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精品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

这些美学理念不仅是中国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以及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关系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1. 和谐统一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美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美学理念反映在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和形式上。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寓景于形,形象于意”,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同样,中国传统园林注重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宜人和谐的美感。

2. 内敛含蓄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强调内敛、含蓄和留白的艺术效果。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书法、诗词和音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意韵”,通过勾勒线条和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模拟客观形态。

中国古典诗词则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追求“言简意赅”。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的陶冶,通过音乐的律动和音色的变化表达情感。

3. 高尚精神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强调崇高、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戏曲中得到了广泛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力求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传统雕塑追求高尚、庄重的形象,强调形成群体的统一和协调。

中国传统戏曲则融入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曲调的抒发来传递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这些美学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1. 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需求。

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可以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方彬来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4期[摘要]中华传统美学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美思想,中国古典和谐美以“中和”思想为特征,对和谐美的追求渗透并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试图从考察中国古典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谐美思想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践行和谐美思想的积极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和谐美,践行和谐美,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和谐美;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63(2014)04-0059-04“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影响深远的哲学和美学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中国老百姓历来有着以和为贵、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的美好愿望,家和万事兴、国和百业旺的衷心祝福,以及人际交往中和颜悦色、和蔼可亲的礼仪要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的向往,对和谐美的追求。

中国的古哲先贤把和谐的要求上升到更高层面,认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性应是和谐的,最高意义的美就存在于这种和谐之中,并以追求理想中的和谐美为美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典和谐美以“中和”思想为特征,对和谐美的追求渗透并贯彻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既体现在中国人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之中,更体现在古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要求之中。

本文试图从考察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产生发展,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践行和谐美思想的积极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和谐美,践行和谐美,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亦称“和合”、“中和”之美,最早根植于先民因劳作生产而产生的艺术行为之中,对音乐创作的要求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较早的《周易》一书蕴涵了和谐思想的重要萌芽,这一思维方式对音乐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文,其主旨与核心就是和谐,行文中谈到“和”字的有20多处,《乐记》的和谐思想即肇始于《周易》。

论先秦道家“和谐”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先秦道家“和谐”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文化研究论先秦道家 和谐 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赵国乾(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摘!要: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 和谐 生态美学思想。

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 道 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

道家的 和谐 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的自然和谐之美、 自然无为 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 复归于朴 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美、 万物齐一 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

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关键词:先秦道家;老庄;自然和谐;生态美;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0964(2010)06 0102 05!!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面对诸多严峻的生态问题,生态美学以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价值,审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从远古时代起,人就注重生态问题。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悄悄发生了变化,以致恶化,人类才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和谐存在对人类是何等重要。

回过头来,我们发现,两千多年前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庄子通过对人类世界的深刻体察以其敏锐的视角,就预见性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老庄站在美学的高度审视宇宙,建立起以 道 为核心,从 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 出发,以和谐为中心的生态美学思想,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对道家老庄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挖掘、探讨和学习,对今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天人合一 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

道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它提倡的人属自然的自然和谐观。

在老庄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合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混为一体,人性与天道和谐一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71。

天地万物的化生是自然而然的流变过程,没有意志力的主宰,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然治理,遵循共同的法则∀∀∀ 道 。

和谐美学对美学中国化的探索和贡献

和谐美学对美学中国化的探索和贡献

和谐美学对美学中国化的探索和贡献
周文君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美学的中国化具体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关于美的观念和审美的理想规定,是否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主导精神与根本传统;二是它提出的基本范畴,是否概括了中华文化与中华美学的基本经验;三是它的理论结构、逻辑形态是否弘扬了民族的思维精神;四是它的心理结构、思维模式、概念形态、研究及言说方式,是否适应于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是否既体现思维的现代性,又具有中华气派、中华作风,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周来祥先生最早提出的和谐美学在这四个方面对美学中国化作出了探索和贡献.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周文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从文艺学、美学到文艺美学建构--论康德对近现代文艺美学的理论贡献 [J], 张政文
2.在传统与后现代语境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评刘纲纪美学思想及石
长平《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 [J], 张弓
3.“辨证发展的和谐美学观”之内涵——以周来祥的和谐美学为例 [J], 刘继平;;;
4."美学大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美学发展 [J], 梁玉水
5.建设和谐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J], 苏志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思想【摘要】中华文明,中庸和谐占据着中国传统思想灵魂的地位,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和之美”。

而和谐美学的文化根源恰恰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思想,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贯穿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和谐之美”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思想;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美学;美学作为一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性学科,是对美本质规律的研究,促使人们在生活中认识美、发现美。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和之美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之中。

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又具有高度稳定的特点,它植根于中国传统美学。

和谐思想对研究中国传统美学以及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民族性的和谐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传统美学(1)“和”之本源。

“和”,本来是一种乐器,原本写作“龢”。

关于“和”的思想,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体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的“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中的“和”乃和谐之意,人祈天保,人尊天神,天人合一,神人以和。

其中的相成相济之“和”为发端,这里的和虽然不是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和”的思想,但这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的美好憧憬与幻想。

另外“《易传》中有关“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带“中”的卦爻都是吉卦、吉爻。

“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晏子·春秋》中“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亨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这里的羹就是说各种不同的味道经过调和达到美味,意为和,而和恰恰是各种不同的事物达到协调统一而又不失个性的程度。

晏婴这个举例深刻说明和的意识已经普遍于生活,从概念的角度上升为一种中华先人的一种意识。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精品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精品

【关键字】活动、历史、地理、政治、情况、设想、方法、空间、领域、行动、传统、认识、问题、体制、充分、整体、现代、合理、和谐、文明、发展、建立、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位置、突出、网络、意识、信念、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基础、需要、权利、环境、途径、体系、能力、制度、主导、方式、作用、关系、分析、形成、制约、保护、满足、鼓励、发挥、教育、解决、分工、完善、实现、协调、内心“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在美学中,“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当代的话题,但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接近它,从而产生了对“和谐”的不同理解。

一、古代人论“和谐”与“美”一般说来,古代欧洲人的和谐观,主要建立在对形式作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

门罗·比厄斯利曾写道,“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前,比任何人都更加接近于为音乐这门艺术勾画出一种美学的理论”。

这种美学理论的本质,就是“和谐”。

这时,“和谐”是从数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的。

比厄斯利接着说,毕达哥拉斯学派从“绷紧的弦的长度与它们的振动所产生的音高间的关系,或者换句话说,长度的比例与它们相应的音程间的关系”发现了音乐和谐的一些规律。

后来,这种规律被扩展到视觉图像上。

柏拉图谈到了数学上的度所形成的部分与部分间的理想的比例,谈到“度、比例的性质总是……构成美与优秀”。

斯多噶学派论述了人体的美在于肢体间相互比例以及它们与人的整体间比例的观点,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讲到了建筑美的思想,此外还有黄金分割,以及其他各种对几何图形美,对线条美的追求。

这种思想统治了欧洲几千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观点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阿尔贝蒂就曾写道:“我将美定义为各部分间的和谐,在一切物体之上,只要有美,就以这样的比例和关联结合在一起,只要增一点、减一点或改变一点,就会变得不美。

”波兰美学家塔塔凯维奇将这一传统理论称为西方美学的“大理论”。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古代关于美的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复合中互相补冲的系统,儒道易佛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中共生,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性和不可磨灭的优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和传承,就必须在现实的人生中,以天地为心,重塑和谐美的文化态度,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收获人生的意义。

标签:中国传统美学;和谐美;和谐美学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然生生不息,是因为当中孕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它注重人的价值并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而可以解决精神的寄托,最终使人生获得审美上的超越。

“和合”文化中和谐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

“和合”文化的和谐基调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即对“和”之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一、人的和谐的具体表现(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的和谐自然观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得是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

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

这种和谐就是“乐”的境界这个本然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是乐的境界。

这个本然的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

在这个本然的世界中,真、善、美是统一的。

中国文化一开始走的就是一种天人亲和的路子,这在美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美学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指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一系列美学理论和观念。

这些理论和观念都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部分。

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存在,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蓬勃的发展。

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1.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它最早由孔子所提出。

孔子认为,中庸就是取正之道,折中之道。

这里的中庸不是指平庸,而是指把两个极端之间的东西找到,折中而成的中间状态。

换句话说,中庸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天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不偏不倚地进行折中的处理。

在中庸之道的古代美学理论中,艺术是圆满的和谐的,是宇宙间真理与精神的表现。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认为,美并非只是指感官上的享受,而是存在于万物中的道,表现为自然的真、善、美三个方面。

道家思想恢弘博大,关注着自然、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生长的变化,它是毕生思考的结果,包含了深厚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认为人只有在良好的情境之中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儒家思想着重强调“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六艺中,乐和书,是最为重要的两种艺术形式。

因为书法和音乐是最能表达人性、充盈精神的艺术。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1.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庸之道指导着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仰。

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天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使自身生活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中。

这符合现代人对于绿色、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美学诗人与艺术家,使人们对于身边的一切充满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活动、历史、地理、政治、情况、设想、方法、空间、领域、行动、传统、认识、问题、体制、充分、整体、现代、合理、和谐、文明、发展、建立、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位置、突出、网络、意识、信念、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基础、需要、权利、环境、途径、体系、能力、制度、主导、方式、作用、关系、分析、形成、制约、保护、满足、鼓励、发挥、教育、解决、分工、完善、实现、协调、内心“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在美学中,“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当代的话题,但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接近它,从而产生了对“和谐”的不同理解。

一、古代人论“和谐”与“美”一般说来,古代欧洲人的和谐观,主要建立在对形式作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

门罗·比厄斯利曾写道,“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前,比任何人都更加接近于为音乐这门艺术勾画出一种美学的理论”。

这种美学理论的本质,就是“和谐”。

这时,“和谐”是从数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的。

比厄斯利接着说,毕达哥拉斯学派从“绷紧的弦的长度与它们的振动所产生的音高间的关系,或者换句话说,长度的比例与它们相应的音程间的关系”发现了音乐和谐的一些规律。

后来,这种规律被扩展到视觉图像上。

柏拉图谈到了数学上的度所形成的部分与部分间的理想的比例,谈到“度、比例的性质总是……构成美与优秀”。

斯多噶学派论述了人体的美在于肢体间相互比例以及它们与人的整体间比例的观点,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讲到了建筑美的思想,此外还有黄金分割,以及其他各种对几何图形美,对线条美的追求。

这种思想统治了欧洲几千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观点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阿尔贝蒂就曾写道:“我将美定义为各部分间的和谐,在一切物体之上,只要有美,就以这样的比例和关联结合在一起,只要增一点、减一点或改变一点,就会变得不美。

”波兰美学家塔塔凯维奇将这一传统理论称为西方美学的“大理论”。

他写道,“古代所形成的美的一般理论宣布美存在于各部分的比例之中,准确地说,存在于各部分的比例和安排之中,更为准确的说,存在于各部分的尺寸、性质和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之中”。

欧洲人的这种和谐观,既可在感觉上得到验证,又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或者说,和谐美可以造成感官的快感,又可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

与欧洲人的“和谐”观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反相成”的含义。

《左传》中讲“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五味、五色或五声相混合,但又不过度,就有了“和”。

这里,尽管也有对量的关注,但主要强调的却是不同质的事物间共存和相互依赖关系。

这里的量,只是一种感觉上的不过度,并不是可用数学手段来测量的量。

《易·乾·彖》中有“保合大和,乃利贞”的句子,将自然之和与因之而动的人事之和结合起来。

《易》所具有的“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思想,也是和谐理想的体现。

孔子将“和”与礼制和政治教化联系起来,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到了《乐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文中,“礼”主别异以形成封建等级制度,“乐”主和同以促成不同等级的人和谐相处,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乐记》提出,“仁近于乐,义近于礼”,“和”与人的内心情感,与万物的运动,与音乐相关,而“异”则与外在的规则,与万物间的差别,与礼相关。

《乐记》还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暗示着一种“乐”与“物”的感应关系,将音乐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功成之盛世作乐,而盛世之乐又能移风易俗,起教化作用。

二、近代人的“和谐”观近代社会所形成的各种分工所造成的人群的分化,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学科间的分化,哲学上的理性和实证精神的发展,这些都被人们划归到一种启蒙现代性的概念之中。

如果说古代人用礼来标志封建的等级制度,并将之固定的话,那么,近代社会的这种人群的分化则是由经济力量形成的。

与这种经济的力量对社会的构建相对立而又对它起补充的力量则是审美理想。

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美学”这个概念,并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他的意思是要承认独立于理性之外的感性认识的存在权利。

在他那里,感性成了理性的对立物和补充。

他所设定的这种感性的独立性,注定要在以后的德国古典美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现代美学体系是由康德在写于18世纪末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建立起来的。

康德论证了“审美无利害”的思想。

审美不依赖于概念、没有功利目的,但审美能力又是人所共有的。

没有目的和概念的对象却能够使人们共同感兴趣,心不存利害关系,只是由于喜欢而去看去听,这是他为自己出的一个难题。

正是从这个难题的解决中,可以见出他在美学上的独创性。

康德用知解力与想象力这两种主观能力之间的和谐来解释,面对审美对象,人的这两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于是产生了愉悦之感,这是审美快感的本质。

康德很幸运,他的那么晦涩的理论,竟然无须等很多年就立刻有了一位响应者,这就是席勒。

席勒所抓住的,正是康德思想中对和谐的追求。

席勒将不同感官的能力之间的和谐转化为在行动中人的不同冲动之间的和谐,这就是他所谓的“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和谐,由此产生一种他所谓的“游戏冲动”。

这种“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这就是美。

“活的形象”体现了两种冲动的结合,“活的”表明是“感性冲动”的对象,而“形象”是“形式”的另一个译法,是“形式冲动”或理性冲动的对象。

通过这种理论,席勒不仅完成了他对美的解释,而且为建构一个和谐与美的乌托邦勾画出了蓝本。

他有着对美好社会的美好理想,指出审美教育是通向理想社会的途径。

但是,他想通过引进外来的教育者来实现这种理想,这却是注定不能实现的,这是恩格斯将席勒及其追随者称为“庸人”的原因。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与康德和席勒,以及所有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试图用理性与感性间的和谐来对美作出解释。

如果说,黑格尔与康德和席勒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理念发展及其与感性关系的历史过程。

对于他来说,最美的艺术,是理念与它的感性显现和谐一致的艺术。

德国古典美学的这种和谐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这是一个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金钱关系撕破了人与人关系的一切温情脉脉的面纱,“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的时代。

从审美和艺术角度对这种时代特征的批判,产生了“审美无利害”的思想。

人们以此为基石,构筑一个审美和艺术的世界,作为冷酷无情的现实世界在情感和想象上的补充。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和艺术中的和谐,并不能仅仅从审美和艺术本身来考察,它们实际上是与针对分工和阶级分化所带来的不和谐所作的和谐的努力。

三、从艺术之“生”到艺术之“死”“艺术终结论”在中国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应该说,这个讨论并不只是某几个人作出的惊世骇俗的预言,而另一些人对这个预言发泄一通怒气,却有着深刻的内容。

艺术从来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在生活中选择自身的位置和作用。

18世纪中叶,与前面说到的鲍姆加登差不多同时,法国人夏尔·巴图提出了“美的艺术”的概念,将诗、绘画、音乐、雕塑和舞蹈等放到一起,用一个概念来统括,并认定这种“美的艺术”是对“美的自然”的模仿。

这就为艺术划定了一个单独的领域,即模仿的世界,或者说,不同于现实生活本身的符号的世界。

由于这一区分,艺术与生活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范畴。

这时,生活和现实的世界通行着资本和市场的原则,而只是在艺术中,人性间的和谐才能得到实现。

黑格尔将这种社会状况说成是理性超越了它与感性和谐一致的阶段,艺术行将终结,让位于宗教和哲学的表征。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相敌对”(《剩余价值理论》)。

然而,恰恰是在这时,大资本家替代了过去的封建贵族,成为艺术的保护人和收藏者。

赢得民族独立,建立起民族国家的欧洲统治者们开始收藏艺术品,建造巨大的美术馆、艺术馆和歌剧院,以显示国力强盛,对国民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正是在这时,传统的艺术师承体制被改变,各艺术门类的教育被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之中。

也恰恰在这时,高雅艺术与工艺美术、通俗大众娱乐的分野形成了,出现了所谓“美的艺术”的概念。

因此,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来说,终结的只是那种古典式的,未与生活分化并形成对立的艺术。

今天人们说“艺术的终结”,所要终结的艺术,反倒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时代才开始兴起或迅速发展的,以“无利害”和“自律”为特点的精英艺术。

因此,此“终结”并非彼“终结”。

但尽管如此,终结的概念却是起源于黑格尔,正是他提供了一种艺术与生活间辩证的动态关系的思想,否定了艺术与生活平行而永生的信念。

生与死相对立而存在。

“未知生,焉知死”当然是正确的,“未知死,焉知生”的道理也不错。

只有艺术终结的话题被提出来以后,人们对艺术的存在状况,艺术对生活的依存性,才有了清楚的认识。

20世纪艺术上的先锋主义运动,是一次艺术突破自律,突破独立而自我封闭的尝试,这个尝试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是,这种尝试只是更加突出地展现了艺术的危机而已。

艺术依存于由各种艺术从业者组成的艺术界而存在。

先锋艺术家对于这种艺术界的挑战,只能是更加凸显这种艺术界的力量,使本来只是潜在地起作用的艺术界走向了前台。

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出现全球化的浪潮,科技和信息革命,电影、电视和网络带来图像转向,文化研究中表现为以“后现代”为大旗的对现代文化的批判之时,“艺术终结”的话题才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

四、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再到哪儿去寻找“美”与“和谐”?这也许是文学和艺术研究者更为关注的话题。

艺术终结,只是说作为文明高等成果的艺术的孤岛在改变其存在方式。

一般人生活中的审美要求,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得到满足的,也不是在博物馆和歌剧院里得到满足的。

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对那些如工艺品和手工制品等并不一定能被称为艺术的作品的欣赏,正在消费着人们的审美时间,同时也在填补着人们的心灵空间。

这些事实并不是现在就有的,很久以前就早已存在。

问题只是在于,过去的理论研究只是关注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和通俗艺术得不到理论研究者的重视,被推到了艺术范畴的边缘地带。

这恰恰证明了马克思的一句话,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然而,使艺术走出精英化的樊笼,是艺术家们长期以来不懈的追求。

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这种追求的实现成为可能。

在欧洲,打破贵族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精英阶层对美和艺术的垄断,使更广大的民众享受文明的成果,这是一个积极而值得鼓励的发展。

杜威在讲艺术与文明的关系时曾说,艺术在今天只是文明的美容院,它应该成为文明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