由夏粹芳等人创办,它是以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经营、以机械化印刷的的工业企业。商务印书馆最初主要是印刷商业用的名片、广告、簿记、帐册等,故名“商务”。1900年后开始出版图书,1902年成立编译所编印中小学、师范等各类学校的教科书,同时编辑政治、法律等各种图书及杂志,翻译─版各种项英语读本和英汉辞典。商务印书馆有自己的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解放后商务印书馆改为国营,以出版各类辞书、翻译作品为主。

中华书局

我国近代最大的私营出版机构之一,1912年由陆费逵创办,以出版教科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古籍图书和各类工具书著名。解放后中华书局改为国营,以出版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古籍图书等为主。

《四部丛刊》

我国现代规模最大的古籍丛刊之一,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开始编印至1922年告成,所用底本以上海涵芬楼所藏古籍善本为基础,包括古籍323种,8,548卷,这是现代史上中国古籍出版事业的一项壮举。《四部丛刊》以底本精善见长,在323种古籍中,包括宋刻本39种、金刻本2种、元刻本18种、影宋写本16种、影元写本5种、校宋本18种、明活字本8种、元写本1种、明写本6种、日本和朝鲜旧刻本8种(以上版本统计并不完全正确),其余古籍所用底本一般也都是当时所能得到的最善之本。《四部丛刊》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一版再版,1929年第三次再版时,又调整了底本,使之更趋完善。1934年商务印书馆又编印《四部丛刊》续编,1935年编印了《四部丛刊》第三编。

《四部备要》

我国现代规模最大的古籍丛刊之一,1924年由中华书局开始编印出版至1931年共了出5集,包括古籍11,305卷。如果说《四部备要》是以实用而深受学术界重视。《四部备要》以通行实用为选书原则,然后用铅字排印,1935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标点洋装本。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省形:指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在形体结构上笔画有所省略。如乔字“从夭从高省”。 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如:炊,从火,吹省声。 异文: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者东汉许慎。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金坛人《说文解字注》 朱俊声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曲埠人《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安丘人《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定义模糊,对专注的理解分歧很大。南唐徐锴、清代江声等人主以同部为转注,戴震、段玉裁等人主以互训为转注,朱俊声主以引申为转注。 四体二用: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 古今字: 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今字”。 异体字: 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通假字: 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2.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 3.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可以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 4.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 6.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极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临床特征。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冲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肺泡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9.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大、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极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13.肺炎:指肺实质的炎症。 14.肺炎球菌肺炎:指又肺炎球菌索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 15.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16.军团菌肺炎:事由革兰染色阴性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7.病毒性肺炎:是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18.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外周有肉芽组织包围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19.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及腺体。 21.气胸:任何原因使空气进入胸膜腔造成胸腔积气和肺萎陷。 22.人工气胸:用人工方法将滤过的空气注入胸膜腔所引起的气胸。 23.外伤性气胸:由胸外伤等引起的气胸。 24.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外伤或认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25.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26.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滞留或二氧化碳降低。 27.I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滞留。 28.ARDS:是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致病因素(如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手术、DIC)而引起肺微血管和肺泡上皮损伤为主的肺部炎症综合症。 29.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炮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30.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症。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为主要特征。 31.急性心功能不全: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症。 32.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33.窦速:

词汇学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 (1)

Compounding is a process of word formation by which two independent words are put together to make one word. The word formed in this way is called compound Blending is a process of word formation by which a word is created by combining parts of other words. Words formed in this way are called blends. From morphological viewpoints,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blending: Acronymy is the process of forming new words by joining the initial letters of name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or special noun phrases and technical terms. Words formed in this way are called initialisms or acronyms, depending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words. Initialisms are words formed by the initial letters of words and pronounced as lettersEEC: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Acronyms are words formed by the initial letters of words and pronounced as words:OPEC: 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 Countries According to Leonard Bloomfield’s point of view, a word is a minimum free form, that is to say, the smallest form that may appear in isolation. There are two types of linguistic forms: one is the bound form, the other is the free form. A bound form is one which cannot occur on its own as a separate word, e.g. the various affixes: de-, -tion, -ize, etc. A free form is one which can occur as a separate word. For example, the word lovely contains the free form love and the suffix –ly. The suffix –ly in the word lovely, of course, i s not a free for m, because it cannot stand by itself. So we call it a bound form. A word is a minimum free form The morpheme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smallest functioning unit in the composition of words. 1)Morphemes are commonly classified into two forms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 one is free form, and the other is bound form. 2)Free morphemes自由词素are morphemes which can occur as separate words. That is to say, a free morpheme can stand alone as a word. 3)Bound morphemes粘着词素are morphemes which cannot stand alone as words. They are mainly affixes. That is to say, a bound morpheme is one that must appear with at least one other morpheme, bound or free in a word. 4)2) Morphemes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5)lexical morphemes and grammatical morphemesLexical morphemes are morphemes u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words as in compound words Grammatical morphemes are morphemes used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word and its context, such as plurality or past tens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words according to morphology:Simple words,Compound words,Complex words Conversion Conversion is a main type of word-formation assigning the base to a different word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广义的包括各种方言,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 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 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4、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5、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8、语系:依据共同历史来源划分出来的类别,同一语系的语言还可以依据亲疏关系划分出若干语族和语支; 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 2、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 3、音强: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势或音量,决定于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 4、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 5、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个性、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黄本) 6、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7、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 8、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9、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10、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11、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 12、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转道鼻腔流出,发出鼻音。 13、边音:发音时舌尖和上腭的某一点接触,形成阻碍,舌的两边松弛、自然,气流沿舌的两边(或一边)流出,造成边音。

内科学名词解释(精华篇)

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2.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 3.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可以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 4.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 6.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极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临床特征。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冲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肺泡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9.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

大、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极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13.肺炎:指肺实质的炎症。 14.肺炎球菌肺炎:指又肺炎球菌索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 15.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16.军团菌肺炎:事由革兰染色阴性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7.病毒性肺炎:是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18.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外周有肉芽组织包围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19.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

完全版英语词汇学名词解释_共6页

第一章word 1.Word --- A word is a minimal free form of a language that has a given sound and meaning and syntactic funtion. 第三章formation 1 1. Morpheme --- A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functioning unit in the composition of words. 2. Allomorph --- Some morphemes are realized by more than one morph 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 in a word. Such alternative morphs are know as allomorphs. 3. Free morphemes (Free root) --- They are morphemes which are independent of other morphemes. 4. Bound Morphemes --- They are morphemes which cannot occur as separate words. 5. Bound root --- A bound root is that part of the word that carries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just like a free root. Unlike a free root, it is a bound form and has to combine with other morphemes to make words. 6. Affixes --- Affixes are forms that are attached to words or word elements to modify meaning or function. 7. Inflectional affixes --- Affixes attaches to the end of words to indicate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are known as inflectional morphemes. 8. Derivational affixes --- Derivational affixes are affixes added to other morphemes to create new words. 9. Prefixes --- Prefixes are affixes that come before the word. 10. Suffixes --- suffixes are affixes that come after the word. 11. Roo t --- A root is the basic form of a word which cannot be further analysed without total loss of identity. 12. Stem --- a stem can be defined as a form to which affixes of any kind can be added. 第四章formation 2 1. Affixation --- affixation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formation of words by adding word-forming or derivational affixes to stems. 2. Prefixation --- is the formation of new words by adding prefixes to stems. Suffixa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new words by adding suffixes to stems. 3. Compounding(Compositon)-- is the formation of new words by joining two or more stems. 4. Conversion-- is the formation of new words by converting words of one class to another class. 5. Blending-- is the formation of new words by combined by parts of two words or a word plus a plus a part of another word. 6. Clipping- is the formation of new words by shortening a longer word by cutting a part off the original and using what remain instead.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完整word版)《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 一、分析汉字的结构。 1.人 2.女 3.首 4.目 5.自 6.马 7.牛 8.木 9.水10.泉11.舟12.日13.月14.弓15.斤16.衣17.眉18.电19.一20.二21.三22.亦23.上24.下25.寸26.刃27.本28.末29.朱30.取 31.各32.出33.即34.既35.戒36.析37.伐38.及39.光40.宗41.男42.从43.步44.武 45.北46.友47.比48.歪49.棋50.逆51.唯52.政53.在54.江55.河56.院57.打58.训 59.购60.问61.闷62.徒63.郎64.围65.胡 二、用楷书转写古文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三、名词解释。 1.汉字 2.文字 3.文字学 4.异体字 5.古文字 6.今文字 7.现代汉字 8.象形字 9.会意字 10.通假字 11.六国文字 12.形声字 13.大徐本 14.小徐本 15.六书说 16.三书说 17.指事字 18.合体字 19.独体字 20.繁简字 四、简答。 1.简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2.简述汉字形体发展的规律性。 3.简述有关汉字的起源的传说。 4.简述从时间角度的古文字分类。 5.举例说明假借的类型。 6.简述甲骨文的特点。 7.简述西周金文的特点。 8.简述六国古文在形体上的特点。

最全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1、小叶性肺炎:是指病原菌通过支气 管侵入,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 气管和肺泡的炎症,本病常继发于 其他疾病,多累及肺的下叶,一般 无实变体征,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 球菌,肺炎球菌,病毒及病毒支原 体等。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在医院 外罹患的感染性炎症,包括具有明 确潜伏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 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患者入 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 炎症。 4、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 臭痰。胸片X显示一个或多个含气 液平空洞。5、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 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 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6、支气管哮喘:是指有多种细胞如嗜 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 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 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7、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 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 应。 8、速发型哮喘反应:是指哮喘几乎在 吸入变应原的同时立即发生反应, 15—30分钟达高峰,2小时后逐渐 恢复正常。 9、迟发型哮喘反应:是指哮喘在吸入 变应原后6小时左右发生的反应, 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而且临床 症状严重,常呈持续性哮喘表现, 肺功能损害严重而持久。 10、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患者每年 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

年或更长,并可除外其他已知原因 的慢性咳嗽,可以诊为慢性支气管 炎。 11、阻塞性肺气肿:则指肺部终末细 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 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 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 一种气流受限而又不完全可逆为特 征的疾病。这种气流受限常呈渐进 性,并伴有肺部对有害尘粒或气体 呈非正常的炎症反应。 13、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是由于终末 细支气管或一级呼吸性细支气管炎 症导致官腔狭窄,其远端的二级呼 吸性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且扩张 的呼吸性细支气管位于二级小叶的 中央区的肺气肿。 14、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指直径小于 2mm的气道。 15、原发综合症:肺部的原发病灶、 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炎,统称为 原发综合征 16、科赫现象: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 机体对结核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 出不同的现象,称为科赫现象。17、中心型肺癌:系指发生于支气 管、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以鳞癌和未分化癌居多。 18、周围型肺癌:又称肺野型,系指 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 气管的肺癌。 19、所谓霍纳氏综合症:指的是植物 神经主要是颈部交感神经节的损伤 等引起的特征性的一群眼部症状。 颈部交感神经径路的任何一段受损 都可发生本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 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 21、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由于上 腔静脉被附近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 压迫或右上肺的原发性肺癌侵犯, 以及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引 起。

词汇学 名词解释(部分)

Types of meaning Types of lexical changes 1.Elevation:词义升格 Definition: words rise from humble beginnings to positions of importance Some words early in their history signify something quite low or humble, but change as time goes by to designate something agreeable or pleasant. For example: nice: ignorant---foolish---delightful, pleasant Marshal: a keeper of horses---a high ranking army officer So elevation refers that the meaning of word changes from the neutral/negative to positive. 2.Old English:It refers to the English starting from 450 to 1100 AD. The old English is made up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languages spoken then –that of Anglo-Saxons, that of Celts, and that of Jutes, with a lot of Latin elements used for common peopl e’s life. 3.Bound morpheme: It is the smallest unit of grammar, a unit which cannot occur as separate words. They have no independent semantic meaning; instead, they have: Attached meaning E.g. un-kind, hope-ful Grammatical meaning E.g. cat-s, slow-ly, walk-ing, call-ed For an exact example, in the word “careful”, care is free morpheme, “-ful” is a bound morpheme. 4.Hyponymy: Hyponymy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semantic inclusion, or to s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exical items and specific lexical items. That is to say, when X is a kind of Y, the lower term X is the“hyponym”, and the upper term Y is the “superordinate”. For example, “fiction”is the superordinate of “novel”, “novelette”and “short story”, which are the hyponyms of “fiction”. Knowing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hyponyms and their superordinates can help us achieve vividness, exactness, and concreteness in expression.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 一、名解 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6.LTOT: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a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 15.肺梗死(PI):肺动脉发生栓塞后,若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