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中的研究进展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中的研究进展曹凡;高艳香【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心房重构,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在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及最终导致心房颤动发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综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参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抗心房重构的治疗现况,为进一步探讨心房颤动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4页(P528-531)【关键词】心房颤动;心房重构;纤维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者】曹凡;高艳香【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1 心房重构与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约占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其亦是卒中、心力衰竭、猝死和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3]。
近年的研究表明,心房重构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及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
在某些外在因素刺激下,如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房肌细胞会做出适应性改变,早期以离子通道功能状态改变的电重构为主,后期逐渐出现细胞外基质成分、心房肌肥厚等微结构变化的结构重构。
此时心房重构尚可逆,并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如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减缓心房肌的收缩速度,以维持内环境及循环稳定。
此时心房颤动多为可复律的心房颤动,但随着外界刺激的持续存在,心房肌细胞逐渐凋亡和坏死,出现不可逆的结构重构、心房纤维化,导致组织僵硬和心房扩张、收缩力下降,最终丧失功能,表现为复律效果差的心房颤动。
有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在恢复窦性心律之后,其心房电重构也将逐渐恢复,但仍会复发,这表明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颤动的维持、复发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急性脑血管病(ACVD)多器官衰竭(MOF)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RAAS 新的成员、新的受体、新的调节物和新的药物等不断问世。
RAAS作为心血管系统最重要、历史最久远的活性物质早已被公认,近年的研究又发现它可引起脑水肿的发生,加重缺血性脑组织的损害〔1〕。
RAAS与脑血管病转归及预后的关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就RAAS 的研究现状、RAAS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及其并发的多器官衰竭(MOF)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RAAS研究现状及其在体内分布RAAS主要由两个酶(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一个底物(血管紧张素原)和若干产物组成。
经典概念认为,RAAS属于内分泌系统,肾素主要由肾脏近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分泌,可催化来自肝脏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AT-Ⅰ),AT-Ⅰ在肺脏循环中被来自肺上皮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降解为AT-Ⅱ,AT-Ⅱ及其产物AT-Ⅲ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并分泌醛固酮。
RAAS不仅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起显著作用,而且也是循环血压及各脏器血循环的重要调节系统。
然而用同一水平的AT-Ⅱ来控制如此广泛的具有不同作用的靶组织是难以解释的〔2,3〕。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大多数AT-Ⅱ靶组织不仅含AT-Ⅱ受体,而且也含有所有生成AT-Ⅱ的必要成分,于是学者们提出局部组织RAAS的概念,并已分别在脑、心、肾、肾上腺等组织中证实〔4〕。
研究表明,组织RAAS的基因转录和表达,并不依赖于血循环中的肾素、ACE及血管紧张素原,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4〕。
1.1肾素是一种糖基化的单链蛋白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AT-Ⅰ,肾素mRNA在体内广泛分布,但以肾脏为主。
动物实验显示,在脑和心血管系统,肾素mRNA 的表达水平较低,但却可大量摄取肾素原,从而导致局部肾素原的积聚并被激活而转变为肾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杨宁;李宝福【摘要】高血压(Hypertension)系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mmHg]增高为主要特征,伴心、脑、肾等器官器质性或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阶段,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人体血压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药物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键作用靶点.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经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肾素抑制剂(RI)治疗.但各种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如何更加高效、低副作用治疗高血压已成为临床医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本研究将综合分析RAS系统中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以及各类药物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治疗高血压,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13【总页数】3页(P1913-1914,1923)【关键词】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性;研究进展【作者】杨宁;李宝福【作者单位】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卫生院 300350;天津市咸水沽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高血压是引起脑、肾及心血管疾病,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约75%的脑部疾病、50%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高血压控制不良密切相关[1]。
而随着全球人们饮食生活习惯改变,高血压发生率仍呈逐渐上升趋势,血压控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
而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主要成分包括肾素(REN)、血管紧张素Ⅰ、Ⅱ(AngⅠ、Ⅱ)、血管紧张素原(AGT)、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及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ATR),在调节血压、纠正水—钠平衡、促进细胞生长、稳定心血管微环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研究进展

的影 响 。此 外 , 选择性 A T : 受体激动剂 C 2 1是 通 过一 氧化 氮 ( N O) 与 环磷 酸 鸟苷 ( c G MP ) 途 径 介 导 钠
段 包含 操纵 区ຫໍສະໝຸດ ( 1 0~1 9个 多肽 组 成 ) , 这 个 区域 被
认 为是 与 P R R结合 区域 且 肾素原 在 此催 化 激 活 。肽 类 拮抗 剂 H R P s 可模 拟 操纵 区域 的 肾素 原 , 竞争 性 地
在过 去 的几十 年 中 , 人们 对 肾素 一血管 紧张 素 一
由P R R直接 激 活 细 胞 外 信 号 调 节 激 酶 1 / 2 ( E R K 1 /
醛 固酮 系 统 ( R A A S ) 复杂性 的认识 已经有所 更新。 目前 , R A A S阻 滞 剂 经 常 用 于 治 疗 肾 脏 及 心 血 管 疾 病 ,而 R A A S激动 剂常 用于 某些 疾 病 的模 型研 究 。 但 这些 药物 发挥 对机体 有利 或有 害 的作用机 制 时 , 并
抗炎 作 用 。C 2 1 减 少 了 肾间 隙 中肿 瘤坏 死 因子 、 I L一
6 、 T G F—B 1水 平 , 并 且 以一 种 独 立 于血 压 的途 径 激 活 N O / c G MP级联 。基 于 A T ’ 受体 基 因敲 除 动 物 , A T , 受体介导的钠尿排泄作用, C 2 1介 导 的 N O / c G MP级 联 的激 活 , C 2 1介 导 的 血压 降 低是 值 得 期 待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
另外,它与一些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关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 Ⅱ)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
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临床意义1、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肾素是由肾脏近球体分泌分子量为40000的一种羧基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Ⅰ),A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AⅡ。
检测血浆中PRA和AⅡ浓度已成为肾性高血压、内分泌型高血压的诊断所必需,也是高肾素低血容量型高血压、低肾素高血容量型高血压、正常肾素正常血容量型高血压分类的依据。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
前者基础值增高,对立位、低钠和速尿的激发反应正常,后者基础值常低下,特别是激发反应低下.●肾血管性高血压测定分肾静脉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确定是否宜于手术治疗。
当侧枝循环建立,患侧/健侧的比值正常或仅轻度增高,手术效果不会好。
只有比值明显增高才提示手术可以获得明显降压效果.节段导管取血测定,可了解小范围的缺血.●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近球小体瘤等,外周血浆肾素活增高,同时单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增高,但肾动脉不见狭窄。
●急性肾功衰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升高,血液透析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衰伴高血压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区分可治性(血容量高,肾素活性不高)和顽固性(肾素活性增高)高血压,前者透析疗法有效,后者则透析效果不佳,切除肾脏才可望血压下降。
2、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分子量360。
4,它是一个非常强的电解质排泄的调节因子,临床上与很多疾病有关。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杜乃立;杜瑞芝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05(26)B08
【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现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组成成分、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作用作一介绍。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杜乃立;杜瑞芝
【作者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
【相关文献】
1.肾素促肾脏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扩展 [J], 苗绪红;苏冠男;宋文芹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弭馨宁; 李正迁; 薛言学; 郭向阳
3.妊娠期不良环境暴露对胎儿多脏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刘和泽;戴永国;刘可欣;汪晖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组分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J], 梁涛;张屏;于汇民
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儿童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苏佳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研究进展(全文)

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研究进展(全文)肾素-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一个酶促级联系统。
肾素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作用于肝脏合成的底物血管紧张素原,形成十肽的AngⅠ。
AngⅠ主要在肺循环中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裂解形成具有收缩血管和促进醛固酮分泌功能的AngⅡ。
参与RAAS代谢的主要脏器包括肾脏、肝脏以及肺脏,但有证据表明其他组织也可能完成RAAS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调节全身RAAS水平并发挥生理功能。
目前有充足证据表明,RAAS成分在心血管组织中表达并发挥作用[1,2,3,4]。
但是,心脏不同部位的内分泌功能是否存在差异,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
心房在内分泌功能方面具有生理学基础,心房组织很有可能在心脏局部RAAS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1.脏器/组织局部RAAS的发现:RAAS的最终活性产物AngⅡ具有升高血压,抑制球旁细胞活性以及拮抗醛固酮的水钠潴留作用。
这些作用又能够反馈性抑制球旁细胞分泌肾素,从而使AngⅡ合成减少,引起血压和血容量下降。
早期研究显示,大多数AngⅡ的生成发生在大动脉,由血清中RAAS成分合成[1]。
在后续的观察中发现,RAAS成分除了在大动脉,还能够被多种组织利用和合成[2,3,4],这些发现使学者开始关注组织内局部RAAS。
在RAAS的经典途径中,肾素由肾脏合成释放,血管紧张素原在肝脏内合成,醛固酮则由肾上腺合成分泌。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肾脏以外的组织往往缺少肾素的合成,而肾素原(肾素的无活性前体物质)则在人体中大量表达。
因此,曾有学者认为肾素原可通过肾素原受体转化为肾素,这一途径也是局部RAAS调控中的一环[5]。
然而,研究显示不论是肾素原还是肾素原受体在转基因大鼠中过量表达,均不能引起AngⅡ水平发生改变[6];并且与肾素基因敲除不同,肾素原受体基因敲除是致死性的[7],这可能是由于肾素原受体与液泡表面H+-ATP酶有关。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生物学作用
一、收缩血管
•
•
•
•
机制一,激动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AT受体, 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机制二,Ang II作为心血管生长刺激因子促进 原癌基因的表达,引起血管增生、重构,导致 官腔狭窄、管壁硬化和顺应性降低。 机制三,通过转化生长因子1β、血小板衍生生 长因子等生长因子的释放而间接调节血管平滑 肌的生长; 机制四,局部Ang II也能引起缓慢升压效应, 引起血管重构。
•胚胎型ACE主要存在于睾丸。
ACE2
•2000年,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血管紧张素转化 酶,即ACE2 。 •ACE2是ACE的同类物,也是一种含锌金属蛋白 酶。与ACE一样,ACE2也是一种锌依赖性金属 蛋白酶,能水解Ang I。
ACE2和ACE的不同
•ACE是一个双肽酶,通过催化AngI的C一末端 双肽水解而产生Ang II(含8个氨基酸); •ACE2更象是一个羧肽酶,能高效裂解Ang I的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 RAAS)
目录
• 1简介 •2RAS的构成与调节 •3生物学作用 •4检测及标本采集要求 •5RAS最新研究进展
简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或肾素-血 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是人体内重 要的体液调节系统。RAS既存在于循环系统中, 也存在于血管壁、心脏、中枢、肾脏和肾上 腺等组织中,共同参与对靶器官的调节。在 正常情况下,它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 心血管功能稳态、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维持, 以及血压的调节均有重要作用。
RAS的构成与调节
肾 素
•肾素(renin)是天冬氨酸或酸性丝氨酸 蛋白水解酶,由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壁上的 球旁细胞合成前肾素原,然后去除一个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急性脑血管病(ACVD)多器官衰竭(MOF)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RAAS 新的成员、新的受体、新的调节物和新的药物等不断问世。
RAAS作为心血管系统最重要、历史最久远的活性物质早已被公认,近年的研究又发现它可引起脑水肿的发生,加重缺血性脑组织的损害〔1〕。
RAAS与脑血管病转归及预后的关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就RAAS 的研究现状、RAAS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及其并发的多器官衰竭(MOF)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RAAS研究现状及其在体内分布RAAS主要由两个酶(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一个底物(血管紧张素原)和若干产物组成。
经典概念认为,RAAS属于内分泌系统,肾素主要由肾脏近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分泌,可催化来自肝脏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AT-Ⅰ),AT-Ⅰ在肺脏循环中被来自肺上皮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降解为AT-Ⅱ,AT-Ⅱ及其产物AT-Ⅲ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并分泌醛固酮。
RAAS不仅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起显著作用,而且也是循环血压及各脏器血循环的重要调节系统。
然而用同一水平的AT-Ⅱ来控制如此广泛的具有不同作用的靶组织是难以解释的〔2,3〕。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大多数AT-Ⅱ靶组织不仅含AT-Ⅱ受体,而且也含有所有生成AT-Ⅱ的必要成分,于是学者们提出局部组织RAAS的概念,并已分别在脑、心、肾、肾上腺等组织中证实〔4〕。
研究表明,组织RAAS的基因转录和表达,并不依赖于血循环中的肾素、ACE及血管紧张素原,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4〕。
1.1肾素是一种糖基化的单链蛋白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AT-Ⅰ,肾素mRNA在体内广泛分布,但以肾脏为主。
动物实验显示,在脑和心血管系统,肾素mRNA 的表达水平较低,但却可大量摄取肾素原,从而导致局部肾素原的积聚并被激活而转变为肾素。
因此,局部组织的肾素可来自血液,也可自身合成,但可能以前者为主。
肾素的基因表达受多种因素的控制,低钠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肾素mRNA的表达,而AT-Ⅱ可抑制其表达。
最近发现心血管局部可产生和分泌一种新的内分泌物质——肾素结合蛋白(RnBP),可与肾素分子结合成异源二聚体,抑制肾素的活性,但它不能分泌出细胞,为细胞内肾素的调节蛋白。
1.2血管紧张素原是一种糖基化的球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
肝脏含有的血管紧张素原mRNA 最多,其次为脑、脊髓、动脉等组织。
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和甲状腺素等可增加血管紧张素原mRNA水平,AT-Ⅱ对其基因表达也有正反馈作用,胰岛素则起抑制作用。
1.3AT-Ⅱ是RAAS的主要成分〔5〕,在循环血液中主要由AT-Ⅰ降解而来,在组织中除了肾素和ACE,还可在另外一些酶的作用下,由血管紧张素原直接转变为AT-Ⅱ〔6〕。
AT-Ⅱ具有强烈收缩血管、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作用,是通过AT-Ⅰ受体而实现的。
AT-Ⅰ受体又可分为AT-ⅠA 和AT-ⅠB2个亚型,AT-ⅠA受体主要存在于血管,也可在心脏、肝脏、肺脏等组织表达;而AT-ⅠB受体主要存在于肾上腺,也可在垂体和肾脏表达,可见AT-Ⅱ在不同靶组织可发挥不同的作用。
近年来,又陆续发现AT-Ⅱ、AT-Ⅲ、AT-Ⅳ受体,但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
除了AT-Ⅱ以外,最近还发现AT-Ⅰ~Ⅶ也是RAAS新成员,它有独立的转换酶系统,而且与AT-Ⅱ作用不同,可引起血压的下降。
AT-Ⅰ~Ⅶ作为AT-Ⅱ升压作用的一种拮抗因子,来调节血压的相对恒定。
2中枢神经系统内的RAAS用重组DNA技术、mRNA细胞自由翻译技术及定量放射自显影术证实了RAAS在脑内的存在,而尤以丘脑下部、脑干及与控制水盐平衡有关的边缘系统含量最高〔5〕。
AT-Ⅱ敏感区主要在前脑终板、第三脑室视隐窝周围的视旁结构,从第三脑室前腹侧区(AV3V)延伸到穹隆下器官(SFO),其次是极后区,它与孤束核关系较为密切〔6〕。
研究表明,血源性AT-Ⅱ结合位点在室周器官,特别是SFO;而脑内AT-Ⅱ则主要作用于血管终极器官。
免疫组化研究证实脑中的AT-Ⅱ主要产生于合成血管紧张素原的神经元,其神经末梢分布于正中隆起的外层,而细胞体则在室旁核和室上核〔7〕。
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肽类递质或调节因子,AT-Ⅱ可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2.1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向动脉、脑室或静脉内注入AT-Ⅱ均能产生致渴效应;但毁损SFO,切断血浆AT-Ⅱ的作用位点,向脑室内注入AT-Ⅱ仍能引起口渴,同时尿钠排泄增多〔8〕。
2.2AT-Ⅱ的中枢加压作用:实验证明,向脑室注射微量AT-Ⅱ可使脑血管阻力增高,脑血流量减少。
作用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①AT-Ⅱ可直接收缩血管,其作用可达去甲肾上腺素的10倍,并可被AT-Ⅱ拮抗剂阻断〔7,9〕;②AT-Ⅱ的直接加压作用:孤束核是调节心血管活动重要中枢整合部分,已发现AT-Ⅱ能神经纤维、AT-Ⅱ及其受体在孤束核中存在;③AT-Ⅱ可兴奋交感神经中枢;④刺激下丘脑释放血管加压素(AVP),引起血管收缩。
2.3刺激下丘脑及垂体分泌其他激素,如AV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催产素、前列腺素、心钠素(ANF)等,其确切机制尚待探讨〔10,11〕。
2.4AT-Ⅱ与ANF的相互拮抗作用:AT-Ⅱ与ANF从外周到中枢,彼此拮抗,相互影响,从而对水、电解质平衡、心血管功能和血压实现调控作用〔12〕。
3RAAS的调节3.1循环RAAS的调节情况如图1。
3.2关于局部组织RAAS的具体调节机制目前研究较少,一般认为局部RAAS的变化可能基于循环RAAS的调节,组织中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可来自组织自身或血浆运送,而对脑和脊髓而言,局部合成的有关成分可能是AT-Ⅱ的主要来源〔4〕。
局部脑组织RAAS含量较高部位的血脑脊液屏障较薄弱,故血液中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可在这些部位入脑,参与脑组织RAAS的合成;同时血液及脑组织中的AT-Ⅱ可在此类部位相交通,参与外周及中枢调节。
因此,生理状态下,循环RAAS与局部RAAS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处于动态平衡中;然而脑血管病急性期,下丘脑及垂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并呈激素释放后的变性反应,同时血脑脊液屏障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就使ACVD时脑组织AT-Ⅱ通过破损的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成为可能,从而使血浆及脑脊液(CSF)中AT-Ⅱ均显著升高,并呈一定相关性。
4RAAS与脑水肿脑水肿是ACVD患者共同的并发症,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研究发现,动物脑损伤后血浆和CSF中的AT-Ⅱ含量升高,并与脑组织中的含水量呈现同步性变化,都在损伤48~72小时至高峰〔13〕。
AT-Ⅱ具有刺激饮水、增加摄盐、升高动脉血压、增加加压素和ACTH分泌的作用,脑损伤后AT-Ⅱ的变化,不仅不利于损伤区周围缺血性脑损伤的恢复,而且加重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
推测这可能是ACVD患者脑水肿的形成及发病后3~7日时脑水肿加重的原因。
5RAAS与脑血管病许多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时血浆及CSF中的肾素活性(PRA)、AT-Ⅱ及醛缩酶(ALD)均升高,3日左右处于高峰,7~14日逐渐恢复正常〔9,14〕,并且与病情轻重、病灶部位、病灶大小、是否有颅内高压、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有关。
总之,病情越严重,RAAS的变化越显著。
RAAS的变化机制有以下几种可能:①脑血管病急性期,AT-Ⅱ应激性增高,这可能与循环血容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有关〔7〕;②RAAS的变化与病变部位有关,病灶位于基底节、内囊和间脑者,血浆中AT-Ⅱ的浓度显著高于皮质及皮质下者,这可能与病灶位于中线、接近下丘脑有关,此处正是AT-Ⅱ及其受体分布最多的脑区,ACVD后下丘脑垂体系统及血脑脊液屏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使脑组织增多的AT-Ⅱ进入血液循环;③ACVD 后增多的ANF与AVP刺激RAAS的生成;④高血压时,在中枢及外周一般都有AT-Ⅱ水平的增高,ACVD后其含量变化更为显著,可能是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脑组织释放入血液及脑脊液的AT-Ⅱ增多所致。
总之,目前关于脑血管病后RAAS的变化尚无定论,其变化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6RAAS与ACVD引起的MOFMOF是影响ACVD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病死率高达60%~80%〔15〕。
ACVD引起的MOF有以下特点:①发病年龄偏高;②发生率高,病死率高;③诱发因素多为感染和药物;④其发生与病损部位、大小、是否靠近下丘脑有关,ACVD并发MOF首推脑出血;⑤首先发生衰竭的器官多为脑,其次为肺脏;⑥3个以上器官同时受累者居多。
然而目前关于ACVD 诱发MOF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6.1ACVD诱发MOF者年龄偏高,这与老年患者脏器储备功能减退、代偿能力下降有关。
6.2脑的各级中枢都有调节植物神经及内分泌的功能,脑组织受损,引起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导致MOF。
6.3下丘脑受损者易导致MOF,这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及植物神经双重调节紊乱造成的。
6.4ACVD并发MOF者首推脑出血,这可能是由于脑出血或颅内压急剧增高,脑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及脑疝,直接导致脑功能障碍。
6.5继发感染为MOF的重要诱因。
6.6药物的不合理利用等医源性因素也易导致MOF。
然而关于ACVD并发MOF患者体内RAAS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有学者通过内科疾病所致MOF的研究结果推论,ACVD并发MOF患者血浆AT-Ⅱ及ALD含量升高,而PRA 则升高不显著;但随衰竭器官的增多,AT-Ⅱ水平逐渐下降〔15〕。
其变化机制可能为:MOF 时血流动力学障碍及环境的紊乱,导致组织缺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激活循环RAAS,导致AT-Ⅱ及ALD的升高。
而升高的AT-Ⅱ及ALD对肾小球旁细胞产生负反馈,使PRA不致过度升高。
AT-Ⅱ及ALD的升高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的代偿反应,对于维持MOF患者已经受损的心血管功能和血容量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但这种代偿反应并不是无限制的,随着衰竭器官数目的增多,机体应激能力逐渐下降,导致AT-Ⅱ逐渐减少。
综上所述,RAAS不仅是调节水和电解质代谢、维持循环血压的重要系统,亦在脑血管病及诱发MOF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脑组织RAAS,更是有着重要的病理机制。
因此,监测RAAS在脑血管病及其并发MOF患者的变化规律,可了解脑血管病转归和预后及早期防治MOF的发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